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3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与前景 被引量:76
1
作者 王建新 李晶 +3 位作者 赵仕宝 何云龙 闫馨友 吴鹏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833-3841,共9页
针对我国燃煤电厂逐年增加的粉煤灰堆积造成的日益突出的土地和环境污染问题,论文总结了我国粉煤灰的物理化学性质、矿物学及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综合论述了我国粉煤灰在建筑工程(水泥、混凝土、筑路、建筑物建造)、农业(生产肥料、改良... 针对我国燃煤电厂逐年增加的粉煤灰堆积造成的日益突出的土地和环境污染问题,论文总结了我国粉煤灰的物理化学性质、矿物学及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综合论述了我国粉煤灰在建筑工程(水泥、混凝土、筑路、建筑物建造)、农业(生产肥料、改良土壤等)、环境保护(废水、废气治理)、陶瓷生产、深度分离等低附加值应用以及沸石合成、稀有金属提取、地质聚合物合成、泡沫玻璃制备等高附加值应用领域的综合利用现状及研究进展,探讨了粉煤灰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未来我国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在聚焦于高附加值利用技术的突破和推广应用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粉煤灰的环境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理化性质 环境地球化学 综合利用 高附加值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油气成因及成熟度判别 被引量:56
2
作者 苏奥 陈红汉 +4 位作者 王存武 李培军 张晖 熊万林 雷明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1-527,共7页
基于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天然气及凝析油样品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分析成果,运用多种方法对天然气中烃类气、CO2、N2和凝析油的成因和成熟度进行了综合判别。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天然气中烃类气体主要为煤型气,CO2和低含量的N2主要为... 基于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天然气及凝析油样品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分析成果,运用多种方法对天然气中烃类气、CO2、N2和凝析油的成因和成熟度进行了综合判别。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天然气中烃类气体主要为煤型气,CO2和低含量的N2主要为有机质热降解成因,高含量的N2由有机质热降解、运移分异作用及微生物降解作用共同形成;凝析油来源于腐殖型母质。在考虑"蒸发分馏"作用的基础上,利用修正的正庚烷值和异庚烷值计算凝析油成熟度,结果与Mango法获得的成熟度吻合,即凝析油来源于成熟烃源岩。采用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二段分馏法,分析认为烃类气成熟度明显分为两个区域:①成熟阶段天然气,与凝析油成熟度相当;②高成熟度阶段天然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天然气 凝析油 油气成因 成熟度
下载PDF
南海大洋钻探及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前沿研究新突破 被引量:40
3
作者 林间 李家彪 +9 位作者 徐义刚 孙珍 夏少红 黄小龙 解习农 李春峰 丁巍伟 周志远 张帆 罗怡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5-140,共16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规模最大且具有代表性的边缘海盆地之一。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积累,尤其是通过实施5个国际大洋钻探航次(1999–2018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2011–2019年),我国科学家获得了大量宝... 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规模最大且具有代表性的边缘海盆地之一。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积累,尤其是通过实施5个国际大洋钻探航次(1999–2018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2011–2019年),我国科学家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一系列创新进展与重大突破,标志着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正走向国际前沿。重要研究成果包括:(1)新提出南海是“板缘张裂”盆地,与经典的大西洋型陆缘模式不同;(2)大洋钻探首次获取了基底玄武岩样品,结合中国在南海首次深拖地磁测量实验,精确测定了南海海盆玄武岩年龄,揭示南海海盆从东向西分段扩张;(3)大洋钻探结果发现南海陆缘岩石圈减薄之初岩浆迅速出现,未发现缓慢破裂造成的蛇纹岩出露;(4)发现南海扩张结束后仍存在大量岩浆活动,可能受控于多种构造与地幔因素;(5)地球化学证据与地球动力学模拟都显示南海岩浆的形成受到周边俯冲带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海洋地球科学正在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有望以南海为基点,开始拓展到周边大洋,通过主导大型研究计划以及建设我国大洋钻探平台,以提升我国在南海、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洋地质科学研究的实质性影响力与引领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国际大洋钻探 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 构造与岩浆活动 大陆岩石圈张裂 海底扩张
