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方县观音洞波状流痕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1
作者 罗书文 杨桃 +1 位作者 覃星铭 邓亚东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1-58,共8页
为探讨岩溶洞穴波状流痕(舌状流痕)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对观音洞内的波状流痕的形态特征参数进行测量,统计它在纵、横方向上的展布特征,分析洞道形态结构与波状流痕的展布关系;同时,根据地下河水运移规律,探讨波状流痕的形成原因.结... 为探讨岩溶洞穴波状流痕(舌状流痕)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对观音洞内的波状流痕的形态特征参数进行测量,统计它在纵、横方向上的展布特征,分析洞道形态结构与波状流痕的展布关系;同时,根据地下河水运移规律,探讨波状流痕的形成原因.结果显示:(1)洞底波状流痕较均一,形态差异小于洞壁;(2)洞壁波状流痕在距洞底高1.0~1.2m范围内的流痕深度,较1.2~1.4m和1.4~1.7m这2个高度范围内的深度变化大;(3)洞壁波状流痕的形态特征变化与洞道形态结构有密切联系;(4)岩溶洞穴波状流痕是地下径流过程产生的内波(VI)与梯度流(VT)共同作用的结果.认为地下径流是岩溶洞穴波状流痕的直接动力,洞道结构形态对径流过程产生的内波(VI)与梯度流(VT)的叠加作用的影响,导致波状流痕在洞内的展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洞穴 地下河 波状流痕 发育特征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潜山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宽志 淡永 +3 位作者 郑多明 梁彬 张庆玉 李景瑞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1-178,共8页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潜山岩溶缝洞型储层是哈拉哈塘油田的主力产层。通过对岩溶地质背景、区域构造分析,利用本区钻录井、薄片、岩芯等资料研究岩溶型储层特征,探讨储层分布规律及岩溶作用对储层的控制。结果表明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潜山...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潜山岩溶缝洞型储层是哈拉哈塘油田的主力产层。通过对岩溶地质背景、区域构造分析,利用本区钻录井、薄片、岩芯等资料研究岩溶型储层特征,探讨储层分布规律及岩溶作用对储层的控制。结果表明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潜山岩溶储层的主体发育于一间房组和鹰山组。垂向上潜山区存在两套储层:上部表层岩溶带储层及下部径流溶蚀带储层。表层岩溶带储集类型主要为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储层,主要受一间房组沉积末期的岩溶作用及桑塔木组沉积末期岩溶作用共同控制;径流溶蚀带储层类型主要为洞穴型、裂缝-孔洞型储层,岩溶缝洞系统以岩溶管道系统为主,储层形成受良里塔格期及桑塔木组沉积末期岩溶作用等多期岩溶作用控制。岩溶层组、岩溶作用期次、古地貌、古水系及断裂等控制了岩溶储层的分布发育,形成了复杂的缝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貌 表层岩溶带 径流溶蚀带 岩溶储层 哈拉哈塘地区 奥陶系潜山
下载PDF
天坑的等级评价方法 被引量:8
3
作者 罗书文 杨桃 +4 位作者 黄保健 覃星铭 邓亚东 史文强 李成展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6-451,共6页
为了减少天坑等级评价中的主观性,通过分析天坑规模参数特征,选取天坑容积作为评价指标。运用皮尔逊Ⅲ型曲线作为计算模型,结果表明皮尔逊Ⅲ型曲线对天坑规模参数拟合程度较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根据模型计算样本上、下限频率值,结合... 为了减少天坑等级评价中的主观性,通过分析天坑规模参数特征,选取天坑容积作为评价指标。运用皮尔逊Ⅲ型曲线作为计算模型,结果表明皮尔逊Ⅲ型曲线对天坑规模参数拟合程度较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根据模型计算样本上、下限频率值,结合等比数列排频划分法将其分为4级,并计算各级分界值对应下的容积值V作为评价天坑等级的标准,即:小型V≤5.43 Mm3;中型5.43 Mm3<V≤18.11 Mm3;大型18.11 Mm3<V≤45.26 Mm3;特大型V>45.26 Mm3。通过与现有方法比较,认为该方法既能反映天坑样本总体情况,又能减少人的主观性因素,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坑 等级 评价方法 皮尔逊Ⅲ型曲线 稀有性
下载PDF
四川洪雅县瓦屋山燕子洞探测与形成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罗书文 刘一玲 +1 位作者 邓亚东 史文强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4年第3期85-87,共3页
