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拜仁达坝超大型Ag-Pb-Zn多金属矿床中针硫锑铅矿的发现与成因意义 被引量:31
1
作者 刘家军 邢永亮 +4 位作者 王建平 翟德高 要梅娟 吴胜华 付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5-572,共8页
在内蒙拜仁达坝超大型Ag-Pb-Zn多金属矿床中,产出针硫锑铅矿。与其共生的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银黝铜矿、磁黄铁矿、黄铜矿、块硫锑铅矿等。针硫锑铅矿呈长柱状、针状、毛发状、束状和不规则状等,粒度变化较大,一般为0.05~4mm,最大可... 在内蒙拜仁达坝超大型Ag-Pb-Zn多金属矿床中,产出针硫锑铅矿。与其共生的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银黝铜矿、磁黄铁矿、黄铜矿、块硫锑铅矿等。针硫锑铅矿呈长柱状、针状、毛发状、束状和不规则状等,粒度变化较大,一般为0.05~4mm,最大可达12mm。反光显微镜下为灰白色,强非均性,显微硬度VHN100g=93.25~127.39kg/mm2(平均111.05kg/mm2),相当于摩氏硬度3.06~3.40(平均3.24)。矿物主要化学成分质量分数为:Pb52.20%~57.80%(平均54.89%),Sb22.26%~28.13%(平均26.08%),S18.65%~19.62%(平均19.01%),并含有少量的Fe、Cu、Zn、Ag和As等元素。相应的平均化学分子式为(Pb4.91,Cu0.04,Fe0.03,Zn0.01)4.99(Sb3.97,As0.04)4.01S11.00,标准化学式为Pb5Sb4S11。晶体为单斜晶系对称,晶胞参数值a=2.156nm,b=2.349nm,c=0.810nm。矿床中针硫锑铅矿的形成,与成矿温度较低、硫逸度升高以及还原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硫锑铅矿 矿物学特征 成因意义 Ag-Pb-Zn多金属矿床 拜仁达坝 内蒙
下载PDF
河南栾川地区陈南沟钼矿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的特征与评价 被引量:23
2
作者 孙社良 徐青峰 +2 位作者 张寿庭 高永璋 顾文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85-1793,共9页
陈南沟钼矿区位于东秦岭钼矿带栾川矿集区内,地处栾川断裂南侧,属北秦岭褶皱系。将矿区成矿地质环境与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利用地质累积指数对研究区内的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组合进行评价,综合分析后圈出找矿有利靶区,并对靶区进行了野... 陈南沟钼矿区位于东秦岭钼矿带栾川矿集区内,地处栾川断裂南侧,属北秦岭褶皱系。将矿区成矿地质环境与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利用地质累积指数对研究区内的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组合进行评价,综合分析后圈出找矿有利靶区,并对靶区进行了野外检查和工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陈南沟钼矿属于与老君山花岗岩体有关的热液矿床,燕山期红岩寨花岗岩体边部及其外接触带是钼矿化富集的有利部位,北东向小型构造对辉钼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本次工作完善了与花岗岩基有关的热液矿床研究,对栾川矿集区内进一步的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 花岗岩体 接触带 地质累积指数 河南栾川地区
下载PDF
河南栾川Mo多金属矿集区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 被引量:16
3
作者 孙社良 张寿庭 +3 位作者 顾文帅 李冬 宋要武 谢朝勇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5-416,共12页
栾川Mo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与北秦岭造山带的结合部。本文在对栾川Mo多金属矿集区地质特征、构造控岩控矿特征总结的基础上,运用数学地质的方法对矿集区构造裂隙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根据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圈出有利找矿靶... 栾川Mo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与北秦岭造山带的结合部。本文在对栾川Mo多金属矿集区地质特征、构造控岩控矿特征总结的基础上,运用数学地质的方法对矿集区构造裂隙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根据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圈出有利找矿靶区,工程验证取得明显的找矿效果。这表明构造地球化学-数学地质方法具有良好的找矿效果,为栾川Mo多金属矿集区开展深部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栾川Mo多金属矿集区 构造控岩控矿 有利找矿靶区 河南
下载PDF
冈底斯西段朱诺斑岩铜矿床角闪石成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郭峰 孙祥 吴松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8-58,共11页
