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FLUS模型的湖北省生态空间多情景模拟预测 被引量:111
1
作者 王旭 马伯文 +2 位作者 李丹 陈昆仑 姚华松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0-242,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为保障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安全,对未来生态空间进行模拟预测十分必要。在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背景下,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利用FLUS模型基于湖北省2010年、2015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为保障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安全,对未来生态空间进行模拟预测十分必要。在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背景下,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利用FLUS模型基于湖北省2010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及包含自然和人文因素的15种驱动因子数据,对2035年的湖北省生态空间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利用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模拟出的2015年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总体精度达到0.976,Kappa系数达到0.961,模拟精度较高。设置的生产空间优先、生活空间优先、生态空间优先以及综合空间优化4种不同情景,基本满足未来湖北省不同发展导向的需求。从地貌单元角度来看,在不同情景下,湖北省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湖北省边陲四大山区,中部江汉平原生态空间零星分布。从数量规模上来看,不同情景下各个用地类型数量规模差异较为明显,生产空间优先情景下耕地面积增加1216 km^2,生活空间优先情景下城镇用地规模增加5959 km^2,生态空间优先情景下生态空间用地增长722 km^2,综合空间优化情景下生态空间用地规模变化更趋于平缓。从生态空间变化分布来看,四大山区的生态空间变化不大,但中部江汉平原生态空间变化较为明显,其中从行政区划上来看,变化范围主要分布于武汉城市圈、襄阳市、宜昌市中西部地区及随州市中部地区。总而言之,FLUS模型对于湖北省生态空间模拟的适用性较好,多情景模拟结果可为湖北省未来国土空间规划及未来生态空间管控提供多角度、多方向的政策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模拟预测 FLUS模型 湖北省
原文传递
区域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理论解释与实证 被引量:87
2
作者 宋小青 李心怡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2-1010,共19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由耕地利用类型结构、投入结构和种植结构决定的区域耕地利用功能究竟如何转型,至今悬而未决。通过分析诱致性生产替代与3种结构演变的内在联系,构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综合解释框架及量化方法,选取广东省为典型地区,研...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由耕地利用类型结构、投入结构和种植结构决定的区域耕地利用功能究竟如何转型,至今悬而未决。通过分析诱致性生产替代与3种结构演变的内在联系,构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综合解释框架及量化方法,选取广东省为典型地区,研究区域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结果表明:①广东省耕地利用功能处于从经济社会型转向生态经济型转型的过渡期,但区域差异明显。其中,珠江三角洲耕地利用功能实现了从经济社会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型,东翼、西翼、山区实现了从社会生态型向经济社会型的转型;②广东省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人文驱动机理表现为,经济—社会和社会—体制两方面的驱动力沿"城镇化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诱致性生产替代—耕地利用结构演变—耕地利用功能形态转变"的级联驱动效应;③耕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是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研究的有效视角。随着经济社会从初级发展阶段经历中高级到高级阶段,在诱致性生产替代作用下,耕地利用类型结构、投入结构和种植结构演变将决定耕地利用功能从社会生态型向经济社会型、生态经济型转型;④对土地利用转型中"型"的内涵做出了新的阐释。在诱致性生产替代理论认知基础上,对耕地利用功能"型"之转变的深层机理进行了新的探索。这对缩小学术界与公众、决策层在耕地利用转型方面的认知鸿沟,以及推动土地利用转型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提出了中国"旱改水"及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社会生态效应管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耕地 功能 结构 格局 广东
原文传递
神农架林区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的空间关系 被引量:68
3
作者 周婷 陈万旭 +1 位作者 李江风 梁加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6134-6145,共12页
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人类活动的加剧对于区域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科学测度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的关系,可为制定有效的生态系统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 