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玛纳斯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崔亚莉 邵景力 李慈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9-13,55,共6页
玛纳斯河流域属内陆盆地 ,水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密切 ,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又相对独立的水资源子系统。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原则 ,通过建立地下水模... 玛纳斯河流域属内陆盆地 ,水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密切 ,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又相对独立的水资源子系统。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原则 ,通过建立地下水模拟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表水 模拟模型 转化关系 水资源 水文地质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被引量:30
2
作者 李政红 毕二平 +4 位作者 张胜 殷密英 马琳娜 王文中 张翼龙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7-51,共5页
为了探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体系,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建立了一套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包括危害识别、剂量-效应分析、暴露评价及风险表征4个... 为了探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体系,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建立了一套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包括危害识别、剂量-效应分析、暴露评价及风险表征4个步骤,对每一步骤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提出了危害识别与判定方法及原则,毒性因子查询、暴露量和风险计算等方法,以及有关建立我国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体系方面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风险 评价方法 地下水污染
下载PDF
地下水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9
3
作者 魏加华 王光谦 +1 位作者 李慈君 邵景力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59-63,共5页
针对GIS在地下水资源管理中缺乏专业模型支持的缺陷 ,研究开发了地下水地理信息系统 (Groundwater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 ,简称GGIS)。利用Delphi、MapObjects和OpenGL技术 ,实现了地下水模型与GIS组件的完全集成。GGIS具有集... 针对GIS在地下水资源管理中缺乏专业模型支持的缺陷 ,研究开发了地下水地理信息系统 (Groundwater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 ,简称GGIS)。利用Delphi、MapObjects和OpenGL技术 ,实现了地下水模型与GIS组件的完全集成。GGIS具有集数据管理、可视化、建模、绘制钻孔柱状和水位剖面图、生成有限元网格等功能。开发的系统在建模、模型输入输出等方面变得更方便。实践证明 ,将GIS与地下水模型完全集成 ,极大地提高了地下水建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下水管理 模型集成
下载PDF
北京昌平地区地下水地球化学 被引量:12
4
作者 郑跃军 李文鹏 +2 位作者 万利勤 刘久荣 王丽亚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1,共4页
利用在北京昌平地区采集的地下水样品的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对昌平地区的地下水补给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样品的分组和讨论认为:第三组样品为当地大气降水垂向入渗水体的特征;第一组样品为下覆基岩向上覆第四系含水层的顶托补给,这股... 利用在北京昌平地区采集的地下水样品的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对昌平地区的地下水补给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样品的分组和讨论认为:第三组样品为当地大气降水垂向入渗水体的特征;第一组样品为下覆基岩向上覆第四系含水层的顶托补给,这股基岩水可能出自碳酸盐岩含水层;第二组样品存在几种可能的补给特征;第四组样品中3件为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另1件为混合样品。研究表明,昌平地区第四系含水层地下水分布及其补给方式情况各异,实际上说明了半干旱地区山前倾斜平原地区地下水分布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地球化学 地下水补给
下载PDF
含铀废水处理技术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柯平超 吴天楠 +4 位作者 刘亚洁 赵贝 钟婷婷 孙占学 王名斌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31,共12页
