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放手术与腔内修复术治疗累及内脏动脉分支腹主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秀 邱宸阳 +3 位作者 邵江 陈跃鑫 郑月宏 刘暴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2期2506-2509,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开放手术与腔内修复术在累及内脏动脉腹主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北京协和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26例累及内脏动脉分支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开放手术组(n=7)和腔内修复组(n=19),对两... 目的比较分析开放手术与腔内修复术在累及内脏动脉腹主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北京协和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26例累及内脏动脉分支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开放手术组(n=7)和腔内修复组(n=19),对两组患者相关资料及随访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开放手术组7例均为男性患者,中位年龄为58(41~62)岁,其中75岁以上1例;腔内修复组共19例患者,14例为男性,中位年龄为72(66~76)岁,75岁以上8例,腔内修复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Z=-13.06,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7.14%和15.79%,但因样本数较少,差异元统计学意义(Х^2=3.13,P〉0.05)。行支架隔绝术者,术后随访其瘤体直径较前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在累及内脏动脉分支的腹主动脉瘤的治疗中,开放手术主要适用于低风险的患者群,但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而腔内修复术的创伤小、安全性较高,已逐渐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外科手术 血管成形术
原文传递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炎性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杜丰禾 刘暴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3年第4期685-689,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高血压、高脂血症病理条件下,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VAT)中免疫细胞亚型紊乱、棕色脂肪“白色化”、氧化应激反应等病理改变可促进PVAT炎性反应。PVAT炎性反应可通过引起促炎及抑炎性脂肪因子分泌紊... 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高血压、高脂血症病理条件下,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VAT)中免疫细胞亚型紊乱、棕色脂肪“白色化”、氧化应激反应等病理改变可促进PVAT炎性反应。PVAT炎性反应可通过引起促炎及抑炎性脂肪因子分泌紊乱、抑制PVAT中细胞自噬、诱导动脉外膜滋养血管形成等机制,促进内皮细胞功能损害、动脉内膜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易损斑块形成等病理过程,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起病及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 心血管疾病 基础研究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合并心肺系统疾病老年患者肺大疱切除术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3
作者 张振 孔昊 +10 位作者 林钢 何怀武 高鹏 陈跃鑫 于春华 王锷 徐桂萍 思永玉 王东信 薛张纲 王天龙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35-1138,共4页
(1)一般情况:患者男性,年龄65岁,身高176 cm,体质量68 kg。因"发现肺大疱10余年,间断发作性憋气3月余"入院。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咳嗽、咳痰,诊断为COPD,胸片示右侧肺大疱,行保守治疗。2018年11月患者咳嗽后突发喘憋... (1)一般情况:患者男性,年龄65岁,身高176 cm,体质量68 kg。因"发现肺大疱10余年,间断发作性憋气3月余"入院。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咳嗽、咳痰,诊断为COPD,胸片示右侧肺大疱,行保守治疗。2018年11月患者咳嗽后突发喘憋,诊断为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随后患者反复出现气胸,并多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019年2月患者咳嗽后再次出现气胸,于外院给予吸氧、雾化、排痰、抗炎等保守治疗,效果差。为求进一步治疗入住我院。拟行胸腔镜下右侧肺大疱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闭式引流 肺大疱切除术 间断发作 老年患者 围术期管理 咳痰 排痰 心肺系统
原文传递
主动脉食管瘘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临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佳宁 张晟瑜 +5 位作者 李骥 郑威扬 吴东 陈野野 刘暴 杨爱明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年第8期723-727,共5页
目的:分析主动脉食管瘘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增加对该疾病的认识,争取早期手术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5例主动脉食管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胃镜特点、... 目的:分析主动脉食管瘘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增加对该疾病的认识,争取早期手术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5例主动脉食管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胃镜特点、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8±8)岁,基础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4例、高血压3例、高脂血症1例、主动脉瘤支架植入术后2例、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1例。5例均并发呕血、低血容量性休克,其中4例曾出现前哨性出血,伴便血、胸痛、腹痛、胸闷等症状。CT增强扫描或主动脉CT动脉成像可见食管壁增厚、食管局部不连续、主动脉瘤样改变、主动脉支架周围气体影及造影剂外溢等表现。胃镜下可见食管凹陷性病变、深溃疡、黏膜糜烂伴出血表现。保守治疗及内镜下止血效果差,未经手术治疗的2例患者全部死亡。3例患者接受急诊开胸手术或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例存活,1例围术期死亡。结论:主动脉食管瘘患者临床表现特异性欠佳,病情凶险,对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积极行CT及胃镜检查评估,及早诊断和及时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食管 胃肠出血
