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学术路径与现实维度 被引量:94
1
作者 荆学民 苏颖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9-95,共17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遵循我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越来越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增强了世界各国的政治传播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遵循我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越来越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增强了世界各国的政治传播研究对中国政治传播实践与发展的关注度。因此,建构适应政治发展所处的特定国情与时代环境,与中国软实力和政治文明发展相匹配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政治传播体系势在必行。其中,客观分析当前国内政治传播研究现状,通过多向度视角作出适当的学理研究与学术评价,无疑是必要和重要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 传播研究 学术评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现实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路径
原文传递
政治与传播的视界融合:政治传播研究五个基本理论问题辨析 被引量:77
2
作者 荆学民 施惠玲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22,共5页
本文对政治传播五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辨析。第一,要从政治学与传播学的"视界融合"的高度来界定和把握"政治传播"范畴。"政治"与"传播"二者有机结合构成元态的、完整的、独立的"政治传播&q... 本文对政治传播五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辨析。第一,要从政治学与传播学的"视界融合"的高度来界定和把握"政治传播"范畴。"政治"与"传播"二者有机结合构成元态的、完整的、独立的"政治传播"范畴;第二,政治传播共同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没有形成,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没有建立,也没有自己特有的方法和方法论,因而,真正的政治传播学没有形成;第三,正确理解"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传播的关系。"政治社会化"的深刻本质,是试图通过"化"使整个社会"政治化",其"恶果"恰恰可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社会政治化";第四,造成政治传播中的所谓"富媒体,穷民主"现象,是严重夸大了新闻媒体的作用、政治"献媚"于新闻媒体的结果,是政治传播理论研究中"政治"与"媒体"本末倒置的恶果;第五,构建中国气派的政治传播理论,需要中国气派与全球视野的内在一致,西方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良性互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适度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 视界融合 中国气派
下载PDF
政治传播的基本形态及运行模式 被引量:67
3
作者 荆学民 段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15,共8页
"政治即传播"与"传播即政治",这种深层理念要求从政治与传播"同一"的深度,来界定政治传播范畴、构建政治传播框架、规制政治传播研究。政治传播可划分为政治宣传、政治沟通与政治营销这三种基本形态。这... "政治即传播"与"传播即政治",这种深层理念要求从政治与传播"同一"的深度,来界定政治传播范畴、构建政治传播框架、规制政治传播研究。政治传播可划分为政治宣传、政治沟通与政治营销这三种基本形态。这三种基本形态在政治传播的历史和现实中,既有时间意义上的历史顺序关系;又有空间意义上的交织交融关系;当然,也有规范价值所诉求的逻辑升华关系。现实政治中,有以政治宣传为核心、以政治沟通为核心与以政治营销为核心的基本政治传播运行模式。以政治宣传为核心的政治传播,政治基于威权,传播关系基于"主—客"二分;以政治沟通为核心的政治传播,政治基于民主,传播关系基于"主体间性";以政治营销为核心的政治传播,政治基于竞争,传播关系基于"主—客"二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 政治宣传 政治沟通 政治营销
下载PDF
探索中国政治传播的新境界 被引量:47
4
作者 荆学民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4-81,共8页
时代的进步,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给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带来的深刻变革,显现了既有政治传播的缺陷和不足,促使我们积极应对挑战,努力把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提升到与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相匹配、与人类政治文明相融合的新境界。其动... 时代的进步,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给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带来的深刻变革,显现了既有政治传播的缺陷和不足,促使我们积极应对挑战,努力把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提升到与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相匹配、与人类政治文明相融合的新境界。其动力在于:在人类新的政治秩序中宣示和交流中国特色政治文明;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契合的国内政治体制的运行;改变现有政治传播覆盖面缺漏和势能弱化的情势。"传播主体"从单一的政党主体到政党主体主导与社会主体补充;"传播内容"从高远的抽象政治议题到具体的民生政治话题;"传播机制"从强化的政治动员到常态的沟通反馈;"传播途径"从单一的组织、人际到组织、人际与新兴媒介的结合;"传播话语"从单纯的官方形态到官方形态与民间形态融合;"传播方法"从理性灌输到感性感染;"传播对象"从普通大众到特殊分众;"传播效果"从关注宏观获知到关注微观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 政治文明 新境界