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人类活动的加剧对于区域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科学测度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的关系,可为制定有效的生态系统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借助InVEST模型测度神农架林区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且结合多源数据测度其人类足迹指数的时空分布,综合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对神农架林区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的空间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生境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1995—2015年间,神农架林区生境质量水平基本保持稳定,无剧烈变化,超过60%的区域处于较高生境质量和高生境质量类;(2)1995—2015年间,神农架林区人类足迹指数呈现“西部低,东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两极化”的发展趋势;(3)1995—2015年间,神农架林区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二者呈现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林区中部人类活动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以负面效应为主且愈加显著,人类活动会导致生境质量的恶化。研究结果表明未来的人类活动管理以及生态系统保护政策制定需要充分考虑二者之间的空间依赖效应,科学合理划定保护范围,提高生态保护规划实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人类足迹指数 InVEST模型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地理加权回归 神农架林区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和城镇化之间的空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54
4
作者 陈万旭 刘志玲 +2 位作者 李江风 冉端 曾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137-5150,共14页
中国的城镇化进入到以大都市群作为主要载体的发展阶段,由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城镇化进程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基于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数据测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 中国的城镇化进入到以大都市群作为主要载体的发展阶段,由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城镇化进程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基于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数据测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布特征,并且综合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普通最小二乘法以及空间回归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显著降低,而城镇化水平有显著的增加,二者呈现相反的空间分布特征;(2)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3)空间回归模型被证明更适合测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城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城镇化的发展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降低,二者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仅受到自身格网单元要素的影响,而且受到邻近格网单元或者是更远格网单元要素的影响。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生态系统保护规划需要充分考虑二者之间的空间依赖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实行跨区域的联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城镇化 空间回归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研究 被引量:52
5
作者 方露露 许德华 +2 位作者 王伦澈 牛自耕 张明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21-838,共18页
长江、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几十年来强烈的人类活动改变了长江、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使生态系统功能遭到破坏,了解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相互作用和驱动因素是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和调控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土地利用、... 长江、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几十年来强烈的人类活动改变了长江、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使生态系统功能遭到破坏,了解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相互作用和驱动因素是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和调控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和气象等数据,对2000—2016年长江、黄河流域的NPP、土壤保持和产水服务进行时空变化分析;采用相关分析法和约束线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和约束效应。结果表明:①2000—2016年,长江、黄河流域的NPP分别以3.21 gC/m^(2)和3.92 gC/m^(2)的速率递增,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量在长江流域分别以1.25 mm/a的速率递增和55 t/hm^(2)的速率递减,而在黄河流域,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量分别以0.04 mm/a的速率递减和3.31 t/hm^(2)的速率递增。②长江、黄河流域的NPP、土壤保持和产水服务之间互为协同关系。长江流域的NPP和产水服务与土壤保持服务之间为驼峰型约束,NPP与产水量之间为凸波型约束。③黄河流域的NPP与土壤保持间的约束线形态为凸波型,NPP与产水量之间为驼峰型约束,而产水量与土壤保持之间为指数型。定量化研究不同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于了解和优化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时空变化 约束线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北斗三号观测数据质量分析 被引量:46
