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环素类药物诱导的光敏性皮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余珊珊 陈旭 顾恒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24-626,共3页
四环素类药物是最常见的引起光敏反应的抗菌药物。该文概述了四环素类抗生素引起光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即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具有酮基和烯醇基共轭双键系统的四环素,引起表皮细胞、黑素细胞的光毒性和光变态反应,从而引起光敏性皮炎... 四环素类药物是最常见的引起光敏反应的抗菌药物。该文概述了四环素类抗生素引起光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即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具有酮基和烯醇基共轭双键系统的四环素,引起表皮细胞、黑素细胞的光毒性和光变态反应,从而引起光敏性皮炎。该文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光敏性的认识,降低光敏性药疹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敏性皮炎 四环素类药物 紫外线 光毒性 光变态反应 黑色素
下载PDF
银屑病患者血浆中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的表达及对外周血CD4^+T细胞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胡煜 栾超 +5 位作者 练霓 郝志敏 孙玉洁 王焱 顾恒 陈敏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银屑病患者血浆中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的含量及其对外周血CD4^+T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影响,探讨PCSK9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招募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 目的通过检测银屑病患者血浆中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的含量及其对外周血CD4^+T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影响,探讨PCSK9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招募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的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患者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66岁,病程1个月至15年。抽取受试者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浆和单个核细胞(PBMC),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PBMC中PCSK9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浆中PCSK9蛋白浓度。磁珠法分离每例受试者外周血CD4^+T细胞,并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加入PCSK9蛋白共培养,对照组不加PCSK9蛋白,培养24h后,ELISA检测培养基上清液中IFN-γ和IL-17A的表达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银屑病患者血浆PCSK9浓度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银屑病组和对照组PBMC中未检测到PCSK9mRNA的表达。银屑病组血浆中PCSK9表达[(243.58±11.91)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199.74±31.0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1,P<0.001)。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与PCSK9蛋白共培养后,IFN-γ和IL-17A表达水平[分别为(6150.00±212.13)ng/L和(1532.00±11.31)ng/L]均高于未加PCSK9蛋白的对照组[分别为(4650.00±212.13)ng/L和(698.5±266.5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71和4.418,均P<0.05)。健康对照CD4^+T细胞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检测到IFN-γ和IL-17A表达。结论银屑病患者血浆中PCSK9含量增高,可能通过活化外周血CD4^+T细胞参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CD4阳性T淋巴细胞 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7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原文传递
确定乳房外Paget病肿瘤手术切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潘淳 王焱 +2 位作者 吴敏智 赵亮 方方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年第3期137-141,共5页
乳房外Paget病是少见的上皮来源的皮肤恶性肿瘤,好发于肛门及外生殖器等顶泌汗腺分布区域。乳房外Paget病通常表现为边界不规则的红斑、鳞屑、渗出或湿疹样斑块,肿瘤组织难以切除干净,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乳房外Paget病的治疗尚无... 乳房外Paget病是少见的上皮来源的皮肤恶性肿瘤,好发于肛门及外生殖器等顶泌汗腺分布区域。乳房外Paget病通常表现为边界不规则的红斑、鳞屑、渗出或湿疹样斑块,肿瘤组织难以切除干净,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乳房外Paget病的治疗尚无金标准,但手术切除是其首选的常规治疗,因此,如何确定适当的手术切缘是关键。目前已经提出了获得肿瘤阴性边缘的多种方法,以尽量减少手术所致的组织缺损,减少创伤,提高生活质量。这些方法包括病变可见边界切除、术前定位活检与术中冰冻切片、Mohs显微描记外科手术、免疫组化、影像学及荧光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吉特病 乳腺外 外科手术 复发 治疗结果 手术切缘
原文传递
银屑病患者皮肤中原位记忆T淋巴细胞的检测 被引量:9
4
作者 栾超 杨永红 +4 位作者 王焱 刘毅 陈敏 蒋明军 王宝玺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00-802,共3页
