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3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含煤模型Love型槽波的频散特征分析 被引量:53
1
作者 程建远 姬广忠 朱培民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7-72,共6页
为了研究不同地质条件下煤层Love型槽波的频散特征,设计了4种典型二维地震地质模型,即围岩不变而煤厚变化(3,5,10,15和20 m)模型,围岩变化(高速围岩与低速围岩)而煤厚不变(10 m)模型,煤层含有断层(煤厚10 m、断层落差5 m)模型和10 m煤... 为了研究不同地质条件下煤层Love型槽波的频散特征,设计了4种典型二维地震地质模型,即围岩不变而煤厚变化(3,5,10,15和20 m)模型,围岩变化(高速围岩与低速围岩)而煤厚不变(10 m)模型,煤层含有断层(煤厚10 m、断层落差5 m)模型和10 m煤层中夹有5 m×5 m、5 m×10 m、5 m×20 m、5 m×50 m砂体模型等;采用SH波波动方程,对上述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Love型槽波的波场特征,并对正演记录进行了傅里叶变换,计算得到槽波频散图。结果表明:煤厚变化主要影响Love型槽波各阶模式频散曲线的能量分布,上下围岩中最小横波速度控制频散曲线的上限,砂体使频散曲线发散,断层对槽波频散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模型 Love型槽波 频散特征 高阶模式
下载PDF
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3
2
作者 郑勇 谢祖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7-175,共9页
地震震源深度是地震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准确确定地震震源深度对于准确评估地震灾害、确定地震成因和动力学环境、判断余震发展趋势和危险性以及核爆监测等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地震震源深度定位一直是国际地震学界一个难... 地震震源深度是地震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准确确定地震震源深度对于准确评估地震灾害、确定地震成因和动力学环境、判断余震发展趋势和危险性以及核爆监测等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地震震源深度定位一直是国际地震学界一个难题。针对这些问题,对地震震源定位研究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首先,对目前国际和国内地震深度定位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综述了目前深度定位的主要思路和方法,主要介绍了走时定位和波形拟合定位2个方面。其中,系统介绍了走时定位中的S-P定位、Pn-Pg定深以及波形反演定深中的偏振定深和振幅定深方法,并分别阐述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由于波形反演中的深度震相方法对地震深度较为敏感,而且对速度模型的依赖性相对较小,因此对深度震相中的sPmP、sPL、sPn,sSn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评述,分别就其适用范围及优缺点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其次,对速度模型的影响以及地震波速度结构的反演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综述。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深度定位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综合多种定位方法和数据以及联合地震学和大地测量学等技术进行联合深度定位,将是未来地震定深以及地震震源性质反演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定位 走时定位 波形反演 深度震相 联合反演
下载PDF
海上变深度缆数据最优化压制鬼波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7
3
作者 许自强 方中于 +3 位作者 顾汉明 张健男 胡发动 王用军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4-413,共10页
常规海上拖缆采集数据受海水面虚反射(鬼波)影响存在陷波特性,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变深度缆采集技术则使陷波特征分散,应用专门的去鬼波处理方法可获得宽频数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最优化联合反褶积压制鬼波算法及其在变深度缆采... 常规海上拖缆采集数据受海水面虚反射(鬼波)影响存在陷波特性,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变深度缆采集技术则使陷波特征分散,应用专门的去鬼波处理方法可获得宽频数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最优化联合反褶积压制鬼波算法及其在变深度缆采集数据中的应用研究。首先在频率-波数域导出了镜像缆记录生成公式,并在时空域实现了镜像记录的生成,然后基于原始炮集记录和镜像炮集记录,利用最优化联合反褶积去鬼波算法从变深度缆数据中提取上行波。合成数据及某海上实际变深度缆数据测试结果表明,最优化联合反褶积压制鬼波算法既能提高浅层的高频反射能量,又能提高深层的低频反射能量,从而拓宽地震反射资料的频带,提高勘探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深度缆采集 鬼波 频率波数域 最优化去鬼波算法 陷波
下载PDF
基于并行化直接解法的频率域可控源电磁三维正演 被引量:22
4
