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束CT在肺动脉血栓栓塞症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马展鸿 戴汝平 +3 位作者 曹程 何建国 祁晓鸥 程显声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90-595,共6页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在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04年3月临床资料完整的114例肺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TE76例,肺动脉炎29例,原发性肺动脉肿瘤5例,肺部或纵隔肿瘤累及肺...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在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04年3月临床资料完整的114例肺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TE76例,肺动脉炎29例,原发性肺动脉肿瘤5例,肺部或纵隔肿瘤累及肺动脉4例。本组患者采用ImatronC-150XP型EBCT机,连续容积扫描方式,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左侧肋膈角以下2cm,层厚1.5~3.0mm,层数为45~90层。单层扫描时间为100ms。造影剂(Omnipaque-300)总量约50~100ml,流速约3.0~4.0ml/s,延迟时间14~25s。以肺动脉管腔内充盈缺损为PTE的诊断标准,分析各级肺动脉受累情况。下肢深静脉检查采用血管超声。所有患者行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43例行肺动脉造影检查,79例行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结果114例患者中男63例,女51例;年龄12~81岁,平均(47±13)岁;76例PTE患者CT诊断正确75例,准确率98.7%,其中58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占76.3%;无明确诱因8例,占10.6%。76例患者共2356支肺动脉,1668支肺动脉受累,占70.8%。中心肺动脉受累545支,占受累动脉的32.67%;外周肺段动脉受累1123支,占受累动脉的67.29%。中央型充盈缺损为急性血栓的特征性改变(包括轨道征、漂浮征等),血栓钙化为慢性血栓的特有征象。间接征象有马赛克征、右心房室增大、肺动脉增宽、肺梗死、心包或胸腔积液、肺不张或肺实变等。肺动脉炎(包括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29例,16例经肺动脉造影证实,13例临床确诊;原发性肺动脉肿瘤5例,均经手术证实,CT误诊1例;肺部或纵隔肿瘤累及肺动脉4例,3例手术证实,1例经肺动脉造影证实。结论DVT-PTE是一种疾病的两个部分,PTE诊断的同时应兼顾下肢深静脉检查。对于PTE的诊断,EBCT是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可初步诊断急性或慢性PTE,并能同时观察肺、纵隔及肺动脉周围组织及肺动脉、主动脉管壁情况,在肺动脉疾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CT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CT诊断 鉴别诊断 肺通气 灌注扫描
原文传递
心磁图对常规心电图正常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春宁 高润霖 +8 位作者 胡奉环 韦丙奇 杨跃进 尤士杰 刘海波 张云 熊长明 陈珏 陈纪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22-426,共5页
目的 检出心电图正常的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用心磁图仪MCG7(德国MAGSCAN公司 )在非屏蔽环境中进行诊断指标的筛选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心电图正常的 4 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 1支冠状动脉病变≥ 70 ... 目的 检出心电图正常的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用心磁图仪MCG7(德国MAGSCAN公司 )在非屏蔽环境中进行诊断指标的筛选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心电图正常的 4 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 1支冠状动脉病变≥ 70 %的患者 (病例组 )及 4 8例健康人作对照 (对照组 )用MCG7在非屏蔽环境中进行检测。用Magwin2 1及Magwin2 5软件包重建电流密度分布图 ,分析从自J点后 6 0ms始至T波终点以每 12ms重建 1份的所有电流密度分布图中计算得到的复合心室激动指数 (CVEI)、正常图数占总图数的百分比 (NNM)、严重异常的图数占总图数的百分比 (NAM)及所有图的平均分级 (MCLA)。选取上述参数中在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者作为诊断参考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CVEI、NNM及MCLA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取 0、70 %及 1 2为CVEI、NNM及MCLA的值截断点作诊断指标 (分别 <0、<70 %及≥ 1 2为异常 ) ,灵敏度分别为 72 9%、6 0 4 %及 5 8 3% ,特异度分别为 72 9%、6 0 4 %及 6 2 5 % ,诊断准确度分别为 72 9%、6 0 4 %及 6 0 4 %。将上述三个诊断指标联合应用 ,无论如何组合 ,总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不如CVE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 心磁图 心电图 诊断指标 诊断价值 患者 MCG 筛选 特异性 健康人
原文传递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疗效比较 被引量:9
3