随着我国铀资源开发工业的发展,含铀废水污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采用合适的技术对含铀废水进行处理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综述了含铀废水的处理技术,包括化学沉淀法、还原固化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微生物法和电沉积法等传... 随着我国铀资源开发工业的发展,含铀废水污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采用合适的技术对含铀废水进行处理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综述了含铀废水的处理技术,包括化学沉淀法、还原固化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微生物法和电沉积法等传统方法以及膜分离法和矿物固铀法等新技术。介绍了各种技术在含铀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各种方法的适用方向具有显著特异性,实际应用中可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处理。传统处理方法具有相对成熟、工艺过程简单和低成本高效益等优点,但是也存在选择性不强、稳定性差和二次污染等缺点;传统方法停留在对原有材料的功能化和改性,试图不断突破其处理铀的上限;新技术中的膜过滤法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分离效果好、渗透液可重复利用等优势,同时也存在成本高、工艺复杂、膜污染和渗透通量低等问题。在众多含铀废水处理工艺中,矿物固铀法在大批量含铀废水处理上具有明显优势,固铀产物作为二次铀资源进行回收储备是实现含铀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的优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铀废水 吸附 固铀
下载PDF
核磁共振测深方法的新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振宇 高秀花 潘玉玲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04年第2期6-10,共5页
核磁共振测深(MRS)方法是目前唯一直接探查地下水的新方法。本文概要介绍了参加第二届核磁共振测深(MRS)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要收获。阐述了核磁共振找水仪的研制和进展以及扩大了MRS方法的应用领域方面的情况。在应用MRS方法探测地下水... 核磁共振测深(MRS)方法是目前唯一直接探查地下水的新方法。本文概要介绍了参加第二届核磁共振测深(MRS)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要收获。阐述了核磁共振找水仪的研制和进展以及扩大了MRS方法的应用领域方面的情况。在应用MRS方法探测地下水取得很大成效的此基础上,我们率先用MRS方法进行了三峡滑坡监测和秦始皇陵考古工作,又取得了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测深 国际学术研讨会 滑坡监测 考古
下载PDF
我国碳酸盐岩储层CO_2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敬霞 雷磊 于青春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1-108,共8页
文章系统收集并分析了我国各盆地地层、大地构造、油田地质、水文地质数据,研究了我国各盆地碳酸盐岩地层空间分布和孔隙度特性,做出了《全国盆地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分级图》、《全国盆地碳酸盐岩厚度分级图》、《全国盆地碳酸盐岩孔隙度... 文章系统收集并分析了我国各盆地地层、大地构造、油田地质、水文地质数据,研究了我国各盆地碳酸盐岩地层空间分布和孔隙度特性,做出了《全国盆地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分级图》、《全国盆地碳酸盐岩厚度分级图》、《全国盆地碳酸盐岩孔隙度分级图》、《全国盆地碳酸盐岩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分级图》。逐一对全国各沉积盆地内800~5 000m深度区间各地质时代形成的碳酸盐岩储层的CO2储存能力进行了计算。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制做出全国盆地E级碳酸盐岩储层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结果表,绘制出《全国盆地碳酸盐岩储层CO2储存适应性评价图》。对全国盆地CO2储存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剔除了不适宜CO2地质储存的沉积盆地,选出适宜的沉积盆地以供下一阶段继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沉积盆地 CO2 地质储存 储存潜力 适宜性
下载PDF
万家寨水库对库区岩溶地下水的补给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郑跃军 崔亚莉 +1 位作者 邵景力 郭振中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4-26,共3页
万家寨水库的修建,增加了黄河水对岩溶地下水的补给,改善了库区右岸的水文地质条件,从而可以增加黑岱沟和陈家沟门水源地的开采量,缓解当地的水资源危机。
关键词 万家寨水库 渗漏 黄河
下载PDF
土钉面层配筋量计算原理及实例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顺桂 张全升 王思敬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7-89,共3页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土钉面层的受力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分析,认为土钉面层主要受到钉体对面层的集中荷载及土体对面层的分布荷载作用。引入半弹性体和布辛涅奈斯克理论推导出了较为实用的土钉面层配筋量计算公...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土钉面层的受力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分析,认为土钉面层主要受到钉体对面层的集中荷载及土体对面层的分布荷载作用。引入半弹性体和布辛涅奈斯克理论推导出了较为实用的土钉面层配筋量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公式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钉面层 配筋率 半无限弹性体 塑性铰理论
下载PDF