6
作者 尹志豪 王广兴 +1 位作者 胡志刚 薄亚东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7-45,共9页
2020年年底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将全面建设完成,北斗三号沿用了B1I和B3I两个信号,并新增B1C和B2a两个新民用信号。为分析各个信号的观测数据质量,该文选取6个境外iGMAS连续跟踪站15 d的数据对北斗三号的观测数据质量进行分析,从信噪比... 2020年年底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将全面建设完成,北斗三号沿用了B1I和B3I两个信号,并新增B1C和B2a两个新民用信号。为分析各个信号的观测数据质量,该文选取6个境外iGMAS连续跟踪站15 d的数据对北斗三号的观测数据质量进行分析,从信噪比、伪距多路径、数据完整率、数据饱满度和数据连续性5个方面,综合对比了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新旧信号的数据质量,并将北斗三号与GPS和Galileo在兼容互操作频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北斗三号的信噪比优于北斗二号,在兼容互操作频点上也比GPS和Galileo高1~2 dB-Hz;北斗三号B1C的伪距多路径误差比GPS大10 cm左右;北斗三号的数据完整率要比Galileo高,略低于GPS;在数据饱满度和连续性方面,北斗三号优于GPS和Galile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三号 数据质量 信噪比 多路径 数据完整率 数据饱满度 数据连续性
原文传递
基于FLUS-InVEST模型的京津冀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8
7
作者 任胤铭 刘小平 +4 位作者 许晓聪 孙嵩松 赵林峰 梁迅 曾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73-4487,共15页
研究未来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可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决策提供有效支持。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首先利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LUS)模型模拟2045年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土... 研究未来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可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决策提供有效支持。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首先利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LUS)模型模拟2045年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并结合InVEST模型模拟研究区不同情景下的生境质量、产水量、碳储量、土壤保持量和水质净化服务,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指数(CES),从空间上反映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总量,研究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FLUS模型的模拟精度较高,适用于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模拟。②在生态保护情景下,除产水量相比2015年下降2.47%外,其他几种生态系统服务均有最大幅度的上升,且这4种生态系统服务在西北山区都出现增加的现象;自然发展情景下,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的扩张引发了大量的碳储量和生境质量损失;耕地保护情景下,水质净化能力出现最大程度的下降。③自然发展情景下京津冀区域CES的损失最大。CES下降幅度最大的区域主要发生在林地被城镇用地侵占,其次是林地被农村居民点侵占的地区,导致生境质量、碳储量和水质净化能力同时下降;在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的增加促进了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提升,京津冀区域的CES大幅提高,表明生态保护情景是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方案。但同时需注意大量造林可能带来的水资源短缺,要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研究结果可以为京津冀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为研究未来不同政策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LUS)模型 InVEST模型 京津冀城市群 土地利用模拟 生态系统服务
下载PDF
GPS/Galileo/BDS-3试验星短基线紧组合相对定位性能初步评估 被引量:41
8
作者 吴明魁 刘万科 +1 位作者 张小红 田文文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20,共8页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三号系统,BDS-3)的试验星播发了与GPS L1/L5、欧洲的伽利略(Galileo)系统E1/E5a/E5b频率重叠的新体制信号B1C/B2a/B2b,这为GPS/Galileo/BDS-3试验星重叠频率的紧组合相对定位提供了条件。首先评估了GPS/Ga...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三号系统,BDS-3)的试验星播发了与GPS L1/L5、欧洲的伽利略(Galileo)系统E1/E5a/E5b频率重叠的新体制信号B1C/B2a/B2b,这为GPS/Galileo/BDS-3试验星重叠频率的紧组合相对定位提供了条件。首先评估了GPS/Galileo/BDS-3试验星重叠频率差分系统间偏差(differential inter-system bias,DISB)的大小与时域稳定性,结果表明,相同类型接收机的DISB接近于0,在紧组合相对定位中可以忽略其影响。然后初步评估了GPS/Galileo/BDS-3试验星短基线单历元紧组合相对定位性能,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松组合模型,紧组合模型能够显著提高模糊度固定的成功率与可靠性。尤其是在单系统可观测卫星数较少、仅单频观测值可用的情形下,模糊度固定成功率可提高约25%~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GPS 伽利略系统 紧组合相对定位 差分系统间偏差
原文传递
基于ROC曲线与确定性系数法集成模型的三峡库区奉节县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40
9
作者 刘月 王宁涛 +2 位作者 周超 谢家龙 李远耀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70,共10页