通过对四川洪雅县瓦屋山燕子洞探测,运用计算机软件成图并计算燕子洞长度772m,容积28462m3,底面积4457m2,洞道高19m^0.6m,宽23m^1.4m,属于大型洞穴。结合洞穴走向、沉积物特征和区域内地层、地貌、岩层产状、构造节理等要素对燕子洞的... 通过对四川洪雅县瓦屋山燕子洞探测,运用计算机软件成图并计算燕子洞长度772m,容积28462m3,底面积4457m2,洞道高19m^0.6m,宽23m^1.4m,属于大型洞穴。结合洞穴走向、沉积物特征和区域内地层、地貌、岩层产状、构造节理等要素对燕子洞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夹心地层缺乏地表水渗入岩体内部难以形成大型洞穴;燕子洞是地壳抬升灰岩出露于地下水位以上并在地表水侧蚀作用形成的脚洞,后期随着瓦屋山陡崖后退部分下伏碳酸盐岩地层出露,地表水沿节理流入燕子洞使之溶蚀扩大。根据区域构造特征认为燕子洞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深潜期、侧蚀期、悬托期三个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瓦屋山 燕子洞 探测 形成
下载PDF
漓江最枯径流量演变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罗书文 邓亚东 +1 位作者 覃星铭 史文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67,72,共5页
基于小波和R/S分析方法,探讨了漓江流域桂林水文站55a年最枯径流量序列的演变特性。结果显示:(1)最枯径流量存在12和30a尺度的两个主周期,同时也存在4和6a尺度的两个次周期,使其呈现出较明显的周期性变化;(2)桂林站年最枯径流量有... 基于小波和R/S分析方法,探讨了漓江流域桂林水文站55a年最枯径流量序列的演变特性。结果显示:(1)最枯径流量存在12和30a尺度的两个主周期,同时也存在4和6a尺度的两个次周期,使其呈现出较明显的周期性变化;(2)桂林站年最枯径流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且6,12,30a的最枯径流量也有减少趋势,而4a周期最枯径流量有增加趋势。与此同时,运用P-Ⅲ型曲线对各个周期最小值发生的频率进行了计算,4a周期最枯径流量(8.09 m3/s)发生频率为35%~40%,6a周期最枯径流量(5.3m3/s)发生频率为10%~15%,12a周期最枯径流量(10.2m3/s)发生频率为55%~60%,30a周期最枯径流量3.8m3/s发生频率为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枯径流量序列 Morlet小波变换 R/S分析 P-Ⅲ型曲线 漓江流域
下载PDF
中国北方岩溶水变化特征及其环境问题 被引量:77
6
作者 梁永平 王维泰 +2 位作者 赵春红 王玮 唐春雷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1期34-42,共9页
随着自然条件改变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加大,我国北方岩溶水系统从输入、输出到结构、水资源要素转换关系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短短几十年内有近30%岩溶大泉断流,80%泉水流量大幅度衰减,区域岩溶地下水位每年以1~2m速度持续下降,同时,有20%... 随着自然条件改变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加大,我国北方岩溶水系统从输入、输出到结构、水资源要素转换关系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短短几十年内有近30%岩溶大泉断流,80%泉水流量大幅度衰减,区域岩溶地下水位每年以1~2m速度持续下降,同时,有20%以上的岩溶水系统主排泄带的水质在Ⅲ类以下且总体趋向恶化,此外,还存在着矿坑突水,岩溶塌陷、地裂,海水入侵,旅游功能降低,生态功能丧失等诸多的岩溶水环境问题,极大地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本文根据前人成果和实地调查资料并采用一些典型事例归纳总结了岩溶水环境问题及其发展演化趋势,展示北方岩溶水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引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加大岩溶水资源调查研究与保护力度,同时,也为广大学者开展相关立项与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系统 环境地质问题 发展变化趋势 中国北方
下载PDF
我国岩溶资源环境领域的创新问题 被引量:67
7
作者 袁道先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8-100,共3页
中国岩溶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不仅有助于解决和应对岩溶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将推动岩溶科学的发展,服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今后的岩溶... 中国岩溶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不仅有助于解决和应对岩溶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将推动岩溶科学的发展,服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今后的岩溶研究应当落实地球系统科学在岩溶学中的应用,发挥我国岩溶研究的地域优势,探索我国岩溶关键带的特征和重要过程;加强岩溶作用应对全球变化、岩溶碳汇速率和稳定性的研究,建立应对极端气候的长效机制;考虑古纬度和古气候对古岩溶形成的影响;深入探索微生物对深部碳酸盐岩岩溶形成的作用;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治理工作;思考从南北方岩溶分界线的角度开展岩溶自然遗产地的申报工作;将现代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到岩溶资源环境、水文地质研究中,做好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研究,服务国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关键带 全球变化 石漠化 古岩溶和深部岩溶 世界岩溶自然遗产地
