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6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病害生防芽孢杆菌抗菌机制与遗传改良研究 被引量:234
1
作者 陈中义 张杰 黄大昉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7-103,共7页
芽孢杆菌是土壤和植物微生态的优势微生物种群,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和抗菌防病作用,许多性状优良的天然分离株已成功地应用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芽孢杆菌抗菌防病机制包括竞争作用、拮抗作用和诱导植物抗病性。其中,核糖体合成的细菌素... 芽孢杆菌是土壤和植物微生态的优势微生物种群,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和抗菌防病作用,许多性状优良的天然分离株已成功地应用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芽孢杆菌抗菌防病机制包括竞争作用、拮抗作用和诱导植物抗病性。其中,核糖体合成的细菌素、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等抗菌蛋白以及次生代谢产生的抗生素与挥发性抗菌物质产生的拮抗作用是生防细菌最主要的抗菌机制。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提高抗菌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实现外源杀虫或抗菌基因的高效稳定共表达是增强生防芽孢杆菌抗菌活性和扩大防治对象的重要途径。基因组和蛋白组研究的迅猛发展必将极大地促进芽孢杆菌抗菌分子机制和抗菌基因工程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病害 生物防治 芽孢杆菌 抗菌机制 遗传改良
下载PDF
中国草地贪夜蛾的防控策略 被引量:235
2
作者 吴孔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共5页
草地贪夜蛾2019年已经在中国南方和周边国家的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完成定殖过程。自2020年起,将在春、夏两季随季风向北逐代迁移进入中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东北小麦、玉米等重要农作物主产区发生为害,形成对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长期性... 草地贪夜蛾2019年已经在中国南方和周边国家的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完成定殖过程。自2020年起,将在春、夏两季随季风向北逐代迁移进入中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东北小麦、玉米等重要农作物主产区发生为害,形成对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长期性威胁。作者基于对草地贪夜蛾生物学习性和发生规律的认识,借鉴中国棉铃虫等重大农业害虫防控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中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两步走”策略。在近年内,实施以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旨在解决短期内生产上草地贪夜蛾为害的应急管控问题。然后通过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力争在3~5年的时间内构建和实施以精准监测预警、迁飞高效阻截和种植Bt玉米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实现低成本、绿色可持续控制目标,满足中国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区域性暴发 化学防治 BT玉米 可持续控制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缅甸虫源迁入中国的路径分析 被引量:221
3
作者 吴秋琳 姜玉英 吴孔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18,共7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对非洲和南亚国家的入侵已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影响,该虫2018年年底已在缅甸形成虫源基地,并零星进入中国云南西南部地区。本文利用历史数据分析了缅甸和华南地区春、夏两季(3-8月)925 ...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对非洲和南亚国家的入侵已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影响,该虫2018年年底已在缅甸形成虫源基地,并零星进入中国云南西南部地区。本文利用历史数据分析了缅甸和华南地区春、夏两季(3-8月)925 hPa夜间平均风温场,并模拟预测了缅甸地区草地贪夜蛾在此期间进入中国的迁飞轨迹以及主要降落和波及的地区。结果表明:3-4月盛行的微弱西风不利于远距离迁移,但成虫的自主飞行可形成对云南和广西局部地区的近距离入侵;进入5月份后,随着西南夏季风的加强,云南和广西全境成为缅甸虫源的主要迁入地,并可能波及贵州、广东、海南和湖南等省。因此,4月份之前要重点监控云南和广西地区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与为害,此后,应将监控区域扩大至中国中南部地区的各个省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缅甸种群 风温场 迁飞轨迹 监测预警
下载PDF
我国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对策与建议 被引量:218
4