MBR技术处理高氨生活污水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苗起璋 张国臣 杨成永 《山西建筑》 2008年第7期204-205,共2页
根据MBR技术的优点,采用连续式MBR反应器处理高氨生活污水,介绍了MBR反应器装置及试验用水水质,并对MBR去除COD,NH4+-N效果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处理效果稳定且没有每天在线清洗的必要性。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高氨生活污水 MBR反应器
下载PDF
不同稳定剂修饰Fe/Ni去除消毒副产物氯仿的研究
11
作者 金歆 高玉兰 +3 位作者 宋新伟 宁清钱 苏俊杰 杨琦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1-188,共8页
纳米铁基材料对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较高的去除活性,然而在巨大的内能及磁吸引作用下,铁基纳米颗粒极易发生相互团聚,导致材料活性降低。该研究以活性炭纤维(ACF)及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稳定剂修饰Fe/Ni纳米颗粒,系统地探究A... 纳米铁基材料对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较高的去除活性,然而在巨大的内能及磁吸引作用下,铁基纳米颗粒极易发生相互团聚,导致材料活性降低。该研究以活性炭纤维(ACF)及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稳定剂修饰Fe/Ni纳米颗粒,系统地探究ACF-Fe/Ni和CMC-Fe/Ni对水体中氯仿(CF)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经稳定剂修饰后,Fe/Ni纳米颗粒还原活性显著提高,ACF-Fe/Ni和CMC-Fe/Ni对CF的去除率为96.2%和98.1%,分别高出Fe/Ni 11.9%和13.8%。ACF不仅能有效防止Fe/Ni纳米颗粒的团聚,同时为CF的吸附提供了疏水性点位。ACF-Fe/Ni对CF的去除效率随溶液pH的升高而降低,CMC-Fe/Ni体系中初始pH对CF的去除影响不大。共存离子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CF的去除,其中NO_(3)^(-)和HPO_(4)^(2-)抑制作用最强。体系中存在的硫化物倾向于快速转化Fe^(0)形成铁硫化物,极大地降低了铁基还原剂的活性。ACF-Fe/Ni与CMC-Fe/Ni体系中CF主要是通过单步脱氯形成DCM及完全脱氯形成非氯产物两种途径进行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铁基材料 稳定剂 有机污染物 三氯甲烷 还原脱氯
下载PDF
基于ACF-Fe/Ni的还原-氧化耦合体系对四氯化碳的去除
12
作者 金歆 陈海 杨琦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8-115,共8页
针对氯代烃的去除,铁的双金属纳米材料被证实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基于铁的双金属材料在还原条件下对低氯代烷烃活性不高。因此,该研究基于ACF-Fe/Ni构建还原-氧化耦合体系,系统地探究对四氯化碳(CT)降解及其脱氯... 针对氯代烃的去除,铁的双金属纳米材料被证实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基于铁的双金属材料在还原条件下对低氯代烷烃活性不高。因此,该研究基于ACF-Fe/Ni构建还原-氧化耦合体系,系统地探究对四氯化碳(CT)降解及其脱氯产物矿化的效能及机制,并深入地探讨ACF-Fe/Ni剂量、CT初始浓度、H_(2)O_(2)的浓度及环境温度对CT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ACF-Fe/Ni的还原-氧化耦合体系能够高效地去除CT。在ACF-Fe/Ni投加量为0.50 g/L、溶液初始pH为7.0、6.0 mg/L的CT及20.0 mmol/L的H_(2)O_(2)反应条件下,CT及其脱氯产物之间的碳平衡值仅为17.2%,TOC去除率达到18%,相比较单独ACF-Fe/Ni还原体系下CT的矿化度(6%),有了较大的提升。ACF-Fe/Ni投加量的增加能够明显地提升CT的降解效率及其脱氯产物DCM的去除率;H_(2)O_(2)浓度最优值为20.0 mmol/L;羟基自由基(·OH)为氧化体系中主要存在的活性自由基,对DCM的降解矿化起到了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烃 铁基双金属材料 还原脱氯 高级氧化技术 ·OH
下载PDF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对纳米乳化油稳定性的影响
13
作者 刘韬 何宝南 +3 位作者 何江涛 刘子榕 郭玉茹 王诗语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49-760,共12页
原位强化土著微生物修复地下水污染的应用中,纳米乳化油的迁移性和分散性制约其修复效果,其中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引起的纳米乳化油聚集和失稳可能是阻碍修复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据此,本文选取常见的HCO_(3)-Na、HCO_(3)-Ca、SO_(4)-Na的3... 原位强化土著微生物修复地下水污染的应用中,纳米乳化油的迁移性和分散性制约其修复效果,其中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引起的纳米乳化油聚集和失稳可能是阻碍修复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据此,本文选取常见的HCO_(3)-Na、HCO_(3)-Ca、SO_(4)-Na的3种典型地下水化学类型,配制不同含盐量的水化学溶液,探讨水化学类型及含盐量对纳米乳化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CO_(3)-Na和HCO_(3)-Ca型水中,纳米乳化油稳定性随含盐量增加而逐渐降低;在含盐量为3.0 g·L^(-1)的SO_(4)-Na型水中,纳米乳化油稳定性急剧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整体稳定性降低是由顶部失稳引起,而不同阴离子是导致纳米乳化油稳定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表面电性和流变特性上,在HCO_(3)型水中,纳米乳化油Zeta电位与含盐量呈负相关,其流变特性变化不显著;在SO_(4)型水中,纳米乳化油Zeta电位与含盐量呈正相关,含盐量为3.0 g·L^(-1)时,平均粒径和黏度均略有减小.采用扩展DLVO理论进一步分析纳米乳化油稳定性降低的原因,发现含盐量增加影响纳米液滴双电层厚度和油水界面膜强度,从而造成纳米液滴静电斥力和空间位阻斥力的降低,其中高含盐量(3.0 g·L^(-1))的SO_(4)型体系更不利于纳米乳化油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类型 纳米乳化油 稳定性 含盐量 扩展DLVO
