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4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地“非粮化”问题、成因及对策 被引量:143
1
作者 孔祥斌 《中国土地》 2020年第11期17-19,共3页
在优质耕地不断减少、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和全球贸易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进一步审视耕地"非粮化"问题。本文在分析全国各地区耕地"非粮化"主要类型、程度及其影响的基础上... 在优质耕地不断减少、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和全球贸易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进一步审视耕地"非粮化"问题。本文在分析全国各地区耕地"非粮化"主要类型、程度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分别从严格管控、部门协同、建立复垦专项储备基金和落实耕地保护补偿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项储备 优质耕地 耕地保护 非粮化 气候灾害 改进对策 不确定性 全球贸易
下载PDF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38
2
作者 黄安 许月卿 +4 位作者 卢龙辉 刘超 张益宾 郝晋珉 王惠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3-518,共16页
“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是在识别现状空间结构、格局及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空间进行优化布局,实现空间的均衡、可持续性发展,是一种更具综合性的国土空间分区方式,已成为当前学术前沿和国土空间规划亟需解... “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是在识别现状空间结构、格局及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空间进行优化布局,实现空间的均衡、可持续性发展,是一种更具综合性的国土空间分区方式,已成为当前学术前沿和国土空间规划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论文通过文献调研法、对比法和归纳法,系统梳理了“三生”空间概念内涵、识别与优化研究现状。目前,“三生”空间识别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三生”空间形成的内在机理与概念探讨不足,“三生”空间的定量识别方法与技术体系研究有待完善,“三生”空间动态演化及驱动机制、空间冲突诊断和问题分析较为薄弱,“三生”空间优化理论和技术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应形成“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质”“量”观,借鉴国际空间规划已有的研究成果,以“‘三生’空间形成机理与概念界定、定量识别、演化机制挖掘、冲突诊断与问题分析、优化调控与模拟”为主线,系统构建“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同时,重视具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特征的山区“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识别 优化 进展与展望
原文传递
中国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内涵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74
3
作者 孔祥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0,共10页
研究目的:厘清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内涵并明确实现路径,为丰富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耕地保护与治理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法、推理法等。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存在空间适宜性差、作土垂直关系紊乱、生产生态功能失衡等问题。... 研究目的:厘清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内涵并明确实现路径,为丰富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耕地保护与治理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法、推理法等。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存在空间适宜性差、作土垂直关系紊乱、生产生态功能失衡等问题。(2)聚焦耕地保护新要求,中国耕地保护生态治理核心内涵包括“耕地空间适宜性、作土垂直关系匹配性、耕地生产生态功能协调性”等三个方面。(3)实现路径包括科学技术领域突破、部门形成合力、政策对接融合转型、区域之间协同共进等。(4)保护与治理工具包括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提升耕地空间适宜性;调整粮食生产布局、确定合理复种指数等强化作土垂直关系的匹配性;对耕地生产空间进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和灌溉投入强度,优化耕地功能的协调性;建立耕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实现三性协同。研究结论:中国耕地保护从单独侧重数量、质量保护进入到保护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新阶段,要建立起源头控制、过程监管和末端治理的全流程治理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生态治理 内涵 路径
下载PDF
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内涵及路径探析 被引量:72
4
作者 祖健 郝晋珉 +4 位作者 陈丽 张益宾 王娟 康丽婷 郭稷桁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4-95,共12页
为探讨新时期下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的内涵和路径,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回顾并总结近10年耕地保护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以系统论知识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过程和状态与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相结合... 为探讨新时期下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的内涵和路径,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回顾并总结近10年耕地保护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以系统论知识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过程和状态与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相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的概念,实质是全面维护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保障区域和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系列活动。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监督、鼓励和引导耕地使用者集约化、绿色化利用耕地资源,使农田生态系统中耕地要素特性稳定且生态环境保持一个良好状态。2)三位一体保护路径设计:树立以农田生态系统为视角的保护理念,采取分区分级保护机制,健全耕地生态补偿制度,规范农户利用和保护耕地的行为,实时监测系统中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状态,最终实现我国全方位耕地保护格局。此研究成果可为新时期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耕地保护 三位一体 农田生态系统 可持续利用 保护路径
