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在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的分布及其免疫功能调节作用 被引量:32
1
作者 邓为民 韩钦 +5 位作者 葛薇 尤胜国 李长虹 张伟 邓鸿业 赵春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在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的分布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以CM-DiI荧光染料示踪BMSC的体内分布情况,并辅以PCR检测Y染色体的方法进一步鉴定;体外实验采用MTT法、EL... 目的:探讨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在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的分布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以CM-DiI荧光染料示踪BMSC的体内分布情况,并辅以PCR检测Y染色体的方法进一步鉴定;体外实验采用MTT法、ELISA和FACS等方法检测BMSC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BMSC可进入并较长期(30天)存在于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在体外,BALB/C小鼠的BMSC对由ConA诱导的BALB/C和C57BL/6(B6)和BXSB小鼠的T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而对前两种小鼠由LPS诱导的B细胞增殖和分泌Ig方面表现为促进作用,对BXSB小鼠由LPS诱导的B细胞增殖和Ig分泌有抑制作用。BALB/C小鼠的BMSC对BALB/C和B6小鼠由ConA诱导的IL-4生成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影响,却可降低由Co-nA诱导的两种品系小鼠的IFN-γ生成细胞的数量;但对于BXSB小鼠却不同,BALB/C的BMSC可降低由ConA诱导的BXSB小鼠的IL-4生成细胞的数量,而提高由ConA诱导的IFN-γ生成细胞的数量。结论:异基因BMSC不但可进入受体的免疫器官,且可较长期(30天)存在;另外,BMSC对同基因正常、异基因正常和异基因自身免疫病的个体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器官 分布 免疫活性细胞 免疫调节
下载PDF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Ⅰ类和Ⅱ类T细胞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婷婷 赵辉 +4 位作者 任贺 郭建海 徐茂强 杨仁池 韩忠朝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69-673,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Ⅰ类和Ⅱ类T细胞的特点。方法采取30例慢性ITP患者外周血及8例慢性ITP患者和6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脾细胞(接受脾切除的患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辅助T细胞(Th)CD4+和细胞毒...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Ⅰ类和Ⅱ类T细胞的特点。方法采取30例慢性ITP患者外周血及8例慢性ITP患者和6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脾细胞(接受脾切除的患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辅助T细胞(Th)CD4+和细胞毒性T细胞(Tc)CD8+胞质内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4的比例;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bet和GATA3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疾病活动期患者外周血Th1/Th2和Tc1/Tc2的比例(25.62和30.2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8.29和12.58,均P<0.01);缓解期患者外周血Th1/Th2和Tc1/Tc2的比例(9.86和10.1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患者脾细胞Th1/Th2的比例(41.46)显著高于对照组(16.30,P<0.01);Tc1/Tc2的比例(35.80)高于对照组(16.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疾病活动期患者外周血以及ITP患者脾细胞GATA3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0.20和0.34倍,均P<0.05),缓解期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对照组的0.97倍)。ITP患者外周血及脾细胞TbetmRNA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对照组的1.17和1.04倍)。结论ITP是Ⅰ类T细胞占优势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促进Ⅰ类T细胞模式向Ⅱ类T细胞转化可能为ITP患者提供一种潜在的免疫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T淋巴细胞 干扰素Ⅱ型
原文传递
干扰素治疗肝炎病毒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被引量:9
3
作者 郭振兴 季林祥 +1 位作者 段毅力 杨仁池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29-232,共4页
目的:评价干扰素α(IFN-α)对肝炎病毒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例肝炎病毒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IFN-α治疗,IFN-α具体用法:3MU,皮下注射,1周2次,至少2个月。结果:20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6例,中位年... 目的:评价干扰素α(IFN-α)对肝炎病毒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例肝炎病毒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IFN-α治疗,IFN-α具体用法:3MU,皮下注射,1周2次,至少2个月。结果:20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36.5(7~50)岁。HBV阳性15例,HCV阳性4例,HBV和HCV同时阳性1例。所有患者均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没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或脾脏明显增大的证据。9例患者获得完全反应(CR),6例部分反应(PR),2例次要反应(MR),CR率45%,总有效率85%,血小板反应持久。应用IFN-α治疗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IFN-α是治疗肝炎病毒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切实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 肝炎病毒 IFN-Α