下载PDF
综合指数法和模糊综合法在地下水质量评价中的对比--以遵义市为例 被引量:51
8
作者 李录娟 邹胜章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4年第1期22-30,共9页
综合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地下水质量评价中被广泛应用。岩溶地区地下水环境脆弱,潜在污染来源复杂。为了更好地了解综合指数法和模糊综合法在岩溶地下水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以贵州省遵义市为例,利用这两种方法分别对该市具有代... 综合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地下水质量评价中被广泛应用。岩溶地区地下水环境脆弱,潜在污染来源复杂。为了更好地了解综合指数法和模糊综合法在岩溶地下水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以贵州省遵义市为例,利用这两种方法分别对该市具有代表性的9个地下水点水质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遵义市浅层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好,Ⅲ类及Ⅲ类以上水占33%,但个别区域地下水水质很差,主要为NO-2、NH+4、Mn、Na+、Cl-、SO2-4、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CaCO3)和Se等超标;两种方法评价结果一致的共有6个水点,均属Ⅱ类水质,结果不一致的3个水点,在综合指数法中全为Ⅳ类水,而在模糊综合评价中则是Ⅲ类水1个,Ⅴ类水两个。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综合指数法在综合分值计算中过于强调单项指标最大值的作用和未考虑参评指标的权重,而模糊综合法则很好地克服了这些不足,精细地刻画出指标值对水质分级界限的接近程度并量化了所有指标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权重。可见,地下水水质评价中,模糊综合法要明显优于综合指数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水质评价 综合指数法 模糊综合法 对比分析 贵州遵义市
下载PDF
中国岩溶作用产生的大气CO_2碳汇的分区计算 被引量:39
9
作者 蒋忠诚 覃小群 +3 位作者 曹建华 蒋小珍 何师意 罗为群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63-367,共5页
根据中国岩溶碳汇计算的需要,将我国岩溶地区划分为南方岩溶区、北方岩溶区、青藏高原岩溶区和埋藏岩溶区4种类型区,各区的岩溶面积分别为56.48万km2、32.58万km2、55.60万km2和200.1万km2。各区岩溶水的径流模数和岩溶作用强度存在差异... 根据中国岩溶碳汇计算的需要,将我国岩溶地区划分为南方岩溶区、北方岩溶区、青藏高原岩溶区和埋藏岩溶区4种类型区,各区的岩溶面积分别为56.48万km2、32.58万km2、55.60万km2和200.1万km2。各区岩溶水的径流模数和岩溶作用强度存在差异,南方岩溶区比其他区的岩溶作用强度明显大得多。以取得的调查监测和统计资料为依据,对4种类型区和中国的岩溶碳汇量进行了重新计算,南方岩溶区、北方岩溶区、青藏高原岩溶区和埋藏岩溶区岩溶碳汇量分别为1 909.9万tCO2/a、600.5万tCO2/a、580.1万tCO2/a、608.6万tCO2/a,由此获得中国岩溶碳汇总量为3 699.1万tCO2/a。该结果比前人的研究更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岩溶地区碳水钙无机循环产生的大气CO2汇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作用 大气CO2碳汇 岩溶分区 中国
下载PDF
不同深度岩溶管道的高密度电阻率法反演特征 被引量:33
10
作者 郑智杰 甘伏平 曾洁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2-297,共6页
高密度电法在岩溶区找水具有很好的效果,岩溶山区岩溶管道深度各异,为了探寻岩溶管道深度变化下高密度电阻率的响应规律,本文以高密度电阻率法原理为基础,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微测系统,利用铜柱体模型,模拟均匀介质下不同深度岩溶... 高密度电法在岩溶区找水具有很好的效果,岩溶山区岩溶管道深度各异,为了探寻岩溶管道深度变化下高密度电阻率的响应规律,本文以高密度电阻率法原理为基础,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微测系统,利用铜柱体模型,模拟均匀介质下不同深度岩溶管道的高密度电阻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当岩溶管道深度大于15倍电极距时,矩形 AMN 装置和滚动 MNB 装置未能探测到该深度的岩溶管道;当岩溶管道深度小于10-11倍电极距时,矩形 AMN 和滚动 MNB 装置联合能较精准地定位岩溶管道在平面上的投影位置;岩溶管道反演异常的横向宽度始终大于真实异常横向宽度,反演异常顶部埋深小于或等于真实异常顶部埋深,且岩溶管道深度越浅,反演异常体的形态、大小、埋深越接近真实异常;随岩溶管道深度的增加,岩溶管道的矩形 AMN 装置和滚动 MNB 装置异常反演形态由椭圆向半椭圆、弓形变化,直至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法微测系统 电极距 岩溶管道深度 物理模拟试验