作者 杨普云 朱晓明 +1 位作者 郭井菲 王振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共6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世界性重大农业害虫,该虫自2019年1月入侵我国云南省到5月下旬,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入侵了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5个省(市、自治区)。预计6月和7月将到达我国的玉米主产区黄淮海夏玉...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世界性重大农业害虫,该虫自2019年1月入侵我国云南省到5月下旬,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入侵了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5个省(市、自治区)。预计6月和7月将到达我国的玉米主产区黄淮海夏玉米区和北方春玉米区,受威胁玉米面积1 300多万hm 2,将严重威胁我国的玉米生产安全。我国玉米的种植布局随季节和纬度变化从南至北递次推移,时间和空间上互补,为草地贪夜蛾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为其种群区域性迁移和周年繁殖为害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做好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工作,及时控制其为害,本文在总结国内外防控草地贪夜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我国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入侵 防控 对策
下载PDF
中国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10
5
作者 陈万权 康振生 +3 位作者 马占鸿 徐世昌 金社林 姜玉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4254-4262,共9页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文中介绍了全国小麦锈病工作者通过60多年通力协作,对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的显著成绩,系统揭示了中国小麦条锈病的越冬、越夏规律、菌源传播规律、病菌致病性变异途径以...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文中介绍了全国小麦锈病工作者通过60多年通力协作,对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的显著成绩,系统揭示了中国小麦条锈病的越冬、越夏规律、菌源传播规律、病菌致病性变异途径以及品种抗病性"丧失"的规律与原因,发现中国小麦条锈病存在秋季菌源和春季菌源2大菌源基地。提出了"综合治理越夏异变区、持续控制冬季繁殖区和全面预防春季流行区"的病害源头治理策略,研发出小麦条锈病分子诊断、异地测报以及抗锈良种、药剂拌种、退麦改种、适期晚种和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等一系列病害监测预警和关键防治技术,构建了以生物多样性利用为核心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在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应用,防病保产效果极其显著。文中并对病菌致病性变异机制、早期预警和越夏易变区生态治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流行体系 生物多样性 菌源控制 综合治理
下载PDF
入侵云南草地贪夜蛾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86
6
作者 张磊 靳明辉 +4 位作者 张丹丹 姜玉英 刘杰 吴孔明 萧玉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24,56,共7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业入侵害虫,目前已从缅甸进入我国云南西南部地区,且呈现蔓延之势。对入侵物种快速准确鉴定是早期预警和监测预防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分子标记手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业入侵害虫,目前已从缅甸进入我国云南西南部地区,且呈现蔓延之势。对入侵物种快速准确鉴定是早期预警和监测预防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分子标记手段,对采自云南5个县(市)的83份样品进行鉴定,通过PCR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Ⅰ)和磷酸甘油醛异构酶(Tpi)两个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基于COⅠ基因片段的序列比对能够对草地贪夜蛾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并且能够对其近源种甜菜夜蛾等进行鉴定。基于Tpi基因序列的特异单倍型位点比较分析,确认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均为"玉米型"。该研究为草地贪夜蛾的快速识别提供了方法支持,同时为进一步的虫源地解析和遗传溯源积累了宝贵的前期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DNA条码 单倍型 亚群
下载PDF
常用化学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防效的室内测定 被引量:166
7
作者 赵胜园 孙小旭 +2 位作者 张浩文 杨现明 吴孔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14,20,共6页
化学农药是防治暴发性和突发性农业害虫的有效手段。针对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后尚无登记农药可用的情况,我们在室内采用浸叶法和浸卵法测定了21种常用商品化学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甲氰菊酯E... 化学农药是防治暴发性和突发性农业害虫的有效手段。针对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后尚无登记农药可用的情况,我们在室内采用浸叶法和浸卵法测定了21种常用商品化学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甲氰菊酯EC、15%唑虫酰胺SC、25 g/L溴氰菊酯EC、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EC和20%呋虫胺SC对草地贪夜蛾卵具有较高的毒杀活性,校正孵化抑制率可达80%以上。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75%乙酰甲胺磷SP、6%乙基多杀菌素SC和20%甲氰菊酯EC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校正死亡率超过90%。本研究评价了不同类型化学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卵和幼虫的毒杀效率,以期为生产上制定草地贪夜蛾化学防治用药方案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商品农药 防治效果
