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俯冲隧道研究:进展、问题及其挑战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建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71-1691,共21页
俯冲隧道是指汇聚板块边界上下板片之间具有独立运动学特征的相对窄的薄弱带,主要由低密度、低黏度、高度剪切变形的基质(沉积物或蛇纹岩)和少量相对能干的块体所组成,具有典型混杂岩特征,并可向下和向上流动(回流),形成隧道环流.俯冲... 俯冲隧道是指汇聚板块边界上下板片之间具有独立运动学特征的相对窄的薄弱带,主要由低密度、低黏度、高度剪切变形的基质(沉积物或蛇纹岩)和少量相对能干的块体所组成,具有典型混杂岩特征,并可向下和向上流动(回流),形成隧道环流.俯冲隧道模型最初是基于对现代大洋俯冲带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观察及数值模拟而建立的,当时模拟设计的最大深度为30km.随着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和对古俯冲带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把俯冲隧道模型延伸到俯冲带80~100km及更大深度,并由此来探讨俯冲带深部动力学环境及古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岩石的折返机制.近年来,俯冲隧道模型也应用到了大陆俯冲带中,用于解释大陆俯冲带不同等级变质岩的折返机制以及大陆俯冲过程中的流体作用和壳幔相互作用等,这是对俯冲隧道模型的拓展.虽然大陆俯冲带在物质组成、板片/地幔楔界面性质等方面与洋壳俯冲带不同,但大陆俯冲隧道在结构和动力学特征等方面与大洋俯冲隧道有许多相似性.已有的研究使我们对俯冲隧道的结构和动力学特征有了基本的认识,但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和进一步澄清,特别是通过数值模拟获得的俯冲隧道基本特征需要精细的古俯冲隧道地质解剖来证实或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界面 俯冲隧道 混杂岩 数值模拟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折返机制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南缘壳幔结构探测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李秋生 酆少英 +12 位作者 白志明 高原 高嵩 熊小松 王晓冉 郎超 韩如冰 吴庆宇 卢占武 王海燕 李文辉 张洪双 张新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57-778,共22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岩石圈变形特征和动力学过程显著不同于以正向碰撞为主要形式的青藏高原本体。其变形样式在地壳浅部以侧向滑移为主,并伴随一系列尚待揭示的深部过程。毫无疑问,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岩石圈结构探测研究是理解青藏高原碰撞...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岩石圈变形特征和动力学过程显著不同于以正向碰撞为主要形式的青藏高原本体。其变形样式在地壳浅部以侧向滑移为主,并伴随一系列尚待揭示的深部过程。毫无疑问,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岩石圈结构探测研究是理解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深部动力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揭示与侧向碰撞变形的深部过程相伴生的成矿带的岩石圈三维结构和深部动力学背景,对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框架的完整性至为关键。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壳幔结构探测研究成果和基本认识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重点介绍青藏高原东南缘及邻区深部结构地震学探测研究近十几年的新进展、新认识,主要涉及壳幔结构的天然地震成像、人工源地震探测剖面和深部动力学等研究方向,供对青藏高原地学研究感兴趣的地质科研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结构 地震学 深部动力学 地震成像 剖面探测 大陆碰撞造山 三江成矿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河套盆地北缘色尔滕山河流地貌参数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3
作者 王平 宋金跃 +9 位作者 酆少英 高守杰 孟祥帅 刘栋梁 邓小娟 李倩 贾佳 花鑫升 宋威 王胜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9-1145,共17页