下载PDF
环境土层中应力路径变化对土工程性质影响的试验研究
14
作者 段光杰 梁池生 李兆平 《矿产勘查》 2002年第5期62-64,共3页
许多隧道施工是在非饱和土中进行 ,非饱和土的强度特性研究仍明显滞后。本文分析了施工     过程中隧道周围的应力状态 ,提出了开挖作用分区的概念 ,并对各分区的应力路径特征进行了     分析。用非饱和土三轴仪 ,研究土的变... 许多隧道施工是在非饱和土中进行 ,非饱和土的强度特性研究仍明显滞后。本文分析了施工     过程中隧道周围的应力状态 ,提出了开挖作用分区的概念 ,并对各分区的应力路径特征进行了     分析。用非饱和土三轴仪 ,研究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 ,试验结果表明由于隧道施工的进行 ,土     的强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施工 非饱和土 应力路径 开挖作用分区
下载PDF
太湖平原城近郊区浅层地下水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污染源分析 被引量:42
15
作者 崔学慧 李炳华 陈鸿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806-1810,共5页
为查明苏南太湖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在苏南北部(C区)、东北部(W区)和东部(S区)3个地区共采集56组地下水样,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样品中16种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组分浓度,并运用谱系聚类分析法和分子比例法探寻多环芳烃来源.结... 为查明苏南太湖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在苏南北部(C区)、东北部(W区)和东部(S区)3个地区共采集56组地下水样,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样品中16种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组分浓度,并运用谱系聚类分析法和分子比例法探寻多环芳烃来源.结果表明,检出的多环芳烃中以3~4苯环组分为主,总多环芳烃浓度最高达32.45μg/L,均值为4.42μg/L.多环芳烃分布具有区域分布特征,高值点多出现在工业区附近.分子比值法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多环芳烃来源是化石燃料和石油源叠加的结果.谱系聚类分析法结果表明,C区各采样井的苯并(k)荧蒽异常浓度控制该区的聚类结果;W区各采样井的苯并(a)蒽异常浓度控制着该区聚类结果;S区各采样井的苯并(b)荧蒽异常浓度控制该区的聚类结果.在0.05水平上,C区的荧蒽、苊、亚二氢苊、菲、苯并(a)芘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0.680-0.712;W区的苯并(g,h,i)芘、苯并(a)蒽和苯并(a)芘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到达0.724-0.773;S区的亚二氢苊和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59.可以推测出各区所列的这几种多环芳烃组分很可能分别来自于各区内同一类型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太湖平原 浅层地下水 谱系聚类分析
下载PDF
海岸带水文地质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李海龙 万力 焦赳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85-694,共10页
对海岸带水文地质学中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做了综述。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海潮波动引起的滨海含水层系统地下水位波动的定量解析及其应用;②潮间带海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定量模拟及其在海滩漏油污染治理中的... 对海岸带水文地质学中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做了综述。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海潮波动引起的滨海含水层系统地下水位波动的定量解析及其应用;②潮间带海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定量模拟及其在海滩漏油污染治理中的应用;③滨海近岸包气带中海潮波动引起的地下水气两相流及其生态和工程效应;④海底地下水排泄量的定量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水文地质学 海水—地下水相互作用 海潮 海底地下水排泄 海滩漏油污染
原文传递
用DGGE技术分析污水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中微生物种群分布 被引量:10
17
作者 姜昕 马鸣超 +2 位作者 李俊 李力 钟佐燊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79-1183,共5页