原文传递
非编码RNA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荣智华 倪冷 +3 位作者 张锐 牛帅 李逢时 刘昌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5-541,共7页
血管内膜增生(IH)是血管损伤后继发的一种结构性改变,是糖尿病血管病变、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重要病理特征,同时也是血管介入手术、动静脉内瘘、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的病理基础。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在IH过程中扮演着决定... 血管内膜增生(IH)是血管损伤后继发的一种结构性改变,是糖尿病血管病变、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重要病理特征,同时也是血管介入手术、动静脉内瘘、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的病理基础。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在IH过程中扮演着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非编码RNA通过调控VSMC功能参与IH过程。该文主要从非编码RNA调控VSMC表型转换、增殖、迁移、凋亡等角度综述其在IH过程中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 血管内膜 非编码RNA 血管平滑肌细胞
原文传递
膝下动脉闭塞腔内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邵江 刘昌伟 +6 位作者 刘暴 郑月宏 曾嵘 叶炜 吴巍巍 宋小军 陈跃鑫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453-456,共4页
目的:评价膝下动脉闭塞球囊扩张成形术和动脉旁路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9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膝下动脉闭塞重症下肢缺血病例,全部资料都是前瞻性收集并录入数据库,并将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膝下动... 目的:评价膝下动脉闭塞球囊扩张成形术和动脉旁路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9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膝下动脉闭塞重症下肢缺血病例,全部资料都是前瞻性收集并录入数据库,并将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膝下动脉初次处理手段的不同分为2组:球囊扩张成形术(PTA)组、以膝下动脉为流出道行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术(bypass surgery,BPS)组,比较2组手术及随访结果。结果:PTA组54例(61条肢体),男性37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6岁;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由(0.43±0.27)增加至(0.86±0.21),随访期间一期通畅率63.8%,二期通畅率74.1%,救肢率88.3%。动脉旁路术组17例(17条肢体),男性12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7岁,ABI由(0.21±0.19)增加至(0.73±0.38),手术通畅率60%,救肢率87.5%。2组治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不次于膝下动脉旁路手术,可以作为膝下动脉闭塞首选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下动脉闭塞 血管成形术 动脉旁路手术 血管疾病
下载PDF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的血运重建策略及其临床争议性问题
7
作者 刘昌伟 汪鹏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37-241,共5页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逐年升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也受到严重影响。有效的血运重建是CLTI患者缓解症状和恢复创面的重要治疗手段, 但病变血管的术后管腔再狭窄率仍较高, 且再次手术的疗效也不...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逐年升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也受到严重影响。有效的血运重建是CLTI患者缓解症状和恢复创面的重要治疗手段, 但病变血管的术后管腔再狭窄率仍较高, 且再次手术的疗效也不尽如人意。因此, CLTI的首次治疗策略对其预后尤为重要, 但目前对于CLTI的治疗策略仍有争议, 尤其是在干预时机、干预策略以及干预手段等方面。本文就目前CLTI的血运重建策略及其临床争议性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 血管腔内重建 动脉旁路手术
原文传递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2
8
