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8
1
作者 徐燕 李长虹 +2 位作者 孟恒星 郝牧 邱录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2期6289-6294,共6页
背景:由于大量获取骨髓细胞存在困难,并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年龄的增加出现数量及分化潜能下降,因此需要寻找其他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目的: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条件,进一步明确其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 背景:由于大量获取骨髓细胞存在困难,并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年龄的增加出现数量及分化潜能下降,因此需要寻找其他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目的: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条件,进一步明确其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9/2008-03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17份脐带标本取自健康足月新生儿,由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提供。方法:脐带采集后在6h内分别用植块法、胶原酶消化法、胶原酶与胰酶联合消化法进行分离培养,于培养第14天计数集落数,超过50个细胞计为集落。当细胞达70%~80%融合时,胰蛋白酶-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消化,以(2.5~5.0)×103/cm2密度传代培养。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不同培养方法所获贴壁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细胞产率,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增殖活性、免疫表型,特异性染色方法鉴定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结果:植块法培养6~10d可见成纤维样细胞从植块边缘爬出,形态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散在分布或形成小克隆,原代可获得(5.2±1.7)×105个贴壁细胞/0.5cm脐带组织,至少可稳定传15代,平均每代扩增6.2倍,在原代细胞克隆数、细胞产率、传代时间及扩增倍数上与胶原酶消化法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胶原酶与胰酶联合消化法接种后未见明显贴壁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为45h,72.09%细胞处于G0/G1期,不表达造血细胞及内皮细胞标记,高表达整合素和黏附分子CD44,CD90,CD95以及CD73,CD105,在特定诱导条件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向成骨及成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结论:应用植块法可以从人脐带组织中简便高效地分离出一群具有高增殖活性及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免疫表型类似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植块法 分离培养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WHO(200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标准 被引量:32
2
作者 肖志坚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09-110,共2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生物学特征是髓系细胞(粒系、红系、巨核系)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和无效造血,可以伴有原始细胞增多。临床和血液学特征是外周血细胞一系或多系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常增...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生物学特征是髓系细胞(粒系、红系、巨核系)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和无效造血,可以伴有原始细胞增多。临床和血液学特征是外周血细胞一系或多系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常增多且形态异常,可伴有原始细胞增多,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综合征诊断 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 原始细胞增多 急性髓系白血病 标准 骨髓有核细胞 生物学特征
原文传递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造血干细胞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英驰 程涛 袁卫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5-249,共5页
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和存活等生命过程,在多种细胞生命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造血干细胞中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过度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会造成造血干细胞的耗竭,而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则B细胞... 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和存活等生命过程,在多种细胞生命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造血干细胞中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过度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会造成造血干细胞的耗竭,而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则B细胞的分化会受到显著的抑制。