下载PDF
富有机质页岩TOC含量的地球物理定量化预测 被引量:38
4
作者 王健 石万忠 +3 位作者 舒志国 徐清海 张晓明 徐壮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6-604,419,共9页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页岩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开采,而TOC含量是评价页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能力的主要参数之一。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TOC含量,能够弥补烃源岩取心少、实测样品分布不连续的不足。为了得到连续的、整体的TOC含量数据,达到对...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页岩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开采,而TOC含量是评价页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能力的主要参数之一。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TOC含量,能够弥补烃源岩取心少、实测样品分布不连续的不足。为了得到连续的、整体的TOC含量数据,达到对页岩含气层位有机碳含量的定量化预测的目的,以涪陵地区A井为例,从目的层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实测TOC含量出发,结合地球物理测井资料,采用多参数优选、交会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及ΔlgR法寻找与TOC相关性最好的参数,并以此建立区域性的统计学方程。利用该拟合关系式,结合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叠后反演,计算出TOC数据体。结果显示,预测TOC结果与实测值高度吻合,相关性好,误差小。计算得到页岩目的层位TOC含量为0.5%-5.15%。其中目的层第一段TOC含量为1.9%-5.15%,为优势层段。地震反演得到的TOC连井分布和平面分布特征与研究区4口井的实测与计算TOC值连井对比所表现的分布特征一致。表明用岩石测井密度与TOC关系所预测的TOC分布是准确可信的,此方法可以应用于涪陵地区页岩的勘探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涪陵 页岩气 有机碳含量预测 密度 叠后反演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 被引量:38
5
作者 李建威 赵新福 +15 位作者 邓晓东 谭俊 胡浩 张东阳 李占轲 李欢 荣辉 杨梅珍 曹康 靳晓野 隋吉祥 俎波 昌佳 吴亚飞 文广 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20-1771,共52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学 成矿模式 成矿系统 重大地质事件 成矿理论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顺1走滑断裂带超深储层油气充注历史 被引量:32
6
作者 王玉伟 陈红汉 +5 位作者 郭会芳 朱志辉 王倩茹 喻鹏 漆立新 云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2-989,共18页
顺北地区是近期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的领域。通过顺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储层原油和天然气地化特征对比,并结合荧光颜色和显微荧光光谱参数分析,认为顺北地区奥陶系经历了多期油气充注,且早期充注原油遭受一定程度的... 顺北地区是近期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的领域。通过顺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储层原油和天然气地化特征对比,并结合荧光颜色和显微荧光光谱参数分析,认为顺北地区奥陶系经历了多期油气充注,且早期充注原油遭受一定程度的生物降解,而天然气为原油伴生气。利用类异戊二烯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原油轻烃对顺北地区和顺南地区原油进行对比,发现顺北地区油气来源与顺南地区一样来自于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通过断穿寒武系的断层向上运移至奥陶系储集层。对顺北地区采集样品进行流体包裹体测试、冷阴极发光、荧光观察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顺北地区发生了“五幕三期”油充注和一期天然气充注,第一期为加里东晚期,第二期为海西晚期,第三期为喜马拉雅晚期,而天然气充注发生在喜马拉雅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历史 走滑断裂带 超深储层 顺北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精要探微 被引量:30
7