原文传递
国际政治传播中政治文明的共振机制及中国战略 被引量:26
5
作者 荆学民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19,共14页
政治文明是人类各民族各国家历史悠久的政治文化中所积淀的积极因素的总和。政治文明通过各种载体外化和体现在人类的政治生活之中。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性、政治价值的层级性以及政治文化的民族性,国际间政治文明的传播与相融,需要形成&... 政治文明是人类各民族各国家历史悠久的政治文化中所积淀的积极因素的总和。政治文明通过各种载体外化和体现在人类的政治生活之中。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性、政治价值的层级性以及政治文化的民族性,国际间政治文明的传播与相融,需要形成"共振"才可能实现。传播中的共振是政治文明由特殊性和民族性上升到普遍性和人类性的有效通道,是政治文明中经验价值上升为普遍价值的必经桥梁。因而,认识和把握国际政治传播中的共振机制,是化解政治发展道路的"国别特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如何相融之困境的思想杠杆。基于此,中国目前国际政治传播的基本战略应是:从立足于中国经验的"中国梦"中精准提炼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普遍价值向全世界传播;同时把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一带一路"的普遍价值落实到中国经验上来,从而使中国目前的伟大事业"中国梦"和"一带一路"成为一种政治文明,让全球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明 政治传播 中国战略 国际化 共振 传播研究 历史与现实 政治现象
原文传递
自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秩序及中国调适 被引量:23
6
作者 荆学民 于淑婧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6,M0002,M0003,共15页
政治传播秩序系政治秩序与传播秩序有机耦合而成。自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秩序变革呈现出新图景:“传-受”关系角色融合,信息流动立体对冲,“权势”格局去中心化,“节点”移位流程再造,线上线下双层互动,参与沟通机制转向,情感意见高度聚合... 政治传播秩序系政治秩序与传播秩序有机耦合而成。自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秩序变革呈现出新图景:“传-受”关系角色融合,信息流动立体对冲,“权势”格局去中心化,“节点”移位流程再造,线上线下双层互动,参与沟通机制转向,情感意见高度聚合,政治目标共生共享,文明契合价值转化,总体模式类型蜕变。应对自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秩序变革,中国应做出主动调适:确立政治传播秩序由“一元主体”主导到“多元主体”共享的总体理念;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秩序要求贯通到政治传播新秩序的建构中;更新对政治传播“内容”的理解,扩充“政治信息”的内涵和包容量;释放政治信息的生产权和传播权,激活政治传播秩序中媒体的独有能量;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传播秩序的优势,为全球政治传播新秩序贡献中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媒体 政治传播秩序 中国调适
原文传递
政治传播视野: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国家理念析论——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为理论基点 被引量:19
7
作者 荆学民 李彦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20,共6页
本文从政治传播视野,以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为理论基点,重新审视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国家理念这一重要问题。国家理念在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占据着统摄性的地位。一国的国家形象如何,最终取决于一... 本文从政治传播视野,以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为理论基点,重新审视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国家理念这一重要问题。国家理念在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占据着统摄性的地位。一国的国家形象如何,最终取决于一国秉持何种国家理念及其在这种国家理念基础上所进行的国家建设实践。从政治学理论上讲,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经历了国家与市民社会混沌不分、对峙紧张和良性互动三个大的阶段。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理念,应建立在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的基础上。认识到国家与市民社会在合理分野基础上的良性互动,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有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国家形象塑造只是国家的事情"的观念;有助于发掘市民社会在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真实而良好国家形象的媒介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国家理念 政治国家 市民社会
下载PDF
论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向纵深拓展的三大进路 被引量:20
8