下载PDF
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春夏两季迁飞轨迹的分析 被引量:157
8
作者 吴秋琳 姜玉英 +1 位作者 胡高 吴孔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共9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2019年1月入侵云南西部地区后,已在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形成了虫源基地。本文利用历史气象数据分析了中国春、夏两季925 hPa夜间平均风温场,并模拟预测了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2019年1月入侵云南西部地区后,已在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形成了虫源基地。本文利用历史气象数据分析了中国春、夏两季925 hPa夜间平均风温场,并模拟预测了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轨迹以及主要降落和波及地区。结果表明:由于中国东部地区春季与夏季盛行偏南风或西南季风,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草地贪夜蛾主要向东北方向迁移,长江以南是其北进的必经之地和主要的降落地区。如果连续迁飞2个夜晚,便可入侵长江以北至黄河以南地区。在夏季6-7月东部西南季风最强时期,草地贪夜蛾连续迁飞3个夜晚可以到达黄河以北至内蒙古与东北南部的广大区域。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对中国热带与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迁出虫源的监测预警工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热带和南亚热带种群 风温场 迁飞轨迹 监测预警
下载PDF
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趋势与防控对策 被引量:144
9
作者 王振营 王晓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共11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栽培方式的转变,玉米品种选育加快,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玉米病虫害发生一直呈加重趋势,一些次要病虫害在全国范围或局部地区为害不断加重,上升为主要病虫害,生产上还出现了一些新发病虫害,对玉米...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栽培方式的转变,玉米品种选育加快,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玉米病虫害发生一直呈加重趋势,一些次要病虫害在全国范围或局部地区为害不断加重,上升为主要病虫害,生产上还出现了一些新发病虫害,对玉米安全生产构成了威胁。本文总结了我国玉米重要病虫害的发生现状,并对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目前生产上的重要病虫害如亚洲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以及黏虫为害加重并将持续发生;土传病害玉米茎腐病、穗腐病等危害将持续加重;风险性叶斑病玉米大斑病、南方锈病等仍在流行,未来不可忽视;还需关注未来危害性具有上升趋势的病虫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病虫害 发生 现状 趋势 防控对策
下载PDF
中国不同地区草地贪夜蛾种群生物型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120
10
作者 张磊 柳贝 +3 位作者 姜玉英 刘杰 吴孔明 萧玉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0-27,共8页
原产于美洲的草地贪夜蛾已入侵我国,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在美洲,该虫的寄主类型、迁飞行为以及抗药性等方面因群体分化而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利用2个分子标记对中国13省(市、自治区)131个县市的318份样品进行群体遗传特... 原产于美洲的草地贪夜蛾已入侵我国,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在美洲,该虫的寄主类型、迁飞行为以及抗药性等方面因群体分化而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利用2个分子标记对中国13省(市、自治区)131个县市的318份样品进行群体遗传特征比较,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分析结果显示96%以上为水稻型,玉米型比例不到4%,且中国样品COⅠ序列特征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种群有很高的一致性,而基于核基因组Tpi基因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单倍型特点均表现为玉米型。分析认为,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群体很可能来自一个水稻型母本和玉米型父本杂交群体的后代,在长期的演化扩散过程中,玉米型的核基因组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玉米型。厘清入侵中国的草地贪夜蛾具体的遗传特征属性,对于风险评估、精准监测和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群体演化 水稻型 玉米型 杂交
下载PDF
中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情况与农药使用现状 被引量:108
11
作者 徐进 朱杰华 +9 位作者 杨艳丽 汤浩 吕和平 樊明寿 石瑛 董道峰 王贵江 王万兴 熊兴耀 高玉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800-2808,共9页
