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伴糖代谢异常患者血脂与血糖水平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贺春晖 贺婷 +16 位作者 杨进刚 于梅 苏淑红 杨红梅 胡喜田 高峰 史旭波 吴超 陶水英 张峻 吴元 乔树宾 吴永健 王杨 高晓津 杨跃进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30-936,共7页
目的:比较匹伐他汀(4 mg/d)和阿托伐他汀(20 mg/d)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伴糖代谢异常患者血脂与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依托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于2016年4月至2020年6月入组全国7个中心554例AMI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匹伐他汀组... 目的:比较匹伐他汀(4 mg/d)和阿托伐他汀(20 mg/d)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伴糖代谢异常患者血脂与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依托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于2016年4月至2020年6月入组全国7个中心554例AMI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匹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最终两组各有209例与203例符合条件入选。主要对比两组随访6个月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的变化,并将患者分为糖尿病与糖尿病前期进行亚组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时与基线相比,匹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LDL-C([-0.6±0.8)mmol/L vs(.-0.9±1.0)mmol/L,P=0.082]和HbA_(1c)[(-0.6±1.5)%vs.(-0.3±1.1)%,P=0.090]的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合并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匹伐他汀亚组和阿托伐他汀亚组中,LDL-C的变化值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中阿托伐他汀亚组与匹伐他汀亚组相比,HbA_(1c)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0.4)%vs.(0.0±0.7)%,P=0.042]。结论:在AMI伴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匹伐他汀(4 mg/d)和阿托伐他汀(20 mg/d)降低LDL-C水平相似,但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匹伐他汀对HbA_(1c)的影响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糖代谢异常 匹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糖化血红蛋白
下载PDF
8日龄小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制备与模型标准化评估
2
作者 布威麦热姆·热杰普 王莽原 +4 位作者 向晨莹 郝琰琰 聂宇 廉虹 霍强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5310-5317,共8页
目的构建8日龄小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及模型标准化评估。方法取40只8日龄CD1小鼠,30只在体视显微镜下结扎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AMI模型(AMI组),10只仅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假手术组)。LAD结扎后1、3 d分别用TTC染色、TTC-... 目的构建8日龄小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及模型标准化评估。方法取40只8日龄CD1小鼠,30只在体视显微镜下结扎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AMI模型(AMI组),10只仅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假手术组)。LAD结扎后1、3 d分别用TTC染色、TTC-伊文思蓝双染色法评估心肌缺血;LAD结扎后7、14、21 d通过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结扎后4、7、14、21 d观察纤维瘢痕形成情况,Masson染色测量梗死纤维化面积。结果TTC染色和TTC-伊文思蓝双染色结果显示结扎线以下呈苍白色,说明成功造成心肌缺血。心脏超声结果显示:LAD结扎后7、14、21 d AMI组较假手术组左心室功能明显变差,左心室内径明显扩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分别降低(37.64±4.30)%、(50.98±4.98)%和(46.49±5.49)%,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绝对值分别降低(31.06±2.99)%、(35.59±3.54)%和(30.40±4.07)%,左室舒张期内径(LVIDd)绝对值分别增加(0.69±0.30)mm、(1.25±0.47)mm和(1.35±0.41)mm,左室收缩期内径(LVIDs)绝对值分别增加(1.03±0.24)mm、(1.95±0.44)mm和(1.85±0.32)mm。