下载PDF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和血小板第4因子对体外扩增后脐血CD34^+细胞黏附特性和趋化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桥川 李云涛 +7 位作者 孟恒星 王亚非 万长春 李新 葛薇 李茜 韩俊领 邱录贵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83-88,共6页
为了研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对扩增后脐血CD34+细胞归巢相关功能的影响,将纯化的脐血CD34+细胞接种入无血清培养液中,加入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FST(FL+SCF+TPO)、FST+SDF-1、FST+PF4或FST+SDF-1+PF4,分别于培... 为了研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对扩增后脐血CD34+细胞归巢相关功能的影响,将纯化的脐血CD34+细胞接种入无血清培养液中,加入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FST(FL+SCF+TPO)、FST+SDF-1、FST+PF4或FST+SDF-1+PF4,分别于培养第7、10、14天检测CD34+细胞扩增倍数、集落形成能力、细胞的黏附分子表达、总黏附性、趋化功能。结果表明:①加入SDF-1的实验组CD34+细胞及造血祖细胞集落扩增倍数高于对照组;②加入SDF-1明显上调扩增的CD34+细胞CD49e的表达,加入PF4明显上调扩增的CD34+细胞CD49e、CD54的表达,在扩增体系中加入SDF-1或PF4均能够明显提高扩增的CD34+细胞的总黏附性;③在扩增体系中加入SDF-1能够明显提高扩增的CD34+细胞的自发迁移率,但导致CXCR-4的表达和SDF-1诱导迁移率降低;而PF4能够明显提高扩增的CD34+细胞的CXCR-4的表达和SDF-1诱导迁移率;在扩增体系中同时加入SDF-1和PF4能够明显提高扩增的CD34+细胞自发迁移率和SDF-1诱导迁移率。结论:体外扩增体系中加入SDF-1和PF4能够上调部分归巢相关黏附分子的表达,保持扩增的CD34+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有利于降低体外扩增对造血干/祖细胞(HSPC)归巢相关功能的不利影响,维持扩增的HSPC的归巢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4^+细胞 脐带血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血小板第4因子 体外扩增 黏附特性 趋化功能
下载PDF
以淋巴增殖性疾病为表现的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与诊断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增军 吴瞳 +1 位作者 邱录贵 李业楠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研究以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LPD)为表现的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方法:对过去7年间以LPD为主要表现并可诊断为MCL的1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15例MCL中,依靠病理及CyclinD1诊断6例,依... 目的:研究以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LPD)为表现的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方法:对过去7年间以LPD为主要表现并可诊断为MCL的1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15例MCL中,依靠病理及CyclinD1诊断6例,依靠典型的免疫表型特征诊断9例;②部分以LPD表现的MCL患者临床表现、瘤细胞形态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难以区别,而免疫表型分析不符合CLL特点;③淋巴结或脾脏病理检查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是诊断MCL的主要依据,典型的免疫表型对MCL的诊断价值值得探讨。结论:部分MCL患者以广泛侵犯骨髓的LPD发病,对不典型LPD应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而不能按CLL处理,以免贻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诊断
下载PDF
应重视肿瘤耐药机制和耐药基因检测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杨纯正 许元富 齐静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21-1224,共4页
关键词 耐药基因 检测研究 耐药机制 肿瘤细胞耐药 抗肿瘤新药 化疗 肿瘤患者 肿瘤耐药 临床治疗
原文传递
小鼠IL-18基因修饰瘤苗的抗白血病作用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徐玢 马小彤 +3 位作者 董成亚 石洋 林永敏 吴克复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4-278,共5页
我们在前期工作中成功制备了IL-18基因修饰的白血病疫苗,为了探讨IL-18基因修饰瘤苗的体内抗白血病作用,实验采用L1210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模型,在小鼠体内接种IL-18基因修饰瘤苗,观察瘤苗对L1210细胞致瘤性的影响及免疫保护作用,并进一... 我们在前期工作中成功制备了IL-18基因修饰的白血病疫苗,为了探讨IL-18基因修饰瘤苗的体内抗白血病作用,实验采用L1210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模型,在小鼠体内接种IL-18基因修饰瘤苗,观察瘤苗对L1210细胞致瘤性的影响及免疫保护作用,并进一步对其抗白血病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IL-18基因修饰瘤苗能够明显延长荷瘤小鼠存活时间,大部分小鼠达到长期生存,且长生存小鼠用野生型L1210细胞二次攻击后大多数仍能长期生存,表明IL-18基因修饰瘤苗有显著的抗白血病作用,并可诱导小鼠产生免疫记忆和免疫保护。机制探讨发现,接种IL-18基因修饰瘤苗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对L1210肿瘤细胞的CTL及N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IL-18基因修饰瘤苗能够显著增强抗肿瘤CTL和NK细胞反应。接种瘤苗可使小鼠IFN-γ水平升高,但与对照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提示IFN-γ可能在IL-18基因修饰瘤苗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中作用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8 L1210白血病 肿瘤疫苗
