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5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1~2001年我国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497
1
作者 龚向东 叶顺章 +6 位作者 张君炎 张国成 邵长庚 梁国钧 姜文华 夏强 王全佩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8-182,共5页
目的了解我国性病流行趋势及流行特点,为制定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1~2001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种法定报告和监测性病的病例报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①流行趋势:1991~2000年全国8种报告性病发病呈增长趋... 目的了解我国性病流行趋势及流行特点,为制定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1~2001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种法定报告和监测性病的病例报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①流行趋势:1991~2000年全国8种报告性病发病呈增长趋势,由1991年的175528例(报告发病率为15.48/10万),增至2000年的859040例(报告发病率为68.91/10万),年均增长19.30%(增长幅度范围2.59%~36.88%)。2001年报告性病795612例,较上年下降了7.38%,为开展性病报告工作以来出现的首次下降。②地区分布:全国性病发病较高的地区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江地区、东北三省、京津地区和重庆地区,1997年后其报告发病率普遍高于80/10万~100/10万,有的地区性病报告发病率超过1000/10万;发病较低的地区为华北与中原部分地区、西北部分地区和西南部分地区,其报告发病率一般低于30/10万~50/10万。③人群分布:男女性病病例的比例逐渐缩小,由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1.60∶1~1.69∶1缩小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1.35∶1~1.40∶1;以20~3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性病病例数的80%以上。结论我国性病已成为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广泛开展有效的干预活动控制性病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性病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25
2
作者 颜艳 鞠梅 +3 位作者 于建斌 毕志刚 陈昆 顾恒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6-117,共2页
关键词 湿疹皮炎类皮肤病 临床疗效观察 复方制剂 氟米松 治疗 软膏 中国医学科学院 第一附属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 糖皮质激素
原文传递
2001年1109例男男性接触者性病艾滋病高危行为监测与调查 被引量:112
3
作者 张北川 李秀芳 +2 位作者 史同新 曹宁校 胡铁中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4-216,共3页
目的监测中国大陆男男性接触者(MSM),特别是男同性爱者的性病/艾滋病(STI/AIDS)高危行为和调查相关情况。方法采用匿名自填问卷方式对30个省市区的MSM进行调查,采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1109例MSM的调查表明,我国主要生活在大中城市、接... 目的监测中国大陆男男性接触者(MSM),特别是男同性爱者的性病/艾滋病(STI/AIDS)高危行为和调查相关情况。方法采用匿名自填问卷方式对30个省市区的MSM进行调查,采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1109例MSM的调查表明,我国主要生活在大中城市、接受过良好教育和相对年轻的同性爱者,普遍存在多性伴现象,高比例的人有偶遇性伴和无保护性插入性性行为。近1年一般STI患病率为11.45%,已检测抗HIV者阳性率5.45%。结论我国MSM中存在STI的高水平流行,并伴有HIV的流行。这一流行不仅局限在相对年轻的MSM之中,它还影响到其他社会人群。迫切需要做好该人群的STI/AIDS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同性恋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性传播感染 性行为 监测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外用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21
4
作者 涂平 郑和义 +8 位作者 顾恒 徐金华 王秀丽 陈伟 李军 陈昆 陆小年 王宏伟 朱学骏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7-70,共4页
目的观察外用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随机、开放、CO_2激光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分为ALA-PDT试验组和CO_2激光对照组,疗程最多3周。末次治疗后第1周进行疗效评价,第4、8和12周观察复... 目的观察外用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随机、开放、CO_2激光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分为ALA-PDT试验组和CO_2激光对照组,疗程最多3周。末次治疗后第1周进行疗效评价,第4、8和12周观察复发率。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1周进行实验室检查,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5个中心共入组尖锐湿疣患者453例,其中442例完成全部随访(试验组331例,对照组111例)。