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治疗二尖瓣后叶腱索断裂致急性左心衰竭1例
1
作者 阚通 单兴华 +7 位作者 李松华 董斐斐 陈科宇 王华 包睿 顾赛男 秦永文 白元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1期658-660,共3页
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乳头肌缺血和腱索断裂可导致急性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可致患者出现顽固的左心衰竭或心原性休克,死亡率极高,且急诊行外科开胸瓣膜置换或修补手术往往有很高的手术风险,药物治疗效果差。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已成... 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乳头肌缺血和腱索断裂可导致急性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可致患者出现顽固的左心衰竭或心原性休克,死亡率极高,且急诊行外科开胸瓣膜置换或修补手术往往有很高的手术风险,药物治疗效果差。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已成为一种治疗二尖瓣反流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1例老年男性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导致二尖瓣后叶脱垂引起急性左心衰竭,采用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对其进行了有效治疗,随访结果良好,为介入治疗技术在该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二尖瓣反流 急性心力衰竭 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
下载PDF
血浆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含量在心肌梗死围手术期的临床意义
2
作者 周璟文 梁思雨 +3 位作者 杨亲亲 刘夙璇 王国坤 克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3年第12期2247-2251,共5页
目的:明确血浆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含量在心肌梗死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入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心肌梗死... 目的:明确血浆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含量在心肌梗死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入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15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者17例以及作为对照组。收集其血浆样本和影像学及其他相关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循环血FAP的含量。并用配对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心肌梗死组循环血FAP的浓度为107.3±3.472 ng/mL,低于对照组(117.9±2.533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其一般资料除cTnT外(P<0.01)无明显差异。心肌梗死患者循环血FAP水平在PCI术后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ET-磁共振(PET-MR)检测结果显示心肌纤维化活跃程度较PCI术后初期明显降低。结论:心肌梗死患者PCI围手术期的血浆FAP水平与心肌纤维化的活跃程度有关。血浆FAP水平的变化曲线可为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恢复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 心室重塑 纤维化
原文传递
合并巨大球样动脉瘤的冠状动脉瘘经导管应用弹簧圈封堵:单中心经验
3
作者 陆阳 李松华 +3 位作者 单兴华 许旭东 郭志福 赵仙先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8期595-602,共8页
目的探讨合并巨大球样动脉瘤的冠状动脉瘘经导管应用弹簧圈封堵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自2011年3月至2022年3月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瘘合并巨大球样动脉瘤形成患者11... 目的探讨合并巨大球样动脉瘤的冠状动脉瘘经导管应用弹簧圈封堵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自2011年3月至2022年3月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瘘合并巨大球样动脉瘤形成患者11例。收集全部患者临床资料、介入治疗过程、即刻手术结果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对其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11例患者全部成功实施了弹簧圈封堵治疗,其中2例患者(病例2、病例5)首次术后残余中-重度分流,均择期手术再次置入弹簧圈(病例2术后1年复查造影后二次介入治疗,病例5术后7个月复查造影后二次介入治疗),分流量均显著减少(术后无残余分流)。平均置入弹簧圈数量3.4枚。弹簧圈型号EV310例(10/11),Interlock 3例(3/11),COOK 1例(1/11)。随访时间6个月至11年,除1例患者(病例4)因非心原性死亡外,其余患者冠状动脉CTA或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分流量显著减少或消失。结论经导管应用弹簧圈封堵合并巨大球样动脉瘤的冠状动脉瘘安全可行,中远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瘘 介入治疗 弹簧圈
下载PDF
脉冲电场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游仲帅 李小龙 +1 位作者 黄松群 郭志福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11期1051-1056,共6页
导管消融是治疗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是目前公认的心房颤动导管治疗方式,其疗效确切,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风险。脉冲电场消融是一种有高度组织选择性的新型消融方式,前期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已经评估... 导管消融是治疗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是目前公认的心房颤动导管治疗方式,其疗效确切,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风险。脉冲电场消融是一种有高度组织选择性的新型消融方式,前期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已经评估了其在肺静脉隔离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高效性,在真实世界研究中也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脉冲电场消融有望广泛应用于心房颤动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脉冲电场消融 肺静脉隔离
下载PDF
主动迎接技术联合逆向导丝对接正向微导管技术在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应用分析
5
作者 陆阳 李松华 +3 位作者 单兴华 许旭东 郭志福 赵仙先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859-862,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迎接技术(AGT)联合逆向导丝对接正向微导管(TIP IN)技术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例连续应用AGT联合TIP IN... 目的探讨主动迎接技术(AGT)联合逆向导丝对接正向微导管(TIP IN)技术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例连续应用AGT联合TIP IN技术尝试开通CTO病变的患者,对其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8.2±12.1)岁,日本多中心CTO注册研究评分(J-CTO)为(2.90±0.64)分。平均手术时间为(146.5±54.7)min,对比剂用量为(213.0±78.7)ml,技术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0%,均为围术期心肌梗死,观察1 d后好转。结论AGT联合TIP IN技术开通CTO病变手术流程更加简化,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动迎接技术 逆向导丝对接正向微导管技术
下载PDF
左心耳封堵术后发生心包积液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6
作者 周明瑶 张莎 +4 位作者 张竞予 吕桐巍 陈科宇 白元 郭志福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10期889-894,共6页
目的探讨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后心包积液(pericardial effusion,PEF)的发生率、治疗方法和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6年6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的探讨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后心包积液(pericardial effusion,PEF)的发生率、治疗方法和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6年6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因心房颤动(房颤)接受LAAC的患者502例。根据LAAC后是否发生PEF,将患者分为PEF组和非PEF组。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PEF的危险因素。结果LAAC后发生PEF共17例,其中13例需要经皮心包穿刺术或外科手术干预,所有患者在25.6个月的随访中均完全康复。与非PEF组相比,PEF组封堵器尺寸较小[(23.8±4.4)mm比(27.3±4.3)mm,P=0.009],住院时间延长[(6.8±7.9)d比(19.3±14.9)d,P<0.0001]。多变量分析表明,阵发性房颤(OR=4.578,95%CI 1.102~19.024;P=0.036)、既往大出血病史(OR=4.969,95%CI 1.150~21.470;P=0.032)以及术者经验不足(OR=6.036,95%CI 1.915~19.028;P=0.002)是PE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EF是LAAC后常见的并发症,阵发性房颤、既往大出血病史和经验不足的术者会增加PEF的发生风险,同时封堵器的尺寸也与PEF的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积液 左心耳封堵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