地貌形态是构造和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主要通过构造活动和岩石的抗侵蚀能力等来调节。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古老造山带往往可以忽略构造驱动的岩石抬升,使得研究岩石抗侵蚀能力对其地貌雕刻的贡献成为可能。但是目前大多数活动造... 地貌形态是构造和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主要通过构造活动和岩石的抗侵蚀能力等来调节。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古老造山带往往可以忽略构造驱动的岩石抬升,使得研究岩石抗侵蚀能力对其地貌雕刻的贡献成为可能。但是目前大多数活动造山带地貌研究的结果显示地貌主要受控于活动构造,关于岩性对地貌演化影响的报道较少。色尔滕山山前断裂为河套盆地北缘的一条重要控盆断裂,全新世以来该断裂的活动性较强,曾发生过两次较大震级地震(M6.4和M5.9)。前人活动构造研究表明该断裂的活动性具有空间差异,中部乌加河镇活动性最强,两端逐渐减弱。但相对河套盆地北缘其他大型断裂(如狼山山前断裂、乌拉山北缘断裂和大青山山前断裂),该断裂的地貌参数研究较少。同时其地貌演化特征及发育机理仍然不清楚,这些均制约了对该断裂的变形动力学理解。本文基于30 m分辨率的DEM数据对该断裂进行详细的河流地貌学参数研究,包括使用Arcgis和Matlab脚本提取色尔滕山山前33条河流的子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HI)和相应河道陡峭指数(K_(sn))、河道纵剖面及其裂点等地貌学参数。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流HI值大部分处于0.40~0.66之间,其中乌加河镇附近具有高值,流域盆地处于发育的壮年期。瞬态河道和稳态河道均沿着色尔滕山山前断裂走向分布,可能表明色尔滕山山前大部分河道目前处于瞬时地貌向均衡地貌演化阶段,并且通过对比发现瞬态河道裂点成因存在岩性和构造共同控制的现象。河道陡峭指数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乌加河镇附近(S13~S20)陡峭指数较大,向两边陡峭指数逐渐减小,在S8河流以西又有增大的趋势。通过结合岩性和降雨情况分析发现,河道陡峭指数除了受岩性抗侵蚀能力影响外,其分布还与色尔滕山山前断裂垂直滑移速率分布和垂直位错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尔滕山山前断裂 面积-高程积分 河道纵剖面 裂点 陡峭指数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及区域强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白明坤 Chevalier Marie-Luce +8 位作者 李海兵 潘家伟 吴琼 王世广 刘富财 焦利青 张进江 张蕾 龚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12-2332,共21页
活动断裂几何学特征及滑动速率是研究断裂运动学、动力学机制及其评估区域强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东缘左行走滑的鲜水河断裂带是控制高原物质向南东挤出的重要边界,是中国陆内活动性最强的断裂之一。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 活动断裂几何学特征及滑动速率是研究断裂运动学、动力学机制及其评估区域强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东缘左行走滑的鲜水河断裂带是控制高原物质向南东挤出的重要边界,是中国陆内活动性最强的断裂之一。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野外考察、OSL(光释光)和^(14)C测年方法以及LiDAR(激光雷达)扫描获得乾宁段龙灯乡冲积阶地的位错量和废弃年龄。T4和T3′水平位错量分别为106±5 m和77±2 m,T4阶地垂直位错量为9.6±0.5 m。T4和T3′阶地的废弃年龄分别为11±1 ka和7±1 ka。结合对应的年龄和位错量,得到乾宁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左行走滑速率为10.5±1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9±0.1 mm/a,断层倾向北东,具有正断运动学特征。通过重新计算断裂两侧GPS矢量沿断裂方向分量,得到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炉霍—康定段、磨西段现今左行走滑速率分别约为8.1 mm/a、8.2 mm/a、9.4 mm/a,整体表现为自北西向南东递增。综合乾宁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和最新强震活动的离逝时间估算,认为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目前应变累积达到了发生一次M_(W) 6.8(M_(S) 7.2)大地震的潜能,在区域防震减灾工作中应对此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 构造地貌学 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二叠纪-三叠纪花岗质岩浆演化对增生-碰撞过程的制约 被引量:11
5
作者 吴迪迪 李舢 +2 位作者 David CHEW 刘铁翊 郭东海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06-926,共21页
全球许多造山带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增生和碰撞造山阶段,作为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中亚造山带是如何从俯冲增生演化到碰撞拼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文章报道了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南缘内蒙古中部地区二叠纪-三叠纪花岗岩新的锆石U... 全球许多造山带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增生和碰撞造山阶段,作为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中亚造山带是如何从俯冲增生演化到碰撞拼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文章报道了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南缘内蒙古中部地区二叠纪-三叠纪花岗岩新的锆石U-Pb年龄(266~235Ma)、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并系统梳理了区域内已有资料,从岩浆性质随时间演化的角度,厘定出该地区从早二叠世俯冲到晚二叠世(软)碰撞的构造-岩浆演化特征.