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239
1
作者 孙振钧 孙永明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13,共8页
论述了我国农业废弃物的特点和资源化利用的意义,分析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潜力以及在资源化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和技术瓶颈,并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提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发展战略思路和发展重点。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和三环循环模式... 论述了我国农业废弃物的特点和资源化利用的意义,分析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潜力以及在资源化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和技术瓶颈,并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提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发展战略思路和发展重点。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和三环循环模式,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入手,发展生物质产业对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资源 农业废弃物 生物能源 循环经济 三环循环理论
下载PDF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分析 被引量:166
2
作者 张富刚 郝晋珉 +3 位作者 姜广辉 丁忠义 李新波 李涛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29,共7页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异规律特征,用来宏观指导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秩相关系数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1996-2002年中国大多数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得到提高,包括福建省、河北省等,而...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异规律特征,用来宏观指导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秩相关系数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1996-2002年中国大多数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得到提高,包括福建省、河北省等,而以辽宁省、四川省为代表的10个地区则出现下降趋势,其中以安徽省下降最为显著;(2)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存在明显的递减趋势,其中上海市、北京市最高,甘肃省最低;(3)人口变化是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最独特、最具活力的驱动力,政策、经济和技术因素是重要的外部驱动力。研究结论应用综合评价法进行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其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 集约度 综合评价法 时空变异 驱动力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90
3
作者 潘根兴 高民 +5 位作者 胡国华 魏钦平 杨晓光 张文忠 周广胜 邹建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98-1706,共9页
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稳定事关中国的长远持续发展,国内外气候变化研究界和农业气象研究界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的评估未有一致的认识。本文从农业科学角度讨论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涉及的气象资源、土地资源、农业... 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稳定事关中国的长远持续发展,国内外气候变化研究界和农业气象研究界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的评估未有一致的认识。本文从农业科学角度讨论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涉及的气象资源、土地资源、农业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从作物生长和经济产量形成的角度讨论和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业、养殖业不同产业行业的影响,气候变化中一些趋势性变化因不同作物和不同区域而异,例如温度和CO_2浓度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不同作物和不同时相而异,反之,极端性气候/天气事件对农业不同行业的生产都显得危害很大,而气候变化中区域性干旱将成为我国未来农业生产愈来愈严重的挑战。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甚为复杂,一些气候变化因子的实际影响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当前,定量评价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存在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国农业 农业生产 农业气象
下载PDF
大豆连作对土体和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4
4
作者 李春格 李晓鸣 王敬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44-1150,共7页