作者 韩波 胡祥云 +3 位作者 黄一凡 彭荣华 李建慧 蔡建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812-2826,共15页
电磁法的三维数值模拟是一个对数值算法和计算机硬件要求都非常高的问题.对常用的微分类方法如有限单元法和有限差分法而言,求解最后所得的大型线性方程组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直接影响到正演算法的实用性.如何高效、稳定且准确地解线性方... 电磁法的三维数值模拟是一个对数值算法和计算机硬件要求都非常高的问题.对常用的微分类方法如有限单元法和有限差分法而言,求解最后所得的大型线性方程组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直接影响到正演算法的实用性.如何高效、稳定且准确地解线性方程长期以来一直是被探讨的问题.本文实现了基于线性系统直接求解技术的频率域可控源电磁(CSEM)三维正演.使用交错网格有限体积法(FV)来离散化关于二次电场的Helmholtz方程;使用直接解法取代传统的迭代解法来求解离散线性系统,即对系统矩阵进行完全LU分解,具体通过调用大规模并行矩阵直接求解器(MUMPS)来实现.基于理论模型做了一系列数值实验,首先证明了直接解法的高精度和稳定性,并考察了其内存需求、计算时间和并行可伸缩性等主要计算性能,最后检验了所开发的算法快速模拟多场源CSEM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常规海洋和陆地CSEM模拟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源电磁法 三维模拟 LU分解 直接解法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6.4级地震序列重定位及震源机制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月 胡少乾 +4 位作者 何骁慧 郭凯 解孟雨 邓世广 马亚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510-4525,共16页
2021年5月21日21时,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先后发生M_(S)5.6和M_(S)6.4地震,两次地震震中位置相距约7 km,均位于滇西地区,该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南北地震带南段,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序列跟踪结果显示漾濞M_(S)6.4地震类型为前震-主震-... 2021年5月21日21时,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先后发生M_(S)5.6和M_(S)6.4地震,两次地震震中位置相距约7 km,均位于滇西地区,该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南北地震带南段,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序列跟踪结果显示漾濞M_(S)6.4地震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M_(S)5.6地震为M_(S)6.4地震的前震.本文基于云南地震台网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漾濞M_(S)6.4地震早期序列(2021年5月18日至25日,M L0.0以上)进行重定位,同时,利用Cut-And-Paste(CAP)震源机制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序列中截止至5月25日31次M_(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深度,对该序列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1)重定位后获得的2159个地震事件呈NW-SE向展布,长约25 km,宽约5~10 km.M_(S)6.4主震的震源深度为8.9 km,序列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10 km,深度均值约7.5 km.(2)前震序列具有从中间开始破裂,然后向北西向破裂,继而向东南向破裂的特征,漾濞M_(S)6.4主震位于余震区的北西端,最大余震M_(S)5.2地震位于余震区的东南端.(3)CAP波形反演获得的31次M_(S)≥3.0地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在4~11 km范围,深度均值约6.5 km,与重定位结果接近,仅相差1.0 km,说明重定位的震源深度分布是合理可靠的.(4)震源机制多为右旋走滑型,部分地震具有较为明显的正断分量,反演的区域应力场与目前已知的构造应力场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一致,反映区域内构造活动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根据重定位后的序列空间分布、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区构造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此次漾濞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可能是维西—乔后—巍山断裂中段附近的次级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震 重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互信息熵与同步压缩变换的微地震信号去噪方法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秦晅 蔡建超 +1 位作者 刘少勇 卞爱飞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58-666,共9页