作者 李靖 刘延玲 +6 位作者 何青 乔树宾 凤伟 吕秀章 朱振辉 凌雁 王剑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95-698,共4页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比较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分别于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及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前、后测量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室流出道压差,比较术前及术后压差。结果肥...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比较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分别于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及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前、后测量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室流出道压差,比较术前及术后压差。结果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在进行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左室流出道压差均较术前明显减低。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术前左室流出道压差(99±19)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降至(36±20) mm Hg(P<0.05)。进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术前左室流出道压差(117±32) mm Hg,术后降至(28±17) mm Hg(P<0.05)。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患者术后左室流出道压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20)mm Hg比(28±17)mm Hg]。结论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可以明显减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室流出道压差,且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疗效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导管消融术 超声心动描记术
原文传递
聚—消旋乳酸—乙醇酸涂层支架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后损伤处愈合过程的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春宁 高润霖 +6 位作者 程树军 宋来风 郑金刚 訾振军 阮英茆 孟亮 胡文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 :了解聚—消旋乳酸—乙醇酸 (PLGA)涂层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后损伤处的愈合过程。方法 :用摩尔比 60∶40的消旋乳酸与乙醇酸共混聚合浸涂Dragon支架制成PLGA涂层支架作为涂层组 ,Dragon支架作为对照组 ,支架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 ,7日期... 目的 :了解聚—消旋乳酸—乙醇酸 (PLGA)涂层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后损伤处的愈合过程。方法 :用摩尔比 60∶40的消旋乳酸与乙醇酸共混聚合浸涂Dragon支架制成PLGA涂层支架作为涂层组 ,Dragon支架作为对照组 ,支架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 ,7日期与 1个月期各 8只猪 ,每只置入两枚支架。支架置入前、后、终点时行冠状动脉造影 ,处死动物后分离取出支架置入段冠状动脉 ,固定并制备标本行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观察与组织学检查。结果 :7日期 1只于支架置入右冠状动脉后 3h、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 1 5h时死亡 ,组织学示损伤后 1 5h已经有血细胞附着 ,3h见到纤维素附着。所有支架置入成功。SEM示 7日期两组均完全内皮化 ,制备标本时撕裂处见内皮下为纤维素。组织学示 7日期对照组 2支、涂层组 1支支架血管段形成血栓 ;7日期内膜组织成份主要为附着的纤维素 ,偶见到平滑肌细胞、纤维母细胞 ,表面为一层内皮细胞 ,两组间无差异 ;1个月期内膜组分主要为纤维素样肌性组织及细胞外基质 ,内膜增生的程度两组间无差异。各组 1个月期内膜均较 7日期的明显增厚。结论 :冠状动脉损伤 +支架置入后的愈合过程为 ,血小板附着于损伤处→纤维素附着→内皮细胞与中层平滑肌细胞移行、增生 ,内膜增生。纤维素附着可能是内皮化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猪 冠状动脉损伤 聚-消旋乳酸-乙醇酸 愈合过程 内皮化 PLGA涂层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骨形成蛋白Ⅱ型受体基因R491W突变导致家族性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被引量:6
5
作者 陆立鹤 荆志成 +2 位作者 邹玉宝 张芊 惠汝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0-382,共3页
