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并联型TBCC进气道方案设计及验证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华军 郭荣伟 谢旅荣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475-2483,共9页
提出了一种带可变几何泄流腔的内并联型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进气道设计方案.介绍了进气道的总体设计思路,给出了进气道的设计马赫数、转级马赫数及飞行轨迹,对不同来流条件下进气道的工作方式以及全马赫数范围进气道型面调整的安排进... 提出了一种带可变几何泄流腔的内并联型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进气道设计方案.介绍了进气道的总体设计思路,给出了进气道的设计马赫数、转级马赫数及飞行轨迹,对不同来流条件下进气道的工作方式以及全马赫数范围进气道型面调整的安排进行了论述,确定了进气道主要气动参数与型面参数的选取原则.通过数值模拟和高速风洞试验的手段,对进气道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Ma0≤2.5时,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均在0.8以上,当2.5<Ma0≤4.5时,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均在0.3以上,符合进气道总体方案的要求;冲压模态下,冲压通道的出口马赫数均小于0.4,出口静压均大于0.5个标准大气压,均能满足冲压燃烧室的燃烧需求.风洞试验结果表明:模态转换过程中,进气道涡轮通道具有良好的进/发匹配特性,且进气道涡轮/冲压通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能.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开展组合动力研究提供方案参考和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发动机 内并联布局 进气道 泄流腔 数值模拟 风洞试验
原文传递
TBCC进气道涡轮通道扩张段设计及涡轮模态特性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华军 刘兴国 +1 位作者 郭荣伟 谢旅荣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1-191,共11页
采用拓展中心线、不同的流通截面面积变化规律和倒圆半径变化规律对内并联型TBCC(turbine based combined cycle engine)进气道涡轮通道扩张段进行了设计.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对涡轮通道扩张段设计参数的影响规律和涡轮模态下涡轮... 采用拓展中心线、不同的流通截面面积变化规律和倒圆半径变化规律对内并联型TBCC(turbine based combined cycle engine)进气道涡轮通道扩张段进行了设计.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对涡轮通道扩张段设计参数的影响规律和涡轮模态下涡轮通道扩张段的气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高速风洞试验结果对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心线控制点纵坐标在1.50~2.25、涡轮通道扩张段出口等直段长度与出口直径比值在0.3~0.7的范围内取值时,涡轮通道扩张段可获得较高的出口总压恢复系数和较小的出口总压畸变指数;采用前急后缓的流通截面面积和倒圆半径变化规律能使涡轮通道扩张段获得较小的出口总压畸变指数;随着飞行马赫数的增加,进气道和涡轮通道扩张段的流量系数先不断减小,在飞行马赫数为0.9附近达到最小,之后又逐渐增加,涡轮通道扩张段出口总压恢复系数不断升高,在飞行马赫数为0.7附近达到最大,之后又逐渐降低;涡轮模态下,涡轮通道扩张段出口总压畸变指数均小于0.5,能很好地满足涡轮发动机对进口流场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发动机 内并联布局 进气道 涡轮通道扩张段 涡轮模态 TBCC 风洞试验
原文传递
九级整流叶片断裂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邹寒松 曹江 邢晓鹏 《失效分析与预防》 2010年第3期160-163,186,共5页
某型发动机经150h长期试车(总工作时间大约为170h),之后进行3次喘振试验,分解后发现九级整流叶片断裂。对叶片断口的宏、微观特征进行分析,对断裂叶片的成分、硬度、金相组织进行检查,并进行叶片振动计算和测频分析。结果表明:九级整流... 某型发动机经150h长期试车(总工作时间大约为170h),之后进行3次喘振试验,分解后发现九级整流叶片断裂。对叶片断口的宏、微观特征进行分析,对断裂叶片的成分、硬度、金相组织进行检查,并进行叶片振动计算和测频分析。结果表明:九级整流叶片断裂是由于其U型槽与叶背交接处有一棱边,叶片最大的受力位置正是该处,加之棱边局部打磨不圆滑,在源区附近存在加工刀痕,在该处形成了应力集中的疲劳源,最终导致叶片发生疲劳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九级整流叶片 疲劳断裂 应力集中
下载PDF
热处理制度对K465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顾玉丽 郑健峰 +2 位作者 曹江 陶春虎 刘昌奎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86,共5页