针对微地震信号具有随机性、非平稳性与时频耦合的特点以及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的模态混叠问题,提出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互信息熵与同步压缩变换(Synchrosqueezing Transform,SST)的微地震信号去噪方法。首... 针对微地震信号具有随机性、非平稳性与时频耦合的特点以及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的模态混叠问题,提出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互信息熵与同步压缩变换(Synchrosqueezing Transform,SST)的微地震信号去噪方法。首先对微地震信号进行经验模态分解,获得从高频到低频排列的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分量;然后求取相邻固有模态函数分量之间的互信息熵,从而辨识出高频与低频部分的分界;最后利用同步压缩变换提取高频部分的有效信号,将其与低频部分重构,实现微地震信号的有效去噪。利用不同噪声强度的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对本文方法与直接舍弃高频成分的去噪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很好地去除微地震信号中的混叠噪声,并将有效信号从噪声中提取出来,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信号 经验模态分解 同步压缩变换 互信息熵 重构 噪声压制
下载PDF
三维大地电磁数据的二维反演解释 被引量:14
7
作者 胡祖志 胡祥云 何展翔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3-359,共7页
鉴于现今三维电磁反演方法尚不成熟,探讨提高二维反演方法解释三维大地电磁数据仍有必要。文中给出3D/1D和3D/2D两种模型的二维反演结果,通过对三维棱柱导体地质模型与二维长方形导体地质模型的大地电磁视电阻率与相位响应的比较发现,二... 鉴于现今三维电磁反演方法尚不成熟,探讨提高二维反演方法解释三维大地电磁数据仍有必要。文中给出3D/1D和3D/2D两种模型的二维反演结果,通过对三维棱柱导体地质模型与二维长方形导体地质模型的大地电磁视电阻率与相位响应的比较发现,二维TM模式的响应与对应的三维YX模式响应很接近,且可通过单一TM模式反演确定导体赋存位置,但反演的电阻率值要比真实值偏大;二维TE模式的响应与对应的三维XY模式响应在低频时相差较大,TE模式的反演结果能够反映导体的电阻率值,但是在垂直方向上有拉伸导体的现象。而TE和TM联合反演结果则结合了TE与TM模式反演的优点,可以较好地反演出导体的赋存位置及电阻率值。随着三维良导体埋深的增大,二维反演结果很难反映真实三维构造,若增大三维异常体的走向长度和尺度,使用二维反演仍可以有效地反映三维异常体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数据 二维反演 TM模式 电阻率值 反演方法 地质模型 TE模式 相位响应 视电阻率 垂直方向 联合反演 三维构造 走向长度 异常体 长方形 真实值 良导体 3D 赋存 增大 埋深
下载PDF
综合物探方法在湘中贫水山区找水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8
作者 屈利军 李波 周佩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7年第5期835-839,共5页
湖南省隆回县荆枝村为典型贫水山区,其中龙潭组砂页岩大面积出露于村落四周,灰岩分布面积十分有限。为解决该地区饮水困难问题,在综合研究该区地形地貌特征和地质情况的基础上,投入高密度电阻率法、激电测深和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进行地下... 湖南省隆回县荆枝村为典型贫水山区,其中龙潭组砂页岩大面积出露于村落四周,灰岩分布面积十分有限。为解决该地区饮水困难问题,在综合研究该区地形地貌特征和地质情况的基础上,投入高密度电阻率法、激电测深和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进行地下水资源勘查。通过靶区刷选,在典型异常处布设了3个钻孔,出水量分别为32 m^3/d、347 m^3/d和256 m^3/d,有效解决了当地饮水问题,证明了综合物探方法在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法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激电测深 地下水勘探
下载PDF
基于GPS资料约束的2021年玛多地震发震断层的滑动速率 被引量:14
9
作者 朱亚戈 刁法启 +2 位作者 付誉超 刘成利 熊熊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88-1795,共8页
地震学和大地测量学观测结果显示,玛多M_(w)7.4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主边界内侧的一条次级断裂上,而不是发生在昆仑主断裂上,其孕震机理引发广泛关注.断层的滑动速率是描述其运动学特征的关键参数,也能为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定量的依据... 地震学和大地测量学观测结果显示,玛多M_(w)7.4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主边界内侧的一条次级断裂上,而不是发生在昆仑主断裂上,其孕震机理引发广泛关注.断层的滑动速率是描述其运动学特征的关键参数,也能为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定量的依据.但是由于缺少观测资料,此次玛多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还缺乏定量研究.文章以横跨发震区的震间GPS观测为约束,考虑发震断裂和昆仑主断裂的共同作用,估算了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结果显示,玛多地震发震断层的现今滑动速率为(1.2±0.8)mm a^(-1),昆仑断裂托索湖段的滑动速率为(5.4±0.3)mm a^(-1).结合现有震源破裂模型给出的平均滑动量,我们推算发震断层上的地震复发周期为1800_(-700)^(+3700)年(1100~5500年).基于前人研究和本文结果,推测昆仑断裂的滑动速率可能从托索湖段至尾端逐渐减小,发震断裂及其附近平行的次级断层和昆仑主断裂共同分担了两侧块体之间的相对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断层滑动速率 大地测量观测 昆仑断裂 地震危险性