朱诺矿床为冈底斯西段一典型的形成于后碰撞环境的斑岩型铜矿,二长花岗斑岩及其中的包体为成矿岩体,本次研究通过对岩体中的角闪石进行矿物学研究,讨论岩浆演化和成矿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包体和二长花岗斑岩中的角闪石均为镁角闪石。包... 朱诺矿床为冈底斯西段一典型的形成于后碰撞环境的斑岩型铜矿,二长花岗斑岩及其中的包体为成矿岩体,本次研究通过对岩体中的角闪石进行矿物学研究,讨论岩浆演化和成矿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包体和二长花岗斑岩中的角闪石均为镁角闪石。包体中第一类角闪石w(MgO)为11.9%~14.61%,w(Al2O3)为8.83%~9.03%,w(TiO2)为1.63%~1.66%,为幔源岩浆成因。包体中第二类角闪石w(MgO)为15.09%~16.65%,w(Al2O3)为3.92%~5.73%,w(TiO2)为0.19%~0.52%;二长花岗斑岩中角闪石w(MgO)为15.09%~17.8%,w(Al2O3)为3.24%~5.73%,w(TiO2)为0.11%~0.66%,二者为壳源变质成因。包体中第一类角闪石结晶深度为9.1~10.1 km,lgfO2为-11.9^-11.9,水含量为3.8%~4.4%;包体中第二类角闪石结晶深度为2.0~2.1 km,lgfO2为-13.2^-12.8,水含量为4.0%~4.2%;二长花岗斑岩中角闪石结晶深度为1.5~3.0 km,lgfO2为-13.3^-12.0,水含量为3.2%~3.9%。因此,朱诺矿床包体的角闪石可能形成于两个岩浆房,幔源岩浆在深部岩浆房形成包体中第一类角闪石,此时的岩浆具有高氧逸度和水含量,幔源残余岩浆继续上升,携带已形成的角闪石向上运移到地壳浅部,该过程中幔源残余岩浆与壳源岩浆发生混合作用,幔源岩浆补给大量的水、S及金属元素给壳源岩浆。当岩浆上升至浅部岩浆房时,二长花岗斑岩和包体中的第二类角闪石开始结晶形成,此时岩浆仍具有高氧逸度和水含量,在今后的勘查过程中应注意寻找含包体的二长花岗斑岩。冈底斯西段矿床的氧逸度和水含量较东段矿床更低,暗示西段遭受更多印度陆壳物质的混入,但这种改变是有限的,冈底斯西段的岩体仍满足成斑岩型铜矿的氧逸度和水含量,具备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成分 角闪石 结晶条件 斑岩型铜矿 朱诺 冈底斯
原文传递
小波分析的原理及其在电磁感应仪EM38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常兴国 申维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12-815,共4页
利用小波变换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Mandamah地区所测得的EM38数据进行全局阈值消噪处理,通过分解与重构,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去除干扰,得到去噪后的数据。将去噪后的数据与地球化学Cu元素的异常特征、已知的铜矿化区域进行分析、对比,推... 利用小波变换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Mandamah地区所测得的EM38数据进行全局阈值消噪处理,通过分解与重构,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去除干扰,得到去噪后的数据。将去噪后的数据与地球化学Cu元素的异常特征、已知的铜矿化区域进行分析、对比,推测出该地区的铜矿化预测区。该方法能有效地去除噪声,又不会损失有用信息。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小波分析方法在EM38数据处理中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并获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38 小波变换 去噪 矿化预测
下载PDF
西藏南部冈底斯带东段晚白垩世埃达克岩:新特提斯洋脊俯冲的产物? 被引量:70
6
作者 管琪 朱弟成 +5 位作者 赵志丹 张亮亮 刘敏 李小伟 于枫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165-2179,共15页
西藏南部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仍存在不同看法。为进一步约束冈底斯带晚白垩世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本文报道了南冈底斯东段朗县至米林一带晚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 西藏南部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仍存在不同看法。为进一步约束冈底斯带晚白垩世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本文报道了南冈底斯东段朗县至米林一带晚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侵位于84~78Ma,以高Al2O3(15.69%~17.65%),低MgO(0.47%~1.24%),极低相容元素(Cr=1.34×10-6~3.27×10-6、Ni=0.69×10-6~3.32×10-6)含量和高Sr(542×10-6~774×10-6)以及高Sr/Y比值(48~397)为特征,显示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属于中钾钙碱性偏铝质岩石(A/CNK=0.95~1.0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部分样品具显著的正铕异常(δEu=1.16~2.26)和中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大(+0.2~+15.1)。这些晚白垩世埃达克岩可能是先期底侵的镁铁质下地壳在含水角闪岩相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通过与冈底斯带110Ma和50Ma左右大规模带状岩浆作用的对比,本文赞成洋脊俯冲模式是用来解释南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大规模带状岩浆作用成因的一种最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 埃达克岩 晚白垩世 新特提斯洋脊俯冲 南冈底斯 西藏
下载PDF
东昆仑香日德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 被引量:60
7