在末次治疗后1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疣体清除率分别为98.42%和100%(P>0.05),两组男性尿道口部位的疣体清除率分别为99.43%和100%(P>0.05)。试验组治疗后总复发率(10.77%)较对照组(33.33%)显著降低(P<0.0001),其中男性尿道口部位的疣体复发率在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53%和36.36%,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试验组及对照组均未发生系统不良反应。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在试验组为7.67%,主要为轻微糜烂;对照组53.57%,主要为溃疡、疼痛,其中瘢痕14例次。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外用ALA-PDT疗法治疗尖锐湿疣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安全性好。特别适用于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氨基酮戊酸 光化学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维A酸在皮肤病治疗中应用的进展 被引量:103
5
作者 靳培英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48-451,共4页
关键词 皮肤病 药物治疗 维A酸 疗效
原文传递
湿疹与特应性皮炎皮损处细菌学研究 被引量:102
6
作者 毕志刚 田美华 +6 位作者 林麟 仇宁 郝飞 钟白玉 尹若菲 曾凡钦 赵辨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95-597,共3页
目的探讨湿疹和特应性皮炎(AD)皮损处的细菌学特点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在湿疹及A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对207例湿疹患者和119例AD患者皮损及非皮损处取材做细菌培养,并对所分离到的金葡菌进行常规药敏试验和噬菌体分... 目的探讨湿疹和特应性皮炎(AD)皮损处的细菌学特点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在湿疹及A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对207例湿疹患者和119例AD患者皮损及非皮损处取材做细菌培养,并对所分离到的金葡菌进行常规药敏试验和噬菌体分型。结果207例湿疹患者皮损处的细菌检出阳性率、金葡菌的比例及定植均明显高于非皮损处,差异有显著性(P<0.01)。119例AD患者皮损处的细菌检出阳性率及金葡菌的定植明显高于非皮损处,差异有显著性。对分离到的141株金葡菌进行噬菌体分型。Ⅰ组占6.3%,Ⅱ组占7.0%,Ⅲ组占3.5%,Ⅴ组占0.7%,杂组占1.4%,不能分型占56%,MRSA分型噬菌体26株混合组占6.3%。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在常用的6种外用抗菌药物中莫匹罗星对金葡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最强,其MIC范围、MIC90和MIC50是6种抗菌药物中最低的。且莫匹罗星对金葡菌及其中的各噬菌体分型和表皮葡萄球菌中的耐甲氧西林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菌株也有较好的抑菌能力。结论湿疹和AD的发病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其中金葡菌是最重要的细菌,对湿疹和AD患者外用药治疗合并使用外用抗菌药物是必要的,根据对金葡菌抗菌活性的测定,莫匹罗星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葡菌 湿疹 皮损 分型 患者 莫匹罗星 特应性皮 显著性
原文传递
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皮损处细菌定植情况及药物联合治疗的分析 被引量:95
7
作者 弓娟琴 林麟 +7 位作者 郝飞 陈艳 曾凡钦 李伯有 毕志刚 张美华 易东 赵辨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15-518,共4页
目的探讨湿疹和特应性皮炎(AD)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及其他细菌的定植情况,评价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联合用药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在筛选日及治疗后第7、14和28天对皮损评分,并在皮损和非皮损处分离细菌。... 目的探讨湿疹和特应性皮炎(AD)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及其他细菌的定植情况,评价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联合用药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在筛选日及治疗后第7、14和28天对皮损评分,并在皮损和非皮损处分离细菌。试验组外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对照组外用基质和糖皮质激素。结果共入选患者327例,湿疹208例,AD119例。湿疹皮损处细菌的阳性率为70.19%,金葡菌占47.26%;非皮损部位细菌阳性率为32.69%,金葡菌占27.94%。AD皮损处细菌阳性率为74.79%,金葡菌占79.78%;非皮损部位细菌阳性率为34.45%,金葡菌占80.49%。湿疹和AD皮损部位金葡菌的定植量均高于非皮损部位(P<0.01,P<0.05),细菌的定植量与皮损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但湿疹临床症状评分指数>8分者及AD评分指数>7分者,在治疗的第7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症状评分指数改善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的第14天和第28天,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湿疹和AD患者皮损部位细菌的检出率和金葡菌的带菌率均明显增高,说明金葡菌与湿疹皮炎的关系密切,早期联用抗菌药物可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葡菌 湿疹 皮损部位 细菌 阳性率 菌阳 治疗
