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改良房间隔造口支架的初步动物实验研究
1
作者 杨凯 胡海波 +7 位作者 王晓建 黄浩佳 耿文磊 王红月 贾六军 袁为民 罗福良 唐跃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2626-2630,共5页
目的现有房间隔造口支架效果不佳,本项目研发一种新型改良房间隔造口支架,通过动物体内实验,观察造口效果及组织学反应,评价其生物相容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7只,采用右侧开胸非体外循环下经超声引导房间隔穿刺... 目的现有房间隔造口支架效果不佳,本项目研发一种新型改良房间隔造口支架,通过动物体内实验,观察造口效果及组织学反应,评价其生物相容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7只,采用右侧开胸非体外循环下经超声引导房间隔穿刺置入新型改良房间隔造口支架,术后随访1、3、6个月至实验终点处死,进行大体解剖、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共有6只实验猪成功置入房间隔造口支架并随访至实验终点,1只实验猪因术中出血过多而放弃房间隔造口术。6只置入房间隔造口支架的实验猪大体解剖示造口支架位置良好,未发生移位,支架表面未见明确赘生物及血栓形成,但支架表面内膜化,造口闭塞。显微光镜观察示1例支架周围心肌出现坏死伴纤维化,余邻近组织未见炎性反应及异物巨细胞聚集,周围心肌未见坏死,肺、肝、脾、肾脏等重要脏器均无细胞坏死、血栓栓塞现象。扫描电镜观察示支架表面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包裹,表面光滑,未见血栓及赘生物形成,支架边缘部分纤维表面可见部分内皮样细胞覆盖,未见完全内皮化。结论新型改良房间隔造口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组织安全性,经导管准确置入房间隔是安全可行的,可重复性好,不易发生支架的脱落、移位及变形回缩,有望解决既往房间隔造口回缩、维持时间短的问题,但本次实验造口效果欠佳,新型房间隔造口支架仍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造口术 支架 动物
原文传递
中国省、市和县级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再灌注治疗和二级预防用药分析 被引量:61
2
作者 杨进刚 许海燕 +7 位作者 高晓津 李卫 王杨 李为民 王书清 赵延延 冷文修 杨跃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比较我国省级、市级及县级三个级别医院针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进行再灌注治疗和住院期间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CAMI)研究在2013-01-01至2014-09-30期间共登记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 目的:比较我国省级、市级及县级三个级别医院针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进行再灌注治疗和住院期间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CAMI)研究在2013-01-01至2014-09-30期间共登记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107家医院收治的18967例在发病7天内的STEMI患者,其中223例患者因住院结局等关键数据缺失而被排除,分析省、市和县级三个级别医院收治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再灌注治疗[包括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和二级预防用药[包括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使用情况。结果:在分析的18744例STEMI患者中,9885例(52.7%)接受了再灌注治疗,其中8038例(42.9%)接受了急诊PCI,1847例(9.9%)接受了溶栓治疗。省级医院再灌注治疗率明显高于地市级医院和县级医院,分别为4041例(61.8%)、4728例(49.1%)和1116例(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个级别医院的再灌注治疗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别,省级医院:急诊PCI 3840例(58.7%),溶栓201例(3.1%);市级医院:急诊PCI 3753例(39.0%),溶栓975例(10.1%);县级医院:急诊PCI 445例(17.2%),溶栓671例(26.0%)。发病12小时内到达医院的12502例患者中有8856例(70.8%)接受再灌注治疗,其中急诊PCI 7089例(56.7%),溶栓1746例(14.1%),省级医院3537例(80.0%),市级医院4274例(67.5%),县级医院1045例(59.8%),三个级别的医院依然差别明显(P<0.001)。在住院期间有16575例(90.9%)使用他汀、17963例(96.8%)使用阿司匹林,17922例(96.5%)例应用P2Y12抑制剂,12657例(68.2%)使用β受体阻滞剂,10541例(56.8%)使用ACEI/ARB。三个级别医院在应用上述几种二级预防用药比例相似。结论:CAMI研究中,在发病12小时内到达医院的患者中,有70.8%接受再灌注治疗。县级医院的再灌注治疗率明显较低。三个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再灌注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下载PDF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7
3
作者 刘倩倩 伏蕊 +12 位作者 宋晨曦 窦克非 杨进刚 高晓津 许海燕 王春玥 王杨 刘佳 刘慧 张鸿雁 杨圣印 杨跃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30,共7页
