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物纳米控释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
作者 朱振峰 杨菁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1998年第6期327-332,共6页
纳米级聚合物粒子作为药物传递和控释的载体,是一种新的药物控释体系。它与微米颗粒载体的主要区别是超微小体积,它能穿透组织间隙并被细胞吸收,可通过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因而作为新的药物载运系统被广泛研究。特别是在靶向和定位... 纳米级聚合物粒子作为药物传递和控释的载体,是一种新的药物控释体系。它与微米颗粒载体的主要区别是超微小体积,它能穿透组织间隙并被细胞吸收,可通过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因而作为新的药物载运系统被广泛研究。特别是在靶向和定位给药、粘膜吸收给药、基因治疗和蛋白多肽控释等领域,纳米粒子独具优越性。本文以可能的应用方面为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药物控释 靶向控释 基因载体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王新 刘玲蓉 张其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以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制备多孔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 hydroxyapatite,nano—HA)-壳聚糖(chitosan,CS)复合支架,并评价其理化性能及与细胞相容性。方法采用原位复合一冷冻干燥方法,制备多孔nano—HA—CS支架。通过扫描电... 目的以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制备多孔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 hydroxyapatite,nano—HA)-壳聚糖(chitosan,CS)复合支架,并评价其理化性能及与细胞相容性。方法采用原位复合一冷冻干燥方法,制备多孔nano—HA—CS支架。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线衍射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支架的微观形貌及材料的组成。分离初生Wistar大鼠的成骨细胞,取传代培养第3代细胞分别与nano—HA—CS支架和纯CS支架共培养2、4、6、8h,各时间点各取4个样品,测定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率,并通过组织化学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nano—HA—CS复合支架具有多孔结构,孔径为100~500弘m,大多数孔径为400~500μm。具有很高的孔隙率,随CS和HA含量的增加,孔隙率明显降低,密度升高。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合成的HA晶体,晶粒大小为纳米级,在支架孔壁上均匀、连续分布如“铺路石”样。X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合成的HA是含CO3^2-弱结晶纳米晶体。细胞相容性实验显示,成骨细胞在支架上黏附、增殖,并分泌纤维状细胞外基质;在复合支架上的黏附率明显高于纯CS支架。结论采用原位复合与冷冻干燥法结合制备的nano—HA—CS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细胞相容性,有望应用于组织工程骨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 壳聚糖 骨组织工程 支架
下载PDF
胶原-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复合三维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阎继红 刘玲蓉 +4 位作者 李学敏 王福君 朱太文 袁平 张其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0-133,共4页
目的探讨以胶原(collagen,Col)-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sulfate,CS)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以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为交联剂通过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Col-HA-CS复合支... 目的探讨以胶原(collagen,Col)-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sulfate,CS)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以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为交联剂通过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Col-HA-CS复合支架及单纯Col支架。通过扫描电镜、HE染色对Col-HA-CS复合支架材料形态进行观察。分离培养幼兔关节软骨细胞,将体外扩增的软骨细胞接种在两种支架上,通过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软骨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形态;通过生物化学功能检测细胞-支架复合物中DNA、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含量;RT-PCR方法检测在Col-HA-CS复合支架上的软骨细胞Col的表达情况。结果软骨细胞在Col-HA-CS复合支架材料上增殖分化良好,并保持软骨细胞特异的分化Col表型,培养21d后已有软骨样组织形成,出现软骨陷窝。DNA和GAG含量测定显示软骨细胞在复合支架上随时间增加逐渐扩增并分泌大量的GAG,含量明显高于单纯Col支架材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l-HA-CS复合支架材料可为软骨细胞生长分化及组织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软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领域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软骨 胶原 透明质酸 硫酸软骨素