原文传递
全球化与粮食安全新格局 被引量:68
5
作者 陈秧分 王介勇 +9 位作者 张凤荣 刘彦随 成升魁 朱晶 司伟 樊胜根 顾善松 胡冰川 李先德 于晓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62-1380,共19页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全球的粮食安全面临重大挑战。为了系统认知全球化与粮食安全的新格局、新问题和新路径,邀请了十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耕地增产潜力、农业水土资源与粮食生产、食物浪费...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全球的粮食安全面临重大挑战。为了系统认知全球化与粮食安全的新格局、新问题和新路径,邀请了十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耕地增产潜力、农业水土资源与粮食生产、食物浪费、国际农产品贸易、重点农产品保供稳供、全球农业食物系统、双循环与企业行动、全球粮食生产与消费、国际粮安治理、粮食安全研究前沿等领域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访谈。访谈结果表明:全球农业食物系统进入复合型高风险时代,国际粮安治理面临资源、约束力、行动力等方面的挑战,凸显国家粮食安全尤其是进口依赖型农产品的保供稳供压力,需要加强国内农业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全球化发生新变化,考验中国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粮安治理、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水平。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粮食安全治理需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国内国际、瞄准全产业链、强调风险管控、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食物系统和粮食安全、生态系统和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与粮食安全、农业对外开放与粮食安全、双循环新格局与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具体方式路径,为新时期建立健全"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农业食物系统 粮安治理 农业对外开放 全球化
原文传递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困境及科技创新方向 被引量:67
6
作者 汤怀志 桑玲玲 郧文聚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37-644,共8页
耕地占补平衡作为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不断扩大的重要补救措施。当前,耕地占补平衡面临耕地后备资源枯竭、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占用耕地需求居高不下的困境,地方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破坏生... 耕地占补平衡作为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不断扩大的重要补救措施。当前,耕地占补平衡面临耕地后备资源枯竭、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占用耕地需求居高不下的困境,地方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破坏生态等异化行为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在耕地保护制度转型的大背景下,必须深刻理解我国人地矛盾的长期性、极端性和复杂性,明确耕地占补平衡在保护耕地资源、优化国土空间、促进均衡发展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全社会耕地资源认知水平,加快形成以耕地质量和产能为核心的占补平衡新体系、差异化耕地占补平衡调控机制、生态优先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技术体系;实施中国耕地资源安全保障重大科技行动,强化耕地资源全要素监测监管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提升我国耕地保护监督的科学决策与智慧管理水平,支撑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资源安全 耕地占补平衡 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
原文传递
近10年中国耕地变化的区域特征及演变态势 被引量:65
7
作者 袁承程 张定祥 +1 位作者 刘黎明 叶津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7-278,共12页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进,中国耕地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分析2009-2018年中国耕地的时空变化,掌握中国耕地变化的区域特征与变化态势,有助于制定差别化的区域耕地保护政策与管理策略,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进,中国耕地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分析2009-2018年中国耕地的时空变化,掌握中国耕地变化的区域特征与变化态势,有助于制定差别化的区域耕地保护政策与管理策略,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2009-2018年土地调查格网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数学指数模型等方法,从耕地数量、空间以及立地条件等方面研究近10年来中国的耕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2009-2018年间中国耕地数量总体稳定,但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较大。全国耕地共减少39.37万hm^(2),减少幅度为0.29%。2)从市域尺度分析,呈现以“哈尔滨-郑州-昆明”带为中心的东-中-西分异特征,该中心带内耕地净减少面积与全国耕地净减少总量基本持平,而该中心带以东地区的耕地净减少量与中心带以西地区的耕地净增加量相近。3)耕地空间变化率在长江以北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黄淮海平原区以及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相对较高,表明这些区域人为调整耕地空间布局的强度较大,但其市域内净增加耕地面积总量却不大。4)耕地减少主要分布在距离主要城市中心30 km以内的区域,而耕地增加主要发生在离城市中心40 km以外区域,这进一步说明城市化发展仍然是当前耕地减少的主导因子。此外,石嘴山、延安、雅安、榆林、张家口、丽水和泉州等地的耕地平均海拔增加较大,说明这些地区耕地“上山”现象较为严重。因此,今后应根据耕地变化“热点地区”的动态识别,提升自然资源管理和督察的精准定位和因地施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土地调查 耕地变化 格网数据 中国
下载PDF
基于多层级指标的省域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被引量:54
8
作者 马瑞明 马仁会 +1 位作者 韩冬梅 郧文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249-257,共9页
