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例真菌败血症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57
1
作者 邓国华 王爱霞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594-596,共3页
目的 探讨真菌败血症的治疗及早期诊断 ,以改善预后。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 ,回顾性研究 1992年 8月~ 2 0 0 0年 9月间的 15例真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15例中 ,除 1例为社区获得性感染外 ,14例为医院获得性感... 目的 探讨真菌败血症的治疗及早期诊断 ,以改善预后。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 ,回顾性研究 1992年 8月~ 2 0 0 0年 9月间的 15例真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15例中 ,除 1例为社区获得性感染外 ,14例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后者首次阳性血培养前的住院时间 7d~12个月 ,中位数为 1 5个月。易感危险因素中 ,以严重基础疾病 (10例 / 15例 )、使用广谱抗生素 (14例/ 15例 )、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化疗药物 (11例 / 15例 )的因素最为突出 ,少数 (4例 / 15例 )有中性粒细胞减少。而具有上述两种以上易感危险因素者达 11例。主要致病菌为念珠菌属包括白色念珠菌和非白色念珠菌属 (如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 )。病死率为 5 3 3% (8/ 15 )。对抗真菌治疗有效的 7例中 ,合并心内膜炎的 2例成功地施行了瓣膜赘生物 (直径均 >1cm)清除术。结论 本组败血症多发生在机体防御功能明显降低的患者中 ,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和非白色念珠菌属 ,尽可能及早明确诊断和治疗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血症 抗真菌药 预后
原文传递
隐球菌性脑膜炎2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1
2
作者 刘正印 王爱霞 +2 位作者 李太生 秦树林 盛瑞媛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41-543,共3页
目的 总结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资料 ,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总结近 2 0年 (1981年 10月至 2 0 0 1年 9月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一般资料、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 共 2 6例患者 ,其中男 12例 ,女 14例 ,年龄 5~ 6 2岁 ,平... 目的 总结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资料 ,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总结近 2 0年 (1981年 10月至 2 0 0 1年 9月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一般资料、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 共 2 6例患者 ,其中男 12例 ,女 14例 ,年龄 5~ 6 2岁 ,平均 35 6岁 ,有基础疾病者 16例 ,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9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艾滋病 (HIV/AIDS) 4例 ,其他疾病 3例 ;有明确鸽子接触史者12例 ;误诊结核性脑膜炎者 5例 ,狼疮脑病者 6例 ;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者 2 3例 (2 3/ 2 6 ) ,乳胶凝集试验抗原阳性 2 0例 (2 0 / 2 0 )。颅内压明显增高 >30 0mmH2 O者 15例 ,脑室扩大行侧脑室引流者 9例 ;12例给予两性霉素B(AmpB) +5氟胞嘧啶 ,6例又同时加氟康唑治疗 ,5例AmpB +氟康唑 ,1例单纯应用AmpB治疗。AmpB最大用量 :AmpB 10 0 5g+脂质体两性霉素B 2 0g,平均用量 2 6g ;治愈 17例 ,好转4例 ,死亡或自动出院 5例。同时发现近 5年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数明显增多。结论 近年来 ,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明显增高 ,可能和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HIV/AIDS增多有关 ,减少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提高早期诊断率 ,治疗仍首选AmpB加 5氟胞嘧啶 ,侧脑室引流可减少AmpB的用量 ,提高治愈率 ,缩短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性脑膜炎 临床分析 诊断 药物疗法 脑室引流
原文传递
106例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总结 被引量:24
3
作者 刘正印 李太生 +14 位作者 王仲 徐作军 王焕玲 于莺 杜铁宽 白彦 邱志峰 吕玮 范洪伟 马小军 周宝桐 王爱霞 蔡柏蔷 邓国华 倪安平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73-377,共5页