下载PDF
基于PCR的体外诱变技术 被引量:25
4
作者 罗师平 冷希岗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2005年第3期188-192,共5页
定点突变技术是蛋白质工程中应用的重要技术之一,可以有目的改变DNA序列中的碱基。它不仅可以阐明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还可用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改造天然蛋白质,使之更符合应用需求。自从PCR技术发明以来,便被用于进行定点... 定点突变技术是蛋白质工程中应用的重要技术之一,可以有目的改变DNA序列中的碱基。它不仅可以阐明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还可用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改造天然蛋白质,使之更符合应用需求。自从PCR技术发明以来,便被用于进行定点突变。综述了各种基于PCR技术的定点突变方法,并与其他定点突变方法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点突变 聚合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心血管内局部定位药物缓释体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宋存先 杨菁 +3 位作者 孙洪范 朱振峰 王彭延 R.Levy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8年第2期70-72,共3页
本研究探讨了载药纳米微球(NP)作为血管内靶向定位药物控释载体的可行性,通过最佳配方和导入条件的筛选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基础.用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制备了包载抗细胞增生药物细胞松驰素B的生物降解性纳米微球.用狗为实验动物研... 本研究探讨了载药纳米微球(NP)作为血管内靶向定位药物控释载体的可行性,通过最佳配方和导入条件的筛选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基础.用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制备了包载抗细胞增生药物细胞松驰素B的生物降解性纳米微球.用狗为实验动物研究了正常血液循环条件下,纳米微球在血管内的吸收和定位的可能性和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载药纳米微球可穿透结缔组织并被靶部位的血管壁吸收,可以用介入方法将NP导入血管内病灶部位,并使其在血管局部组织内缓慢释放药物,从而维持长期局部有效药物浓度,可达到有效地治疗心血管再狭窄及其他血管疾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球 药物缓释 靶向药物 心血管药
下载PDF
组织工程及其支架研究进展和面临的问题及展望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其清 张立海 +2 位作者 马东瑞 袁歆 刘玲蓉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82-487,共6页
Tissue engineering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that applies the principles of the engineering and the life scienc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substitutes which restore, maintain, or improve tissue function. T... Tissue engineering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that applies the principles of the engineering and the life scienc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substitutes which restore, maintain, or improve tissue function. Three general strategies have been adopted for the creation of new tissue: the tissue inducing substances, cell biology, biomedical nature and the evaluation of safety.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new development and tendency of the research in bone, cartilage, skin tissue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支架材料 软骨 皮肤
下载PDF
电话传输式心电远程监护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18
7
作者 安源 沙洪 +2 位作者 王慧艳 王妍 任超世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01年第3期5-7,共3页