为了更好表征耕地质量的空间差异,服务耕地的保护与管理,合理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更为重要。省域尺度耕地质量评价现有思路与方法的改进,能够科学量化省域内耕地质量的分布,实现耕地质量省级统筹可比。该研究试图建立以表征气候影响的熟... 为了更好表征耕地质量的空间差异,服务耕地的保护与管理,合理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更为重要。省域尺度耕地质量评价现有思路与方法的改进,能够科学量化省域内耕地质量的分布,实现耕地质量省级统筹可比。该研究试图建立以表征气候影响的熟制为控制轴,以土地条件和工程条件为评价轴的评价体系,并且构建级别评价三维魔方,创新评价结果查询模式。选择河北省内丘县为研究区进行试点评价,评价结果显示,1级地9 681.30 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1.88%;2级地11 708.28 hm^2,占38.56%;3级地6 739.46 hm^2,占22.19%;4级地2 112.59 hm^2,占6.96%;5级地123.55 hm^2,占0.41%,多层级指标方法评价结果对内丘县域内耕地质量的分布规律有较好的表达,与县域自然地貌条件分布趋势基本一致。评价结果与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对比分析表明,多层级指标方法技术操作简捷,显化了整治工程因素,实现了省域耕地质量可比,可为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及其他有关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多层级指标 耕地质量评价 耕地质量等级 评价体系 河北省内丘县
下载PDF
基于SegNet语义模型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农村建设用地提取 被引量:54
9
作者 杨建宇 周振旭 +3 位作者 杜贞容 许全全 尹航 刘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51-258,共8页
针对传统分类算法、浅层学习算法不适用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中农村建筑物信息提取的问题,该文以河北省霸州市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WorldView-2为数据源,利用182 064幅128×128像素大小的影像切片为训练样本,选取基于深度卷积神... 针对传统分类算法、浅层学习算法不适用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中农村建筑物信息提取的问题,该文以河北省霸州市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WorldView-2为数据源,利用182 064幅128×128像素大小的影像切片为训练样本,选取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SegNet图像语义分割算法对遥感影像中的农村建筑物进行提取,并与传统分类算法中的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ISO聚类、浅层学习算法中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以及深层语义分割算法中的金字塔场景解析网络(pyramid scene parsing network,PSPNet)的试验结果作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egNet不仅能够高效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中农村建筑物的光谱信息而且还能够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空间特征信息,最终形成较好的分类模型,该算法在验证样本中的分类总体精度为96.61%,Kappa系数为0.90,建筑物的F1值为0.91,其余5种分类算法的总体精度、Kappa系数、建筑物的F1值都分别在94.68%、0.83、0.87以下。该研究可以为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农村建设用地提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图像分割 算法 深度学习 SegNet语义分割模型 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 农村建设用地提取
下载PDF
基于要素-过程-功能的耕地质量理论认识及其 研究趋势 被引量:52
10
作者 孔祥斌 张蚌蚌 +4 位作者 温良友 胡莹洁 雷鸣 姚静韬 辛芸娜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20,共7页
研究目的:对耕地质量的科学认识是进行耕地利用、评价与保护的关键和核心,目前对耕地质量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生产能力、基础地力和健康等方面,认识的维度不断扩展,迫切需要在理论层面进行耕地质量的认识,因此,从耕地资源组成要素出发,基... 研究目的:对耕地质量的科学认识是进行耕地利用、评价与保护的关键和核心,目前对耕地质量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生产能力、基础地力和健康等方面,认识的维度不断扩展,迫切需要在理论层面进行耕地质量的认识,因此,从耕地资源组成要素出发,基于要素—过程—功能角度,构建耕地质量理论框架,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文献综合法、总结归纳法与推理方法。研究结果:提出了耕地资源综合体的概念,分析了耕地资源综合体的组成要素特征;论述了耕地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的过程特征,构建了面向多功能的耕地质量要素—过程—功能质量认识框架;论述了耕地质量遗传与变异性、动态变化性特征;提出了基于要素—过程—功能的耕地质量研究趋势。研究结论:基于要素—过程—功能的耕地质量理论认识框架及其提出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中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质量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耕地质量 要素 过程 功能 理论框架 研究趋势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功能测度的“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调控 被引量:51
11
作者 冀正欣 刘超 +3 位作者 许月卿 黄安 卢龙辉 段亚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22-231,F0003,共11页
“三生”空间的科学划分是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体系的基础,而划分的关键在于定量识别与测度土地利用功能。该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价值评估方法体系,提出“三生”空间表达模式,并以张家口市为例进行“三生”空间识别与分区调控。结果表... “三生”空间的科学划分是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体系的基础,而划分的关键在于定量识别与测度土地利用功能。该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价值评估方法体系,提出“三生”空间表达模式,并以张家口市为例进行“三生”空间识别与分区调控。结果表明:1)张家口市“三生”空间共涵盖9种功能组合模式,其中生态-生产-生活均衡空间比例最大,且超过80%的空间存在三重功能;2)张家口市不同功能组合模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局部集聚,全局分散”特征。生产功能主导空间与生活功能主导空间主要分布在洋河、桑干河和壶流河谷地,而生态功能主导空间则主要分布于东部的燕山余脉和南部太行山脉附近;3)张家口市“三生”空间优化分区可划为5种类型,生产和生活功能为主的空间分区要在强化主导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三生”功能的协调发展,而生态功能为主的空间分区则以生态保育为首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功能 三生空间 价值评估 功能识别 张家口市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布局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12