作者 荆学民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7-91,共5页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向纵深拓展的进路有三:进路一:持续聚焦高势能运转的政治宣传研究。政治传播的基本形态是政治宣传,现代政治中政治宣传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来源于人类政治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双重属性及其张力关...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向纵深拓展的进路有三:进路一:持续聚焦高势能运转的政治宣传研究。政治传播的基本形态是政治宣传,现代政治中政治宣传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来源于人类政治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双重属性及其张力关系。国家的存在,决定着政治宣传永远在国家政治层面"高位势能"运行。中国的以政治宣传为主轴的政治传播模式短时期内不会改变,政治宣传将一如既往地释放巨大的传播能量。因此,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向纵深拓展,要求我们高度重视这一领域,不断提供新思想新理论。进路二:高度关注方兴未艾的微政治传播研究。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逐步分离和良性互动,"政治"不断地从"国家形态"向"社会形态"回归和迈进,伴随着这种回归和迈进,微观政治越来越凸显出来。微观政治与"微传播"的镶嵌与耦合,迅猛激活了微政治传播。政治传播研究聚焦和着力于方兴未艾的微政治传播领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应是一种理论自觉。进路三:深度融合迅猛兴起的政治传播交叉学科研究。伴随着政治传播由国家宏观政治向万象丛生的社会微观政治领域的延伸和拓展,诸多学科所聚焦的政治传播的新的学科方向、新的"交叉地带"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 微传播 宏观政治 微观政治
下载PDF
论政治传播的公共性 被引量:20
9
作者 荆学民 苏颖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2-66,共5页
"公共性"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范畴。政治传播是政治信息在政治共同体内与政治共同体间扩散、接受、认同、内化等有机、系统的运行过程。公共性由于其政治品性与政治传播关联。政治传播作为由政治体系、传播媒介与公共舆论三个要... "公共性"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范畴。政治传播是政治信息在政治共同体内与政治共同体间扩散、接受、认同、内化等有机、系统的运行过程。公共性由于其政治品性与政治传播关联。政治传播作为由政治体系、传播媒介与公共舆论三个要素互动所构成的有机过程,其公共性体现在过程、内容和效果三个层面。政治传播过程的公共性是指政治传播是依据公共舆论调整政治活动、谋求公众支持的过程。政治传播内容的公共性强调政治信息在政务公开、政府新闻发布、政府危机管理、政府公共关系等政治活动中的公开传播。政治传播效果的公共性强调民意调查等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新时期,中国政治传播面临转型,急需政治传播的新观念、新话语体系、新运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 公共性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论新时期国际传播的政治维度 被引量:17
10
作者 荆学民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8-35,118,119,共10页
政治与传播在国家行动中的“无缝融合”,书写着国际传播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政治效能”是国家间展现其“政治”的可观察、可体验的实际效果,是现代国家的“政治合法性”从“国内”向“国际化”的延展,是国际传播政治维度的重要... 政治与传播在国家行动中的“无缝融合”,书写着国际传播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政治效能”是国家间展现其“政治”的可观察、可体验的实际效果,是现代国家的“政治合法性”从“国内”向“国际化”的延展,是国际传播政治维度的重要体现。当下国际传播在政治维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把国际传播中的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意识形态化”;第二层面是不承认“政治”的国别经验和智慧,不承认政治文明的可传播性和可共享性。两个层面的统合,致使国际传播找不到国家间可以“同频共振”的内容和机制,陷入“空壳”和“空转”。本文认为,摒弃意识形态偏见,通过有效传播国家间的政治文明,实现人类的文明互鉴和智慧共享,这应该是国际传播未来追求的至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国际传播 政治维度 政治文明
原文传递
论中国特色政治传播中的政治话语 被引量:18
11
作者 荆学民 李海涛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4年第1期1-7,206,共7页
政治话语是政治传播活动中的外表性中介。政治传播中的政治话语有霸权、独白、漫谈、妖魔化等特征。当前中国政治传播的政治话语面临一些困境:立场困境,内容困境,形态困境,沉淀困境,传播渠道困境。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 政治话语是政治传播活动中的外表性中介。政治传播中的政治话语有霸权、独白、漫谈、妖魔化等特征。当前中国政治传播的政治话语面临一些困境:立场困境,内容困境,形态困境,沉淀困境,传播渠道困境。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新政治话语。"政治治理"将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的轴心或统摄性政治范畴。走出政治话语困境,需要诸多基本的对策:转变政治话语立场,转变政治话语口气,转变政治话语用词,改善政治话语传播渠道。近期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政治话语角度看是一篇彰显新时期中国政治话语体系崭新面貌和品质的范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政治传播 政治话语 话语困境 基本对策
下载PDF
马克思政治信仰的逻辑演进 被引量:17
12
作者 荆学民 施惠玲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8-23,共6页
关键词 政治信仰 逻辑演进 马克思 政治维度 政治现实 政治体系 政治理想 理论学说