本文系统介绍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关键节点的蛋白,包括PI3K,AKT,mTOR,FoxO和GSK-3等在造血干细胞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3K AKR InTOR信号通路 造血干细胞 自我更新 定向分化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姮 熊文婕 +6 位作者 刘慧敏 易树华 吕瑞 王婷玉 于珍 邱录贵 李增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0-805,共6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一线应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方案或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蒽环类药物±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的CLL患者病例资料,比较利妥昔单...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一线应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方案或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蒽环类药物±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的CLL患者病例资料,比较利妥昔单抗及不同化疗方案的疗效。结果一线采用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的患者为72例(43.6%);不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的患者为93例(56.4%)。利妥昔单抗治疗组完全缓解(CR)率和总体反应率(ORR)均显著高于未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组(38.9%比21.5%,P=0.015;83.3%比60.2%,P=0.001)。利妥昔单抗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3.0(27.0~79.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12.0(81.1~142.9)个月,而未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组中位PFS为28.0(18.3~37.7)个月(P=0.094),中位OS为89.0(72.0~106.0)个月(P=0.1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是否伴有高危遗传学因素(伴17p缺失或11q缺失)将患者分成高危组和非高危组,高危组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可显著提高ORR(86.4%比53.3%,P=0.012),但PFS[14.5(7.9~21.1)个月比20.5(10.7~30.3)个月,P=0.699]及OS[96.0(55.3~136.7)个月比74.0(48.0~100.0)个月,P=0.366]无优势;而在非高危组中,应用利妥昔单抗后患者PFS有延长趋势[71.0(55.3~86.7)个月比38.5(17.7~59.3)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 CLL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获得更高的CR率、ORR,并对不伴染色体17p缺失或11q缺失患者的PFS有改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利妥昔单抗 抗肿瘤联合化疗 预后
下载PDF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35例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5
作者 周可树 王翠翠 +6 位作者 赵耀中 邢立杰 钱林生 于珍 齐军元 王建祥 邱录贵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0年第11期646-650,共5页
目的 对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影响CML患者生存的因素.方法 135例CML患者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监测其血常规、染色体核型、bcr-abl p210转录本表达及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20(3~67)个... 目的 对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影响CML患者生存的因素.方法 135例CML患者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监测其血常规、染色体核型、bcr-abl p210转录本表达及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20(3~67)个月.慢性期患者累积获得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为97.9%,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率为78.3%,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为72.2%,完全分子学缓解(CMoR)率为35.1%,均显著高于加速期及急变期(P<0.001).慢性期低危组与高危组之间CCyR率有差异(P=0.048).慢性期患者1、3和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7.8±1.5)%、(95.2±2.4)%、(91.9±3.2)%,疾病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92.6±2.7)%、(85.5±3.7)%、(81.3±4.3)%;加速期患者6个月、1、2年OS率分别为:(93.8±6.1)%、(72.5±11.8)%、(64.5±12.9)%,PFS率分别为:(92.3±7.4)%、(64.5±14.7)%、(53.7±15.7)%;急变期患者6、12、19个月OS率分别为:(86.4±7.3)%、(45.4±11.4)%、(19.4±9.8)%,PFS率分别为:(70.1±12.6)%、(37.6±15.6)%、(18.8±15.4)%.慢性期达到CMoR、CCyR的患者与仅达CHR者PFS及O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耐药是影响慢性期患者PFS(P=0.000,RR=46.744)及OS(P=0.007,RR=20.270)的因素.伊马替尼口服非血液学毒性较轻,患者多可耐受;血液学毒性是减量或停药的主要原因.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CML慢性期疗效显著优于加速期及急变期;慢性期患者达到CCyR甚至CMoR是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伊马替尼耐药是伊马替尼治疗CML面临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伊马替尼
原文传递
615例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症状负荷评估 被引量:16
6