目的 了解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临床特点以及探索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用前瞻性的方法对入院的 10 6例SARS病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10 6例患者男 5 6例 ,女5 0例 ;年龄 15~ 81岁 ,平均 (36± 10 )岁 ;多数病... 目的 了解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临床特点以及探索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用前瞻性的方法对入院的 10 6例SARS病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10 6例患者男 5 6例 ,女5 0例 ;年龄 15~ 81岁 ,平均 (36± 10 )岁 ;多数病人都有发热 (98 1% )、畏寒 (75 5 % )、咳嗽 (71 7% )、头痛和胸闷憋气 (4 3 4 % )、腹泻 (2 4 5 % ) ,肺部有音者较少 (11 2 % )。WBC计数降低者占 34 0 % ,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者占 81 1% ,CD+ 4 T细胞减少者为 98 1% ,ALT增高者占 7 6 % ,血小板降低者少见(3 8% ) ;几乎所有病人在入院时或次日都有血氧分压下降 [<90mmHg(1mmHg =0 133kPa)者90 2 % ,<70mmHg者 2 8 6 % ];X线胸片表现为单侧局部肺部斑片状浸润者 34 0 % ,单侧多发肺部斑片状浸润者 11 3% ,双肺斑片状浸润者 4 6 2 %。临床治疗采取综合治疗的原则 ,包括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甲泼尼龙 4 0~ 80mg,12h 1次 ) ,第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以及抗病毒药物为主 ,同时强调氧疗、对症及其基础病等的治疗。结论 SARS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多样化 ,CD+ 4 T细胞测定有助于早期诊断 ,临床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 ,早期氧疗及小剂量激素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临床特征 治疗 传染病 冠状病毒
原文传递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改变 被引量:17
4
作者 谢静 韩扬 +8 位作者 李太生 邱志峰 马小军 范洪伟 吕玮 刘正印 王仲 王焕玲 邓国华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43-645,共3页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肺部严重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 2 4例本院确诊的SARS患者 ,于发病第 1、第 2、第 3~ 4周及康复出院后 1个月 (发病 8~ 9周 )收集抗凝静脉血 ,以定量ELISA法检测其血浆白细胞介素 (I...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肺部严重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 2 4例本院确诊的SARS患者 ,于发病第 1、第 2、第 3~ 4周及康复出院后 1个月 (发病 8~ 9周 )收集抗凝静脉血 ,以定量ELISA法检测其血浆白细胞介素 (IL) 1β、IL 2、IL 4、IL 8、IL 10、IL 12 p70、干扰素γ(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在病程中的改变。并选择 12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数据以中位数 (四分位数间距 )表示 ,与正常对照组 [IL 8:6 2 8ng/L( 3 4 3ng/L) ;TNFα :3 77ng/L( 3 4 0ng/L) ]相比 ,所有SARS病人在发病第 1周血浆IL 8浓度明显升高 [31 2 3ng/L( 78 5 1ng/L) ],P <0 0 1,75 % ( 18/2 4 )的病人在发病 3~ 4周达到最高峰 14 9 6 5ng/L( 2 4 5 97ng/L) ,P <0 0 1,至出院后 1个月 (发病 8~ 9周 )平均血浆IL 8浓度降至 8 2 3ng/L( 8 0 7ng/L)。血浆TNFα浓度也有异常升高 ,在发病第 2周为 2 3 12ng/L( 2 6 7 33ng/L) ,P <0 0 1,发病 3~ 4周达到高峰136 35ng/L( 4 76 83ng/L) ,P <0 0 5 ,出院后 1个月下降至 94 88ng/L( 2 77 18ng/L) ,仍高于正常水平 (P <0 0 1)。其他 6种细胞因子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SARS病人体内发生着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性连锁反应 ,由此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血浆 细胞因子 炎症反应 定量ELISA法
原文传递
感染性心内膜炎7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焕玲 盛瑞媛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 (IE)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自 1988年 1月~ 2 0 0 0年 5月间确诊的 70例IE临床特点。结果  (1) 8例 (11 4% )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PVE) ,62例 (88 6% )为自然瓣膜心内膜炎...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 (IE)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自 1988年 1月~ 2 0 0 0年 5月间确诊的 70例IE临床特点。结果  (1) 8例 (11 4% )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PVE) ,62例 (88 6% )为自然瓣膜心内膜炎 (NVE) ;57例 (91 9% )NVE病人存在各种基础心脏病 ,其中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2 2例 ,3 8 6% )最常见 ,其次为特发性二尖瓣脱垂 (18例 ,3 1 6% )和风湿性心脏病 (12例 ,2 1 1% )。 (2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 (10 0 % )、贫血 (40例 ,57 1% )和栓塞 (3 3例 ,47 1% )。 (3 ) 60 % (42例 )病例细菌培养阳性 ,2 3例致病菌为链球菌。 (4) 3 9/51例IE经过单纯抗感染治疗痊愈 ,17/19例经过抗感染治疗联合外科手术治愈。死亡 14例 ,其中包括 5例PVE和 2例起搏器植入术后IE ;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9/14 )。结论 IE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病前 3位是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二尖瓣脱垂和风湿性心脏病。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患者应想到心内膜炎的可能 ,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IE的诊断。P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临床特点 治疗 预后 易患因素