目的 :验证骨形成蛋白Ⅱ型受体 (BMPR2 )基因突变是否能导致中国汉族人家族性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PPH)。  方法 :对一个独立的家族性PPH家系和 1 0例散发患者及 1 0 0例正常人进行BMPR2基因突变扫描 ,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脱氧核... 目的 :验证骨形成蛋白Ⅱ型受体 (BMPR2 )基因突变是否能导致中国汉族人家族性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PPH)。  方法 :对一个独立的家族性PPH家系和 1 0例散发患者及 1 0 0例正常人进行BMPR2基因突变扫描 ,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 (DNA)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BMPR2基因 1~ 1 3号外显子 ,自动测序仪检测突变。  结果 :此家系先证者BMPR2基因第 4 91密码子位置发生C→T转换 ,使精氨酸 (R)变为色氨酸 (W)。家系中另两例患者也携带此突变 ,而其他家系成员和散发病例以及正常人均未发现BMPR2基因 1~ 1 3号外显子的异常改变。  结论 :BMPR2基因R4 91W错义突变能导致家族性PPH ,这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成蛋白Ⅱ型受体 基因变异 家族性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下载PDF
肺动脉栓塞治疗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国干 张容林 宋有诚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1999年第3期161-163,共3页
肺动脉栓塞(PE)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严重时可引起急性右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在美国每年约有5万人死于该病[1,2]。在我国,随着诊断技术和对该病认识的提高,发病率呈上升... 肺动脉栓塞(PE)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严重时可引起急性右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在美国每年约有5万人死于该病[1,2]。在我国,随着诊断技术和对该病认识的提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药物溶栓早在七十年代尿激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药物疗法 介入疗法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心室壁心肌肿瘤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 被引量:3
7
作者 杨跃进 尤士杰 +6 位作者 高润霖 胡奉环 王燕武 张奎俊 华伟 陈纪林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51-353,共3页
目的 :总结心室壁心肌肿瘤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 ,意旨早期诊断。  方法 :对 1992年 12月~ 1999年 7月 5例经心脏影像检查发现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心室壁心肌肿瘤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本组 5例经病理证实... 目的 :总结心室壁心肌肿瘤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 ,意旨早期诊断。  方法 :对 1992年 12月~ 1999年 7月 5例经心脏影像检查发现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心室壁心肌肿瘤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本组 5例经病理证实为心室壁心肌肿瘤 ,其中 ,左心室心肌海绵体瘤 ,脂肪瘤、浸润性脂肪瘤、左心室和双心室心肌纤维瘤各 1例。 5例均以室性心动过速 (VT)为首发临床表现 ,心室率在 16 0~ 2 0 0次 /分 ;心电图 (ECG)均有酷似心肌梗塞改变 ,包括异常 Q波 2例 ,ST段抬高 2例 ,T波深度倒置 5例 ,又均无明确的心肌梗塞史 ;而且 ,肿瘤部位与 ECG异常所在导联和 VT起源部位基本一致 ,其中 1例经心内电生理证实。  结论 :1对临床上以 VT为主要表现 ,并有 ECG酷似心肌梗塞改变又无明确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 ,应高度疑诊为心室壁心肌肿瘤 ,并行影像学检查确诊。 2 ECG示酷似心肌梗塞所累及导联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壁心肌肿瘤 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成人冠状动脉造影中动脉起源异常分析 被引量:138
8
作者 吴瑛 姚民 +13 位作者 高润霖 陈纪林 杨跃进 秦学文 乔树宾 姚康宝 刘海波 吴永健 袁晋青 陈珏 吴元 戴军 尤士杰 钱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87-591,共5页
目的 利用较大样本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国人先天性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异常的检出频度。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1988年8月至2003年12月阜外医院22 636例成年人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将检出的先天性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异常进行总结和分类,并与国内... 目的 利用较大样本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国人先天性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异常的检出频度。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1988年8月至2003年12月阜外医院22 636例成年人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将检出的先天性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异常进行总结和分类,并与国内外文献进行比较。结果22 636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异常234例,总检出率为1.03%。