作者 徐俊卿 徐泽锋 +10 位作者 王静雅 李冰 孙秀娟 秦铁军 张悦 张宏丽 方力维 潘丽娟 胡耐博 曲士强 肖志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评估Ph染色体和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体质性症状负荷。方法用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SAF.TSS)对628例MPN患者进行现场调查。结果疲劳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 目的评估Ph染色体和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体质性症状负荷。方法用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SAF.TSS)对628例MPN患者进行现场调查。结果疲劳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中的症状负荷和发生率均最高[分别为(3.46±2.97)、(3.47±2.99)、(4.74±3.04)分和76.O%、76.2%、89.9%]。患者的总症状负荷由高到低依次为PMF、PV、ET[分别为(28.9±19.1)、(19.2±16.8)、(17.1±15.3)分],PMF与Pv、E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371,P=-0.021;x2=14.020,P〈0.001),PV与ET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81,P=0.191)。结论MPN-SAF-TSS评估量表可有效评估MPN患者体质性症状,PV、ET和PMF患者中PMF的总症状负荷最高,用MPN—SAF—TSS评估量表进行症状评估应列为MPN治疗研究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 症状
原文传递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曲士强 艾小菲 +5 位作者 李承文 李庆华 徐泽锋 秦铁军 张悦 肖志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6-1220,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对79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患者的PDGFRA/B和FGFR1基因重排进行检... 本研究旨在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对79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患者的PDGFRA/B和FGFR1基因重排进行检测,并对44例患者的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79例患者中检出FIP1L1/PDGFRA(F/P)融合基因阳性19例,检出CHIC2缺失19例,检出PDGFRB基因重排4例,未检测到FGFR1基因重排患者。按照2008年WHO分类修订诊断后,有42%(20/48)的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和83%(5/6)的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患者更正诊断为伴PDGFRA/B重排的髓系肿瘤,17%(1/6)的CEL更正诊断为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非特指型(CEL-NOS)。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异常4例,1例为CEL-NOS,3例为伴PDGFRB重排的髓系肿瘤,所有21例伴PDGFRA重排的患者均未检测出4q12异常。伴PDGFRA/B重排的髓系肿瘤、HES和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组患者的克隆性TCR基因重排检出率分别为33%(5/15)、40%(6/15)和36%(5/14),3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既往诊断HES和CEL的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的PDGFRA/B基因重排,通过间期FISH和PCR方法可以提高伴PDGFRA/B重排的髓系肿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FIP1L1-PDGFRA融合基因 PDGFRB基因 FGFR1基因
下载PDF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5例侵袭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邹德慧 黄文阳 +8 位作者 刘宏 傅明伟 李增军 隋伟薇 齐军元 赵耀中 汝昆 韩明哲 邱录贵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55-459,共5页
目的 探讨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侵袭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5月至2013年6月于完全缓解(CR)期接受ASCT治疗的25例侵袭性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25例患者中男16例,女9例,... 目的 探讨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侵袭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5月至2013年6月于完全缓解(CR)期接受ASCT治疗的25例侵袭性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25例患者中男16例,女9例,中位发病年龄30(12~54)岁.病理类型包括PTCL非特指型(PTCL-U) 16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AITL)4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3例和肝脾T细胞淋巴瘤(HSTL)2例.临床分期Ⅲ期和Ⅳ期分别为8例和17例;其中合并骨髓侵犯者9例.移植前19例处于CR1期,另6例为CR2期.②2例HSTL均为骨髓侵犯、国际预后指数评分高危患者,联合化疗后获得CR1并行ASCT巩固治疗,但均于移植后12个月内早期复发、死亡.其余23例患者中位随访38(14~110)个月,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63.1±10.5)%和(71.8±9.9)%.CR1期(17例)移植者的生存有优于CR2期(6例)移植者的趋势[3年PFS率(74.9±11.0)%对(33.3±19.2)%,P=0.092;3年OS率(80.2±10.4)%对(50.0±20.4)%,P=0.043].无骨髓侵犯者的生存有优于骨髓侵犯者的趋势[3年PFS率(77.9±11.3)%对(40.0±17.4)%,P=0.142;OS率(84.4±10.2)%对(53.3±17.3)%,P=0.076].结论 ASCT改善化疗敏感侵袭性PTCL患者的生存.移植前非CR1状态和淋巴瘤骨髓侵犯可能是影响ASCT疗效的不良预后因素.HSTL患者预后差,ASCT后早期复发率高,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细胞 外周 造血干细胞移植 存活率分析
原文传递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况与启示 被引量:11
9
作者 肖志坚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4年第9期513-514,共2页