作为继水稻、玉米和小麦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马铃薯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精准扶贫、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但单产水平因病虫害等瓶颈因素的制约低... 作为继水稻、玉米和小麦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马铃薯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精准扶贫、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但单产水平因病虫害等瓶颈因素的制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资助下,项目组在马铃薯六大优势产区开展了有害生物疫情监测和农药使用现状普查工作。明确了我国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虫害共计27种,提出以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胫病、疮痂病、金针虫、蛴螬、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块茎蛾、蚜虫、蓟马等"六病六虫"为重点防控对象,根据各区域情况兼顾青枯病、环腐病、黄萎病、粉痂病等病虫害的防控。探明了我国马铃薯单位面积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量分别为17次和40.03 kg·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16次和3.49 kg·hm^-2。马铃薯现有农药登记产品防治对象的覆盖范围严重不足,青枯病、疮痂病、粉痂病等重要病虫害面临无登记农药可用的窘境。在农药减施策略方面,提出践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针。建立马铃薯病虫害监测预警和早期精确诊断技术体系,为制定科学防控策略,适时精准施药奠定基础。选育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品种布局。适时播种、合理间套作,从时空两个维度阻隔规避马铃薯有害生物的侵染。种薯源头管控,完善种薯认证监管体系。扩大合格脱毒种薯的应用面积,大力推广种薯处理技术。研发推广化学农药高效施用技术与绿色防控替代技术是实现马铃薯化学农药减施的核心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病虫害 农药减施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发育历期预测模型 被引量:98
12
作者 何莉梅 葛世帅 +3 位作者 陈玉超 吴秋琳 姜玉英 吴孔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26,共9页
温度是影响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地区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利用室内恒温饲养的方法,测定了草地贪夜蛾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生命表参数,并构建了发育历期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温... 温度是影响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地区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利用室内恒温饲养的方法,测定了草地贪夜蛾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生命表参数,并构建了发育历期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草地贪夜蛾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化蛹率、蛹的存活率与羽化率以及成虫繁殖力有显著影响。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5~35℃下幼虫的发育历期为55.26~9.58 d。20~30℃为种群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成虫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25℃。卵、幼虫、蛹和卵到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27、11.10、12.20和11.34℃,有效积温分别为44.57、211.93、135.69和390.55日·度。本研究结果可为预测草地贪夜蛾的发育历期、发生区域、发生期和发生世代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温度 发育历期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下载PDF
植物青枯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致病机理 被引量:73
13
作者 何礼远 康耀卫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1995年第1期7-16,共10页
植物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机制是有效地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危害的理论和技术依据,因而是植物病理学的重点研究领域,病原物与其植物寄主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相互制约或对立统一的关系,Flor在亚麻锈病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基因对基因(Gene for ... 植物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机制是有效地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危害的理论和技术依据,因而是植物病理学的重点研究领域,病原物与其植物寄主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相互制约或对立统一的关系,Flor在亚麻锈病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基因对基因(Gene for gene)的学说,即病原物存在有致病基因和无致病基因(或毒性基因和无毒基因),而植物相应地存在有感病性基因和抗病性基因。这一学说一直用作研究植物-病原相互作用以及分析植物抗(感)病性遗传的主要理论依据。但是,病原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亲和关系是在长期的共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而是十分复杂的,而且不同的植物-病原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也不相同。故Flor的模式不可能解释所有植物病害中的病原和寄主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科 假单胞菌 青枯菌 植物 青枯病 病理学 菌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与斜纹夜蛾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性比较 被引量:92
