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循环手术前后病人血清sIL-2R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
作者 岳红文 胡小琴 +2 位作者 龙村 李桂芬 孙桂民 《中华麻醉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心脏体外循环(CPB)手术前后病人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观察分析心脏CPB手术病人细胞免疫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4例风心病择期换瓣病人,... 目的:通过检测心脏体外循环(CPB)手术前后病人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观察分析心脏CPB手术病人细胞免疫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4例风心病择期换瓣病人,术前、CPB10分钟、CPB2小时、术后第1天、3天、5天检测血清sIL-2R水平、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术后第1天血清sIL-2R水平升高,CO4(辅助细胞)活性明显降低,CD4/CD8(辅助细胞/抑制细胞)比值下降,NK活性降低;并且sIL-2R与CD4、NK活性呈负相关。结论:低温心脏CPB手术对病人免疫机能有不良影响,临床应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术后病人的免疫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T-淋巴细胞 受体 白介素-2
原文传递
应用新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3
2
作者 胡海波 蒋世良 +5 位作者 徐仲英 黄连军 刘延玲 王浩 吕秀章 王云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7-240,共4页
目的 探讨新型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7月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对 2 6例 (男 11例 ,女 15例 )膜周部VSD(2 0例合并膜部瘤 )患者进行... 目的 探讨新型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7月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对 2 6例 (男 11例 ,女 15例 )膜周部VSD(2 0例合并膜部瘤 )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年龄 3~ 4 0 (16 4± 10 7)岁 ,胸超声提示VSD的直径为 3~ 14 (4 7± 1 0 )mm。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 ,并分别于术后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2 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96 %。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均示完全封堵 2 0例 ,少量残余分流 2例 ,微量残余分流 3例 ,均在 1天至 3个月内消失 ,总完全封堵率为 10 0 %。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但无心肌受损表现 ,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1例嵴内型VSD由于距主动脉瓣较近 ,封堵未成功。结论 应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是安全有效的 ,近期效果良好 ,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治疗 室间隔缺损 导管插入术
原文传递
冠心病麻醉处理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49
3
作者 李立环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7-320,共4页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开展CABG手术已相当普遍,手术并发症及病死率却不容忽视.
关键词 冠心病动脉搭桥术 麻醉管理 麻醉前用药 Β-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 循环动力学 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血管麻痹综合征
原文传递
病人自控镇痛分娩3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36
4
作者 范振玲 苏心镜 安建雄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5-106,共2页
病人自控镇痛分娩30例临床观察张家口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075100)范振玲苏心镜安建雄1)为了更好地解除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各种药物和方法虽屡有报道,但各有利弊。迄今尚无一种既... 病人自控镇痛分娩30例临床观察张家口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075100)范振玲苏心镜安建雄1)为了更好地解除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各种药物和方法虽屡有报道,但各有利弊。迄今尚无一种既能使分娩完全无痛,而又不影响母婴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正常分娩 自控硬膜外镇痛 镇痛
原文传递
室间隔缺损膜部瘤的造影分型及介入治疗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胡海波 蒋世良 +4 位作者 徐仲英 赵世华 黄连军 刘延龄 王云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86,共6页
目的 结合介入治疗实践对室间隔缺损 (VSD)伴膜部瘤形成进行造影分型 ,并对不同类型膜部瘤的介入封堵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11月 ,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 32例合并膜部瘤的膜周部VSD行... 目的 结合介入治疗实践对室间隔缺损 (VSD)伴膜部瘤形成进行造影分型 ,并对不同类型膜部瘤的介入封堵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11月 ,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 32例合并膜部瘤的膜周部VSD行封堵治疗 ,平均年龄 19岁 (3~ 4 8岁 )。封堵术前常规行左室造影 ,在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及透视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 ,并于术后 1、3、6、12个月随访复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 根据左室造影的不同形态 ,将VSD膜部瘤分为漏斗型、囊袋型、菜花型、弯管型 4种类型。 32例VSD合并膜部瘤患者中 ,30例成功行VSD封堵术 ,技术成功率 94 %。其中 3例采用封堵瘤体法 ,9例采用封堵右室面破口法 ,18例采用封堵左室面破口法。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 4例 ,其中 2例 3个月随访时消失。 1例术后 2周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但无心肌受损表现 ,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左室舒张末径(LVEDD)由术前的 (47 4± 7 1)mm缩小为术后的 (45 1± 7 1)mm ,缩小明显 (t =3 83,P =0 0 0 2 )。结论 应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治疗VSD膜部瘤是安全有效的 ,VSD膜部瘤的介入治疗需要根据膜部瘤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数目等情况采用不同的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 介入治疗 术后 封堵器 左室 造影分型 室间隔缺损 大小 系统 安全