应用第2代测序技术对大系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研究初步揭示了MDS发病的分子基础.约90%的MDS患者至少存在≥1个基因突变,最常受累基因有SF3B1、TET2、SRSF2、ASXL1、DNMT3A和RUNX1.随着MDS克隆演变和受累基因功能研究的深... 应用第2代测序技术对大系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研究初步揭示了MDS发病的分子基础.约90%的MDS患者至少存在≥1个基因突变,最常受累基因有SF3B1、TET2、SRSF2、ASXL1、DNMT3A和RUNX1.随着MDS克隆演变和受累基因功能研究的深入,有望进一步完善MDS患者的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基因突变 诊断 预后
原文传递
病毒的致癌作用和治癌作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吴克复 马小彤 +1 位作者 郑国光 宋玉华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2年第6期321-324,共4页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病毒与肿瘤多样而复杂的关系逐渐得到阐明。20世纪证实了有些反转录病毒和疱疹病毒可以引发动物的淋巴瘤、白血病,对于人类情况则更为复杂。近20多年来,一些肝炎病毒与肝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子宫颈癌关系...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病毒与肿瘤多样而复杂的关系逐渐得到阐明。20世纪证实了有些反转录病毒和疱疹病毒可以引发动物的淋巴瘤、白血病,对于人类情况则更为复杂。近20多年来,一些肝炎病毒与肝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子宫颈癌关系的确立为利用病毒疫苗防治肿瘤成功地奠定了基础。近15年来,由于减毒活疫苗的广泛安全接种,促使溶肿瘤病毒治疗肿瘤的策略研究再度兴起,为难治性肿瘤的治疗增添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病毒 病毒致癌作用 溶肿瘤病毒 溶肿瘤病毒治疗
原文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伴单纯骨旁髓外病变临床分析——单中心连续性834例患者资料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邓书会 徐燕 +6 位作者 安刚 隋伟薇 李增军 邹德慧 赵耀中 齐军元 邱录贵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1-506,共6页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单纯骨旁髓外病变(bEMD)的发生率、临床特征、预后意义,以及与严格的髓外病变(sEMD)的相关性.方法 对1993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34例连续性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834患者...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单纯骨旁髓外病变(bEMD)的发生率、临床特征、预后意义,以及与严格的髓外病变(sEMD)的相关性.方法 对1993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34例连续性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834患者中初诊伴bEMD者32例(3.8%),伴sEMD者40例(4.8%).与伴sEMD者比较,伴bEMD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显著降低(180.9 U/L对299.2 U/L,P=0.034),治疗后的总体反应率(ORR)明显增高(95.7%对66.7%,P=0.009);与无EMD者比较,其LDH水平和O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②未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患者中,初诊时伴sEMD(39例)、bEMD(24例)及无EMD(671例)者的中位总体生存(OS)时间分别为14.0、37.5和38.0个月,中位疾病进展(TTP)时间分别为11.5、27.0和22.0个月,与伴sEMD者比较,后两组患者的OS、TTP时间均明显延长(P值均<0.05),但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③随访过程中,bEMD的发生率为0.5%,发生sEMD、bEMD和无EMD者的中位OS时间分别为26.0、17.0和40.0个月,中位TTP时间分别为13.0、11.0和25.0个月,发生bEMD与其他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伴bEMD的MM患者具有不同于伴sEMD者的临床特征,其预后明显好于后者,与无EMD者比较预后相近,提示单纯伴bEMD对MM患者预后无明显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预后 髓外病变
原文传递
雷帕霉素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昕 马凤霞 +9 位作者 卢士红 池颖 陈芳 李雪 李娟娟 杜文静 冯影 崔俊杰 宋保全 韩忠朝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62-766,共5页
本研究探讨雷帕霉素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自噬现象的影响,为研究雷帕霉素应用于临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提供资料。不同浓度雷帕霉素(0、10、50、100 nmol/L)处理AA患者BM-MSC 48... 本研究探讨雷帕霉素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自噬现象的影响,为研究雷帕霉素应用于临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提供资料。不同浓度雷帕霉素(0、10、50、100 nmol/L)处理AA患者BM-MSC 48 h,然后用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以BM-MSC成脂分化诱导2周后油红染色方法检测成脂分化能力,并且用real-time PCR检测成脂相关基因(LPL、CFD和PPARγ)的表达。结果显示:雷帕霉素引起AA患者的BM-MSC自噬增加,促进其凋亡(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地将细胞阻滞于G0/G1期,阻止其进入S期(P<0.05);BM-MSC增殖率随雷帕霉素浓度增加而降低,并且雷帕霉素抑制AA患者BM-MSC的成脂分化,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雷帕霉素诱导AA患者BM-MSC发生自噬和凋亡,明显促进G1期细胞周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和降低成脂分化,以上现象的机制可能与雷帕霉素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而激活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TOR
下载PDF
肿瘤的微进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吴克复 郑国光 +1 位作者 马小彤 宋玉华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4年第10期577-580,共4页
