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8
1
作者 徐燕 李长虹 +2 位作者 孟恒星 郝牧 邱录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2期6289-6294,共6页
背景:由于大量获取骨髓细胞存在困难,并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年龄的增加出现数量及分化潜能下降,因此需要寻找其他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目的: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条件,进一步明确其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 背景:由于大量获取骨髓细胞存在困难,并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年龄的增加出现数量及分化潜能下降,因此需要寻找其他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目的: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条件,进一步明确其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9/2008-03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17份脐带标本取自健康足月新生儿,由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提供。方法:脐带采集后在6h内分别用植块法、胶原酶消化法、胶原酶与胰酶联合消化法进行分离培养,于培养第14天计数集落数,超过50个细胞计为集落。当细胞达70%~80%融合时,胰蛋白酶-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消化,以(2.5~5.0)×103/cm2密度传代培养。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不同培养方法所获贴壁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细胞产率,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增殖活性、免疫表型,特异性染色方法鉴定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结果:植块法培养6~10d可见成纤维样细胞从植块边缘爬出,形态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散在分布或形成小克隆,原代可获得(5.2±1.7)×105个贴壁细胞/0.5cm脐带组织,至少可稳定传15代,平均每代扩增6.2倍,在原代细胞克隆数、细胞产率、传代时间及扩增倍数上与胶原酶消化法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胶原酶与胰酶联合消化法接种后未见明显贴壁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为45h,72.09%细胞处于G0/G1期,不表达造血细胞及内皮细胞标记,高表达整合素和黏附分子CD44,CD90,CD95以及CD73,CD105,在特定诱导条件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向成骨及成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结论:应用植块法可以从人脐带组织中简便高效地分离出一群具有高增殖活性及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免疫表型类似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植块法 分离培养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 被引量:42
2
作者 隋涛 薛峰 +5 位作者 赵海丰 葛菁 周虎 张磊 白洁 杨仁池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抗)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患者免疫学改变。方法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mg,每周1次,共4次)治疗26例对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无效的慢性ITP患者,检...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抗)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患者免疫学改变。方法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mg,每周1次,共4次)治疗26例对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无效的慢性ITP患者,检测治疗前后血常规,免疫球蛋白和血小板相关抗体及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3^-CD56^+、CD4^+CD25^+、CD4^+CD25^+FOXP3^-、CD4^+CD25^+FOXP3^+和CD19^+CD20^+细胞。结果26例患者,完全缓解(CR)6例(23.1%),有效(R)10例(38.5%),其中1例复发,无效(NR)10例(38.5%)。中位随访时间5.5(0.8~8)个月,起效和达CR中位时间分别为27(1~104)d和41(4~109)d。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定量和CD3^+、CD3^+CD4^+、CD3^+CD8^+、CD3^-CD56^+、CD4^+CD25^+、CD4^+CD25^+FOXP3^+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的CD4^+CD25^+FOXP3^-细胞计数比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的CD19^+CD20^+细胞计数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比治疗前减低(P〈0.05)。26例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可能是一种高效、安全治疗ITP的药物,但其最佳用药方案、长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抗体 CD20
原文传递
靶向测序检测51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基因突变 被引量:38
3
作者 李冰 王静雅 +12 位作者 刘晋琴 史仲珣 彭帅玲 黄慧君 秦铁军 徐泽锋 张悦 方力维 张宏丽 胡耐博 潘丽娟 曲士强 肖志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12-1016,共5页