下载PDF
高密度电法与微动技术组合在岩溶塌陷分区中的应用分析--以广西来宾吉利塌陷为例 被引量:32
11
作者 刘伟 甘伏平 +1 位作者 赵伟 陈玉玲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18-122,共5页
为了验证物探技术在岩溶塌陷调查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于广西来宾市吉利村开展了高密度电法和微动技术野外探测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对称四极电测深能直观地反映第四系覆盖层的厚度和低阻异常的深度,微动技术能定性地判定地下暗河和岩... 为了验证物探技术在岩溶塌陷调查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于广西来宾市吉利村开展了高密度电法和微动技术野外探测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对称四极电测深能直观地反映第四系覆盖层的厚度和低阻异常的深度,微动技术能定性地判定地下暗河和岩溶破碎带在地表的平面投影,将两种方法相结合能更加准确地圈出塌陷,以及引起塌陷的溶洞、地下河、断层破碎带及软土分布范围。地下暗河或岩溶破碎带在高密度联合剖面法上反映为低阻正交点异常,极距为45 m时正交点附近电阻率值约为250Ω&#183;m;在微动 H/V比值谱上反映为 H/V极大值异常,极大值特征频率在2~6 Hz之间。依据2测线上的高密度电法和微动异常显示,圈出了两个易塌陷区,经对其中的一异常进行钻探验证,异常区覆盖层下42 m 厚的灰岩地层中钻遇溶洞8个,其中最大的高达5.7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分区 高密度电法 低阻正交点 微动技术 特征频率
下载PDF
石灰土发育过程中土壤腐殖质组成及其与土壤钙赋存形态关系 被引量:31
12
作者 陈家瑞 曹建华 +1 位作者 梁毅 杨慧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2年第1期7-11,共5页
选取桂林典型石灰土不同发育阶段土样(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对土壤中腐殖质组成、土壤钙的形态及其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石灰土发育过程中,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总碳量分别为230.15mg/g、37.49mg/g... 选取桂林典型石灰土不同发育阶段土样(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对土壤中腐殖质组成、土壤钙的形态及其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石灰土发育过程中,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总碳量分别为230.15mg/g、37.49mg/g、17.94mg/g,胡敏酸所占比例分别为31.94%、9.44%、7.25%,富啡酸所占比例为1.04%、36.14%、66.16%,胡敏素为67.02%、54.41%、26.59%;(2)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中土壤钙全量分别为21 486.66mg/kg、6 913.33mg/kg、5 540.17mg/kg,且三种土壤中均是酸溶态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57.58%、74.69%、80.83%,其次为可还原态、残渣态和可氧化态;(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钙及其各形态均与土壤有机碳总量、胡敏酸、胡敏素成正相关关系,与富啡酸成负相关关系,土壤腐殖质组成及其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壤钙含量及赋存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土 腐殖质 土壤钙 钙赋存形式
下载PDF
岩溶区多重介质水流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3
作者 杨杨 唐建生 +2 位作者 苏春田 潘晓东 赵良杰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19-424,共6页
数值模拟技术广泛应用于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中,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针对岩溶区的数值模拟技术展开研究,综述了岩溶区地下水流建模技术的主要方法和研究进展,介绍了SWMM模型、UGRFLOW模型、CAVE模型、CFP模型等多重... 数值模拟技术广泛应用于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中,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针对岩溶区的数值模拟技术展开研究,综述了岩溶区地下水流建模技术的主要方法和研究进展,介绍了SWMM模型、UGRFLOW模型、CAVE模型、CFP模型等多重介质模型的建模方式和运行原理。岩溶区地下水赋存介质复杂,管道、裂隙和空隙多重介质并存,水流特征多样,等效连续介质模型不能很好地刻画岩溶区复杂的地下水流特征。随着对岩溶水流系统研究的深入,二重和三重介质模型逐渐应用于岩溶区地下水流模拟工作中,取得较好成果,但仍存在如忽略中宽裂隙的导水作用、岩溶管道设置单一、模型适用性不强等问题。今后应从解析岩溶含水介质的结构特征入手,关注中宽裂隙在地下水流系统中的导水作用和水流特征,改进管道流模块以更好地刻画复杂的地下河管道,改进不同介质间水流交换量算法,提高模型精确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数值模拟 研究进展 三重介质
