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108
1
作者 黄连军 孙立忠 +5 位作者 朱俊明 张岩 杨剑 俞飞成 程卫平 蒋世良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 总结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经验。方法 胸主动脉夹层 4 9例 ,男 4 4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5 1 6± 1 8)岁。经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切开右或左侧股动脉置入带膜血管内支架 ,封堵原发破... 目的 总结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经验。方法 胸主动脉夹层 4 9例 ,男 4 4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5 1 6± 1 8)岁。经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切开右或左侧股动脉置入带膜血管内支架 ,封堵原发破口。置入后重复造影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电子束CT检查。结果 支架置入全部成功 ,术后即刻造影 4 0例无内漏 ,9例见少量内漏。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均明显扩大 ,远端降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例因支架置入位置过高 ,行外科升主动脉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 1例术后死于中毒性休克。术后随访 :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扩大 ,术后造影 9例有内漏者 ,无加重 ,4例患者近端夹层动脉瘤消失 ,余者夹层近端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结论 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满意 ,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膜血管内支架置人 治疗 胸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疾病
原文传递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分析及其防治 被引量:100
2
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8 位作者 徐仲英 赵世华 凌坚 郑宏 张戈军 张岩 戴汝平 刘延玲 王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2 318例4种常见先心病施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850例(PDA封堵术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818例(ASD封堵术组);肺动...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2 318例4种常见先心病施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850例(PDA封堵术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818例(ASD封堵术组);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548例(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室间隔缺损封堵术102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组)。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34例严重并发症和2例死亡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7%(34/2 318),其中PDA封堵组为1.41%(12/850);ASD封堵组为1.47%(12/818);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为0.91%(5/548);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组为4.90%(5/102)。总死亡率为0.09%(2/2 318),均为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占0.36%(2/548);紧急手术为0.35%(8/2 318),择期手术为0.13%(3/2 318)。 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的非手术方法。术后应作严格随访,尤其警惕ASD封堵术后晚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并发症 介入治疗 封堵术 肺动脉瓣 先心病 ASD 球囊成形术 严格 结论 目的
下载PDF
电子束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83
3
作者 曹程 戴汝平 +4 位作者 荆宝莲 何沙 程显声 杨有优 何建国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95-298,共4页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28~78岁。应用ImatronC150EBCT机,连续容积扫描(C...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28~78岁。应用ImatronC150EBCT机,连续容积扫描(CVS)或单层序列扫描(SSM),层厚3mm或6mm(以3mm为主),扫描时间0.1秒,造影剂流速约2.8~3.3ml/s,造影剂总量约45~90ml,扫描延迟时间10~20秒。结果对20例442支血管进行分析,255支发生肺动脉栓塞(57.7%)。47.5%肺叶以上动脉(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主干及双侧中间段动脉)、63.3%肺叶动脉及59.7%肺段动脉受累。肺动脉栓塞的CT形态:(1)直接征象:①腔内充盈缺损,包括部分充盈缺损(76.9%)、附壁充盈缺损(9.2%)、完全堵塞(9.6%)及轨道征(4.3%)。其中前三者为慢性肺动脉栓塞的征象,而轨道征则提示急性肺动脉栓塞,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动态显示还可见栓子在腔内活动。②肺动脉纤细,腔内灌注减低、不均匀(纵隔窗)。(2)间接征象:部分病例可见“马赛克”征(肺窗)及肺梗死灶。其他还包括肺纹理稀疏、右心室增大及右心功能下降等。结论EBCT是一种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CT 诊断 EBCT