作者 王晨旭 刘焱序 +1 位作者 于超月 刘小茜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25-1941,共17页
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布局影响着保护实施力度、工程修复成效以及社会资源分配,是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前置条件和基础环节。论文在辨析生态修复相关概念关联的基础上,从区... 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布局影响着保护实施力度、工程修复成效以及社会资源分配,是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前置条件和基础环节。论文在辨析生态修复相关概念关联的基础上,从区域识别和时序判别2个层面出发,结合文献计量学分析整理了国际生态修复布局研究现状,梳理了景观"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理论范式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布局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出了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构建、以社会满意度为导向的生态修复时空需求权衡、面向多重成本的生态修复成本科学评估、在生态刚性约束背景下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恢复力思想下生态保护和人工修复决策阈值、基于时空模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选址决策6项重要研究趋向,从而架构了耦合社会—生态目标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布局研究路径,以期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与修复 区域识别 时序判别 景观生态学 社会—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巩固黑土地粮仓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被引量:48
13
作者 李保国 刘忠 +7 位作者 黄峰 杨晓光 刘志娟 万炜 汪景宽 徐英德 李子忠 任图生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84-1193,共10页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但由于该区域耕地的高强度、不合理或过度利用造成了严峻的黑土退化问题。因此,如何使黑土地粮仓高效、可持续地为国...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但由于该区域耕地的高强度、不合理或过度利用造成了严峻的黑土退化问题。因此,如何使黑土地粮仓高效、可持续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黑土地粮仓的农业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黑土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中央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要求,提出了协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增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以期为东北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国家粮食战略部署、农业政策制定及国家粮食安全稳固等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粮食安全 黑土地粮仓 土地退化
原文传递
耕地“非粮化”的经济机制与治理路径 被引量:49
14
作者 朱道林 《中国土地》 2021年第7期9-11,共3页
近年来,耕地"非粮化"现象有增多趋势,大量耕地甚至永久基本农田种植经济作物、苗木林果,甚至挖塘养鱼等,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一定程度上也威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作者在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永久基本农田 粮食安全 非粮化 治理路径 耕地 思考和建议 经济作物
下载PDF
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系统分类体系 被引量:48
15
作者 张凤荣 《中国土地》 2019年第4期9-10,共2页
核心提示国家组建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必须整合此前分部门管理时形成的相互交叉、重复的自然资源部门分类体系,建立利于统一行使管理职责的自然资源... 核心提示国家组建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必须整合此前分部门管理时形成的相互交叉、重复的自然资源部门分类体系,建立利于统一行使管理职责的自然资源系统分类体系;而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这种统一提供了可能。因此,应按照'不重不漏'原则,尽快建立一个符合要求的自然资源分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分类 分类体系 分类指标体系
下载PDF
以耕地资源三个安全构筑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被引量:45
16
作者 孔祥斌 陈文广 温良友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2,共12页
耕地是土地之精华、粮食生产之根基,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耕地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中国政府提出要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来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要求。在系统... 耕地是土地之精华、粮食生产之根基,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耕地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中国政府提出要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来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要求。在系统梳理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进过程及其实施成效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国当前耕地资源安全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粮食霸权和极端气象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及进口造成的严峻挑战。基于此,依据国际粮食主权和中国农耕文化中的粮食安全保障思想,提出基于“粮食安全主权化、生态安全本地化和权益安全资产化”的耕地资源安全体系,为筑牢中国粮食安全根基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气候变化 粮食霸权 粮食安全 生态安全 权益安全
下载PDF
华北地区农业水资源现状和未来保障研究 被引量:44
17
作者 黄峰 杜太生 +4 位作者 王素芬 梅旭荣 龚道枝 陈源泉 康绍忠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8-37,共10页