滑坡易发性评价是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估和防控的基础。以滑坡灾害高易发区三峡库区奉节县为研究区,首先初步选取坡度、坡向、高程、剖面曲率、断裂带距离、岩土体类型、水系距离、降雨量、道路距离和植被覆盖度10项基本指标,构建滑坡易... 滑坡易发性评价是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估和防控的基础。以滑坡灾害高易发区三峡库区奉节县为研究区,首先初步选取坡度、坡向、高程、剖面曲率、断裂带距离、岩土体类型、水系距离、降雨量、道路距离和植被覆盖度10项基本指标,构建滑坡易发性初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频率比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分级;然后,采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法定量分析各评价指标对滑坡易发性建模精度的影响程度,确定对研究区滑坡易发性建模影响的关键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分别应用确定性系数法和逻辑回归模型对研究区滑坡易发性进行建模与分区,并对比分析两种模型评价结果的精度。结果表明:确定性系数法的成功率和预测率为82.1%和82.0%,其值高于逻辑回归模型的80.5%和79.5%;确定性系数法中92.24%的滑坡分布在高易发区和较高易发区,其值高于逻辑回归模型的80.65%,表明集成ROC曲线法与确定性系数法的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具有可靠性和精确性,可为完善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理论和技术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滑坡易发性评价 ROC曲线 确定性系数法 逻辑回归模型
下载PDF
基于SWOT-AHP模型的恩施州森林康养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38
10
作者 皮鹏程 曾敏 +3 位作者 黄长生 师环环 侯清芹 彭红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7-139,共13页
森林康养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追寻健康为目的,融合林业、健康服务业和旅游业的新型产业.随着旅游业向支柱性产业加速迈进,森林康养逐步成为推进恩施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产业,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对于地区经济增长... 森林康养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追寻健康为目的,融合林业、健康服务业和旅游业的新型产业.随着旅游业向支柱性产业加速迈进,森林康养逐步成为推进恩施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产业,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对于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SWOT-AHP模型分析了恩施州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结果表明:1)恩施州森林康养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机遇>劣势>威胁.气候环境优越是恩施州森林康养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体系匮乏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劣势;康养市场需求的增加是恩施州森林康养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机遇;而当前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招商融资困难.2)通过四象限坐标法分析,确定战略坐标P(x,y)=P(0.367,0.301),战略强度系数ρ=0.9495,得出恩施州森林康养旅游应积极地采取竞争型发展战略,以期为恩施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推进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康养 可持续发展 SWOT-AHP模型 四象限坐标法
下载PDF
1995—2015年武汉城市湖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化 被引量:36
11
作者 陈昆仑 齐漫 +1 位作者 王旭 黄耿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25-1734,共10页
以1995、2005、2015年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景观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武汉中心城区湖泊系统景观格局的演化特征,进而构建湖泊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以揭示武汉中心城区湖泊系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规律,并探讨其驱动因素。研... 以1995、2005、2015年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景观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武汉中心城区湖泊系统景观格局的演化特征,进而构建湖泊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以揭示武汉中心城区湖泊系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规律,并探讨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近20年来武汉中心城区湖泊系统总面积呈现不断下降趋势,1995—2005年以年均2.4%的速率缩减了28.95 km^2,2005—2015年以年均1.8%的速率缩减了17.47 km^2。(2)研究期湖泊系统的斑块密度、分维数呈现不断降低趋势,这表明武汉中心城区湖泊破碎化程度在不断降低,湖泊形状趋于简化;而连接度呈现不断增加趋势,湖泊分布集聚趋势不断加强,空间结构趋于紧凑集中。(3)武汉城市湖泊系统总体景观生态安全呈现不断恶化趋势,而次级湖泊水系景观生态安全呈现不同的演化特征。城市建成区的迅速扩展、湖泊由农业生产对象转化为可利用发展用地、房地产事业成为支柱产业是湖泊系统遭填占最主要的动力,直接危害了其景观生态安全,而市民环境意识提高引发湖泊保护倡议和实践,对湖泊景观生态安全产生着积极影响。对湖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的研究,可以为武汉制定行之有效的生态管理政策和环境治理措施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 湖泊系统 景观指数 生态安全格局演化
下载PDF
雷州半岛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12
作者 彭红霞 侯清芹 +4 位作者 曾敏 黄长生 师环环 皮鹏程 潘羽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375-5383,共9页