原文传递
2008年于田7.3级地震前西昆仑地形变的GPS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杰 王晓强 +2 位作者 王琪 方伟 宋和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6-263,共8页
利用GPS观测资料计算并获取了2008年新疆西昆仑地区于田7.3级地震发生前的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通过速度场分布研究了区域内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结果表明:震中以南的龙木错断裂呈左旋走滑性质的运动特征,走滑速率为1.2~2.5mm/a;震中以... 利用GPS观测资料计算并获取了2008年新疆西昆仑地区于田7.3级地震发生前的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通过速度场分布研究了区域内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结果表明:震中以南的龙木错断裂呈左旋走滑性质的运动特征,走滑速率为1.2~2.5mm/a;震中以北的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滑动速率为5mm/a;震中北西面的康西瓦断裂的左旋走滑平均速率约为3~7mm/a。区域应变场分布一定程度上受断裂带分布的影响。7.3级地震就位于断裂活动交汇的部位和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7.3级地震 GPS测量 西昆仑构造带 水平运动 滑动速率 最大剪应变
下载PDF
山西及邻区壳幔速度图像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霞 宋美琴 +1 位作者 郑勇 艾三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9-136,共18页
为了获取山西地区更为精细的壳幔速度结构,文中利用2014年山西断陷带及其邻区216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记录,通过波形互相关提取台站对间的经验格林函数,采用时频分析方法测量Rayleigh波的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 为了获取山西地区更为精细的壳幔速度结构,文中利用2014年山西断陷带及其邻区216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记录,通过波形互相关提取台站对间的经验格林函数,采用时频分析方法测量Rayleigh波的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研究区8~50s周期的Rayleigh波群速度和相速度分布图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成像水平分辨率在50km以内,部分周期可提高至40km。8~18s周期的相速度和10~22s周期的群速度分布与地表的地质构造特征较一致。18~30s周期的相速度、24~35s周期的群速度均明显反映了山西地区以38°N为界,分为南、北两区的现象,与山西南浅北深的莫霍面深部起伏特征及"南硬"、"北软"两大古老块体的缝合带在这一区域有关。30~50s周期的相速度分布存在NW向速度梯度带,其NE侧的低速异常可能与新生代火山活动有关。大同火山区18~45s周期的相速度和24~45s周期的群速度均呈现由浅及深的"喇叭口"状低速异常,反映了更精细的大同火山岩浆上涌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相速度 群速度 层析成像 山西断陷带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以三峡库区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明 蒋委君 +3 位作者 董佳慧 金少锋 张宸伟 牛瑞卿 《华南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413-427,共15页
三峡库区滑坡灾害分布广、数量多、规模大、危害严重,因此开展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对该地的地灾防治与处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提取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度、坡向、曲率、斜坡形态、植被指数、水系等17个因子,选用逻辑回归模型、... 三峡库区滑坡灾害分布广、数量多、规模大、危害严重,因此开展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对该地的地灾防治与处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提取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度、坡向、曲率、斜坡形态、植被指数、水系等17个因子,选用逻辑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集成学习的梯度提升迭代决策树模型和深度学习中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与卷积神经网络耦合模型四个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选取最优评价模型,完成三峡库区的易发性分区评价,总结研究区易发性空间区划特性。对比四种模型的AUC(Area Under Curve)精度可以得出结论:GBDT模型(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 Model)的AUC精度相对较高,优于其他三个模型,更适合三峡库区的滑坡易发性研究。GBDT的易发性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极高易发性区域和高易发性区域主要集中于渝东、鄂西一带以及长江沿岸和支流沿岸。研究结果是对整个库区的易发性进行评价,可为后续库区的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三峡库区 易发性 GBDT模型