肿瘤作为体内产生的新生物可在有限的时空内发生微进化.肿瘤细胞克隆在遗传变异和表观遗传学机制改变的调控下呈线性或分枝进化,多数临床患者的肿瘤呈嵌合式分枝进化,导致肿瘤的异质性,影响其发展,是临床难治和易于复发的生物学基础,已... 肿瘤作为体内产生的新生物可在有限的时空内发生微进化.肿瘤细胞克隆在遗传变异和表观遗传学机制改变的调控下呈线性或分枝进化,多数临床患者的肿瘤呈嵌合式分枝进化,导致肿瘤的异质性,影响其发展,是临床难治和易于复发的生物学基础,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文章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为例介绍肿瘤微进化的历程和线性/分枝进化的概念,并对肿瘤微进化研究的一些问题和方向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白血病 微进化 分枝式进化
原文传递
肿瘤休眠的机制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4
作者 吴克复 郑国光 +1 位作者 马小彤 宋玉华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6年第3期129-133,138,共6页
非肿瘤死亡患者尸检常见滤泡性淋巴瘤、前列腺癌、乳腺癌等休眠肿瘤,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的休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密切相关。休眠是生物在生存竞争中普遍采用的策略,作为体内新生物的肿瘤保留了这类基本性状。肿瘤休眠的机... 非肿瘤死亡患者尸检常见滤泡性淋巴瘤、前列腺癌、乳腺癌等休眠肿瘤,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的休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密切相关。休眠是生物在生存竞争中普遍采用的策略,作为体内新生物的肿瘤保留了这类基本性状。肿瘤休眠的机制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肿瘤防治有指导作用,可能开拓新的防治途径,有助于对“过度诊断”“过度治疗”进一步认识,为“精准医学”提供新线索。文章介绍了肿瘤休眠的细胞机制及免疫和血管生成调控机制,讨论其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并展望了深入研究的可能途径,以期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诊疗提供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肿瘤休眠 机制 精准医学
原文传递
p53蛋白异常与肿瘤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许杰 郝牧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19年第9期633-636,共4页
T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在大约50%的恶性肿瘤中发生突变,其编码的p53蛋白是体内的抑癌因子,与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异常有密切关系,主要包括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DNA损... T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在大约50%的恶性肿瘤中发生突变,其编码的p53蛋白是体内的抑癌因子,与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异常有密切关系,主要包括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DNA损伤修复、细胞衰老、自噬、代谢调节等方面。文章从影响肿瘤发生的各生物学过程的角度来阐述p53蛋白与肿瘤发生之间复杂的网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肿瘤抑制蛋白质P53 生物学过程
原文传递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靶向治疗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建祥 顾闰夏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12,共7页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克隆性疾病,既往以细胞毒药物为主的化疗方案是治疗的基本骨架,但已难以满足临床治疗需求。近年来,深度测序技术的发展和靶向药物的应用开启了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的大门,也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克隆性疾病,既往以细胞毒药物为主的化疗方案是治疗的基本骨架,但已难以满足临床治疗需求。近年来,深度测序技术的发展和靶向药物的应用开启了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的大门,也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的进步。随着研究的深入,靶向药物耐药、联合治疗毒性叠加、缺乏有效靶点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为治疗策略选择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深入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开发和合理使用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将有望进一步提高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推动其进入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靶向治疗 综述
原文传递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点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于凡 林冬 +7 位作者 周春林 秘营昌 王迎 付明伟 刘兵城 魏辉 卞寿庚 王建祥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513-516,共4页
目的:分析我国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生物学特点,疗效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4月-2008年2月收住院诊治的AML患者共167例,采用FAB及MICM分型诊断标准确诊。运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 目的:分析我国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生物学特点,疗效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4月-2008年2月收住院诊治的AML患者共167例,采用FAB及MICM分型诊断标准确诊。运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生命表法及Kaplan-Meier法,不同组别的差异采用log-rank法检验。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①我国老年AML以M2(M2a)、M5为主,染色体核型预后良好组比例低,并发慢性疾病较多,具有多种不良的预后因素。②58例接受标准"3+7"方案诱导化疗的非M3患者完全缓解(CR)率达70.7%,中位总生存(OS)期为6.8(0.6~100.2)个月。41例CR患者中位无病生存(DFS)期为5.2(0.2~99.0)个月。1年DFS概率为41%,1年OS概率为51%。早期死亡率12.9%。③分析细胞生物学特征与疗效的关系,发现前驱血液病史、骨髓病态造血及染色体核型对CR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国老年AML以M2(M2a)、M5为主,具有多种不良的预后因素。部分患者可受益于强诱导化疗。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有染色体核型、前驱血液病史和骨髓病态造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老年 急性 核型分析 治疗疗效