作者 谢昕 张亮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5-98,共4页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对我国行政学理论和实践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首先对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其次厘清了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主要研究路径,再次揭示了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哲学基础,最后对后现代公共行...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对我国行政学理论和实践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首先对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其次厘清了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主要研究路径,再次揭示了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哲学基础,最后对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作了简要的评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公共行政 公共能量场 话语指向 建构 解构 行政哲学
原文传递
我国钴镍矿床的成矿规律、科学问题、勘查技术瓶颈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28
8
作者 苏本勋 秦克章 +6 位作者 蒋少涌 曹明坚 张招崇 张宏罗 薛国强 周涛发 莫江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8-980,共13页
钴镍矿床主要有四类:岩浆型、红土型、沉积岩-变沉积岩容矿型和热液型。本文提出“纽带矿床”的概念,是指兼具多种不同类型或不同成矿元素组合的矿床,是不同矿床类型之间连接以及与成矿理论连接的结合点,也是成矿模型与找矿模型之间的... 钴镍矿床主要有四类:岩浆型、红土型、沉积岩-变沉积岩容矿型和热液型。本文提出“纽带矿床”的概念,是指兼具多种不同类型或不同成矿元素组合的矿床,是不同矿床类型之间连接以及与成矿理论连接的结合点,也是成矿模型与找矿模型之间的纽带。从金属共生关系的角度看,镍矿普遍伴生钴,但钴矿未必有镍;从元素地球化学的角度看,钴和镍在深部岩浆过程多共生,而在浅表热液、风化和沉积等过程多分离。据此提出钴镍成矿的关键科学问题为钴镍共生、分离和富集机理,主要包括:(1)岩浆-热液过程中的钴镍分离与富集机理;(2)风化-沉积过程中的钴镍共生-分离-富集机理。通过对四种类型典型矿床和纽带矿床的解剖,结合实验岩石学及数值模拟计算与钴镍赋存状态及富集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建立完整的钴镍成矿理论体系。同时,从更大尺度上来看,钴镍成矿和重大地质事件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镁铁-超镁铁岩体的成矿差异与构造背景息息相关,而热液改造在钴超常富集方面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钴镍矿床赋矿地质体产状复杂多变,含矿岩体与围岩之间物性相似,钴-镍赋存状态多样,迫切要求解决钴镍矿床勘查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多元多尺度勘查技术体系与含矿性评价,主要包括:(1)碳质层干扰下有效信号辨别提取技术;(2)小岩体和陡倾斜矿体的精细识别技术;(3)多元信息匹配关联与含矿性评价技术。我国钴镍资源分布特点和成矿特色要求在高效勘查技术体系的研发和集成时应优先考虑岩浆型钴镍矿,而沉积岩-变沉积岩容矿型和热液型钴镍矿床的找矿工作应借鉴同成因矿床或主矿种矿床的勘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镍矿床 纽带矿床 钴镍共生分离 勘查技术
下载PDF
厦门市筼筜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28
9
作者 汪文玲 龙邹霞 +2 位作者 余兴光 张继伟 林辉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5-210,共6页
滨海城市污水处理厂作为微塑料进入海洋的途径之一,对其微塑料污染物特征展开研究,有助于认识和了解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但目前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厦门筼筜污水处理厂为例,设计改进采样装置和实验方法,对其... 滨海城市污水处理厂作为微塑料进入海洋的途径之一,对其微塑料污染物特征展开研究,有助于认识和了解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但目前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厦门筼筜污水处理厂为例,设计改进采样装置和实验方法,对其进出水以及污泥中的微塑料污染物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污水处理厂进水中微塑料浓度为1. 703个/L,初级处理出水为1. 090个/L,二级处理出水为0. 324个/L,去除率分别为35. 99%、80. 97%。初级处理污泥微塑料浓度为2. 14×103个/kg,二级处理污泥为6. 62×103个/kg。该污水处理厂污水中微塑料形态以纤维(43. 89%)为主,颗粒(32. 85%)次之;颜色以白色(34. 95%)为主,透明(22. 74%)次之;主要成分以PP(21. 17%)为主,PS(18. 39%)次之。污泥中微塑料形态以碎片(68. 9%)为主,颗粒(34. 78%)次之;颜色以黄色(39. 13%)为主,黑色(17. 39%)和白色(13. 04%)次之;主要成分以PP(34. 78%)为主,PE(26. 09%)次之。每日经过该污水厂排入厦门西海域的微塑料数量约为9. 72×104个,数量巨大不容忽视。本研究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在减少城市微塑料污染物进入海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污染物 污水处理厂 去除率 特征研究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质条件及成因模式探讨 被引量:23