原文传递
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胡海波 蒋世良 +4 位作者 徐仲英 刘延龄 吕秀章 朱振辉 王云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98-401,共4页
目的 分析比较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TCVSD)与外科修补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优缺点 ,为临床提供优选依据。方法 外科组包括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 4 5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患者 ,采用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VSD ;TCVSD组包... 目的 分析比较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TCVSD)与外科修补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优缺点 ,为临床提供优选依据。方法 外科组包括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 4 5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患者 ,采用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VSD ;TCVSD组包括同期接受TCVSD术的 4 5例膜周部VSD患者 ,采用新型偏心状Amp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VSD。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和费用等情况。结果 TCVSD组 4 4例封堵成功 (技术成功率 98% ) ,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3例 (均小于 2mm) ,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外科手术组全部手术成功 ,无死亡 ,术后出现残余分流 1例 (3~ 4mm) ,心包积液 1例 (后行切开引流术 ) ,切口内出血 1例(后行二次缝合术 ) ,左前分支阻滞 2例。两组间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径 (LVEDD)的减小程度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总住院天数及特护天数TCVSD组要明显少于外科组 ,治疗总费用及器材费TCVSD组要明显高于外科组。结论 TCVSD术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 ,具有并发症较少 ,术后恢复快 ,不留疤痕等优点 ,但治疗费用较高 ;对于部分选择性病例 ,TCVSD术可以逐步替代外科手术成为治疗膜周部VSD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外科手术治疗 并发症 封堵术 经导管 患者 替代 成功率 缝合
原文传递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丙泊酚浓度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燕婉 刘进 赵延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831-833,共3页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丙泊酚(异丙酚) 浓度的HPLC 方法,为临床异丙酚的药理学研究提供科学的分析技术。方法:用环己烷提取血浆中的异丙酚,用HPLC测定异丙酚含量。测定异丙酚以μBondapak C18 柱为分离柱,乙...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丙泊酚(异丙酚) 浓度的HPLC 方法,为临床异丙酚的药理学研究提供科学的分析技术。方法:用环己烷提取血浆中的异丙酚,用HPLC测定异丙酚含量。测定异丙酚以μBondapak C18 柱为分离柱,乙腈水(55∶45)为流动相,以百里酚为内标物,用紫外检测,波长270 nm 。结果:本方法回收率高,重现性好,线性范围为0-1 ~4-0 μg·ml- 1 ,最低检测浓度为0-05 μg·ml- 1 。结论:本方法灵敏、快速、选择性强,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适用于临床血药浓度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血药浓度 HPLC 测定
下载PDF
七氟烷缺血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方能新 李立环 +2 位作者 雷迁 常昕 薛庆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7-600,共4页
目的观察七氟烷缺血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对照组(A组)和七氟烷缺血后处理组(B组),每组10例。两组离体鼠心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以改良Kreb-Henseleit液灌流平衡20min后,停... 目的观察七氟烷缺血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对照组(A组)和七氟烷缺血后处理组(B组),每组10例。两组离体鼠心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以改良Kreb-Henseleit液灌流平衡20min后,停灌40min,再灌注60min。B组在复灌时以平衡有1.0Mac的七氟烷灌注液灌注15min。以Powerlab Chart 5软件动态监测左室展压(LVDP)、左室压力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心率(HR)。计量平衡20min、复灌15min和复灌60min的冠状动脉灌注流量(CF)。以2,3,5-氯三苯四唑染色(TTC)染色心肌切片,并以Image J 1.37软件计算心肌梗死面积。TUNEL法检测染色凋亡细胞,尼康高倍光学显微镜(Nikon Eclipse,E400,日本)视野拍照并存档,以Leica Qwin Plus V3软件分析,计算凋亡指数(AI)。结果和A组比,B组复灌后的LVDP、±dp/dtmax、CF和HR均明显升高(P<0.05);B组复灌后心梗面积明显减小且AI明显降低(P<0.05)。和基础值比,复灌15min以及复灌60min的LVDP、±dp/dtmax、CF和HR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七氟烷缺血后处理抑制离体大鼠心肌的细胞凋亡,提示对缺血再灌注(I/R)心肌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缺血后处理 细胞凋亡 心肌保护