原文传递
从败血症观察院内真菌感染的动向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爱霞 邓国华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89-490,共2页
关键词 败血症 院内真菌感染 真菌性败血症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细胞因子与感染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爱霞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485-486,共2页
细胞因子是联系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化学物质,他们是蛋白或糖蛋白质,由一组细胞分泌,同类细胞或其他细胞通过特殊受体来识别之,从信号功能上看,细胞因子很像内分泌激素,但细胞因子大多数是释放在细胞周围短距离传递信号,而内分... 细胞因子是联系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化学物质,他们是蛋白或糖蛋白质,由一组细胞分泌,同类细胞或其他细胞通过特殊受体来识别之,从信号功能上看,细胞因子很像内分泌激素,但细胞因子大多数是释放在细胞周围短距离传递信号,而内分泌是分泌至血液远距离传递。这些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感染
原文传递
全球艾滋病患者披露诊断与相关社会支持状况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余旻虹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9-161,共3页
艾滋病(AIDS)是全球热点的健康问题,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疫情。中国2005年AIDS评估报告显示,目前中国AIDS疫情仍呈上升趋势;新发生的感染以注射吸毒和性传播为主;发病和死亡情况依然严重;疫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2005年最... 艾滋病(AIDS)是全球热点的健康问题,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疫情。中国2005年AIDS评估报告显示,目前中国AIDS疫情仍呈上升趋势;新发生的感染以注射吸毒和性传播为主;发病和死亡情况依然严重;疫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2005年最新评估显示,目前中国现有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约65万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和来自社会的压力,目前有多少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PLWHA)能够向家人和朋友披露自己的诊断?如此庞大的感染人群在中国这个传统社会中是否能得到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从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对PLWHA这是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中国关于该人群披露HIV阳性状态与其获得社会支持的研究较少,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感染 披露 社会支持
原文传递
结核性脑膜炎抗结核治疗中并发脑结核瘤一例诊疗体会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4
9
作者 王焕玲 盛瑞媛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30-431,共2页
关键词 结核性脑膜炎 抗结核治疗 脑结核瘤 诊断 肿瘤 治疗 脑脊液
原文传递
临床病理讨论第272例——发热、黄疸、肝脾肿大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孟昭 邓国华 杨堤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28-430,共3页
关键词 发热 黄疸 肝脾肿大 临床病理
原文传递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细菌的现状及其对策
11
作者 滑立伟 秦树林 《传染病信息》 2000年第4期158-160,共3页
1.概述 1.1 ESBL的定义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大多来自β-内酰胺酶,此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可使β-内酰胺抗菌素失活,其机理是与β-内酰胺环的羧基共价结合,使其β-内酰胺键水解。ESBL(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称为超广谱β-... 1.概述 1.1 ESBL的定义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大多来自β-内酰胺酶,此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可使β-内酰胺抗菌素失活,其机理是与β-内酰胺环的羧基共价结合,使其β-内酰胺键水解。ESBL(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称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它是丝氨酸蛋白酶的衍生物,它不仅可水解普通β-内酰胺抗菌素的β-内酰胺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产ESBL细菌 耐药性
下载PDF
干细胞移植后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12
作者 李太生 覃海燕 +3 位作者 陈虎 江岷 王焕玲 王爱霞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96-399,共4页