目的 研究皮肤组织原位记忆T淋巴细胞在银屑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32例进行期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每例患者的皮损和非皮损组织、9例患者皮损消退后皮肤标本;10例健康人皮肤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原位记忆T... 目的 研究皮肤组织原位记忆T淋巴细胞在银屑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32例进行期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每例患者的皮损和非皮损组织、9例患者皮损消退后皮肤标本;10例健康人皮肤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原位记忆T淋巴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CD69和CD103,分析组织原位记忆T淋巴细胞在银屑病发病不同时期的情况.两组免疫组化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 32例进行期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每高倍视野中CD69+CD103+T淋巴细胞数量分别为11.34±7.60和2.72±4.20,皮损区明显高于非皮损区(t=8.46,P<0.01);其中9例患者皮损消退前后每高倍视野中CD69+CD103+T淋巴细胞数量分别为14.33±2.21和12.00±4.58,皮损消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P=0.08);健康对照组为1.70±2.98,与银屑病患者非皮损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P>0.05).结论 银屑病患者皮肤中原位记忆T淋巴细胞可能在皮损的形成和复发过程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记忆T淋巴细胞 原位
原文传递
氨基酮戊酸孵育不同时间对光动力疗法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宇甄 曾荣 +5 位作者 郑娜娜 段志敏 徐浩翔 吴秋菊 林彤 李岷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8-212,共5页
目的探讨氨基酮戊酸(ALA)孵育不同时间对ALA光动力疗法(ALA-PDT)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效应的影响。方法在预先放置细胞爬片的24孔和96孔细胞培养板中构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膜的形成情况,用... 目的探讨氨基酮戊酸(ALA)孵育不同时间对ALA光动力疗法(ALA-PDT)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效应的影响。方法在预先放置细胞爬片的24孔和96孔细胞培养板中构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膜的形成情况,用甲基四氮盐(XTT)法观察生物膜生长活力情况。确定生物膜体外模型构建成功后,分成6组,阴性对照组不加入ALA、不照光;ALA组仅予ALA孵育30 min,不照光;LED组仅予照光但不加入ALA;ALA-PDT1组、ALA-PDT2组、ALA-PDT3组分别与ALA孵育15、30、60 min后,接受LED光照射。处理完成后采用CLSM检测生物膜结构、死菌/活菌比例,XTT法观察生物膜生长活力差异。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CLSM观察显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体外模型构建成功。ALA-PDT1组、ALA-PDT2组、ALA-PDT3组死菌/活菌比值分别为0.90±0.16、1.75±0.19和2.57±0.32,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0.31±0.01,t值分别为55.56、138.62、74.64,均P<0.001);生物膜活力值分别为0.35±0.02、0.26±0.02和0.18±0.01,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0.43±0.00;t值分别为35.66、2.64、110.96,均P<0.001)。CLSM显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在ALA-PDT作用下结构被破坏,且随着ALA孵育时间延长,生物膜破坏越严重。结论ALA孵育时间延长会增强ALA-PDT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丙酸杆菌 生物膜 光化学疗法 氨基酮戊酸 孵育时间
原文传递
CD69+T细胞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郝志敏 向志 +5 位作者 栾超 杨永红 胡煜 陈浩 陈敏 王宝玺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6年第3期137-140,共4页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皮肤CD69+T细胞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31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中CD69+T细胞在皮肤中的表达,与6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CD69+T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真皮.31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皮肤CD69+T细胞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31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中CD69+T细胞在皮肤中的表达,与6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CD69+T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真皮.31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的真皮中,CD69+T细胞分别为(35.16±12.67)%和(8.70±3.29)%,皮损明显高于非皮损(t=12.5,P<0.01).6例健康人对照皮肤中CD69+T细胞(8.71±2.55)%,明显低于银屑病皮损(t=5.03,P< 0.01),与非皮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P> 0.05).20例急性期与1 1例稳定期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69+T细胞分别为(40.89±10.31)%和(24.46±9.49)%,急性期明显高于稳定期(t=0.36,P< 0.01).结论 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69+T细胞表达增高,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CD69阳性T淋巴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无创检测方法对黄褐斑诊断分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丁徽 林彤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3年第3期240-243,共4页