目的:探讨当代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01月至2014年09月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的AMI患者23417例[其中5795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和1762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 目的:探讨当代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01月至2014年09月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的AMI患者23417例[其中5795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和1762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50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为死亡组,余住院期间生存的21913例患者为生存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院内结局等临床资料,以住院期间死亡为主要终点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42%(1504/23417)的AMI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患者更多,体重指数更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比例更高,Killip心功能分级更高,并发症更多,并且更易出现心脏骤停(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心率、血肌酐水平、白细胞计数、血清钾浓度、血清钠浓度、STEMI、前壁心肌梗死、心脏骤停、Killip心功能分级、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吸烟史是预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16个当代中国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选择最佳诊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死亡率 危险因素 住院期间
下载PDF
心肺运动指导个体化心衰患者康复的初步总结报告 被引量:46
4
作者 刘艳玲 孙兴国 +7 位作者 高华 张振英 冯静 姜立清 张健 席家宁 周京敏 葛万刚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74-377,共4页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康复治疗和二级预防已经是临床共识,但用心肺运动试验(CPET)指导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国内尚少。方法:选择10例CHF完成CPET评估,随机分为两组(n=5):对照组进行没有运动;运动组增加△50%W功率运动30 min/d,每周5...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康复治疗和二级预防已经是临床共识,但用心肺运动试验(CPET)指导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国内尚少。方法:选择10例CHF完成CPET评估,随机分为两组(n=5):对照组进行没有运动;运动组增加△50%W功率运动30 min/d,每周5 d,共12周。在治疗前和3个月后分别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没有显著差异(P>0.05)。运动组12周后,运动持续时间从8 min显著提高到23 min(P<0.001);6分钟步行距离从394 m显著提高到470 m(P<0.05);生活质量评分从25分显著降低至3分(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没有显著改变(P>0.05);治疗前后的改变均显著小于运动组(P<0.01)。结论:在CPET客观定量功能评估指导制定个体化高强度运动康复安全有效,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运动试验 客观定量评估 慢性心力衰竭 康复运动处方 恒定功率运动 运动持续时间 6分钟步行距离 生活质量评分
下载PDF
更为强化心肺代谢等整体功能的心肺运动试验新9图图解 被引量:37
5
作者 孙兴国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69-373,J0015-J0016,共7页
目的:自1987年Wasserman教授开始用3行×3列9图展示心肺运动试验(CPET)数据以来,虽几经修改和添加,仍有不少重要指标尚未图示。新9图拟显示更多指标数据。方法:正常志愿者和患者首先完成静息状态肺功能检查、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 目的:自1987年Wasserman教授开始用3行×3列9图展示心肺运动试验(CPET)数据以来,虽几经修改和添加,仍有不少重要指标尚未图示。新9图拟显示更多指标数据。方法:正常志愿者和患者首先完成静息状态肺功能检查、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CPET,连续测定12导联心电图、无创袖带血压、氧饱和度,以100 Hz测定气流并采集气样连续作氧气和二氧化碳测定并计算得出每次呼吸的数据,经每秒数据分切技术处理后再计算各指标的10 s和30 s平均值进行图示。结果:新9图中的第①~⑦图均以时间为"X"轴,分别以摄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功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收缩压乘积、分钟通气量,呼吸交换比、二氧化碳通气效率、摄氧通气效率、氧脉搏、V5导联ST段水平和V5导联ST段斜率、潮气量、呼吸频率、呼气末氧分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血氧饱和度18个指标,以及动脉氧分压、动脉氧饱和度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3个血气指标为"Y"轴。各图均有3条纵行虚线,自左至右依次代表静息、热身、功率递增运动和恢复期的分割线。此外,第①、③图中水平虚线分别代表最大摄氧量预计值(红色)、摄氧通气效率平台预计值(红色)和二氧化碳通气效率最低值的预计值(蓝色)。第⑧图以心率和二氧化碳排出量(Y)对摄氧量(X)作图,"+"表示摄氧量和心率最大预计值的交点。第⑨图以潮气量(Y)对每分通气量(X)作图,纵行虚线为实测最大通气量,2条水平虚线分别为深吸气量和肺活量。结论:新9图可显示更多循环、呼吸、代谢等功能指标,特别是更突出展示循环相关功能指标,更有利于CPET的临床应用和健康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运动试验 新9图 心功能 肺功能 代谢功能 整体整合功能
下载PDF