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保障国家的粮食和食物安全至关重要。华北用仅占全国6%的水资源支撑了占全国18%的耕地并生产出占全国23%的粮食。但这个巨大成就是以极大的资源环境和生态成本为代价的。本文回顾华北粮食... 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保障国家的粮食和食物安全至关重要。华北用仅占全国6%的水资源支撑了占全国18%的耕地并生产出占全国23%的粮食。但这个巨大成就是以极大的资源环境和生态成本为代价的。本文回顾华北粮食生产和用水的历史性成就,总结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然后应用国际水资源研究界广泛应用的农业用水管理的综合分析框架,系统分析1998—2015年华北地区水资源、农业用水以及用水效率和水分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了未来保障华北地区食物安全的战略和政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安全 农业用水 水分利用效率 作物水分生产力
下载PDF
四重质量维度下的县域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45
18
作者 辛芸娜 范树印 +3 位作者 孔祥斌 张蚌蚌 温良友 张青璞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7-747,共11页
耕地利用与保护需要对耕地质量进行多维管理,多维耕地质量评价是耕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而县级尺度耕地质量评价是中国耕地质量管理的基础。根据耕地质量内涵,构建反映不同质量维度耕地质量的方法,是客观评价耕地多重质量的必然要求。... 耕地利用与保护需要对耕地质量进行多维管理,多维耕地质量评价是耕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而县级尺度耕地质量评价是中国耕地质量管理的基础。根据耕地质量内涵,构建反映不同质量维度耕地质量的方法,是客观评价耕地多重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需求-质量维度-指标-限制系数-耕地质量"理论框架为基础,构建了基于土壤、生态、环境和管理四个质量维度的县域耕地质量指标体系。利用多源多尺度数据,采用限制系数逐级修正的方法,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进行了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并将评价结果与相关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兴区耕地质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环境质量是制约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2)本研究考虑了耕地的环境质量,因此评价结果与基础地力评价和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有一定差异;(3)构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融合了现有的农用地质量分等指标、耕地地力指标、土壤环境指标等,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4)根据非加和及限制因子原理,采用限制系数逐级修正的方法,客观反映了县域耕地质量差异。该评价方法不仅可以评价耕地质量,还可定量评价分维度质量,是对已有成果评价方法的有效补充,可以为中国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管理需求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质量维度 限制系数 指标体系 北京大兴区
原文传递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生境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 被引量:45
19
作者 王惠 许月卿 +3 位作者 刘超 黄安 卢龙辉 郑伟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9-518,共10页
基于张家口市2000,2010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用InVEST模型进行生境质量评估,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定量分析不同区域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变化对生境质量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5年间,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类型... 基于张家口市2000,2010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用InVEST模型进行生境质量评估,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定量分析不同区域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变化对生境质量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5年间,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耕地大量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以耕地向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转移以及草地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移为主要变化方向。张家口市生境质量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并不断提高,东北坝缘山区和东南边缘山地生境质量最高,坝上高原区及桑干河流域河谷盆地次之,洋河河谷盆地生境质量最低。各地类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林地与生境质量变化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且影响程度最大;草地与生境质量变化大致正相关,其回归系数由北向南递减;耕地和建设用地与生境质量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负相关,局部地区正相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同区域生境质量变化的主导地类不同。坝上高原和坝缘山区的生境质量变化主要受林地和草地变化的影响,桑干河和洋河流域河谷盆地生境质量变化的主导因子则为耕地和建设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 张家口市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玉米单产估测 被引量:44
20
作者 王鹏新 齐璇 +2 位作者 李俐 王蕾 许连香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37-245,共9页
为了提高玉米单产估测精度,以河北省中部平原为研究区域,以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和上包络线S-G滤波的叶面积指数(LAI)为特征变量,通过随机森林回归确定玉米主要生育时期VTCI和LAI的权重,构建加权VTCI和LAI与玉米单产的单变量和双变量... 为了提高玉米单产估测精度,以河北省中部平原为研究区域,以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和上包络线S-G滤波的叶面积指数(LAI)为特征变量,通过随机森林回归确定玉米主要生育时期VTCI和LAI的权重,构建加权VTCI和LAI与玉米单产的单变量和双变量估产模型。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双变量估产模型精度最高(R^2=0.303),达极显著水平(P<0.001)。将随机森林回归双变量估产模型用于研究区域2012年各县(区)玉米单产估测,结果表明,53个县(区)玉米估测单产与实际单产的平均相对误差为9.85%,均方根误差为824.77kg/hm^2,模型精度较高。基于随机森林回归双变量估产模型逐像素估测研究区域2010—2018年玉米单产,结果表明,玉米单产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为西部地区最高、北部和南部次之、东部地区最低,年际间的分布特征为在波动中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估产 条件植被温度指数 叶面积指数 随机森林回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