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梗死区心肌组织逐渐被纤维瘢痕组织替代,结扎后4、7、14、21 d心脏纤维化面积分别达到(60.94±7.14)%、(67.85±11.4)%、(69.88±11.40)%和(75.79±7.67)%。结论本研究详细描述了8日龄小鼠AMI模型建立过程,通过不同方法评估了术后不同时间点心脏梗死面积﹑心脏结构﹑功能以及纤维化程度;为建立稳定可靠的8日龄小鼠AMI模型以及手术评估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急性心肌梗死 显微操作 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Shc1对M1型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研究
3
作者 胡苗清 黄成珍 +2 位作者 陈厚早 聂宇 廉虹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5548-5553,共6页
目的 通过干扰小鼠巨噬细胞Shc1基因,探究Shc1对脂多糖LPS刺激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方法 分离C57BL/6J成年小鼠(6~8周)的巨噬细胞,加入LPS刺激24 h后,提取细胞RNA反转录为cDNA,利用siRNA技术敲低Shc1基因(si-Shc1),和对照组(Si-NC)同时... 目的 通过干扰小鼠巨噬细胞Shc1基因,探究Shc1对脂多糖LPS刺激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方法 分离C57BL/6J成年小鼠(6~8周)的巨噬细胞,加入LPS刺激24 h后,提取细胞RNA反转录为cDNA,利用siRNA技术敲低Shc1基因(si-Shc1),和对照组(Si-NC)同时处理48 h后检测Shc1的mRNA和蛋白的敲低水平,利用RT-qPCR分别检测促炎因子、转录因子和抑炎因子的mRNA水平变化;在Si-NC和si-Shc1组中使用脂多糖LPS刺激24 h后,利用RT-qPCR分别检测促炎因子、转录因子和抑炎因子的mRNA水平变化。结果 LPS刺激可以促进M1型巨噬细胞分泌促炎因子(P<0.000 1),且增强转录因子的RNA水平(P<0.000 1);与si-NC组相比,si-Shc1会增强细胞中促炎因子TNF-α的RNA水平(P<0.001),降低IL-1β、IL-6和iNOS的RNA水平(P<0.001);敲低Shc1的细胞加入LPS刺激后,促炎因子以及转录因子的RNA水平与未处理细胞组相当。结论 Shc1参与调控促炎因子的表达,但不参与脂多糖LPS对M1型巨噬细胞的极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c1 M1型巨噬细胞 极化作用 促炎因子 抑炎因子
原文传递
微创血管介入手术辅助系统的临床前评价研究
4
作者 朱瑾彦 张敏 +6 位作者 杨伯清 彭鹏 罗佳菲 孙洋 秦冠博 李彬 岳广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61-766,共6页
目的:对中国自主研发的微创血管介入手术辅助系统(微亚医疗)进行在体临床前安全性和可行性评价。方法:选用6只健康雌性巴马小型猪作为实验动物。实验组(n=3)由微创血管介入手术辅助系统完成小型猪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对照组(n=3)由... 目的:对中国自主研发的微创血管介入手术辅助系统(微亚医疗)进行在体临床前安全性和可行性评价。方法:选用6只健康雌性巴马小型猪作为实验动物。实验组(n=3)由微创血管介入手术辅助系统完成小型猪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对照组(n=3)由具有冠脉介入治疗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主任医师完成并评价小型猪的冠脉造影术。所有动物均采用股动脉入路,并对每只动物分别进行左、右冠脉造影。介入手术辅助系统的功能评价由术者术后即刻完成。冠脉造影评价报告手术总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结果评价。术前和术后3 h均进行血液学检查,术后3 h为实验终点,然后对实验动物安乐死进行组织病理取材。结果:6只实验动物的冠脉造影操作均顺利完成,并存活至实验终点。血液学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均未发生感染、失血、肝肾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手术总时间[(30.00±11.53)min vs(.19.33±7.57)min]、造影时间[(19.67±12.22)min vs(.6.00±1.00)min]、血管痉挛评分[左冠脉造影(:0.50±0.84)分vs.(0.00±0.00)分;右冠脉造影:(0.50±0.55)分vs.(0.33±0.52)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未发生动脉夹层,造影结果良好。病理结果显示,实验组主动脉窦部,左、右冠脉开口均未见损伤,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脉及后降支心表全程血管内皮完整,内外弹力板未见撕裂或损伤,未见血栓形成,未见夹层或穿孔,心包无出血和积血,未见炎症。结论:采用该微创血管介入手术辅助系统进行冠脉造影,安全性及可行性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手术辅助系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前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