作者 宋希涛 刘暴 +5 位作者 刘昌伟 倪冷 曾嵘 叶炜 郑月宏 李拥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初步评估其对下肢动脉病变治疗的影响。方法纳入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9月1日至2014年9月1日期间收治的348例既往无神经病学病史与症状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初步评估其对下肢动脉病变治疗的影响。方法纳入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9月1日至2014年9月1日期间收治的348例既往无神经病学病史与症状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回顾性收集术前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以局部斑块情况和收缩期峰值流速为指标,诊断是否存在颈动脉狭窄并对狭窄程度进行评估,狭窄程度≥50%定义为存在颈动脉狭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对颈动脉狭窄组与非狭窄组下肢动脉病变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比较。结果共77例患者合并颈动脉狭窄(22.1%),狭窄程度≥70%或闭塞者44例(12.6%)。吸烟(OR=2.122,95%CI:1.143—3.94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OR=1.939,95%CI:1.058~3.552)、高血压病(OR=1.882,95%CI:1.025~3.457)是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对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临床医生对下肢动脉病变采用全麻手术治疗的比例为6.5%,明显低于未合并颈动脉狭窄者的18.1%(χ^2=6.142,P=0.013)。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高,吸烟、冠心病、高血压病是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 下肢 颈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原文传递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3
9
作者 郑月宏 宋希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61-964,共4页
近5年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既有巨大进步,亦存在不少问题。世界血管协会联盟对慢性威胁性肢体缺血的定义、评估和治疗提出了系统性指导意见,获得了业界广泛认可,但在临床工作中的落实并不令人满意,很多患者并未得到规范的药... 近5年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既有巨大进步,亦存在不少问题。世界血管协会联盟对慢性威胁性肢体缺血的定义、评估和治疗提出了系统性指导意见,获得了业界广泛认可,但在临床工作中的落实并不令人满意,很多患者并未得到规范的药物治疗。在手术方面,药物涂层球囊的普及具有革命性意义,其用于治疗股腘动脉、膝下动脉病变已被证实安全、有效;踝下动脉旁路移植对肢体远端中小血管病变具有较好疗效;对无血管重建条件的患者,深静脉动脉化可能是值得探讨的新方向。作者通过回顾最新文献结果,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希望对周围血管专业医师对该病的深入了解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 药物疗法 旁路移植 球囊 支架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清VCAM-1与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 被引量:21
10
作者 孙波 章旭 +3 位作者 张杰峰 王威 张纪存 郑月宏 《中国医刊》 CAS 2020年第4期406-409,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LASO)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水平与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LASO)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水平与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支架植入术的2型糖尿病LASO患者82例,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龄42~72岁,平均(54.6±10.0)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检测血清VCAM-1水平,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年随访时是否发生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和未再狭窄组,分析再狭窄的相关因素及VCAM-1对再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2年随访时,共36例患者发生再狭窄,其余46例患者未发生再狭窄。单因素分析显示,再狭窄组患者的血清VCAM-1水平、吸烟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肢动脉病变长度、下肢动脉完全闭塞率均明显高于未再狭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CAM-1水平、吸烟、下肢动脉病变长度、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是支架植入术后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VCAM-1水平预测再狭窄的最佳截点值为100.6ng/m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39%和52.78%。结论 2型糖尿病LASO患者血清VCAM-1水平升高与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有关,且对再狭窄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再狭窄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深静脉血栓及其诊断 被引量:23
11
作者 郭李龙 李拥军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9-362,I0001,共5页
未经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已得到临床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准确且及时的诊断是治疗DVT的前提。文章结合相关文献报道以及国内、外临床指南对DVT的诊断进行阐述。目前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临床上应结合患者DVT形成... 未经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已得到临床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准确且及时的诊断是治疗DVT的前提。文章结合相关文献报道以及国内、外临床指南对DVT的诊断进行阐述。目前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临床上应结合患者DVT形成的临床可能性评分、通过血中D-二聚体水平测定,以及超声多普勒等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评判,以确立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D-二聚体 超声多普勒检查