下载PDF
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8
9
作者 胡海波 蒋世良 +6 位作者 徐仲英 赵世华 黄连军 吴文辉 刘延龄 王浩 王云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808-812,共5页
目的 评价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 0 0 2年 11月~ 2 0 0 4年 7月 ,共 5 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了Amplatzer偏心状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男 2 6例 ,女 2 4例 ;平... 目的 评价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 0 0 2年 11月~ 2 0 0 4年 7月 ,共 5 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了Amplatzer偏心状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男 2 6例 ,女 2 4例 ;平均年龄 (9 1± 4 8)岁 (2~ 17岁 )。其中 1例合并主动脉窦窦瘤 ,2例为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 ,1例合并镜面右位心。经胸超声心动图 (transthoracicechocardiography ,TTE)提示 ,VSD的平均直径 (4 8± 0 9)mm (3~ 7mm )。封堵前右心导管提示 ,肺循环血流量 /体循环血流量 (Qp/Qs)比值平均为 1 32 (1 1~ 2 0 )。 4例中等量左向右分流 ,其余均为少量左向右分流。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 ,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 1、3、6、12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随访评价。结果  4 7例患儿封堵器置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为 94 % ,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 2例 (<3mm)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接受了平均 7个月的随访 (1~ 18个月 ) ,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脱落以及瓣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1例残余分流于 6个月随访时消失。超声测量的左室舒张末径 (leftventriclee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堵器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随访 术后 VSD 介入治疗 患儿 中等 结论 等量
原文传递
反相离子对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芬太尼浓度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燕婉 张毅 胡小琴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01-303,共3页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芬太尼(Fen)浓度的HPLC测定法,为临床Fen的药动学研究提供科学的分析技术。方法:Fen测定以μBondapakC18为固定相,水(含0.005mol·L-1辛烷磺酸钠和0.01m...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芬太尼(Fen)浓度的HPLC测定法,为临床Fen的药动学研究提供科学的分析技术。方法:Fen测定以μBondapakC18为固定相,水(含0.005mol·L-1辛烷磺酸钠和0.01mol·L-1磷酸)乙腈(69∶31)为流动相,以阿芬太尼为内标物,紫外检测波长为220nm。结果:验证实验表明,Fen与内标物分离良好,血浆中Fen的平均回收率为99.97%,日内、日间的RSD值均小于8%。血药浓度在10ng·ml-1~200n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r=0.9996。本方法最低检测浓度为5ng·ml-1。结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方法灵敏,专一性好,适用于临床Fen血药浓度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 高效液相色谱 血浆浓度
下载PDF
三种不同微创技术与经典外科技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巅远 闫军 +8 位作者 李守军 晏馥霞 李立环 魏以桢 郑哲 刘志刚 崔彬 陶天富 胡盛寿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为了更好地治疗房间隔缺损(ASD),探讨经典外科技术及三种不同的微创介入技术治疗ASD的优缺点。方法2007年6月至2008年3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分别采用经典外科手术(n=301)、经皮介入封堵术(n=274)、开胸Hybrid术(n=50)和非气管内插管... 目的为了更好地治疗房间隔缺损(ASD),探讨经典外科技术及三种不同的微创介入技术治疗ASD的优缺点。方法2007年6月至2008年3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分别采用经典外科手术(n=301)、经皮介入封堵术(n=274)、开胸Hybrid术(n=50)和非气管内插管下胸膜外Hybrid术(非气管插管下Hybrid术,n=27)治疗单纯ASD 652例。按照上述治疗技术将患者分为4组,对比分析4组患者年龄、住院时间、创伤、住院费用、输血、麻醉、气管内插管和术后随访等指标。结果开胸Hybrid术组和非气管插管下Hybrid术组中年龄和体重显著小于其他2组(P<0.01)。4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0%,97.2%,92.6%和1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皮介入封堵术组和非气管插管下Hybrid术组住院天数和输血费用显著短于/少于其他2组(P<0.01)。4组住院费用分别为24 802.90±360.96元,25 095.07±437.13元,24 856.77±445.87元和24 853.56±673.99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4.64±0.32月,4.57±0.31月,4.49±0.28月和4.62±0.3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2%,0.47%,6.00%和0.00%,经皮介入封堵术组和非气管插管下Hybrid术组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1)。结论4种治疗方法的费用大致相同,经典外科手术成功率最高,可适用于任何年龄的ASD患者,但创伤最大;经皮介入封堵术创伤最小,但应用于低体重、低年龄婴幼儿ASD患者存在局限性;开胸Hybrid手术可适用于任何年龄的患者,不需要体外循环,创伤明显减小,但仍存在一定的外科损伤;非气管插管下胸膜外Hybrid术可适用于任何年龄患者,且医疗费用并不高于经典外科技术和经皮介入治疗技术,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尤其是针对低体重、低年龄的婴幼儿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Hybrid手术