14
作者 赵胜园 罗倩明 +3 位作者 孙小旭 杨现明 姜玉英 吴孔明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6-35,共10页
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云南西部地区后,在田间与斜纹夜蛾混合发生。由于二者寄主种类、发生规律和形态特征十分相似,给调查和测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的形态特征观察发现,草地贪夜蛾卵块鳞毛较为疏松,且单块卵量... 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云南西部地区后,在田间与斜纹夜蛾混合发生。由于二者寄主种类、发生规律和形态特征十分相似,给调查和测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的形态特征观察发现,草地贪夜蛾卵块鳞毛较为疏松,且单块卵量明显少于斜纹夜蛾;草地贪夜蛾幼虫头部有白色Y纹,第8腹节具方形黑点,而斜纹夜蛾幼虫亚背线内侧各体节均有1对三角形黑色斑纹,且第1腹节和第8腹节较大;草地贪夜蛾蛹臀棘无倒钩或弯曲,而斜纹夜蛾臀棘末端有弯曲或倒钩;草地贪夜蛾成虫体型小于斜纹夜蛾,其雄蛾前翅环形纹黄褐色、肾形纹灰褐色、剑状纹不明显、顶角具较大的白色块斑,而斜纹夜蛾雄虫前翅环形纹白色、外横线与亚缘线间具泛紫色斑纹、剑状纹明显。和斜纹夜蛾相比,草地贪夜蛾大龄幼虫具有明显的自残习性。除此之外,两种害虫的迁飞、交配、繁殖等生物学习性有较高的相似度。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田间卵、幼虫、蛹和成虫密度监控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斜纹夜蛾 形态特征 生物学习性
原文传递
棉铃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79
15
作者 王桂荣 郭予元 吴孔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479-1482,共4页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棉铃虫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棉铃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 70~ 82节鞭节组成 ,触角内侧面覆盖有鳞片 ,绝大部分触角感器位于触角的背面、腹面和外侧面。雌、雄蛾触角上均存在以下 5...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棉铃虫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棉铃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 70~ 82节鞭节组成 ,触角内侧面覆盖有鳞片 ,绝大部分触角感器位于触角的背面、腹面和外侧面。雌、雄蛾触角上均存在以下 5种感器 ,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和腔锥感器 ,各种感器在雌、雄蛾触角上的分布和数量没有明显的区别。在触角表面存在表皮隆起结构 ,特别是在中部和基部 ,表皮隆起形成了明显的三角棱形刺状结构。透射电镜观察表明 ,棉铃虫触角上起嗅觉作用的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均由表皮壁、鞘细胞、感受器淋巴液和感觉神经细胞树突等结构组成。它们的内部结构有明显的区别 :毛形感器表皮壁较厚、表皮壁上的亲脂性孔道数量很少而且毛形感器中的神经树突通常有 1个或少数几个 ,而锥形感器的表皮壁很薄、表皮壁上的亲脂性孔道以及锥形感器中的神经树突的数量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触角感器 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下载PDF
中国小麦条锈菌条中34号的发现及其致病特性 被引量:81
16
作者 刘博 刘太国 +6 位作者 章振羽 贾秋珍 王保通 高利 彭云良 金社林 陈万权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1-687,共7页
小麦条锈菌贵农22致病类型9(简称G22-9)2009年首次在四川省仪陇县的小麦品种川麦42上检测到,目前已扩展至全国9省65县(市、区)。其出现频率从2009年的0.11%逐年上升至2015年的10.56%。从其毒性基因谱、对生产品种的致病性以及近年来的... 小麦条锈菌贵农22致病类型9(简称G22-9)2009年首次在四川省仪陇县的小麦品种川麦42上检测到,目前已扩展至全国9省65县(市、区)。其出现频率从2009年的0.11%逐年上升至2015年的10.56%。从其毒性基因谱、对生产品种的致病性以及近年来的出现频率和分布范围衡量,预测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小麦条锈菌的主要优势小种。2016年经全国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研究协作组会商决定,将G22-9致病类型正式命名为条中34号。条中34号小种的出现和近年来的持续发展对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以及抗病育种产生重要影响,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一定威胁。今后应加强对该小种动态监测和抗病育种的预见性,及早调整品种布局,采取作物结构调整和药剂包衣(或拌种)等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病害流行风险,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条中34号
原文传递
昆虫触角气味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9
17