从深圳运行中的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的砂层填料中以5cm^10cm间隔垂直取10个样品,进行16S rDNAV3区的DGGE分析,结果表明,CRI系统中微生物种群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在快渗池砂层填料的30cm深度范围内,微生物群落组成至少有18种,主要... 从深圳运行中的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的砂层填料中以5cm^10cm间隔垂直取10个样品,进行16S rDNAV3区的DGGE分析,结果表明,CRI系统中微生物种群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在快渗池砂层填料的30cm深度范围内,微生物群落组成至少有18种,主要是Firmicutes、alpha proteobacterium中的异养菌,它们是COD降解的主要参与者;而在40cm及更深范围,菌群减少为12种甚至更少,优势菌是Acidovorax sp.、Nitrospira sp.、Clostridium sp.等,表明快渗池下部存在较强的硝化作用和厌氧的微环境,快渗池上、下层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多样性。结果揭示出CRI系统中的微生物种群空间分布状况,为其处理效果的稳定和提高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快渗系统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16S RDNA 微生物种群分布
下载PDF
Fe3O4/CeO2-H2O2非均相类Fenton体系下降解TCE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尹鹏 陈海 +1 位作者 杨慧 杨琦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67-474,共8页
采用浸渍法成功合成了新型催化剂纳米Fe3O4/CeO_2,并且用Fe3O4/CeO_2-H_2O_2非均相Fenton体系对TCE进行降解研究,考察了初始pH、H_2O_2浓度、温度及催化剂投加量等因素对于TCE降解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e3O4/CeO_2-H_2O_2非均相Fen... 采用浸渍法成功合成了新型催化剂纳米Fe3O4/CeO_2,并且用Fe3O4/CeO_2-H_2O_2非均相Fenton体系对TCE进行降解研究,考察了初始pH、H_2O_2浓度、温度及催化剂投加量等因素对于TCE降解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e3O4/CeO_2-H_2O_2非均相Fenton体系对TCE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初始pH=3,温度50℃,H_2O_2浓度30 mmol·L-1和Fe3O4/CeO_2投加量0.5 mg·L-1时,TCE去除率高达97.29%.同时实验结果表明pH在2~7范围内对TCE均有降解效果,所以相对于传统Fenton体系,该体系拥有更宽pH应用范围.目标污染物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活化能为30.77 k J·mol-1,表明反应易于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乙烯(TCE) 纳米Fe3O4/CeO2 非均相类Fenton体系
原文传递
苯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苯的降解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肖建军 李亚龙 杨琦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9-162,共4页
从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1株专一降解苯的菌株Ochrobactrum sp.MB-2,探讨了不同因素(温度和苯浓度)对菌株降解苯的影响,并对苯降解过程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35℃、苯浓度为5 mg/L时,菌MB-2对苯的降解效果最佳,... 从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1株专一降解苯的菌株Ochrobactrum sp.MB-2,探讨了不同因素(温度和苯浓度)对菌株降解苯的影响,并对苯降解过程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35℃、苯浓度为5 mg/L时,菌MB-2对苯的降解效果最佳,最大去除率达98.56%。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相关性系数R^2>0.9。热力学研究表明:菌株Ochrobactrum sp.MB-2对苯的生物降解反应较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 微生物 动力学 热力学
原文传递
CeO_2负载型双金属Pd/Fe催化还原四氯化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慧 吕小凡 +2 位作者 陈海 王震 杨琦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6-233,共8页
实验采用共沉淀法制得CeO_2负载型双金属Pd/Fe催化剂,并对催化剂的结构特征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使用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对四氯化碳进行还原脱氯研究,探究了温度、溶液初始pH值、催化剂投加量及不同钯载率对... 实验采用共沉淀法制得CeO_2负载型双金属Pd/Fe催化剂,并对催化剂的结构特征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使用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对四氯化碳进行还原脱氯研究,探究了温度、溶液初始pH值、催化剂投加量及不同钯载率对四氯化碳脱氯的影响;对比了不同催化剂包括纳米零价铁、纳米钯铁双金属和CeO_2负载型双金属Pd/Fe对四氯化碳的脱氯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在温度为40℃,溶液初始pH为6.5,催化剂投加量为0.4 g·L-1,钯载率为0.5%的条件下,对初始浓度为5 mg·L-1的四氯化碳的去除率高达99.88%.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纳米零价铁和纳米钯铁双金属对四氯化碳的脱氯率分别为58.25%、87.94%.此外,对四氯化碳的脱氯机制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氯化碳 纳米零价铁 纳米钯 二氧化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