目的探索中国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基因突变特征。方法采用包含112个血液肿瘤相关基因的靶向测序技术对511例MDS患者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全部511例MDS患者中,共检测到83个突变基因,439例(86%... 目的探索中国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基因突变特征。方法采用包含112个血液肿瘤相关基因的靶向测序技术对511例MDS患者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全部511例MDS患者中,共检测到83个突变基因,439例(86%)患者伴有至少1个基因突变。对涉及的83个基因依据其功能进行分类,突变频率依次为表观遗传相关基因(50%)、剪接子相关基因(37%)、信号传导相关基因(34%)、转录因子(24%)和细胞周期与凋亡相关基因(17%)。不同亚型患者的平均基因突变数目分别为: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CUD)1.25个,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1.73个,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RARS)2.79个,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1(RAEB-1)2.22个,RAEB-22.34个,MDS伴单纯5q-2.67个,MDS未分类(MDS-U)2.00个。U2AF1突变患者单纯+8核型异常比例显著增高[Q〈0.001,OR=4.42(95%CI2.23—8.68)],复杂核型比例显著减低[Q=0.005,OR=0.22(95%CI0.04—0.72)]。依据基因突变数目,将患者分为伴有0~1个基因突变组,伴有2个基因突变组和伴有3个及以上基因突变组,三组总生存(O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近九成的MDS患者伴有至少1个基因突变,表观遗传相关基因和剪接子相关基因是MDS最常受累基因。随着疾病的演进基因突变数增多,基因突变数目多的患者OS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靶向测序 突变
原文传递
WHO(200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标准 被引量:32
4
作者 肖志坚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09-110,共2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生物学特征是髓系细胞(粒系、红系、巨核系)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和无效造血,可以伴有原始细胞增多。临床和血液学特征是外周血细胞一系或多系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常增...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生物学特征是髓系细胞(粒系、红系、巨核系)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和无效造血,可以伴有原始细胞增多。临床和血液学特征是外周血细胞一系或多系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常增多且形态异常,可伴有原始细胞增多,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综合征诊断 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 原始细胞增多 急性髓系白血病 标准 骨髓有核细胞 生物学特征
原文传递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精确诊断 被引量:30
5
作者 肖志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61-362,共2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mdrome,MDS)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征是血细胞减少、主要髓系细胞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dysplasia)、无效造血以及演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风险增高。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诊断 血细胞减少 发育异常 髓系细胞 无效造血
原文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李斯丹 徐燕 +3 位作者 王亚非 赵耀中 江山 邱录贵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28-232,共5页
目的 总结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病(MBD)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5例MM患者MBD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MBD分级患者的临床疗效及MBD分级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205例患者中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150例(73.2%);②204例患者根据X... 目的 总结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病(MBD)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5例MM患者MBD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MBD分级患者的临床疗效及MBD分级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205例患者中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150例(73.2%);②204例患者根据X线片检查进行MBD分级:O级23例(11.3%)、1级14例(6.9%)、2级23例(11.3%)、3级68例(33.3%)、4级76例(37.2%).③MBD 2~4级患者的ECOG评分、骨髓浆细胞比例、CD138+ CD38+ 细胞比例、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0~1级患者(P值均〈0.05),而4级患者低钙血症的发牛率明显高于0~3级患者(P=0.038).④不同MBD分级患者诱导治疗反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⑤单因素分析显示MBD 2~4级患者的疾病进展时间(TrP)短于0~1级患者(P=0.029).⑥多因素分析发现溶骨性损害并不是独立预后因素(P=0.825).结论 骨骼疼痛及溶骨性损害在我国MM患者中的发生率高,利用影像学进行MBD分级显示发生溶骨性损害(2~4级)的患者中反应MM肿瘤负荷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多种指标明显高于未发生溶骨性损害的患者(0~1级).2~4级患者TTP显著短于0~1级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病医学 临床研究 预后
原文传递