本文介绍的电话传输动态心电监护系统(TTM)由患者佩带的袖珍式心电监护盒和中心监护系统组成。袖珍监护盒对患者心电进行监护和初步分析,存储异常心电并报警。患者可随时将已存储的或实时的心电信号通过公用电话网以数字调制方式传... 本文介绍的电话传输动态心电监护系统(TTM)由患者佩带的袖珍式心电监护盒和中心监护系统组成。袖珍监护盒对患者心电进行监护和初步分析,存储异常心电并报警。患者可随时将已存储的或实时的心电信号通过公用电话网以数字调制方式传送至医院监护中心,使医生能及时地诊断,提供救治指导或组织抢救。监护中心可对所有信息存档,以便对病情发展和用药疗效进行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 电话传输 心电远程监护系统
下载PDF
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晏杰 刘玲蓉 张其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14-1118,共5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growthfactor1,IGF-1)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并研究细胞密度对MSC...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growthfactor1,IGF-1)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并研究细胞密度对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昆明种小白鼠骨髓,用全骨髓贴壁法筛选获得MSCs,体外培养传代。采用特定的诱导培养使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按培养基内添加生长因子的不同分成3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为: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TGF-β110ng/ml、IGF-150ng/ml);TGF-β1单独应用组(TGF-β110ng/ml);IGF-1单独应用组(IGF-150ng/ml);对照组不添加任何生长因子。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于诱导14d和21d,分别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及免疫荧光双染法鉴定;于诱导7、14和21d各组分别提取诱导细胞总RNA,进行RT-PCR扩增,检测TGF-β1、IGF-1对诱导细胞型胶原表达量的影响;比较MSCs在平板培养及细胞团培养时,型胶原表达量的差异。结果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诱导培养14d,诱导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呈阳性,免疫荧光染色可见诱导软骨细胞的细胞外基质含有型胶原。各组基因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可见,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和TGF-β1单独应用组型胶原扩增片段呈阳性;IGF-1单独应用组和对照组,未见型胶原扩增条带;凝胶成像系统灰度扫描示型胶原表达量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各时间点均比TGF-β1单独应用组明显增加(P<0.05)。细胞团培养模式下,诱导细胞表达型胶原比平板培养模式更加显著。结论MSCs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时,IGF-1对TGF-β1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细胞培养密度提高有利于MSCs成软骨细胞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生长因子 细胞培养 细胞诱导 小鼠
下载PDF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其清 梁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7-202,共6页
纳米技术是在纳米尺度下对物质进行制备、研究和工业化,以及利用纳米尺度物质进行交叉研究和工业化的综合性研究体系。本文对利用纳米技术发展分子工程,包括纳米生物分子机器人和纳米信息处理系统,研究生物大分子,研究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纳米技术是在纳米尺度下对物质进行制备、研究和工业化,以及利用纳米尺度物质进行交叉研究和工业化的综合性研究体系。本文对利用纳米技术发展分子工程,包括纳米生物分子机器人和纳米信息处理系统,研究生物大分子,研究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药物载体,发展诊断与监测技术熏以及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作了综述,并展望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技术 生物医学 纳米尺度
下载PDF
中医脉象多信息采集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22
10
作者 沙洪 赵舒 +1 位作者 王妍 任超世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24,共4页
根据中医脉象的多信息特征,在超声图像动态分析和识别技术的基础上,将B型超声与柔性传感器结合构建了脉诊复合信息检测系统,对超声波动态图像、压力脉搏波、光电容积脉搏波和心电图进行信息整合,并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综合分析,建立... 根据中医脉象的多信息特征,在超声图像动态分析和识别技术的基础上,将B型超声与柔性传感器结合构建了脉诊复合信息检测系统,对超声波动态图像、压力脉搏波、光电容积脉搏波和心电图进行信息整合,并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综合分析,建立了脉象特征分析方法,形成了描述中医脉诊“位数形势”4种属性的优化解决方案。应用此系统采集了健康人的多信息脉象数据,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新的脉诊客观化方法切实可行,取得了预期效果,为中医临床的脉诊客观化研究和中医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特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客观化 脉象 柔性传感器 超声 中医现代化 多学科研究
