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更新版) 被引量:97
1
作者 刘文玲 胡大一 +8 位作者 郭继鸿 马长生 陈红 浦介麟 张海澄 蒋文平 李毅刚 杨新春 白融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16-925,共10页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占急诊科患者的0.9% ~1.7%[1],住院患者的1% ~3%[2].导致晕厥的病因很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因此,规范晕厥的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 自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占急诊科患者的0.9% ~1.7%[1],住院患者的1% ~3%[2].导致晕厥的病因很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因此,规范晕厥的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 自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2006年发布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来,在晕厥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修订了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发布了晕厥诊断的标准方案.目前,针对中国人群晕厥的相关研究较前有所丰富,包括流行病学[3]、临床特征[4-5]、诊断方法[6-7]及有关血管迷走性晕厥、心源性晕厥的预后分析89],但数据仍然有限,无论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还是治疗手段方面,均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儿童晕厥的研究略显优势,在病因、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研究,使得我们对中国儿童人群的晕厥有了进一步了解[1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血管迷走性晕厥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专家 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六种基因多态性对中国汉族人群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娄莹 韩璐璐 +8 位作者 李彦 张晓星 柳志红 唐闽 禹海文 王巍 许建屏 刘红 李一石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7-371,共5页
目的评价VKORC1、CYP2C9、GGCX、PROC、EPHX1及CYP4F2基因多态性对中国汉族人群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488例服用华法林抗凝且国际标准化比值均稳定达标的中国汉族患者,抗凝指证包括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房颤及肺血栓栓塞症... 目的评价VKORC1、CYP2C9、GGCX、PROC、EPHX1及CYP4F2基因多态性对中国汉族人群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488例服用华法林抗凝且国际标准化比值均稳定达标的中国汉族患者,抗凝指证包括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房颤及肺血栓栓塞症,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上述6种基因多态性检测,并记录患者平均每日华法林稳定剂量、人口学信息及合并用药情况等;分析VKORC1、CYP2C9、GGCX、PROC、EPHX1及CYP4F2基因多态性、人口学信息及合并用药对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影响。结果VKORC1和CYP2C9基因多态性共解释了50%以上的中国汉族患者华法林稳定剂量的个体差异,其影响程度大于人口学特征、合并用药等因素;CYP4F2基因多态性仅能解释1%中国汉族患者的华法林稳定剂量的个体差异;GGCX、PROC及EPHX1基因多态性不影响中国汉族患者的华法林稳定剂量。结论VKORC1和CYP2C9基因多态性是影响中国汉族人群华法林稳定剂量的主要遗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KORC1基因 CYP2C9基因 GGCX基因 PROC基因 EPHX1基因 CYP4F2基因 基因多态性 华法林
原文传递
心肌梗死急性期QRS波增宽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发生的价值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俊 侯煜 +9 位作者 李晓枫 李智 曹东芳 雷森 袁建松 陈珏 吴元 李建军 张澍 方丕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年第2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无创性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QRS波时限和QTc间期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的价值。方法采集28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患者在急性期(<30 d)超声测定LVEF、体表心电图测定QRS波时限和QTc间期的数据...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无创性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QRS波时限和QTc间期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的价值。方法采集28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患者在急性期(<30 d)超声测定LVEF、体表心电图测定QRS波时限和QTc间期的数据,临床随访观察远期(>1年)发生的SCD事件。LVEF降低的界值为35%,QRS波增宽的界值为110 ms,QTc间期延长的界值为450 ms(男)/460 ms(女)。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SCD组和幸存组。结果在心肌梗死后平均(15±3)个月内,15例(5.2%)患者发生SCD。与幸存组患者相比,SCD组患者的LVEF明显降低[35%(28%~52%)比50%(33%~60%),P<0.0001],QRS波时限明显延长[115(88~152)ms比105(91~126)ms,P=0.0222],而两组患者QTc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8(416~513)ms比450(394~493)ms,P=0.1836]。SCD组患者中LVEF降低、QRS波增宽和QTc间期延长的比率依次为40%、67%和60%。生存分析提示,LVEF降低(26.1%比3.4%,P<0.0001)和QRS波增宽(9.7%比2.7%,P=0.0098)患者远期SCD发生率增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降低[RR:6.0(2.0~17.8),P=0.0011]和QRS波增宽[RR:3.1(1.0~9.0),P=0.0345]均为S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QRS波增宽能独立预测远期SC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猝死 心脏 QRS波时限 QTC间期 左心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高危人群心电图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冯莉 任金马 +17 位作者 张健 杨跃进 黄文丽 杨崇福 叶绍东 李崇剑 俞梦越 任晓庆 高鑫 罗彤 袁建松 李北祥 杨林 龚菁 腾思勇 顾东风 曾光 浦介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55-1158,共4页