作者 罗明非 莫宣学 +3 位作者 喻学惠 李小伟 黄雄飞 于峻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229-3241,共13页
东昆仑地区广泛分布了大量花岗岩。已有的研究工作表明,东昆仑地区的花岗岩主要形成于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两个时期。本文提供了香日德地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定年数据和全岩化学,稀土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地... 东昆仑地区广泛分布了大量花岗岩。已有的研究工作表明,东昆仑地区的花岗岩主要形成于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两个时期。本文提供了香日德地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定年数据和全岩化学,稀土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资料,结合前人对该区不同时期花岗岩的研究成果,对香日德晚三叠世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东昆仑东段香日德地区的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分别形成于223.2±1.7Ma和220.6±1.5Ma,属晚三叠世花岗岩浆作用的产物。根据该花岗岩的主量元素(特别是A/CNK比值),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和K)和轻稀土(LREE),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和P),以及岩石具有相对高的Isr值(0.70820~0.71148)和相对低的εNd(t)值为-6.4^-3.6和较古老的模式年龄t2DM(1.5~1.7Ga)等地球化学特征,论证了该花岗岩的成因,指出香日德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的起源和成因与碰撞后的背景下岩石圈的拆沉诱发的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有关,晚三叠世花岗岩岩浆作用是对自晚海西期以来幔源玄武质岩浆长期的底侵作用及地壳不断加厚的一种响应。它进一步证明在东昆仑地区,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的俯冲作用一直持续到早三叠纪,至晚三叠世才全面转入陆内碰撞造山阶段。晚三叠世花岗岩与晚二叠世-中三叠世花岗岩在暗色包体含量、岩浆混合作用的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可以用幔源物质贡献量的差异以及花岗质岩浆作用所经历的MASH过程的不同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MASH过程 拆沉作用 香日德地区 东昆仑东段
下载PDF
东秦岭石窑沟斑岩钼矿床地质特征及辉钼矿Re-Os年龄 被引量:45
8
作者 高亚龙 张江明 +3 位作者 叶会寿 孟芳 周珂 高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29-739,共11页
在东秦岭钼成矿带最近探明的石窑沟大型钼矿床位于近东西向马超营断裂带与北东向石窑沟-焦园断裂带的交汇部位,获得钼金属储量10余万吨,平均品位0.068%。钼矿化呈细脉-网脉状分布于花岗斑岩体及其围岩熊耳群火山岩中,与矿化有关的围岩... 在东秦岭钼成矿带最近探明的石窑沟大型钼矿床位于近东西向马超营断裂带与北东向石窑沟-焦园断裂带的交汇部位,获得钼金属储量10余万吨,平均品位0.068%。钼矿化呈细脉-网脉状分布于花岗斑岩体及其围岩熊耳群火山岩中,与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有钾长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具有斑岩型钼矿床的一些基本特点。在矿床中选取5件不同矿化类型的辉钼矿样品,采用ICP-MS法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模式年龄131.3±2.4~134.3±2.6Ma,等时线年龄135.2±1.8Ma(MSWD=0.18),形成于早白垩世,与豫西熊耳山地区雷门沟、鱼池岭等钼矿床形成时代相近。据辉钼矿Re含量(8.242×10-6~30.24×10-6)推测,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下地壳。矿床为东秦岭-大别山地区中生代第三期钼成矿作用产物,形成于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岩石圈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同位素年龄 斑岩钼矿 岩石圈伸展 石窑沟 东秦岭
下载PDF
西藏北冈底斯巴木错安山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42
9
作者 陈越 朱弟成 +5 位作者 赵志丹 张亮亮 刘敏 于枫 管琪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193-2206,共14页