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核型异常特征及其预后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李磷 刘旭平 +4 位作者 聂玲 于明华 张悦 秦铁军 肖志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7-222,共6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染色体核型特征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对染色体核型可供分析的351例成人原发M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染色体核型异常者237例(67.5%)。其中仅有染色体数目异常者99例(41.7%),仅有... 目的研究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染色体核型特征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对染色体核型可供分析的351例成人原发M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染色体核型异常者237例(67.5%)。其中仅有染色体数目异常者99例(41.7%),仅有染色体结构异常者70例(29.5%),同时有数目与结构异常者68例(28.8%);单一异常130例(54.8%),2种异常54例(22.8%),复杂异常(≥3种)53例(22.4%)。整倍体数目改变有多倍体4例(1.7%);非整倍体及染色体臂的异常可见于所有染色体,常见的依次有+8、-20/20q-、-7/7q-、-5/5q-、-18、-11/11q-、+21、-Y、-21、-10、-16、-22、+9、del(12)(p12)。-5/5q-(5.1%)的发生率低于西方国家(8.7%~23.4%),5q-综合征的发生率极低(0.3%),+8(19.1%)和-20/20q-(9.4%)的发生率高于西方国家(分别为1.2%~7.0%和2.0%-3.5%)。237例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患者中染色体易位有31例(13.1%),其中12种染色体易位在MDS中迄今尚无文献报道。i(17)(q10)有9例(3.8%),其中6例(66.7%)为单一异常。染色体重复有7例(3.0%),主要累及1号染色体(4例)。按IPSS染色体核型分组,预后差的染色体核型检出率在RA、RARS、5q-综合征组,RCMD、RCMD—RS组,RAEB-Ⅰ组,RAEB-Ⅱ组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4,P〈0.01)。351例MDS患者中,177例获得随访资料,中位随访时间14.5(1~131)个月,81例死亡,中位生存期(MS)12(1~90)个月。按IPSS染色体核型分组,染色体核型为预后好、中、差的患者MS分别为51[95%可信区间(CI5~77]、35(95%CI—65)和13(95%CI~17)个月,Log—rank检验三组总体生存(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染色体核型按正常核型(NN)、嵌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遗传学分析 染色体 核型分析 预后
原文传递
骨髓增殖性肿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开启分子诊断新时代 被引量:24
8
作者 肖志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85-386,共2页
世界卫生组织(WHO)髓系肿瘤分类(2008)中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包括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 世界卫生组织(WHO)髓系肿瘤分类(2008)中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包括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不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aCML)、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幼年型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JCMML)和不能分类的MDS/MPN(MDS/MPN-U)等疾病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肿瘤分类 增殖性 不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 分子诊断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单核细胞白血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文传递
肾功能对β2微球蛋白水平作为多发性骨髓瘤国际分期系统预后因素的影响——单中心66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秦小琪 徐燕 +10 位作者 安刚 秦宇 冯晓燕 隋伟薇 邓书会 藏美蓉 吕瑞 王婷玉 李增军 易树华 邱录贵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3-397,共5页
目的 分析不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合并或不合并肾功能异常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生存情况,探讨肾功能对β2微球蛋白作为MM预后因素的影响.方法 对1999年2月至201 3年10月666例初诊MM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血肌... 目的 分析不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合并或不合并肾功能异常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生存情况,探讨肾功能对β2微球蛋白作为MM预后因素的影响.方法 对1999年2月至201 3年10月666例初诊MM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血肌酐<177 μmol/L为肾功能相对正常组,血肌酐≥177 μmol/L为肾功能异常组,分析不同β2-MG水平及肾功能状态患者总生存(OS)情况.结果 666例患者中男416例,女250例,中位年龄58(25~86)岁.β2-MG<3.5、3.5~<5.5及≥5.5 mg/L患者分别为208、173及285例,其OS时间分别为85.75 (95% CI 70.99~100.50)、47.25 (95% CI 40.98~53.53)及35.05(95%CI30.75~39.3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功能相对正常与肾功能异常患者OS时间分别为64.67(95%CI56.57~72.77)及32.74(95%CI27.74~37.7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β2-MG≥5.5 mg/L的患者中,肾功能相对正常与肾功能异常患者OS时间分别为37.25(95% CI 31.45~43.06)个月、32.55(95% CI26.26~38.8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2).结论 高水平β2-MG、肾功能异常MM患者生存时间较短,是否合并肾功能异常并未改变β2-MG作为MM国际分期系统预后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Β2微球蛋白 国际分期系统 肾功能