原文传递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455例临床症状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董建宇 管珩 朱预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0-333,共4页
目的分析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HPT)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74年10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455例HPT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 455例患者中,男156例(34.3%),女299例(65.7%),男女比例1∶1.92;372例(81.8%)出现骨骼系统症... 目的分析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HPT)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74年10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455例HPT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 455例患者中,男156例(34.3%),女299例(65.7%),男女比例1∶1.92;372例(81.8%)出现骨骼系统症状,其中283例(62.2%)表现为骨痛;252例(55.4%)出现泌尿系统症状,其中结石162例(35.6%);200例(44.0%)出现消化系统症状;54例(11.9%)出现神经精神系统非特异性表现;21例(4.6%)患者无临床症状;133例(29.2%)身高降低,平均降低(6.23±5.02)cm;49例(10.8%)出现高钙危象。结论 HPT多见于女性,临床症状以骨骼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多见。无症状HPT患者比例较低,医师应重视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临床症状 发病年龄
下载PDF
血液透析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及术后闭塞的治疗 被引量:16
13
作者 吴巍巍 刘昌伟 +3 位作者 刘暴 叶炜 陈宇 姜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4-327,共4页
目的评估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透析通路的通畅率,总结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行上臂人工血管襻式造瘘术的3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8.7... 目的评估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透析通路的通畅率,总结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行上臂人工血管襻式造瘘术的3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8.7±17.6)个月(8~78个月)。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1年初级通畅率为70.0%,累积次级通畅率为90.0%;2年初级通畅率为56.7%,累积次级通畅率为80.0%。术后并发症包括人工血管初期闭塞13例(43.3%),静脉端吻合口狭窄1例(3.3%),人工血管感染2例(6.7%),肢体肿胀10例(33.3%)。共行修复手术24例次,包括单纯取栓术12例次,取栓加人工血管补片静脉端吻合口成型4例次,同时行动静脉端吻合口成型2例次,吻合口球囊扩张2例次,取栓失败后再次于对侧肢体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1例次,人工血管取出3例次。结论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是自身血管条件差的尿毒症期患者重要的透析备选途经,针对不同病因治疗人工血管闭塞可延长人工血管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下载PDF
股腘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载药腔内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 被引量:18
14
作者 张锐 来志超 刘昌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6-260,共5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龄化的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危害日益凸显。目前,全球约有2亿人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困扰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甚至威胁生命。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的短短70余年里,ASO手术治疗及腔内治疗经历快速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龄化的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危害日益凸显。目前,全球约有2亿人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困扰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甚至威胁生命。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的短短70余年里,ASO手术治疗及腔内治疗经历快速发展,其中腔内治疗的方式也逐渐从单纯球囊扩张及金属裸支架置入发展到药物涂层球囊、药物洗脱支架等一系列新技术上,但目前新技术、新器材在ASO股腘段病变的实际临床效果、适应证等仍在探索之中。本文就现有的ASO股腘段病变载药腔内治疗手段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股腘段病变 药物涂层球囊 药物洗脱支架
下载PDF
大动脉炎116例外科手术及腔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刁永鹏 陈跃鑫 +5 位作者 闫盛 陈作观 苗齐 刘兴荣 刘昌伟 李拥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7-450,共4页