目的 研究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后早期巨细胞病毒 (CMV)活动性感染时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意义 ,探讨活动性CMV感染对免疫的影响。方法 根据CMV感染情况 ,将 2 7例早期PBSCT受者分为症状性感染、无症状活动性感染以及同期... 目的 研究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后早期巨细胞病毒 (CMV)活动性感染时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意义 ,探讨活动性CMV感染对免疫的影响。方法 根据CMV感染情况 ,将 2 7例早期PBSCT受者分为症状性感染、无症状活动性感染以及同期未出现活动性感染 3组 ,5 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淋巴细胞表面CD3 、CD4、CD8、CD16、CD56、CD19、CD2 8的表达 ,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PBSCT后早期CD+ 4 T和B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正常人 (P值均 <0 0 1) ;2 7例受者中无活动性CMV感染 5例、无症状活动性CMV感染 10例和症状性CMV感染 12例。上述 3组病人的平均CD+ 4 T细胞计数 (× 10 6/L)分别为 32 8± 2 0 3、2 39± 2 18和 199± 92 ;CD+ 8T细胞计数 (× 10 6/L)分别为 4 0 0± 380、2 6 7± 2 0 6和 6 0 3± 4 6 1;CD+ 4 CD+ 2 8的功能细胞亚群的比例分别为 (89 2± 8 9) %、(84 2±10 1) %和 (6 3 5± 11 4 ) % ;自然杀伤 (NK)细胞比例分别为 (16 2± 11 1) %、(2 9 3± 9 9) %和 (19 2±10 2 ) %。与无活动性CMV感染者相比 ,无症状CMV活动性感染者除NK细胞升高外 (P <0 0 1) ,其他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而症状性CMV感染者和无症状CMV感染者相比 ,其CD+ 4 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 <0 0 1) ,CD+ 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移植 巨细胞病毒 病毒感染 PBSCT 淋巴细胞亚群 抗原
原文传递
院内真菌感染149例分析 被引量:153
13
作者 刘正印 盛瑞媛 +2 位作者 李旭丽 李太生 王爱霞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99-402,共4页
目的 探讨院内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1981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1月间经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的 149例院内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 149例院内真菌感染的病例中有 134... 目的 探讨院内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1981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1月间经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的 149例院内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 149例院内真菌感染的病例中有 134例为深部真菌感染 ,所有病例均有基础疾病 ,以原发肺部疾病 ( 2 9例 )、神经系统疾病 ( 2 4例 )、风湿性疾病 ( 2 0例 )以及血液病 ( 18例 )最多见 ;其感染的常见诱因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 37例 )或糖皮质激素 ( 2 9例 )及免疫抑制剂 ( 17例 )、化疗( 10例 )、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 ( 12例 ) ;感染的部位依次为肺部、脑膜及脑实质、血液等 ;感染的病原菌仍以白念珠菌、热带假丝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等为主 ,但一些少见的真菌如葡萄牙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也在临床上分离出来 ;在临床上 6 3 76 %的病人有发热 ,白细胞增高者占 39 6 % ;单纯用氟康唑、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治疗者分别为 74例、5例和 16例 ,其余病例均采用联合治疗 ;治愈 6 7例、好转 2 9例、死亡 44例 ( 2 9 5 3% ) ;近年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1996~ 2 0 0 1年共 75例 ,占5 0 34%。结论 近年来真菌感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这与长期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应用、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内感染 真菌感染 治疗 诊断 临床表现
原文传递
不明原因发热44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6
14
作者 马小军 王爱霞 +1 位作者 邓国华 盛瑞媛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682-685,共4页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发热 (FUO)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12月间在我院住院诊治的符合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标准的患者 4 4 9例。结果  4 4 9例患者中经各种检查或诊断性治疗最终明确诊断者 387例 ,确诊率为 86 ...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发热 (FUO)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12月间在我院住院诊治的符合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标准的患者 4 4 9例。结果  4 4 9例患者中经各种检查或诊断性治疗最终明确诊断者 387例 ,确诊率为 86 2 %。病因包括 :感染性疾病 2 2 0例 (5 6 8% ) ,其中结核病 96例 ,占 4 3 6 % (96 /2 2 0 ) ;结缔组织病 76例 (19 6 % ) ,其中Still病占 34 2 % (2 6 /76 ) ,系统性红斑狼疮占 18 4 % (14 /76 ) ,血管炎占 13 2 % (10 /76 ) ;肿瘤性疾病 6 4例 (16 5 % ) ,其中淋巴瘤占 39 1% (2 5 /6 4 ) ;其他疾病 2 7例 (7 0 % ) ,其中坏死性淋巴结炎占 33 3% (9/2 7) ,伪热占 2 2 2 % (6 /2 7) ,药物热占 2 6 % (7/2 7) ;出院时仍未确诊的 6 2例 (13 8% )。结论 感染性疾病是本组FUO患者的主要病因 ,结核病是其中的主要病种 ,结缔组织病和肿瘤性疾病在本组FUO病因中也占重要地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发热 FUO 患者 肿瘤性疾病 确诊 结缔组织病 感染性疾病 诊治 病因 临床检查
