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荣伟 王希福 王慕一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17,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的关系,为血管性痴呆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方法:将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房2003-08/2004-03收治的8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认知功能...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的关系,为血管性痴呆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方法:将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房2003-08/2004-03收治的8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正常组,32例),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轻度异常组,35例),血管性痴呆组(21例);分别测定其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C-肽及血压、血脂、体质量指数(BMI),计算其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及IR的临床评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ISI:轻度异常组为-4.29±0.58,血管性痴呆组为-4.96±0.61,均低于正常组-3.58±0.52;正常组、轻度异常组、血管性痴呆组IR的构成比(6%,14%,49%)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12%,36%,46%)显著递增。结论:IR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脑血管意外 认知 胰岛素抗药性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抗凝血酶Ⅲ及纤溶酶原初步测定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吕晶 刘永琴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CSCD 1989年第4期205-207,共3页
笔者对75例急性脑血管病人,病后1周内血抗凝血酶Ⅲ及纤溶酶原进行了测定。结果:抗凝血酶Ⅲ值,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偏低,但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纤溶酶原值,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低下,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 笔者对75例急性脑血管病人,病后1周内血抗凝血酶Ⅲ及纤溶酶原进行了测定。结果:抗凝血酶Ⅲ值,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偏低,但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纤溶酶原值,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低下,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固纤溶酶原可以考虑做为缺血性脑血管一项非特性检验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 抗凝血酶Ⅲ 纤溶酶原 测定
下载PDF
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研究 被引量:70
3
作者 崔丽英 李舜伟 +11 位作者 张微微 彭国光 何俐 樊东升 沈扬 王拥军 高旭光 贾建平 曾进胜 徐恩 李承晏 贺佳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27-730,共4页
目的观察国家一类新药正丁基苯酞(NBP)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使用复方丹参静脉点滴的基础上,对197例首次发作72h以内,NIHSS评分在5~25分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阿司匹林对照... 目的观察国家一类新药正丁基苯酞(NBP)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使用复方丹参静脉点滴的基础上,对197例首次发作72h以内,NIHSS评分在5~25分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阿司匹林对照研究,分为NBP治疗组和阿司匹林对照治疗组。结果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NBP组为74.7%,阿司匹林组为60.9%(CMH检验值为4.0,P=0.047);NIHSS总评分、总评分差值、Barthel指数在治疗后第11天和第21天改善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NBP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氨基转移酶升高,以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为主,两组的异常率分别为4.34%和0。结论NBP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有效,临床应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脑缺血 苯呋喃类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55
4