原文传递
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96
8
作者 顾恒 曾凡钦 +12 位作者 郭在培 彭振辉 毕志刚 朱学骏 陈昆 郭庆 张谊之 闫乎铃 张美华 韩钢文 常宝珠 刘训荃(指导) 王家璧(指导)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01-504,共4页
目的了解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肛周和外生殖器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受试者每周3次外搽研究药物,疗程8周。疣体完全消退者继续随访1月以观察复发率。结果共有258例肛周及外生殖器尖锐... 目的了解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肛周和外生殖器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受试者每周3次外搽研究药物,疗程8周。疣体完全消退者继续随访1月以观察复发率。结果共有258例肛周及外生殖器尖锐湿疣患者参加本次研究,其中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组129例,安慰剂对照组129例。治疗后2、4、6、8周的痊愈率在治疗组分别为12.30%、32.79%、50%及60.66%,对照组分别为4.88%、14.63%、19.51%及26.02%,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疗后2、4、6、8周的有效率在治疗组分别为36.89%、59.84%、68.03%及70.49%,对照组分别为13.82%、26.83%、32.52%及32.52%,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治疗组74例痊愈患者经随访1月后有4例复发,复发率为5.4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给药部位局部不良反应包括:红斑60.94%、水肿31.26%、糜烂42.96%、溃疡4.68%、灼热20.32%、疼痛36.72%、瘙痒17.18%。无系统不良反应。结论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肛周和外生殖器尖锐湿疣疗效好,安全性好,使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喹莫特乳膏 尖锐湿疣 欣利迪 临床疗效 安全性 随机研究 双盲研究 平行对照
原文传递
性传播疾病中的支原体感染 被引量:100
9
作者 王荷英 王千秋 +5 位作者 张树文 施美琴 王红春 钟铭英 孙厚华 戴秀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8,共3页
对872例性病门诊患者的尿道(宫颈)拭子标本进行了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培养,其中部分标本还做了淋球菌(NG)和沙眼衣原体(CT)的培养。结果表明,支原体培养阳性者共258例(29.6%),其中UU... 对872例性病门诊患者的尿道(宫颈)拭子标本进行了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培养,其中部分标本还做了淋球菌(NG)和沙眼衣原体(CT)的培养。结果表明,支原体培养阳性者共258例(29.6%),其中UU感染为188例(21.6%),显著高于MH感染(17例,1.9%)和MH与UU混合感染(53例,6.1%)(P<0.01)。在173例支原体培养阳性的患者中有53例(30.5%)合并CT和(或)NG感染。作者对上述病例的支原体和其它病原体合并感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传播疾病 支原体
下载PDF
寻常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被引量:64
10
作者 周展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2-114,共3页
寻常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周展超综述徐文严审校寻常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疾病,具有自限性。主要发生于青春期,发病率高,临床变异较大,从生理性粉刺到严重的炎症毁容性皮损均可发生。病因复杂,尚未完全明了。以下4种病因学因素... 寻常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周展超综述徐文严审校寻常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疾病,具有自限性。主要发生于青春期,发病率高,临床变异较大,从生理性粉刺到严重的炎症毁容性皮损均可发生。病因复杂,尚未完全明了。以下4种病因学因素在痤疮的发生、发展及持续状态中起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痤疮 病因 发病机制 痤疮
下载PDF
用现代医学模式论防治银屑病的观点 被引量:75
11
作者 杨雪琴 李世荫 +2 位作者 邵长庚 彭永年 王光超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75-77,共3页
一、充分认识银屑病属于心身疾病长期对银屑病的研究侧重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从皮肤到全身的多系统进行生化、免疫、遗传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测,通过各种分析得出相关的推理,使银屑病的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银屑病的两个... 一、充分认识银屑病属于心身疾病长期对银屑病的研究侧重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从皮肤到全身的多系统进行生化、免疫、遗传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测,通过各种分析得出相关的推理,使银屑病的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银屑病的两个独特的临床特征一直未被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防治 现代医学模式
