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3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身份腕带在心血管外科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7
1
作者 李庆印 赫晓莉 +5 位作者 王树英 李芹 张梅梅 王美灵 尚淑芬 郑中燕 《护理管理杂志》 2007年第9期57-58,共2页
目的探讨身份腕带在心血管外科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重要意义。方法对我院10年来心血管外科病人应用身份腕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未发生接错病人的护理差错。结论身份腕带可提高医护人员对病人识别的准确性,加强住院病人的安全... 目的探讨身份腕带在心血管外科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重要意义。方法对我院10年来心血管外科病人应用身份腕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未发生接错病人的护理差错。结论身份腕带可提高医护人员对病人识别的准确性,加强住院病人的安全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腕带 心血管外科 安全管理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群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27
2
作者 娄莹 华潞 +9 位作者 韩璐璐 李彦 张晓星 唐闽 禹海文 柳志红 王巍 许建屏 刘红 李一石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84-388,共5页
目的 建立针对中国汉族患者的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模型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 入选488例口服华法林抗凝的中国汉族患者,其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1.5~3.0,且INR均稳定达标,抗凝指征包括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及肺血栓栓塞症.检... 目的 建立针对中国汉族患者的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模型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 入选488例口服华法林抗凝的中国汉族患者,其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1.5~3.0,且INR均稳定达标,抗凝指征包括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及肺血栓栓塞症.检测患者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基1(VKORC1)、细胞色素P450 2C9(CYP2C9)及细胞色素P450 4F2(CYP4F2)基因多态性,记录患者平均每日华法林剂量、人口学信息及合并用药情况等;并将入选患者按入选的先后顺序分为建模组(323例)和验证组(165例).在建模组患者中,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模型;在验证组患者中,比较患者的实际剂量与预测剂量的差别,从而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初步验证.结果 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模型包括VKORC1、CYP2C9、CYP4F2基因型,以及患者的年龄、体质量、身高、合并应用胺碘酮、地高辛等因素(该模型R2=0.652,P<0.001);该模型在验证组患者中的平均预测剂量与患者的实际平均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1±1.03) mg比(3.53±1.41)mg,P=0.779],其中60.6%(100/165)的患者华法林预测剂量为理想预测剂量,17.6%(29/165)的患者华法林预测剂量过低,21.8%(36/165)的患者华法林预测剂量过高.结论 基于VKORC1、CYP2C9和CYP4F2基因多态性的剂量预测模型可以帮助预测中国汉族患者华法林稳定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
原文传递
前列腺素E_1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被引量:27
3
作者 潘世伟 萧明第 +2 位作者 刘迎龙 凌坚 谢若兰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76-279,共4页
为了解前列腺素E1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作者对37例受试患者,在行右心导管(CC)检查中加用前列腺素E1(PGE1)药物试验。PGE1用量为每分钟100~200ng/kg,连续用药15分钟。发... 为了解前列腺素E1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作者对37例受试患者,在行右心导管(CC)检查中加用前列腺素E1(PGE1)药物试验。PGE1用量为每分钟100~200ng/kg,连续用药15分钟。发现在低阻力组中(全肺阻力≤60kPa·s/L),PGE1选择性扩张肺动脉作用明显;而高阻力组中(全肺阻力>60kPa·s/L),PGE1则对体循环影响较大。结果提示PGE1用药剂量和用药效果与肺血管病变程度呈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血流动力学 PGE1
原文传递
婴儿法洛四联症一期矫治术 被引量:24
4
作者 沈向东 李守军 +3 位作者 闫军 吕峰 刘迎龙 吴清玉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3-244,共2页
关键词 婴儿法洛四联症 一期矫治 X线检查 心脏阻断 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六种基因多态性对中国汉族人群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娄莹 韩璐璐 +8 位作者 李彦 张晓星 柳志红 唐闽 禹海文 王巍 许建屏 刘红 李一石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7-371,共5页