试验采用Biolog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连作年限大豆在结荚期和收获期根际和土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结荚期和收获期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和AWCD均显著高于土体。在结荚期迎茬和连作8... 试验采用Biolog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连作年限大豆在结荚期和收获期根际和土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结荚期和收获期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和AWCD均显著高于土体。在结荚期迎茬和连作8a的土体微生物多样性、AWCD均高于正茬和连作4a土体;在收获期正茬和迎茬处理的土体微生物多样性、AWCD高于连作4a和8a。结荚期迎茬、连作4a和8a处理的根际微生物群落AWCD均显著高于收获期,说明在大豆植株生长旺盛的结荚期微生物群落的根际效应比收获期更明显。在这两个生长期降解氨基酸,糖类和羧酸类碳源的微生物可能是连作影响的主要土体微生物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土壤 微生物群落 连作障碍 BIOLOG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36
5
作者 李贵桐 赵紫娟 +1 位作者 黄元仿 李保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2-167,共6页
利用原状土柱田间培养法 ,测定了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氮 (N)素的年净矿化量 ;利用氯仿熏蒸浸提茚三酮反应氮法测定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数量 ;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了土壤表层无机氮的含量。结果表明 ,在冬小麦秸秆覆盖、夏玉米秸秆... 利用原状土柱田间培养法 ,测定了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氮 (N)素的年净矿化量 ;利用氯仿熏蒸浸提茚三酮反应氮法测定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数量 ;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了土壤表层无机氮的含量。结果表明 ,在冬小麦秸秆覆盖、夏玉米秸秆翻埋的土壤中 ,第 1年土壤氮净矿化量为N 2 10kg/hm2 ,第 2年为 179kg/hm2 ,2年的净矿化量均基本与同期施氮量相当。在秸秆不还田的土壤中 ,第 1年土壤氮净矿化量为N 16 4kg/hm2 ,第 2年为2 4 8kg/hm2 ,年际变化较大。翻埋玉米秸秆导致小麦季土壤表层无机氮数量增加 ,引发土壤氮矿化的正激发效应 ;表层覆盖小麦秸秆对玉米季土壤表层无机氮的影响不明显。秸秆还田后 ,每个生育期开始时 ,土壤微生物量氮比不还田土壤的增加 72 %~ 2 34% ,每个生育期结束时增加 34%~ 72 %。在实施秸秆还田的最初 2年内 ,土壤微生物量但氮处于动态调整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矿化 原状土柱田间培养法 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量氮
下载PDF
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环境影响及其控制对策 被引量:88
6
作者 张从 《环境科学动态》 2001年第4期10-13,共4页
中国农村面源污染对全国生态环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尤其对地表水和土壤的影响更为严重。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和畜禽废水、废物的排放。本文概述了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现状 ,从经济政策和管理的角度分析... 中国农村面源污染对全国生态环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尤其对地表水和土壤的影响更为严重。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和畜禽废水、废物的排放。本文概述了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现状 ,从经济政策和管理的角度分析了面源污染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面源污染 环境影响 控制对策 中国
下载PDF
生物降解地膜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其田间降解状况 被引量:99
7
作者 赵爱琴 李子忠 龚元石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4-78,共5页
生物降解地膜可以有效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本试验观察生物降解地膜在田间的降解状况及作物的生长,研究了它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地膜从地膜边缘开始降解,由小孔洞逐渐大块裂开,到作物收获时,暴露在地表的地膜全部降解,而... 生物降解地膜可以有效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本试验观察生物降解地膜在田间的降解状况及作物的生长,研究了它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地膜从地膜边缘开始降解,由小孔洞逐渐大块裂开,到作物收获时,暴露在地表的地膜全部降解,而埋土部分和根系周围降解缓慢;玉米苗期和拔节期用降解地膜覆盖土壤贮水量可以比裸地增加3倍和1倍,保墒效果较好,抽雄期后土壤贮水量降低到播种期贮水量之下,保墒作用越来越弱;玉米生育前期,生物降解地膜可以提高地温0 . 4 1~0. 9℃,到中后期增温作用不明显;生物降解地膜覆盖使玉米提前10d成熟并增加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地膜 玉米 田间降解
下载PDF
小麦/蚕豆,玉米/蚕豆和小麦/玉米间作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9
8
作者 宋亚娜 MARSCHNER Petra +2 位作者 张福锁 包兴国 李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268-2274,共7页