下载PDF
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生活质量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振萍 周泽平 +8 位作者 杨丽 陈晓梨 郭晔 王小燕 董洵玮 王婷婷 张磊 邱志勇 杨仁池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339-342,共4页
目的:评价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对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使用Medical Outcome Study SF-36 form(SF-36)中文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36例成人ITP患者进行QoL调查。按照血小板计数,将患者分为3组[PLT... 目的:评价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对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使用Medical Outcome Study SF-36 form(SF-36)中文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36例成人ITP患者进行QoL调查。按照血小板计数,将患者分为3组[PLT〈30×10^9/L;PLT(30~100)×10^9/L;PLT〉100×10^9/L]。SF-36的8个维度作为测量结果:躯体健康(PF);社会功能(SF);躯体角色功能(RP);躯体疼痛(BP);心理健康(MH);情绪角色功能(RE);精力(VT);总体健康(GH)。结果:在8个维度ITP患者和正常人相比SF-36 QoL均降低。在PF、RP、BP、GH、SF和RE等6个维度中QoL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ITP患者在GH、VT和RE3个维度与慢性患者相比QoL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根据血小板计数分组的比较中,在PF、GH和SF3个维度显示了明显的差别。年龄是除了SF以外其他所有维度的负性预测因子。当前血小板计数是BP,SF和GH的负性预测因子。而且治疗费用也影响了QoL得分。对出血的恐惧作为主观指标对QoL有明显的负面影响。结论:成人ITP患者的QoL明显降低,年龄、血小板计数和出血的恐惧对QoL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为ITP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基于询证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生活质量 SF-36
下载PDF
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白血病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于明华 张悦 +3 位作者 蔡文宇 李梅 于成龙 肖志坚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嗜酸粒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1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有t(8;21)(q22;q22),(AML/ETO)、25例AML伴有骨髓异常嗜酸粒细胞,inv(16)(p13;q22)或t(16;16... 目的:探讨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嗜酸粒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1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有t(8;21)(q22;q22),(AML/ETO)、25例AML伴有骨髓异常嗜酸粒细胞,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CBFβ/MYH11)和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涂片嗜酸粒细胞细胞形态学,每例患者计数200个骨髓嗜酸粒细胞,分析各阶段嗜酸粒细胞比例及其形态特征。结果:CEL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杆状核和分叶核细胞为主,形态学主要表现为细胞质嗜酸性颗粒减少,空泡及碱性颗粒。AML伴骨髓异常嗜酸粒细胞,inv(16)(p13;q22)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中晚阶段嗜酸粒细胞为主,细胞明显成熟障碍,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为粗大紫红色嗜碱性颗粒增多并覆盖细胞核,少数伴有细胞质空泡。AML伴t(8;21)(q22;q22)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晚幼粒细胞为主,成熟阶段粒细胞减少,其形态学主要表现为颗粒增多但细小,多数表现为金黄色颗粒覆盖细胞核上。CML-CP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细胞为主,颗粒以细小密集增多为主,颗粒减少及空泡不明显。结论: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除各自原发病的特点之外,其嗜酸粒细胞比例以及形态学改变不尽相同,通过详细细胞形态学分析能够为上述疾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初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嗜酸粒细胞 形态学
下载PDF
甲异靛对Jurkat细胞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在细胞凋亡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兵城 肖志坚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55-259,共5页