目的评价VKORC1、CYP2C9、GGCX、PROC、EPHX1及CYP4F2基因多态性对中国汉族人群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488例服用华法林抗凝且国际标准化比值均稳定达标的中国汉族患者,抗凝指证包括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房颤及肺血栓栓塞症... 目的评价VKORC1、CYP2C9、GGCX、PROC、EPHX1及CYP4F2基因多态性对中国汉族人群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488例服用华法林抗凝且国际标准化比值均稳定达标的中国汉族患者,抗凝指证包括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房颤及肺血栓栓塞症,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上述6种基因多态性检测,并记录患者平均每日华法林稳定剂量、人口学信息及合并用药情况等;分析VKORC1、CYP2C9、GGCX、PROC、EPHX1及CYP4F2基因多态性、人口学信息及合并用药对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影响。结果VKORC1和CYP2C9基因多态性共解释了50%以上的中国汉族患者华法林稳定剂量的个体差异,其影响程度大于人口学特征、合并用药等因素;CYP4F2基因多态性仅能解释1%中国汉族患者的华法林稳定剂量的个体差异;GGCX、PROC及EPHX1基因多态性不影响中国汉族患者的华法林稳定剂量。结论VKORC1和CYP2C9基因多态性是影响中国汉族人群华法林稳定剂量的主要遗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KORC1基因 CYP2C9基因 GGCX基因 PROC基因 EPHX1基因 CYP4F2基因 基因多态性 华法林
原文传递
微创心脏瓣膜替换术73例报告 被引量:24
6
作者 王东进 吴清玉 +1 位作者 杨秀滨 花中东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43-244,共2页
目的介绍一种微创心脏瓣膜替换术的新方法。方法于1997年3月至1998年4月为73例瓣膜患者经右侧腋下胸部小切口,皮切口平均长度为(85±09)cm,进行了心脏瓣膜替换手术。结果平均循环阻断时间(886±... 目的介绍一种微创心脏瓣膜替换术的新方法。方法于1997年3月至1998年4月为73例瓣膜患者经右侧腋下胸部小切口,皮切口平均长度为(85±09)cm,进行了心脏瓣膜替换手术。结果平均循环阻断时间(886±338)分钟,平均转机(1170±459)分钟,有5例患者未阻断升主动脉,室颤下完成了二尖瓣替换术。术后气管插管时间(96±36)小时,平均胸液引流量(2645±1843)ml。1例患者院内死于脑出血。随诊中2例患者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其中1例患者死亡。其他随诊良好。结论微创心脏瓣膜替换术安全可靠,可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影响,利于患者恢复,同时为换瓣手术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新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 微创手术 适应症 术式
原文传递
体外循环期间低温肺灌注对肺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强 刘迎龙 +3 位作者 朱晓东 潘世伟 刘冬青 李勇利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研究体外循环(CPB)期间低温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对肺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条杂种犬随机分为2组。主动脉阻断后,对照组右肺动脉灌注4℃乳酸林格液,实验组灌注4℃肺保护液。结果CPB结束后实验组气道压、肺血管阻力(PVR... 研究体外循环(CPB)期间低温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对肺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条杂种犬随机分为2组。主动脉阻断后,对照组右肺动脉灌注4℃乳酸林格液,实验组灌注4℃肺保护液。结果CPB结束后实验组气道压、肺血管阻力(PVR)、右房白细胞/右肺静脉白细胞及丙二醛(MDA)低于对照组;两组右肺静脉血氧分压均较左肺高;组织学观察实验组右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结论CPB期间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可以明显减轻CPB对肺脏造成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肺动脉灌注 肺损伤 低温保护液
原文传递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回顾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黑飞龙 楼松 +11 位作者 龙村 李景文 于坤 刘晋萍 冯正义 赵举 胡盛寿 许建屏 常谦 刘迎龙 王旭 刘平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0年第1期4-7,20,共5页
目的总结2004年12月至2009年12月阜外医院121例患者接受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的临床经验,并尝试确定院内死亡的预测因子。方法记录121例接受ECMO治疗患者基本资料,ECMO系统建立时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及院内死亡率。以逻辑回归计算院内... 目的总结2004年12月至2009年12月阜外医院121例患者接受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的临床经验,并尝试确定院内死亡的预测因子。方法记录121例接受ECMO治疗患者基本资料,ECMO系统建立时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及院内死亡率。以逻辑回归计算院内死亡的预测因子。结果82例脱机,69例出院,总存活率57%。经逻辑回归计算,任何ECMO相关并发症、急性肾衰、感染为院内死亡的预测因子。结论ECMO是一种有效的循环呼吸衰竭辅助支持疗法,治疗期间应积极防治ECMO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并发症 死亡率
