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2013年修订版) 被引量:54
1
作者 张澍 黄德嘉 +7 位作者 华伟 宿燕岗 吴立群 沈法荣 王景峰 黄从新 曹克将 王方正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3年第4期247-261,共15页
背景 一、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严重疾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大约有500万人罹患心力衰竭,每年新增病例55万;全球心力衰竭患... 背景 一、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严重疾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大约有500万人罹患心力衰竭,每年新增病例55万;全球心力衰竭患病人数高达2250万,每年新增病例数约200万。我国2003年一项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35~74岁人群中,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按此比率推算,我国35—74岁人群中约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例。心力衰竭的死亡率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关。就中重度心力衰竭而言,5年死亡率可达30%-50%。与此同时,因慢性心力衰竭引发的医疗花费相当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流行病学资料 心力衰竭患者 中重度心力衰竭 新增病例数 修订 年死亡率
原文传递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学习曲线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陈雄彪 唐闽 +5 位作者 方丕华 刘铮 刘俊 马坚 牛国栋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 CBCA)行初次肺静脉电隔离( PVI)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学习曲线、即刻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3年12月11日至2014年2月28日由单一术者利用CBCA行初次PVI治疗的连续20例房颤患者的资料。将... 目的:探讨应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 CBCA)行初次肺静脉电隔离( PVI)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学习曲线、即刻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3年12月11日至2014年2月28日由单一术者利用CBCA行初次PVI治疗的连续20例房颤患者的资料。将病例按手术先后编号,观察手术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变化。并将病例分为2组(前10例:A组,后10例: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及即刻PVI的成功率的差异。结果20例患者[男12例,平均年龄(55.4±11.6)岁,阵发性房颤19例、持续性房颤1例)房颤病程的中位数为24个月。 A、B两组平均冷冻次数[(10.5±2.1)次对(9.3±1.7)次,P=0.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相比,B组平均冷冻时间[(46.5±11.4)min 对(36.7±4.4)min, P=0.021]、手术时间[(150.0±27.6)min对(123.4±19.8)min, P=0.023]及X线透视时间[(62.5±15.7)min对(47.2±9.7)min, P=0.018]均减少。单纯行CBCA治疗,B组在患者水平及肺静脉水平上达到即刻PVI的成功率较A组高( P<0.05)。围术期出现1例(5%)主要并发症为膈神经麻痹( PNP)。结论应用CBCA行PVI治疗房颤具有近期安全性和即刻有效性。术者可以通过较少病例很快完成学习曲线。 PNP作为主要并发症值得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球囊 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 肺静脉 学习曲线
原文传递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数据库平台建设: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案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柯萍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3期178-182,共5页
背景 临床注册研究是近期国内外学术界兴起的一种新的临床研究形式.美国国家心血管病数据注册系统于2005年开展了针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注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数据库目的是在依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筹建的统一数据库平台基... 背景 临床注册研究是近期国内外学术界兴起的一种新的临床研究形式.美国国家心血管病数据注册系统于2005年开展了针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注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数据库目的是在依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筹建的统一数据库平台基础上,开展植入型器械治疗注册系统和导管消融治疗注册系统.基本原理 根据研究要求,建设我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信息与研究平台的专用网页.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子化、信息化临床研究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平台,对研究中各个子项目的数据进行数据监查、数据管理、质量控制及统计分析.设计方案 为前瞻性的、多中心的、开放性注册研究,共有24家医院参加研究.依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筹建的统一数据库平台,设计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数据注册系统,包括植入型器械治疗注册系统以及导管消融治疗注册系统.