目的 分析大动脉炎外科手术及腔内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探讨其临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3年1月至2 014年3月因大动脉炎行手术或腔内治疗的116例大动脉炎患者资料,其中男24例,女92例,平均年龄(32±12)岁.根据治... 目的 分析大动脉炎外科手术及腔内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探讨其临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3年1月至2 014年3月因大动脉炎行手术或腔内治疗的116例大动脉炎患者资料,其中男24例,女92例,平均年龄(32±12)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和腔内治疗组.共行154例次外科及腔内干预治疗,其中手术治疗69例次、腔内治疗85例次;共处理21 1个病变部位,其中手术治疗114个、腔内治疗97个.结果 总体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1%(11/154),其中手术组为8.7%(6/69)、腔内治疗组为5.9% (5/85).中位随访时间38.5(0.5~142.0)个月,手术组出现脑卒中3例(4.3%)、死亡3例(4.3%),其中围手术期死亡2例(2.9%);腔内治疗组出现脑卒中2例(2.3%)、死亡4例(4.7%).手术组和腔内治疗组1、3、5和10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0%和89.3%、84.3%和69.8%、73.3%和56.3%、53.4%和48.1%,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100%和97.5%、90.4%和78.2%、79.1%和72.8%、60.7%和54.0%,二期通畅率分别为100%和98.8%、95.6%和92.7%、85.8%和78.1%、74.8%和58.0%.手术组和腔内治疗组1、3、5和10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0%和100%、97.0%和97.6%、97.0%和90.6%、91.3%和8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82,P=0.669).结论 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大动脉炎均安全、有效.腔内治疗远期通畅率低,但可反复应用,可作为短段狭窄病变首选处理方式.外科手术远期通畅率高,多应用于复杂病例或腔内治疗无效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炎 血管成形术 外科手术 血管腔内治疗
原文传递
复杂瘤颈的近肾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中烟囱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宋小军 刘昌伟 +3 位作者 刘暴 吴巍巍 郑曰宏 陈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7期594-597,共4页
目的探讨瘤颈解剖复杂的近肾腹主动脉瘤(juxtarenal aortic aneurysms,JAA)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repair,EVAR)中应用烟囱技术的价值。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0月,对7例瘤颈复杂的JAA采用EVAR治疗。由于瘤颈解剖结构不适于标... 目的探讨瘤颈解剖复杂的近肾腹主动脉瘤(juxtarenal aortic aneurysms,JAA)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repair,EVAR)中应用烟囱技术的价值。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0月,对7例瘤颈复杂的JAA采用EVAR治疗。由于瘤颈解剖结构不适于标准的腔内修复方案,术中自肱动脉穿刺预先于可能被覆膜支架主体覆盖的肾动脉置入导丝,置入修复腹主动脉瘤的覆膜支架主体后造影明确肾动脉覆盖情况,于相应肾动脉置入自膨支架或球囊扩张支架,以延长瘤颈长度使之符合EVAR要求,并有效保护肾动脉(即烟囱技术),然后再完成标准EVAR操作。结果 7例手术全部获成功。7例使用9枚肾动脉支架,其中5枚球扩支架,4枚自膨支架。腔内治疗最后的造影显示: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瘤腔隔绝良好,肾动脉血流良好。术中1例近端Ⅰ型内漏,近端增加Cuff后内漏消失;1例造影显示少量的Ⅱ型内漏,无须处理。7例随访1~52个月,平均11.6月:1例术后2个月因心功能衰竭死亡;1例Ⅱ型内漏术后3个月随访内漏消失;肾动脉烟囱支架均保持通畅。结论对于不适宜行开腹手术治疗的瘤颈解剖不佳的JAA,烟囱技术是传统EVAR技术的有效补充,远期效果及肾动脉支架长期通畅性尚需要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肾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 烟囱技术
下载PDF
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与开放手术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17
作者 曾庆龙 杨根欢 +2 位作者 刘昌伟 倪冷 来志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4-628,共5页
目的比较破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与开放手术(OSR)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2年2月至2013年2月急诊收治的破裂腹主动脉瘤28例,13例行EVAR,15例行OSR。结果 EVAR组与OSR组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症、术前血流动... 目的比较破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与开放手术(OSR)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2年2月至2013年2月急诊收治的破裂腹主动脉瘤28例,13例行EVAR,15例行OSR。结果 EVAR组与OSR组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症、术前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AR组平均年龄高于OSR组(P=0.041)。与OSR组比较,EVAR组30 d死亡率明显降低(P=0.044),平均出血量(P=0.005)、输血量(P=0.003)和输液量(P=0.000)明显减少,平均手术时间(P=0.001)和住院时间(P=0.020)明显减少。EVAR组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EVAR组生存率高于OSR组(P<0.05)。结论 EVAR能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是救治破裂腹主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可作为首选,尤其适合高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开放手术
下载PDF