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小麦/蚕豆、玉米/蚕豆和小麦/玉米间作对作物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能够提高作物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改变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其中,小麦/蚕豆间作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为突出,作物花... 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小麦/蚕豆、玉米/蚕豆和小麦/玉米间作对作物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能够提高作物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改变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其中,小麦/蚕豆间作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为突出,作物花期时小麦/蚕豆间作显著提高和改变两种作物根际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组成。玉米/蚕豆间作主要表现出对苗期玉米根际细菌多样性的显著提高和群落结构组成的改变。小麦/玉米间作对作物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程度较弱。同时,3种间作体系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产量优势。结果证明了间作体系中地上部植物多样性与地下部微生物多样性存在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细菌群落结构 根际 PCR-DGGE
下载PDF
威廉环毛蚯蚓对土壤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0
9
作者 张宝贵 李贵桐 申天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68-172,共5页
探讨威廉环毛蚯蚓(Pheretimaguillelmi)对土壤总微生物量、活性微生物量的影响。蚯蚓处理中(土壤与蚯蚓的比例为5∶1,干重∶活体重,处理时间为24h),用熏蒸提取法测定的土壤总微生物量下降,用底物诱导呼吸法测定的活性微生物量和真菌与... 探讨威廉环毛蚯蚓(Pheretimaguillelmi)对土壤总微生物量、活性微生物量的影响。蚯蚓处理中(土壤与蚯蚓的比例为5∶1,干重∶活体重,处理时间为24h),用熏蒸提取法测定的土壤总微生物量下降,用底物诱导呼吸法测定的活性微生物量和真菌与细菌比例无显著变化;蚯蚓处理土壤促进了被微生物固持的养分的释放和土壤微生物群体年轻化,增强了微生物的代谢商和纤维素分解活性。结合对文献资料的分析,讨论了土壤微生物量的不同组分对通过蚯蚓肠道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环毛蚯蚓 土壤微生物量 活性微生物量
下载PDF
土壤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几种定义的比较 被引量:74
10
作者 李韵珠 王凤仙 黄元仿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50-155,共6页
本文在综述了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各种定义的基础上 ,提出了作者对利用效率的观点 ,并对几种常用的土壤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的不同定义作了比较 ,分析了它们的不同内涵 ,并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建议今后在应用中应根据研究目的 ,明确所需... 本文在综述了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各种定义的基础上 ,提出了作者对利用效率的观点 ,并对几种常用的土壤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的不同定义作了比较 ,分析了它们的不同内涵 ,并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建议今后在应用中应根据研究目的 ,明确所需用的利用效率的内涵和计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利用效率 土壤养分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土壤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革命 被引量:63
11
作者 石元春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9-295,共7页
19世纪以来的近代土壤学的发展,主要受到化学和地学的影响,而物理学和数学到本世纪中叶才开始进入,但却引发了当今土壤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革命。它表现在土壤学研究中的模式化趋势;首先出现在土壤分类和制图上的数字化趋势;应用... 19世纪以来的近代土壤学的发展,主要受到化学和地学的影响,而物理学和数学到本世纪中叶才开始进入,但却引发了当今土壤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革命。它表现在土壤学研究中的模式化趋势;首先出现在土壤分类和制图上的数字化趋势;应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处理能力形成各种土壤专家系统的智能化趋势;3S技术和PA推动下农田土壤研究的精确化趋势以及土壤信息的网络化趋势。本文最后还就土壤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些方法论问题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数字化 信息化 学科发展
下载PDF
两种外源微生物对鸡粪高温堆肥的影响 被引量:67
12
作者 黄懿梅 曲东 +1 位作者 李国学 张福锁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8-210,共3页
利用鸡粪和锯末在自动化高温堆肥装置中进行堆肥试验,并引入两种外源微生物:FM菌和EM菌,探讨了二者对堆肥过程氮素保存和堆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外源菌对水溶性氨态氮的转化和水溶性有机氮的形成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氮素保存... 利用鸡粪和锯末在自动化高温堆肥装置中进行堆肥试验,并引入两种外源微生物:FM菌和EM菌,探讨了二者对堆肥过程氮素保存和堆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外源菌对水溶性氨态氮的转化和水溶性有机氮的形成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氮素保存有较好的效果。其中,FM菌对促进有机碳的分解、有机氮的形成和缩短堆肥时间更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外源菌 氮素保存 高温堆肥 鸡粪
下载PDF
利用NOAA NDVI数据集监测冬小麦生育期的研究 被引量:71
13