目的:探讨甲异靛对Jurkat细胞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在甲异靛诱导Jurkat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XTT法检测甲异靛对Jurkat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以及DNA片段分析检测甲异靛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的情况。应用Western B... 目的:探讨甲异靛对Jurkat细胞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在甲异靛诱导Jurkat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XTT法检测甲异靛对Jurkat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以及DNA片段分析检测甲异靛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的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家族成员及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甲异靛作用前后的表达或磷酸化情况。通过电转染方法使Jurkat细胞高表达外源性活化AKT,并进一步分析其对甲异靛诱导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结果:甲异靛抑制Jurkat细胞增殖,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IC50为10.2μmol/L;5~20μmol/L甲异靛诱导Jurkat细胞凋亡且凋亡效应具有浓度依赖性;甲异靛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伴随CASP ASE2,3,8,9的活化,50μmol/L CASPASE抑制剂z-VAD-fmk可阻断甲异靛诱导的Jurkat细胞凋亡。甲异靛降低Jurkat细胞AKT信号通路中AKT,RAF,PDKl,以及ERKl/2的磷酸化水平;15μmol/L LY294002)(PI3K-AKT抑制剂)可显著提高甲异靛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的作用。甲异靛同样诱导高表达外源性活化AKT的Jurkat细胞凋亡,但LY294002不能增强甲异靛对高表达外源性活化AKT的Jurkat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结论:甲异靛显著抑制Jurkat细胞增殖,通过活化CASPASE途径诱导Jurkat细胞的凋亡。甲异靛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伴AKT磷酸化水平的降低,AKT活性的降低并非甲异靛诱导凋亡的惟一因素,但参与甲异靛与P13K-AKT抑制剂协同诱导Jurkat细胞的凋亡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甲异靛 AKT信号通路 凋亡 机制
下载PDF
NK细胞及其在白血病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芳 马小彤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325-327,共3页
自然杀伤(NK)细胞在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天然免疫过程中,NK细胞对靶细胞的作用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MHC-I)分子限制,即以不表达MHC-I类分子的细胞为靶细胞,如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在白血病治... 自然杀伤(NK)细胞在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天然免疫过程中,NK细胞对靶细胞的作用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MHC-I)分子限制,即以不表达MHC-I类分子的细胞为靶细胞,如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在白血病治疗方面,NK细胞作为免疫治疗手段的研究有很大进展。本文就NK细胞和白血病细胞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NK细胞在治疗白血病方面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杀伤细胞 同种反应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GSTT1,GSTM1和NQO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及其重现染色体异常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琳 张悦 +1 位作者 张美荣 肖志坚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3期2312-2316,共5页
目的探讨GSTT1,GSTM1和NQO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易感性及AML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方法228例AML和241名与患者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群对照,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GSTT1和GSTM1基因型,用PCR限制性内切酶片段... 目的探讨GSTT1,GSTM1和NQO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易感性及AML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方法228例AML和241名与患者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群对照,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GSTT1和GSTM1基因型,用PCR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分析NQO1基因型。结果AML患者GSTM1无效型(null)比例(62.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2.7%),而GSTT1无效型(null)比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QO1C609TC/T和T/T基因型比例AML患者(分别为53.1%和25.0%)、t(8;21)(q22;q22)/AMLETO阳性患者(分别为64.3%和25.0%)、t(15;17)(q22;q11)/PMLRARα阳性患者(分别为57.1%和26.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9.4%和13.7%)。NQO1C609TC/T和T/T基因型患t(8;21)(q22;q22)/AMLETO阳性AML的相对危险性分别为4.487(95%CI:1.282~15.705)和6.293(95%CI:1.536~25.782),NQO1C609TC/T和T/T基因型患t(15;17)(q22;q11)/PMLRARα阳性AML的相对危险性分别为2.531(95%CI:1.286~4.981)和4.149(95%CI:1.856~9.275)。结论NQO1C609TC/T和T/T基因型与我国成人原发性AML,特别是伴重现染色体异常t(8;21)(q22;q22)/AMLETO阳性及t(15;17)(q22;q11)/PMLRARα阳性AML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细胞 急性 易位(遗传学) 基因 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GSTM1基因型 GSTT1 染色体异常 基因多态性 NQO1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
原文传递
生物被膜分散方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董成亚 马小彤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0-123,共4页