利伐沙班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莹 都丽萍 +3 位作者 陈跃鑫 庄铨坤 王洪允 梅丹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768-1774,共7页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利伐沙班浓度的UPLC-MS/MS方法,测定深静脉血栓患者体内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并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血浆经乙腈沉淀蛋白,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C18色谱柱(2. 1 mm×50 mm,1. 7μm),流动相为乙腈和水,梯度洗...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利伐沙班浓度的UPLC-MS/MS方法,测定深静脉血栓患者体内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并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血浆经乙腈沉淀蛋白,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C18色谱柱(2. 1 mm×50 mm,1. 7μm),流动相为乙腈和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 4 m 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源,正离子模式,MRM进行监测,m/z 437. 3→145. 0(利伐沙班)和m/z 440. 1→145. 0(d4-利伐沙班)。6名深静脉血栓患者首次服用20 mg利伐沙班片,采集血浆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血浆中利伐沙班在0. 5~400 ng·m 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 998 3),定量下限0. 5 ng·m L-1;批内、批间RSD均<15%;提取回收率稳定,无明显基质效应。深静脉血栓患者服用利伐沙班后约2 h达峰,平均峰浓度为317. 4 ng·m L-1,半衰期为6. 5 h。结论所建方法快速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适用于DVT患者血浆中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的检测和药动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液-质联用法 血药浓度 药物动力学 深静脉血栓
原文传递
合并双髂总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 被引量:13
19
作者 陈宇 刘昌伟 +3 位作者 吴巍巍 曾嵘 宋小军 刘暴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9期777-779,共3页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2009年1月~2012年3月,126例腹主动脉瘤接受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aneurysmrepair,EVAR),其中33例合并双髂总动脉瘤(直径〉18mm)。27例双侧髂总动脉直径〉18-〈25mm,...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2009年1月~2012年3月,126例腹主动脉瘤接受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aneurysmrepair,EVAR),其中33例合并双髂总动脉瘤(直径〉18mm)。27例双侧髂总动脉直径〉18-〈25mm,选择合适口径的髂腿移植物完成传统EVAR;6例因-侧髂总动脉直径≥25mm,选择该侧髂外动脉作为锚定区完成EVAR,并行髂内动脉栓塞术。结果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15±36)min,出血量(173±65)m1。术中发现即刻内漏7例(21.2%):I型内漏3例(近端1例,远端2例,均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11I型内漏1例,经扩张后内漏消失;II型内漏2例,Ⅳ型内漏1例,经随访瘤体直径未增大,未予处理。33例术后随访6~39个月,平均15.3月,无动脉瘤破裂,无远端迟发型I型内漏发生,髂动脉直径无明显扩张。结论对于部分合并双髂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根据髂总动脉直径选择合适的腔内治疗方法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近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 髂动脉瘤
下载PDF
颈动脉转流管对预防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作用 被引量:13
20
作者 倪冷 刘昌伟 +3 位作者 刘暴 叶炜 曾嵘 来志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142-1145,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中应用颈动脉转流管对于防止术后脑过度灌注(CH)及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的保护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自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中应用颈动脉转流管对于防止术后脑过度灌注(CH)及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的保护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自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共人组具备CEA手术指征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80例,其中男146例,女34例,年龄38—83岁,平均(66±9)岁。围手术期常规行经颅多普勒(TCD)脑血流监测。81例患者术中放置颈动脉转流管,99例未行转流。对比转流组及未转流组围手术期脑过度灌注(CH)、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转流组与未转流组在平均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4±25)min比(139±34)min,P〉0.05],但前者较后者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明显缩短[(4±4)min比(26±14)min,P〈0.05]。转流组围手术期CH(7.4%比18.2%,P〈0.05)及CHS(3.7%比12.1%,P〈0.05)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转流组。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术中应用颈动脉转流管,可明显缩短术中脑缺血时间,降低术后CH及CHS的发生率,但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对于术前评估为CHS的高危患者,术中转流可能成为预防术后CHS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颈动脉转流管 脑过度灌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