下载PDF
中国土壤碱解氮含量与影响因子的空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朱梓弘 朱同彬 +2 位作者 杨霖 罗柳玲 谢银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199-2207,共9页
不同地区之间的地域差异,使以往针对土壤碱解氮与影响因子关系的研究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结论。为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碱解氮含量空间分异潜在主导因子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基于现有的GIS数据,采用地理探测器的研究方法,分别以全国及自然... 不同地区之间的地域差异,使以往针对土壤碱解氮与影响因子关系的研究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结论。为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碱解氮含量空间分异潜在主导因子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基于现有的GIS数据,采用地理探测器的研究方法,分别以全国及自然区划尺度为研究单位分析中国土壤碱解氮含量空间分异的潜在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从全国尺度上看,土地利用方式与气温及降水的共同作用主导了中国土壤碱解氮含量的空间分异过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差异大致表现为林地(147 mg·kg^-1)>草地(113 mg·kg^-1)>耕地(103 mg·kg^-1)>水域(95 mg·kg^-1)>建设用地(92 mg·kg^-1)>未利用地(55 mg·kg^-1)。在此基础上,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进一步改变了地表的环境条件与植被状况,使得土壤碱解氮含量在大区尺度上发生更复杂的变化。(2)从自然区划尺度上看,影响土壤碱解氮含量空间分异的潜在主导因子存在一致性,但同时也存在差异。中国东部湿润季风区土壤碱解氮主要受气温影响。而在西部干旱区,降水以及坡度对碱解氮的作用相对较大。此外,在地形条件复杂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森林草原带及青藏高原区,海拔高度的变化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最显著。因此,该研究认为影响土壤碱解氮含量空间分异的潜在主导因子会因其所处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但这些主导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均能够有效反映各自然区划带的基本环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碱解氮 地理探测器 综合自然区划 主导因子
下载PDF
地质与地貌条件对岩溶系统的控制与指示 被引量:22
15
作者 陈宏峰 张发旺 +4 位作者 何愿 夏日元 邹胜章 苏春田 罗书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47,共6页
岩溶系统的发育与分布在很大程度受地层、构造、地形和地貌条件等因素的综合控制与影响,地层因素包括可溶岩的矿物组分、结构及其与其他岩性地层的组合关系,矿物组分和结构决定了岩石的可溶性、孔隙度和渗透率,并影响岩溶发育的进程;根... 岩溶系统的发育与分布在很大程度受地层、构造、地形和地貌条件等因素的综合控制与影响,地层因素包括可溶岩的矿物组分、结构及其与其他岩性地层的组合关系,矿物组分和结构决定了岩石的可溶性、孔隙度和渗透率,并影响岩溶发育的进程;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将同一地层划分,或将不同地层合并为含水层、隔水层或弱透水层。构造因素包括褶皱、断裂和裂隙,褶皱和断裂控制了岩溶水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边界特征,而层面、节理和小型裂隙组成的三维裂隙网络是岩溶水流入渗的优先通道,也是岩溶发育的先导。尽管大型岩溶地下河系统的发育与分布与地形无关,但地形控制了区域水文基准面,进而控制了岩溶发育的深度以及地下水的排泄模式,而且根据地形调查可确定外源水的边界范围。岩溶地貌和岩溶形态发育既是地质条件的集中反映,同时又可为地下岩溶空间发育和岩溶水流分布提供指示,但有些岩溶地貌和形态是古岩溶作用的产物,与现代岩溶水文系统并不发生直接联系,因此,岩溶地质调查还应综合分析区域地质和地貌演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与地貌 岩溶系统 控制 指示
下载PDF
北方不同植被下土壤岩石试片的溶蚀速率及碳汇分析--以山西汾阳地区为例 被引量:22
16
作者 黄奇波 覃小群 +1 位作者 刘朋雨 唐萍萍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58-265,共8页