心力衰竭外科治疗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32
6
作者 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9-213,共5页
心力衰竭是全球唯一呈增长趋势的心血管疾病,通过外科治疗手段来逆转心室重构,辅助甚至替代受损心脏的功能,成为心力衰竭治疗的未来主战场。本文论述心衰外科干预的方式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室成形术、二尖瓣成形术、心脏移植、心... 心力衰竭是全球唯一呈增长趋势的心血管疾病,通过外科治疗手段来逆转心室重构,辅助甚至替代受损心脏的功能,成为心力衰竭治疗的未来主战场。本文论述心衰外科干预的方式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室成形术、二尖瓣成形术、心脏移植、心室辅助装置、全人工心脏、细胞移植、基因治疗及外科、机械和生物联合治疗的现状、进展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述评 心力衰竭 外科治疗
下载PDF
小檗碱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3
7
作者 贾燕珺 李建军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4-368,共5页
小檗碱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一种传统中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近研究结果显示小檗碱具有防治冠心病的作用。故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成为心血管病研究领域所注视的问题之一。本文从调脂,抗内皮损伤,抗炎症反应以及抗血栓等角度... 小檗碱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一种传统中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近研究结果显示小檗碱具有防治冠心病的作用。故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成为心血管病研究领域所注视的问题之一。本文从调脂,抗内皮损伤,抗炎症反应以及抗血栓等角度对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抗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熊梦清 胡卫华 +4 位作者 胡克 郑志水 董明林 莫华恒 何建国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32-837,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临床特点,分析慢阻肺重叠OSA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对431例慢阻肺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其中男388例,女43例,平均年龄(67±9)岁。根据监测结果,以AHI≤15次/h为慢...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临床特点,分析慢阻肺重叠OSA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对431例慢阻肺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其中男388例,女43例,平均年龄(67±9)岁。根据监测结果,以AHI≤15次/h为慢阻肺组(151/431),其中男141例,女10例,平均年龄(67±9)岁;AHI>15次/h为合并OSA组(280/431),其中男247例,女33例,平均年龄(68±9)岁。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慢阻肺合并OSA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呼吸困难量表评分、入组前1年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合并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及糖尿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OSA组的年龄、体重指数[(24±4)kg/m2]、颈围[38(36,40)cm]、吸烟指数[41(27,55)包年]、慢阻肺评估测试评分(CAT)[19(15,23)分]、FEV1[1.4(0.9,2.0)L]、FEV1占预计值%[56(37,75)%]、FEV1/FVC[50(39,62)%]及合并高血压的比例(67/151)均高于慢阻肺组[(22±3)kg/m2、37(36,38)cm、40(25,55)包年、17(14,20)分、1.2(0.8,1.6)L、46(30,62)%、41(30,52)%、40/280];病程[4(1,7)年]及重度慢阻肺比例(61/151)低于慢阻肺组[5(2,8)年、158/280,均P<0.05]。合并OSA组Charlson合并症指数、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睡眠呼吸暂停临床评分(SACS)均高于慢阻肺组(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颈围、ESS、SACS以及CAT评分均为慢阻肺合并OSA的危险因素,其中体重指数、ESS、CAT评分为慢阻肺合并OSA的独立危险因素。重度慢阻肺患者较轻、中度慢阻肺患者合并OSA的风险更低(β=-0.459,OR值为0.632,95%CI:0.401~0.997,P=0.048)。结论慢阻肺合并OSA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差,日间嗜睡更明显,合并高血压更多;体重指数、ESS及CAT评分为慢阻肺合并OSA的独立危险因素;重度慢阻肺患者比轻、中度患者合并OSA的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危险因素 量表 多导睡眠监测
原文传递
红景天苷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相关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马杰 梁晓鹏 +3 位作者 郭彩霞 陆培培 兰玥 马丽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6期671-676,共6页