原文传递
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现代概念 被引量:64
12
作者 李新宇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1998年第3期137-139,共3页
近十年来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其中有关免疫-炎症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已获较多实验资料,发病机制概念的更新为银屑病药物治疗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关键词 银屑病 发病机制 免疫 炎症
下载PDF
0.05%地奈德乳膏治疗湿疹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被引量:78
13
作者 孙建方 郑志忠 +3 位作者 顾军 曾学思 付雯雯 毕新岭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了解0.05%地奈德乳膏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法,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分别外用0.05%地奈德乳膏及地奈德基质,每日2次,共治疗3周。对红斑、糜烂、浸润、丘疹、渗出/结痂、瘙痒及皮损面积的... 目的了解0.05%地奈德乳膏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法,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分别外用0.05%地奈德乳膏及地奈德基质,每日2次,共治疗3周。对红斑、糜烂、浸润、丘疹、渗出/结痂、瘙痒及皮损面积的总积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结束时,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8%,对照组为41.1%。两组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试验组未见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0.05%的地奈德乳膏治疗湿疹临床疗效可靠,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随机对照试验 地奈德
原文传递
196味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0
14
作者 傅国强 马鹏程 +3 位作者 吴勤学(指导) 魏峻 闫玮 李玲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评估196味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多巴色素法测定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底物为L-多巴,在475nm处测定透过率。结果通过筛选196味中药发现光果甘草、五倍子、蝉衣、牡丹皮、苦参、珍珠绣线菊、苍耳子、桑树根皮(... 目的评估196味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多巴色素法测定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底物为L-多巴,在475nm处测定透过率。结果通过筛选196味中药发现光果甘草、五倍子、蝉衣、牡丹皮、苦参、珍珠绣线菊、苍耳子、桑树根皮(鲜)、大黄(生)在高浓度(500μg/mL)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超过浓度为1mmol/L的熊果苷的抑制作用(P<0.01),其中以光果甘草的抑制作用最强(高浓度时抑制率达98.3%);六月雪、泥湖菜、地骨皮、炒川断、天麻、连翘、茶条槭、甘草、败酱草、黄杨(干叶)、双花等11味在高浓度(500μg/mL)时与浓度为1mmol/L的熊果苷的抑制作用相当(P>0.05);茵陈、威灵仙、白芨、紫槿、大蓟、小构树、钩藤、玉竹、熟大黄、莪术、苍术、姜黄、黄芩、虎杖、豚草、狭叶山胡椒、决明子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同时有抑制作用和激活作用。结论光果甘草、五倍子、蝉衣、牡丹皮、苦参、珍珠绣线菊、苍耳子、桑树根皮(鲜)、大黄(生)、六月雪、泥湖菜、地骨皮、炒川断、天麻、连翘、茶条槭(包括阴干组和新鲜组2种)、甘草、败酱草、黄杨(干叶)、双花等20味中药具有治疗因酪氨酸酶活性异常所致的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提取物 酪氨酸酶 抑制 中草药 一元酚单氧酶 皮肤色素沉着 多巴色素法
原文传递
我国梅毒流行和临床特点 被引量:65
15
作者 韩国柱 邵长庚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22-324,共3页
关键词 梅毒 临床特点 2001年 2000年 1991年 人体危害 临床表现 性病防治 临床情况 流行病学 分析对比 临床医学 发病率 传染性 潜伏期
原文传递
解脲支原体对七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及其与相关耐药基因检测的比较 被引量:61
16
作者 骆丹 黄澍杰 +3 位作者 谢礼豪 汪宁 朱文元 徐文严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2-55,共4页