前者包括心脏起搏器、ICD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植入登记数据库和随访数据库.后者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和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手术登记数据库和随访数据库.结论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数据库平台建设将有助于规范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临床行为,实现网络数据库与临床工作平台的合理对接,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介入治疗 临床注册研究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发生机制及干预方法学研究: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案 被引量:9
4
作者 黄从新 张澍 +9 位作者 马长生 江洪 黄鹤 吴钢 李红良 唐艳红 杨波 赵庆彦 刘育 王晞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3期162-167,共6页
背景 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和调控机制不清,药物和导管消融是主要治疗方法.国外研究证实导管消融优于药物治疗,但我国缺乏前瞻性、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房颤发生机制和干预方法学研究旨在探讨房颤发生和调控机制,并对其治疗方法学进行评... 背景 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和调控机制不清,药物和导管消融是主要治疗方法.国外研究证实导管消融优于药物治疗,但我国缺乏前瞻性、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房颤发生机制和干预方法学研究旨在探讨房颤发生和调控机制,并对其治疗方法学进行评估,包括两部分内容:①房颤的发生机制(SMAF)研究;②药物和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对比(CAPA)研究.基本原理 ①SMAF研究: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涉及电重构、结构重构和神经重构.SMAF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筛选房颤相关基因,并建立相应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探讨上游调控房颤的靶点与可行性.通过肾去交感神经术(RDN)改变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研究其对房颤触发与维持的影响及机制;②CAPA研究:房颤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理想.控制心室率的策略对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生存率也无明显益处.导管消融发展迅速,逐渐成为节律控制的重要手段.CAPA研究通过多中心、随机方案前瞻性研究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设计方案 ①SMAF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获取房颤患者心房肌组织,利用基因筛查技术寻找房颤相关基因,根据基因筛查结果,在房颤动物模型中验证,并构建相应的基因工程动物,开展电生理研究;另一方面建立急性和慢性房颤模型,观察RDN对房颤电重构、结构重构、神经重构等的影响及机制;②CAPA研究包括两个部分,分别针对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各入选600例患者,均分成药物治疗组和导管消融组.药物治疗组采取控制心室率或节律控制策略.导管消融规定主要术式及消融终点.随访3年,一级复合终点包括脑卒中、外周血管栓塞事件、大出血、恶性心律失常(快速心房率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因心力衰竭住院等;二级终点为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和总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药物治疗 上游调控
原文传递
减少术中X线曝光剂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9
5
作者 侯炳波 姚焰 +3 位作者 张奎俊 陈刚 吴灵敏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5期353-356,共4页
目的 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不同射频消融策略的X线曝光剂量,探索减少术中X线曝光剂量的方法.方法 2013年6月至10月156例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射频消融的PSVT患者,根据术者不同分为A、B两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的优化后的低剂... 目的 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不同射频消融策略的X线曝光剂量,探索减少术中X线曝光剂量的方法.方法 2013年6月至10月156例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射频消融的PSVT患者,根据术者不同分为A、B两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的优化后的低剂量透视条件.A组74例,为常规X线透视下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B组82例,采用三维标测系统(Ensite-NavX)结合X线透视进行射频消融,术中缩小X线透视窗.记录患者的累积入射剂量(CD)、剂量面积乘积(DAP)、透视时间并换算单位时间放射剂量.结果 A组的累积入射剂量、剂量面积乘积、透视时间分别为22.0(12.0 ~34.0)mGy,130.0(66.7~237.7)μGym^2,16.3(11.1 ~26.0)min.B组的累积入射剂量、剂量面积乘积、透视时间分别为6.5(3.0~12.2)mGy,39.5 (20.8 ~ 76.5)μGym^2,6.2(3.5~9.1)min.与A组相比,B组在累积入射剂量、剂量面积乘积、透视时间上均明显降低(P值均<0.001).校正透视时间后,A、B两组累积入射剂量比率分别为1.13(0.81~1.98) mGy/min,1.11 (0.67~1.77) mGy/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6),剂量面积乘积比率分别为8.85 (5.91 ~ 12.76) μGym^2/min,6.23(3.93 ~10.04) μGym^2/min,B组明显低于A组(P=0.007).结论 采用三维电场导航系统并缩小X线透视窗,可以明显减少PSVT术中X线曝光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 累积入射剂量 剂量面积乘积 透视时间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原文传递
