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产业兴旺的一种社会学解释 被引量:189
1
作者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9-95,共7页
产业兴旺不是单一农业的发展,而是乡村的整体进步。本文从产业与农民关系、产业与乡村关系的视角审视产业兴旺的内在构成、内容和特点。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话语体系的产业特征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产业兴旺既要满足人们... 产业兴旺不是单一农业的发展,而是乡村的整体进步。本文从产业与农民关系、产业与乡村关系的视角审视产业兴旺的内在构成、内容和特点。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话语体系的产业特征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产业兴旺既要满足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更要满足农民自身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产业兴旺只有限定在乡村范围内且以农民为主体才具有实际意义,产业兴旺只有建立在乡村整体价值基础上并与乡村价值体系相结合才具有可能性。任何排斥农民的农业、排斥乡村的产业,都与产业兴旺相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 农民主体 乡村价值
下载PDF
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 被引量:156
2
作者 赵旭东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0-117,共8页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 乡村发展 知识社会学 晏阳初 国家行政 国家意识形态 社会责任感 以民为本
原文传递
“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 被引量:144
3
作者 熊春文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0-140,共31页
当前中国最显著的乡村教育现象莫过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国家发动的大规模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所导致的大量村庄学校的急剧消失。本研究试图用"文字上移"这一概念来概括当前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势,通... 当前中国最显著的乡村教育现象莫过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国家发动的大规模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所导致的大量村庄学校的急剧消失。本研究试图用"文字上移"这一概念来概括当前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势,通过对历史脉络的追溯、整体教育事实的分析以及两个县域个案的描述,本文认为,不能像时下国家政策文本及教育学、人口学、经济学等学科那样,单纯从人口因素或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的角度解释当前中国乡村教育的基本事实。"文字上移"或"村落学校加速终结"的事实是在人口因素、城乡关系、规模效益以及政策驱动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发生的;而其根本原因应从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中去探寻。文章最后提示了乡村教育新趋向可能导致的社会学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下乡 文字上移 中国乡村教育
原文传递
谁在种地--对农业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129
4
作者 朱启臻 杨汇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62-169,共8页
农业劳动力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文章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描述了农业劳动力的现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和老龄化趋势严重,依靠妇女和老年人对土地的感情难以维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由此导致的农业粗放... 农业劳动力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文章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描述了农业劳动力的现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和老龄化趋势严重,依靠妇女和老年人对土地的感情难以维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由此导致的农业粗放经营、复种指数降低和撂荒现象,成为我国农业安全的潜在威胁。认为,为解决上述问题需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业、尊重农民的社会氛围,并建议国家启动"农业后继者培训工程",培养大批新型的职业农民,从而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劳动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短缺 农业发展 农业后继者培养工程
下载PDF
离土中国与乡村文化的处境 被引量:104
5
作者 孙庆忠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6-141,共6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改写了"乡土中国"的发展轨迹,同时也宣告了"离土"时代的到来。然而,农业社会的转型并未使乡村文化瓦解,农业凋敝与农村"虚空化"所衍生的社会问题,不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改写了"乡土中国"的发展轨迹,同时也宣告了"离土"时代的到来。然而,农业社会的转型并未使乡村文化瓦解,农业凋敝与农村"虚空化"所衍生的社会问题,不过是乡村文化危机的表象,是"离土"之"形",那些根植并存活于乡土社会的生活观念和价值体系,乃"乡土"之"神","形散"而"神聚"才是乡村文化的实质。学界对乡村文化处于崩溃边缘的判断,忽视了对文化传统自身转换能力和惯性的认识,更多的是基于城市对乡村文化理想图景的想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土中国 乡土社会 乡村文化 现代化
下载PDF
资本下乡:农业中的隐蔽雇佣关系与资本积累 被引量:92
6
作者 陈义媛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2-112,共21页