目的通过总结云南不明原因猝死高发地区人群的心电图特征,发现其规律并为进一步的病因学研究提供线索。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间,对云南的不明原因猝死高发区(宁蒗、鹤庆、大姚)的三个自然村年龄为15~45岁的居民进行12导联静息心... 目的通过总结云南不明原因猝死高发地区人群的心电图特征,发现其规律并为进一步的病因学研究提供线索。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间,对云南的不明原因猝死高发区(宁蒗、鹤庆、大姚)的三个自然村年龄为15~45岁的居民进行12导联静息心电图普查,以云南大理地区人群作为对照人群。共普查人群338例,男性175例,女性163例,平均年龄(33.4±11.7)岁。记录所有普查者的一般状况及疾病家族史。单盲法测量心电图各指标。结果猝死高发区与对照地区人群一样,常见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仅见于个别居民。大姚地区左室高电压发生率(34.6%)显著高于其他地区(P 均<0.01)。上述三个猝死高发区人群的 QTc 较对照地区显著延长[分别为(428.92±25.71)ms、(440.67±28.03)ms、(417.70±24.00)ms 与(386.80±27.22)ms,P 均<0.05];U 波出现率仅鹤庆地区显著高于对照地区(P<0.05);QUc 上述各地区均显著高于对照地区[分别为(613.67±37.34)ms、(597.19±46.47)ms、(608.59±39.59)ms 与(589.33±41.27)ms,P 均<0.01];U 波呈宽大、高电压并与 T 波融合特征性表现;在7例有猝死家族史者中,6例有 U 波,4例呈猝死高发区特征性改变。结论云南省不明原因猝死高危人群心电图呈 QT 间期延长和 U 波特征性改变,提示可能存在潜在的心肌复极异常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心脏 QT延长综合征 心电描记术
原文传递
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感染单中心病历资料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靖 陶燕 +7 位作者 华伟 侯翠红 任晓庆 陈柯萍 楚建民 浦介麟 王方正 张澍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起搏器囊袋感染是起搏器置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以并发心内膜炎而危及生命。本研究针对囊袋感染的治疗及效果进行了总结。方法纳入2002年至2008年院内顺序收治的52例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分析影响首次手术即发生囊袋感... 目的起搏器囊袋感染是起搏器置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以并发心内膜炎而危及生命。本研究针对囊袋感染的治疗及效果进行了总结。方法纳入2002年至2008年院内顺序收治的52例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分析影响首次手术即发生囊袋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囊袋感染首次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52例,平均年龄60.6±17.2岁,男性31例。53.9%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30.8%合并2型糖尿病;末次手术距首次诊断囊袋感染的平均间隔时间为571.9±790.8天,其中42.3%的患者首次囊袋感染发生于末次手术1年以上。50%的患者为首次置入起搏系统后出现囊袋感染,这些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比例有高于二次手术后发生感染患者组的趋势(p=0.06),包括年龄在内的其他临床特征没有显示出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首次诊断感染患者进行清创术后复发的危险性仅与是否移除整套起搏系统这一治疗措施呈负相关(RR0.11,95%CI,0.02-0.51,p<0.01)。结论针对起搏器术后囊袋感染的处理只有完全移除整套起搏系统才是真正有效地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囊袋感染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环肺静脉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多中心临床注册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黄从新 刘育 +4 位作者 张澍 马长生 曹克将 刘少稳 唐艳红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8年第4期259-262,共4页
目的评估环肺静脉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房颤消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多中心临床注册研究的方式收集全国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行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的1136例有效病例资料,分析环肺静脉消融治... 目的评估环肺静脉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房颤消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多中心临床注册研究的方式收集全国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行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的1136例有效病例资料,分析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将临床和超声影像学指标作为待选变量,对消融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在(9.1±3.8)个月的随访期间,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为75%,复发率为25%。阵发性房颤成功率(76.7%)明显高于持续性房颤成功率(68.1%)和永久性房颤成功率(54.2%,P〈0.05)。消融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其中心脏压塞11例(1.0%),皮下血肿8例(0.7%),感染5例(0.4%),血栓栓塞2例(0.2%),脑卒中2例(0.2%)。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是非阵发性房颤(P〈0.01)和左心房内径增大(P〈0.05)。结论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复发 危险因素 注册