经房间隔穿刺途径消融左心室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被引量:7
6
作者 吴灵敏 姚焰 +3 位作者 侯炳波 陈刚 丁立刚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4期283-286,共4页
目的 经主动脉逆行法是消融左心室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规路径,但部分患者因合并禁忌证而无法应用或应用此法时导管难以到位.本研究旨在观察通过穿刺房间隔途径消融左心室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1... 目的 经主动脉逆行法是消融左心室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规路径,但部分患者因合并禁忌证而无法应用或应用此法时导管难以到位.本研究旨在观察通过穿刺房间隔途径消融左心室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入选13例合并主动脉逆行法禁忌证或既往经主动脉逆行法消融失败的左心室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Agilis鞘穿刺房间隔实施导管消融术并随访.结果 13例患者,其中5例室性早搏(室早),8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2例为左后分支起源的室速,1例为左前分支起源的室速,其余均为游离壁起源.术中均达到消融终点,无并发症发生.中位手术时间53 (40~ 72) min,X线曝光时间20(9~25) min.随访至术后4(1~23)个月,1例室速患者复发,再次经房间隔穿刺途径消融成功,另12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应用Agilis鞘穿刺房间隔消融左心室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是主动脉逆行法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间隔途径 室性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老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一例 被引量:6
7
作者 李玉秋 陈柯萍 樊晓寒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年第2期111-112,共2页
患者男,90岁,10年前(2004年)因心悸就诊于当地医院,心电图检查提示心房颤动(房颤),超声心动图排除心脏瓣膜病,诊断为“阵发性房颤”,2d后转为窦性心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30年,2型糖尿病病史10年,高脂血症病史10年,痛风病史1年.根据CH... 患者男,90岁,10年前(2004年)因心悸就诊于当地医院,心电图检查提示心房颤动(房颤),超声心动图排除心脏瓣膜病,诊断为“阵发性房颤”,2d后转为窦性心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30年,2型糖尿病病史10年,高脂血症病史10年,痛风病史1年.根据CHADS2评分标准,高血压病史、年龄≥75岁、糖尿病病史,患者CHADS2评分=3,建议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因高龄抽血检测不方便和出血风险拒绝,选择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3年前患者因头晕、黑矇等症状行脑CT检查,提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2年前(2012年)患者因反复心悸多次检查心电图后诊断为非瓣膜病性持续性房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患者 抗凝治疗 达比加群酯 高血压病史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心电图检查 2型糖尿病 应用
原文传递
右心室不同位点起搏对QRS时限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任晓庆 唐闽 +2 位作者 方丕华 王方正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3年第4期288-290,共3页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的QRS时限,为临床导线放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16例符合I类或IIa类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在放置心室导线过程中,分别在右心室心尖部、流人道、中位间隔部、高位间隔部和流出道等不同位点起搏右心室...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的QRS时限,为临床导线放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16例符合I类或IIa类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在放置心室导线过程中,分别在右心室心尖部、流人道、中位间隔部、高位间隔部和流出道等不同位点起搏右心室,记录起搏时的体表心电图,比较不同位点QRS时限和形态的差异。结果与基础心电图QRS波比较,所有右心室起搏部位心电图QRS时限均明显增宽(P〈0.001);以心尖部起搏QRS时限增宽(168±16)ms,其次为流人道(166±15)ms和流出道(165±15)ms;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部起搏QRS时限明显缩短(P〈0.001),且QRS波形态和电轴正常。中间隔部最短(139±19)ms,高位间隔部次之(153±14)ms,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所有右心室起搏位点中,中间隔部起搏QRS时限最窄,且形态和电轴正常。中间隔部可能是右心室最理想起搏选择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起搏器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原文传递