其中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38例(58.97%),是涉及起源异常最多见的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89例(38.03%);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均异常1例(O.43%);单一冠状动脉6例(2.57%)。22 636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冠状动脉分布优势类型:右优势型19 940例(88.09%),均衡型1500例(6.63%),左优势型1196例(5.28%)。结论 这是迄今为止收入样本量最大的有关国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造影资料分析。其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检出率与国外文献报道相符,但类型特点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分布优势 心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B型利钠肽在诊断左心衰竭中的价值 被引量:97
9
作者 赵雪燕 杨跃进 +6 位作者 张健 党爱民 倪新海 黄洁 康晟 马卫华 赵冬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1165-1169,共5页
目的 评价B型利钠肽(BNP)在左心衰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43例左心衰竭患者和111例正常人,以荧光免疫的方法测定静脉全血BNP。左心衰竭患者再分为左室射血分数(LVEF)≤40%(n=111)和〉4JD%组(n=132);心衰代偿组(NYHA... 目的 评价B型利钠肽(BNP)在左心衰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43例左心衰竭患者和111例正常人,以荧光免疫的方法测定静脉全血BNP。左心衰竭患者再分为左室射血分数(LVEF)≤40%(n=111)和〉4JD%组(n=132);心衰代偿组(NYHAⅠ~Ⅱ级,n=110)和失代偿组(NYHAⅢ~Ⅳ,n=133)。比较各组BNP的水平,评价其对左室收缩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结果 BNP在左心衰竭组显著高于正常组(292.0ng/L vs 17.9ng/L,P〈0.001),在LVEF≤40%组明显高于LVEF〉40%组(471.0ng/L vs 138.5ng/L,P〈0.001),在心衰失代偿组明显高于心衰代偿组(579.0ng/L vs 84.8ng/L,P〈0.001)。BNP在诊断左心衰竭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0.927、LVEF≤40%组(AUC=0.989)、心衰失代偿组(AUC=0.991)以及区分代偿与失代偿组(AUC=0.941)时的AUC最高,诊断准确性好。以90.0ng/L为阈值点时,诊断有无左心衰、LVEF≤40%和失代偿心衰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9%、98.1%和98.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4.5%、94.0%和96.5%。以50.0ng/L为阈值点时,诊断LVEF〉40%及代偿心衰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0%和84.7%,阴性预测值为72.6%和72.1%。结论 BNP对LVEF严重受损及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有重要诊断价值。建议临床采用90.0ns/L作为左心衰竭、LVEF≤40%及心衰失代偿患者的诊断阈值;采用50.0ns/L做为LVEF〉40%及代偿心衰的诊断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利钠肽
原文传递
细胞因子在冠心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0
作者 王易 杨跃进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950-952,共3页
关键词 细胞因子 冠心病 生物学作用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原文传递
首次心肌梗死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长期预后分析 被引量:35
11
作者 杨跃进 罗彤 +8 位作者 高润霖 陈纪林 乔树宾 秦学文 姚民 刘海波 吴永健 陈在嘉 宋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18-821,共4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首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择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远期预后。方法 对 1998年 5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在我院成功实施了择期PCI(≤ 6个月 )的首次AMI患者 5 0 3例进行了随访。随访到 468例 ( 93 0 % ) ... 目的 回顾性分析首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择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远期预后。方法 对 1998年 5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在我院成功实施了择期PCI(≤ 6个月 )的首次AMI患者 5 0 3例进行了随访。随访到 468例 ( 93 0 % ) ,随访时间 17~ 5 1个月 ,中位数 2 8个月。用Ka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无心脏事件生存率 ,用Cox回归法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期内死亡 3例 (0 6 % ) ,非致命性心肌梗死 5例 (1 1%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9例 (1 9% ) ,重复PCI 2 1例 (4 5 % ) ,心绞痛复发 12 0例(2 5 6 % )。术后 1、2、3和 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 10 0 0 %、99 5 %、99 2 %和 99 2 % ,无心脏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5 1%、93 6 %、92 1%和 90 3%。