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带中北部地区广泛分布着中生代火山岩及相关侵入岩。由于缺少可靠的年代学和高质量的地球化学数据,使得其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长期以来存在较大争议。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报道了出露于北冈底斯巴木错东岸安山岩的... 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带中北部地区广泛分布着中生代火山岩及相关侵入岩。由于缺少可靠的年代学和高质量的地球化学数据,使得其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长期以来存在较大争议。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报道了出露于北冈底斯巴木错东岸安山岩的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数据。巴木错安山岩锆石U-Pb年龄为122.1±0.9Ma。岩石为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角闪石和少量辉石、黑云母。岩石SiO2为58.65%~60.16%,全碱(Na2O+K2O)含量为(5.25%~5.52%,平均5.38%),K2O含量为2.67%~2.81%之间,K2O/Na2O均>1,TiO2含量较低(0.61%~0.72%),MgO含量为2.78%~3.10%,Mg#值为45~48。岩石相对富集Rb、Th、U、Pb,亏损Ba、Nb、Ta和Ti等元素,显示出弧特征。样品具有较冈底斯成熟大陆地壳(如宁中早侏罗世强过铝质花岗岩)低的(87Sr/86Sr)t(0.7102~0.7103)和高的εNd(t)(-9.3~-9.8)值,Nd同位素单阶段模式年龄为1.61~1.76Ga;锆石εHf(t)值为-4.6~-0.3,地幔模式年龄tDM为795~965Ma。综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巴木错安山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产于大陆岛弧向同碰撞转换的构造环境。该安山岩可能是班公湖-怒江洋向南俯冲于冈底斯带之下的洋壳在重力拖拉下发生板片回转,导致软流圈物质上升提供热量,从而诱发受到俯冲流体改造的古老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并与壳源酸性熔体混合而成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巴木错安山岩 西藏冈底斯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带中西部措麦地区林子宗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40
10
作者 于枫 李志国 +5 位作者 赵志丹 谢国刚 董国臣 周肃 朱弟成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217-2225,共9页
广泛发育在西藏冈底斯带南部的林子宗火山岩被认为是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的火山作用响应,对于揭示大陆碰撞的时限和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迄今对林子宗火山岩的系统研究主要局限于拉萨东北部的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的典型剖面,缺乏对冈... 广泛发育在西藏冈底斯带南部的林子宗火山岩被认为是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的火山作用响应,对于揭示大陆碰撞的时限和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迄今对林子宗火山岩的系统研究主要局限于拉萨东北部的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的典型剖面,缺乏对冈底斯带中西部地区林子宗火山岩的系统研究。本文在已有区域地质填图研究的基础上,对冈底斯带中西部的措麦地区林子宗年波组火山岩(65~70Ma)进行了岩石学、元素与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措麦年波组主要为酸性火山岩、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比林周盆地年波组更偏酸性,更富碱,显示出更明显的碰撞后加厚背景的火山岩特征。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富集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与林周盆地年波组相似,都具有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特征。措麦年波组火山岩具有更为富集的Sr-Nd-Pb同位素特征(87Sr/86Sr为0.709~0.727;εNd(0)为-9.7~-6.9),相对于东部林子宗火山岩,措麦的岩浆源区中更加富集地壳基底组分,表明冈底斯带南部地壳基底组成的不均一性。若冈底斯带南部的林子宗火山岩底部年龄可以代表印度与亚洲的碰撞起始时间,则措麦地区发生更早,可能预示着印度与亚洲大陆沿着雅鲁藏布缝合带发生的碰撞具有穿时性,中西部地区碰撞时间略早于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冈底斯带 措麦地区 林子宗火山岩 SR-ND-PB同位素
下载PDF
滇西北衙煌斑岩的岩石成因及动力学背景: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r-Nd-Pb-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30
11
作者 和文言 莫宣学 +5 位作者 喻学惠 董国臣 和中华 黄雄飞 李小伟 姜丽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287-3300,共14页
北衙地区出露有多条煌斑岩脉,锆石LA-ICP-MS定年表明岩脉的侵位时间为34.96±0.66Ma,与滇西地区新生代岩浆活动的高峰期一致。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北衙煌斑岩具有高钾(K2O/Na2O为1.03~10.38)、富碱((K2O+Na2O)(平均7.55%)、高Mg#(3... 北衙地区出露有多条煌斑岩脉,锆石LA-ICP-MS定年表明岩脉的侵位时间为34.96±0.66Ma,与滇西地区新生代岩浆活动的高峰期一致。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北衙煌斑岩具有高钾(K2O/Na2O为1.03~10.38)、富碱((K2O+Na2O)(平均7.55%)、高Mg#(30~73),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Rb、Ba)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和重稀土元素的特征。