心脏起搏器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现状调查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柯萍 樊晓寒 +1 位作者 华伟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3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调查国内永久起搏器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现状。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并于2012年1月至3月通过电子邮件将问卷发至各中心负责人。若回复的资料有疑问或不确定,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专门调查人上门等方式进行资料核对,获得准确信息... 目的调查国内永久起搏器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现状。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并于2012年1月至3月通过电子邮件将问卷发至各中心负责人。若回复的资料有疑问或不确定,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专门调查人上门等方式进行资料核对,获得准确信息。结果共收到135个中心回复的有效调查表。112个中心(82.9%)在术前(含术中)预防性应用了抗生素,14个(10.4%)中心仅术后预防应用,9个中心(6.7%)术前术后均未预防应用抗生素。79.2%的中心选用头孢一代或二代或青霉素类抗生素,其余中心分别使用了头孢三代(6.7%)和喹诺酮类(2.2%)抗生素。74.1%的中心选择在术前0.5—2.0h开始应用抗生素,3.7%在术中应用;其余中心分别在术前3—6h(5.2%)和术后(10.3%)才开始应用。术后抗生素持续使用时间也各不相同:7.9%仅术前应用1次,13.5%持续应用超过72h,其余99个中心(78.6%)抗生素应用持续时间在24—72h。35.6%的中心术中应用抗生素液冲洗囊袋,其中大多数(81.3%)选择庆大霉素注射液稀释冲洗囊袋。结论心脏起搏器围术期抗生素应用仍不规范,是否应用抗生素、抗生素选择种类、开始时机以及持续时间均因中心而不同。大多数中心都在术前预防性应用了抗生素,并选择抗菌谱覆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B内酰胺类抗生素。但术后应用抗生素的持续时间和抗生素液冲洗囊袋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围术期 抗生素 感染
原文传递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研究: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案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原宁 黄德嘉 +1 位作者 方全 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3期173-177,共5页
背景 根据国内外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治疗指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已被列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Ⅰ类适应证.我国慢性心衰患者心脏性猝死的风险程度如何?作为... 背景 根据国内外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治疗指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已被列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Ⅰ类适应证.我国慢性心衰患者心脏性猝死的风险程度如何?作为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根据中国现状,提供中国ICD/CRT-D植入适应证的证据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于LVEF<0.35同时QRS波增宽(≥120 ms)的慢性心衰患者,植入器械应该首选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还是CRT-D(后者比前者的费用平均贵4~6万),这是国内外尚未解决的问题.基本原理 心脏性猝死发病率高,抢救成功率低.目前ICD或CRT-D作为最有效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治疗方式已被国外指南列为Ⅰ类推荐,并且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但其他人群缺少ICD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资料,照搬欧美的研究结果是否合适?设计方案 慢性心衰患者一级预防研究(POSCD-China)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研究,纳入800例成功植入ICD、CRT-P或CRT-D的慢性心衰患者,排除心脏性猝死的二级预防病例.所有患者在接受器械植入前均按照慢性心衰治疗指南接受优化的药物治疗.计划随访24个月.所有患者的随访终点包括全因死亡、猝死、心血管死亡、再入院、心功能评级、室性心律失常、ICD或CRT-D的电治疗等.结论 POSCD-China研究将明确我国慢性心衰患者的猝死风险,并比较LVEF降低合并QRS波增宽的慢性心衰患者在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治疗时,接受CRT-P与CRT-D治疗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性猝死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脏再同步治疗
原文传递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指导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左心室后乳头肌室性早搏 被引量:4
11
作者 贾玉和 方丕华 +8 位作者 任岚 刘铮 唐闽 侯翠红 马坚 楚建民 张澍 欧阳非凡 吕秀章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3年第6期418-421,共4页