原文传递
冷冻球囊消融与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长期随访效果比较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俊 唐闽 +5 位作者 Kaufmann Jan Kriatselis Charalampos Fleck Eckart 李劲宏 方丕华 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4年第5期415-419,共5页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首次采用冷冻球囊消融(CBA)与冷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长期随访效果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首次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PAF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手术记录和门诊随访资料。根...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首次采用冷冻球囊消融(CBA)与冷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长期随访效果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首次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PAF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手术记录和门诊随访资料。根据消融方法不同分为CBA组和RFCA组。术后3个月后如有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心电学证据判定为消融治疗失败。结果 158例PAF患者纳入研究,其中CBA组103例,RFCA组55例。CBA组与RFCA组术中即刻PVI成功率(98.3%vs 98.1%)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2.9%vs 3.6%)均无明显差异。CBA组X线曝光时间短[20(14,32)min vs 28(16,43)min,P<0.000 1]、X线曝光剂量少[39783(24 528,2 455 559)mGy/cm2vs 63 306(26 478,138 753)mGy/cm2,P=0.000 7]、手术时间短[115(80,151)min vs 159(120,218)min,P<0.000 1]、消融时间短[35(24,55)min vs 49(17,71)min,P=0.000 4]。在(18±8)个月随访期内119例(75.3%)完成随访,消融治疗成功率66.9%(81/121)。消融术后3、6、9、12、24、30个月随访结果显示CBA组成功率依次为95.8%、85.9%、76.1%、69.0%、60.6%、60.6%,RFCA组成功率依次为90.0%、78.0%、78.0%、78.0%、72.0%和72.0%,两组患者消融术后成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CBA与RFCA治疗PAF手术安全性相似,长期随访效果无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冷冻球囊消融 阵发性心房颤动 长期随访
原文传递
加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从新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7年第6期406-407,共2页
室性心律失常是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也是心脏结构正常者心脏性猝死的主要死因。故加深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加强对其防治学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临床研究 心脏病患者 心脏性猝死 主要死因 心脏结构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特点及性别和年龄差异 被引量:8
9
作者 叶赞凯 马坚 +2 位作者 姚焰 方丕华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6-349,共4页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治疗的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特点及性别和年龄差异。方法:总结2008-01-01至2012-06-30期间,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我院住院并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患儿(〈14岁)。根据室上性心动...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治疗的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特点及性别和年龄差异。方法:总结2008-01-01至2012-06-30期间,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我院住院并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患儿(〈14岁)。根据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特点以及性别和年龄进行分析。结果:共入院442例患儿,其中男性患儿284例,女性患儿158例,平均体重(33.70±12.52)kg(13-80 kg)。入院患儿的平均年龄为(11.70±2.52)岁(3岁-14岁),其中3-6岁50例,7-10岁74例,11-14岁318例,442例患儿中房室旁路266例(男性患儿188例,女性患儿7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76例(男性患儿96例,女性患儿80例)。房室旁路介导的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0.05)。11-14岁患儿中房室旁路介导的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患儿更容易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P〈0.05);而在10岁以下患儿中则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结论: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与性别和年龄是相关的。由房室旁路介导的心动过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在11-14岁患儿中女性患儿比男性患儿更容易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旁路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下载PDF
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P波离散度的关系 被引量:8
10
作者 郑黎晖 姚焰 +2 位作者 吴灵敏 张奎俊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83-986,共4页