原文传递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姮 熊文婕 +6 位作者 刘慧敏 易树华 吕瑞 王婷玉 于珍 邱录贵 李增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0-805,共6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一线应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方案或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蒽环类药物±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的CLL患者病例资料,比较利妥昔单...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一线应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方案或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蒽环类药物±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的CLL患者病例资料,比较利妥昔单抗及不同化疗方案的疗效。结果一线采用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的患者为72例(43.6%);不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的患者为93例(56.4%)。利妥昔单抗治疗组完全缓解(CR)率和总体反应率(ORR)均显著高于未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组(38.9%比21.5%,P=0.015;83.3%比60.2%,P=0.001)。利妥昔单抗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3.0(27.0~79.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12.0(81.1~142.9)个月,而未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组中位PFS为28.0(18.3~37.7)个月(P=0.094),中位OS为89.0(72.0~106.0)个月(P=0.1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是否伴有高危遗传学因素(伴17p缺失或11q缺失)将患者分成高危组和非高危组,高危组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可显著提高ORR(86.4%比53.3%,P=0.012),但PFS[14.5(7.9~21.1)个月比20.5(10.7~30.3)个月,P=0.699]及OS[96.0(55.3~136.7)个月比74.0(48.0~100.0)个月,P=0.366]无优势;而在非高危组中,应用利妥昔单抗后患者PFS有延长趋势[71.0(55.3~86.7)个月比38.5(17.7~59.3)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 CLL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获得更高的CR率、ORR,并对不伴染色体17p缺失或11q缺失患者的PFS有改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利妥昔单抗 抗肿瘤联合化疗 预后
下载PDF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造血干细胞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英驰 程涛 袁卫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5-249,共5页
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和存活等生命过程,在多种细胞生命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造血干细胞中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过度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会造成造血干细胞的耗竭,而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则B细胞... 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和存活等生命过程,在多种细胞生命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造血干细胞中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过度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会造成造血干细胞的耗竭,而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则B细胞的分化会受到显著的抑制。本文系统介绍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关键节点的蛋白,包括PI3K,AKT,mTOR,FoxO和GSK-3等在造血干细胞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3K AKR InTOR信号通路 造血干细胞 自我更新 定向分化
下载PDF
地西他滨治疗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治疗疗程数的关系 被引量:19
12
作者 雒雪萍 徐泽锋 +8 位作者 秦铁军 张悦 张宏丽 方力维 潘丽娟 胡耐博 曲士强 李冰 肖志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70-875,共6页
目的评估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RAEB)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治疗疗程数的关系。方法2008年12月至2016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MDS诊疗中心共有56例RAEB患者接受了地西他滨20 mg... 目的评估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RAEB)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治疗疗程数的关系。方法2008年12月至2016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MDS诊疗中心共有56例RAEB患者接受了地西他滨20 mg·m^-2·d^-1×5 d方案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疗效、疗效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结果RAEB-1 25例,RAEB-2 31例。中位治疗3(1-15)个疗程。总有效[完全缓解(CR)+骨髓完全缓解(mCR)+血液学改善(HI)]率为67.9%(38/56),其中10例(17.8%)CR, 8例(14.3%)mCR但无HI,17例(30.4%)mCR同时有HI, 3例(5.4%)单纯HI。中位随访7.9(1.0- 56.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1.1(95%CI 16.0- 26.1)个月。