下载PDF
小儿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8
9
作者 刘迎龙 吴清玉 +5 位作者 胡盛寿 朱晓东 孙立忠 许建屏 任杰 于存涛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 评判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早期手术矫治的疗效及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各种吻合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1976~ 1999年共收治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 14 0例 (男 81,女5 9) ,平均年龄 ( 7.13± 6.88)岁。心上型 87例 ( 62 .1... 目的 评判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早期手术矫治的疗效及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各种吻合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1976~ 1999年共收治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 14 0例 (男 81,女5 9) ,平均年龄 ( 7.13± 6.88)岁。心上型 87例 ( 62 .14 % ) ,心内型 4 4例 ( 3 1.4 3 % ) ,心下型 2例( 1.4 3 % ) ,混合型 7例 ( 5 % )。 2例经右心导管检查证实为重度肺动脉高压 ,未能实施矫治手术 ,余患儿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矫治术。心上型的吻合方法包括 :心外法 ( 2 1例 ) ,经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间吻合法 ( 3例 ) ,经房间隔缺损吻合法 ( 18例 ) ,心外吻合加经房缺吻合 ( 2例 ) ,经左右心房联合切口吻合法 ( 4 3例 )。结果 术后早期 ( 3 0d)死亡 14例 ( 10 % ) ,其中 3例合并其他复杂的心内畸形 ,均死亡 ,故单纯TAPVC的手术死亡 11例 ,死亡率为 8.0 3 % ( 11/ 13 7)。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心律失常 60例 ( 4 2 .86% )。结论 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宜尽早手术 ,心上型矫治术吻合口足够大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左右房联合切口入路可确保吻合口足够大 ,但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经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间吻合法可减少心房损伤 ,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肺静脉畸形 吻合术 治疗 外科手术 引流 儿童
原文传递
杂交(hybrid)手术在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胡盛寿 李守军 +4 位作者 张浩 孙寒松 沈向东 王浩 蒋世良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12期976-977,共2页
目的探讨结合介入器械和实时影像学的术中'杂交'(hybrid)手术对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价值.方法2005年3月~10月,我院行hybrid手术治疗7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球囊扩张组3例均为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新生儿.缺损... 目的探讨结合介入器械和实时影像学的术中'杂交'(hybrid)手术对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价值.方法2005年3月~10月,我院行hybrid手术治疗7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球囊扩张组3例均为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新生儿.缺损封堵组4例,其中1例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右侧肺静脉异位引流合并房间隔缺损(ASD),2例多发室间隔缺损(VSD).正中进胸,在超声引导下经右室流出道置入球囊扩张管扩张肺动脉瓣或经右心房植入封堵器.多发室间隔缺损于体外循环下经三尖瓣植入封堵器.合并的其他心脏病变同期常规外科矫正.术后心脏超声随访.结果7例均顺利出院,无一例手术死亡.3例PAIVS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0 d,余4例均在术后7 d出院.随访1~6个月,7例生长发育良好,人工体肺分流管通畅,未发现中度以上的肺动脉瓣再狭窄,ASD和多发VSD术后均未发现明显残余分流及封堵器移位,均无影响瓣膜功能等并发症发生.结论hybrid手术可以不采用体外循环,减少手术创伤,对于提高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心脏外科手术
下载PDF
深低温停循环脊髓损伤的微透析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宁宁 孙立忠 +2 位作者 郑军 田良鑫 龙村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9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运用微透析技术观察猪深低温停循环过程中脊髓神经细胞间液中的各种物质变化,探讨脊髓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6只小型香猪,于腰2段脊髓中植入微透析针。建立体外循环,并行循环降温30min至直肠温度为20℃,停循环60min,复温和并行循环12... 目的运用微透析技术观察猪深低温停循环过程中脊髓神经细胞间液中的各种物质变化,探讨脊髓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6只小型香猪,于腰2段脊髓中植入微透析针。建立体外循环,并行循环降温30min至直肠温度为20℃,停循环60min,复温和并行循环120min。在固定时间点采集微透析样本,检测氨基酸和能量代谢物质含量,观察变化趋势。结果停循环期间丙酮酸明显降低,乳酸/丙酮酸比值达到高峰。复温后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甘油显著升高。降温时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明显升高。天门冬氨酸、牛磺酸和甘氨酸在复温时升高明显。结论停循环过程中,神经元细胞的能量代谢被明显抑制。复温中能量代谢率有所恢复,细胞处于高糖、高乳酸的环境中。降温时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升高,复温中天门冬氨酸、甘氨酸和牛磺酸均显著升高,可能与脊髓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深低温停循环 微透析