同位素以高(87Sr/86Sr)i(0.70615~0.70825),低εNd(t)(-5.3^-1.3),富集放射性Pb(208Pb/204Pb=38.542~38.856,207Pb/204Pb=15.553~15.617,206Pb/204Pb=18.482~18.612)为特征,176Hf/177Hf为0.282631~0.282882,εHf(t)为-4.2~1.8。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表明该煌斑岩源自经俯冲板片交代富集了的岩石圈地幔,推测源区可能为含金云母的尖晶石相橄榄岩地幔与石榴石相橄榄岩地幔的过渡区,起源深度大致在75~85km,明显高于同区富碱斑岩的起源深度。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表明,该煌斑岩以及滇西地区新生代岩浆作用都是对印度-欧亚大陆强烈碰撞的响应,都产在强烈伸展的动力学背景下,为岩石圈减薄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 地球化学 年代学 Sr-Nd-Pb-Hf同位素 滇西北衙
下载PDF
西秦岭印支期高Sr/Y花岗岩类的成因及动力学背景--以同仁地区舍哈力吉岩体为例 被引量:26
12
作者 黄雄飞 莫宣学 +5 位作者 喻学惠 李小伟 杨梦楚 罗明非 和文言 于峻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255-3270,共16页
西秦岭印支期花岗岩类分布十分广泛,形成时代集中于248~234Ma和224~211Ma两个阶段。其中,夏河岩体(248~238Ma)和温泉岩体(223~216Ma)的部分样品被厘定为埃达克岩(Sr>400×10-6,Yb<2×10-6),指示陆壳厚度大于50km。本文对... 西秦岭印支期花岗岩类分布十分广泛,形成时代集中于248~234Ma和224~211Ma两个阶段。其中,夏河岩体(248~238Ma)和温泉岩体(223~216Ma)的部分样品被厘定为埃达克岩(Sr>400×10-6,Yb<2×10-6),指示陆壳厚度大于50km。本文对西秦岭同仁地区舍哈力吉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舍哈力吉岩体主要由石英二长岩组成,同时含有许多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MME)。寄主岩中发育少量的钾长石巨晶,并且部分巨晶具有环斑结构。舍哈力吉石英二长岩化学成分比较均一,而且也显示出类似埃达克岩的一些地球化学特点,如富Si O2(66.07%~67.52%)和Al2O3(14.85%~15.95%),高Sr(560×10-6~692×10-6),低Y(11.4×10-6~12.9×10-6)和Yb(0.99×10-6~1.09×10-6),并具有较高的(La/Yb)N比值(27.8~34.3)和微弱的负Eu异常(δEu=0.77~0.95)。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34.1±0.5Ma,表明其形成于印支早期。岩石为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且K2O/Na2O>1,高Mg#(59~60)、Cr(69.1×10-6~81.2×10-6)和Ni(31.6×10-6~36.1×10-6),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P)为特征,(87Sr/86Sr)i=0.7075~0.7077,εNd(t)=-6.3^-6.1,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为1.25~1.33Ga。舍哈力吉石英二长岩起源于石榴角闪岩相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之后经历了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和以斜长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寄主岩的环斑结构和相对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很可能是高温幔源熔体对壳源富钾高黏度岩浆改造所导致的晶粥快速再活化的结果。西秦岭在印支早期可能并未经历显著的地壳加厚过程。西秦岭印支早期花岗岩类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局部伸展环境,可能与古特提斯洋壳俯冲极性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期 花岗岩类 高Sr/Y和La/Yb 环斑结构 地壳厚度 西秦岭
下载PDF
安徽贵池铜山岩体SHRIMP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张智宇 杜杨松 +1 位作者 张静 庞振山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6-378,共13页
铜山岩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岩浆岩主带中的含矿岩体之一,其形成年龄及岩石成因尚缺乏研究。该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组成,与铜矿化关系密切。SHRIMP锆石的U-Pb测年结果显示,石英二长斑岩的形成年龄为14... 铜山岩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岩浆岩主带中的含矿岩体之一,其形成年龄及岩石成因尚缺乏研究。该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组成,与铜矿化关系密切。SHRIMP锆石的U-Pb测年结果显示,石英二长斑岩的形成年龄为145·1±1·2Ma,侵位于晚侏罗世的燕山运动中期。岩石的化学成分均显示富硅(SiO2=60·23%~66·23%)、富碱(K2O+Na2O=4·97%~8·72%),低钙(CaO=2·61%~5·66%)、低镁(MgO=1·21%~2·92%)的特征;稀土总量均较低(ΣREE<200μg/g),轻重稀土分异显著[LREE/HREE>12,(La/Yb)N>10],具有弱的正铕异常。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表明:岩石为壳幔混源型,是富集岩石圈地幔经不同程度批式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与下地壳物质同熔后,由混染岩浆上升侵位形成的;产生于板块碰撞后隆起到造山晚期的构造背景。此结果有助于为研究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的区域成岩成矿作用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山岩体 SHRIMP锆石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仁布-拉萨一带花岗岩基的地球化学及其意义 被引量:24