下载PDF
犬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心肌葡萄糖、脂肪酸代谢相关酶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龚菁 李立环 +7 位作者 裴卫东 王红月 郑英丽 周桂英 史世勇 关彬 张燕婉 何作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46-550,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心肌葡萄糖、脂肪酸代谢相关酶信使核糖核酸(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12只美国比格犬,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心肌缺血组,缺血组分为心肌缺血20min组、心肌缺血40min组2个亚组,分别取非缺血区、缺血...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心肌葡萄糖、脂肪酸代谢相关酶信使核糖核酸(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12只美国比格犬,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心肌缺血组,缺血组分为心肌缺血20min组、心肌缺血40min组2个亚组,分别取非缺血区、缺血区心肌组织样品各1份。应用实时定量PCR(SYBRGreenRT-PCR)方法,测定磷酸果糖激酶(PFK)、甘油醛-3-磷酸酯脱氢酶(GAPDH)、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链乙酰辅酶-A-脱氢酶(MCAD)、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等基因mRNA的表达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GLUT1的表达。应用TUNEL阳性细胞计数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程度。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缺血组mRNA表达明显增加的基因有GLUT1(P=0.044);mRNA有增加趋势的基因是PFK(P=0.065)。mRNA表达明显降低的基因有H-FABP(P=0.008)。(2)心肌缺血20min与40min组之间的比较发现,在缺血40min组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mRNA的表达呈下降的趋势,GLUT1、GLUT4、PFK和MCAD呈上升状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心肌缺血20min与40min组GLUT1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都有阳性表达。(4)TUNEL阳性细胞计数法测得阳性细胞数,缺血组的平均值均高于假手术组,假手术组为(6.4±0.9)%,缺血20min组(28.0±3.7)%(P=0.008),缺血40min组(38.4±1.9)%(P=0.008)。结论即使是在急性心肌细胞缺血早期,心肌葡萄糖、脂肪酸代谢相关酶mRNA及蛋白的表达都有改变,这些酶mRNA表达的增减与无氧糖代谢的增强可能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能量代谢 葡萄糖 脂肪酸类
原文传递
“快车道”心脏外科麻醉与选择性早期拔管 被引量:14
13
作者 于钦军 王宇红 邓硕曾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35-36,共2页
近几年随着外科、麻醉、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外从经济和医疗等方面考虑,提出了“快车道”心脏外科(fasttrackcardiacsurgery,FTCS)的概念。麻醉的关键问题是实施早期气管拔管,因而... 近几年随着外科、麻醉、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外从经济和医疗等方面考虑,提出了“快车道”心脏外科(fasttrackcardiacsurgery,FTCS)的概念。麻醉的关键问题是实施早期气管拔管,因而对心脏外科传统的大剂量阿片类麻醉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FTCS 麻醉 早期拔管
下载PDF
二次平衡法测定吸入麻醉药液/气分配系数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明政 赵世军 +1 位作者 胡小琴 刘进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604-607,共4页
吸入麻醉药的分配系数是指在一定大气压和一定温度下,吸入麻醉药分子在两个物相间的运动达到平衡时浓度比值。吸入麻醉药在不同介质中的分配系数是决定其许多药理学特点的重要理化性质,但其测定方法国内尚无报道。为此,我们采用注射器... 吸入麻醉药的分配系数是指在一定大气压和一定温度下,吸入麻醉药分子在两个物相间的运动达到平衡时浓度比值。吸入麻醉药在不同介质中的分配系数是决定其许多药理学特点的重要理化性质,但其测定方法国内尚无报道。为此,我们采用注射器一锥形瓶二次平衡法测定了在1个大气压、37℃条件下异氟醚(接近理想的吸入麻醉药)的橄榄油/气(O/G)、生理盐水/气(S/G)、水/气(W/G)分配系数,结果分别为90.2±2.41、0.626±0.019、0.741±0.025。虽然O/G和S/G相差150倍,但本结果中两者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这表明本方法适用范围广且结果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氟醚 液/气分配系数 二次平衡法 吸入麻醉
原文传递
心血管手术时炎症反应 被引量:10
15
作者 胡小琴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592-595,共4页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炎症反应 机体反应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婴儿期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快速康复及相关风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曾敏 李守军 +3 位作者 王旭 晏馥霞 闫军 刘迎龙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7期2107-2109,共3页
目的大年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快速康复(FTS)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很好的开展,但是小年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FTS目前临床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婴儿期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FTS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其相关风... 目的大年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快速康复(FTS)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很好的开展,但是小年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FTS目前临床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婴儿期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FTS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其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2009年以来行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婴儿共364例的临床资料。