从早二叠世到晚二叠世,花岗岩类全岩εNd(t)值和锆石εHf(t)值逐渐从正值演化到出现负值(ε_(Nd)(t)值:2.4~-19.5;εHf(t)值:11.6~-33.7),表明从增生演化到碰撞阶段,岩浆源区的古老陆壳组分逐渐增多.结合区域资料,进一步确认了中亚造山带演化到晚期发生(软)碰撞的岩浆标志为仅沿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零星线性展布的增厚下地壳来源的中-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高Sr/Y花岗岩类.同时,沿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自西向东,增生-碰撞转换时期的花岗质岩浆活动的峰期年龄分别为约264和251Ma,也反映了古亚洲洋自西向东"剪刀"状闭合的过程.综合前人研究,将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二叠纪至三叠纪从增生到碰撞的岩浆-构造演化过程总结为三个阶段.(1)早二叠世(约285Ma前):古亚洲洋双向俯冲,新生弧岩浆作用发育阶段;(2)中二叠世到中三叠世(约285~235Ma):俯冲增生到碰撞拼合的构造-岩浆转换阶段,由于造山带挤压汇聚导致板片断离而引发岩浆物源从年轻地壳向古老地壳转变;(3)晚三叠世(约235Ma后),后造山伸展相关的A型花岗岩和碱性岩浆作用发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增生型造山带 构造-岩浆演化 软碰撞
原文传递
岩溶地下水位对降雨响应的时空变异特征及成因探讨——以广西桂林甑皮岩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朋辉 姜光辉 +2 位作者 袁道先 汤庆佳 张强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6-64,共9页
岩溶地下水位对降雨响应具有时空变异性,甑皮岩遗址地下水动力系统结构的认识存在分歧。利用高分辨率降雨水位数据,将研究区分割为不同含水体,通过水位动态、相关分析、滑动窗口采样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岩溶地下水对降雨响应时空变异特... 岩溶地下水位对降雨响应具有时空变异性,甑皮岩遗址地下水动力系统结构的认识存在分歧。利用高分辨率降雨水位数据,将研究区分割为不同含水体,通过水位动态、相关分析、滑动窗口采样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岩溶地下水对降雨响应时空变异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岩溶强发育、扩散流导水的含水体水位对降雨的响应表现为缓升缓降,水位自相关性强;发育岩溶管道的含水体水位表现为陡升陡降,水位自相关系数衰减速率快,对降雨响应的滞后时间短,互相关函数图呈多峰型;岩溶发育的极不均匀性是造成空间响应差异的主要原因。雨季地下水位对降雨响应的滞后时间远小于枯季;雨季累积降雨量大、水位埋深浅、包气带长期处于饱和或者近饱和状态,降雨垂直入渗补给历时短;雨季暴雨频繁导致含水体地下水短期内形成较大水力梯度,径流补给速度加快。综合分析认为,甑皮岩遗址地下水动力系统由NE向岩溶管道、NS向管道-裂隙以及NE向强径流带3个子径流系统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地下水位 降雨响应 序列相关 时空变异
下载PDF
基性-超基性岩碳酸盐化固碳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邱添 曾令森 申婷婷 《中国地质调查》 2021年第4期20-32,共13页
人为排放CO_(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碳捕获与封存是世界公认的实现碳减排的主要途径之一。基性-超基性岩碳酸盐化固碳作为地质碳汇之一,是一种经济、安全且长久的碳捕获与封存方式,引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 人为排放CO_(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碳捕获与封存是世界公认的实现碳减排的主要途径之一。基性-超基性岩碳酸盐化固碳作为地质碳汇之一,是一种经济、安全且长久的碳捕获与封存方式,引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阐述了自然条件下基性-超基性岩碳酸盐化反应过程,分析其固碳机理和影响基性-超基性岩碳酸盐化速率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梳理并总结了目前国际上基性-超基性岩固碳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典型应用实例,认为全球广泛分布的基性-超基性岩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对未来大气CO_(2)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超基性岩 硅酸盐矿物 碳酸盐化 二氧化碳 碳捕获与封存
下载PDF
滇西北程海断裂带主要古地震滑坡及其分布特征的构造解释 被引量:8
8
作者 黄小龙 吴中海 +3 位作者 刘锋 田婷婷 黄小巾 张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5-139,共15页