目的 以肉汤稀释法对解脲支原体 (Uu)进行 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 ,并与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四环素耐药决定子的结果进行比较 ,探讨其临床及实验意义。方法  42个Uu分离株经三次传代成纯培养物后接种于 96孔板小孔中 ,药液... 目的 以肉汤稀释法对解脲支原体 (Uu)进行 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 ,并与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四环素耐药决定子的结果进行比较 ,探讨其临床及实验意义。方法  42个Uu分离株经三次传代成纯培养物后接种于 96孔板小孔中 ,药液倍比稀释成 6 4μg/ml~ 0 0 6 μg/ml ,37℃培养 ,加药组以 72小时后仍不出现培养基由黄→红色变化的最小药物浓度为该药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根据tetM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采用PCR方法进行扩增 ,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消化反应。结果 四环素抗菌活性较差 ,MIC≥ 8μg/ml以上的中度敏感有 1 2株 ,且美满霉素、强力霉素的MIC也多达 8μg/ml与 4μg/ml。尚未发现对三类抗菌药同时耐药的Uu分离株。 42个Uu株的tetM阳性检测率为71 4%,除 1例外均出现预期酶解片段。结论 ①Uu分离株对四环素族药敏性较差 ,临床上经四环素类反复治疗难以阴转 ,并有症状的Uu感染病例可换用另外两类抗支原体药物 ;②载有tetM的Uu株可能成为耐药株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支原体 抗药性 基因检测 抗菌药
原文传递
米诺地尔治疗脱发的药理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59
17
作者 陈声利 孙建方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4年第5期276-278,共3页
米诺地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毛发生长 ,外用米诺地尔系统吸收极少。已有充分的临床试验证实米诺地尔对雄激素性脱发、斑秃有较好的疗效 ,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已证实外用米诺地尔治疗脱发是安全的。文中综述了米诺地尔治疗脱发的可能机制。
关键词 米诺地尔 治疗 脱发 药理学
下载PDF
生殖器疱疹临床研究的某些新进展 被引量:58
18
作者 赖伟红 叶顺章 韩国柱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0年第3期162-166,共5页
生殖器疱疹已经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性传播疾病 ,它带来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与个人健康问题。近年来 ,在该病的临床表现、病原学诊断与病毒分型、血清学诊断、临床处理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
关键词 生殖器疱疹 诊断 治疗 STD 病毒分型
下载PDF
淋球菌对五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及营养型分布 被引量:58
19
作者 苏晓红 叶顺章 +2 位作者 陈平 王千秋 王海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63-165,共3页
为了解淋球菌分离株耐药的比率及特性,以评价现行淋病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药物敏感性与营养型之间的关系,我们对1994年7月至1995年6月由四个城市性病门诊患者分离的390株淋球菌作了抗菌药物敏感性及营养型测定。以琼脂稀... 为了解淋球菌分离株耐药的比率及特性,以评价现行淋病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药物敏感性与营养型之间的关系,我们对1994年7月至1995年6月由四个城市性病门诊患者分离的390株淋球菌作了抗菌药物敏感性及营养型测定。以琼脂稀释法测定了5种监测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5株为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染色体介导的耐青霉素及耐四环素的菌株(MIC≥1mg/L)分别为314株(80.51%)及372株(95.38%)。44株(11.28%)对环丙沙星耐药(MIC≥1mg/L)。389株(99.74%)对壮观霉素敏感(MIC≤32mg/L)。全部分离株对头孢三嗪敏感。40株(10.26%)为多重耐药菌株,同时对青霉素、四环素及环丙沙星耐药。390株淋球菌中存在8种营养型,以需脯氨酸及原型菌株占优势。需脯氨酸的菌株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低于原型菌株。本研究表明,耐青霉素及四环素的菌株比率较高,出现对环丙沙星耐药的菌株。持续性监测淋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球菌 药物敏感性 营养型 抗药性
原文传递
白念珠菌性阴道炎动物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47
20
作者 赵敬军 沈永年 +1 位作者 陈伟 刘维达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46-348,共3页
目的构建白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小鼠模型。方法采用ICR雌性小鼠,预先给其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以造成小鼠的假发情,再给予小鼠阴道内注射约5×104个白念珠菌稳态芽生孢子,动态观察其阴道分泌物生成及镜检情况;并进行阴道灌洗液的真菌... 目的构建白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小鼠模型。方法采用ICR雌性小鼠,预先给其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以造成小鼠的假发情,再给予小鼠阴道内注射约5×104个白念珠菌稳态芽生孢子,动态观察其阴道分泌物生成及镜检情况;并进行阴道灌洗液的真菌载量分析以及阴道组织病理观察。结果与未雌激素化的小鼠比较,雌激素化小鼠阴道灌洗液的真菌载量分析显示自第2天开始可分离出高水平的计数结果并直到接种后21d;阴道组织病理结果发现自第4天至实验结束均可见到阴道粘膜浅层有菌丝生长,并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此动物模型可以作为一个研究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机制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甲酸雌二醇 发病机制 白念珠菌性阴道炎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