目的评价长期应用不同剂量红景天苷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方面相关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结扎SD大鼠左前降支冠脉造急性心梗的模型,随机分为6组:红景天苷低、中、高剂量组(MI+SALL、MI+SALM、MI+SALH),卡维地洛对照组(MI+CAVE),... 目的评价长期应用不同剂量红景天苷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方面相关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结扎SD大鼠左前降支冠脉造急性心梗的模型,随机分为6组:红景天苷低、中、高剂量组(MI+SALL、MI+SALM、MI+SALH),卡维地洛对照组(MI+CAVE),模型组(MI),假手术组(Sham)。灌胃给药干预56 d后超声评价监测心功能变化,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W/BW)和全心重量指数(HW/BW),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率(LVFS)、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VIDS)。取梗死周边心肌组织,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分别观察心肌组织病理生理学改变及心肌纤维化面积、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比值。利用Western blot分析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的信号分子DVL-1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整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与Sham组比较,MI组LVEF、LVFS值明显下降(P<0.01),LVIDS上升、HW/BW值较高(P<0.05),LVW/BW值则处于低水平(P<0.01);灌胃后各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域室壁总体变薄。HE染色结果显示,左室病理生理学改变显著;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梗死周边区心肌胶原纤维明显增多,纤维瘢痕形成,心肌胶原面积较大;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有明显Ⅰ型、Ⅲ型胶原的沉积;梗死周边区Wnt/β-catenin Pathway中的关键性信号蛋白DVL-1和β-catenin呈现高表达水平(P<0.05)。与MI组比较,各治疗组可见有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肌原纤维溶解;其中MI+SALM组LVEF和LVFS、LVW/BW值上升,Ⅰ/Ⅲ型胶原比值下降(P<0.05),MI+SALL组和MI+CAVE组心肌胶原面积、Ⅰ/Ⅲ型胶原比值明显下调(P<0.01),LVEF和LVFS、LVW/BW值明显升高(P<0.01),DVL-1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ALH组心肌胶原面积有一定程度减小(P<0.05)。各组体重变化及HW/BW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治疗干预下,应用小剂量的红景天苷优于中高剂量,能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心肌纤维化 红景天苷 大鼠
下载PDF
心衰患者动脉血气波浪式变化及其幅度降低的初步实验证据 被引量:16
10
作者 姚优修 孙兴国 +8 位作者 李军 谭晓越 张宏亮 王古岩 葛万刚 刘方 李浩 慈政 胡盛寿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22-325,340,共5页
目的:心力衰竭患者呼吸调控异常的机制众说纷纭,特别是动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的改变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尚缺乏直接的试验证据。本文依据心力衰竭患者动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的降低幅度,探讨心力衰竭导致呼吸调控异常的机... 目的:心力衰竭患者呼吸调控异常的机制众说纷纭,特别是动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的改变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尚缺乏直接的试验证据。本文依据心力衰竭患者动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的降低幅度,探讨心力衰竭导致呼吸调控异常的机制。方法:选择5名心力衰竭患者,连续桡动脉逐搏取血,测定PaO2,Pa CO2,p Ha和SaO2。选取2个典型呼吸周期,用于分析动脉血气的波浪式变化。比较患者相邻最高和最低值,以验证是否存在周期性波浪式信号变化。此外,将心力衰竭患者与心功能正常患者动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信号的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学t检验分析,比较有无差异。结果:心力衰竭患者包括2例外科手术和3例ICU住院监护患者,4男1女,年龄(69±7)岁,身高(169±10)cm,体质量(75±19)kg,左心射血分数(LVEF)=(38±3)%。动脉血液充满肝素化细长塑化管需要17±2次心跳,即取血需要17±2次心跳,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心力衰竭患者PaO2,Pa CO2,[H+]a和SaO2均呈现明显的波浪式变化(P<0.05),幅度分别是(7.94±2.02)mm Hg,(1.18±0.56)mm Hg,(0.54±0.17)nmol/L和(0.21±0.07)%,分别是各自均值的(6.1±1.5)%,(3.2±1.5)%,(1.5±0.5)%和(0.2±0.1)%。与心功能正常患者比较,动脉血气波浪式变化幅度呈现明显降低趋势,但仅PaO2和[H+]a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连续逐搏动脉取血血气分析法证实,心力衰竭患者自主呼吸时动脉血气也有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但其变化幅度较心功能正常患者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动脉血气 呼吸调控 逐博取血 波浪式信号
下载PDF