位于红河断裂带西北端,滇西北断陷带东侧的程海断裂带第四纪活动显著,沿断裂盆山地貌与高山峡谷地貌发育,地质灾害频发。综合利用目视解译与野外调查,对程海断裂带沿线滑坡调查发现,沿程海断裂带共发育各类滑坡940余个,含巨型滑坡61个... 位于红河断裂带西北端,滇西北断陷带东侧的程海断裂带第四纪活动显著,沿断裂盆山地貌与高山峡谷地貌发育,地质灾害频发。综合利用目视解译与野外调查,对程海断裂带沿线滑坡调查发现,沿程海断裂带共发育各类滑坡940余个,含巨型滑坡61个、大型滑坡125个、中型滑坡316个、小型滑坡438个。这其中有32个巨型滑坡、61个大型滑坡分布在程海断裂带下盘,距断裂约5 km范围内的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上。它们往往具有规模大、滑动距离远、有高速远程碎屑流为主要特征的动力学特性,属于程海断裂带上地震活动触发的古地震滑坡。对区内主要古地震滑坡的调查发现,大型特别是巨型古地震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金官和程海盆地东侧,期纳盆地南部金沙江与程海断裂带交汇处,以及弥渡盆地西部。并且在垂向活动速率最大的程海断裂带北端最为发育,明显受程海断裂带不同段落活动的控制。结合程海断裂带晚新生代活动及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变形特征的分析显示,程海断裂带端部更为强烈的活动性、更为频发的地震以及更多的古地震滑坡,是在川滇内弧带顺时针旋转及南汀河断裂、畹町断裂与理塘断裂的走滑拉分共同作用下,滇西北地区发生顺时针旋转变形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程海断裂带 古地震滑坡 顺时针旋转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结构构造与能源资源潜力 被引量:5
9
作者 何碧竹 郑孟林 +11 位作者 贠晓瑞 蔡志慧 焦存礼 陈希节 郑勇 马绪宣 刘若涵 陈辉明 张盛生 雷敏 付国强 李振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105,共25页
共和盆地处于西秦岭、南祁连、东昆仑造山带结合部,其中发现了高温干热岩及多套烃源岩,但地热藏和油气藏的成因、资源潜力与分布规律尚不清楚,难以对其开展准确评价和有效勘探开发。本文在系统研究共和盆地及周缘地层发育、沉积充填、... 共和盆地处于西秦岭、南祁连、东昆仑造山带结合部,其中发现了高温干热岩及多套烃源岩,但地热藏和油气藏的成因、资源潜力与分布规律尚不清楚,难以对其开展准确评价和有效勘探开发。本文在系统研究共和盆地及周缘地层发育、沉积充填、构造变形与盆地深部结构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盆地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分析了盆地地热藏和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预测了有利分布区带和勘探方向。多期活动的哇洪山—温泉、多禾茂、瓦里贡、塘格木右行走滑逆冲断裂与青海南山左行走滑逆冲断裂异向、同向相交(切),叠加地幔上涌作用,导致在中新生代共和盆地长期处于走滑-伸展的独特环境,并控制了盆地7个隆起、断陷构造单元的展布及属性。它经历了6期演化阶段:早中三叠世处于昆北弧前盆地及陆缘火山弧带,共和盆地基底主要岩石发育;晚三叠世阿尼玛卿洋闭合并发生碰撞造山,共和盆地褶皱基底形成;晚三叠纪末期发生碰撞后伸展,发育初始小型陆内裂谷盆地;在侏罗纪—白垩纪区域性伸展环境下形成局部断陷盆地;古近纪晚期—中新世发育拉分-断陷盆地;中新世末至今发育陆内前陆盆地。形成了3个大构造-沉积层序和8个亚层序,发育了深海陆棚相-碳酸盐岩台地相-火成岩相以及多旋回的冲积扇-河流相-滨浅湖相-半深湖相等陆相沉积层序,它们记录了共和盆地的叠合发育演化及多期改造过程,与古特斯阿尼玛卿洋俯冲、后撤式俯冲、碰撞后伸展的近程效应响应,与班公-怒江、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打开、俯冲、闭合以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远程效应响应。共和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特色造就了盆地较好的油气和地热的能源资源条件。盆地发育有中下侏罗统羊曲组、下白垩统万秀组、新近系咸水河组和临夏组等三套烃源岩,可形成上-中-下三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层层序 深部结构构造 演化与动力学 短路径-多源增热模式 干热岩地热能 油气资源潜力 共和盆地
下载PDF
鄂西黄陵背斜地区石墨矿床含矿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威 陈梦杰 +9 位作者 闫斌 杨宏伟 曾凯 万传辉 刘林 斯小华 王腾 范玖琳 秦元奎 刘海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7-469,共13页
鄂西黄陵背斜地区石墨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我国晶质石墨矿的重要产区。为了厘清成矿物质来源,认识石墨矿的成矿规律,对该地区石墨矿的含矿样品进行了岩相学、元素和碳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石墨片岩的主要成分是SiO2(46.51%~67.56%)、Al2... 鄂西黄陵背斜地区石墨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我国晶质石墨矿的重要产区。为了厘清成矿物质来源,认识石墨矿的成矿规律,对该地区石墨矿的含矿样品进行了岩相学、元素和碳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石墨片岩的主要成分是SiO2(46.51%~67.56%)、Al2O3(11.41%~15.24%)、固定碳(1.86%~17.85%);大理岩及钙硅酸盐岩主要成分为CaO(27.7%~32.9%)、MgO(18.40%~19.95%)和SiO2(4.22%~20.50%)。石墨片岩样品中ΣREE在(114.78~241.85)×10-6,LREE/HREE值为8.65~22.51,(La/Yb)N值为11.78~71.29;δEu为0.36~0.87,δCe为0.38~0.99;大理岩及钙硅酸盐岩ΣREE在(14.42~235.30)×10-6,LREE/HREE值为5.24~11.55,(La/Yb)N值为6.02~14.89,δEu为0.63~0.94,δCe为0.91~0.99。含矿样品稀土元素整体呈现轻稀土元素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强烈,具有轻微的铈负异常和明显的铕负异常。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含矿岩石的原岩是一套由发育在较稳定陆棚环境中的碎屑岩、泥质岩及碳酸盐岩所组成的沉积建造,含矿岩石的主要物源是野马洞岩组。石墨矿石样品δ13C值为-9.69‰^-25.35‰,说明碳主要来源于同源沉积的有机物。在黄陵背斜地区,野马洞岩组的分布区域是石墨矿潜在的有利成矿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矿 地球化学 成矿物质来源 黄陵背斜地区 鄂西