下载PDF
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后出血的临床对策 被引量:15
12
作者 马琼 张怀军 +1 位作者 孙立忠 常谦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63-65,共3页
目的总结应用主动脉-右心房分流技术减少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后出血的临床效果和分流手术的技术难点与要点。方法回顾我院1989年4月至2005年12月的515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术,术中发生根部出血或预防性应用主动脉根部-右房分流112例。总结体外... 目的总结应用主动脉-右心房分流技术减少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后出血的临床效果和分流手术的技术难点与要点。方法回顾我院1989年4月至2005年12月的515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术,术中发生根部出血或预防性应用主动脉根部-右房分流112例。总结体外循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平均输入血液制品量,二次开胸止血比率及出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112例主动脉根部-右房分流中男性91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0±12.8)岁,体重(51~95)kg,平均(69±10.6) kg。在完成分流后,所有患者主动脉根部均得到充分止血,术后胸腔引流量400~1340 ml,平均(848±271)ml。平均输血(750±250)ml,血浆(370±230)ml。3例因主动脉远端吻合口渗血行二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3个月因血管移植物感染死亡外,余患者均存活。出院前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主动脉根部与右心房间无血流流动。超高速CT(UFCT)检查显示主动脉根部有血栓形成。结论主动脉-右心房分流技术操作简单,可以有效减少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后出血,显著改善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的临床效果,减少出血相关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根部-右心房分流 主动脉根部替换术 主动脉外科
下载PDF
微创心脏外科学的概念和发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胡盛寿 张浩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404-406,共3页
关键词 心脏外科学 微创心脏外科 心脏外科技术 新兴学科 20世纪 介入治疗 手术方式 手术创伤 医疗费用
下载PDF
肺复张治疗对纠正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术后低氧血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子娜 杨戎 +1 位作者 赵莉 张海涛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8期71-74,共4页
目的评价肺复张对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术后低氧血症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行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手术术后发生低氧血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0),行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试验组(n=2... 目的评价肺复张对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术后低氧血症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行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手术术后发生低氧血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0),行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试验组(n=20),行肺复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肺复张前后呼吸和循环参数的变化。结果肺复张组患者氧合明显改善(PaO2/FiO2:94.0±2.9vs.180.4±31.8,P<0.001);肺复张期间对血管活性药物剂量进行调整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均可维持稳定状态;肺复张组较常规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4±16.4)hvs.(21.8±12.6)h,P=0.493]。结论肺复张可改善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术后的氧合状态,且患者耐受性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停循环 深低温诱导 低氧 肺复张