术后NYHA心功能Ⅰ、Ⅱ和Ⅲ级的患者分别占 94 9%、4 7%和 0 4 %。单因素分析显示左室射血分数≤ 4 0 %和多支病变与心脏事件正相关 ;女性、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和多支病变与心绞痛复发正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多支病变与心脏事件正相关 (RR =2 816 ,P <0 0 0 1) ;高甘油三酯血症 (RR =1 5 31,P =0 0 2 5 )和多支病变 (RR =1 4 77,P =0 0 0 4 )与心绞痛复发正相关。结论 对首次AMI患者择期 (≤ 6个月 )行PCI治疗 ,远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择期手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 治疗 预后 危险因素 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原文传递
原发性高血压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2
作者 宋卫华 党爱民 刘国仗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500-502,共3页
关键词 基因研究进展 原发性高血压 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相关基因研究 全基因组扫描 候选基因 人类健康 基因功能 研究人员 发病率
下载PDF
托拉塞米、呋噻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李一石 华潞 +12 位作者 陈君柱 黄德嘉 黄洁 何建国 姚康宝 张健 蒋文 汪芳 苏绮 刘晗 成小如 康健 张阴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0-293,共4页
目的 :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比较托拉塞米 10~ 2 0mg与呋噻米 2 0~ 40mg每日 1次口服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5例慢性心功能衰竭 (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 )伴轻至重度水肿患者 ,每日 1次口服托拉塞米 10~ 2... 目的 :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比较托拉塞米 10~ 2 0mg与呋噻米 2 0~ 40mg每日 1次口服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5例慢性心功能衰竭 (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 )伴轻至重度水肿患者 ,每日 1次口服托拉塞米 10~ 2 0mg(托拉塞米组n =45 )或呋噻米 2 0~ 40mg(呋噻米组n =5 0 ) ,治疗 4周。体重、水肿程度、NYHA心功能分级和 2 4h尿量、钾、钠、氯含量 ,血、尿常规 ,血生化 ,心电图等为评价指标。结果 :4周后 ,托拉塞米组和呋噻米组平均体重分别下降 ( 2 2 2± 2 81)kg、( 1 96± 2 14 )kg ,心功能改善的有效率分别占 5 5 81%、70 83 % ,水肿消失者分别占 69 2 %、41 4% ,两组间比较P均 >0 0 5。两组治疗后 2 4h尿量均大于入量10 0~ 2 0 0ml左右 ,治疗后 2 4h尿钾、钠、氯、肌酐、尿素氮的排泄较治疗前增加 ,尿钾最明显 ,4周后托拉塞米组尿钾的排泄约为治疗前的 1 7倍 ,呋噻米组为 1 5倍 ,血钾、钠、氯无下降 ,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托拉塞米组和呋噻米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2 0 %和 2 8%。结论 :国产托拉塞米 10~ 2 0mg每日 1次口服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呋噻米 2 0~ 40mg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呋噻米 治疗后 水肿 托拉塞米 慢性心力衰竭 口服 治疗前 结论 多中心 评价指标
下载PDF
肾动脉支架置入对缺血性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蒋雄京 吴海英 +5 位作者 张慧敏 明广华 郑德裕 刘国仗 惠汝太 刘力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9期2046-2049,共4页
目的评估支架重建肾动脉血运对缺血性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27例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伴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了肾动脉支架置入术(PTRAS), 并随诊6~48个月,观察手术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27例患者中,技术上PTRAS均成... 目的评估支架重建肾动脉血运对缺血性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27例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伴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了肾动脉支架置入术(PTRAS), 并随诊6~48个月,观察手术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27例患者中,技术上PTRAS均成功.随诊6、12、24、36个月,患者血肌酐术前为155 μmol/L±31 μmol/L,术后分别为145 μmol/L±22 μmmol/L,143 μmol/L±22 μmol/L,145 μmol/L±24 μmol/L,140 μmol/L±11 μmol/L.手术重要并发症可见7例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4例为可逆性.结论缺血性肾病行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肾功能有益,但手术并发症较多,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肾动脉梗阻 肾功能衰竭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 治疗