RAEB-1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为88.0%)显著优于RAEB-2患者(总有效率为51.6%)(P=0.004),多因素分析证实其为影响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OR=6.03,95%CI 1.39-26.09,P=0.016)。地西他滨治疗有效的38例患者中,37例(97.4%)在1-2个疗程起效,25例(65.8%)在2个疗程内达到最佳疗效,37例(97.4%)在4个疗程内达最佳疗效。主要不良反应为3级以上血细胞减少及感染,在治疗早期(第1-2疗程)中较常见,治疗有效后随疗程增加,发生率逐渐下降,其他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地西他滨标准剂量5天方案治疗RAEB疗效肯定。治疗有效患者常在第1-2个疗程起效,4个疗程内达最佳疗效。主要不良反应为血细胞减少及感染,常见于前2个疗程,起效后后续疗程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治疗结果 药物毒性
原文传递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崔亚娟 江倩 +11 位作者 刘晋琴 李冰 徐泽锋 秦铁军 张悦 蔡文宇 张宏丽 方力维 潘丽娟 胡耐博 曲士强 肖志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患者的临床表现、细胞遗传学和基因突变等实验室特征及预后因素。 方法对符合2016年WHO诊断分型标准的16例CNL患者进行资料采集,随访患者并进行预后分析。利用直接测序法检测CSF3R、ASXL1、SETBP1... 目的探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患者的临床表现、细胞遗传学和基因突变等实验室特征及预后因素。 方法对符合2016年WHO诊断分型标准的16例CNL患者进行资料采集,随访患者并进行预后分析。利用直接测序法检测CSF3R、ASXL1、SETBP1、CALR、MPL基因突变状态,对有突变的样本进行克隆后测序鉴定,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检测JAK2 V617F突变。 结果16例CN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64(43~80)岁,男性占75%(12/16),确诊时中位HGB水平为114(81~154)g/L,中位WBC为41.20(26.05~167.70)×109/L,中位PLT为238(91~394)×109/L。中位骨髓纤维化水平为1(0~3)级。除1例t(1;7)(p32;q11)、1例+21克隆异常及1例14ps+外,余患者均为正常核型。16例CNL患者中,CSF3R T618I突变检出率为100%(16/16),ASXL1突变检出率为81%(13/16),SETBP1突变检出率为63%(10/16),1例患者携带CALR K385fs*47突变,所有患者均无JAK2 V617F突变及MPL突变。CNL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4(95%CI 18~30)个月。初诊WBC≥50×109/L者中位生存期较〈50×109/L者短(11个月对39个月,P=0.005)。 结论CSF3R T618I突变是CNL的特异性突变。CNL患者中位生存期24个月,确诊时WBC≥50×109/L是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 慢性 染色体核型 基因 CSF3R 预后
原文传递
地西他滨单药与CAG/HAG方案治疗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8
14
作者 徐泽锋 秦铁军 +7 位作者 张宏丽 方力维 张悦 潘丽娟 胡耐博 曲士强 李冰 肖志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72-577,共6页
【摘要】目的比较地西他滨(DAC)单药与以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为基础的CAG/HAG(阿克拉霉素/高二三尖杉酯碱+Ara-C+G—CSF)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RAE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 【摘要】目的比较地西他滨(DAC)单药与以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为基础的CAG/HAG(阿克拉霉素/高二三尖杉酯碱+Ara-C+G—CSF)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RAE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6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MDS诊疗中心121例MDS—RAEB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9例接受DAC20mg·m^-2·d^-1×5d方案治疗,62例接受CAG/HAG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总反应率(0RR)、总生存(OS)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DAC组、CAG/HAG组患者的ORR分别为66.2%和5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85,P=0.276)。CAG/HAG组1个疗程起效率明显高于DAC组(94.3%对69.2%),两组患者起效疗程数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12,P=0.009)。DAC组中位OS时间为19.5(95%CI10.5~28.4)个月,CAG/HAG组中位0s时间为20.3(95%CI10.7~29.9)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4,Jp=0.947)。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是3~4级血细胞减少和相关感染,CAG/HAG组血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DAC组(100.0%对64.4%,P〈0.001),CAG/HAG组第3个疗程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DAC组(52.9%对15.2%,P=0.008)。结论DAC单药和CAG/HAG治疗MDS.RAEB的疗效相当,CAG/HAG方案起效更快,DAC单药治疗安全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治疗结果 药物毒性
原文传递
人骨髓和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支持造血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蒙 杨少光 +5 位作者 刘鹏霞 杜伟廷 顾东生 卢士红 邢文 韩忠朝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1294-1300,共7页
