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 被引量:22
1
作者 司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9,共9页
本文尝试运用经济转型过程中农业部门发展的一般规律,解释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逻辑关系。研究认为,中国结构转型过程中,农业部门劳动力占总体劳动力份额下降的速度远远滞后于农业部门创造的GDP占GDP总量的份... 本文尝试运用经济转型过程中农业部门发展的一般规律,解释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逻辑关系。研究认为,中国结构转型过程中,农业部门劳动力占总体劳动力份额下降的速度远远滞后于农业部门创造的GDP占GDP总量的份额下降的速度,劳动力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在城乡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基于此,中国需要在持续推进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农业发展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如何提高农业部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农民财产性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农业融入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转型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
下载PDF
大食物观下我国食物供求均衡的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2
2
作者 樊胜根 田旭 龙文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过去几十年,我国食物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粮食安全观念也逐步从传统的注重口粮安全过渡到注重数量、营养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目标的大食物安全观。在大食物观下,未来我国食物供求均衡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食物结构性短缺、食物自给率下降... 过去几十年,我国食物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粮食安全观念也逐步从传统的注重口粮安全过渡到注重数量、营养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目标的大食物安全观。在大食物观下,未来我国食物供求均衡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食物结构性短缺、食物自给率下降;食物供求空间错位,食物消费在不同人群之间差异明显;生态和水土资源制约不断加强,可持续生产能力亟需提高;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良、营养过剩以及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并存;现有政策体系不适应大食物观的需要等。为应对以上挑战,需要全方位利用国土资源、多渠道开发食物来源,改革政府补贴支持政策,引导多元食物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强食育教育和宣传,推动建立健康导向型的多元膳食模式;政府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多元化食物供给统计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食物观 粮食安全 食物安全 食物供求 膳食转型
下载PDF
糖的消费干预手段:作用机制、实施效果与适用性探讨——一个文献综述 被引量:4
3
作者 翟天昶 司伟 王晶晶 《世界农业》 CSSCI 2021年第10期51-61,共11页
糖的消费干预的相关话题是近年来国际学界广泛讨论的热点。因担忧消费过多糖会增加居民个体的健康风险并造成社会整体福利的损失,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推动实施糖的消费干预措施。为了更好引导相关研究的开展,并为政策措施的落地提供参考,... 糖的消费干预的相关话题是近年来国际学界广泛讨论的热点。因担忧消费过多糖会增加居民个体的健康风险并造成社会整体福利的损失,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推动实施糖的消费干预措施。为了更好引导相关研究的开展,并为政策措施的落地提供参考,本文对现有糖的消费干预手段的作用机理以及实施效果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发现:消费税、包装正面标签以及限制含糖食品的供应和营销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干预手段,而且现有研究多采用随机控制实验、控制实验和准实验等方法对上述几种干预手段的实施效果进行事前模拟或事中评估。虽然各种糖的消费干预手段作用机制不尽相同,但其目标都是为了降低消费者的糖摄入水平。研究还发现,各类干预手段在实施过程中也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实际国情合理设计干预方案有利于发挥干预手段的作用。本文认为,糖的消费干预研究在研究视角、数据质量和技术手段等方面都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多种糖的消费干预手段相结合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干预目标;对干预对象的选择,将来的研究将会由含糖饮料逐步扩展至全部的含糖食品,且不仅局限在消费端干预,而且很可能从糖业全产业链入手,在有效性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以制定稳妥的干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的消费 干预措施 作用机制 政策效果评价
下载PDF
贸易急剧扩张如何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基于中国社会调查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林发勤 纪珽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9,共17页
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2013年的个人层面数据,基于省份-国家层面的引力模型构造了以距离、面积和比邻等地理因素为基础的省份层面国际贸易工具变量,对贸易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进行识别,得出四个主要结论:(1)... 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2013年的个人层面数据,基于省份-国家层面的引力模型构造了以距离、面积和比邻等地理因素为基础的省份层面国际贸易工具变量,对贸易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进行识别,得出四个主要结论:(1)平均而言,在贸易快速发展的2003—2013年,贸易的扩张对于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贸易份额增加百分之一,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数将会减少0.052,此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均存在,但其影响也存在异质性;(2)贸易对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主要通过工作强度增加和健康状况恶化两种渠道进行传导;(3)宏观层面上其异质性影响表现在:环境污染、收入不平等程度增加、失业率增加会降低该地区的居民主观幸福感;(4)在微观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贸易扩张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异质性影响意味着新的不平等:拥有城镇户口、国有企业工作、更高教育水平、更高收入水平、更短工作时间和更优健康状况的个人更为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居民主观幸福感 工具变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