14
作者 黄玉 赵志丹 +4 位作者 张凤琴 朱弟成 董国臣 周肃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131-3142,共12页
冈底斯岩基记录了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过渡到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的深部过程,可以反演壳幔相互作用和高原地壳加厚的历史。本文对冈底斯岩基中段的仁布岩体和拉萨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元素、Sr-Nd-Pb同位素和锆石SHRIMP U-Pb定年与Hf同位素研... 冈底斯岩基记录了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过渡到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的深部过程,可以反演壳幔相互作用和高原地壳加厚的历史。本文对冈底斯岩基中段的仁布岩体和拉萨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元素、Sr-Nd-Pb同位素和锆石SHRIMP U-Pb定年与Hf同位素研究。本文测年结果为82~45Ma,仁布岩体和拉萨岩体年龄为晚白垩纪到早第三纪。岩石为含有辉长质和闪长质包体的中酸性花岗岩类,岩石类型复杂。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具有高场强元素的负异常;Sr-Nd-Pb同位素成分表明新特提斯洋地幔端元的较大贡献,岩石具有亏损的Nd同位素和年轻的地幔模式年龄(εNd=-1.5~3.3,tDM=0.5~1.2)和较大变化范围的正的锆石Hf同位素成分(>6个ε单位),表明岩石源区中亏损地幔占有较大贡献,冈底斯岩基显示初生地壳特征。本文进一步揭示出,冈底斯岩基中段存在岩浆底侵与岩浆混合作用,大规模的幔源基性岩浆底侵,不仅导致之后经过岩浆混合形成的花岗岩岩基具有初生陆壳成分,同时也是导致冈底斯南部地壳垂向加厚与增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基 岩浆混合作用 锆石SHRIMP U-PB年龄 Sr-Nd-Pb-Hf同位素 地球化学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东部门巴地区晚白垩世埃达克质岩的岩石成因 被引量:23
15
作者 孟繁一 赵志丹 +5 位作者 朱弟成 张亮亮 管琪 刘敏 于枫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180-2192,共13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西藏冈底斯东部门巴地区晚白垩世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全岩元素与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门巴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定年结果为88.3Ma。花岗闪长岩的SiO2含量为66.4%~68.5%,K2O含量为3.1%~4.1%... 本文首次报道了西藏冈底斯东部门巴地区晚白垩世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全岩元素与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门巴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定年结果为88.3Ma。花岗闪长岩的SiO2含量为66.4%~68.5%,K2O含量为3.1%~4.1%,A/CNK为0.90~0.99,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岩石。岩石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为25.3~46.6,具弱的负Eu异常(δEu=0.83~0.91),高Sr(725×10-6~766×10-6)、高Sr/Y比值(Sr/Y=52.2~65.2),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本文称之为门巴埃达克质岩石。门巴埃达克质岩石εNd(t)值为-4.1~-4.3,(87Sr/86Sr)t值为0.70671~0.70672。εHf(t)范围为-3.4~-1.2,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为tCDM=1.2~1.4Ga。结合门巴埃达克质岩的主、微量元素、同位素以及含有闪长质包体等特征,判断门巴埃达克质岩石主要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可能是来源于下地壳物质的熔体与幔源岩浆(如底侵的玄武岩浆)发生混合作用的结果。通过与在南冈底斯发现的埃达克岩的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对比,本文认为新特提斯洋洋脊俯冲作用不仅为镁铁质下地壳的熔融提供了能量,而且在岩浆形成演化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冈底斯带 门巴 晚白垩世 埃达克岩 地球化学 SR-ND-HF同位素
下载PDF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西部中新世赛利普超钾质岩石的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被引量:21