FTS组定义为机械通气时间小于8h(早拔管)、ICU住院时间小于24h的病例。资料分成FTS组和非FTS(NFTS)组,分析FTS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FTS比例80.2%(292/364)。FTS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比NFTS组明显减少(P<0.000)。术后近、远期死亡率为0,无二次气管插管病例。FTS组年龄<3个月和体重<5kg患儿人数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大多数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婴儿矫治术后FTS是安全可行的,能够减少患儿ICU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小年龄、低体重是FTS的不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婴儿 康复 早拨管
原文传递
缺血预处理对幼兔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8
17
作者 朱斌 闵苏 龙村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45-348,共4页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IPC)是否能保护接受全心离体缺血再灌注的未成熟兔心脏,并探讨ATP敏感性钾通道在IPC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Langendorf模型灌注幼兔(14~21d)离体心脏,经历5min缺血、10min再...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IPC)是否能保护接受全心离体缺血再灌注的未成熟兔心脏,并探讨ATP敏感性钾通道在IPC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Langendorf模型灌注幼兔(14~21d)离体心脏,经历5min缺血、10min再灌的IPC后,用4℃的St.ThomasⅡ停搏液使心脏停跳,观察其在生理体温(39℃)下接受45min缺血、40min再灌的血液动力学、冠脉流出液心肌酶及心肌能量变化。并利用ATP敏感性钾通道阻断剂Glibenclamide(Gli)作为工具药来研究IPC保护作用的机制。结果IPC明显改善心率(HR)、冠脉流出量(CF)、心脏功能指标(LVDP、±dp/dtmax)恢复率,减少室性心律失常,保存心肌ATP含量;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漏出减少。预处理前灌注 Gli(10μmol/L)20min则完全消除了上述 IPC的保护效应。结论 IPC对经历全心缺血再灌注的未成熟兔心肌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效应可能涉及到ATP敏感性钾通道的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预处理 心肌再灌注损伤 钾通道 心肌缺血
原文传递
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安建雄 赵爱平 +4 位作者 罗非 康妹娟 郑丽君 倪家骧 韩济生 《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0年第2期102-104,共3页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的抑菌性能。方法:在环脂培养基中,混入不同浓度的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并暴露于空气后,在37℃恒温箱中培养24h。结果:两种局麻药均有抑菌作用,其作用强度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强。当利多卡因浓度≥0....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的抑菌性能。方法:在环脂培养基中,混入不同浓度的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并暴露于空气后,在37℃恒温箱中培养24h。结果:两种局麻药均有抑菌作用,其作用强度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强。当利多卡因浓度≥0.5%、布比卡因浓度≥0.125%时,抑菌作用均较封照组有显著性增强(P<0.005)。结论:在临床不引起局麻药中毒的前提下,应用较高浓度局麻药之前避免过早稀释,对预防污染可能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 抑菌作用 实验研究 环脂培养基 细菌污染
下载PDF
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简介 被引量:7
19
作者 汪炜健 张浩 李立环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7期559-560,共2页
关键词 心血管外科 手术危险因素 评分系统 欧洲 高危病人 麻醉科医师 现代医学 术前评估 评估体系 围术期
下载PDF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快通道麻醉与常规麻醉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嵘 王伟鹏 李立环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419-421,427,共4页
目的回顾性比较采用快通道麻醉(手术室内拔管)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与同期常规麻醉(手术室外拔管)患儿的麻醉方法、术后转归及医疗费用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月108例采用快通道麻醉与同期108例手术室外拔管的先... 目的回顾性比较采用快通道麻醉(手术室内拔管)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与同期常规麻醉(手术室外拔管)患儿的麻醉方法、术后转归及医疗费用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月108例采用快通道麻醉与同期108例手术室外拔管的先心病患儿资料,比较一般情况、麻醉方法、术后处理、转归及医疗费用的差异。结果快通道组体重明显大于常规组[(13.8±4.2)kgvs(10.9±3.8)kg,t=5.321,P=0.000],以七氟烷吸入诱导例数(58例)明显多于常规组(16例)(χ2=36.260,P=0.000),术中芬太尼剂量(10.9±7.3)μg/kg明显低于常规组(18.0±5.7)μg/kg(t=-7.697,P=0.000),术后使用一种以上镇静药物者(7例)明显少于常规组(19例)(χ2=6.296,P=0.012)。快通道组有95例直接回病房,无早拔管相关的并发症,出院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异,但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常规组(P<0.001)。结论简单先心病患儿实施手术室内拔管的快通道麻醉是安全可行的,其麻醉方法主要特点是芬太尼剂量明显减少,多数快通道麻醉患儿无需恢复室停留,住院费用可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心脏 快通道麻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