下载PDF
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开展矿集区深部结构的探测:现状与实例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子龙 卢占武 +2 位作者 贾君莲 李文辉 任彦宗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84-2105,共22页
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以其探测精度高的优势被作为岩石圈精细结构研究的先锋技术,并在全球典型矿集区结构探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本文系统总结了深地震反射技术发展现状,梳理了该技... 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以其探测精度高的优势被作为岩石圈精细结构研究的先锋技术,并在全球典型矿集区结构探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本文系统总结了深地震反射技术发展现状,梳理了该技术在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俄罗斯、瑞典等全球多个国家的典型矿集区的应用实例,归纳总结了地壳深部结构对矿集区控矿因素的影响,阐述了地壳、上地幔深部结构与深部成矿过程的关系.从全球实例看,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成果为大型矿集区的形成提供了深部线索,反射透明区可能是地幔流体向上运移通道,形成矿集区的成矿物质与能量来源,表明地幔物质参与了成矿作用;具有很强反射特征的断裂系统,包括大型断层、滑脱面和剪切带,是成矿流体从下地壳向上迁移的通道;矿集区深地震反射剖面中“亮点”反射可能是火山活动的深部岩浆上涌至中地壳后而形成的残余岩浆囊的反映.揭露精细的矿集区深部结构不但对矿集区构造历史演化的重建具有重要作用,还对未来成矿潜力和前景靶区的确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 成矿带 矿集区 深部结构 成矿背景 地球物理
原文传递
广西马山县岩溶区土壤硒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春来 杨慧 +1 位作者 黄芬 曹建华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97-1503,共7页
为调查广西马山县岩溶区土壤全硒含量分布特征,探讨不同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对土壤硒含量的影响,采集马山县北部表层土壤(0~20 cm)样品492个,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土壤硒含量进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硒含量变幅为(... 为调查广西马山县岩溶区土壤全硒含量分布特征,探讨不同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对土壤硒含量的影响,采集马山县北部表层土壤(0~20 cm)样品492个,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土壤硒含量进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硒含量变幅为(0.20~3.54)×10^(-6),平均值为0.76×10^(-6),富硒面积占到98.29%,变异系数为34.49%。研究区含有黑色页岩和煤系地层的二叠系合山组发育的土壤硒含量最高,平均为1.17×10^(-6);石炭系马平组最低,平均为0.64×10^(-6)。赤红壤硒含量最高,平均值为1.04×10^(-6);而潮土硒含量最低,平均值为0.56×10^(-6)。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以林地与果园表层土壤中硒含量相对较高,水田、草地和旱地土壤硒含量低。影响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成土母质,有机质含量对土壤硒富集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岩溶 成土母质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南天山早二叠世Ⅰ型花岗岩Sr-Nd-Hf同位素特征:岩石成因和大陆地壳增长的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陶再礼 尹继元 +3 位作者 陈文 李大鹏 徐志华 杜秋怡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565-3582,共18页
新疆南天山地区发育大量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花岗质侵入岩,然而这些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和形成构造背景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对南天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Sr-Nd-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 新疆南天山地区发育大量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花岗质侵入岩,然而这些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和形成构造背景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对南天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Sr-Nd-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年龄为295.8±1.7 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花岗岩具有弱过铝质(A/CNK=1.02~1.04)、富碱(K2O+Na2O=7.49%~8.78%)、富钾(K2O/Na2O=1.05~1.53)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具有中等的负铕异常(δEu=0.38~0.57),且Sr、Ba也显示明显的亏损特征.