目的左心室后乳头肌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早)因其体表心电图与左后分支参与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一样,都表现为心电轴左偏,伴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因此有相当一部分被误认为分支室早。为了明确二者起源点的异同,我们... 目的左心室后乳头肌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早)因其体表心电图与左后分支参与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一样,都表现为心电轴左偏,伴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因此有相当一部分被误认为分支室早。为了明确二者起源点的异同,我们采用术中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来实时监测消融靶点的确切解剖位置。方法选择3例频发室早患者(男2例,女1例),平均24h室早30000多次,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心脏结构异常。在三维电解剖系统(CartoXP)指导下,跨主动脉瓣逆行送入3.5mm冷盐水磁定位标测电极导管于左心室,以激动标测构建左心室内膜图。以室早时提前最多;起搏时能得到12/12导联一致的QRS波以及放电20S内室早逐渐减少和消失作为理想靶点标准。在理想靶点确认后,经ICE确认消融导管在左心室内的确切位置,并记录和分析其局部双极电位图。以既往消融成功的经典左后分支室速作为对照,比较两者之间心电图的异同,为以后的标测和消融提供真实可靠的参照。结果ICE证实该3例室早靶点均位于左心室后乳头肌根部或中段,其解剖位置与左心室特发性室速靶点明显不在同一位置,其消融位点较特发性室速更靠心尖部;其局部双极电位在窦性心律时偶尔也可记录到浦肯野电位,但在早搏时都不能记录到浦肯野电位,说明其为肌源性起源,而特发性室速靶点无论窦性心律下还是室速时均可记录到清晰的浦肯野电位;体表心电图尽管可鉴别的特征不多,但后乳头肌起源的室早较特发性室速胸前导联(V:~V。导联)QRS时限明显增宽(前者平均124ms,后者仅86ms),R/S≤1移行也早于特发性室速(后乳头肌室早在V,导联移行为R/S≤1,特发性室速在V,导联才移行为R/S≤1)。消融10余小时后,室早复发。1个月时复查动态心电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 后乳头肌 室性早搏 射频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患者行起搏器植入术研究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石桂良 刘志敏 +4 位作者 邓新桃 牛国栋 陈柯萍 华伟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 对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患者行起搏器植入方法及术后起搏功能作初步探讨.方法 分析13例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导线植入路径、方法、导线植入位置、手术与X线曝光时间.结果 13例患者中5例经左锁骨下静脉径路,8例经... 目的 对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患者行起搏器植入方法及术后起搏功能作初步探讨.方法 分析13例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导线植入路径、方法、导线植入位置、手术与X线曝光时间.结果 13例患者中5例经左锁骨下静脉径路,8例经右锁骨下径路植入导线,均获成功.右侧血管径路与左侧血管径路植入起搏器X线曝光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3.61±70.03)s对(948.45±69.06)s,P<0.001及(53.49±5.11) min对(81.25±13.39) min,P<0.001.随访4~89个月,起搏功能良好.结论 对左上腔静脉永存伴(或不伴)右上腔静脉缺如的患者植入起搏器,通过选择合适的路径、恰当的起搏模式、操作手术均能获得成功,近期和远期随访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存左上腔静脉 右上腔静脉缺如 起搏器
原文传递
窦性心律下异常电位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远期预后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靖 郭琦 +3 位作者 李烨 楚建民 浦介麟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4期300-303,共4页
目的 评价将心室局部异常电位(LAVPs)作为消融靶点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远期预后.方法 入选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11例(男7例),年龄17~72(46.6±16.1)岁.在窦... 目的 评价将心室局部异常电位(LAVPs)作为消融靶点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远期预后.方法 入选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11例(男7例),年龄17~72(46.6±16.1)岁.在窦性心律下标测LAVPs,将消融后LAVPs的消失或电压的明显降低作为手术终点.研究终点是室性心动过速再发或全因死亡.结果 8例在术中标测到LAVPs(72.7%),7例患者消融术后LAVPs消失或降低,1例反复放电LAVPs无改变.初次消融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5例患者室速复发(45.5%),无死亡病例.LAVPs消融有效的7例患者中1例复发,LAVPs消融无效的1例患者以及未标测到LAVPs的3例患者均于术后6个月内复发.结论 窦性心律下有效消融LAVPs可作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性心律 射频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 局部心室异常电位 预后
原文传递
他汀类药物预防起搏器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常瑜 吴娜 +3 位作者 路长鸿 粱磊 任晓庆 张奎俊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3年第6期444-447,共4页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预防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起搏器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作用。方法选择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起搏器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仅他汀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rng,每晚1次,两组其他基本情况...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预防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起搏器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作用。方法选择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起搏器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仅他汀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rng,每晚1次,两组其他基本情况相似。于术后3、9、15、21个月程控起搏器,调出起搏器存储的有关阵发性房颤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起搏器术后服用他汀类药物9个月,阵发性房颤发生率降低;继续服用他汀类药物至15个月,阵发性房颤发生率及房颤负荷均明显降低;持续服用他汀类药物21个月,阵发性房颤发生率和房颤负荷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植入起搏器术后,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能够减少阵发性房颤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心房颤动 起搏器