作者 辛景峰 宇振荣 P.M.Driessen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42-447,T003,共7页
探索了利用NDVI研究作物生育期的方法 ,对黄淮海冬麦区的返青期、抽穗期、成熟期进行了估测 ,并利用地面实际观测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NDVI数据对大范围农作物生育期监测是可行的。冬小麦遥感返青期由南到北依次推迟 ,符合春季绿... 探索了利用NDVI研究作物生育期的方法 ,对黄淮海冬麦区的返青期、抽穗期、成熟期进行了估测 ,并利用地面实际观测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NDVI数据对大范围农作物生育期监测是可行的。冬小麦遥感返青期由南到北依次推迟 ,符合春季绿波由南到北推移规律。对冬小麦遥感生育期年际变化分析表明 ,黄淮海平原返青期变化相对较大 ,而抽穗期和成熟期变化较小。根据历年月平均温度与返青期分析 ,冬小麦返青日期与 2月份平均温度密切相关。对于局部地区 ,利用 5d合成 1km分辨率数据 ,且按农业生态分区分别制定生育期判别标准 ,估测效果将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育期 遥感监测 返青期 抽穗期 农业遥感 年际变化 成熟期
下载PDF
西北黄土高原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对玉米季节性耗水和产量的调节机制 被引量:86
14
作者 王红丽 张绪成 +2 位作者 宋尚有 马一凡 于显枫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17-926,共10页
【目的】从玉米季节性耗水调节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揭示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的增产机制。【方法】通过测定土壤温度、含水量、玉米地上干物质和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以及计算土壤温度梯度等,探讨旱地全膜双垄沟播对玉米季节性耗水和产... 【目的】从玉米季节性耗水调节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揭示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的增产机制。【方法】通过测定土壤温度、含水量、玉米地上干物质和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以及计算土壤温度梯度等,探讨旱地全膜双垄沟播对玉米季节性耗水和产量的调节机制。【结果】全膜双垄沟播(PMF)和全沙覆盖平作(SM)对玉米生长期的水分环境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裸地平作(CK)相比,PMF和SM能提高地温最低点玉米全生育期土壤温度梯度和地温最高点玉米拔节前土壤温度梯度,在显著高于CK和地温最高、最低点反方向温度梯度驱动下实现了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使玉米在需水较少阶段保蓄更多的水分以供需水盛期利用;各处理玉米耗水高峰出现的时期与当年降雨分布密切相关,PMF和SM可以促进玉米拔节后耗水,其中灌浆期增加最为显著,该时期PMF和SM的耗水量分别较CK增加237.7%和83.1%,差异显著(P<0.05);其次是拔节-抽雄期,分别较CK增加31.8%和27.4%,差异显著(P<0.05);玉米收获指数分别提高132.5%和116.1%。【结论】PMF能够增大土壤温度梯度,减少前期地表蒸发为主的水分耗散,保蓄更多水分供后期使用;在后期雨季能够充分利用降水,促进籽粒形成和灌浆,表现较高的穗粒数和百粒重,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全膜双垄沟播 季节性耗水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蚯蚓粪有机肥对土壤肥力与甘蓝生长、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3
15
作者 吕振宇 马永良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12期236-240,共5页
进行了两茬蚯蚓粪田间肥力试验。结果表明,第二茬结束时,与试前相比,土壤有机质与全N 全P含量,单施蚯蚓粪分别增加78.7%、47.9%、40.8%,施蚯蚓粪+化肥分别增加38.4%、21.9%、 28.2%;三大微生物总量,单施蚯蚓粪、施蚯蚓粪+... 进行了两茬蚯蚓粪田间肥力试验。结果表明,第二茬结束时,与试前相比,土壤有机质与全N 全P含量,单施蚯蚓粪分别增加78.7%、47.9%、40.8%,施蚯蚓粪+化肥分别增加38.4%、21.9%、 28.2%;三大微生物总量,单施蚯蚓粪、施蚯蚓粪+化肥分别增加108.2%、51.8%。施用蚯蚓粪能增加土 壤速效养分含量,促进叶面积增长与干物质积累。一、二茬结束时,与不施肥相比,单施蚯蚓粪增产 45.5%、77.5%,施蚯蚓粪+无机肥增产76.1%、103.9%,均达极显著水平。施用蚯蚓粪可改善甘蓝品质, 降低甘蓝硝酸盐含量,提高维生素C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粪 土壤肥力 生长 品质
下载PDF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6
16
作者 王红丽 张绪成 +3 位作者 宋尚有 马一凡 于显枫 柳燕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609-2614,共6页
以春玉米品种沈单1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半干旱区(年均降雨量415mm)旱地不同覆盖种植方式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平作(CK)相比,全膜双垄沟播(PMF)、全沙覆盖平作(SM)在玉米抽雄前均能提高0~25cm土层平均地温... 以春玉米品种沈单1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半干旱区(年均降雨量415mm)旱地不同覆盖种植方式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平作(CK)相比,全膜双垄沟播(PMF)、全沙覆盖平作(SM)在玉米抽雄前均能提高0~25cm土层平均地温,其中PMF增温最高;随种植年限增加,各处理对土壤水分的耗散深度增加,种植第1年对20~120cm土层的水分耗散最多,种植第2年对120~200cm土层的水分耗散最多,其中PMF耗水量最高.PMF的穗粒数、穗粒重和百粒重最高,SM次之,CK最低;与SM和CK相比,2009和2010年PMF平均穗粒数分别增加13.5%和114.2%,平均穗粒重分别增加29.8%和321.1%,平均百粒重分别增加14.4%和95.4%;PMF和SM的产量分别比CK高333.1%和240.2%,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提高290.6%和227.6%.PMF玉米连续种植两年后,120~200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达72mm,显著高于SM(45mm)和CK(40mm).由于PMF能提高苗期-抽雄期地温,促进作物前期生长,提高玉米对土壤水的利用,从而使穗粒数、百粒重等增加,表现出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该模式对1m以下土壤水分消耗较多,对保持水分年际平衡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全膜双垄沟播 玉米 土壤水热状况 产量