原文传递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1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2
15
作者 秦树林 刘晓清 +1 位作者 王爱霞 盛瑞媛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605-607,共3页
目的探讨我国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1995年1月至1996年12月间在我科住院且符合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UO)诊断标准的患者110例。结果110例患者经各种检查或特异性治疗最后明确诊断者有102... 目的探讨我国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1995年1月至1996年12月间在我科住院且符合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UO)诊断标准的患者110例。结果110例患者经各种检查或特异性治疗最后明确诊断者有102例,确诊率为927%。病因:感染性疾病58例,占527%,其中结核病27例,占感染性疾病的466%(27/58);自身免疫性疾病21例,占191%,Stil病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429%(9/21);肿瘤性疾病7例,占64%;其他疾病16例,占145%;原因仍未明者8例,占73%。结论感染性疾病仍然是FUO的主要病因,结核病尤其是肺外结核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本组肺外结核占310%(18/58);其次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在FUO中也占有相当比例,Stil病和不典型淋巴瘤诊断比较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原因不明 临床分析 病因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和意义 被引量:64
16
作者 田瑛 邱志峰 李太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7期3354-3358,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差异,探讨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2月至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肝炎门诊就诊的的慢性乙型肝炎...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差异,探讨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2月至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肝炎门诊就诊的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9例、HBV携带者25例及健康献血员35例的外周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分析其差异及临床意义。结果慢性乙肝患者、HBV携带者和正常对照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分别为565±192、672±148和816±259;CD8+T细胞计数分别为491±225、445±157和609±17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乙肝患者和HBV携带者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28+T细胞、CD8+CD28+T细胞计数均减少,慢性乙肝患者NK细胞计数减少;与正常对照和HBV携带者相比,慢性乙肝患者CD8+CD38+T细胞和CD4+CD45RA-记忆/效应T细胞比例显著升高,CD4+CD45RA+62L+初始T细胞比例及计数均显著减少。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和HBV携带者体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和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这可能与乙肝病毒感染后慢性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T淋巴细胞亚群 HBV携带者
原文传递
艾滋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和免疫重建 被引量:34
17
作者 李太生 王爱霞 邱志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10-313,共4页
关键词 艾滋病 免疫发病机制 免疫重建 免疫反应
原文传递
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3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2
18
作者 蔡建芳 曲璇 +2 位作者 李航 刘正印 李学旺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47-849,共3页