目的:分析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P波离散度(Pd)的关系,以期探讨炎症对心房重构的影响。方法:入选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组)及年龄和性别均匹配、无房颤病史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目的:分析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P波离散度(Pd)的关系,以期探讨炎症对心房重构的影响。方法:入选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组)及年龄和性别均匹配、无房颤病史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对照组)各71例。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心电图Pd及血浆hs-CRP浓度等的差别。采用线性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d与血浆hs-CRP浓度及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房颤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Pd及血浆hs-CRP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全部患者及房颤组患者血浆hs-CRP浓度与Pd均呈正相关(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hs-CRP浓度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5.430,95%CI 6.031-39.476,P〈0.001),进一步调整Pd,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Pd与血浆hs-CRP浓度均为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01),但血浆hs-CRP浓度预测房颤的危险比由15.430下降至6.246。结论: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血浆hs-CRP浓度和Pd均为房颤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Pd和血浆hs-CRP浓度具有相关性,hs-CRP影响房颤发生的机制部分可能是通过Pd增加介导的。提示炎症可能在心房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促进房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炎症 P波离散度 高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十年间急诊室和住院患者发作心室颤动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靖 华伟 +5 位作者 王方正 张澍 浦介麟 陈柯萍 朱俊 杨艳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27-829,共3页
本研究回顾总结了本院患者在急诊就诊到入院治疗期间发生心室颤动(室颤)的临床特征,意图寻找到影响这种严重心律失常的可逆性危险因素,进而有助于降低院内室颤的发生率。
关键词 心室颤动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住院患者 急诊室 临床分析 发作 严重心律失常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单次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长期随访效果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俊 唐闽 +5 位作者 Jan Kaufmann Charalampos Kriatselis Eckart Fleck 李劲宏 方丕华 张澍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5期278-282,共5页
目的分析冷冻球囊消融(CB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单中心长期随访效果,探讨影响其疗效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接受CBA治疗的房颤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手术记录和门诊随访资料。术前经胸超声测量左心房内... 目的分析冷冻球囊消融(CB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单中心长期随访效果,探讨影响其疗效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接受CBA治疗的房颤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手术记录和门诊随访资料。术前经胸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LAD)。术后3个月后出现的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发作判定为CBA治疗失败。结果 199例房颤接受CBA治疗,术中并发膈神经麻痹3例(1.5%),术后发生心包积液1例(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0.5%),均自行缓解。在平均(23±14)个月随访中152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65例(42.8%)治疗成功,失败患者中75例(86.2%)为术后12个月内复发。失败患者年龄较大[(62±7)比(52±10),P=0.0379]、LAD较大[(47±7)mm比(43±6)mm,P<0.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治疗成功率(29.5%)明显低于阵发性房颤患者(48.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7(1.000,1.076),P=0.0488]和LAD[OR=0.896(0.842,0.953),P=0.005]能独立预测初次CBA治疗效果。结论 CBA治疗房颤安全有效,长期随访效果较好。房性心律失常复发主要发生在术后12个月内。年龄和LAD是预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球囊 冷冻消融 心房颤动 长期随访
下载PDF
体表心电图特征对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起源点的定位价值 被引量:7
13
作者 郑黎晖 李晋新 +5 位作者 姚焰 张奎俊 张澍 陈文生 王方正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9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不同位点的室性心动过速(VT)具有相应的心电图表现,本研究旨在摸索一种相对简单的根据体表心电图进行定位的方法。方法将RVOT分为游离壁和间隔面两大区,其中间隔面又分为9个区域。共320例RVOT—VT患... 目的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不同位点的室性心动过速(VT)具有相应的心电图表现,本研究旨在摸索一种相对简单的根据体表心电图进行定位的方法。方法将RVOT分为游离壁和间隔面两大区,其中间隔面又分为9个区域。共320例RVOT—VT患者巾,对213例既往消融成功患者的靶点与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中QRS波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在消融前前赡性地对另外107例患者的消融靶点进行预测,以检验其定位价值。结果I导联对RVOT起源的VT有特殊的定位价值。在间隔面前部起源时,I导联以负向波为主,多为QS、Qr及rS型,随着起源点从前向后、从上向下,R波逐渐升高,其中起源于间隔侧中带(2、5、8区)时,以“M”型居多,在后壁时则表现为R波且有切迹。游离壁起源者的QRs时限明显延长,I和aVL导联的R波较间隔起源者高,而下壁导联的R波均较间隔的低(P〈0.05)。在前瞻性分析中,这些参数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结论RVOT不同部位起源的VT有相应的心电图特征,其中I导联形态尤其具有定位价值,为RVOT心律失常起源提供了简便的定位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流出道 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原文传递