人体动脉血气信号波浪式变化及连续动脉逐搏取血血气分析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5
11
作者 孙兴国 姚优修 +6 位作者 李军 王古岩 张宏亮 谭晓越 刘方 慈政 胡盛寿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16-321,共6页
目的:建立动脉逐搏取血血气分析法,在人体实验中验证呼吸调控核心信号——PaO2,Pa CO2和[H+]a是受呼吸影响的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而不是传统理念上误认的稳定水平信号。方法:选择心功能正常、Allen试验阴性需要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 目的:建立动脉逐搏取血血气分析法,在人体实验中验证呼吸调控核心信号——PaO2,Pa CO2和[H+]a是受呼吸影响的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而不是传统理念上误认的稳定水平信号。方法:选择心功能正常、Allen试验阴性需要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例。在左侧桡动脉穿刺,连接肝素化塑化管(3mm×1 000 mm),注满血液并计数血液注满所需心跳次数。用止血钳将塑化管钳闭成与心跳次数相对应的分段后,迅速置于冰水中,立即进行血气分析。选取每位患者的2个典型波浪式周期,用于分析2对最高-最低和最低-最高共4个测定值,取平均值。对相邻最高和最低值作统计学配对t检验。结果:血液注满塑化管需要16±2次心跳,均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每个呼吸周期是5±0.6次心跳。PaO2、PaCO2、[H+]a和SaO2都呈现出明显的波浪式变化(相邻高点与低点比较,P<0.05),PaO2、Pa CO2、[H+]a和SaO2的波浪幅度分别是(11.28±1.13)mm Hg,(1.77±0.89)mm Hg,(1.14±0.35)nmol/L和(0.52±0.44)%;波浪幅度分别是其平均值的(7.7±1.1)%,(5.1±2.5)%,(3.1±1.0)%和(0.5±0.4)%。结论:动脉延长管连续取血,按心跳次数分隔血样,血气分析法简单易行,为验证动脉血气受呼吸影响的周期性波浪式信号提供了可靠证据。本方法为原创,技术操作层面仍需提高熟练程度,增加志愿者和试验样本的数量进一步探索此类信号的临床检测可靠性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气分析 动脉氧分压 动脉pH 动脉氧饱和度 动脉逐搏取血 波浪式呼吸 呼吸调控
下载PDF
功率自行车下肢亚极量运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影响的临床报告 被引量:15
12
作者 吴浩 孙兴国 +4 位作者 顾文超 齐广生 周伟菊 袁亚平 邓国平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82-384,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功率自行车下肢亚极量运动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30例门诊COPD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康复前后均完成常规肺功能(PFT)、心肺运动试验(CPET)、血气分析(ABG)、呼吸困难Borg评分和COPD...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功率自行车下肢亚极量运动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30例门诊COPD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康复前后均完成常规肺功能(PFT)、心肺运动试验(CPET)、血气分析(ABG)、呼吸困难Borg评分和COPD患者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并比较前后变化。康复组采用功率自行车锻炼,以CPET80%峰值功率强度,每次运动30 min,每周3次,完成12周。结果:康复组在康复后IC显著提高(P<0.01),peak W和peak V4O2也显著提高(P<0.01);Borg评分和CAT评分显著降低(P<0.01)。末次运动持续时间较首次明显延长(P<0.01)。而对照组的这些指标均无显著改变(P>0.05)。两组在康复前后的PFT指标和血气分析等参数无明显变化。结论:COPD患者可以安全有效地进行运动康复治疗。功率自行车下肢亚极量运动康复能使COPD患者整体功能改善、运动时间延长、生活质量提高、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功率自行车 运动康复 亚极量运动
下载PDF
心源性睡眠呼吸异常:心衰患者睡眠期间陈-施呼吸机制探讨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14
13
作者 谢思欣 孙兴国 +2 位作者 王芙蓉 谭晓越 张雪梅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29-331,共3页
目的:探讨心衰患者陈施呼吸的发生率及发生机制。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3月~2015年5月于阜外医院行睡眠呼吸监测的患者56例,分为心衰组和非心衰组。结果:两组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均较高,心衰组11例患者中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 目的:探讨心衰患者陈施呼吸的发生率及发生机制。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3月~2015年5月于阜外医院行睡眠呼吸监测的患者56例,分为心衰组和非心衰组。结果:两组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均较高,心衰组11例患者中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的有10例,平均AHI指数23.93±14.63;非心衰组45例患者中AHI〉5的有33例,平均AHI指数16.20±18.76;心衰组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次数占睡眠呼吸暂停总数的比例明显大于非心衰组病人,分别为80.21%±30.55%和27.16%±35.71%,P〈0.01。结论:心脏的循环功能和肺脏的呼吸功能是联合一体化,相互联系、互为因果而又互相影响。慢性心力衰竭的循环障碍促成了潮式呼吸的发生,所以称之为心源性呼吸睡眠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整合医学 心源性睡眠呼吸暂停 心力衰竭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 心肺一体化