黄褐斑是一种获得性色素性增加性皮肤病, 特征是位于面部光暴露区域黑色、棕色对称的色素沉着斑。可发生于面部包括额部、颧部、面颊、下颏等部位, 不同程度地困扰着患者,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对患者情绪健康、社交生活等产生负面影响。... 黄褐斑是一种获得性色素性增加性皮肤病, 特征是位于面部光暴露区域黑色、棕色对称的色素沉着斑。可发生于面部包括额部、颧部、面颊、下颏等部位, 不同程度地困扰着患者,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对患者情绪健康、社交生活等产生负面影响。无创检测以非侵入性、实时、可重复等优点, 对黄褐斑诊断、鉴别诊断、分型, 以及对黄褐斑的治疗、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无创检测 皮肤CT 皮肤镜 诊断 分型
原文传递
Schimmelpenning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焱 冯广东 +6 位作者 王晶 陈浩 张倩 武新英 薛昌敖 方方 孙建方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6年第3期141-144,共4页
患者女,17岁,右侧头面颈部泛发性褐色疣状增殖性皮损17年.右眼下睑泪囊区触及一质硬囊性肿物,右下泪小点缺如.眼眶核磁平扫:右眼泪囊区可见一类圆形肿物,压及筛窦及眼外肌.头面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生肥厚,表皮乳头... 患者女,17岁,右侧头面颈部泛发性褐色疣状增殖性皮损17年.右眼下睑泪囊区触及一质硬囊性肿物,右下泪小点缺如.眼眶核磁平扫:右眼泪囊区可见一类圆形肿物,压及筛窦及眼外肌.头面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生肥厚,表皮乳头瘤样增生,真皮内可见大量成熟及不成熟的皮脂腺结构,部分见异位的大汗腺,诊断为皮脂腺痣.口腔右侧黏膜,包括右侧上腭及右半舌部见疣状赘生物;口腔全景片示右侧上下颌骨及牙槽骨发育欠佳.此外,双上肢可见大面积咖啡色斑片及褐色斑点.患者智力中等,既往有惊厥史.诊断:Schimmelpenning综合征.经皮肤外科手术后去除部分皮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dassohn皮脂腺性 皮脂腺疾病 斜视 外科手术 少见病
原文传递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诊治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段梦莹 王焱 万万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年第5期257-260,共4页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发生于皮肤和皮下的间叶细胞恶性肿瘤,以局部复发率高和远处转移率低为特点。近年研究发现,除了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可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外,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影像学及皮肤镜和皮肤CT(反射式的...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发生于皮肤和皮下的间叶细胞恶性肿瘤,以局部复发率高和远处转移率低为特点。近年研究发现,除了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可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外,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影像学及皮肤镜和皮肤CT(反射式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均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诊断、治疗及评估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目前,对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手术治疗为扩大切除手术或Mohs显微外科手术,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术后可辅助放疗、免疫综合治疗;冷冻治疗对复发患者有效;对不能手术或手术切缘阳性的患者需联合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的治疗。另外,抗雌激素(如他莫昔芬)或新型靶向药物乙酰肝素酶抑制剂roneparstat(SST0001)可能也有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肉瘤 病理学 临床 诊断 Mohs外科手术 治疗应用
原文传递
小血管硬化剂治疗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乐张慧 张倩 +1 位作者 王焱 方方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年第5期265-268,共4页
硬化剂疗法是一种治疗血管扩张的有效手段,其通过注射硬化剂使血管成为纤维条索,最终被周围组织吸收,以达到治疗血管异常曲张或美容的目的。硬化剂疗法是治疗皮内小静脉曲张,包括网状静脉曲张和毛细血管扩张的首选疗法,对低流量血... 硬化剂疗法是一种治疗血管扩张的有效手段,其通过注射硬化剂使血管成为纤维条索,最终被周围组织吸收,以达到治疗血管异常曲张或美容的目的。硬化剂疗法是治疗皮内小静脉曲张,包括网状静脉曲张和毛细血管扩张的首选疗法,对低流量血管畸形的治疗也有较好疗效。硬化剂的种类、泡沫硬化剂的稳定性、注射方法等因素均会影响临床应用的效果。随着硬化剂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硬化剂泡沫制作的不断改进,对部分硬化剂的使用浓度与剂量已达成了共识,一些关于硬化疗法的研究和影像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也使硬化剂疗法取得进展,使得对硬化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毛细血管扩张 血管畸形 硬化疗法 治疗应用
原文传递