10
作者 苏丕波 梁金强 +2 位作者 付少英 吕万军 龚跃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5-427,共13页
中国南海北部陆坡区是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理想场所,资源潜力巨大。文章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成果,结合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质背景,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温压稳定条件、气源形成条件、构造输导条件和沉积储集条件4方面,系统分析... 中国南海北部陆坡区是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理想场所,资源潜力巨大。文章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成果,结合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质背景,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温压稳定条件、气源形成条件、构造输导条件和沉积储集条件4方面,系统分析了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探讨了南海北部陆坡中部神狐海域、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和南海北部陆坡东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类型与成因模式。结果认为,南海北部陆坡中部神狐海域主要发育扩散型水合物,而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主要发育渗漏型水合物,南海北部陆坡东北部海域则发育兼具扩散型与渗漏型特征的复合型水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输导体系 成因模式 天然气水合物 地质条件
下载PDF
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进展和问题 被引量:23
11
作者 龙邹霞 余兴光 +1 位作者 金翔龙 任建业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6-596,共11页
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分布并不断累积,对海洋生态产生严重影响,已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管理者、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是近10 a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但却发展迅猛,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我国... 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分布并不断累积,对海洋生态产生严重影响,已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管理者、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是近10 a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但却发展迅猛,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发展较晚,与国际同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系统性的中文文献也相对较少.本研究在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国内外进展进行总结和回顾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与世界同领域之间的差距,归纳提出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应从微塑料在海洋中的时空分布、微塑料理化特性以及微塑料的海洋生态效应等三大关键问题加强研究,并围绕这些关键问题在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危害评估标准体系等方面不断规范和创新,以促进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微塑料污染 塑料污染 海洋垃圾 海洋环境
下载PDF
细粒沉积物中不同级次高频层序划分及其地质意义——以东营凹陷沙三下—沙四上亚段泥页岩为例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杜学斌 陆永潮 +6 位作者 刘惠民 刘辉 王勇 熊仕鹏 郭来源 刘占红 彭丽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4-252,共9页
泥页岩地层中层序划分是目前基础研究中的难点与热点之一。在充分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种敏感性指标、依托GR曲线,借助改进后的T-R旋回理论指导,开展泥页岩层段四—五级层序地层划分的方案;同时,提出在连续测试数据支... 泥页岩地层中层序划分是目前基础研究中的难点与热点之一。在充分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种敏感性指标、依托GR曲线,借助改进后的T-R旋回理论指导,开展泥页岩层段四—五级层序地层划分的方案;同时,提出在连续测试数据支持下,借助天文旋回理论,利用偏心率、斜率、岁差等天文参数,建立泥页岩层段的天文标尺,从而建立六—七级层序单元。在此基础上,借助天文标尺,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A井沙四纯上段划分出4个沉积过程,并将各个沉积过程进行定量化计算。利用上述系列方法,将东营凹陷沙三下—沙四上泥岩段划分为8个四级层序,31个五级层序,并通过对沉积过程的定量分析,认为沙四上段第二个准层序组沉积期最有利于生物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伽马曲线 T-R旋回 高频层序 泥页岩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神东矿区矿井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及高氟矿井水形成的水-岩作用机制 被引量:22