该花岗岩具有较高的(87Sr/86Sr)i值(0.709 2~0.714 2),其εNd(t)与εHf(t)以负值为主,个别样品εNd(t)和εHf(t)值显示较低的正值.这些特征表明其源自古-中元古代地壳的长英质岩浆与地幔的镁铁质岩浆混合而成,且少量新元古代地壳物质也参与了成岩过程,其母岩浆就位前发生了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综合前人研究,认为南天山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花岗质岩石可能是南天山洋板片回撤、软流圈上涌诱发前寒武基底组分发生部分熔融并与幔源岩浆混合作用形成.显生宙以来南天山造山带花岗岩源区主要为古老地壳重熔,与中亚造山带其他地区相比,南天山新生地壳增长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 Ⅰ型花岗岩 构造背景 板片回撤 岩浆混合 岩石学
原文传递
拉曼光谱在煤大分子结构表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程南南 石梦岩 +2 位作者 侯泉林 潘结南 韩雨贞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11-1324,共14页
煤是一种特殊的有机岩石,其主体组成物质为大分子聚合物。准确刻画并定量表征煤大分子的结构特征,能够为探讨煤结构演化机理提供重要信息。拉曼光谱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快速无损的碳材料表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煤大分子结构的表征研... 煤是一种特殊的有机岩石,其主体组成物质为大分子聚合物。准确刻画并定量表征煤大分子的结构特征,能够为探讨煤结构演化机理提供重要信息。拉曼光谱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快速无损的碳材料表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煤大分子结构的表征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拉曼光谱技术在煤大分子表征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和总结,得到:①对于煤的拉曼光谱测试,对样品进行煮胶和抛光打磨、选用不同激光光源和激光能量以及信号收集时间,都会对拉曼光谱产生影响,并且对拉曼光谱进行分峰拟合时要充分考虑样品煤级以及谱峰所蕴含的结构信息。②温度对煤中有机质结构演化的影响分为石墨化前拉曼光谱无规律性变化和高温石墨化过程中拉曼无序性参数逐渐降低两阶段特征。常温加压条件下拉曼光谱的特征峰会向高峰位出现线性移动,这与拉曼光谱对应力的响应变化规律一致,并且构造应力产生的结构缺陷会降低煤系石墨的结构有序度。③拉曼光谱无序性参数与煤化程度之间并无严格对应关系,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这可能与煤大分子结构有序性的演化和化学结构的演化并不完全同步以及构造应力通过引入结构缺陷造成结构无序性增加等因素密切相关。④拉曼光谱在煤结构表征中的其他应用包括计算芳香层片的大小、特殊峰的指示意义以及二阶拉曼光谱表征煤结构信息等,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需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大分子结构演化 煤化程度
下载PDF
松科二井邻域沙河子组含油气地层结构特征——基于测井和地震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符伟 侯贺晟 +3 位作者 张交东 刘财 冯晅 卢占武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52-1060,共9页
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获得了最完整的沙河子组地层岩心,初步识别出深部页岩气气测异常43层,累计厚度102 m,显示出沙河子组地层具有良好的深部能源前景。为进一步分析松辽盆地沙河子组地层油气资源潜力,本文在前人... 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获得了最完整的沙河子组地层岩心,初步识别出深部页岩气气测异常43层,累计厚度102 m,显示出沙河子组地层具有良好的深部能源前景。为进一步分析松辽盆地沙河子组地层油气资源潜力,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松科二井测井、岩心数据和地震数据,分析松科二井邻域沙河子组地层的层序特征和空间展布,同时以随钻录井记录到的气测异常为出发点,分析沙河子组地层的测井和地震响应。结果显示:松科二井邻域沙河子组地层具有厚度大、横向延续小的地层展布特点,根据测井、岩心及地震数据,将沙河子组地层分为4个三级层序:SQ1、SQ2、SQ3和SQ4,其中顶部SQ4层序具有较好的油气前景,其岩性以泥岩为主,并具有相对较高孔隙度、低波阻抗的测井曲线特征,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连续强振幅,阻抗反演剖面上存在局部低波阻抗特征,揭示了该区沙河子组深层天然气资源的赋存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科二井 沙河子组 徐家围子断陷 油气调查工程 深地探测工程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西段与东段岩石圈结构差异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蕙琳 黄兴富 +1 位作者 高锐 叶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81-1594,共14页