不同底物间接免疫荧光对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诊断的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灵 冯素英 +2 位作者 李志量 靳培英 王宝玺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评价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裂皮肤为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对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诊断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56例,其中大疱性类天疱疮(BP)47例,获得... 目的评价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裂皮肤为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对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诊断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56例,其中大疱性类天疱疮(BP)47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6例,线状IgA大疱性皮病2例,P200类天疱疮1例。对照组为70例天疱疮、15例慢性湿疹和15例健康成人。分别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裂皮肤为底物行间接免疫荧光,观察荧光沉积情况,比较不同表皮下水疱病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BP患者血清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可见到荧光物质沿基底膜带线性沉积,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可见BP患者荧光线性沉积于表皮侧,EBA和P200类天疱疮线性沉积于真皮侧。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裂皮肤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对表皮下水疱病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3.2%、60.7%、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P<0.05),特异性分别为98.0%、100%、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以盐裂皮肤为底物时诊断的敏感性高于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为底物(χ^2值分别为8.0、16.7,均P<0.05)。结论对于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的诊断,盐裂皮肤为底物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优于以猴食管和正常人皮肤为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抗体技术 间接 类天疱疮 大疱性 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 诊断 敏感性 特异性
原文传递
反常性痤疮一家系nicastrin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学敏 徐浩翔 +4 位作者 惠云 张晓峰 何艳艳 李诚让 王宝玺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6年第4期201-204,共4页
目的 研究一家系2例汉族反常性痤疮患者γ分泌酶基因的突变。 方法 提取家系中5名成员(2例患者、先证者父亲、2例目前未发病者)的外周血DNA,扩增nicastrin蛋白(NCSTN)、早老素(PSEN) 1、早老素增强子(PSENEN)、前咽缺陷蛋白(A... 目的 研究一家系2例汉族反常性痤疮患者γ分泌酶基因的突变。 方法 提取家系中5名成员(2例患者、先证者父亲、2例目前未发病者)的外周血DNA,扩增nicastrin蛋白(NCSTN)、早老素(PSEN) 1、早老素增强子(PSENEN)、前咽缺陷蛋白(APH1)基因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并以100例无关系健康人作为对照。同时比较先证者皮损与4个健康对照NCSTN基因mRNA表达差异。 结果 检测到2例患者血样DNA存在NCSTN基因中第477位碱基发生C→A的杂合突变,即c.477C〉A,其余3名家系成员及健康对照未发现相应突变;查询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网站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也未发现此突变。另外,先证者皮损NCSTN mRNA水平较健康对照明显减少。 结论 NCSTN基因新的无义突变c.477C〉A是该反常性痤疮家系的致病突变,并可能通过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途径导致该基因功能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常性痤疮 基因 突变 系谱 基因 nicastrin
原文传递
靶向药物伊马替尼治疗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段梦莹 王焱 方方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9年第5期292-294,共3页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DFSP)是一种局部侵袭性肉瘤,好发于青年至中年人群。通常发生于躯干及四肢近端,也可发生在头颈部。通常表现为缓慢生长的结节或斑块,治疗首选手术切除,但局部复发率高。然而,由于90%...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DFSP)是一种局部侵袭性肉瘤,好发于青年至中年人群。通常发生于躯干及四肢近端,也可发生在头颈部。通常表现为缓慢生长的结节或斑块,治疗首选手术切除,但局部复发率高。然而,由于90%的DFSP患者出现17号及22号染色体异位,产生融合基因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PDGEB)与其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β,PDGFR-β)结合,从而激活下游信号传导通路。这一特点既可作为主要发病机制,也是靶向治疗的理论基础。该文对DFSP发病机制、主要靶向药物伊马替尼治疗及伊马替尼产生的原发和继发耐药后潜在的新靶向药物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肉瘤 皮肤 隆突性 发病机制 伊马替尼 耐药 新靶向药物
下载PDF
头颈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岳超 王焱 方方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4年第5期335-338,共4页
皮肤鳞状细胞癌多发生于头颈部,由于头颈部的淋巴管引流通路丰富且变化较多,易发生颈淋巴结和腮腺的转移,因此,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和(或)加术后放疗.肿瘤巨大向深部组织侵袭易使周围神经受累.腮腺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免疫抑制等... 皮肤鳞状细胞癌多发生于头颈部,由于头颈部的淋巴管引流通路丰富且变化较多,易发生颈淋巴结和腮腺的转移,因此,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和(或)加术后放疗.肿瘤巨大向深部组织侵袭易使周围神经受累.腮腺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免疫抑制等提示预后不良.术前前哨淋巴结活检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有助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分期、判断预后和后续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头颈部肿瘤 皮肤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