13
作者 郭洋楠 杨俊哲 +3 位作者 张政 李国庆 李庭 王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948-959,共12页
神华神东矿区许多矿井水中氟化物(F^(-))质量浓度超标(>1 mg/L),给矿井水的利用和排放带来巨大挑战。为了调查矿井水中氟化物的潜在来源以及研究高氟矿井水的形成机制,从神东矿区8个煤矿采集了矿井水、萨拉乌苏组松散层潜水以及地表... 神华神东矿区许多矿井水中氟化物(F^(-))质量浓度超标(>1 mg/L),给矿井水的利用和排放带来巨大挑战。为了调查矿井水中氟化物的潜在来源以及研究高氟矿井水的形成机制,从神东矿区8个煤矿采集了矿井水、萨拉乌苏组松散层潜水以及地表水样品共81个,进行了氢氧同位素和主要离子质量浓度测定。测试结果显示:神东矿区矿井水中F^(-)质量浓度介于0.05~11.65 mg/L,平均为1.96 mg/L,其中51%的矿井水为高氟矿井水。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的高氟矿井水具有偏轻的δD和δ^(18)O,且随着F^(-)质量浓度的增高,δD和δ^(18)O降低。分析认为,δD和δ^(18)O偏轻的矿井水相对古老,滞留时间长,其与松散层潜水以及地表水的水力联系较差,处于相对封闭的地下水环境,径流滞缓,水-岩反应充分,当含水层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条件适宜条件下,含氟矿物中氟释放,导致水中F^(-)的富集。矿井水水化学类型与F^(-)质量浓度的关联性分析显示,Na-HCO_(3)型水具有最高的F^(-)质量浓度;所有的高氟矿井水均为Na型水,Na型矿井水中F^(-)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Ca型矿井水,随着Na^(+)质量浓度的增高和Ca^(2+)质量浓度的降低,F^(-)质量浓度升高,反映出F^(-)的富集主要与矿井水中Na^(+)增高以及Ca^(2+)消耗的水-岩作用有关。综合分析认为,神东矿区高氟矿井水的形成主要与矿井水中Ca^(2+)与岩石表面吸附的Na^(+)的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有关,同时,较高的碱性水环境下OH^(-)-F^(-)阴离子交换以及Ca(OH)_(2)矿物沉淀也有助于矿井水中F^(-)的富集;此外,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少部分高氟矿井水的形成与蒸发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东矿区 矿井水 氢氧同位素 水-岩作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七段页岩发育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21
14
作者 谷志宇 刘恩涛 +3 位作者 王香增 李荣西 许家省 周豹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105,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延长组七段(长七段)发育的优质烃源岩是该盆地页岩气的重点勘探层系。前期对盆地东南部长七段页岩发育特征缺乏系统分析,不能准确反映研究区页岩气勘探潜力。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七段页岩为研究对象,...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延长组七段(长七段)发育的优质烃源岩是该盆地页岩气的重点勘探层系。前期对盆地东南部长七段页岩发育特征缺乏系统分析,不能准确反映研究区页岩气勘探潜力。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七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在页岩发育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岩相法和五项指标法,从页岩的生气潜力、储气潜力和开发潜力3个方面进行评价。岩相法用于评价储气潜力,通过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脆性矿物(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等)含量和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将长七段页岩划分为四大类,其中深色富有机质脆性页岩的开发潜力最高。五项指标法通过选用不同的五项指标组合,对生气潜力和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其中,生气潜力评价指标为吸附气比例、有机质转化率、气体干燥系数、总有机碳含量和镜质组反射率;选取页岩的厚度、脆性矿物含量、地层压力系数、总有机碳含量和镜质组反射率五项指标分析页岩的开发潜力。综合2种方法获得的分析结果,优选出N3,N5,N6,N7和N10为研究区长七段页岩最有利的5个高勘探潜力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页岩气 储层特征 勘探潜力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锡石^(40)Ar/^(39)Ar法直接定年探讨 被引量:21
15
作者 白秀娟 王敏 +3 位作者 卢克豪 方金龙 蒲志平 邱华宁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1899-1904,共6页