下载PDF
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何建国 黄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45-1148,共4页
肺动脉高压 (PH) 是指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平均压(mPAP)≥ 25 mmHg(1 mmHg=0.133 kPa).临床分为五类:第 1 类动脉性肺动脉高压 (PAH);第 2 类左心疾病引起的 PH;第 3 类肺部疾病和 ( 或 ) 低氧引起的 PH;第 4 类... 肺动脉高压 (PH) 是指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平均压(mPAP)≥ 25 mmHg(1 mmHg=0.133 kPa).临床分为五类:第 1 类动脉性肺动脉高压 (PAH);第 2 类左心疾病引起的 PH;第 3 类肺部疾病和 ( 或 ) 低氧引起的 PH;第 4 类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和其他肺动脉闭塞病所致 PH;第 5 类不明原因的和 ( 或 ) 多重因素机制引起的 PH.近 20 年来,PAH 的药物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针对不同作用靶点的药物不断涌现,使 PAH 患者预后显著改善.PH 的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作用于前列环素、一氧化氮(NO)、内皮素三条经典途径中的不同靶点的靶向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靶向治疗药物 药物治疗 肺动脉平均压 作用靶点 右心导管 静息状态 肺部疾病
下载PDF
侵蚀斑块表面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 被引量:14
15
作者 彭瑞 王芳 +1 位作者 丛祥凤 陈曦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40-744,共5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原因.传统观念认为易损斑块是具有大的脂质核心、薄纤维帽及大量巨噬细胞浸润等特征的斑块,其破裂后造成突发管腔内血栓形成从而引发急性冠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原因.传统观念认为易损斑块是具有大的脂质核心、薄纤维帽及大量巨噬细胞浸润等特征的斑块,其破裂后造成突发管腔内血栓形成从而引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1].1994年van der Wal等 [2]首次发现血栓可在斑块纤维帽不破裂的情况下形成,这类斑块被称为侵蚀斑块.之后,1996年Farb等[3]发现,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猝死事件中,约44%具有侵蚀斑块.因此,2003年Naghavi等[4-5]更新并扩大了易损斑块的定义,认为易于形成血栓或有迅速进展成肇事斑块风险且能独立触发ACS的斑块均为易损斑块.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ACS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进行分型,主要有破裂斑块和侵蚀斑块两种类型,其中侵蚀斑块占30%~40%[6].研究发现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破裂斑块占比高于侵蚀斑块,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则是侵蚀斑块占比较高.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ACS风险谱呈现时间依赖性转移的特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呈减少趋势,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则增加[7].虽然调脂治疗(尤其是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使斑块纤维帽增厚并减小脂质核的体积,从而稳定具有破裂倾向的斑块,但仍无法完全降低风险[8].鉴于有关ACS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侵蚀斑块逐渐成为一类不容忽视的肇事斑块.临床研究发现,OCT分型的侵蚀斑块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效果和临床预后优于破裂斑块患者[9];EROSION研究表明[10],对侵蚀斑块患者给予抗栓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栓面积,有望避免支架介入治疗.因此,研究侵蚀斑块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明确其发病机制,对指导ACS患者精准诊疗及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损斑块 内皮细胞损伤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病理学 生理学意义 侵蚀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心肌梗死患者
原文传递
心脏外科围手术期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的相关并发症及危险因素:附12年单中心数据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周宏艳 张永辉 +5 位作者 杜雨 曹芳芳 王冀 赵丽 聂宇 张海涛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06-510,共5页