原文传递
应用带有标测功能的冷冻球囊进行肺静脉电隔离 被引量:3
15
作者 唐闽 李劲宏 +1 位作者 方丕华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 研究应用带有微型环肺静脉标测导管(微环导管)的冷冻球囊完成肺静脉电隔离的可行性.方法 入选2007年12月至2013年3月在德国心脏中心(柏林)接受导管消融的20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1次房间隔穿刺后,将冷冻球囊置入左心... 目的 研究应用带有微型环肺静脉标测导管(微环导管)的冷冻球囊完成肺静脉电隔离的可行性.方法 入选2007年12月至2013年3月在德国心脏中心(柏林)接受导管消融的20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1次房间隔穿刺后,将冷冻球囊置入左心房.冷冻球囊中央管中放置1根微环导管,作为“导引钢丝”和肺静脉标测导管.结果 电隔离751根肺静脉.其中405根肺静脉(53.9%)在冷冻消融过程中,实时记录到肺静脉电位消失;346根肺静脉(46.1%)在冷冻消融后,回撤微环导管,证实肺静脉电隔离.平均手术时间(131.4±51.7) min,X线曝光时间(23.7±11.3) min.随访33.4(6~63)个月,131例(64.9%)患者无房颤发作.1例患者在隔离右上肺静脉时出现膈神经麻痹,1个月后恢复.结论 使用带有标测功能的冷冻球囊进行肺静脉电隔离是有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 消融 肺静脉电位
原文传递
血浆大内皮素1对心脏再同步治疗反应性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新玮 华伟 +5 位作者 王靖 丁立刚 刘志敏 李崇强 陈柯萍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3年第4期271-274,共4页
目的评价血浆大内皮素1(bigET-1)预测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反应性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问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植人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和/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P/D)的患者。酶联免疫... 目的评价血浆大内皮素1(bigET-1)预测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反应性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问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植人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和/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P/D)的患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基线bigET-1及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采集基线及随访期心功能(NYHA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指标,用Simpson法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降低I级同时LVEF提高≥0.05定义为有反应;LVEF提高2倍或绝对值≥0.50同时心功能改善至I或Ⅱ级定义为超反应。结果共93例患者人组研究,其中男60例,女33例,平均年龄(60.8±11.0)岁。随访12~50(27±11)个月,无反应34例,有反应24例,超反应35例。3组患者血浆bigET.1水平分别为(1.2±0.9)pmol/L、(0.8±0.4)pmol/L、(0.8±0.6)pmol/L(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bigET-1浓度与NT—proBNP浓度相关(r=0.469,P=0.001)。血浆bigET-1水平与CRT反应性相关(r=-0.237,P=0.022)。结论血浆bigET-1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关。它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反应性的预测指标,与CRT反应呈负相关。bigET-1高预示患者对CRT无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大内皮素1 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原文传递
改良房间隔穿刺术学习曲线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丁立刚 姚焰 +8 位作者 陈文生 郭军 陈刚 包镜汝 吴灵敏 侯炳波 顾成圻 华伟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5期330-334,共5页