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是中国农业转型的一个重要部分。关于世界各地农业变迁的研究已经有深厚的基础,讨论的焦点在于农业资本化是否改造了家庭农业、是否必然带来雇佣关系的大规模出现,以及如何理解农业资本与家庭农业之间的关系等。... 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是中国农业转型的一个重要部分。关于世界各地农业变迁的研究已经有深厚的基础,讨论的焦点在于农业资本化是否改造了家庭农业、是否必然带来雇佣关系的大规模出现,以及如何理解农业资本与家庭农业之间的关系等。随着中国农业的转型,中国农业变迁的研究也进入了这条理论脉络中。本文以一家龙头企业为例,探讨企业如何通过将农户整合进其产业链来获利。研究发现,尽管龙头企业与所整合进来的代管户之间没有直接的劳动雇佣关系,然而,代管户的种植收益仅等于其所投入劳动的工资;而企业通过控制土地等重要的生产条件,从农业生产的上游和下游获取利润,这一利润的来源实际上正是代管户所生产的农业剩余。因此,企业与农户之间事实上形成了隐蔽的雇佣关系,家庭农业在这个意义上已经被改造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下乡 隐蔽的雇佣关系 资本积累 农业产业化 家庭农业
原文传递
文化认同的危机与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复兴的二律背反 被引量:63
7
作者 赵旭东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4-62,共9页
文化认同曾是构建社会整体性的基础,但这种基础随着现代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展开而被彻底瓦解,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在此意义上,文化认同正经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中国乡村文化的后改革时代的全面复兴中,这种危机... 文化认同曾是构建社会整体性的基础,但这种基础随着现代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展开而被彻底瓦解,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在此意义上,文化认同正经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中国乡村文化的后改革时代的全面复兴中,这种危机得到了一种看似矛盾的体现,即一方面是改革与再造,而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复兴,二者沿着各自的认同轨道运行,并行不悖。通过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被界定为落后和迷信,村民被界定为现代意义上的“农民”,这些都与村民自己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相去甚远,两种观念各自表述,潜在的认同危机由此而得以酝酿,借用康德哲学的语汇,那就是我们在对待乡村文化上是在实践着一种二律背反的政治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 文化认同 身份界定 摇摆的极端化
下载PDF
从“问题中国”到“理解中国”--作为西方他者的中国乡村研究及其创造性转化 被引量:48
8
作者 赵旭东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3-63,共11页
把中国乡村看成是"问题乡村"是支撑着一批中国乡村研究的学者从事研究的一种范式。原子化、宗族以及村落政治是这些乡村研究者最为集中关注的主题,他们急切地想通过实地的调查来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由于对人类学田野调... 把中国乡村看成是"问题乡村"是支撑着一批中国乡村研究的学者从事研究的一种范式。原子化、宗族以及村落政治是这些乡村研究者最为集中关注的主题,他们急切地想通过实地的调查来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由于对人类学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误解进一步导致了只有乡村观察的资料和数据的堆积,而没有对中国乡村理解层次上的提升。中国乡村的研究者可以重新摆正自己作为理解者的位置,从整体性以及文化理解的厚度上去实现中国乡村研究的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乡村研究 问题中国 理解中国 创造性转化
下载PDF
超越社会学既有传统——对费孝通晚年社会学方法论思考的再思考 被引量:47
9
作者 赵旭东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8-150,共13页
关键词 社会学方法论 费孝通 晚年 传统 世界格局 自觉意识 性格 学科
原文传递
制度性自我选择与自我放弃的历程——对农民工子弟学校文化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47
10
作者 熊春文 刘慧娟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71,184,共24页
流动儿童尤其是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学议题。近年有学者从反学校文化的视角出发开展了颇有意义的探索,但是这些以探索"子弟们"自主性或能动性为出发点的经验研究,最终均以消解农民工子弟反学校文化的独立性... 流动儿童尤其是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学议题。近年有学者从反学校文化的视角出发开展了颇有意义的探索,但是这些以探索"子弟们"自主性或能动性为出发点的经验研究,最终均以消解农民工子弟反学校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基本结论。通过对一所农民工子弟校各个年级学生实际流动的动态考察,本文发现农民工子弟校的反学校文化有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即从"制度性自我选择"逐渐过渡到"制度性自我放弃"的演化过程。学校往往包含着制度性自我选择与自我放弃的双重奏,而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本文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揭示了农民工子弟反学校文化的真实性及其力量,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民工子弟学校文化的社会意义进行了诠释,以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社会再生产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性自我选择 自我放弃 农民工子弟 反学校文化
下载PDF
农业社会学论纲:理论、框架及前景 被引量:43
11
作者 熊春文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47,共25页