原文传递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婴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变化的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荣媛 王旭 +5 位作者 李守军 闫军 杨菊先 曾敏 李胜利 段雷雷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通过对比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婴儿与简单先心病术后顺利恢复婴儿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不同,探讨PS变化与复杂先心病术后临床恢复的关系。方法15例〈3个月婴儿接受复杂先心病术后确诊... 目的通过对比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婴儿与简单先心病术后顺利恢复婴儿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不同,探讨PS变化与复杂先心病术后临床恢复的关系。方法15例〈3个月婴儿接受复杂先心病术后确诊ARDS为ARDS组,15例〈3个月婴儿接受简单先心病术后顺利恢复的婴儿为对照组,比较2组婴儿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治疗时间有无差异。分别提取2组患儿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测定血浆中肺表面活性相关蛋白A(SP-A)水平,测定灌洗液中总磷脂(TPL)、饱和卵磷脂(SatPC)和总蛋白(TP)水平。结果ARDS组患儿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6.69±2.35)d,显著长于对照组[(0.90±0.84)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86,P〈0.01);ARDS组患儿术后ICU治疗时间[(7.20±3.39)d]显著长于对照组[(1.56±0.77)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3,P〈0.01);ARDS组患儿术后病死率(6.6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发生率(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625、2.2273,P均〈0.05)。ARDS组血浆中SP-A质量浓度为(148.18±19.18)mg/L,显著高于对照组[(93.06±12.39)m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49,P〈0.01);ARDS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SatPC/TPL为(0.6029±0.0451)%,显著低于对照组[(0.8199±0.07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89,P〈0.01);ARDS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SatPC/TP质量比[(0.0856±0.0695)mg/g]显著低于对照组[(0.4855±0.0395)mg/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74,P〈0.01)。结论婴儿期复杂先心病术后发生ARDS会造成患儿肺部PS下降,PS流失入血,患儿的术后恢复过程较同龄简单先心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
原文传递
非感染性危险因素对283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拔管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路天怡 张海涛 《武警医学》 CAS 2004年第6期438-439,共2页
关键词 非感染性危险因素 先天性心脏病 小儿 早期拔管 预后 外科治疗
下载PDF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手术2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水云 胡盛寿 +2 位作者 吴清玉 宋云虎 郭加强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 总结 2 1例先天性主 -肺动脉间隔缺损 (APSD)术前诊断和外科治疗的经验、教训及疗效。方法  1979年 11月至 2 0 0 0年 2月收治APSD病儿 2 1例中男 12例 ,女 9例 ;平均 (6 5± 3.8)岁。按Richardson分型 ,I型 10例、II型 10... 目的 总结 2 1例先天性主 -肺动脉间隔缺损 (APSD)术前诊断和外科治疗的经验、教训及疗效。方法  1979年 11月至 2 0 0 0年 2月收治APSD病儿 2 1例中男 12例 ,女 9例 ;平均 (6 5± 3.8)岁。按Richardson分型 ,I型 10例、II型 10例、III型 1例。 12例合并其他心脏畸形 ,4例曾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 ,有左后外侧开胸史 ,其中 3例为误诊。 14例采用补片修补缺损 ,4例直接缝合 ,2例心外结扎 ,1例行人工血管右肺动脉 -主肺动脉连接术。结果 术前确诊 11例 ,误诊、漏诊 10例。术后早期死亡 3例 ,晚期死亡 1例。 15例随访 1个月~ 15年 ,疗效满意。结论 APSD是一种易被误诊和漏诊的少见先天性心脏病。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仔细的超声检查、结合升主动脉造影和超高速CT检查有助于确诊。及早手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缺损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心脏外科手术 儿童 APSD
原文传递
喉罩用于气道狭窄患儿先天性心脏病矫形术气道管理的效果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全意 丁洁 +5 位作者 王嵘 王宇红 张浩 闫军 李守军 晏馥霞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6-739,共4页