赣南漂塘钨矿共生白云母和锡石40Ar/39Ar定年对比研究,前者采用激光阶段加热分析,后者采用真空击碎法提取流体包裹体.白云母形成平坦的年龄谱,坪年龄为159.3±1.5Ma(2σ).锡石形成下降型年龄谱,最初6个阶段表观年龄明显偏老且迅速下... 赣南漂塘钨矿共生白云母和锡石40Ar/39Ar定年对比研究,前者采用激光阶段加热分析,后者采用真空击碎法提取流体包裹体.白云母形成平坦的年龄谱,坪年龄为159.3±1.5Ma(2σ).锡石形成下降型年龄谱,最初6个阶段表观年龄明显偏老且迅速下降,从3954Ma降至196Ma,表明锡石中次生包裹体含有过剩氩;第7~18阶段形成了年龄坪,坪年龄为159.1±1.8Ma,对应的数据点构成高度线性相关的等时线,等时年龄为158.6±2.9Ma,代表了原生包裹体的年龄.锡石原生包裹体年龄与白云母年龄一致,代表了漂塘钨矿的形成年龄.研究结果表明锡石是40Ar/39Ar真空击碎分析理想的定年对象,其原生包裹体年龄代表了成矿年龄.继闪锌矿之后,再次拓展了流体包裹体40Ar/39Ar法应用于矿石矿物直接定年测试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石 流体包裹体 ^40Ar/^39Ar法 白云母 漂塘钨矿
原文传递
湖北长阳清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地学意义 被引量:16
16
作者 向敬伟 李江风 +3 位作者 王蕾 周学武 胡学君 叶茂松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0-567,共8页
湖北长阳清江地质公园是构造及岩溶地貌类大型地质公园,以丰富的岩溶地貌、典型的古冰川序列剖面以及罕见的古人类化石遗迹而闻名。公园内共有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地质地貌、化石遗迹4大类7类共100余处地质遗迹点,为研究华中西南地区... 湖北长阳清江地质公园是构造及岩溶地貌类大型地质公园,以丰富的岩溶地貌、典型的古冰川序列剖面以及罕见的古人类化石遗迹而闻名。公园内共有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地质地貌、化石遗迹4大类7类共100余处地质遗迹点,为研究华中西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古地理古气候和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以及弥补古冰川序列和古人类考古学的缺陷提供了重要资源,在全球地质遗迹对比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明了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特征,并从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学和古人类学等方面探讨了其地学意义,为认识公园地质遗迹状况和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阳 国家地质公园 岩溶 古冰川序列 古人类 地学意义
下载PDF
赣中地区晚中生代高分异A型花岗岩的厘定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冯尚杰 陈卫锋 +3 位作者 王洪作 凌洪飞 赵葵东 陈培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27-1247,共21页
强烈的分离结晶作用会显著改变A型花岗岩的主要地球化学指标,模糊A型花岗岩与I、S型花岗岩之间的地球化学界限,如何准确判别成为一个难题,江西大乌山岩体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研究实例。大乌山岩体位于华夏板块中部、南岭以北的赣中地区... 强烈的分离结晶作用会显著改变A型花岗岩的主要地球化学指标,模糊A型花岗岩与I、S型花岗岩之间的地球化学界限,如何准确判别成为一个难题,江西大乌山岩体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研究实例。大乌山岩体位于华夏板块中部、南岭以北的赣中地区,由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含白云母黑云母碱长花岗岩组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前者结晶年龄为156 Ma,后者为155~157 Ma。岩体具有低P2O5(0.05%~0.16%)、高SiO2(70.8%~74.9%)、高Rb/Sr(平均9.05)和Rb/Ba比值(平均2.38)的特征,弱过铝到强过铝质;Rb-Ba-Sr和Th/Nd-Th等元素含量关系特征显示高分异花岗岩的特点;较高的Ga/Al比值(2.89~3.48)和初始锆石饱和温度(839℃)以及填隙状黑云母所反映的贫水岩浆特征,均与A型花岗岩特性一致。高度的岩浆分异作用过程中,由于锆石、榍石等富锆矿物发生强烈分离结晶作用,结果使该岩体的(10000×Ga/Al)-(Zr+Nb+Ce+Y)以及Zr-SiO2两元相关演化趋势显著不同于分异的I、S型花岗岩;此外,该岩体的Y/Nb比值大于1.2。综合以上特征,可以判定大乌山岩体为高分异的A2型花岗岩。因此,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基础上,利用高分异的花岗岩在(10000×Ga/Al)-(Zr+Nb+Ce+Y)以及Zr-SiO2二元图解上所表现出的不同演化趋势是判别高分异花岗岩的成因类型比较有效的方法。该岩体具有较低的εNd(t)(-9.23^-14.6)和εHf(t)(-10.2^-6.5)值,两阶段Nd模式年龄为1.7~2.0 Ga,结合区域变质岩的资料,推断该岩体起源于类似于周潭群包含正-副变质岩的复合源区,在经历了印支期S型花岗质岩浆的抽离之后,在燕山早期拉张构造环境下,残留的较难熔的类似于闪长质的物质在上涌地幔物质加热的背景下进一步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和Sr-Nd-Hf同位素成分 岩浆分异 A型花岗岩 大乌山花岗岩体 赣中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层序格架与沉积演化 被引量:15
18