目的总结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6年11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9例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的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 目的总结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6年11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9例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的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受累肌肉疼痛和(或)压痛、肌肉肿胀、尿色改变及少尿或无尿,均有血清肌酶和血肌红蛋白明显升高。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的并发症或合并症有急性肾衰竭、电解质和代谢紊乱、肌间隙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SF)等。感染(33.3%)和药物(25.6%)是本组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最常见的病因,其次为代谢紊乱(10.3%)、酒精中毒(7.7%)。治疗包括减少肌肉损伤、补液、碱化尿液及并发症的处理,必要时行肾脏替代治疗。总体病死率为15.4%,合并急性肾衰竭(ARF)者病死率为20.7%。MOSF是死亡的预测因素。存活者若无慢性肾功能异常,其肾功能均可恢复或维持正常。结论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是一种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合并症多样的综合征,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但只要治疗正确、及时,存活者肾功能多有望恢复或维持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纹肌溶解症 急性肾衰竭 肌间隙综合征
原文传递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2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4
19
作者 王焕玲 李太生 +6 位作者 王爱霞 盛瑞媛 范洪伟 刘正印 滑立伟 秦树林 邓国华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52-655,共4页
目的探讨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PC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2例AIDS合并PCP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1)22例患者中,男性占72.7%,年龄(35.0±9.4)岁.感染HIV途径主要经输血(54.5%)和性传播(27... 目的探讨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PC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2例AIDS合并PCP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1)22例患者中,男性占72.7%,年龄(35.0±9.4)岁.感染HIV途径主要经输血(54.5%)和性传播(27.3%);(2)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21例)、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20例)、咳嗽(16例)、咳痰(12例)及体重下降(18例).68.2%(15例)患者肺呼吸音正常或稍粗.外周PaO2<60 mm Hg(1 mm Hg=0.133 kPa)者占63.6%(14例);(3)均为AIDS晚期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3~148)×106/L,其中<100×106/L者占90%(18/20).CD+4/CD+8<0.20者占95%(19/20);(4)常见的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双侧肺间质纹理改变(19/22)和斑片影(14/22);(5)治疗药物主要为复方磺胺甲NFDC2唑(SMZco)(100%)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86.4%).治愈13例、自动放弃5例、死亡4例.死亡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治愈组(P=0.07). 结论 PCP主要发生于AIDS晚期患者;临床遇有发热、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体重下降来诊的青壮年患者,胸部影像学提示间质纹理改变或斑片影,应警惕AIDS合并PCP的可能;临床怀疑AIDS合并PCP时应尽早给予SMZco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卡氏肺囊虫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临床医学 临床分析 孢子 胸部影像学表现 艾滋病 CD4+T淋巴细胞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原文传递
T淋巴细胞激活亚群在HIV感染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2
20
作者 李太生 邱志峰 +3 位作者 王爱霞 马小军 刘正印 盛瑞媛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9-202,共4页
目的 研究HIV/AIDS患者T淋巴细胞激活亚群的变化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5 9例HIV/AIDS患者和 5 1例健康献血员的T淋巴细胞 ,对其中 40例患者和所有健康献血员进一步分析T淋巴细胞激活亚群 (HLA DR+ CD4+ 、HLA DR+ ... 目的 研究HIV/AIDS患者T淋巴细胞激活亚群的变化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5 9例HIV/AIDS患者和 5 1例健康献血员的T淋巴细胞 ,对其中 40例患者和所有健康献血员进一步分析T淋巴细胞激活亚群 (HLA DR+ CD4+ 、HLA DR+ CD8+ 和CD38+ CD8+ ) ;用bDNA病毒定量检测仪检测 5 9例HIV/AIDS患者的血浆HIV病毒载量。结果 与正常人组相比 ,HIV组和AIDS组的T淋巴细胞各激活亚群的百分比均显著升高 ,所有激活亚群均与T4细胞计数成反比 ,而与病毒载量成正比。其中 ,CD38+ CD8+ 亚群的百分比与T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最为密切 ,相关系数分别为r =- 0 .6 0 3和r =0 .5 2 3(P <0 .0 1)。结论 HIV/AIDS患者的T淋巴细胞发生持续和异常的免疫激活 ,细胞激活程度与疾病进展高度相关 ,测定这些激活的T细胞亚群变化不仅有助于评价HIV/AIDS患者的免疫状况、判断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流式细胞术 T淋巴细胞激活亚群 HIV感染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