研究了两种热处理工艺对K465铸造高温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原叶片合金进行了对比分析。采用普通工艺和热等静压工艺制造K465合金,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合金的显微组织形貌,测试了拉伸性能和持久性能。结果表明,与原叶... 研究了两种热处理工艺对K465铸造高温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原叶片合金进行了对比分析。采用普通工艺和热等静压工艺制造K465合金,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合金的显微组织形貌,测试了拉伸性能和持久性能。结果表明,与原叶片相比,K465铸造高温合金叶片的组织特点是,晶粒度较小、枝晶组织偏大、γ'相尺寸较大。热等静压工艺可消除K465合金中的铸造疏松,普通工艺叶片的疏松分布较密集。与普通工艺相比,热等静压工艺使合金中γ'相尺寸明显减小,枝晶组织致密化,拉伸性能和持久性能有所提高。K465合金中少量的疏松、致密的枝晶组织、规则的枝晶排列、较小的γ'相尺寸可能是决定叶片良好振动疲劳性能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465高温合金 疏松 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某型发动机涡轮叶片频率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存在问题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邢晓鹏 《测控技术》 CSCD 2001年第10期27-28,30,共3页
从某型发动机三齿Ⅱ级涡轮叶片测频系统的设计过程出发 ,探讨了对发动机工作叶片频率测试方案、测频参数及频率标准件的选取、传递方法 ,并对目前使用系统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 发动机 涡轮叶片 频率测试系统 设计
下载PDF
TBCC进气道变几何泄流腔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华军 郭荣伟 谢旅荣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714-2723,共10页
提出了一种用于内并联型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进气道全马赫数范围的可变几何泄流腔方案,给出了可变几何泄流腔的设计方法;研究了泄流腔及其几何特征参数对进气道流场特征和气动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几何特征参数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 提出了一种用于内并联型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进气道全马赫数范围的可变几何泄流腔方案,给出了可变几何泄流腔的设计方法;研究了泄流腔及其几何特征参数对进气道流场特征和气动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几何特征参数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采用三维流场数值模拟手段,对泄流腔可变型面参数随飞行马赫数Ma0的调节规律和进气道在全马赫数范围内的气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泄流腔开启之后,随着Ma0的增加,泄流腔进口宽度和喉道高度不断减小,且均呈前急后缓的减小趋势;在Ma0≤2.0和Ma0≥2.5时,泄流腔进口前角均随Ma0的增加而减小;当Ma0≤2.5时,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均在0.8以上,当2.5<Ma0≤4.5时,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均在0.3以上,符合进气道总体方案的要求;冲压模态下,冲压通道的出口马赫数均小于0.4,出口静压均大于0.5个标准大气压(50.662 5kPa),均能满足冲压燃烧室的燃烧需求.结合高速风洞试验研究结果,印证了可变几何泄流腔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发动机 内并联布局 进气道 变几何泄流腔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2A02合金热加工过程微观组织的演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曹江 李春福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469-2472,共4页
利用热模拟压缩试验,研究了2A02铝合金不同变形条件下的动态软化机制及变形后不同固溶制度下的晶粒演变与微结构演化。结果表明,变形量较低时(变形量为10%、20%与40%),2A02铝合金以加工硬化为主,变形量为60%时,加工硬化与动态软化机制... 利用热模拟压缩试验,研究了2A02铝合金不同变形条件下的动态软化机制及变形后不同固溶制度下的晶粒演变与微结构演化。结果表明,变形量较低时(变形量为10%、20%与40%),2A02铝合金以加工硬化为主,变形量为60%时,加工硬化与动态软化机制交互作用,其中软化机制体现为几何动态再结晶;进一步的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随着变形量的增加,锯齿状晶界越发明显,在外加应力和热激活的作用下,亚晶通过转动、合并形成大角度晶粒,诱发动态再结晶过程。高温压缩试验后的固溶过程中,固溶时间越长再结晶的等轴晶粒内部位错密度越低,等轴晶粒尺寸随固溶时间的增长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A02铝合金 热加工 组织演化
原文传递
微弧离子沉积阻燃涂层对TC11钛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曹江 李春福 +2 位作者 傅斌友 史萌 汪瑞军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55,共5页
