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喜炎平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春香 王宁 +1 位作者 王实 掌瑜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16-117,共2页
目的观察喜炎平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n=135)和对照组(n=125)。治疗组给予喜炎平静脉输注,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静脉输注,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 目的观察喜炎平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n=135)和对照组(n=125)。治疗组给予喜炎平静脉输注,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静脉输注,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56%vs.78.40%,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婴幼儿 喜炎平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儿童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掌瑜 王勃 王实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407-408,共2页
目的 比较分析病毒性肺炎与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探讨PCT测定在细菌性肺炎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126例肺炎患儿,其中病毒性肺炎58例(病毒性肺炎组),细菌性肺炎68例(细菌性肺炎组).采用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患儿血清中... 目的 比较分析病毒性肺炎与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探讨PCT测定在细菌性肺炎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126例肺炎患儿,其中病毒性肺炎58例(病毒性肺炎组),细菌性肺炎68例(细菌性肺炎组).采用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患儿血清中的PCT水平.以PCT≥0.5 μg/L作为阳性阈值,比较2组患儿血清PCT的阳性率.结果 细菌性肺炎组患儿血清PCT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性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PCT是小儿细菌性肺炎的敏感标志物之一,血清PCT检测有助于小儿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可作为临床抗生素的使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病毒性 细菌性 血清降钙素原 儿童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衰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曹磊 掌瑜 +1 位作者 韩寒 赵宁军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年第25期15-16,共2页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心力衰竭(心衰)的临床特征,观察β受体阻断剂治疗对COPD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5年4月于医院就诊的COPD合并心衰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服用β受体阻滞剂,将...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心力衰竭(心衰)的临床特征,观察β受体阻断剂治疗对COPD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5年4月于医院就诊的COPD合并心衰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服用β受体阻滞剂,将患者分为服用组22例与未服用组30例。观察治疗后2组患者的肺功能及心功能。结果 52例患者中,合并扩心病及冠心病各4例(7.7%);高血压11例(21.2%);糖尿病5例(9.6%);风心病2例(3.8%);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21例(40.4%)。2组患者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组BNP、LVEF、6 min步行距离、LVEDD、LVESD、HR均优于未服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COPD患者并发症较多,易发生心衰且不易诊断,因此,对COPD患者要提高心衰的诊断率,以提高治愈率,β受体阻断剂使用者心功能指标优于未使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心衰 临床分析
下载PDF
新生儿败血症并发腹壁坏死性筋膜炎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小平 掌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29-430,共2页
1病历摘要 患儿男,37d。因吮乳差伴皮肤瘀斑1d,于2011年3月7日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2产,因前置胎盘剖宫产出生。出生后因“早产,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曾住院治疗7d,出院后混合喂养。
关键词 坏死性筋膜炎 败血症 新生儿
下载PDF
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特征及认知损害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小桥 曲奎尧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35-239,共5页
目的 探讨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特征及认知损害情况。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江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收治的BECT患儿98例,根据是否共患ADHD分为BECT+ADHD组和... 目的 探讨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特征及认知损害情况。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江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收治的BECT患儿98例,根据是否共患ADHD分为BECT+ADHD组和单纯BECT组(BECT组),同期健康体检患儿40例(对照组)。对比三组的临床特征、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Ⅳ)、视听整合连续测试(IVA-CPT)结果。结果 98例BECT患儿中23例共患ADHD(23.47%),且以注意缺陷为主(65.22%),性别、起病年龄、病程、多种抗癫痫药物联用与共患ADHD相关。BECT+ADHD组和BECT组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300波幅较对照组降低,WISC-Ⅳ评分和IVA-CP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BECT组比较,BECT+ADHD组的P300潜伏期延长,P300波幅、WISC-Ⅳ评分和IVA-CPT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BECT共患ADHD与单纯BECT比较,认知损害程度进一步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临床特征 认知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