作者 王桂荣 郭予元 吴孔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1-137,共7页
昆虫触角气味结合蛋白是一类亲水性的酸性蛋白 ,在触角感器淋巴液中浓度很高 ,主要分为 4种 ,即性外激素结合蛋白、普通气味结合蛋白 1、普通气味结合蛋白 2和气味结合蛋白类似蛋白。由于它们在昆虫识别外界气味物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昆虫触角气味结合蛋白是一类亲水性的酸性蛋白 ,在触角感器淋巴液中浓度很高 ,主要分为 4种 ,即性外激素结合蛋白、普通气味结合蛋白 1、普通气味结合蛋白 2和气味结合蛋白类似蛋白。由于它们在昆虫识别外界气味物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 10年来 ,国外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该文从气味结合蛋白的研究方法、生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味结合蛋白 触角 昆虫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 被引量:78
18
作者 孙小旭 赵胜园 +6 位作者 靳明辉 赵慧媛 李国平 张浩文 姜玉英 杨现明 吴孔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18,共6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一种世界性的重大农业害虫,已于2019年1月侵入中国云南省西部地区,对当地主要经济作物鲜食玉米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我们调查了入侵成虫后代幼虫在鲜食玉米田的种群密度和为害情况,分...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一种世界性的重大农业害虫,已于2019年1月侵入中国云南省西部地区,对当地主要经济作物鲜食玉米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我们调查了入侵成虫后代幼虫在鲜食玉米田的种群密度和为害情况,分析了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田呈聚集分布,聚集度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环境是导致聚集分布的主要因素。基于空间分布型的分析结果,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幼虫密度的理论抽样模型和基于幼虫密度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技术。本研究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抽样方法,为通过调查田间种群密度指导幼虫防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鲜食玉米 空间分布 序贯抽样
下载PDF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科技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78
19
作者 吴孔明 《农学学报》 2018年第1期44-47,共4页
中国是世界上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常年发生1700余种。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经济一体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问题趋于严重。化学农药是目前中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最主要手段,农药的大... 中国是世界上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常年发生1700余种。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经济一体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问题趋于严重。化学农药是目前中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最主要手段,农药的大量使用在控制有害生物的同时,也带来了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与再猖獗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发展绿色防控科技,大幅度降低化学农药的用量是中国植物保护科研工作的核心任务,其重点发展方向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重大病虫害种群演替规律的影响,基于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的植保新理论、新方法与新产品,绿色防治关键技术与产品,化学农药精准施药和残留检测追溯技术,智能化植物保护装备,以及区域性病虫害绿色可持续控制模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 化学农药 绿色防控 科技发展
下载PDF
利用四季豆饲养盲蝽的方法 被引量:69
20
作者 陆宴辉 吴孔明 +1 位作者 蔡晓明 刘仰青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5-219,共5页
四季豆是多种盲蝽的寄主植物,该研究旨在发展一个利用四季豆豆荚规模化饲养多种盲蝽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绿盲蝽与中黑盲蝽的若虫最佳饲养密度约为100头/盒(2L),成虫为60~80头/盒。绿盲蝽成虫喜好在切头豆荚的两端伤口处产卵... 四季豆是多种盲蝽的寄主植物,该研究旨在发展一个利用四季豆豆荚规模化饲养多种盲蝽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绿盲蝽与中黑盲蝽的若虫最佳饲养密度约为100头/盒(2L),成虫为60~80头/盒。绿盲蝽成虫喜好在切头豆荚的两端伤口处产卵,而中黑盲蝽喜欢在完整豆荚的两端产卵。养虫盒内添加一些弯曲的纸条有助于提高若虫存活率和成虫产卵量。产卵后的豆荚需晾干后放置在25~28℃、相对湿度60%~70%、光照16:8(L:D)的环境下,以减少豆荚腐烂和提高卵的孵化率。利用这一方法饲养盲蝽的若虫存活率、成虫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分别达60%、40粒和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盲蝽 四季豆 人工饲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