下载PDF
钙调素拮抗剂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和K562/A02生长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邹凌琳 周圆 +6 位作者 杨铭 代晓华 齐静 熊冬生 范冬梅 杨纯正 朱惠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13-1317,共5页
目的研究钙调素拮抗剂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EBB)体外抗白血病作用及机制。方法四唑盐(MTT)比色法评价EBB的细胞毒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ROS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a2+]i含量。结果EBB明显抑制敏... 目的研究钙调素拮抗剂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EBB)体外抗白血病作用及机制。方法四唑盐(MTT)比色法评价EBB的细胞毒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ROS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a2+]i含量。结果EBB明显抑制敏感K562和耐药K562/A02细胞增殖,IC50分别为(8.22±1.67)mol.L-1和(8.97±1.48)mol.L-1。EBB作用早期诱导凋亡,晚期引起坏死。K562/A02细胞的ROS静息值是K562细胞的2倍,EBB诱导两种细胞ROS生成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加入SOD明显降低坏死率。K562/A02细胞的[Ca2+]i低于K562细胞。EBB能明显增加两种细胞的[Ca2+]i。结论EBB明显抑制K562和K562/A02细胞增殖。信号分子Ca2+、ROS参与了EBB的细胞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调素拮抗剂 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 人白血病细胞 活性氧 钙离子 凋亡 坏死
下载PDF
人4-1BBL胞外区/抗CD20融合蛋白的构建和表达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荣 姜文国 +5 位作者 刘芳 张砚君 范冬梅 杨铭 熊冬生 杨纯正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43-545,549,共4页
目的:构建和表达人4-1BBL胞外区/抗CD20双功能融合蛋白,并测定该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PCR和ovelap PCR方法构建人4-1BBL胞外区/抗CD20双功能融合蛋白,并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定DNA序列;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该产物,并用150g/L SDS-... 目的:构建和表达人4-1BBL胞外区/抗CD20双功能融合蛋白,并测定该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PCR和ovelap PCR方法构建人4-1BBL胞外区/抗CD20双功能融合蛋白,并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定DNA序列;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该产物,并用150g/L 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纯化产物;采用FACS法鉴定纯化产物与靶细胞的结合活性。结果: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人4-1BBL胞外区/抗CD20双功能融合蛋白已构建成功,表达可溶性产物的产量达4mg/L以上,具有与Raji细胞(CD20+)和A549(4-1BB+)细胞结合的活性。结论:利用融合蛋白形式,首次成功地构建了人4-1BBL胞外区/抗CD20融合蛋白,并获得较高表达。表达产物具有与相应2个靶抗原结合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1BBL CD20 融合蛋白 免疫治疗
下载PDF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3例相关并发症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吴瞳 李增军 +3 位作者 王亚非 邹德慧 齐军元 邱录贵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09年第4期210-212,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并获得有效随访的203例CLL患者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价值。结果40例(19.7%)患者发生部位明确的感染,最常见感染部位为...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并获得有效随访的203例CLL患者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价值。结果40例(19.7%)患者发生部位明确的感染,最常见感染部位为肺部(75.6%)。15例(7.4%)患者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最常见的AID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31.3%)。8例(3.94%)患者并发第二肿瘤,包括肺癌等多种肿瘤。3例(1.48%)患者发生类型转化,其中,2例向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转化,1例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转化(Richter综合征)。预后分析显示并发感染、第二肿瘤或转化与不良预后有关,并发AID与预后无明显相关。结论CLL患者常见并发症包括感染、AID、第二肿瘤或转化,其中,以肺部感染及AIHA最为常见,未见明显高发的第二肿瘤类型。并发感染、并发第二肿瘤或转化为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慢性 并发症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