目的评价喉罩用于气道狭窄患儿先天性心脏病矫形术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形术的气道狭窄患儿16例,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4月~5岁,体重6~14kg。患儿均采用喉罩通气下静吸复合全麻。记录喉... 目的评价喉罩用于气道狭窄患儿先天性心脏病矫形术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形术的气道狭窄患儿16例,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4月~5岁,体重6~14kg。患儿均采用喉罩通气下静吸复合全麻。记录喉罩置入时间、机械通气20min时气道阻力和喉罩漏气情况;分别于置入喉罩5min(T1)、停CBP 10min(T2)和拔除喉罩后5min(T3)时进行血气分析,记录pH值、PaCO2和乳酸水平;记录喉罩拔除时间、拔除喉罩时咽喉粘膜损伤情况、术后再次气管插管、恶心呕吐和返流误吸的发生情况、ICU停留时间和术后出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术前CT证实气道狭窄患儿5例,术中气管插管时发现气道狭窄患儿11例。喉罩置入时间为(1.3±0.4)min,置入喉罩后未见明显漏气发生。机械通气20min时气道阻力为(15±4)cmH2O2。所有患儿均顺利拔出喉罩,喉罩拔出时间为(8.1±1.3)min,未见黏膜损伤、恶心呕吐及返流误吸的发生。术后ICU停留时间为20(31)h,术后出院时间为7(1)d,术后均未进行再次气管插管。与T1比较,T3时pH值降低,T2,3时PaCO2升高,T2时乳酸水平升高(P〈0.05)。结论喉罩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气道狭窄患儿先天性心脏病矫形术的气道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面罩 心脏缺血 先天性 气道阻塞 呼吸 人工
原文传递
深低温停循环下兔脑内兴奋性氨基酸的早期变化与脑损伤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郑军 冯正义 +4 位作者 田良鑫 高国栋 刘宁宁 孙立忠 龙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0-452,共3页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和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脑内兴奋性氨基酸(EAA )早期变化规律,及其“兴奋毒性”作用在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应用脑微透析技术的兔CPB和DHCA模型。利用高效液相的电化学检测方法,测定兔脑海马CA1区脑细胞...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和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脑内兴奋性氨基酸(EAA )早期变化规律,及其“兴奋毒性”作用在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应用脑微透析技术的兔CPB和DHCA模型。利用高效液相的电化学检测方法,测定兔脑海马CA1区脑细胞间液中EAA的连续性变化。术后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给予组织学损伤评分。结果 谷氨酸在CPB组各阶段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 ;DHCA组在恢复循环早期明显升高(P <0 .0 5 ) ,升高程度DHCA组明显高于CPB组(P <0 .0 1)。天冬氨酸在DHCA组恢复灌注3 0~60min阶段明显升高(P <0 .0 1) ,但与CPB组的组间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透射电镜发现两组脑细胞超微结构均明显损伤,DHCA组损伤重于C组(P <0 .0 5 )。结论 “兴奋毒性”作用与中低温CPB造成的脑损伤无关。DHCA可使再灌注早期兴奋性氨基酸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奋性氨基酸 深低温停循环 脑损伤 早期变化 脑内 透射电子显微镜 DHCA 脑微透析技术 海马CA1区 细胞超微结构 兴奋毒性 脑细胞间液 组织学损伤 变化规律 体外循环 方法建立 检测方法 高效液相 恢复循环 天冬氨酸 透射电镜 CPB 统计学 升高 电化学 连续性 EAA
原文传递
体外循环中康斯特保护液肺动脉灌注的肺保护作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史艺 许建屏 +5 位作者 龙村 关彬 赵明霞 高国栋 史世勇 葛翼鹏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8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采用体外循环下肺动脉灌注动物模型观察康斯特保护液(HTK液)对体外循环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0只大耳白兔,体重2.5-3Kg,随机分为对照组(体外循环组);实验组(体外循环+HTK液肺动脉灌注组)。于麻醉后、复跳60min、90min... 目的采用体外循环下肺动脉灌注动物模型观察康斯特保护液(HTK液)对体外循环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0只大耳白兔,体重2.5-3Kg,随机分为对照组(体外循环组);实验组(体外循环+HTK液肺动脉灌注组)。于麻醉后、复跳60min、90min时抽取血样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和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浓度。实验结束后取肺组织作干湿比检测并作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实验组MPO、MDA和IL-6在复跳60min、90min时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其中90min时差异显著(P〈0.05);IL-8浓度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肺组织干湿比低于对照组(P〈0.05);光、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HTK液肺动脉灌注能明显抑制体外循环引起的炎症反应,减轻体外循环所造成的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HTK液 肺动脉灌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