下载PDF
基于卫星磁测数据的全球岩石圈磁场建模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杜劲松 陈超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17-1033,共17页
随着CHAMP卫星与Swarm卫星群等磁测数据的不断积累,开展高精度与高分辨率全球岩石圈磁场建模研究非常迫切.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磁测量卫星与全球岩石圈磁场建模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等效源方法的研究现状,并且总结了全球岩石圈磁场建模的重... 随着CHAMP卫星与Swarm卫星群等磁测数据的不断积累,开展高精度与高分辨率全球岩石圈磁场建模研究非常迫切.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磁测量卫星与全球岩石圈磁场建模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等效源方法的研究现状,并且总结了全球岩石圈磁场建模的重点、难点与发展趋势,着重对等效源方法在卫星磁测数据处理、岩石圈磁场建模与地质解释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地磁场 磁场建模 CHAMP卫星 Swarm卫星 等效源方法
原文传递
GPS和InSAR同震形变约束的尼泊尔MW7.9和MW7.3地震破裂滑动分布 被引量:13
14
作者 谭凯 赵斌 +5 位作者 张彩红 杜瑞林 王琪 黄勇 张锐 乔学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80-2093,共14页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爆发MW7.9地震,继而引发5月12日MW7.3级余震,GPS、InSAR监测到震源区及周边大范围同震形变.本文以国内外的GPS和InSAR同震形变为约束,考虑喜马拉雅断裂带岩石圈垂向分层和横向差异的影响,反演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在...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爆发MW7.9地震,继而引发5月12日MW7.3级余震,GPS、InSAR监测到震源区及周边大范围同震形变.本文以国内外的GPS和InSAR同震形变为约束,考虑喜马拉雅断裂带岩石圈垂向分层和横向差异的影响,反演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在这次主震和余震中破裂面形状和滑动分布.结果显示,主震从USGS确定的震中位置向东偏南延伸100km以上,破裂地面迹线与主前缘逆冲断裂迹线基本一致.破裂面倾角约7°-11°,大部分破裂集中在深度8-20km,同余震分布深度一致.主震最大滑动量约6.0-6.6m,位于14km深处.余震破裂集中在震中附近30km范围内,填补了主震东部破裂空区,最大滑动约3.6-4.6 m,位于13km深.深度20km以下基本没有破裂.地壳介质不均匀性对破裂滑动分布的影响较大,介质不均匀模型的观测值不符值比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模型降低10%以上.本文地震破裂模型特征与地震反射剖面、以及根据震间期大地测量数据反演的喜马拉雅深部蠕滑剖面极其相似.跨喜马拉雅断裂剖面的震间形变量与地震破裂滑移量直接相关.以此推算,尼泊尔中部大震原地复发周期在300年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地震 GPS INSAR 同震形变 破裂滑动分布
下载PDF
Landslide monitoring in southwestern China via time-laps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 被引量:12
15
作者 徐冬 胡祥云 +1 位作者 单春玲 李睿恒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6年第1期1-12,217,共13页
The dynamic monitoring of landslides in engineering geology has focused on the correlation among landslide stability,rainwater infiltration,and subsurface hydrogeology.However,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mplicated cor... The dynamic monitoring of landslides in engineering geology has focused on the correlation among landslide stability,rainwater infiltration,and subsurface hydrogeology.However,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mplicated correlation is still poor and inadequate.Thus,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a typical landslide in southwestern China via time-laps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TLERT) in November 2013 and August 2014.We studied