通过山西汾阳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对比溶蚀实验,并结合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测试分析及土壤水分含量和CO2浓度野外现场测试,揭示出北方半干旱条件下的溶蚀速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土下试片溶蚀速率差异明显,... 通过山西汾阳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对比溶蚀实验,并结合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测试分析及土壤水分含量和CO2浓度野外现场测试,揭示出北方半干旱条件下的溶蚀速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土下试片溶蚀速率差异明显,林地的地面以下溶蚀速率最大,为0.551 1mg/(cm2·a),分别是灌丛[0.258 5mg/(cm2·a)]和草地[0.254 7mg/(cm2·a)]的2.13倍和2.16倍;表明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碳酸盐岩溶蚀速率有增加的趋势。(2)试片溶蚀速率主要受土壤有机碳、无机碳、水分控制,受土壤CO2浓度影响小;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水分与试片溶蚀速率呈正相关,土壤无机碳含量与试片溶蚀速率呈负相关;高浓度的无机碳使部分试片经过溶蚀后重量不减反增,造成试片溶蚀速率偏低。(3)以林地、灌丛、草地条件下试片土下平均溶蚀速率计算出研究区岩溶碳汇强度为1.815tCO2/(km2·a),与前人根据水化学径流法计算的结果[8.69tCO2/(km2·a)]相比偏小。这意味着由溶蚀试片法来计算我国岩溶碳汇量可能会比实际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速率 碳汇 土壤有机碳 土壤无机碳 土壤CO2 半干旱岩溶区
下载PDF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典型水生植物δ13C特征与固碳量估算 被引量:21
17
作者 章程 谢运球 +3 位作者 宁良丹 玉宏 汪进良 李凤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47-252,共6页
为促进目前岩溶碳汇稳定性和速率等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分析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主要水生植物碳同位素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碳酸酐酶活性与植物碳同位素值显著正相关的二端元模型,估算了不同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固定HCO-3的比例。结果表明,湿... 为促进目前岩溶碳汇稳定性和速率等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分析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主要水生植物碳同位素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碳酸酐酶活性与植物碳同位素值显著正相关的二端元模型,估算了不同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固定HCO-3的比例。结果表明,湿地核心区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固定HCO-3碳量在4.86~64.73tC/(a·km2)之间,挺水植物为15.68~453.01tC/(a·km2),平均值为76.74tC/(a·km2)。按平均值计算会仙湿地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固定HCO-3碳量为4 466.27tC/a,即在会仙湿地岩溶地下河补给的HCO-3中约47%被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固定。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固碳效果明显,是碳汇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碳同位素 岩溶湿地 固碳量 桂林会仙
下载PDF
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风化壳古岩溶作用标志及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18
作者 曹建文 金意志 +2 位作者 夏日元 梁彬 邹胜章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20-226,共7页
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塔河油田的重要勘探领域之一,其储层类型主要为风化壳古岩溶作用下形成的岩溶缝洞系统。通过对塔河油田4区岩心、钻井、录井、测井以及地震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研究区内风化壳古岩溶发育,作用标志明显:岩心中具有... 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塔河油田的重要勘探领域之一,其储层类型主要为风化壳古岩溶作用下形成的岩溶缝洞系统。通过对塔河油田4区岩心、钻井、录井、测井以及地震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研究区内风化壳古岩溶发育,作用标志明显:岩心中具有与原岩岩性不一致的沉积充填物;钻进中常有放空、井漏、井涌等现象发生;测井曲线上各物性参数大幅度变化;地震反射剖面见杂乱反射、弱反射、串珠状反射等特征。研究区风化壳古岩溶发育主要受可溶性岩石、不整合面、风化壳古地貌及古气候等因素控制,其中可溶性岩石和不整合面控制了古岩溶的空间分布,古地貌决定了风化壳古岩溶的深度、范围及强度,古气候决定了古岩溶的总体发育程度,在各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岩溶缝洞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奥陶系 风化壳古岩溶 控制因素