原文传递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被引量:75
4
作者 蒋世良 戴汝平 +8 位作者 赵世华 张戈军 黄连军 曾筝 凌坚 金敬琳 谢若兰 郑宏 张岩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745-748,共4页
目的 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sus,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PDA共26 例。结果 全组26 例封堵器均放置成功... 目的 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sus,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PDA共26 例。结果 全组26 例封堵器均放置成功。造影示分流完全消失16 例(61 %) ,微量残余分流8 例(31% ) ,少量残余分流2 例(8% )。术后24~48 小时多普勒超声示分流完全消失24 例(92% ),微量残余分流2 例(8% ) 。1 例封堵术后17 小时发生溶血,54 小时后行外科PDA缝合术。结论 应用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性放射 AMPLATZER 封堵器
原文传递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特征和磁共振成像表现 被引量:52
5
作者 闫朝武 赵世华 +6 位作者 陆敏杰 蒋世良 韦云青 李世国 祁晓欧 张岩 刘玉清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081-1084,共4页
目的研究孤立性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的临床特征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利用心脏MRI检查,采用不同成像序列对患者进行扫描,依据9节段分析法分析受累节段范围、程度及心脏功能等。此外引入舒张期受累节段致密化心肌厚度/室间隔... 目的研究孤立性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的临床特征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利用心脏MRI检查,采用不同成像序列对患者进行扫描,依据9节段分析法分析受累节段范围、程度及心脏功能等。此外引入舒张期受累节段致密化心肌厚度/室间隔基底段厚度(C/VS)比值试图对诊断标准进行优化。结果31例患者被诊断为LVNC,男23例,女8例,平均年龄39.9±15.7(13~64)岁。23例患者表现为心慌气短,其中9例初诊为扩张型心肌病。29例(93.5%)患者存在心电图异常,心律失常19例(61.3%)。31例患者共279个节段被分析,其中心肌致密化不全累及93个节段,占33.3%。31例患者的左室侧壁中段皆受累,23例(74.2%)患者左室心尖受累,其他依次为前壁中段17例(54.8%)、下壁中段10例(32.3%)、侧壁基底段8例(25.4%)、前壁基底段3例(9.7%)和下壁基底段1例(3.2%),室间隔基底段未见受累。84%的患者2个或2个以上节段受累;2例患者合并右室心尖部受累。3例合并左室附壁血栓,其中1例发生脑栓塞。MRI测量左室舒张末期横径58.7±10.2(45~89)mm,左室射血分数37.2%±16.5%(14%~70%)。舒张期受累节段非致密化心肌厚度/致密化心肌厚度(N/C)比值3.6±1.4(2.2~9.2);C/VS比值0.43±0.11(0.27~0.69)。结论心脏MRI能够全面而准确地诊断LVNC,C/VS比值的测量可能会部分弥补常规诊断标准(N/C)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疾病 磁共振成像 左室致密化不全
原文传递
肺动脉血栓栓塞的MRI诊断价值 被引量:48
6
作者 李坤成 杜冬泽 +1 位作者 宋云龙 刘玉清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99-302,共4页
目的探讨肺动脉血栓栓塞(PE)MRI诊断的价值和限度。方法28例患者[男17例,女11例,平均(41.1±15.6)岁]行MRI检查,其中急性期7例,慢性期21例。应用心电图门控自旋回波(SE)、梯度回波(GRE... 目的探讨肺动脉血栓栓塞(PE)MRI诊断的价值和限度。方法28例患者[男17例,女11例,平均(41.1±15.6)岁]行MRI检查,其中急性期7例,慢性期21例。应用心电图门控自旋回波(SE)、梯度回波(GRE)和时间飞跃(TOF)法二维MR血管造影(MRA)技术。结果24例中心型PE患者在扩张的肺动脉内显示栓子:T1WI呈中等信号或中等度高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GRE电影MRI显示栓子呈中等或低信号,MRA可见肺动脉内不规则形、中等信号的充盈缺损。4例周边型PE患者,MRI显示肺内靠近胸膜处有斑片状异常信号。PE的继发异常征象有:右心室扩大、室壁运动减弱,伴三尖瓣返流,室间隔僵直,凸向左心室侧,左心房室缩小,主肺动脉显著扩张等。慢性期患者右心室壁均明显增厚,达(8.0±1.7)mm,而急性期无此改变。结论MRI可准确作出中心型PE的诊断,但是周围型MRI所见与慢性阻塞性肺心病难以鉴别,为MRI的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PE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应用后过滤重组降低64层螺旋CT心脏检查X线剂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高建华 戴汝平 +4 位作者 郑静晨 王贵生 李剑颖 崔英 赵雯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14-1018,共5页