下载PDF
新型壳聚糖基自组装纳米胶束紫杉醇药物释放载体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银松 王玉玫 +2 位作者 李荣珊 赵晶 张其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65-1069,共5页
以N-胆甾醇琥珀酰基-O-羧甲基壳聚糖(CCMC,胆甾醇基取代度6.9%)为原料,在水溶液中通过探头超声处理制备其自组装凝胶纳米胶束,采用稳态荧光探针法考察临界胶束浓度,并通过透射电镜和动态激光散射仪检测胶束的形态大小.以紫杉醇为模型药... 以N-胆甾醇琥珀酰基-O-羧甲基壳聚糖(CCMC,胆甾醇基取代度6.9%)为原料,在水溶液中通过探头超声处理制备其自组装凝胶纳米胶束,采用稳态荧光探针法考察临界胶束浓度,并通过透射电镜和动态激光散射仪检测胶束的形态大小.以紫杉醇为模型药物,采用透析法制备载药CCMC纳米胶束,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考察其在纳米胶束中的包载及释放情况.结果显示,CCMC为两亲性高分子,在水溶液中能形成粒径为198.4 nm的规则球状胶束,临界胶束浓度为0.018 mg/mL.紫杉醇顺利包载于CCMC-纳米胶束内,载药量高达34.9%;随着载药量的增加,胶束粒径呈增大的趋势.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显示,CCMC纳米胶束能延缓紫杉醇的释放,释药速度和释放介质pH值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胆甾醇琥珀酰基-O-羧甲基壳聚糖 自组装纳米胶束 药物载体
下载PDF
EIT──一种诱人的医学成像新技术 被引量:10
12
作者 任超世 《电子科技导报》 1996年第5期9-13,共5页
EIT是当今医学工程学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它是继形态、结构成像之后,于最近十余年才出现的新一代更为有效的无损伤功能成像技术。本文简要介绍了这一技术的发展概况,EIT仪器,技术状况及临床应用。并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 EIT是当今医学工程学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它是继形态、结构成像之后,于最近十余年才出现的新一代更为有效的无损伤功能成像技术。本文简要介绍了这一技术的发展概况,EIT仪器,技术状况及临床应用。并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T 医学 成像 医学工程学
下载PDF
F-box蛋白家族及其功能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秀燕 孙莉萍 +3 位作者 张建锋 李辉 吕文清 张其清 《生命科学》 CSCD 2008年第5期807-811,共5页
F-box蛋白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含有F-box结构域的蛋白家族,在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protcasomc pathway,UPP)中因特异识别底物蛋白而参与细胞周期调控、转录调控、细胞凋亡、细胞信号转导等生命活动。另外,F-box蛋白还... F-box蛋白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含有F-box结构域的蛋白家族,在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protcasomc pathway,UPP)中因特异识别底物蛋白而参与细胞周期调控、转录调控、细胞凋亡、细胞信号转导等生命活动。另外,F-box蛋白还通过其他作用方式参与了体内众多生化过程。本文综述了F-box蛋白的结构和作用途径,以及该蛋白参与的多种生理功能,展示了F-box蛋白家族在生命活动中具有广泛而重要的作用,并指出了F-box蛋白将为阐明疾病发生机制提供新的线索,可望成为疾病治疗中药物作用的靶向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BOX蛋白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SCF复合体
下载PDF
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袁歆 张其清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9-51,共3页
关键词 软骨组织 组织工程 支架材料 软骨缺损 修复 生物材料
原文传递
多频率阻抗法研究血液电特性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慧艳 任超世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3-227,共5页
根据血液的阻抗-频率特性和典型的三元件血液模型,介绍了一种研究血液电特性的新方法多频率阻抗法。并对用生理盐水置换了血浆的血液和经戊二醛磷酸缓冲液处理后,红细胞硬化的血液的电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法采用的血... 根据血液的阻抗-频率特性和典型的三元件血液模型,介绍了一种研究血液电特性的新方法多频率阻抗法。并对用生理盐水置换了血浆的血液和经戊二醛磷酸缓冲液处理后,红细胞硬化的血液的电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法采用的血浆电阻R0,红细胞内液电阻R1和细胞膜电容C参数等能高灵敏地反映血浆、红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等的状态及性能变化,可为全面评价血液特性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 电特性 电阻抗 多频率
下载PDF
胶原凝胶真皮构建及其性质测定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玲蓉 张立海 +1 位作者 马东瑞 张其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3-376,I003,共5页