16
作者 孙晨光 赵志丹 +5 位作者 莫宣学 朱弟成 董国臣 周肃 董昕 谢国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715-2726,共12页
西藏拉萨地块西部赛利普中新世碰撞后超钾质火山岩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填图首次发现,露头呈残丘状集中分布于中新世赛利普盆地,为一套含地幔包体的粗面岩,SiO_2含量中等(55.36%~6.70%),高K_2O含量(6.70%~7.50%)和K_2O/Na_2O比值(3.34... 西藏拉萨地块西部赛利普中新世碰撞后超钾质火山岩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填图首次发现,露头呈残丘状集中分布于中新世赛利普盆地,为一套含地幔包体的粗面岩,SiO_2含量中等(55.36%~6.70%),高K_2O含量(6.70%~7.50%)和K_2O/Na_2O比值(3.34~4.93)。岩石高MgO(6.4%~7.95%)、Cr(174×10^(-6)~421×10^(-6))、Ni(268×10^(-6)~337×10^(-6))和Mg~#(68~72),岩石为地幔部分熔融的原始岩浆。岩石高度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具有明显的Nb、Ta、Ti的负异常、富集放射性成因Sr、Pb及Nd同位素(^(87)Sr/^(86)Sr=0.727327~0.727803,^(206)Pb/^(204)Pb=18.705~18.779,^(207)Pb/^(204)Pb=15.731~15.761,^(208)Pb/^(204)Pb=39.775~39.919,^(143)Nd/^(144)Nd=0.511848~0.511861)、较低的ε_(Nd)值(≈15)和古老的Nd模式年龄(t_(DM)=2.2~2.4 Ga),这些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出赛利普的岩浆源区为富集地幔(EMⅡ)。将赛利普与拉萨地块西部其他地点和青藏高原北部的北羌塘和西昆仑地区出露的超钾质岩石进行综合对比表明,赛利普超钾质岩石可能为尖晶石相含金云母橄榄岩及少量石榴石相含金云母橄榄岩地幔的低度部分熔融的产物。拉萨地块超钾质岩石的形成可能与印度大陆岩石圈俯冲,或是俯冲的印度大陆地壳前缘撕裂和分段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钾质岩石 地球化学 地幔源区 赛利普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西部江巴、邦巴和雄巴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20
17
作者 姜昕 赵志丹 +4 位作者 朱弟成 张凤琴 董国臣 莫宣学 郭铁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155-2164,共10页
对青藏高原冈底斯带西部中生代花岗岩的研究依然十分有限。本文选择青藏高原冈底斯带西部狮泉河-革吉-雄巴地区的三个花岗岩基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并探讨了中冈底斯带中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的分布特征及其... 对青藏高原冈底斯带西部中生代花岗岩的研究依然十分有限。本文选择青藏高原冈底斯带西部狮泉河-革吉-雄巴地区的三个花岗岩基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并探讨了中冈底斯带中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的分布特征及其揭示的地壳基底的属性。定年结果表明,江巴岩体花岗闪长岩年龄为170±3Ma,雄巴岩体碱长花岗岩年龄为149±3Ma,它们形成于中晚侏罗世;邦巴岩体寄主岩石正长花岗岩和其中的石英二长闪长岩包体年龄分别为144±3Ma和133±3Ma,形成于早白垩世。锆石Hf同位素和地壳模式年龄结果表明,中晚侏罗世的江巴岩体(εHf(t)为-16.8~-13.4,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为2.1~2.3Ga)与雄巴碱长花岗岩(-11.3~-6.2和1.6~2.0Ga)具有富集的Hf同位素特征,显示了新元古界的地壳基底年龄。邦巴正长花岗岩(-4~-0.8和1.2~1.5Ga)与其中的闪长质包体(-2.8~+0.6和1.2~1.4Ga)具有一致的Hf同位素特征,显示了岩浆混合作用。本文花岗岩定年与Hf同位素结果进一步揭示出中冈底斯带存在未出露地表的古元古代地壳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SHRIMP U-PB定年 HF同位素 江巴 邦巴 雄巴 花岗岩 冈底斯 西藏
下载PDF
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18
作者 邓洪菱 张长厚 +1 位作者 李海龙 邹云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5-296,共12页
褶皱相关断裂是在褶皱变形过程中,为了调节褶皱不同部分的应变差异而形成的从属于褶皱变形的断裂构造,其中最重要的是背离向斜逆冲构造和指向背斜逆冲构造,褶皱枢纽楔入式逆冲作用是相对能干性岩层在褶皱转折端部位加厚的重要变形机制.... 褶皱相关断裂是在褶皱变形过程中,为了调节褶皱不同部分的应变差异而形成的从属于褶皱变形的断裂构造,其中最重要的是背离向斜逆冲构造和指向背斜逆冲构造,褶皱枢纽楔入式逆冲作用是相对能干性岩层在褶皱转折端部位加厚的重要变形机制.通过手标本尺度和露头尺度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定性分析,并结合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从断层与相关褶皱规模、断层发育部位与位移量变化特征、断层切层角变化特征以及断层与褶皱构造变形运动学配套关系等方面鉴别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多种标志.褶皱相关断裂构造概念与构造模型,对于正确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合理进行收缩变形区域平衡地质剖面编制,以及探索褶皱、断裂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相关断裂构造 背离向斜逆冲断层 指向背斜逆冲断层 楔入逆冲断层 构造模式