目的评价后过滤(C_2)重组对降低64层螺旋 CT(MSCT)心脏检查射线剂量的价值。方法试验分2步进行:(1)连续选取30例拟行64层 MSCT 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 组),采用640 mA,120 kV,0.35 s/r,层厚0.625 mm,螺距0.22~0.24,前置滤线器选用体部... 目的评价后过滤(C_2)重组对降低64层螺旋 CT(MSCT)心脏检查射线剂量的价值。方法试验分2步进行:(1)连续选取30例拟行64层 MSCT 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 组),采用640 mA,120 kV,0.35 s/r,层厚0.625 mm,螺距0.22~0.24,前置滤线器选用体部滤线器模式。采集图像后对同一患者分别进行使用 C_2和不使用 C_2的重组,得到 C_2组和 NC_2组图像,以双盲法对 C_2、NC_2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测量各组图像噪声值,对2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及噪声差异进行 t 检验。(2)连续选取30例(B 组)患者进行 CT 冠状动脉成像,根据预试验的结果,将 X 线管电流降为450 mA,其他技术参数不变。采集图像后均使用 C_2重组,得到2C_2组图像,以双盲法对2C_2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测量图像噪声值,并对2C_2组和 NC_2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及噪声差异进行 t 检验。(3)将2C_2、NC_2(C_2)组检查时计算机自动计算得出的平均容积 CT 剂量指数(CTDIvol)换算成有效剂量(ED),对2组 CTDIvol、ED 值进行 t 检验。结果(1)C_2组、NC_2组和2C_2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1±0.31)、(3.72±0.29)和(3.67±0.34)分,C_2、NC_2组间及2C_2、NC_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_2组、NC_2组和2C_2组噪声值分别为22±4、27±5和26±3,C_2组较 NC_2组图像噪声下降约18%,2C_2、NC_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C_2、NC_2(C_2)组 CTDIvol 值分别为(60±5)和(88±10)mGy;ED 值分别为(12.3±1.0)和(18.0±2.0)mSv,2C_2组 CTDIvol 和 ED 均值明显低于NC_2组(约3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64层 MSCT 心脏成像时应用 C_2重组可在保证图像质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约30%的管电流,从而有效减少了检查中的射线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脏 冠状血管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CT心脏成像的技术进展 被引量:34
8
作者 吕滨 刘玉清 沈云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11-1013,共3页
1972年Hounsfield和Cormack开发应用的CT技术是X线摄影、体层成像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结果,使影像检查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早年由于受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限制,尚不能用于心脏和冠状动脉成像。
关键词 心脏成像 CT技术 技术进展 影像检查技术 冠状动脉成像 计算机技术 空间分辨率 X线摄影
原文传递
电子束CT在肺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评价(附五例报告) 被引量:32
9
作者 张少雄 戴汝平 +8 位作者 程显声 吴清玉 杨有优 何建国 荆宝莲 何沙 白桦 吕建华 曹程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06-308,共3页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PE)溶栓或手术治疗前后电子束CT(EB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3例急性PE行静脉溶栓治疗,2例慢性PE行肺动脉血栓及内膜清除术,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2周内行EBCT增强连续容积扫描,...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PE)溶栓或手术治疗前后电子束CT(EB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3例急性PE行静脉溶栓治疗,2例慢性PE行肺动脉血栓及内膜清除术,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2周内行EBCT增强连续容积扫描,慢性PE尚作EBCT心脏电影。结果3例急性PE中2例在溶栓后EBCT复查示病灶基本消失,另1例首次溶栓后EBCT示病变无显著变化,遂更改治疗方案而奏效,血栓消失;2例慢性PE经手术治疗,EBCT证实病灶基本清除,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EBCT对PE溶栓及手术治疗有重要的诊断和指导治疗价值,也是治疗后随访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电子束CT CT 诊断 血栓切除术
原文传递
1.5 T高端MR在心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0
作者 赵世华 陆敏杰 +6 位作者 张岩 蒋世良 黄连军 王红宇 吴言伶 杜茉佳 刘玉清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7-581,共5页
目的评价1.5T高端MR在诊断心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对355例心血管病人进行了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和快速自旋回波(TSE)(形态学)、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电影)、梯度回波快速小角... 目的评价1.5T高端MR在诊断心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对355例心血管病人进行了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和快速自旋回波(TSE)(形态学)、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电影)、梯度回波快速小角度激发序列(TurboFlash)(首过法心肌灌注)、反转恢复(PSIR)TrueFisp和PSIRTurboFlash(心肌灌注延迟显像)以及对比剂增强的三维血管造影(Flash3D+多平面重建)。结果心血管阳性病例158例,阳性率44.5%。