landslide mechanisms based on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water infiltration and flow within the landslide body.Combined with borehole data,inverted resistivity models accurately defined the interface between Quaternary sediments and bedrock.Preferential flow pathways attributed to fracture zones and fissures were also delineated.In addition,we found that surface water permeates through these pathways into the slipping mass and drains away as fissure water in the fractured bedrock,probably causing the weakly weathered layer to gradually soften and erode,eventually leading to a landslide.Clearly,TLERT dynamic monitoring can provide precursory information of critical sliding and can be used in landslid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e-laps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 LANDSLIDE HYDROGEOPHYSICS MONITORING preferential flow
下载PDF
近场位移数据约束的2013年芦山地震破裂模型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1
16
作者 谭凯 王琪 +6 位作者 丁开华 李恒 邹蓉 聂兆生 王迪晋 杨少敏 乔学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169-3182,共14页
以往的研究显示了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发震断层的隐伏逆冲断层基本特征,但是破裂深部细节差异较大.本文以近场密集的同震形变数据约束芦山地震破裂面几何形状及滑动分布,结果显示芦山地震破裂面具有铲状结构,上部16km为43°~50&#... 以往的研究显示了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发震断层的隐伏逆冲断层基本特征,但是破裂深部细节差异较大.本文以近场密集的同震形变数据约束芦山地震破裂面几何形状及滑动分布,结果显示芦山地震破裂面具有铲状结构,上部16km为43°~50°高角度断层,深部16~25km为小于27°的低角度断层,破裂深度与重定位的余震分布深度一致.破裂分布模型清楚显示上下两个断层上各有一个滑动幅度大于0.5m的峰值破裂区,最大滑动量1.5m位于13km深处.重定位的余震分布基本都落在最大滑动量等值线外部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芦山地震破裂面几何形状和滑动分布特征与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映秀—北川破裂相似,支持龙门山冲断带发育大规模的近水平滑脱层,是青藏高原东缘地壳缩短增厚、龙门山挤压隆升的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同震形变 断层几何形状 破裂滑动分布
下载PDF
用多种数据构建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同震位移场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杨少敏 兰启贵 +6 位作者 聂兆生 王庆良 李恒 廖华 谭凯 乔学军 王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75-2588,共14页
本文主要以GPS、精密水准观测和卫星SAR遥感图像分析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同震位移特征.GPS数据包括:(1)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地区各类国家等级GPS网点复测;(2)沿破裂带国家天文大地网GPS复测.前者推算的同震位移测定精度优于2cm,后者6~8cm... 本文主要以GPS、精密水准观测和卫星SAR遥感图像分析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同震位移特征.GPS数据包括:(1)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地区各类国家等级GPS网点复测;(2)沿破裂带国家天文大地网GPS复测.前者推算的同震位移测定精度优于2cm,后者6~8cm.SAR遥感资料包括:(1)ALOS卫星升轨相位干涉图像,精度优于8cm;(2)ALOS和ENVISAT卫星影像合成的三维位移图,精度优于0.5m.同震位移场显示,断层下盘(四川盆地)变形总体呈扇形集中指向震中,断层上盘(龙门山)变形总体上呈逆时针旋转态势,最大的实测水平位移5.5m.汶川、理县、茂县等地测站位移指向破裂带方向,而平武、青川等地测站逐渐转变为平行,乃至远离破裂带方向,与汶川地震逆冲兼走滑的破裂特征一致.断层上盘大幅隆升,下盘靠近断层的区域以下沉为主,远场表现为幅度很小的隆升,垂直升降区域间,有一条与龙泉山断裂带平行的升降过渡带,调节龙泉断层的应力状态.用实测变形场检验多个地震波破裂模型表明,近场(距离断层50km)模型形变准确度可达40~50cm,远场精度优于5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大地测量 同震位移场
下载PDF
基于不同耦合模型的县域滑坡易发性评价对比分析——以四川普格县为例 被引量:12
18
作者 熊小辉 汪长林 +3 位作者 白永健 铁永波 高延超 李光辉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2年第4期114-124,共11页