作者 门雪娇 陈玮琪 +29 位作者 许玉园 朱以诚 胡文立 程忻 柏峰 王丽华 毛玲 曲辉 吕佩源 刘军 孙中武 孙莉 李玉生 吴中亮 吴丹红 吴波 谷文萍 范玉华 周国钰 倪俊 高峰 黄仕雄 曹勇军 彭丹涛 谢春明 蔡志友 徐运 王伊龙 陆正齐 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5期508-514,共7页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类型,最早由Caplan[1]于1989年提出,Caplan认为BAD是一个“被忽视的、疏于研究且未被应用的概念”。常见的穿支动脉包括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ie...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类型,最早由Caplan[1]于1989年提出,Caplan认为BAD是一个“被忽视的、疏于研究且未被应用的概念”。常见的穿支动脉包括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ies,LSA)、脑桥旁正中动脉(paramedian pontine arteries,P PA)、丘脑膝状体动脉、脉络膜前动脉、Heubner’s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等。BAD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病因的10%~15%,临床上多表现为以进行性运动功能缺失(progressive motor deficiency,PDM)为主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多发生在发病48~72 h,临床预后差[2-3]。传统影像学很难发现BAD的血管病变,导致临床上早期诊断困难。基于临床及头颅MRI表现,目前临床研究较多的是发生在LSA和PPA部位的B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缺血性卒中 专家共识
下载PDF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性情感障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4
5
作者 周珏倩 张成 +1 位作者 曾爱琼 曾毅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55,共2页
目的 观察西酞普兰治疗抑郁性情感障碍的疗效。方法 分析应用抗抑郁剂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及抑郁性神经症共2 3例 ,疗程 6周。结果 西酞普兰对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均好 ,尤其对焦虑 /躯体化以及迟滞疗效显著。结论 西酞普兰对抑郁性... 目的 观察西酞普兰治疗抑郁性情感障碍的疗效。方法 分析应用抗抑郁剂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及抑郁性神经症共2 3例 ,疗程 6周。结果 西酞普兰对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均好 ,尤其对焦虑 /躯体化以及迟滞疗效显著。结论 西酞普兰对抑郁性情感障碍的疗效确切 ,副作用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性情感障碍 西酞普兰 疗效 治疗
下载PDF
老年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病理学基础和CT、MRI对照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刘军 李正仪 +1 位作者 刘建 范光忠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11,共5页
本文就26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CT、MRI检查结合病理学基础进行了分析。MRI检查,当TR=2000msec,TE=30、60msec时,皮质动脉硬化性脑病损害均为明显的高信号,T1加权像为低信号。CT像为低... 本文就26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CT、MRI检查结合病理学基础进行了分析。MRI检查,当TR=2000msec,TE=30、60msec时,皮质动脉硬化性脑病损害均为明显的高信号,T1加权像为低信号。CT像为低密度改变。T2加权像上半卵圆中心的白质表现为不均匀弥漫的高信号区,可累及基底节、丘脑、脑干及小脑的白质,并有不同程度的侧脑室扩大、脑室边缘呈斑片状改变可有脑萎缩。病理学特征是弥漫不完全的皮质下梗塞,在侧脑室旁及半卵圆中心的白质内髓鞘肿胀或脱失,皮质下腔隙或软化,在髓动脉内有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主要包括痴呆、眼底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本文将MRI与CT检查进行了比较,认为在确定皮质下白质内小的损害及确定脑干和小脑白质损害方面MRI优于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 动脉硬化 脑病 CT NMR 成像
下载PDF
卒中急性期血压的处理准则 被引量:28
7
作者 侯熙德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9年第4期230-231,共2页
卒中急性期血压的处理准则是:对多数缺血性卒中在发病数小时内血压增高有自发性下降趋势的病人,不宜降血压治疗;对一般出血性卒中也不宜强烈降低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血压处理与其病程和动脉瘤夹闭手术时间有关,故动脉瘤夹闭... 卒中急性期血压的处理准则是:对多数缺血性卒中在发病数小时内血压增高有自发性下降趋势的病人,不宜降血压治疗;对一般出血性卒中也不宜强烈降低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血压处理与其病程和动脉瘤夹闭手术时间有关,故动脉瘤夹闭术前应用抗高血压药物,以减少动脉瘤再出血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 卒中 血压处理
下载PDF
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8
作者 肖小华 黄如训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9年第5期265-268,共4页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靶应当是可逆的半暗带部分。PET和MRI技术有助于确认半暗带的存在。缺血半暗带的主要代谢特点是葡萄糖利用率增高和ATP水平逐渐下降。由兴奋性氨基酸介导的钙积聚、多形核白细胞 (PMN)积聚导致的微血管受累、梗死周边...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靶应当是可逆的半暗带部分。PET和MRI技术有助于确认半暗带的存在。缺血半暗带的主要代谢特点是葡萄糖利用率增高和ATP水平逐渐下降。由兴奋性氨基酸介导的钙积聚、多形核白细胞 (PMN)积聚导致的微血管受累、梗死周边去极化以及细胞凋亡是促使半暗带发展的可能机制。这些机制因不同个体具有差异。今后有可能在成像技术的指导下确认半暗带 ,把握好治疗时间窗 ,根据不同个体的状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卒中 缺血半暗带 个体化治疗 治疗
下载PDF
氟西汀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障碍比较 被引量:21
9
作者 宋志宇 卢宏 +2 位作者 王左生 王志铭 陈玉凤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23-424,共2页