目的分析心脏外科围手术期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寻找其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月12年间阜外医院心脏外科围手术期行IABP辅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IABP相关并发症将患... 目的分析心脏外科围手术期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寻找其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月12年间阜外医院心脏外科围手术期行IABP辅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IABP相关并发症将患者分为两组,收集患者入院一般情况、术前合并症、术中及术后情况、IABP植入时间及辅助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缺血、出血、血管损伤、IABP失功)等。通过logistic回归法分析IABP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2年间共入选522例植入IABP患者,男性388例,女性134例;年龄(61.79±9.35)岁;发生IABP相关并发症25例,发生率为4.79%;院内死亡87例,总体病死率为16.67%,无IABP相关死亡。与无并发症组比较,有并发症组患者女性占比大(40.00%比24.95%),年龄≥65岁者多(80.00%比38.03%),体重指数大(kg/m2:25.45±13.71比22.95±3.45),糖尿病比例高(44.00%比26.76%),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的比例高(20.00%比5.03%),IABP辅助时间长(h:134.4±90.3比109.8±89.1,均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中、术后植入IABP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0%(3/91)、5.46%(10/183)、4.84%(12/248),χ2=0.629,P=0.730〕。植入IABP后出现局部出血14例(2.68%),无严重出血需要输血的病例;出现下肢缺血9例(1.72%);1例(0.19%)严重血管损伤出现腹膜后出血,手术修复后好转;IABP球囊漏血1例(0.19%),撤除后再次植入反搏良好。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优势比(OR)=2.320,95%可信区间(95%CI)=1.011~1.806,P=0.047〕、糖尿病(OR=2.281,95%CI=1.016~5.120,P=0.026)、同时行ECMO辅助(OR=4.341,95%CI=1.240~15.196,P=0.040)为IABP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AB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穿刺局部出血和肢体缺血是其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并发症 危险因素 心脏外科 围手术期
原文传递
远程缺血后适应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蒋钦 黄克力 +1 位作者 张浩 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后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氧化还原、能量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阻断成年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式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以3个周期30 s缺血、30 s灌注的方式建立缺血预适应、缺血后...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后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氧化还原、能量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阻断成年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式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以3个周期30 s缺血、30 s灌注的方式建立缺血预适应、缺血后适应、远程缺血后适应的缺血适应模型;开胸后不阻断冠状动脉建立对照组模型。实验结束收集大鼠缺血心肌组织,通过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化学比色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生物发光法检测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分别检测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SD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Ndufa2、Ndufa4、Cox4il、Cox7a2表达(n=8)。结果:缺血预适应、缺血后适应、远程缺血后适应均显著增加缺血心肌组织的SOD活性、ATP含量;降低MDA含量、MPO活性;并可以诱导SDF-1、VEGF及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Ndufa2、Ndufa4、Cox4il、Cox7a2的表达。结论:远程缺血后适应应用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有增加缺血心肌组织的抗氧化还原、保护能量代谢、降低炎症反应等作用;远程缺血后适应与缺血预适应及缺血后适应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效果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适应 反馈 生理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水平与脂蛋白亚组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吴亚茹 王君 +7 位作者 徐瑞霞 张彦 李小林 李莎 郭远林 董倩 刘庚 李建军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2742-2747,共6页