下载PDF
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岩溶地下水DIC和δ13CDIC及其流域碳汇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9
作者 曹敏 蒋勇军 +5 位作者 蒲俊兵 张兴波 邱述兰 杨平恒 汪智军 李欢欢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45-153,共9页
以重庆南山老龙洞岩溶地下河流域为例,通过分析地下河水DIC变化特征与来源,估算了流域岩溶碳汇通量,并探讨了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岩溶碳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龙洞地下河的水化学类型为Ca-HCO3-SO4型,显示其形成过程中受碳酸盐岩... 以重庆南山老龙洞岩溶地下河流域为例,通过分析地下河水DIC变化特征与来源,估算了流域岩溶碳汇通量,并探讨了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岩溶碳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龙洞地下河的水化学类型为Ca-HCO3-SO4型,显示其形成过程中受碳酸盐岩碳酸溶蚀和硫酸溶蚀共同控制。地下河水DIC浓度为3.1~6.3 mmol/L,其中夏季因受降雨稀释作用影响DIC较冬季的低;地下河水δ13CDIC值介于-3.8‰~-13.1‰之间,且夏季比冬季偏高约2‰。根据地下河水DIC浓度和流域径流量计算出流域岩溶净碳汇通量均值约为167.31×103mol/(km2.a)。降雨条件下,流域岩溶碳汇通量随流域径流量的迅速增加而增加。另外,流域碳酸盐岩溶蚀还受到人类活动产生的硫酸型酸雨影响,使得地下水δ13CDIC值相对偏高,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流域碳汇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DIC δ13CDIC 碳汇 地下河 重庆
下载PDF
湘南宝山铅锌矿床硫、铅、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 被引量:19
20
作者 谢银财 陆建军 +5 位作者 杨平 马东升 徐兆文 章荣清 蔡杨 丁腾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3-351,共19页
宝山铅锌矿床是湘南地区代表性矿床之一。宝山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与156~158 Ma的宝山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花岗闪长斑岩主要由古老地壳部分熔融而成。为确定成矿物质来源,文章系统研究了宝山铅锌矿床的硫、铅、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宝山铅锌矿床是湘南地区代表性矿床之一。宝山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与156~158 Ma的宝山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花岗闪长斑岩主要由古老地壳部分熔融而成。为确定成矿物质来源,文章系统研究了宝山铅锌矿床的硫、铅、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矿床中硫化物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的δ34S值呈狭窄的塔式分布,变化在-2.17‰~6.46‰之间,平均值为3.13‰。δ34S值总体表现为δ34S黄铁矿〉δ34S闪锌矿〉δ34S方铅矿,表明硫同位素分馏基本达到了平衡。矿石、花岗闪长斑岩和赋矿地层硫同位素对比研究表明,矿石中的硫主要由岩浆分异演化而来,岩浆中的硫主要来自古老地壳。矿石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188~18.844、15.661~15.843和38.562~39.912,赋矿地层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268~19.166、15.620~5.721和38.364~39.952。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比地层中的更富放射性成因铅,矿石中部分铅来自宝山花岗闪长质岩浆,在成矿流体运移过程中有部分地层铅参与了成矿,岩浆中的铅主要来自古老地壳。热液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介于岩浆和赋矿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之间,主要是由于岩浆流体和碳酸盐岩不同比例的水岩反应所致,测水组有机碳的加入造成了部分热液方解石δ13CPDB值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硫同位素 铅同位素 碳、氧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宝山铅锌矿 湘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