包括冠心病35例,其中左室腔正常或轻度增大19例,中度以上增大16例,合并室壁瘤13例;区域性变薄30例,运动减弱或丧失33例;心肌灌注缺损20例,延迟显像阳性25例。心肌病52例,其中肥厚性心肌病47例、扩张性心肌病4例、限制性心肌病1例。大血管和外周血管疾患34例,其中外周动脉狭窄和阻塞21例、主动脉夹层4例、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动脉瘤2例、大动脉炎1例、肺隔离症1例。其他包括肺动脉血栓栓塞4例、瓣膜病6例、高血压6例、先天性心脏病5例、心脏肿瘤7例、心包疾患9例。结论1.5T高端MR“一站式”扫描能够全面而较准确地显示心脏大血管的形态、功能以及心肌活性等,可满足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心肌灌注延迟显像 肺动脉血栓栓塞 半傅立叶采集 三维血管造影 肥厚性心肌病 扩张性心肌病 限制性心肌病 先天性心脏病 心血管病人 多平面重建 主动脉夹层 真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 心脏大血管 MR检查 单次激发
原文传递
介入技术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7
11
作者 徐仲英 胡海波 +5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凌坚 郑宏 蒋世良 沈向东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4-147,共4页
目的 评价多种介入治疗技术 (主要包括血管栓塞术、房间隔造口术、瓣膜或血管内球囊成形术等 )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某些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0年9月至 2 0 0 3年 3月 ,我院共有 2 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 目的 评价多种介入治疗技术 (主要包括血管栓塞术、房间隔造口术、瓣膜或血管内球囊成形术等 )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某些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0年9月至 2 0 0 3年 3月 ,我院共有 2 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除接受外科矫治外还接受了介入治疗 ,其中有 15例采用体肺侧支栓塞术 (栓塞组 ) ,5例采用房间隔造口术 (造口组 ) ,4例采用瓣膜或血管内成形术 (球囊成形组 )。介入治疗大多数在外科手术前进行 ,少数在外科手术后择期进行。结果 所有介入治疗均获成功 ,技术成功率 10 0 %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栓塞组 :共对肺动脉闭锁或重症Fallot四联症患儿的 33支侧支血管进行了选择性栓塞治疗 (13例于外科手术前、2例于术后 ) ,完全栓塞率 82 %。栓塞术后的外科矫治术均获成功 ,除 2例术后监护中死于呼吸循环衰竭外 ,其余均恢复。造口组 :5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患儿经造口术后 ,股动脉血氧饱和度由 76 2 %上升到 87 5 % ,缺氧状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均于即刻或择期成功行外科矫治术 ,术后顺利出院。球囊成形组 :2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患儿 (Fallot三联症 )因缺氧发作 ,急诊行瓣膜球囊扩张术后择期行外科矫治术成功 ;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单心室、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及永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技术 外科手术 治疗 654.2先天性心脏病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磁共振心肌灌注延迟增强与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识别存活心肌对比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赵世华 闫朝武 +7 位作者 杨敏福 陆敏杰 蒋世良 李世国 张岩 刘琼 刘玉清 何作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072-1076,共5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心肌灌注延迟显像(DE-MRI)所显示的高信号识别存活心肌和瘢痕组织,通过与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和18F-脱氧葡萄糖(FDG)SPECT进行对比研究,评估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分析两...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心肌灌注延迟显像(DE-MRI)所显示的高信号识别存活心肌和瘢痕组织,通过与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和18F-脱氧葡萄糖(FDG)SPECT进行对比研究,评估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方法34例临床确诊的心肌梗死患者,拟行再血管化手术治疗。男性29例,女性5例,年龄(58.0±9.8)岁,接受心脏MRI及SPECT灌注/代谢显像检查。两种方法各划分5个等级,依据17节段分析法,分析34例患者共578个节段,并对两种评价心肌存活的方法行一致性分析。结果DE-MRI判断存活心肌431段(74.6%),坏死心肌147段(25.4%)。SPECT灌注/代谢显像诊断正常心肌336段(58.1%),坏死心肌212段(36.7%),缺血心肌30段(5.2%)。两种方法半定量分析显示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51(>0.4)。以节段为单位,DE-MRI的敏感性为61.3%,特异性为95.4%。结论DE-MRI能够有效地识别存活心肌和瘢痕组织,并与18F-FDGSPECT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梗塞
原文传递
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的电子束CT诊断 被引量:25
13