临床上生物被膜与感染的慢性迁延不愈密切相关,而生物被膜菌的分散又会造成感染的反复急性发作,给临床感染的有效控制带来很大困难。生物被膜菌的分散过程受到了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蜂式分散、块式分散和毯式分散3种形... 临床上生物被膜与感染的慢性迁延不愈密切相关,而生物被膜菌的分散又会造成感染的反复急性发作,给临床感染的有效控制带来很大困难。生物被膜菌的分散过程受到了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蜂式分散、块式分散和毯式分散3种形式来实现的。深入进行生物被膜基础研究对改变目前临床感染治疗的窘境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 分散方式 感染
下载PDF
人mda-7/IL-24对淋巴瘤细胞Namalwa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段永娟 马小彤 +3 位作者 董成亚 张芳 林永敏 杨宾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17-422,共6页
目的:研究黑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7,mda-7,又称IL-24)对淋巴瘤细胞系Namalwa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10个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系(Namalwa、Raji、K562、NB4、U937、Ramou... 目的:研究黑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7,mda-7,又称IL-24)对淋巴瘤细胞系Namalwa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10个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系(Namalwa、Raji、K562、NB4、U937、Ramous、CEM、KG1a、HL60、J6-1)中mda-7/IL-24的表达情况。用RT-PCR方法从活化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克隆mda-7/IL-24编码区,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Target-IL-24。经测序鉴定后,用脂质体法转染Namalwa细胞,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转染细胞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证实mda-7/IL-24的表达。通过MTF法、集落形成试验、流式细胞术、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来评价mda-7/IL-24对肿瘤细胞增殖、生长特性、集落形成、凋亡情况、体内致瘤能力的作用。结果:10个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系中未检测到mda-7/IL-24的表达;转染重组质粒pTarget-IL-24的Namalwa细胞在mRNA与蛋白水平都有mda-7/IL-24的表达;稳定表达mda-7/IL-24的Namalwa细胞增殖活力以及集落形成能力与转染空载体的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但是两者的凋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裸鼠体内移植瘤实验结果显示稳定表达mda-7/IL-24的Namalwa细胞株的致瘤性明显低于转染空载体的对照组(P<0.05)。结论:mda-7/IL-24对来源于Burkitt淋巴瘤的Namalwa细胞系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为Burkitt淋巴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 IL-24 淋巴瘤 基因治疗
下载PDF
10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细胞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邓书会 徐燕 +6 位作者 王亚非 麦玉洁 刘旭平 赵耀中 邹德慧 王迎 邱录贵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1685-1688,共4页
目的总结我国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0例 MM 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结果。结果 (1)患者总体的克隆性染色体畸变(CA)检出率为17.2%;纳入亚克隆后 CA 检出率为37.0%;其中亚二倍体最多见;13号... 目的总结我国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0例 MM 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结果。结果 (1)患者总体的克隆性染色体畸变(CA)检出率为17.2%;纳入亚克隆后 CA 检出率为37.0%;其中亚二倍体最多见;13号染色体异常(C13A)检出率为6.0%,其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出率为33.3%;14号染色体易位和/或14q32异常检出率6.0%;(2)单因素分析示克隆性 CA、非超二倍体和 C13A 都使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OS)和疾病进展时间(TTP)显著缩短;多因素分析中仅 C13A 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结论 C13A、非超二倍体、超二倍体、免疫球蛋白重链(IgH)易位等 CA 在我国 MM 患者中具有重现性。预后分析显示 C13A是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遗传学 染色体畸变 回顺性分析
原文传递
小鼠白介素18与白介素1β转化酶共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真核表达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玢 马小彤 +4 位作者 董成亚 石洋 林永敏 宋玉华 吴克复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7-181,共5页