20世纪70年代,农业社会学在西方为挽救农村社会学的危机而诞生。中国当前正处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进程中,农业社会学的破土新生具有重要意义。在追溯其理论传统的基础上,本文建构了这一学科的基本框架,展示了其核心议题。中国农业... 20世纪70年代,农业社会学在西方为挽救农村社会学的危机而诞生。中国当前正处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进程中,农业社会学的破土新生具有重要意义。在追溯其理论传统的基础上,本文建构了这一学科的基本框架,展示了其核心议题。中国农业社会学既可以通过与诸学科的对话交流积极表明自身的学科洞见,为本土社会学及世界农业社会学贡献力量;也可在与农业文明性命攸关的重大问题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前沿问题上积极发声、实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学 农政 全球农业体系 发展前景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乡村复兴之路 被引量:39
12
作者 何慧丽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52-53,共2页
抛弃和违背了乡村传统生命力的标准化、单一化、市场化、规模化等做法,不但解决不了城乡“张力”所产生的问题,反而会滋生或加剧经济、政治、社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乡村 “张力” 标准化 单一化 市场化 规模化
下载PDF
“义”的双重体验——农民工子弟的群体文化及其社会意义 被引量:39
13
作者 熊春文 史晓晰 王毅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3-62,190-191,共20页
本文借鉴保罗·威利斯的研究进路,在描述民工子弟校学生同辈群体的静态结构和动态机制的基础上,探究当前农民工子弟群体的文化生产过程。研究发现,虽然没有突破阶级的社会再生产,但农民工子弟在丰富多样的同辈群体活动中,自主、能... 本文借鉴保罗·威利斯的研究进路,在描述民工子弟校学生同辈群体的静态结构和动态机制的基础上,探究当前农民工子弟群体的文化生产过程。研究发现,虽然没有突破阶级的社会再生产,但农民工子弟在丰富多样的同辈群体活动中,自主、能动地生产出其具有鲜明特征的群体文化。这种文化以"义"的精神为核心,包括平等的义气伦理和不平等的差序体验双重维度,通过意义—规则—行动三个层面的洗礼,这一群体有望实现其相对完整而特有的社会化过程。正是在这种群体文化的影响下,农民工子弟在意识和微观层面主动放弃了学业,而在结构和宏观上造成社会再生产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体验 农民工子弟 同辈群体
下载PDF
中国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的兴起:内在机制及影响 被引量:35
14
作者 陈义媛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9-185,M0006,M0007,共19页
本研究对农机作业服务的内在运作机制进行了考察,并进一步讨论了农机作业服务对家庭农业的形塑,及其对农业转型的影响。借鉴“占取主义”的分析框架,本研究认为,农机作业服务的本质是资本对农业活动的重塑和对农业剩余的占取:同时,农机... 本研究对农机作业服务的内在运作机制进行了考察,并进一步讨论了农机作业服务对家庭农业的形塑,及其对农业转型的影响。借鉴“占取主义”的分析框架,本研究认为,农机作业服务的本质是资本对农业活动的重塑和对农业剩余的占取:同时,农机作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又驱使农机手通过土地流转来确保一定的作业面积。农机作业市场的发展使小规模家庭农业遭遇了内外两方面的消解:农机作业市场的高度竞争所推动的土地流转,是从外部对小生产者的排挤;在占取主义的逻辑下,农业生产中的不同环节不断被资本占取,农业剩余被不断切割,是资本从内部对小规模家庭农业的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机作业服务 占取主义 家庭农业 土地流转
原文传递
关于新型农民分类培训的思考 被引量:30
15
作者 高强 朱启臻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7,共3页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在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民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各项培训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在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民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各项培训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各类农民群体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一刀切”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农民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较低。文章在总结各地、各类农民培训的基础上,主张农民培训应该分类进行,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把农民分为农村一般劳动力、农业大户、回乡创业人员、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等培训对象,并采取分类培训的方法,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民 农民培训 职业教育
下载PDF
陪读妈妈:性别视角下农村妇女照料劳动的新特点——基于陕西省Y县和河南省G县的调查 被引量:34
16
作者 吴惠芳 吴云蕊 陈健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38,共11页
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不断深入、城乡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差距的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通过把孩子送进城镇学校以满足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并由此衍生出"陪读妈妈"群体。通过对陕西省Y县和河南省G县的调查,本文... 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不断深入、城乡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差距的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通过把孩子送进城镇学校以满足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并由此衍生出"陪读妈妈"群体。通过对陕西省Y县和河南省G县的调查,本文呈现了陪读妈妈的生活状况,并从性别视角及照料劳动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陪读以农村家庭劳动性别分工的重组为前提。陪读妈妈被固化在无酬照料劳动中,为劳动力市场所排斥,更要依赖孩子学习成绩决定其再生产劳动的价值。在城市场域中,陪读妈妈出轨与婚姻破裂的个别事件被放大,其群体被污名化,成为被区分的群体和政府治理的对象。当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与劳动体制使以家庭为基础的照料劳动女性化的意识形态得到进一步固化,不仅影响了妇女发展,而且阻碍了性别平等议程与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陪读妈妈 照料劳动 性别角色 社会再生产