作者 周渊 戴汝平 +2 位作者 曹程 张戈军 荆宝莲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1-314,共4页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CT)诊断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的价值。方法 对经平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后拟诊为肺血管疾病或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行EBCT检查 ,EBCT诊断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的 11例患者入选 ,并与超声心动图、核素通气灌注扫...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CT)诊断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的价值。方法 对经平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后拟诊为肺血管疾病或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行EBCT检查 ,EBCT诊断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的 11例患者入选 ,并与超声心动图、核素通气灌注扫描、心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作进一步的比较及评估。结果 单发一侧肺动脉缺如 4例 ,均为女性成年人。合并多发心血管畸形 7例 ,其中合并复杂畸形 3例 ,均为男性儿童和左肺动脉缺如 ;合并单发心血管畸形 4例 ,其中 3例为右肺动脉缺如。结论  (1)儿童时期明确诊断的一侧肺动脉缺如多合并有心血管畸形 ,且左肺动脉缺如多见 ,成年人明确诊断的单发一侧肺动脉缺如多为右肺动脉缺如。 (2 )EBCT对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的诊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较之多普勒超声更为准确 ,与心血管造影各具独特优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 电子束CT诊断 超声心动图 核素通气灌注扫描 心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体肺侧支血管栓塞术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4
作者 曾筝 张戈军 +6 位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崔炜 张岩 张少雄 鲍菲 戴汝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519-521,共3页
目的评价体肺侧支血管栓塞术在紫绀属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在我院进行体肺侧支血管栓塞联合外科手术治疗的7例有丰富体肺侧支形成的紫绀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研究。6例为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为重型Fa... 目的评价体肺侧支血管栓塞术在紫绀属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在我院进行体肺侧支血管栓塞联合外科手术治疗的7例有丰富体肺侧支形成的紫绀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研究。6例为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为重型Falot四联症。体肺侧支血管共22支,应用Cook公司的弹簧栓子对其中的19支(86%)进行栓塞,共用弹簧栓子45枚。栓塞完毕后立即送外科行手术治疗。结果19支体肺侧支血管均栓塞成功,其中15支(79%)栓塞完全,4支(21%)部分栓塞。7例患者行外科手术体外循环中血压易于保持稳定,术后5例顺利痊愈出院,1例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经药物治疗痊愈,1例死于呼吸循环衰竭。结论伴有丰富体肺侧支形成的紫绀属先天性心脏病复杂畸形近90%的体肺侧支血管可应用弹簧栓子在外科手术前进行栓塞,该方法可降低体外循环的难度,并使外科手术的过程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外科手术 侧支循环 血管栓塞术
原文传递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趋势 被引量:25
15
作者 戴汝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共2页
我国每年约有15万新生儿患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公认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为治疗复杂畸形,术式不断有新的突破,取得优良效果.但是,手术创伤、麻醉、体外循环、输血、围手术期等问题,始终制约着手术成功率也困扰着患者.随着介入治... 我国每年约有15万新生儿患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公认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为治疗复杂畸形,术式不断有新的突破,取得优良效果.但是,手术创伤、麻醉、体外循环、输血、围手术期等问题,始终制约着手术成功率也困扰着患者.随着介入治疗方法及器械的不断发展,逐步拓宽了介入心脏病学新领域,开发了先心病介入治疗.1966年Rashkind和Miller首先提出应用球囊导管行房间隔造口术姑息治疗大动脉错位,介入治疗开始进入小儿先心病的规范治疗范畴.其后,Porstmann于1971年开发了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1974年King及1977 Rashkind成功实现了经导管房间隔封堵术.1982年Kan首先报告球囊扩张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1984年Lababidi成功实现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1985年Inoue研制了二尖瓣球囊导管,成功开展了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1992年,Cambier首先应用弹簧栓子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取得成功.1997年Amplatz开发了新一代封堵器用于临床,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等常见先心病介入治疗进入成熟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造口术 姑息治疗 介入心脏病学 球囊导管 突破 器械 中国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显示结果及与超声结果的比较 被引量:24