原文传递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 (1)冠心病介入治疗现状及进展(Ⅰ) 被引量:18
15
作者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26-328,共3页
关键词 冠心病 介入治疗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左心衰竭患者B型利钠肽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赵雪燕 杨跃进 +7 位作者 倪新海 党爱民 张健 黄洁 康晟 毛懿 马卫华 赵冬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评价左心衰竭患者的B型利钠肽(BNP)与临床NYHA心功能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所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使用荧光免疫的方法测定243例左心衰竭患者(左心衰竭组)和111例对照组的血BNP值,测值与临床NYHA分级、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 目的:评价左心衰竭患者的B型利钠肽(BNP)与临床NYHA心功能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所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使用荧光免疫的方法测定243例左心衰竭患者(左心衰竭组)和111例对照组的血BNP值,测值与临床NYHA分级、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左心衰竭组的LAD和LVEDD均显著增大(P均<0.001),LVEF显著降低(P<0.001),血BNP显著升高达16倍(P<0.001),且随NYHA心功能分级程度的加重,而呈逐级显著升高(P均<0.001)。对照组LogBNP与年龄(r=0.328,P<0.001)和性别(r=0.221,P<0.05)呈正相关。左心衰竭组的LogBNP与NYHA分级(r=0.820,P <0.001)、LAD(r=0.263,P=0.001)和LVEDD(r=0.531,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LVEF(r=-0.596,P< 0.001)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LogBNP仅与NYHA分级[B(SE):0.435(0.028),P<0.001]和LVEF[B (SE):0.007(0.002),P<0.001]独立相关,且与前者的相关性最强。结论:左心衰竭患者BNP水平随NYHA分级增加,呈逐级显著升高,且与NYHA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B型利钠肽 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 超声心动图指标 相关性
下载PDF
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长期随访 被引量:15
17
作者 贾玉和 王方正 +3 位作者 谷向军 华伟 尤士杰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2年第5期276-279,共4页
目的 评价双心腔起搏对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  15例确诊为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并植入双心腔起搏器的患者 ,男性 11例 ,女性 4例 ,平均年龄 (5 0 2± 15 5 )岁 ,程控为DDD起搏方式。对患者术前、术后第 1次随访平均... 目的 评价双心腔起搏对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  15例确诊为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并植入双心腔起搏器的患者 ,男性 11例 ,女性 4例 ,平均年龄 (5 0 2± 15 5 )岁 ,程控为DDD起搏方式。对患者术前、术后第 1次随访平均 (5 1± 1 6 )个月及最近 1次随访平均(2 7 3± 3 7)个月的临床症状、心功能、和超声心动图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9例晕厥患者在第 1次评价时即未再发作 ,2例先兆晕厥的患者 ,在第 1次评价时仍有 1例有偶发 ,但在第2次评价时症状也消失。 15例气促、 13例胸痛、 12例心悸患者 ,在第 1次评价时分别有 6例、 7例、6例症状完全消失 ,总消除率约 4 0 %。在第 2次评价时又分别有 5例、 2例、 3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进一步症状消除率约 2 0 %。患者左心室流出道跨瓣压差由术前平均 (79 9± 32 6 )mmHg (1mmHg=0 133kPa) ,经半年起搏治疗后降为 (43 2± 18 9)mmHg ,3年后进一步降为 (40 4± 2 4 1)mmHg ,两次结果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心功能由术前的 (2 6± 0 4 )级 (NYHA分级 ) ,提高到第 1次随访时的 (1 7± 0 3)级 (P <0 0 1) ,第 2次随访时的 (1 1± 0 2 )级 (P <0 0 1) ;E/A峰值 ,在术前、第 1次随访、第 2次随访时分别为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梗阻性心肌病 双心腔起搏 治疗
原文传递
经皮导管心包积液穿刺引流术探讨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国干 袁贤奇 +6 位作者 明广华 谭慧琼 扬艳敏 朱俊 宋有城 杨志敏 白冰冰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537-538,共2页