为使阻燃涂层早日在我国航空发动机上得到应用,在提高涂层阻燃性能的同时,研究涂层对基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十分必要。文中采用微弧离子表面改性技术在TC11钛合金基体上制备阻燃涂层,研究阻燃涂层对钛合金拉伸性能、压缩性能、蠕变性能及... 为使阻燃涂层早日在我国航空发动机上得到应用,在提高涂层阻燃性能的同时,研究涂层对基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十分必要。文中采用微弧离子表面改性技术在TC11钛合金基体上制备阻燃涂层,研究阻燃涂层对钛合金拉伸性能、压缩性能、蠕变性能及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微弧离子表面改性技术在TC11基体上制备的阻燃涂层主要由TiC2、W2C及Ti组成,涂层结构致密,与基体结合良好。涂层试样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抗拉强度以及断面收缩率有轻微降低,降低幅值约为基体抗拉强度5%左右;断后延长率基本无变化,弹性模量随测试温度提高逐步下降,试样抗压强度增大,400℃高温蠕变性能变好,常温裂纹扩展速率降低。综合分析表明,在钛合金基体上制备阻燃涂层后,试样整体力学性能变化幅值小于5%,符合航空发动机部件强度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弧离子 表面改性 阻燃涂层 TC11钛合金 力学性能
下载PDF
涡扇发动机涡轮后框架结构/材料一体化优化设计方法
9
作者 高希光 刘兴国 +1 位作者 张华军 宋迎东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174-2180,共7页
基于传统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综合考虑结构参数和材料性能对涡扇发动机涡轮后框架性能的影响,提出涡轮后框架结构/材料一体化优化设计方法.将原设计问题分解为结构级优化和材料级优化,分别应用可行方向法和并行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应用C语... 基于传统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综合考虑结构参数和材料性能对涡扇发动机涡轮后框架性能的影响,提出涡轮后框架结构/材料一体化优化设计方法.将原设计问题分解为结构级优化和材料级优化,分别应用可行方向法和并行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应用C语言开发了分布式并行优化设计平台.应用该平台对某型涡扇发动机涡轮后框架进行结构/材料一体化优化设计,得到最佳材料组合和结构参数.优化结果表明:与单一材料的结构优化方法相比,提出的结构/材料一体化优化方法进一步减少了结构的质量,算例中最优选材比最差选材质量减少2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扇发动机 涡轮后框架 结构 材料一体化优化 分布式计算 并行遗传算法
原文传递
航空类新型高温雷达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10
作者 邓凯文 刘智 《航空工程进展》 CSCD 2016年第3期265-272,285,共9页
受使用条件及环境因素的制约,航空用雷达吸波材料具有更为严格的使用温度要求。传统高温雷达吸波材料由于存在吸收频段窄、低频吸收性能差、抗氧化性能不佳等缺点,使用受到限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新型高温雷达吸波材料的研究... 受使用条件及环境因素的制约,航空用雷达吸波材料具有更为严格的使用温度要求。传统高温雷达吸波材料由于存在吸收频段窄、低频吸收性能差、抗氧化性能不佳等缺点,使用受到限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新型高温雷达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包括ZnO及其复合材料、Ti_3SiC_2及其复合材料等,总结了现阶段高温雷达吸波材料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并对高温雷达吸波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雷达吸波材料 ZnO及其复合材料 Ti3SiC2及其复合材料
下载PDF
漏损管道内流体的声传播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华良 陈小邹 +1 位作者 陈剑 邢维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5年第6期925-927,931,共4页
地下供水管道漏损的准确定位问题一直是困扰供水系统和市政建设的难题,它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损失,而且对基础设施的破坏较大.准确定位漏点须对漏损管道的声信号进行研究,而漏损管道的声信号与漏损点的声阻抗密切相关.文中从声学的角度出发... 地下供水管道漏损的准确定位问题一直是困扰供水系统和市政建设的难题,它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损失,而且对基础设施的破坏较大.准确定位漏点须对漏损管道的声信号进行研究,而漏损管道的声信号与漏损点的声阻抗密切相关.文中从声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漏损点的声阻抗特性,并对漏损管道内流体的声传播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漏损 声阻抗 声传播
下载PDF
船用涡轮轴系动力学特性分析
12
作者 张少凯 康磊 +1 位作者 张昊然 许亮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60-964,980,共5页
针对某船用涡轮轴系建立了涡轮转子、传动轴及太阳轮耦合模型,在不同的支撑条件下研究其转子动力学特性,获得了圆瓦或阻尼轴承支撑条件下的振型和不平衡响应幅值曲线,分析了两种支撑方式下的响应差异,给出了轴系安全运行范围;在缩短传... 针对某船用涡轮轴系建立了涡轮转子、传动轴及太阳轮耦合模型,在不同的支撑条件下研究其转子动力学特性,获得了圆瓦或阻尼轴承支撑条件下的振型和不平衡响应幅值曲线,分析了两种支撑方式下的响应差异,给出了轴系安全运行范围;在缩短传动轴长度并增加联轴器联接刚度的情况下,可将临界转速提高至工作转速以上,改善了轴系的动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轴系 刚度 临界转速 不平衡响应 动力学 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