作者 张靖宇 陆永潮 +1 位作者 付孝悦 张士万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72,共8页
利用野外露头、测井曲线、岩心等资料,结合层序地层学方法,在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沉积构造认识的基础上,针对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层序格架与沉积演化开展了整体性的研究。研究表明: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 利用野外露头、测井曲线、岩心等资料,结合层序地层学方法,在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沉积构造认识的基础上,针对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层序格架与沉积演化开展了整体性的研究。研究表明: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可以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五峰组-观音桥组为一个三级层序SQ1,由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组成;龙马溪组一段可以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由海侵体系域(TST)、早期高位体系域(EHST)、晚期高位体系域(LHST)组成;进一步,分析其层序构成特征并通过对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提出了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层序受海平面、生物、火山等多因素控制的沉积演化模式,为开展页岩岩相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格架 演化模式 涪陵地区
下载PDF
基于清单算法的湖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和趋势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俞超 张丽琴 唐殿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8-172,共5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的大气CO2浓度急剧增加的最主要的人为原因,也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因素。结合国内外低碳经济和低碳土地利用的研究背景和实践,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样地清单法计算2003—2010年间...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的大气CO2浓度急剧增加的最主要的人为原因,也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因素。结合国内外低碳经济和低碳土地利用的研究背景和实践,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样地清单法计算2003—2010年间湖北省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和趋势。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湖北省土地利用总碳排放量从2003年的4 921.997万t增加到2010年的9 124.897万t,呈显著上升趋势;(2)耕地和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其中耕地的碳排放量成递减趋势,从2003年的265.176万t减少到2010年的262.189万t,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5 194.871万t增加到2010年的9 414.589万t;(3)林地是主要的碳汇,从2003年的536.645万t增加为550.607万t,林地的碳汇功能逐年加强。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和趋势研究,为湖北省低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碳排放 清单算法 湖北省
下载PDF
板桥凹陷原油芳烃组成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刚庆 李水福 +1 位作者 何生 张冬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7-371,共5页
板桥凹陷原油以低密度、低粘度、低含硫和高凝固点、高含蜡量为特征的中—高蜡凝析油—轻质油为主。芳烃色谱—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常规多环芳烃含量高达66.33%~80.81%;其次是三芴系列,在15%~30%之间;芳香甾烷系列含量仅有5.55%。常规... 板桥凹陷原油以低密度、低粘度、低含硫和高凝固点、高含蜡量为特征的中—高蜡凝析油—轻质油为主。芳烃色谱—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常规多环芳烃含量高达66.33%~80.81%;其次是三芴系列,在15%~30%之间;芳香甾烷系列含量仅有5.55%。常规多环芳烃又以二环的萘系列和三环的菲系列为主。用甲基菲指数(MPI1)折算的RC反映板桥凹陷原油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其中,板深35原油(Es3,4731m)折算的RC值达到1.60%。三芳甾烷含量和低碳数三芳甾烷比值与甲基菲指数(MPI3)、甲基二苯并噻吩指数(MDR)均有良好的相关性。三芴系列组成特征反映了原油成因环境为偏沼泽相的弱氧化—还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烃化合物 成熟度 沉积环境 板桥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