雷州半岛地下水资源为雷州半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厘清该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对水资源的合理开采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43组雷州半岛地下水样品,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ArcGIS空间插值、G... 雷州半岛地下水资源为雷州半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厘清该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对水资源的合理开采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43组雷州半岛地下水样品,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ArcGIS空间插值、Gibbs图以及离子比值等方法分析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地下水阴阳离子以HCO^(-)_(3)、Ca^(2+)和Na^(+)为主,水化学类型以HCO_(3)-Cl^(-)Na-Ca、HCO_(3)-Cl^(-)Na-Ca-Mg、HCO_(3)-Cl^(-)Na-Mg和HCO_(3)-Na型为主.研究区地下水中的Cl^(-)、SO_(4)^(2-)和Na+在雷州市西部含量较高,在其他区域均较低,HCO^(-)_(3)、NO^(-)_(3)、Ca^(2+)、Mg^(2+)和K+这5种离子含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东部沿海.②地下水化学演化过程主要受水岩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和人类活动的影响.Na+和K+来源主要是蒸发盐岩和硅酸盐岩,Ca^(2+)和Mg^(2+)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溶解,NO^(-)_(3)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控制因素 形成机制 雷州半岛
原文传递
雷州半岛地下水重金属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34
13
作者 师环环 潘羽杰 +4 位作者 曾敏 黄长生 侯清芹 皮鹏程 彭红霞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246-4256,共11页
地下水重金属的来源确定和健康风险评估,是新时期我国环境管理中重点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解雷州半岛地下水环境状况,采集44件地下水样品,测定分析了Cr、Mn、Cu、Zn、As、Cd、Hg和Pb元素的浓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相关系数... 地下水重金属的来源确定和健康风险评估,是新时期我国环境管理中重点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解雷州半岛地下水环境状况,采集44件地下水样品,测定分析了Cr、Mn、Cu、Zn、As、Cd、Hg和Pb元素的浓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相关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地下水重金属的来源,最后结合健康风险模型对不同途径所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除As、Mn和Cd外,雷州半岛地下水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值均未超过Ⅱ类水质标准(GB/T 14848-2017).(2)总体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即南部高于北部.(3)研究区8种重金属可被辨识出3种主成分(PCs),PC1(Cu、Zn、Cd和Pb)主要为工农业及交通因子,PC2(Cr、Mn和As)主要为自然源和人为源双重因子,PC3(Hg)主要为自然源因子.(4)研究区各金属的健康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成人的风险高于儿童,饮用途径的风险高于皮肤暴露途径.环保部门应指导合理地开采地下水资源,严格控制污染来源,以期降低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重金属 来源解析 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0
14
作者 张心茹 曹茜 +3 位作者 季舒平 陈浩 张廷靖 刘建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9,共14页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其植被变化对于黄河三角洲生态功能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vegetationcover,FVC)、叶面积指数(leafareaindex,LAI)、净初级生产力(netprimarypr...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其植被变化对于黄河三角洲生态功能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vegetationcover,FVC)、叶面积指数(leafareaindex,LAI)、净初级生产力(netprimaryproductivity,NPP)3个生态参数,分析了2000-2017年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的动态变化,并以NPP为指标量化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生产力的贡献.研究发现,2000-2017年黄河三角洲FVC(Slope=0.004,p<0.05)、LAI(Slope=0.011,p<0.05)、NPP(Slope=3.54 g·m^(-2)·a^(-1),p<0.01)呈显著增加趋势,说明2000-2017年黄河三角洲植被生长状况趋好、植被生产力提高.气温、降水和太阳总辐射对植被NPP变化的贡献分别为0.006、0.81、-0.03 g·m^(-2)·a^(-1),即降水对植被NPP变化的贡献最大,这主要是因为黄河三角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受降水影响大,当地土壤具有盐碱化风险,降水可以补充淡水资源并改善土壤条件,有利于植被生长.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PP变化的贡献分别为0.79、2.75 g·m^(-2)·a^(-1),说明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植被变化的贡献占主导地位.2000-2017年黄河三角洲耕地面积与植被NPP(>200 g·m^(-2)·a^(-1))呈显著正相关(p=0.01),黄河三角洲植被生产力提高与农业快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三角洲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并为黄河三角洲及其它河口三角洲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净初级生产力 黄河三角洲 植被变化