原文传递
守土与调适:中国政治传播的制度结构及其变迁 被引量:17
13
作者 苏颖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82,99,共13页
中国政治传播是一个系统运作的过程,这一系统又被称为"宣传文化系统"。一直以来,鲜有文献对这个运作过程进行正面的描绘。本文以文件或官方公开出版物等为基础资料,梳理中国政治传播运作中的正式机构及其关系。中国政治传播... 中国政治传播是一个系统运作的过程,这一系统又被称为"宣传文化系统"。一直以来,鲜有文献对这个运作过程进行正面的描绘。本文以文件或官方公开出版物等为基础资料,梳理中国政治传播运作中的正式机构及其关系。中国政治传播结构有以下特征:一是政党领导原则,二是合纵连横的大宣传系统,三是在结构上分为内容输出、信息管理两个部分。以上结构性特征是中国政治坚守的原则性问题。当前中国的政治传播在政治发展的进程当中,或主动调整、或被动适应着中国社会与媒介环境的新变化,这甚至影响到了稳定的制度设置。中国政治传播相关组织机构的增减或结构变化,实际上是各机构职能范围的重新界定与调整,深层次反映了国家战略的调整以及政治价值的变迁。从制度变迁来看,中国政治传播不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宣传,而且成为一种混合现代价值倾向的国家治理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 宣传文化系统 制度变迁 小组政治 政治发展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政治传播输入的变革与挑战 被引量:16
14
作者 荆学民 于淑婧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7-74,共8页
互联网时代,政治传播面临着空前复杂的环境。聚焦于政治传播的输入,输入过程可分为政治信息的表达和收集综合两个环节。二者在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新媒体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新技术的综合作用下发生了变革。在新媒体的运用下,输... 互联网时代,政治传播面临着空前复杂的环境。聚焦于政治传播的输入,输入过程可分为政治信息的表达和收集综合两个环节。二者在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新媒体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新技术的综合作用下发生了变革。在新媒体的运用下,输入过程中的政治信息表达呈现出制度与基层双层互动的特点。政治信息的收集和综合过程在新技术介入下则凸显出数据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新趋势。同时,政治传播输入在互联网时代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输入的结构缺陷更加突出;输入流量的增加及难以纳入治理过程使输入陷入"输出压力"和"结果无效"的悖论之中;民粹主义、后真相与假新闻的崛起,通过诉诸情绪与表演手段的运用造成对技术内涵的理性、确定性逻辑的消解,削弱着输入的确定性;也实现了对输入上下合谋的操纵与控制,破坏了输入的自主性。互联网时代的政治传播输入过程俨然成为各种力量博弈的角力场。所以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全方位考量、密切关注和跟进政治传播所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以便更为有效地制定良策、迎接挑战、走出困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下载PDF
微观政治传播论纲 被引量:15
15
作者 荆学民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27,共12页
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发展,激活了人类社会微观政治生活领域,形成了波澜壮阔、蔚为壮观的微观政治传播景观。人类社会交往形态的变革、现代政治运行秩序的变革、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国家与社会的交织互动,是微观政治传播崛起的社会背景;哲... 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发展,激活了人类社会微观政治生活领域,形成了波澜壮阔、蔚为壮观的微观政治传播景观。人类社会交往形态的变革、现代政治运行秩序的变革、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国家与社会的交织互动,是微观政治传播崛起的社会背景;哲学、政治学、传播学为微观政治传播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微观政治传播"及与之对应的"社交媒体"是微观政治传播研究的"基石性"范畴;基于个体主体间性的"微公共领域""微公共舆论""微政治话语"、基本流程、运行机制、叙事内容、叙事方式,是微观政治传播研究的主干内容;微观政治传播的社会效能有:以新的途径构建政治合法性、以新的内容推进政治民主化、以新的形态重塑公共舆论,以及公共政策制定机制的嵌入衔接、公共政策实体层面的对应寻找、公共政策延伸层面的补充修复、公共政策理想层面的规范建构;微观政治传播的"风险"有:社会交往角度的"圈层化"、政治发展角度的"去民主化"、科学发展角度的"技术异化",以及精神认知角度的"去真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 公共舆论 公共领域 政治话语 社交媒体
下载PDF
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的历时过程与克服路径 被引量:13
16
作者 施惠玲 荆学民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83-87,共5页
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的形成有一个历时过程,描述这一历时过程是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克服信仰危机、树立正确信仰的前提和基础。这一历时过程包括:"五四"运动以降传统信仰危机;"文... 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的形成有一个历时过程,描述这一历时过程是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克服信仰危机、树立正确信仰的前提和基础。这一历时过程包括:"五四"运动以降传统信仰危机;"文化大革命"信仰的宗教化所造成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苏东剧变引发的共产主义信仰危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面临的综合性信仰危机。克服信仰危机从理论上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三个方面的关系,并突出"个性自由"、"信仰级态"和"文化中介"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信仰危机 历时过程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传播主体意识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荆学民 李彦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2,共8页