本研究分离鉴定人骨髓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比较两种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支持长期造血的能力。用密度梯度离心或酶消化方法分离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贴壁培养的方法进一步纯化MSC。检测骨髓和脐带... 本研究分离鉴定人骨髓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比较两种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支持长期造血的能力。用密度梯度离心或酶消化方法分离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贴壁培养的方法进一步纯化MSC。检测骨髓和脐带MSC的表型以及成脂、成骨分化潜能。通过LTC-IC(long-termculture-initiatingcells)实验,检测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支持长期造血的能力,并在培养的第3、5、7周分析两种MSC组悬浮细胞的表型。结果表明,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时均呈纺锤形、贴壁生长,2种MSC均表达CD90、CD105、CD73、CD29、CD54、CD166和HLA-ABC,不表达HLA-DR、CD34和CD45。化学染色证实,2种MSC体外能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LTC-IC实验第5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CFC(colony forming cell)的产率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6、7、9周,脐带MSC组CFC的产率均低于骨髓MSC组(p<0.05)。第3、5、7周悬浮细胞表型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2种MSC组CD34和CD117的阳性率均明显下降,而CD33、CD13、CD11b的阳性率逐渐上升。结论:从人骨髓和脐带组织中成功分离并鉴定出间充质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体外支持长期造血,但其造血支持能力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支持能力
下载PDF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35例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6
作者 周可树 王翠翠 +6 位作者 赵耀中 邢立杰 钱林生 于珍 齐军元 王建祥 邱录贵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0年第11期646-650,共5页
目的 对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影响CML患者生存的因素.方法 135例CML患者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监测其血常规、染色体核型、bcr-abl p210转录本表达及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20(3~67)个... 目的 对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影响CML患者生存的因素.方法 135例CML患者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监测其血常规、染色体核型、bcr-abl p210转录本表达及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20(3~67)个月.慢性期患者累积获得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为97.9%,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率为78.3%,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为72.2%,完全分子学缓解(CMoR)率为35.1%,均显著高于加速期及急变期(P<0.001).慢性期低危组与高危组之间CCyR率有差异(P=0.048).慢性期患者1、3和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7.8±1.5)%、(95.2±2.4)%、(91.9±3.2)%,疾病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92.6±2.7)%、(85.5±3.7)%、(81.3±4.3)%;加速期患者6个月、1、2年OS率分别为:(93.8±6.1)%、(72.5±11.8)%、(64.5±12.9)%,PFS率分别为:(92.3±7.4)%、(64.5±14.7)%、(53.7±15.7)%;急变期患者6、12、19个月OS率分别为:(86.4±7.3)%、(45.4±11.4)%、(19.4±9.8)%,PFS率分别为:(70.1±12.6)%、(37.6±15.6)%、(18.8±15.4)%.慢性期达到CMoR、CCyR的患者与仅达CHR者PFS及O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耐药是影响慢性期患者PFS(P=0.000,RR=46.744)及OS(P=0.007,RR=20.270)的因素.伊马替尼口服非血液学毒性较轻,患者多可耐受;血液学毒性是减量或停药的主要原因.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CML慢性期疗效显著优于加速期及急变期;慢性期患者达到CCyR甚至CMoR是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伊马替尼耐药是伊马替尼治疗CML面临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伊马替尼
原文传递
615例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症状负荷评估 被引量:16
17
作者 徐俊卿 徐泽锋 +10 位作者 王静雅 李冰 孙秀娟 秦铁军 张悦 张宏丽 方力维 潘丽娟 胡耐博 曲士强 肖志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评估Ph染色体和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体质性症状负荷。方法用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SAF.TSS)对628例MPN患者进行现场调查。结果疲劳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 目的评估Ph染色体和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体质性症状负荷。方法用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SAF.TSS)对628例MPN患者进行现场调查。结果疲劳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中的症状负荷和发生率均最高[分别为(3.46±2.97)、(3.47±2.99)、(4.74±3.04)分和76.O%、76.2%、89.9%]。患者的总症状负荷由高到低依次为PMF、PV、ET[分别为(28.9±19.1)、(19.2±16.8)、(17.1±15.3)分],PMF与Pv、E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371,P=-0.021;x2=14.020,P〈0.001),PV与ET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81,P=0.191)。结论MPN-SAF-TSS评估量表可有效评估MPN患者体质性症状,PV、ET和PMF患者中PMF的总症状负荷最高,用MPN—SAF—TSS评估量表进行症状评估应列为MPN治疗研究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 症状