下载PDF
藏北聂荣地区早侏罗世末期的岩浆混合作用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7
19
作者 刘敏 朱弟成 +5 位作者 赵志丹 莫宣学 管琪 张亮亮 于枫 刘美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117-3130,共14页
藏北聂荣岩体的岩浆源区性质和岩石成因还未能得到很好约束,直接限制了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早侏罗世构造岩浆演化历史的认识。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报道了聂荣岩体中的花岗质岩石及其闪长质包体的岩石学、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 藏北聂荣岩体的岩浆源区性质和岩石成因还未能得到很好约束,直接限制了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早侏罗世构造岩浆演化历史的认识。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报道了聂荣岩体中的花岗质岩石及其闪长质包体的岩石学、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一件闪长质包体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为175.0±1.3Ma,与其寄主花岗岩类样品的年龄(174.5±1.4Ma,175.9±0.4Ma)同期。聂荣岩体中~175Ma的寄主岩石均属于偏铝质到过铝质(A/CNK=1.04~1.16)钾玄岩系列的花岗闪长岩到碱性花岗岩,标准刚玉分子数为0.6%~2.1%,包括I型和S型两种成因类型,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和Pb,锆石εHf(t)值为-9.8~-3.7,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为1.45~1.84Ga,主要来源于成熟地壳物质的重熔;闪长质包体在成分上主要属偏铝质钾玄岩系列的二长闪长岩,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大(-10.3~-1.2),Hf同位素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介于0.87~1.22Ga,其来源可能与古老岩石圈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聂荣地区在早侏罗世末期很可能发生了来源于成熟地壳物质深熔或重熔的熔体(占大比例)和岩石圈地幔来源的幔源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混合过程中幔源组分的输入使S型熔体向I型熔体转化。在~175Ma侵位的聂荣岩体很可能是这种由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母岩浆再经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结合碎屑锆石研究成果,本文暂时主张聂荣岩体可能是与由班公湖-怒江洋壳北向俯冲所引起的聂荣微陆块和羌塘地体间碰撞相关的产物,这可能指示班公湖-怒江洋壳沿聂荣微陆块南侧的分支,在侏罗纪早期既发生了南向俯冲(俯冲于拉萨地体之下),又发生了北向俯冲(俯冲于羌塘地体之下)等地球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 岩浆混合 聂荣岩体 聂荣微陆块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藏北
下载PDF
新疆莱历斯高尔铜钼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被引量:14
20
作者 程松林 冯京 +4 位作者 涂其军 薛春纪 王晓刚 张兵 万阈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6-240,共5页
莱历斯高尔铜钼矿是新疆地矿局近年在西天山地区新发现的一处斑岩型矿床.该矿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伊犁-伊塞克湖微板块博罗科努古生代复合岛弧带西段南侧,区域出露早古生代浅海相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其中侵入了泥盆纪、石炭纪酸性... 莱历斯高尔铜钼矿是新疆地矿局近年在西天山地区新发现的一处斑岩型矿床.该矿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伊犁-伊塞克湖微板块博罗科努古生代复合岛弧带西段南侧,区域出露早古生代浅海相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其中侵入了泥盆纪、石炭纪酸性-中酸性岩浆岩.矿区见晚奥陶世、晚志留世地层及侵入其中的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体.矿体产于晚泥盆世花岗闪长斑岩及外接触带(角岩化粉砂岩)中,花岗闪长斑岩具有幔源岩浆性质.围岩蚀变主要是花岗闪长斑岩中的硅化和钾长石化、黑云母化,表现出从岩体到围岩依次为钼、铜、铅锌矿化分带性,矿石品位低,矿化均匀.矿石矿物简单,主要是辉钼矿、黄铁矿.矿床具斑岩型成矿特点,在其外围一定区域内发现铜、铅锌和金矿化线索.综合分析矿田多见幔源小岩体侵入志留系浅变质细碎屑岩中等有利地质条件、铜钼组合地球化学异常、高极化中高阻激电异常及勘查成果,认为矿田具良好的与岩浆有关矿产潜力,含矿斑岩体西部剥蚀程度低,深部找矿潜力大,外围有寻找铜矿、铅锌矿的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天山 莱历斯高尔 物化探异常 斑岩型铜钼矿 找矿前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