原文传递
GNSS观测的2021年青海玛多地震(Mw 7.4)同震形变及其滑动分布 被引量:30
15
作者 李志才 丁开华 +3 位作者 张鹏 温扬茂 赵利江 陈建峰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89-1497,共9页
北京时间2020年5月22日2时,中国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Mw 7.4地震。收集震中附近9个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基准站(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s,CORS)观测数据,基于模糊度解算的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with ... 北京时间2020年5月22日2时,中国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Mw 7.4地震。收集震中附近9个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基准站(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s,CORS)观测数据,基于模糊度解算的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with ambiguity resolution,PPP-AR)技术处理了2 h时段的高频(1 Hz采样)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数据,快速确定本次地震的近场同震位移,其中水平方向最大约为0.6 m。结合远场12个CORS震前、震后各3 d低频(30 s采样)数据的非差PPP解算同震形变场,基于弹性位错模型反演了玛多地震断层几何参数和滑动分布。结果显示:玛多地震属于典型走滑事件,发震断层走向278.49°,倾角为64.38°,滑动角为-10.90°,破裂长度约为138.72 km,宽度为4.82 km;滑动量超过3 m的滑移主要集中在东部小于18 km深度的区域,最大破裂可达4.2 m。反演的地震矩为1.85×1020Nm,相当于矩震级7.45,比美国地质调查局利用地震波的反演结果略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基准站(CORS)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原文传递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乡村旅游地返贫风险识别及预警机制构建——以湖北省恩施州W村为例 被引量:28
16
作者 罗玉杰 李会琴 +1 位作者 侯林春 赵紫瑞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6-193,共8页
防止脱贫人口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基本要求。以湖北省恩施州W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计算脱贫农户生计资本,识别返贫风险,构建乡村旅游地返贫预警机制。... 防止脱贫人口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基本要求。以湖北省恩施州W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计算脱贫农户生计资本,识别返贫风险,构建乡村旅游地返贫预警机制。研究表明:W村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是脱贫户面临的主要返贫风险;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较低会导致农户高返贫风险感知。乡村旅游地返贫风险包括生计资本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外部灾害冲击和市场风险等方面。乡村旅游地返贫预警机制构建包括监测脱贫户返贫风险、实时预警、识别警源和实施阻断措施四个步骤,对于不同返贫风险类型的脱贫户,持续对其生计状况进行动态评估,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加大政府社会保障兜底、延长旅游产业链、重视教育帮扶、利用"互联网+"策略、建立应急帮扶机制等,提升脱贫户生计稳定性,从而阻断返贫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生计资本 返贫风险 返贫预警机制
原文传递
大数据支持的武汉市功能识别与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17
作者 李强 郑新奇 晁怡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9-125,共7页
针对如何识别城市功能布局与分析及其分布特征等问题,该文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武汉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与分布特征进行了识别和分析。使用POI数据作为城市功能点并进行重分类,并选取公众认知度和一般面积作为影响因子,通过权重赋值与核... 针对如何识别城市功能布局与分析及其分布特征等问题,该文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武汉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与分布特征进行了识别和分析。使用POI数据作为城市功能点并进行重分类,并选取公众认知度和一般面积作为影响因子,通过权重赋值与核密度分析的方法,进行点与面的拓扑分析,最终得到武汉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功能分布。通过与武汉市城市规划图和高精度遥感图像以及现有地图的对比和部分实地调查后发现,使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城市功能分区的正确率达83%,是一种较为准确地进行城市功能分区与研究城市功能分布的办法。通过对武汉市功能分布特征的研究,我们发现:武汉呈现多中心发展模式;住宅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分布十分广泛;武汉各种城市功能在空间上有着较大的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 城市功能区 功能分布 核密度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耕地多功能的区域收敛性 被引量:26
18
作者 向敬伟 廖晓莉 +3 位作者 宋小青 熊锦惠 马伟蕊 黄景孟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59-1971,共13页