目的为了改进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的生物学性能。方法改进Hansburgh和Middelkoop制备人工真皮的方法,应用I型胶原酶和中性蛋白酶Dispase分离得到新生儿真皮成纤维细胞,并将其种植于胶原溶胀液,成功构建凝胶真皮,并检测了其力学及生物学... 目的为了改进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的生物学性能。方法改进Hansburgh和Middelkoop制备人工真皮的方法,应用I型胶原酶和中性蛋白酶Dispase分离得到新生儿真皮成纤维细胞,并将其种植于胶原溶胀液,成功构建凝胶真皮,并检测了其力学及生物学性能。结果胎儿真皮成纤维细胞在凝胶真皮中增殖速度快、活性高、分泌细胞外基质丰富。结论凝胶真皮的生物学性能优于传统胶原海绵人工真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凝胶 真皮成纤维细胞 皮肤组织工程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基因芯片数据的聚类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富刚 陈先农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2004年第2期98-101,共4页
基因芯片技术是后基因组时代功能基因组研究的主要工具。由于采用了高效的并行DNA杂交技术,每次实验可以得到大量丰富的数据,因此其结果分析成为一项很有挑战性而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聚类分析是基因芯片数据分析中使用广泛的一类方... 基因芯片技术是后基因组时代功能基因组研究的主要工具。由于采用了高效的并行DNA杂交技术,每次实验可以得到大量丰富的数据,因此其结果分析成为一项很有挑战性而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聚类分析是基因芯片数据分析中使用广泛的一类方法。基因芯片实验得到的大量数据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其成功应用已广泛涉及到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各个领域。本文介绍了基因芯片数据的聚类分析方法及其重要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微阵列 基因表达谱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表面肌电信号的时变AR模型参数评估肌疲劳程度的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洪涛 曹玉珍 +1 位作者 谢小波 胡勇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3-497,共5页
目的本研究针对表面肌电信号的非平稳特性,采用时变参数AR模型的方法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分析,实现对短时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快速评估。方法应用时变参数模型对10名受试者疲劳前、后的肌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建立时变参数AR模型,并采... 目的本研究针对表面肌电信号的非平稳特性,采用时变参数AR模型的方法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分析,实现对短时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快速评估。方法应用时变参数模型对10名受试者疲劳前、后的肌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建立时变参数AR模型,并采用递推最小二乘算法求解模型的时变参数,将线性非平稳问题转化为线性时不变问题。结果以时变参数AR模型的第一个时变参数的均值作为肌肉疲劳的快速指针。实验证明时变参数比传统的中值频率对疲劳反应的灵敏度高(提高范围为37.80%到324.46%)。结论该方法可以实现对短时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快速评估,为腰肌劳损的诊断和康复治疗,以及人体工效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肌肉疲劳 时变参数AR模型
下载PDF
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骨折内固定棒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孙珍珍 蔡汝汝 +4 位作者 蒲曦鸣 杨云 姚清清 侯振清 张其清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8-131,共4页
采用原位沉析法制备了壳聚糖/羟基磷灰石(CS/HA)复合棒材。用预先沉积的壳聚糖膜将含有Ca、P源的壳聚糖溶液与凝固液隔离,同时控制壳聚糖沉积与羟基磷灰石前驱体转化为羟基磷灰石的过程,使二者得以均匀复合。燃烧试验结果表明无机成分... 采用原位沉析法制备了壳聚糖/羟基磷灰石(CS/HA)复合棒材。用预先沉积的壳聚糖膜将含有Ca、P源的壳聚糖溶液与凝固液隔离,同时控制壳聚糖沉积与羟基磷灰石前驱体转化为羟基磷灰石的过程,使二者得以均匀复合。燃烧试验结果表明无机成分均匀分散于壳聚糖中,FT-IR、XRD和TEM测试证实原位生成羟基磷灰石,弯曲强度测试结果表明,原位沉析法制备的材料具有层状结构,CS/HA(质量比20/4)复合材料弯曲强度达133MPa,弯曲模量6.8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羟基磷灰石 原位沉析 内固定
下载PDF
反射式红外光谱组织血氧计传感器设计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强 王跃华 +2 位作者 林淑娟 罗致诚 徐圣普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1999年第4期196-200,共5页
描述了一种可用于全身体表各部位监测组织血氧状态的反射式光电传感器的设计,并应用此传感器分别进行了脑血氧和肌血氧状态的测量,获得有意义的实验结果,证实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红外光谱技术 组织血氧计 光电传感器 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