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逆行设计方法的阴茎头成形术在阴茎再造中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曹子龙 杨喆 +2 位作者 李养群 马宁 刘立强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6期621-627,共7页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逆行设计方法改进阴茎头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应用新型阴茎头成形术进行阴茎再造的患者资料。术前通过三维逆行设计方法,体外构建正常...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逆行设计方法改进阴茎头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应用新型阴茎头成形术进行阴茎再造的患者资料。术前通过三维逆行设计方法,体外构建正常人大小的阴茎模型,覆膜并临摹形成纸样,分为"头""颈""体""尾"4部分。术中按照临摹纸样切取"箭形"股前外侧皮瓣构建阴茎头和尿道,以双侧股薄肌和阔筋膜组装构建阴茎体,表面行薄中厚皮片移植。术后对新阴茎头外观及触觉、新阴茎体的静态长度和周径变化、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5例患者,年龄20~32岁,平均23.4岁;会阴型尿道下裂3例,先天性小阴茎1例,外伤性阴茎缺如1例。术后阴茎头均成活良好,尿道外口位于阴茎头顶端。供区均可完全缝合,无需植皮,供区均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于一期术后6~9个月进行了二期尿道吻接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新阴茎头无变形,且触觉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所有患者均对新阴茎头的色泽、大小和外观表示满意。新阴茎均可在术后6个月左右自主收缩,完成勃起动作,并维持一定的硬度。新阴茎的长度和周径在术后3个月内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在6个月时基本稳定,阴茎体长度变化率为-10.34%~-25.00%,周径变化率为-5.88%~-13.89%。二期尿道吻合完成后,所有患者均可站立排尿,且尿线正常。结论:以皮瓣逆行设计理念切取的"箭形"股前外侧皮瓣可以构建更加逼真的阴茎头,并在临床实践中获得良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茎 阴茎头成形术 逆行设计 股前外侧皮瓣
原文传递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淤血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
2
作者 王蕴璋 刘立强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310-313,共4页
逆行岛状皮瓣是一种非生理性皮瓣,具有“灌注易、回流难”的特点,该类皮瓣术后静脉淤血发生率较高,对其在临床中的安全应用提出严峻的挑战。现基于该类皮瓣静脉的解剖基础及静脉逆流模式,探讨皮瓣静脉淤血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手术改良... 逆行岛状皮瓣是一种非生理性皮瓣,具有“灌注易、回流难”的特点,该类皮瓣术后静脉淤血发生率较高,对其在临床中的安全应用提出严峻的挑战。现基于该类皮瓣静脉的解剖基础及静脉逆流模式,探讨皮瓣静脉淤血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手术改良方式及术后静脉淤血的处理作一综述,以期对逆行岛状皮瓣的安全应用及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 静脉淤血 静脉瓣 静脉超引流
原文传递
关于跨区穿支皮瓣远端血流动力学的再探究
3
作者 曹子龙 刘立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34-1541,共8页
目的总结和探讨影响跨区穿支皮瓣远端血流动力学的关键因素,为该领域后续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跨区穿支皮瓣相关文献,对与其相关的穿支体、choke区、动脉超灌注、静脉超引流等概念和研究进行梳理... 目的总结和探讨影响跨区穿支皮瓣远端血流动力学的关键因素,为该领域后续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跨区穿支皮瓣相关文献,对与其相关的穿支体、choke区、动脉超灌注、静脉超引流等概念和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结果跨区穿支皮瓣由多穿支体构成,各穿支体间的choke区存在不同类型血管吻合,它们对于皮瓣血流动力学会产生重要影响。为了保证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动脉超灌注和/或静脉超引流处理皮瓣,但是对于两种技术的选择尚未达成共识,相关研究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分析与实验模型皮瓣内部血管分布、穿支体数量和吻合类型不同有关。结论穿支血管位置、管径、轴向性以及穿支体数量及之间的choke区吻合类型,都是影响跨区穿支皮瓣血液动力学的关键因素,需要在术前设计和手术操作中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皮瓣 穿支体 choke区 超灌注 超引流
原文传递
瘢痕疙瘩核心切除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冉小叶 刘元波 +6 位作者 朱珊 李杉珊 陈子翔 韩婷璐 晋圣阳 周梦琪 臧梦青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69-1577,共9页