目的 :评价氟西汀与帕罗西汀抗抑郁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开放式投药 ,分为氟西汀组 35例 (男性 18例 ,女性 17例 ;年龄 32a±s 5a) ,口服氟西汀 2 0mg ,qd ;帕罗西汀组 39例 (男性 18例 ,女性 2 1例 ;年龄 34.1a± 1.... 目的 :评价氟西汀与帕罗西汀抗抑郁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开放式投药 ,分为氟西汀组 35例 (男性 18例 ,女性 17例 ;年龄 32a±s 5a) ,口服氟西汀 2 0mg ,qd ;帕罗西汀组 39例 (男性 18例 ,女性 2 1例 ;年龄 34.1a± 1.2a) ,口服帕罗西汀 2 0mg ,qd ,疗程均 6wk。结果 :氟西汀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障碍疗效相当 ,有效率分别为 71%和74 % ,2组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 ,差异无显著意义(P >0 .0 5) ,2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 :氟西汀与帕罗西汀抗抑郁疗效相似 ,不良反应较轻 ,病人可耐受。可作为抗抑郁治疗的临床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西汀 帕罗西汀 抑郁障碍 药物疗法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与脑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及精神行为特征比较(英文) 被引量:20
10
作者 陆蓉 张廉 吴瑞枝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期190-191,共2页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患者认知及精神行为特征。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国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10version,ICD-10)诊断标准收集68例A...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患者认知及精神行为特征。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国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10version,ICD-10)诊断标准收集68例AD和89例VD,对两组病例使用问卷调查及认知功能筛查量表(congnitiveabilitiesscreeninginstrumentC-2.0,CASIC-2.0)量表评定。结果:AD在性别、受教育程度、认知功能、痴呆精神行为症状(psychologicalandbehavioralsymptomsofdementia,BPSD)等方面与V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AD女性多于男性,VD则相反,性别比较,χ2=20.50,P<0.05;AD的受教育年数少于VD(t=2.81,P<0.05);认知功能方面,AD组在心算力、定向力及画图能力方面较VD受损严重(t=2.72~6.00,P<0.05);BPSD方面AD在被窃妄想、抑郁、徘徊、失语方面与V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58~34.01,P<0.05)。结论:AD与VD患者在认知及精神行为方面特征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脑血管性痴呆 认知 精神行为 AD VD 诊断
下载PDF
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区脑微血管基底膜损害及uPA、uPA 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玲 黄如训 +3 位作者 肖小华 王艺东 殷梅 陈燕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189-1193,共5页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区脑微血管结构损害特征及发生机制。方法 :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原位分子杂交等技术 ,观察易卒中型肾血管型高血压大鼠局灶脑缺血 2h再灌注 6h至 7d ,再灌注区脑微血管结构改变、尿激酶型纤溶酶...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区脑微血管结构损害特征及发生机制。方法 :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原位分子杂交等技术 ,观察易卒中型肾血管型高血压大鼠局灶脑缺血 2h再灌注 6h至 7d ,再灌注区脑微血管结构改变、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表达。结果 :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区的脑水肿加重及并发出血以再灌注 12h至 3d最为严重 ,脑微血管基底膜溶解、缺损。同时使基底膜及细胞外间质降解的主要酶类uPA及uPAmRNA表达增加 ,以再灌注 12h至 3d达高峰。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区脑微血管基底膜破坏是导致再灌注后脑水肿、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 ,内皮细胞、胶质细胞uPA表达的增加可能是引起微血管基底膜及细胞外间质损害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脑微血管 原位杂交 UPA MRNA
下载PDF
星形细胞活性及GFAP在评价脑梗死中的作用及意义 被引量:13
12
作者 方燕南 黄海威 +4 位作者 林健雯 丁明晖 李玲 李花 黄如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3-645,共3页