为有效预测县域滑坡发生的空间概率,探索不同统计学耦合模型滑坡易发性定量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精度,以四川省普格县为研究对象。选取坡度、坡向、高程、工程地质岩组、断层和斜坡结构等6项孕灾因子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信息量模型(I)... 为有效预测县域滑坡发生的空间概率,探索不同统计学耦合模型滑坡易发性定量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精度,以四川省普格县为研究对象。选取坡度、坡向、高程、工程地质岩组、断层和斜坡结构等6项孕灾因子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信息量模型(I)、确定性系数模型(CF)、证据权模型(WF)、频率比模型(FR)分别与逻辑回归模型(LR)耦合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各耦合模型评价结果和易发程度区划均是合理的,极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则木河、黑水河河谷两侧斜坡带,面积介于129.04~183.43 km^(2)(占比6.77%~9.62%),各模型评价精度依次为WF-LR模型(AUC=0.869)>I-LR模型(AUC=0.868)>CF-LR模型(AUC=0.866)>NFR-LR模型(AUC=0.858)。研究成果可为川西南山区县域滑坡易发性定量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 信息量模型 确定性系数模型 证据权模型 频率比模型 逻辑回归模型 普格县
下载PDF
汶川-芦山地震间的空区危险性研究:现状、思考和挑战 被引量:10
19
作者 郑勇 郭汝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3-486,共4页
1汶川-芦山地震间地震空区的研究背景2008年M_(w)7.9汶川地震和2013年M_(w)6.6芦山地震,相继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它们的余震勾画了一个约50 km的地震空区(图1).假设该空区与芦山地震有着相似的背景构... 1汶川-芦山地震间地震空区的研究背景2008年M_(w)7.9汶川地震和2013年M_(w)6.6芦山地震,相继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它们的余震勾画了一个约50 km的地震空区(图1).假设该空区与芦山地震有着相似的背景构造,理论上该区域具备发生M7.0地震的可能性.研究该区域的发震潜力对于科学指导抗震救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地震空区的危险性研究提供借鉴,如鲜水河断裂带的道孚-康定段空区(Guo等, 2020)、安宁河空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鲜水河断裂带 地震空区 龙门山断裂带 危险性研究 汶川地震 道孚 抗震救灾
原文传递
松科2井东孔营城组高放射性异常层测井响应特征及成因初探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淑霞 邹长春 +5 位作者 彭诚 赵金环 李宁 张小环 马火林 牛一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712-4728,共17页
松科2井东孔是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的主体钻孔,按照计划在全井段进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采集,为深部资源勘探及白垩纪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提供准确和全面的地球物理信息.在诸多测井方法中,自然伽马测井和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能够测量地层的... 松科2井东孔是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的主体钻孔,按照计划在全井段进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采集,为深部资源勘探及白垩纪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提供准确和全面的地球物理信息.在诸多测井方法中,自然伽马测井和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能够测量地层的天然放射性强度和铀、钍、钾元素含量等参数,被有效地应用于放射性矿床勘查,尤其是铀资源的勘查与研究;电阻率、声波、密度和中子测井等常规测井和核磁共振成像、电阻率成像、元素俘获谱测井等特殊测井能够获取地层岩性和物性参数等信息,为铀矿勘查提供有力支持.本文利用松科2井东孔自然伽马测井资料来识别高放射性异常层;基于常规测井与特殊测井资料,结合前人的地质研究成果,分析放射性异常层的特征和成因.核测井曲线指示营城组存在两段高放射性异常层,深度分别为3096.8~3102.8 m(I号层)、3168.3~3170.9 m(II号层).I号层自然伽马值最高达360 API,铀含量范围20.5~29.3 ppm,综合测井和岩心资料判断该层为砾岩,具有铀成矿潜力;分析表明,构造条件和后生改造作用是影响I号层铀富集的关键因素,推测断裂-火山活动和盆地抬升剥蚀为含铀地下水及油气运移至I号层提供了通道,油气的后生还原作用最终导致了I号异常层的铀富集.II号层自然伽马值最高达250API,钍含量22.4~37.3 ppm,铀含量5.9~11.0 ppm,为集块熔岩及凝灰岩,高放射性异常可能是高钍含量的流纹质成分和粘土矿物对铀的吸附作用导致的.松科2井东孔营城组高放射性异常层具有埋藏深度深、铀含量高等特点,表明松辽盆地深部具有找铀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松科2井东孔 高放射性异常层 测井响应 成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