目的综述瘢痕疙瘩核心切除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瘢痕疙瘩核心切除技术的文献,对该技术的原理、发展历史、适应证、优缺点等进行总结,并分析目前存在的争议。结果瘢痕疙瘩核心切除技术是一种通过切除瘢... 目的综述瘢痕疙瘩核心切除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瘢痕疙瘩核心切除技术的文献,对该技术的原理、发展历史、适应证、优缺点等进行总结,并分析目前存在的争议。结果瘢痕疙瘩核心切除技术是一种通过切除瘢痕疙瘩增殖活跃的纤维核心、保留瘢痕瓣覆盖缺损的手术方式,可以降低切口缝合张力,用于耳部瘢痕疙瘩治疗时可以获得良好的形态效果,联合辅助治疗可以减少瘢痕疙瘩复发。结论瘢痕疙瘩核心切除技术存在一定优势,但目前对其效果尚存在争议,未来仍需开展更多研究进一步探索瘢痕疙瘩的复发机制和瘢痕瓣的血运规律,以进一步明确手术适应证及保证安全实施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核心切除 瘢痕瓣
原文传递
PRS杂志主编Kevin Chung教授来整形外科医院做学术交流
5
作者 周宇 臧梦青 刘元波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9期I0001-I0004,共4页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用在今天显得格外贴切。序属清秋,丹桂飘香,我们有幸邀请到美国PRS杂志(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现任主编Kevin Chung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Kevin Chung医生是美国密歇根大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用在今天显得格外贴切。序属清秋,丹桂飘香,我们有幸邀请到美国PRS杂志(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现任主编Kevin Chung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Kevin Chung医生是美国密歇根大学整形外科及骨科教授,荣获William C.Grabb杰出外科学教授和Charles B.G.De Nancrede教授的殊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外科医院 有朋自远方来 学术交流 外科学 PRS
原文传递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以颞浅动脉为蒂的额部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6
作者 周梦琪 刘元波 +7 位作者 冉小叶 朱珊 李杉珊 陈子翔 韩婷璐 晋圣阳 汪淼 臧梦青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59-1265,共7页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定位颞浅血管以及辅助以颞浅动脉为蒂的额部皮瓣设计和切取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0月—2022年11月14例以颞浅动脉为蒂的额部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3~38岁,中位...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定位颞浅血管以及辅助以颞浅动脉为蒂的额部皮瓣设计和切取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0月—2022年11月14例以颞浅动脉为蒂的额部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3~38岁,中位年龄9.5岁。均为面部瘢痕(8例)或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6例)切除后遗留皮肤软组织缺损,缺损范围3 cm×2 cm~24 cm×9 cm。术前应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探测颞浅动、静脉走行和分支情况,了解动、静脉伴行情况;根据观测结果,2例选择以单侧颞浅筋膜为蒂的额部皮瓣修复较小面部缺损,筋膜蒂中包含颞浅动脉额支和血管周围2 cm的颞浅筋膜,以颞浅动脉额支的微小伴行静脉作为皮瓣回流静脉;12例以双侧或者单侧皮蒂为蒂的预扩张额部皮瓣修复较大面部缺损,皮蒂中包含颞浅动脉额支以及静脉主要分支,其中4例以颞浅静脉额支作为回流静脉,8例以顶支作为回流静脉。皮瓣切取范围为3 cm×2 cm~30 cm×13 cm。皮蒂皮瓣均在修复术后3周行断蒂手术。结果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颞浅动、静脉走行和分支,颞浅动脉额支进入额部的位置存在个体差异,颞浅静脉分支变异性较大且通常不与动脉伴行。1例患者因扩张器相关并发症导致修复术后皮瓣远端3 cm全层坏死,行游离植皮后愈合;其余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4个月,中位时间11.5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和厚度与周围皮肤相似,供、受区切口均未见明显瘢痕增生,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颞浅血管走行和分支,明确颞浅动、静脉位置、分布和伴行关系,能辅助以颞浅动脉为蒂的额部皮瓣设计和切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面部软组织缺损 额部皮瓣 颞浅静脉 静脉定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