原文传递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路径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7
作者 孙庆忠 关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34-43,共10页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促进地区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章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中国实践为线索,梳理了保护试点的推动进程与研究进展...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促进地区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章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中国实践为线索,梳理了保护试点的推动进程与研究进展,并在全球农业文明的相互观照中,重申了传统农业知识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反思高科技农业的危机而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对世界各民族传统农耕智慧的刻意存留,更是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哲学考量,其深层的价值则是对现代化知识系统的超越,是对"后现代农业"思想的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传统农业系统 农业知识 乡村发展
下载PDF
权力离散与权威虚拟:中国乡村“整合政治”的困境 被引量:30
18
作者 赵旭东 辛允星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71,共11页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权力主体主要包括四个人群:乡村基层干部、财富型能人、知识型能人、地方拳头势力,此四个群体之间不同的相互关系塑造出不同的乡村类型;但其共同的"四种人结构"是稳定的,而且其中还存在一个普遍的共同点,...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权力主体主要包括四个人群:乡村基层干部、财富型能人、知识型能人、地方拳头势力,此四个群体之间不同的相互关系塑造出不同的乡村类型;但其共同的"四种人结构"是稳定的,而且其中还存在一个普遍的共同点,即乡村社会权力的离散化和公共权威的虚拟化。当前的中国乡村社会已深陷于"权力异化"的处境,并且失去了自我塑造公共权威的能力,"整合政治"正在成为中国基层社会的核心话题;但是中国乡村社会的整合已经难以通过传统的"乡绅治理"方式予以实现,而更加依靠宏观社会文化与制度环境的变革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权力离散 权威虚拟 整合政治
下载PDF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与“宗教”的中国命运 被引量:31
19
作者 梁永佳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1-183,共23页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出人意料"的现象之一。对此,学界提出了"传统的发明"、"国家—社会关系"、"宗教市场"三种解释模式。本文认为,解释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不能将宗教现象还原为&q...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出人意料"的现象之一。对此,学界提出了"传统的发明"、"国家—社会关系"、"宗教市场"三种解释模式。本文认为,解释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不能将宗教现象还原为"政治"或"经济"等其他范畴,而应将之视为一种自成一类的事实,一种人的基本条件,同时应充分理解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宗教"的塑造过程。中国农村的宗教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这一塑造过程之外,因此,可能存在着尚不为学界所充分认识的社会机制,有着提供本土理论的潜力。本文认为,在世俗化理论和市场理论之外,应该尝试使用"礼物模式"探索这一社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宗教复兴 宗教市场理论 精英与宗教 礼物模式
下载PDF
秩序、过程与文化——西方法律人类学的发展及其问题 被引量:26
20
作者 赵旭东 《环球法律评论》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7-570,共14页
法律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迅速发展。该学科绝大多数的开创性研究都是建立在西方法理学的基本框架之上的。由于20世纪初期功能主义和社会人类学的兴起,上述状况又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型。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法律人类学抛弃了... 法律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迅速发展。该学科绝大多数的开创性研究都是建立在西方法理学的基本框架之上的。由于20世纪初期功能主义和社会人类学的兴起,上述状况又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型。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法律人类学抛弃了既有的西方法理学模式,不再强调于特殊文化共同体中寻求规范的存在。许多法律人类学家继而转向描述法律案件或者政治事件的具体过程。以西方为中心的法律神话通常认为,西方以外的“他者”都生活在静态的、统一的以及封闭的社会之中。在这一“白人的神话”之中,西方的法律被认为是具有反思理性的,相反,其他的文化则被想像为充满了暴力、混乱和武断。现代法律人类学家对于这种文化分类具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转而关注特定的文化中真实的法律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人类学 西方国家 法律秩序 西方法理学 法律文化 原始法律 法律规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