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其东段与西段的地貌以及新生代地表变形样式差异显著.在新生代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这一共同构造背景之下,引起祁连山东段和西段这些差异的深部原因尚不清晰.本文基于一条宽频密集台站观测剖面,利用P波速度结... 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其东段与西段的地貌以及新生代地表变形样式差异显著.在新生代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这一共同构造背景之下,引起祁连山东段和西段这些差异的深部原因尚不清晰.本文基于一条宽频密集台站观测剖面,利用P波速度结构约束下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的联合反演方法给出祁连山东段的壳内及岩石圈地幔结构.结合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研究成果,对比祁连山东段和西段的岩石圈结构,探讨东、西段壳内变形方式的差异,从而揭示引起祁连山东西段这些差异背后的可能原因.东西段岩石圈结构的差异主要有:1)壳内低速层差异.在20~40 km的深度处,祁连西段(测线BB′)中地壳存在壳内低速物质(3.2~3.4 km·s^(-1)),而祁连东段(测线AA′)的中地壳并不存在低速层;2)岩石圈地幔差异.祁连西段的岩石圈地幔低速异常表现为分块的特征,而祁连东段的岩石圈地幔表现为比较统一的高速体.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祁连西段壳内强度相对软弱,地壳的缩短变形程度更大,表现为高海拔的山脉以及更厚的地壳,而祁连东段壳内变形及缩短程度相对较弱,表现为地势相对较平坦的临夏盆地和陇中盆地以及较薄的地壳厚度.东、西段壳内强度以及变形方式的差异可能与深部岩石圈地幔的结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祁连山 岩石圈结构 壳内变形方式 联合反演
下载PDF
基于CT试验的黔北凤冈地区牛蹄塘组含方解石脉页岩的力学行为研究
17
作者 邬忠虎 孟祥瑞 +3 位作者 蓝宝锋 刘敬寿 巩磊 杨玉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129,共13页
通过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的岩心观察显示,方解石脉作为天然裂缝的充填物,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页岩的破坏模式,研究含方解石脉页岩的破坏特性对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的起裂、扩展行为的预测与工程设计有重要意义。为揭示方解石脉对页岩... 通过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的岩心观察显示,方解石脉作为天然裂缝的充填物,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页岩的破坏模式,研究含方解石脉页岩的破坏特性对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的起裂、扩展行为的预测与工程设计有重要意义。为揭示方解石脉对页岩力学特性和破裂特征的影响,进行0°、15°、30°、45°、60°、75°和90°7种倾角的单轴压缩和声发射试验,并结合CT扫描技术、有限元计算,构建了三维细观数值模型,讨论不同角度方解石脉对页岩的细观破坏过程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页岩微裂纹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方解石脉角度页岩的声发射和应力应变曲线形态变化基本相同,均经历压密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和峰后破坏阶段等4个阶段,各阶段区分明显,特征强度的变化曲线整体呈“U”形,变化程度不断加快,θ为75°时为最低值;(2)方解石脉显著影响页岩的破坏模式,随着角度的提高,由劈裂破坏转变为劈裂型剪切破坏再到剪切滑移破坏,最终变为劈裂张拉破坏;(3)重构的三维模型和物理试验的表现较为一致,并且能够观察到页岩内部和表面裂纹扩展与贯通过程,声发射的空间分布反映了不同阶段下的压缩、张拉和剪切破坏的单元类型,从微观角度揭示了含方解石页岩的破裂机制;(4)页岩的宏观力学特征同时受方解石和基质的影响,体现了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方解石角度越高,对滑移导向作用越强,试件的力学性能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方解石 各向异性 三维重构 黔北地区
下载PDF
藏南拿日雍措片麻岩穹窿淡色花岗岩稀有金属的富集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利娥 曾令森 +3 位作者 胡古月 高家昊 赵令浩 王亚莹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60-1875,共16页