目的 :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脑梗死后的变化 ,并探讨GFAP在急性脑梗塞后的作用。方法 :用双肾双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鼠 (RHRSP)复制右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 ,分MCAO后 1、3、6、9周末 4个时间... 目的 :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脑梗死后的变化 ,并探讨GFAP在急性脑梗塞后的作用。方法 :用双肾双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鼠 (RHRSP)复制右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 ,分MCAO后 1、3、6、9周末 4个时间组 ,每组均进行脑梗死灶边缘区 (A区 ) ,近顶叶皮层的远隔区 (B区 ) ,对侧皮层与A区相对应的镜区 (C区 )的电镜观察 ,并测定各区的GFAP阳性细胞数目及光密度值。结果 :脑梗死后星形细胞在全脑的增殖均较活跃。在脑梗死后GFAP阳性细胞数在边缘区最高 ,B区次之 ,C区最少。在缺血时间上 ,其改变以MCAO后 1周末最高 ,3- 6周末次之 ,9周末最少。GFAP阳性细胞浆平均光密度值变化情况与GFAP阳性细胞数目变化基本相同。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程度和脑梗死后脑组织病变程度可用GFAP的表达值进行评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AP 肾血管性高血压 脑梗塞 星形细胞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下载PDF
卒中后抑郁症与社会、生物、心理因素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叶冬青 汪凯 孟玉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1997年第9期61-63,共3页
作者的研究通过100例脑卒中患者的调查,抑郁的检出率为47%。单因素分析显示社会支持、经济压力、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前性格、对康复的信心、合并焦虑等因素与抑郁有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出性别、病前性格、合并... 作者的研究通过100例脑卒中患者的调查,抑郁的检出率为47%。单因素分析显示社会支持、经济压力、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前性格、对康复的信心、合并焦虑等因素与抑郁有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出性别、病前性格、合并焦虑、对康复的信心等因素与抑郁是显著的相关。故认为卒中后抑郁是生物、社会、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中风 并发症 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 病因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患者抗骨骼肌抗心肌抗体与心脏损害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卫彬 陈理娥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9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合并心脏损害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无创性心脏检查对56例MG患者进行心电图、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心肌酶学检查;并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对其中49例MG患者测定抗骨骼肌抗心肌抗体(SH-Ab)...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合并心脏损害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无创性心脏检查对56例MG患者进行心电图、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心肌酶学检查;并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对其中49例MG患者测定抗骨骼肌抗心肌抗体(SH-Ab)。以正常人作对照检查。结果心电图异常率30.35%,超声心动图异常率10.71%,心肌酶学异常率41.07%。SH-Ab阳性率48.9%,对照组无1例有SH-Ab。还发现伴心肌酶异常的MG患者SH-Ab阳性率69.6%(16/23),心肌酶正常的患者SH-Ab阳性率仅为30.8%(8/30),伴胸腺瘤者(MGT)SH-Ab阳性率为41.6%(5/12),不伴胸腺瘤者(MGNT)SH-Ab阳性率仅为24.32%(9/37)。另外,MGT心电图、心肌酶学异常率均为50%,均明显高于MGNT。结论MG的心脏损害可能与SH-Ab滴度增高抗原抗体结合等自身免疫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抗骨骼肌 抗心肌 抗体 心脏损害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溶栓的脑梗塞模型 被引量:14
15
作者 谭盛 黄如训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50-151,共2页
为了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脑梗塞模型,并已能适用于溶栓治疗的观察,我们用20只肾性高血压鼠(renovascdarhypertensiverats,RHRs)自体血凝块在体外无菌状态下做成大小不同的栓子,从颈内动脉注入颅内,及时评价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 为了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脑梗塞模型,并已能适用于溶栓治疗的观察,我们用20只肾性高血压鼠(renovascdarhypertensiverats,RHRs)自体血凝块在体外无菌状态下做成大小不同的栓子,从颈内动脉注入颅内,及时评价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然后分别从静脉及动脉滴入尿激酶观察溶栓效果。最后处死取脑进行TTC及HE染色,观察脑梗塞的病理结果。结果发现通过5、5.5、6号头皮针大小的血块不能形成明显的大梗塞灶;而通过6、5、7号头皮针大小的血块能形成明显的大脑中动脉梗塞灶,神经功能评分为3级。尿激酶溶栓后见症状有所改善,但病理灶未见改善,也未见出血迹象。上述结果表明用能通过6.5及7号头皮针大小的血栓能复制出稳定的脑梗塞动物模型,而且这种用自体血做成栓子的高血压脑梗塞模型适用于临床溶栓治疗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动物模型 溶栓治疗
下载PDF
失眠症睡眠脑电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6
作者 江帆 袁强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0年第2期112-116,共5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失眠症患者睡眠脑电图研究的新进展。
关键词 失眠症 睡眠脑电 研究进展 脑电图
下载PDF