16
作者 吴文辉 吕滨 +5 位作者 蒋世良 鲁锦国 乔树宾 吴永健 戴汝平 沈云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27-1031,共5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 CT(MSCT)探查无明显管腔狭窄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能力及准确性。方法共35例连续患者行冠状动脉内超声(IVUS)及16层 MSCT 检查,其中30例MSCT 成像成功。对94支无明显狭窄的冠状动脉节段 MSCT 及 IVUS 图像行对照研...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 CT(MSCT)探查无明显管腔狭窄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能力及准确性。方法共35例连续患者行冠状动脉内超声(IVUS)及16层 MSCT 检查,其中30例MSCT 成像成功。对94支无明显狭窄的冠状动脉节段 MSCT 及 IVUS 图像行对照研究,逐一分析每支冠状动脉节段是否出现粥样硬化斑块。IVUS 根据斑块回声特点将斑块分为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和软斑块,MSCT 则测量斑块密度,以 CT 值表示。结果对照 IVUS 结果,MSCT 对出现任何粥样硬化斑块节段的诊断敏感性为82.1%(46/56),特异性为89.5%(34/38)。对于含钙化斑块的节段,MSCT 诊断敏感性为92.1%(35/38),特异性为96.4%(54/56)。对于含非钙化斑块的节段,MSCT 诊断敏感性为73.2%(30/41),特异性为88.7%(47/53)。对于仅含非钙化斑块的节段,MSCT 诊断敏感性为66.7%(12/18)。MSCT 分析54个斑块平均 CT 值,按照 IVUS 分类,钙化斑块19个,纤维斑块19个,软斑块16个,对应 CT 值分别为:钙化斑块(489±169)HU(196~817 HU),纤维斑块(69±21)HU(25~117 HU)以及软斑块(23±18)HU(-12~47 HU)。非参数 Kruskal-Wallis 检验显示3组斑块MSCT 测量密度 CT 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1);两种方法对斑块面积的测量具有相关性(r=0.58,p<0.01),MSCT 测定斑块平均面积为5.3 mm^2,IVUS为5.6 mm^2。结论 MSCT 对无明显管腔狭窄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良好的探查能力。根据斑块密度(CT 值)差异,MSCT 能区分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对斑块面积测量,MSCT 与 IVUS 结果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原文传递
子宫平滑肌瘤病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22
17
作者 支爱华 戴汝平 +3 位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张岩 赵红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5-279,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瘤病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方法对5例子宫平滑肌瘤病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5例均行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3例行电子束CT(EBCT)检查,2例行MRI和DSA检查。结果3例行EBCT检查者...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瘤病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方法对5例子宫平滑肌瘤病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5例均行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3例行电子束CT(EBCT)检查,2例行MRI和DSA检查。结果3例行EBCT检查者中2例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肉瘤可能),肿瘤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并侵及肺动脉(1例病理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病,1例未手术),另1例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未手术);2例行MR和DSA检查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5例患者中3例病理诊断为平滑肌瘤病。结论子宫平滑肌肿瘤可以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罕见,称为子宫平滑肌瘤病,临床有一定特点。CT、MRI、DSA有相应的征象,影像学表现常呈生物学恶性征象,但积极手术治疗仍可得到良好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平滑肌瘤 经静脉 右侧心腔 诊断 病经 征象 DSA检查 延伸 例子 MR
原文传递