原文传递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发展态势与重点领域 被引量:73
17
作者 陈百明 张凤荣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共9页
进入21世纪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在与土地管理实践的密切结合中扩展了学术影响,提高了学科地位。在土地利用的调查与监测、综合属性评价、规划与设计、变化与机制、工程与技术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基于发展态势的分析,本文提出应加强土... 进入21世纪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在与土地管理实践的密切结合中扩展了学术影响,提高了学科地位。在土地利用的调查与监测、综合属性评价、规划与设计、变化与机制、工程与技术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基于发展态势的分析,本文提出应加强土地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土地利用的方法体系研究、拓展土地利用的研究视角和深化研究内涵、强化土地利用的数据积累和整合能力等;根据国家在参与经济宏观调控、建设"两型社会"、保障食物安全等三方面对土地利用研究提出需求的基础上,阐述了土地利用研究的4个重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研究进展 发展态势 重点领域
原文传递
耕作及残茬管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2
18
作者 贾树龙 孟春香 +1 位作者 任图生 杨云马 《河北农业情报》 2004年第4期37-42,共6页
在河北低平原的壤质潮土上进行了保护耕作长期定位裂区试验 ,研究了深浅轮耕、浅耕、少耕、免耕以及残茬管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连续少耕和免耕处理的前 3年对作物产量没有影响 ,之后小麦产量显著降低 (最大降幅达... 在河北低平原的壤质潮土上进行了保护耕作长期定位裂区试验 ,研究了深浅轮耕、浅耕、少耕、免耕以及残茬管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连续少耕和免耕处理的前 3年对作物产量没有影响 ,之后小麦产量显著降低 (最大降幅达到 31 83% ) ;连续免耕对玉米产量并没有明显影响 ;深耕并不增加作物产量 ;秸秆覆盖有时影响小麦生长 ;免耕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 ,但速效氮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产量 免耕 残茬 土壤性状 耕作 少耕 深耕 增加 降幅 玉米产量
下载PDF
集约化蔬菜种植区化肥施用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影响的研究——以“中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为例 被引量:61
19
作者 董章杭 李季 孙丽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39-1144,共6页
本研究在典型集约化蔬菜种植区山东省寿光市展开。在不同季节对3个有代表性的乡镇的653个地下水水样的检测表明,全年平均NO-3-N含量高达22.6mg·L-1,超出我国饮用水标准的水井比例为36.5%,超出最高允许含量(MAC,10mg·L-1)的水... 本研究在典型集约化蔬菜种植区山东省寿光市展开。在不同季节对3个有代表性的乡镇的653个地下水水样的检测表明,全年平均NO-3-N含量高达22.6mg·L-1,超出我国饮用水标准的水井比例为36.5%,超出最高允许含量(MAC,10mg·L-1)的水井比例达59.5%,可见寿光市地下水受硝酸盐污染十分严重,污染范围相当广泛。硝态氮(NO-3-N)含量最大值出现在9月份,最小值出现在4月份,同时表现复杂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全年2次对不同蔬菜种植区262个农户蔬菜施肥水平的调查显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与同区氮肥施用水平呈正相关,氮肥过量施用是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硝酸盐污染 集约化蔬菜种植 山东寿光
下载PDF
地面温度与气温关系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61
20
作者 姜会飞 廖树华 +1 位作者 叶尔克江 阿帕尔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4年第3期1-4,共4页
运用气象统计学和气候学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北京市海淀地面气象观测站 195 5~ 1999年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和 1981~ 1999年逐日地面温度资料 ,建立了以气温为基础的地温预测模型 ,并探索地气温差的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夏半年地面平... 运用气象统计学和气候学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北京市海淀地面气象观测站 195 5~ 1999年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和 1981~ 1999年逐日地面温度资料 ,建立了以气温为基础的地温预测模型 ,并探索地气温差的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夏半年地面平均温度高于气温 ,冬半年相反 ;农作物生长季 (3~ 10月 )平均地气温差为 2 0℃ ,年平均地气温差 0 9℃ ;地气温差 6月中旬最大 ,为 4 9℃ ,12月下旬最小 ,为 - 2 7℃ ,与辐射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出现时间基本一致。用地温预测模型估算 1999年作物生长季逐日地温 ,相对误差 <2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温度 气温 年变化 统计分析 农业气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