拿日雍措穹窿(错那洞穹窿)位于北喜马拉雅穹窿的东部,穹隆内花岗岩种类较多,有淡色花岗岩、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片理化淡色花岗岩、含石榴子石和含绿柱石伟晶岩.这些花岗岩为经历了斜长石、锆石、独居石、磷灰石、富Ti矿物等分离结... 拿日雍措穹窿(错那洞穹窿)位于北喜马拉雅穹窿的东部,穹隆内花岗岩种类较多,有淡色花岗岩、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片理化淡色花岗岩、含石榴子石和含绿柱石伟晶岩.这些花岗岩为经历了斜长石、锆石、独居石、磷灰石、富Ti矿物等分离结晶作用而形成的高度演化花岗岩,相对于维氏世界花岗岩平均值,富集Bi、Cs、Li、Sn、Be、Pb、B、W、Ta等稀有金属成矿元素,略贫Nb元素.同时,围岩也相对富集稀有金属元素.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引起拿日雍措穹隆淡色花岗岩富集稀有金属成矿元素的因素是分离结晶作用和热液交代作用.高度演化淡色花岗岩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广泛分布,铌铁矿、钽铁矿、锡石和绿柱石等稀有金属矿物已在多处露头被识别,暗示了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是未来稀有金属矿产勘探的重要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 拿日雍措片麻岩穹窿 淡色花岗岩 稀有金属 绿柱石 岩石学
原文传递
喜马拉雅西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壳尺度的构造叠置 被引量:5
19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4 位作者 Simon KLEMPERER 王海燕 董树文 李文辉 李洪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0-217,共8页
陆陆碰撞过程是板块构造缺失的链条。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造就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的主体。然而,人们对印度板块在大陆碰撞过程中的行为尚不了解。如大陆碰撞及其碰撞后的大陆俯冲是如何进行的、印度板块是俯冲在青藏高原... 陆陆碰撞过程是板块构造缺失的链条。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造就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的主体。然而,人们对印度板块在大陆碰撞过程中的行为尚不了解。如大陆碰撞及其碰撞后的大陆俯冲是如何进行的、印度板块是俯冲在青藏高原之下还是回转至板块上部(喜马拉雅造山带内)以及两者比例如何,这些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印度板块低角度沿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MHT)俯冲在低喜马拉雅和高喜马拉雅之下已经被反射地震图像很好地揭示。然而,关于MHT如何向北延伸,前人的研究仅获得了分辨率较低的接收函数图像。因而,MHT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印度板块的俯冲行为仍是一个谜。喜马拉雅造山楔增生机制,也就是印度地壳前缘的变形机制,反映出物质被临界锥形逆冲断层作用转移到板块上部,或是以韧性管道流的样式向南溢出。在本次研究中,我们给出在喜马拉雅造山带西部地区横过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沿东经81.5°展布的高分辨率深地震反射剖面,精细揭示了地壳尺度结构构造。剖面显示,MHT以大约20°的倾斜角度延伸至大约60 km深度,接近埋深为70~75 km的Moho面。越过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运移到北面的印度地壳厚度已经不足15 km。深地震反射剖面还显示中地壳逆冲构造反射发育。我们认为,伴随着印度板块俯冲,地壳尺度的多重构造叠置作用使物质自MHT下部的板块向其上部板块转移,这一过程使印度地壳厚度减薄了,同时加厚了喜马拉雅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叠置 地壳结构 深地震反射剖面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柴北缘欧龙布鲁克地块中元古代晚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来自石榴夕线堇青石片麻岩的岩石学、相平衡模拟和U-Pb年代学的制约
20
作者 毛小红 路增龙 +2 位作者 张建新 郭祺 武亚威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9-237,共19页
在欧龙布鲁克地块乌兰北部地区察汗河岩群中识别出麻粒岩相石榴夕线堇青石片麻岩,其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夕线石、堇青石、黑云母、斜长石、钛铁矿和少量钾长石等。岩相学观察显示,M1阶段矿物组合有斜长石±钾长石+石榴子石+夕线石... 在欧龙布鲁克地块乌兰北部地区察汗河岩群中识别出麻粒岩相石榴夕线堇青石片麻岩,其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夕线石、堇青石、黑云母、斜长石、钛铁矿和少量钾长石等。岩相学观察显示,M1阶段矿物组合有斜长石±钾长石+石榴子石+夕线石+石英,M2阶段矿物组合有斜长石±钾长石+石榴子石+夕线石+石英+钛铁矿+黑云母,M3阶段矿物组合有堇青石+黑云母+钛铁矿+石英+石榴子石+斜长石±钾长石。相平衡模拟计算结果显示,该岩石的峰期温压条件为p=0.92~1.08 GPa,峰期温度t>790℃,峰期之后经历升温降压的p-T演化轨迹。锆石和独居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变质年龄分别为1133±14 Ma和1125±37 Ma,1133~1125 Ma应代表了该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时代。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乌兰北部察汗河岩群的石榴夕线堇青石片麻岩可能形成于大洋俯冲作用下的弧或弧后构造环境,乌兰北部的岩浆-变质杂岩带经历了从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俯冲增生到碰撞造山的演化过程,是全球Rodinia超大陆汇聚过程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龙布鲁克地块 石榴夕线堇青石片麻岩 麻粒岩相 RODINIA超大陆 相平衡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