目的探讨稳定型冠心病(CAD)患者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 (Lp-PLA2)与脂蛋白亚组分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未服用降脂药物治疗的受试人群324例(其中CAD患者253例,非CAD 71例),收集临床资料,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Lp-PLA2水平、Lipoprint脂蛋... 目的探讨稳定型冠心病(CAD)患者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 (Lp-PLA2)与脂蛋白亚组分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未服用降脂药物治疗的受试人群324例(其中CAD患者253例,非CAD 71例),收集临床资料,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Lp-PLA2水平、Lipoprint脂蛋白分类检测仪分析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亚组分。结果与非CAD相比,CAD患者血浆LpPLA2水平较高(153.61±78.73 vs 131.41±65.49 ng/ml, P=0.028)。单因素变量分析表明,CAD患者血浆Lp-PLA2水平与大颗粒、中等颗粒及小颗粒LDL-C浓度均呈正相关(r=0.213,P=0.001;r=0.353,P<0.001; r=0.187,P=0.003),与LDL颗粒大小呈负相关(r=0.140,P=0.026);血浆Lp-PLA2水平与小颗粒HDL-C浓度呈正相关(r=0.180, P=0.004),而与大颗粒和中等颗粒HDL-C浓度呈负相关(r=0.133, P=0.034; r=0.154, P=0.014),然而在非CAD人群并无相关性。经多因素回归分析调整传统危险因素后,CAD患者血浆Lp-PLA2水平与各大小颗粒的LDL-C浓度以及小颗粒HDL-C浓度仍呈独立正相关(β=0.263,P<0.001;β=0.327, P<0.001;β=0.135, P=0.033;β=0.133, P=0.034)。结论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血浆Lp-PLA2水平不仅与LDL-C浓度及LDL-C各亚组分相关,且与小颗粒HDL-C具有相关性,提示Lp-PLA2与脂蛋白亚组分表型分布可能存在潜在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冠心病 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 LDL亚组分 HDL亚组分
原文传递
小檗碱改善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吕医瑞 张玉平 +1 位作者 曹荣辉 李建军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7-432,共6页
传统中药小檗碱,在我国临床长期作为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性腹泻。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从调节血浆脂质代谢、抑制动脉管壁粥样脂质斑块形成等方面对小檗碱改善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加... 传统中药小檗碱,在我国临床长期作为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性腹泻。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从调节血浆脂质代谢、抑制动脉管壁粥样脂质斑块形成等方面对小檗碱改善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调脂作用 抗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患者的叶酸缺乏与MTHFR、MTRR基因多态性情况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邓颖芳 王丽丽 +1 位作者 田萌萌 惠汝太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1463-1465,共3页
目的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叶酸缺乏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筛选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共216例,给予血清叶酸、红细胞内叶酸测定,同时进行叶酸代谢相关的酶学的基因检测,包括N 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 目的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叶酸缺乏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筛选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共216例,给予血清叶酸、红细胞内叶酸测定,同时进行叶酸代谢相关的酶学的基因检测,包括N 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的C677T和A1298C两个位点、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的A66G位点,根据基因导致相关的酶的活性下降的风险度将患者分为高度风险、中度风险、低度风险组。结果 (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中叶酸缺乏的发生率为7.87-10.18%;(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中基因突变的中度风险发生率为33.80%,高度风险为31.02%;(3)(3)高度、中度风险基因组的Hcy水平显著高于低度风险组,高度风险组显著高于中度风险组,组间差异明显;(4)低度风险组的红细胞内叶酸显著低于另外两组。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叶酸缺乏率仅为7.87-10.18%,而基因突变中、高危的发生率均超过30%,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形成与基因多态性关系可能更为密切;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基因突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对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可能应该以遗传学为指导,同时参考血叶酸水平,更为符合临床需要,符合精准医疗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叶酸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