全球化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是政治传播主体如何对待和处理政治传播的主体意识。政治传播主体意识是政治传播主体在进行政治传播活动时对自身特定政治目的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性也具有两个层次:初级的层次... 全球化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是政治传播主体如何对待和处理政治传播的主体意识。政治传播主体意识是政治传播主体在进行政治传播活动时对自身特定政治目的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性也具有两个层次:初级的层次和高级的层次。初级层次是指在政治传播活动中直接指向传播对象的意识;高级层次是指在政治传播活动中通过指向传播对象而返回到自身的意识。政治传播的主体意识在具体的政治传播活动中通过劝服性、灌输性和倾向性、强制性、单向性和虚构性一系列的形式和属性表现出来。在目前的研究中,一种突出的偏差是政治传播中用"传播"代替"宣传";如何在"外传播"中保持和强化主体意识是中国政治传播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媒体要敢于在坚持政治传播中应有的政治立场,对政治事实的报道要有必要的政治价值判断,从而正确引导受众的政治价值取向。强化政治传播主体意识的策略是:保持政治传播的主体意识与受众之间的适度张力;摆正媒体的角色和位置,发挥媒体塑造政治传播主体良好形象的作用;政治传播战略的原则性与战术灵活性之间的巧妙结合;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协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 主体意识 全球化
下载PDF
中国第一夫人与政治财富 被引量:13
18
作者 荆学民 苏颖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6-39,共4页
如果说习近平主席尝试改变的是中国政治文化中的硬件部分,诸如反腐、吏治,彭丽媛则被寄望改变中国政治文化中的软件,包括仪态、气质、素养。
关键词 中国政治文化 第一夫人 力量 财富 政治形象 习近平 彭丽媛 反腐
下载PDF
我国近几年政治传播研究述评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彦冰 荆学民 《东南传播》 2010年第6期12-15,共4页
本文从政治传播主体、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政治传播思想、国家、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的学科框架等五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研究还不成熟,也没有自己完整的研... 本文从政治传播主体、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政治传播思想、国家、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的学科框架等五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研究还不成熟,也没有自己完整的研究框架。以后的研究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抛弃盲目的"传播学本土化"思维,回归传播学成为独立学科时的学科基础,注重它的交叉性、跨学科特征;二是当我们遭遇"政治正确"的羁绊时,不妨汲取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来进行学理的探讨。三是端正作为研究者的研究逻辑,丢掉为决策者开药方的急功近利的工具态度,直面特殊而又冷峻的中国新闻传播现实,注重价值和学理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主体 政治传播功能 国家形象传播 政治传播思想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政治传播走向——基于ChatGPT的讨论 被引量:8
20
作者 苏颖 汪燕妮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41,124,共9页
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新兴媒介,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很有可能将政治传播带入“第五代”。“第五代政治传播”延续“第四代政治传播”的特征,以人类进入民主社会以来、不断加剧的受众取向为主要发展方向。“第五代政治传... 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新兴媒介,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很有可能将政治传播带入“第五代”。“第五代政治传播”延续“第四代政治传播”的特征,以人类进入民主社会以来、不断加剧的受众取向为主要发展方向。“第五代政治传播”也有“第四代政治传播”没有的新特征,这突出表现为:机器加入人类的公共性对话以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在一种“人+机器”共同建构的信息环境中,人类区别于机器的本质属性——主体性——变得更有意义。一方面,人类应当充分“使用”新世界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使之作为政治传播新兴“工具箱”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为民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人类必须以超越机器的反省能力建构新世界的政治传播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 生成式人工智能 ChatGPT 技术 主体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