区域耕地多功能协调发展对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σ、β收敛法检验了中国及其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2000-2015年耕地的基本生活保障、农业经济贡献和生态安全维... 区域耕地多功能协调发展对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σ、β收敛法检验了中国及其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2000-2015年耕地的基本生活保障、农业经济贡献和生态安全维持等三大功能的收敛性,阐明其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①中国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耕地多功能的空间异质性及波动特征显著.全国及各区域耕地三大功能均不存在σ收敛特征,各省份之间的耕地多功能水平差距有一定扩大趋势;②除东部地区耕地的农业经济贡献功能外,全国及东、中、西、东北地区的耕地多功能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特征,表明在假设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各区域耕地多功能基本具有趋同发展态势.③在加入森林覆盖率、土地利用强度、道路密度等控制变量后,中国及各区域耕地多功能基本呈现出显著的条件β收敛特征,表明生态状况、人类干扰程度以及区域综合发展等因素可共同驱动不同区域耕地多功能收敛于各自的发展稳态.④不同控制变量对不同区域的耕地多功能收敛性具有不同影响效用,须依据不同区域的现实情况,开展针对性调控.本文依据研究结论和实际发展情况,分别提出了全国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耕地有效利用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可为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多功能 时空格局 区域差异 收敛机制 Σ收敛 Β收敛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激光雷达的自然资源三维动态监测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6
19
作者 李玉美 郭庆华 +11 位作者 万波 秦宏楠 王德智 徐可心 宋师琳 孙千惠 赵晓霞 杨默含 吴晓永 魏邓杰 胡天宇 苏艳军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1-402,共22页
激光雷达作为一种主动的三维遥感观测技术,在不同尺度的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海洋等自然资源的三维动态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在简要介绍激光雷达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激光雷达技术在各类自然资... 激光雷达作为一种主动的三维遥感观测技术,在不同尺度的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海洋等自然资源的三维动态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在简要介绍激光雷达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激光雷达技术在各类自然资源三维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同时对激光雷达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潜力和局限性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探讨以激光雷达技术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三维动态监测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随着激光雷达技术和平台的不断发展以及激光雷达信息的深入挖掘,将不断促进激光雷达技术在自然资源三维动态监测应用中的纵深发展。然而单一激光雷达数据由于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难以满足自然资源全要素、全流程、全覆盖、高精度、高效率的现代化动态监测的要求,如何将多源、多尺度、多平台遥感数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是未来自然资源三维动态监测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激光雷达 自然资源 三维信息 动态监测 数据融合
原文传递
耦合FLUS和Markov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方法 被引量:26
20
作者 王旭东 姚尧 +1 位作者 任书良 史绪国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0-113,共14页
模拟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格局的研究,对未来区域规划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以往基于FLUS的研究栅格尺度较大,如何模拟快速发展中城市的复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挖掘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构建了耦合... 模拟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格局的研究,对未来区域规划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以往基于FLUS的研究栅格尺度较大,如何模拟快速发展中城市的复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挖掘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构建了耦合FLUS和Markov的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拟合框架,创新性地引入房价指标表征社会经济属性,以深圳为研究区,基于30 m空间分辨率小栅格尺度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和基础地理、路网河网、感兴趣点等多源空间变量,模拟不同发展情景下的未来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通过随机森林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耦合FLUS和Markov方法相较于传统CA模型(RFA-CA和Logistic-CA)精度更高(FoM=0.22),能更准确地模拟快速发展中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多情景土地利用格局制图结果验证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控制线的重要性,进一步说明本文拟合框架在未来城市规划布局中的参考价值;医院、娱乐场所等的基础设施和公交、路网密度等的基础交通比自然因素(高程、坡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更大,到海岸线距离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深圳内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本研究所构建模型及精细制图结果,可为城市区域规划和空间格局模拟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快速发展中城市 土地利用格局 马尔可夫模型 未来土地利用模型 情景设置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