为了制备白介素18前体(proIL-18)和白介素1β转化酶(ICE)共表达肿瘤疫苗,从小鼠脾细胞克隆proIL-18和ICE基因,构建小鼠proIL-18和ICE共表达质粒(pIRES-proIL-18-ICE),经测序证实序列正确后,脂质体法转染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L1210,... 为了制备白介素18前体(proIL-18)和白介素1β转化酶(ICE)共表达肿瘤疫苗,从小鼠脾细胞克隆proIL-18和ICE基因,构建小鼠proIL-18和ICE共表达质粒(pIRES-proIL-18-ICE),经测序证实序列正确后,脂质体法转染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L1210,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转染细胞RT-PCR及转染细胞培养上清IL-18ELISA检测结果表明,肿瘤细胞可以表达并分泌成熟的IL-18。培养上清的IL-18可显著诱导ConA刺激的小鼠脾细胞产生IFN-γ,表明其具有功能活性。生长曲线和细胞周期实验证实与未转染的肿瘤细胞相比,转染空载体pIRES、pIRES-proIL-18、pIRES-ICE、pIRES-proIL-18-ICE基因对肿瘤细胞生长增殖无明显影响。IL-18白血病瘤苗的成功制备表明,利用pIRES载体在同一肿瘤细胞中共表达的proIL-18和ICE能够完全模拟生理过程,在真核细胞内有效酶切,分泌出成熟并有功能活性的IL-18;构建的IL-18瘤苗为进一步评价其在小鼠体内的抗白血病效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白细胞介素18 真核表达载体pIRES L1210白血病细胞 肿瘤疫苗
下载PDF
中期因子基因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洋 王敏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49-153,共5页
中期因子(midkine,MK)是一种肝素结合生长因子。与炎性疾病、肿瘤、神经病变性疾病及AIDS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关系。MK在多种实体肿瘤中有高表达,可以作为肿瘤的预后指标以及多种疾病治疗的靶点。针对MK的治疗主要是应用MK的抗体、反义寡... 中期因子(midkine,MK)是一种肝素结合生长因子。与炎性疾病、肿瘤、神经病变性疾病及AIDS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关系。MK在多种实体肿瘤中有高表达,可以作为肿瘤的预后指标以及多种疾病治疗的靶点。针对MK的治疗主要是应用MK的抗体、反义寡核苷酸、siRNA和一些能够与MK发生特异结合分子,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MK生成以及中和MK作用。作为一种肿瘤特异性启动子,MK启动子调控自杀基因也被应用于肿瘤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期因子 实体肿瘤 反义寡核苷酸 SIRNA
原文传递
急性白血病患者同源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邢海燕 张新伟 +3 位作者 田征 唐克晶 秘营昌 王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64-236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同源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H IPK2)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AL)及健康供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H IPK2基因的表达。结果:①初发AL患者H IPK...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同源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H IPK2)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AL)及健康供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H IPK2基因的表达。结果:①初发AL患者H IPK2的相对转录水平为0.364±0.286,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160±0.272)(P<0.01);②AML患者中M2b的H IPK2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其它类型的AML(P<0.05);③除M2b外的AL患者H IPK2的转录水平与FAB亚型、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数、细胞或分子遗传学异常、乳酸脱氢酶水平、多药耐药基因1(mdr1)表达、P170表达及年龄等预后因素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H IPK2在AL患者中低表达,可能与AL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基因 HIPK2 基因表达
下载PDF
DVd(T)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7例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亚非 安刚 +5 位作者 徐燕 邓书会 邹德慧 王迎 赵耀中 邱录贵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观察脂质体阿霉素(PLD)联合长春新碱(VCR)、地塞米松(Dex)±沙利度胺(Thal)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17例初治或复发难治MM患者接受DVd(PLD40mg·m-2 d1、VCR2mg d1、Dex40mg d1~4)或DVdT(PLD及VC... 目的:观察脂质体阿霉素(PLD)联合长春新碱(VCR)、地塞米松(Dex)±沙利度胺(Thal)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17例初治或复发难治MM患者接受DVd(PLD40mg·m-2 d1、VCR2mg d1、Dex40mg d1~4)或DVdT(PLD及VCR用法用量同上,Dex:40mg,d1~4、d9~12;Thal:100mg,d1~21)治疗,按照EBMT标准评价疗效、WHO标准判断毒副反应。结果:①17例患者共完成了34个周期的治疗,总有效率(ORR=CR+nCR+VGPR+PR)为58.8%,与国外文献报道接近,与历史上我院采用的VAD及其类似方案相比疗效也接近。②采用DVd方案治疗的11例患者的ORR为4/11(36.4%)。其中6例初治患者的ORR为2/6(33.3%)。采用DVdT方案化疗的6例患者均为初治病例,其ORR为6/6(100%)。对于初治患者,DVdT方案的ORR显著好于DVd方案。③多数治疗相关毒副反应为1~2级且可耐受。17例患者中有13例在接受DVd(T)化疗前心电图或心脏B超示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或左室舒张功能降低,但均未因化疗增加心脏毒性。DVd组与DVdT组的毒副反应接近。结论:DVd方案具有较好的耐受性,适当延长Dex用量并加入Thal可以在不增加化疗相关毒性的同时显著提高DVd方案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脂质体阿霉素 沙利度胺
下载PDF
Caspase 8与肿瘤的发生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智芳 王建祥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31-334,共4页
肿瘤发生与细胞凋亡异常密切相关,Caspase 8是细胞凋亡途径中的重要分子。研究发现,在肿瘤细胞中存在caspase 8基因突变、甲基化引起的表达降低等异常,导致细胞对凋亡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有关。
关键词 肿瘤 细胞凋亡 CASPASE 8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