三维电解剖标测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传导区 被引量:6
14
作者 郭琦 楚建民 +5 位作者 赵英杰 韦伟 刘霄燕 王靖 浦介麟 张澍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78-682,共5页
目的通过三维电解剖技术标测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的缓慢传导区(slow conduction zone,SCZ)。方法使用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对12例ILVT患者进行标测,构建左心室解剖模型,在窦... 目的通过三维电解剖技术标测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的缓慢传导区(slow conduction zone,SCZ)。方法使用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对12例ILVT患者进行标测,构建左心室解剖模型,在窦性心律和室性心动过速下对左后分支电位(posterior fascicular potential,PP)及舒张期电位(diastolic potential,DP)进行标测,研究分析SCZ的电生理特性及解剖分布特征。结果9例患者在窦性心律和室性心动过速下进行三维标测,3例患者只在室性心动过速下进行标测。能够记录到DP的SCZ位于左心室后间隔基底部,长度约(25.1±2.2)mm,传导速度为(0.08±0.01)m/s,且在窦性心律下和室性心动过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后分支PP区位于左后间隔部。其中9例患者在窦律和室速时均标测到DP与PP交汇区,此交汇区在窦性心律下和室性心动过速时位置相同,且所有患者在此交汇区消融放电均能终止室性心动过速。结论SCZ与左后分支的交汇区是消融ILVT的关键区域,可通过对该区域的标测来指导ILVT的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性 缓慢传导区 电解剖标测
原文传递
典型心房扑动导管消融治疗的新理念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俊 方丕华 欧阳非凡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年第1期1-4,共4页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密不可分的;并且房扑患者卒中风险与房颤类似。虽然导管消融已经成为典型房扑的一线治疗措施,然而术后长期随访提示新发房颤比例较高。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新发房颤发生...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密不可分的;并且房扑患者卒中风险与房颤类似。虽然导管消融已经成为典型房扑的一线治疗措施,然而术后长期随访提示新发房颤比例较高。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新发房颤发生、降低卒中风险,典型房扑的消融治疗策略正在发生变化。房扑与房颤的发生可能有其共同的触发机制,术前进行新发房颤的风险分层可能改变典型房扑的导管消融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扑动 综述 心房颤动 消融策略
原文传递
特发性心室颤动长期随访的临床与心电图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靖 贾玉和 +9 位作者 毛克修 陈旭华 赵英杰 韦伟 张玉梅 祝夏阳 陶燕 华伟 张澍 楚建民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70-974,共5页
目的 分析特发性心室颤动(室颤)患者的心电图与临床特征,探讨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21例特发性室颤患者,男性10例(47.6%),初次发生症状年龄平均(38.5±19.0)岁,随访分析其临床及体表心电图特征,按照心电图有无J波分为J波... 目的 分析特发性心室颤动(室颤)患者的心电图与临床特征,探讨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21例特发性室颤患者,男性10例(47.6%),初次发生症状年龄平均(38.5±19.0)岁,随访分析其临床及体表心电图特征,按照心电图有无J波分为J波阳性组(J+组)和J波阴性组(J-组),比较两组死亡和室颤、晕厥发生的情况.结果 21例特发性室颤的患者中,9例室颤发生于凌晨睡眠时,5例室颤发生于情绪激动时,7例室颤发作无明确诱因.J+组(n=15)中有7例心电图J波合并QRS波切迹,1例合并早期复极.合并QRS波切迹的7例患者室颤发作时间为凌晨睡眠中.平均随访(42.4±39.9)个月后,J+组患者的年平均室颤发作次数明显高于J-组(n=6),分别为(1.3±0.5)次/年和(0.4±0.3)次/年,P<0.01.J+组死亡2例,J-组死亡1例.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特发性室颤患者中J波阳性患者出现室颤复发的危险性高于J波阴性患者(RR 1.9,95%CI 1.1~2.9;P=0.03).结论 报道QRS波切迹的室颤患者有相似的凌晨睡眠时发作特点;J波在特发性室颤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而且预示着具有更高的室颤复发率.J波有望成为特发性室颤预后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颤动 心电描记术
原文传递
盐酸安他唑啉片治疗室性早搏的随机、双盲、阳性药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靖 楚建民 +5 位作者 贾玉和 毛克修 陈旭华 陶燕 华伟 张澍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281-284,共4页