目的 本文探讨经皮导管心包积液穿刺引流术的方法、引流液量的控制、引流的体位。方法 患者取半卧位 ,超声心动图定位穿刺点、穿刺深度及方向。 13例患者经剑突下进针 ,2 7例患者经左侧胸壁进针。采用Sendinger’s法 ,将双腔中心静脉... 目的 本文探讨经皮导管心包积液穿刺引流术的方法、引流液量的控制、引流的体位。方法 患者取半卧位 ,超声心动图定位穿刺点、穿刺深度及方向。 13例患者经剑突下进针 ,2 7例患者经左侧胸壁进针。采用Sendinger’s法 ,将双腔中心静脉导管送入心包腔内 ,连接无菌引流袋引流积液。结果  40例患者心包穿刺均获成功 ,未出现并发症。引流导管留置时间 1~ 2 4h ,平均 6 2± 7 2h。引流积液量 2 0 0~ 1780mL(平均 795± 412mL)。穿刺引流后患者胸闷、气短明显改善 ,休克征象消失。患者心率减低 ,有显著性意义 (相应为 95± 2 0次 /min ,86± 14次 /min ,P <0 0 0 5 )。心功能亦获明显改善。结论 超声心动图定位 ,经皮导管心包积液穿刺引流术安全 ,可避免损伤心肌 ,留置导管可使引流彻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穿刺术 经皮导管 心包积液 穿刺引流术
下载PDF
41例闭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法与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压力的比较 被引量:13
19
作者 高莹 崔大山 +4 位作者 周维新 李永顺 柳志红 何建国 张海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6-218,共3页
目的 :评价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法估测肺动脉收缩压 (PASP)的可靠性。方法 :用右心导管法 (RHC)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法分别测定闭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PASP ,并将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法与右心导管法测量PASP值 ,两者间... 目的 :评价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法估测肺动脉收缩压 (PASP)的可靠性。方法 :用右心导管法 (RHC)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法分别测定闭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PASP ,并将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法与右心导管法测量PASP值 ,两者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平均差为 ( 11 85±5 0 2 )mmHg( 1mmHg =0 13 3kPa) ,但两种方法得到的数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r =0 63 5 ,P <0 0 5 )。PASP值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肺泡—动脉氧差、血氧饱和度有关。结论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法测量PAPS值与右心导管法有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性肺动脉高压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右心导管法 测定 肺动脉压力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累及左心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黄洁 郑哲 +6 位作者 胡盛寿 杨跃进 赵世华 赵红 宋来凤 宋云虎 蒋世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8-281,共4页
目的: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以左心室受累为主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左心室受累致ARVC的认识。方法:回顾49例心脏移植中9例经病理证实为左心室受累为主的ARVC患者的一般特征、猝死和心肌病家族史、临... 目的: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以左心室受累为主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左心室受累致ARVC的认识。方法:回顾49例心脏移植中9例经病理证实为左心室受累为主的ARVC患者的一般特征、猝死和心肌病家族史、临床症状和病程、药物治疗史、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Hoher)、超声心动图、心血池、静态心肌显像、心脏磁共振成像、冠状动脉造影及受体心脏大体和组织学病理特征。结果:9例患者平均年龄13-54(40.4±15.9)岁,女性5例,男性4例。心悸胸闷病史0.33-20年,平均(9.1±8.9)年,晕厥史2例,有电除颤史6例,胺碘酮治疗5例。2例有猝死家族史。ARVC特征性心电图异常包括V1-3/4-6导联QRS间期〉1.2(占0%),有£波(占44.4%),胸前导联T波倒置(占33.3%)。9例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中4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其中2例合并心房扑动;2例未服胺碘酮者室性早搏〉1000次/24h,其余7例(5例服用胺碘酮)室性早搏均〈1000次/24h,室性早搏形态平均(3.3±1.1)种/24h。9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平均右心室内径(32.6±6.7)mm,左心房内径(37.1±10.3)mm,左心室舒张末径(57.3±11.9)mm,左心室射血分数0.26±O.09。7例患者术前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5例可见异常高强度信号区域,5例可见右心室和右心房扩大,4例可见右心室壁瘤样突出。8例术前用Swan-Gans导管作血流动力学监测:平均右心室压(19.3±8.3)mmHg(1mmHg=0.133kPa),平均肺毛细血管楔压(15.6±7.7)mmHg,平均心脏指数(2.0-t-O.4)L/(min·m^2),平均肺血管阻力(267.8±167.6)dyn·s·cm^-5。9例病理特征为右心室腔显著扩大7例,右心室壁整体变薄6例,右心室流出道最薄处〈1mm。左心室均有受累,显著扩张8例。左、右心室壁均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左心室受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