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俞飞成 黄连军 +6 位作者 孙立忠 蒋世良 吕建华 金敬琳 田良鑫 楚军民 常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评价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180例B型主动脉夹层,男158例,女22例,年龄(50.4±10.9)岁。术前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增强扫描检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测下选用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夹层原发... 目的:评价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180例B型主动脉夹层,男158例,女22例,年龄(50.4±10.9)岁。术前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增强扫描检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测下选用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夹层原发破口。置入后即刻重复DSA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技术成功率99.4%(179/180),1例支架位置过高,行外科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术后即刻造影160例无内漏,18例少量内漏,2例中量内漏近段加短袖套支架(Cuff)后内漏消失;降主动脉真腔明显扩大,腹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随访(18.6±7.2)个月,18例少量内漏12例6个月内消失、6例无加重;21例支架段假腔消失,余者近端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1例支架远端形成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覆膜血管内支架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心肺动脉发育情况的电子束CT与心血管造影对照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金泽宁 谢若兰 +4 位作者 戴汝平 蒋世良 凌坚 白桦 何沙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515-518,共4页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诊断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发育情况的价值。方法对30例经临床、心电图、X线平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后拟诊为肺动脉闭锁及其他复杂畸形的病人,行心血管造影(CAG)检查时中心肺动脉观察不满意,而行E...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诊断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发育情况的价值。方法对30例经临床、心电图、X线平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后拟诊为肺动脉闭锁及其他复杂畸形的病人,行心血管造影(CAG)检查时中心肺动脉观察不满意,而行EBCT检查。心血管造影主要包括右心室、主动脉及选择性体肺侧支造影。EBCT采用心电门控的单层序列增强扫描,扫描层厚分别为1.5、3.0、6.0mm。以双盲法分别由2组、2位以上有经验的医师对每例的两种检查方法从6个解剖要点进行确认后,将结果进行分析、对照。结果(1)对于中心肺动脉的定性诊断:①30例患者,主肺、左肺、右肺共90条血管,CAG发现47条(52%),EBCT发现79条(88%);②对于融合部的定性诊断:CAG诊断8例(22%),EBCT诊断20例(67%);③对于肺动脉狭窄的定性诊断:左肺动脉狭窄,CAG发现5例,EBCT发现8例;右肺动脉狭窄,CAG发现2例,EBCT发现2例。(2)对于中心肺动脉的定量测量结果显示:EBCT测量值较CAG偏小,但这两种影像方法之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右肺动脉r=0.85,左肺动脉r=0.86,降主动脉r=0.82)。(3)对于体肺侧支的诊断:CAG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心肺动脉 发育 CT 心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鲁锦国 吕滨 +6 位作者 邱金海 白桦 唐翔 杨新令 蒋世良 戴汝平 陈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86-591,共6页
目的选择最佳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比剂注射方案,提高临床诊断水平,进一步减少对比剂用量。方法将15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以下5组:第1组为单时相组(单纯注射对比剂);第2组为双时相组(对比剂注射后继续注射生理... 目的选择最佳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比剂注射方案,提高临床诊断水平,进一步减少对比剂用量。方法将15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以下5组:第1组为单时相组(单纯注射对比剂);第2组为双时相组(对比剂注射后继续注射生理盐水);第3、4、5组为3时相组(在注射对比剂和生理盐水注射时相间加入稀释对比剂注射时相,即同时注射对比剂和生理盐水,其比例分别为3:7、5:5和7:3)。各组对比剂均采用碘海醇(350mgL/ml),分别测量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前降支CT值,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其差异;评估图像质量和上腔静脉伪影采用χ^2检验。结果各组间总对比剂用量分别为(67.0±5.3)、(59.9±4.9)、(62.9±3、2)、(69.2±5、7)和(70.9±4、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43,P〈0、01),第2组对比剂用量最少,其次为第3组。5组中,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1,P〈0.05),第1组图像质量最佳,评分为4分者22例;其次为第2组和第3组,图像质量评分≥3分者分别为26和24例。各组产生的上腔静脉伪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44,P〈0.01),产生伪影以第1组最多(20例),第2组最少(1例)。第2组右、左冠状动脉CT值均较其他组高(F值分别为2.47、4、10,P均〈0.05)。第3组显示右心系统最好。结论在64层冠状动脉增强扫描中,双时相和3时相注射方案优于单时相注射方案。在显示右心系统方面,3时相注射方案优于双时相注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造影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