目的治疗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室早)的意义目前尚不清楚,但因室早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在临床上很常见,此时减少早搏数量成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治疗方法。盐酸安他唑啉(安他唑啉)是一种治疗多种心律失常的药物,本研究目的... 目的治疗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室早)的意义目前尚不清楚,但因室早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在临床上很常见,此时减少早搏数量成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治疗方法。盐酸安他唑啉(安他唑啉)是一种治疗多种心律失常的药物,本研究目的就是观察安他唑啉治疗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双盲、随机、阳性药对照研究,对照药物为稳心颗粒。在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期间入选60例不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患者,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2周后随机分为安他唑啉治疗组和稳心颗粒治疗组。服药治疗第2周进行随访记录不良反应等临床资料,满4周后复查Holter。疗效结果为对比治疗前后24小时室早的数目,安全性指标为治疗前后患者生化检查结果。结果共入选72例患者,男性37例(51.39%),平均年龄(45.06±12.33)岁,实际完成随访67例(研究组34例)。两组间基本临床资料匹配。研究组与对照组服药治疗4周后24小时室早数目均有明显降低,分别为70.11%和67.80%,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35)。研究组有88.24%(30/34)的患者24小时室早减少超过75%,对照组为78.79%(26/33),但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别(P=0.61)。两组均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安他唑啉在临床上治疗一些不合并严重心脏疾病的室早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安他唑啉 室性期前收缩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Carto merge技术指导永久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 被引量:3
18
作者 方丕华 任振芳 +3 位作者 麻付胜 楚建民 马坚 张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1-574,I0006,共5页
目的探讨Carto merge技术指导永久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的作用和优势。方法用Carto merge技术指导射频消融治疗永久性心房颤动15例。术中用Carto导管标测和构建左心房和肺静脉的电解剖图,然后与术前心脏核磁共振造影的三维图像进行数据整... 目的探讨Carto merge技术指导永久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的作用和优势。方法用Carto merge技术指导射频消融治疗永久性心房颤动15例。术中用Carto导管标测和构建左心房和肺静脉的电解剖图,然后与术前心脏核磁共振造影的三维图像进行数据整合形成二者的复合图形(Carto merge)。首先在Carto merge的指导下行双侧上下肺静脉环线消融,直到Lasso标测证实所有肺静脉均达到电隔离效果,如心房颤动不终止,依次进一步消融左房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及三尖瓣峡部线,如上述部位消融后心房颤动仍未终止,即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结果15例患者中2例在消融过程中心房颤动自行终止,13例均经直流电复律。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4h、1和5周时复发持续性心房颤动。其余患者经1~10个月随访,均维持窦性心律。近期手术成功率为80%。结论Carto merge技术可有效地指导永久性房颤的射频消融,结合单Lasso标测,可简化操作,提高消融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心房颤动 CARTO标测
下载PDF
导管消融室性心律失常的现状和未来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坚 刘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61-863,共3页
运用导管消融的方法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已经广泛用于临床。术前运用心电图、心脏超声、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辅助检查手段和起搏标测、激动标测、基质标测、电压标测和起搏拖带等标测方法,对判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 运用导管消融的方法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已经广泛用于临床。术前运用心电图、心脏超声、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辅助检查手段和起搏标测、激动标测、基质标测、电压标测和起搏拖带等标测方法,对判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起源点位置和制定合理的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策略具有很大的帮助。导管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成功率高、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目前已成为一线治疗。而对于疤痕介导性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只是药物治疗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辅助手段。目前导管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终点和对患者的临床长期受益,还需要进行前瞻性、随机的多中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非离子通道阻滞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冉玉琴 浦介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6-188,共3页
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主要依赖于阻断Na^+、K^+、Ca^2+离子通道,包括I类、Ⅲ类和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由于多数治疗剂量的离子通道阻滞剂在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同时具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临床使用受到限制。近年来研究发现,心... 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主要依赖于阻断Na^+、K^+、Ca^2+离子通道,包括I类、Ⅲ类和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由于多数治疗剂量的离子通道阻滞剂在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同时具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临床使用受到限制。近年来研究发现,心脏的机械牵张、炎症、氧化应激,心房肌细胞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通道阻滞剂 抗心律失常作用 Ca^2+离子通道 抗心律失常药 器质性心脏病 致心律失常 NA^+ 治疗剂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