原文传递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SF3R、ASXL1、SETBP1、JAK2 V617F和CALR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崔亚娟 李冰 +5 位作者 江倩 徐泽锋 秦铁军 张培红 张悦 肖志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69-1073,共5页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患者CSF3R、ASXL1、SETBP1、JAK2 V617F和CALR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依据2008年WHO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对12例临床疑诊“CNL”患者进行回顾性诊断.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CSF3R、ASXL1、SETBP1和C...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患者CSF3R、ASXL1、SETBP1、JAK2 V617F和CALR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依据2008年WHO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对12例临床疑诊“CNL”患者进行回顾性诊断.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CSF3R、ASXL1、SETBP1和CALR基因突变,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检测JAK2 V617F突变.结果 6例确诊为CNL,2例诊断为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US)伴CNL表现,4例诊断为感染、炎症或肿瘤继发的反应性中性粒细胞增多.6例CNL患者均伴有CSF3R T618I突变,其中1例为CSF3R单独突变,4例合并ASXL1及SETBP1突变,1例合并CALR突变(c.1154-1155insTTGTC).2例MGUS伴CNL表现及4例反应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患者均不伴有CSF3R、ASXL1、SETBP1或CALR基因突变.所有患者均无JAK2 V617F突变.结论 CSF3R、ASXL1和SETBP1基因突变是CNL患者常见的基因突变,以CSF3R T618I最为常见.将CSF3R、ASXL1和SETBP1基因突变的检测纳入CNL诊断标准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 慢性 基因 ASXL1 基因 SETBP1 Gene ASXL1 Gene SETBP1
原文传递
环孢素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被引量:15
19
作者 徐泽锋 秦铁军 +3 位作者 张悦 刘凯奇 郝玉书 肖志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51-455,共5页
目的 评价环孢素(CsA)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37例WHO分型(2001)为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和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I(RAEB-I)患者接受CsA联合沙利度胺治疗,Cs... 目的 评价环孢素(CsA)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37例WHO分型(2001)为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和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I(RAEB-I)患者接受CsA联合沙利度胺治疗,CsA起始剂量为3 mg·kg-1·d-1,2周后检测血CsA浓度,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用药剂量,使CsA谷浓度维持在100~200μg/L,沙利度胺起始剂量为50 mg/d,1周内增至100 mg/d,无明显不良反应则最大剂量为200 mg/d.依据国际工作组2006疗效标准评价血液学疗效,按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常见毒性标准(version 3.0)判定不良反应.同时观察有效持续时间和总体生存率.结果 患者中红系反应率为51.4%(37例中19例) 中性粒细胞反应率为21.2%(33例中7例) 血小板反应率为31.0%(29例中9例) 在依赖输血的32例患者中,15例(46.9%)脱离输血.红系反应中位持续时间为88(4~108)周,血小板反应中位持续时间为78(8~84+)周,中性粒细胞反应中位持续时间为78(10~84+)周.中位随访时间为29(4~10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2个月.不良反应包括1~2级肝肾损害、便秘、嗜睡、头昏、水肿、皮疹、麻木感,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所有患者未出现3级以上不良反应.结论 CsA联合沙利度胺治疗MDS能有效改善患者贫血,不良反应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环孢素 沙利度胺 疗效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解读 被引量:15
20
作者 史仲珣 肖志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52-857,共6页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其年发病率为0.4-2.8 /10万。PV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14年,年龄〈60岁患者为24年。本文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发布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其年发病率为0.4-2.8 /10万。PV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14年,年龄〈60岁患者为24年。本文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发布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增多症诊断 解读 专家 中国 治疗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造血干细胞 中位生存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