老年人前瞻性记忆损害的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程怀东 汪凯 +1 位作者 孟玉 靳胜春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00-603,共4页
目的了解健康老年人前瞻性记忆改变的情况,初步探讨老年人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EBPM)和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TBPM)损害程度的区别。方法建立前瞻性记忆的神经心理学测验方法,测试教育程度相匹配的40名健康老年人和40名健康成年人的 EB... 目的了解健康老年人前瞻性记忆改变的情况,初步探讨老年人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EBPM)和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TBPM)损害程度的区别。方法建立前瞻性记忆的神经心理学测验方法,测试教育程度相匹配的40名健康老年人和40名健康成年人的 EBPM 和 TBPM。结果与成年组[EBPM(6.25±1.60)分;TBPM(5.38±0.87)分]相比,老年组的 EBPM[(2.50±0.85)分和TBPM(4.93±1.07)分]均较成年组差(P<0.01,P<0.05),而 EBPM 损伤指数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前瞻性记忆的 EBPM 和 TBPM 存在双分离。结论老年人存在前瞻性记忆的损害,EBPM 损害较 TBPM 损害更为显著。EBPM 和 TBPM 的双分离表明其可能有不同的神经机制,推测额叶可能特异性地参与了 EBP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瞻性研究 记忆 老年人 神经心理学测验
原文传递
九盒迷宫试验检测慢性失眠者记忆功能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志华 陈贵海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24-527,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对记忆的影响。方法选取55例原发性失眠(PI)患者、119例抑郁伴发失眠(CDI)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采用九盒迷宫进行客观记忆(空间工作和空间参考记忆、物体工作和物体参考记忆)检测,按0(很差)-4(...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对记忆的影响。方法选取55例原发性失眠(PI)患者、119例抑郁伴发失眠(CDI)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采用九盒迷宫进行客观记忆(空间工作和空间参考记忆、物体工作和物体参考记忆)检测,按0(很差)-4(很好)5个等级让受试者自我评定记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I患者轻度时记忆自评[四分位数间距,记忆自评单位为等级,其他指标均为错误数,3(2,3)与1(1,2)]和重度时空间工作记忆[3(1,5)与6(2.5,11)]差(x^2=4.526、3.529,均P〈0.01)。CDI患者轻度时记忆自评[2(1,2)]和空间工作记忆[6(3,10)]差(X2=5.803、4.155,均P〈0.01),重度时物体参考[0.5(0,1)]和空间参考记忆[1.5(1,3)]也变差(X2=2.641、3.955,均P〈0.01)。结论PI损害主观记忆,严重时损害空间工作记忆。CDI损害记忆范围更广,包括主观、物体参考、空间参考和空间工作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记忆 迷宫学习
原文传递
噻氯匹定对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阎福岭 方树友 +1 位作者 李建章 于庆林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23-324,共2页
目的:观察噻氯匹定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脑梗死病人119例,随机分成噻氯匹定组和基础治疗(右旋糖酐_40,三磷腺苷二钠,辅酶A,胞磷胆碱等)对照组,观察疗效,并于治疗前、治疗7d和16d... 目的:观察噻氯匹定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脑梗死病人119例,随机分成噻氯匹定组和基础治疗(右旋糖酐_40,三磷腺苷二钠,辅酶A,胞磷胆碱等)对照组,观察疗效,并于治疗前、治疗7d和16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噻氯匹定组有效率达96%;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噻氯匹定可用于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抑制血小板聚集是其重要的治疗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氯匹定 脑梗塞 血小板聚集 药物疗法
下载PDF
中国人细胞色素P450_2D_6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陶恩祥 刘焯霖 +1 位作者 陈彪 潘锡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为探讨中国人CYP2D6酶基因的多态性分布规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Xba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对100名正常汉族人的CYP2D6基因做了研究。结果发现在中国人群该基因A、B、D和E4种引起酶活性缺... 目的为探讨中国人CYP2D6酶基因的多态性分布规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Xba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对100名正常汉族人的CYP2D6基因做了研究。结果发现在中国人群该基因A、B、D和E4种引起酶活性缺失的突变频率分别为1%、6.5%、0.5%和1%;XbaⅠRFLP显示:29kb/29kb、44kb/29kb和44kb/44kb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38%、46%和13%;而且还发现虽然A和B突变主要于29kb/29kb基因型,但也有12%的B突变见于44kb/44kb基因型。结论中国人CYP2D6基因的这四种引起酶缺乏性的突变频率均较欧美人低。XbaⅠ44kb等位基因频率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 CYP2D6基因 中国 遗传多态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