目的 评价初学者应用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的学习曲线.方法 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仅应用冠状静脉窦导管作为解剖标志即可完成房间隔穿刺.选择2011年5月至2011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的房颤患者120例.3名既往无房间隔穿刺经验的... 目的 评价初学者应用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的学习曲线.方法 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仅应用冠状静脉窦导管作为解剖标志即可完成房间隔穿刺.选择2011年5月至2011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的房颤患者120例.3名既往无房间隔穿刺经验的初学者各接受30例穿刺培训,1名经验丰富的培训者完成30例房间隔穿刺作为对照组.分析下列参数:1针穿刺成功率、总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和操作过程中放射剂量.应用曲线拟合统计方法分析学习曲线重要参数(平均初始穿刺时间、平均学习平台穿刺时间和平均学习率).结果 初学者的1针穿刺成功率为82.2% (74/90),第2针穿刺成功率12.2%(11/90),5例患者穿刺失败.平均初始穿刺时间(4.1±0.8)min,平均学习平台穿刺时间(1.2±0.2)min.穿刺时间平均学习率(25±3)例.初学者房间隔穿刺学习曲线的重要参数可以通过反向拟合曲线统计方法计算得出.结论 对于初学者,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技术是一项简单、易学、经济和有效的培训和学习方法.基于本研究结果,初学者通过29例房间隔穿刺操作可以通过学习曲线的陡直区域,基本掌握房间隔穿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穿刺 改良 培训 学习曲线
原文传递
经导管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一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柯萍 戴研 +2 位作者 郑晓琳 郭晓刚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年第2期145-146,共2页
作为起搏器家族的新成员,无导线起搏器将脉冲发生器与起搏导线微缩成可植入心腔的“胶囊”起搏器,避免了导线在静脉系统的长期留置,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本院植入国内首例无导线起搏器病例.患者男,59岁.因“胸闷、气促6个月... 作为起搏器家族的新成员,无导线起搏器将脉冲发生器与起搏导线微缩成可植入心腔的“胶囊”起搏器,避免了导线在静脉系统的长期留置,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本院植入国内首例无导线起搏器病例.患者男,59岁.因“胸闷、气促6个月,发现心房颤动(房颤)伴RR长间歇4个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10年,糖尿病4个月.入院后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52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0.74,室间隔及左心室壁不均匀增厚”.动态心电图示“心房扑动(房扑)伴RR长间歇(最长6 s)”.入院诊断为“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心律失常,房扑,RR长间歇;心功能Ⅱ级(NYHA分级);高血压3级;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脑梗死”.该患者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建议植入单腔起搏器.但患者有糖尿病足,且左下肢胫前有皮肤反复破溃病史,若植入传统起搏器,术后伤口愈合困难,感染风险高,故建议植入无导线起搏器(MicraTM,美国美敦力公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植入 起搏导线 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左心室射血分数 2型糖尿病 导管 心房扑动
原文传递
原位心脏移植术后1.5年发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DDD起搏器一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华伟 王倩 樊晓寒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57-158,共2页
患者男,65岁,原位心脏移植术后1年半,发作性心悸、气短14个月,加重半个月入院。患者1994年因风湿性心脏病于北京安贞医院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术后仍有胸闷、气短、端坐呼吸及双下肢水肿,药物治疗症状无改善,于2010年11月23... 患者男,65岁,原位心脏移植术后1年半,发作性心悸、气短14个月,加重半个月入院。患者1994年因风湿性心脏病于北京安贞医院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术后仍有胸闷、气短、端坐呼吸及双下肢水肿,药物治疗症状无改善,于2010年11月23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原位心脏移植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术后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DDD起搏器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原位心脏移植术 植入 机械瓣置换术 北京安贞医院
原文传递
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良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蔡迟 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5期393-395,共3页
近年来,心脏再同步治疗(C RT)已逐渐成为伴有QRS时限增宽的中重度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功能Ⅱ~Ⅳ级(NY-HA分级)的有效治疗手段[1-2].CRT不仅能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逆转左室重构,还可显著降低其再住院率及病死率.临床上,慢... 近年来,心脏再同步治疗(C RT)已逐渐成为伴有QRS时限增宽的中重度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功能Ⅱ~Ⅳ级(NY-HA分级)的有效治疗手段[1-2].CRT不仅能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逆转左室重构,还可显著降低其再住院率及病死率.临床上,慢性心衰患者常合并肾功能不良(RI),然而,对于这部分患者能否从CRT中获益以及RI对CRT疗效有何影响,目前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如何在这一特殊人群中应用CRT已成为临床医生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衰患者 心脏再同步治疗 中重度心力衰竭 肾功能不良 QRS时限增宽 临床医生 CRT 有效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