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8篇文章
< 1 2 1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内膜切除治疗颈动脉狭窄 被引量:28
1
作者 周定标 程东源 +2 位作者 许百男 余新光 雪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816-818,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的手术指征、麻醉和手术方法。方法20例病人22侧颈动脉狭窄,其中21侧在全麻下手术,1侧采用局麻。20侧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27~52分钟(平均35.5分钟),2侧术中采用分流。15侧手术在脑电图监测下进行。结果17...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的手术指征、麻醉和手术方法。方法20例病人22侧颈动脉狭窄,其中21侧在全麻下手术,1侧采用局麻。20侧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27~52分钟(平均35.5分钟),2侧术中采用分流。15侧手术在脑电图监测下进行。结果17例病人18侧术后恢复顺利;另3例4侧手术,其中3侧术后分别出现暂时性肌力减退和下部面瘫。19例病人平均随访3年2个月,9例暂时性脑缺血病人中,8例停止发作,1例发作减少;9例脑梗死病人,6例症状改善;1例无症状者术后仍正常。结论内膜切除是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颈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切除术 脑缺血
原文传递
70岁以上病人非体外循环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 被引量:60
2
作者 高长青 李伯君 +2 位作者 肖苍松 吴扬 马晓辉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0-152,共3页
目的 探讨 70岁以上老年病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疗效。方法 比较 78例 70岁以上OPCAB和 32例 70岁以上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术后桥通畅率均为 10 0 % ,OPCAB和CCABG两... 目的 探讨 70岁以上老年病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疗效。方法 比较 78例 70岁以上OPCAB和 32例 70岁以上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术后桥通畅率均为 10 0 % ,OPCAB和CCABG两组平均住院时间 (9 2 5± 4 0 3)d对(13 18± 7 5 4)d ,平均ICU时间 (2 4 0± 8 5 )h对 (38 5± 2 5 5 )h ,房颤发生率为 8%对 15 %。结论 老年病人有选择的施行OPCAB是一种合理和安全的术式 ,如果可能的话应尽量考虑采用此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岁以上病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分流术 体外循环 非体外循环
原文传递
全机器人不开胸心脏手术4例 被引量:56
3
作者 高长青 杨明 +6 位作者 王刚 王加利 李丽霞 赵悦 肖苍松 李佳春 周琪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总结一组全机器人不开胸心脏手术情况,观察其安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2007年1月15日至18日,使用da Vinie S机器人系统,不开胸连续完成房间隔缺损修补3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加卫cAB)1例。结果病人手术均成功,术后出血明... 目的总结一组全机器人不开胸心脏手术情况,观察其安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2007年1月15日至18日,使用da Vinie S机器人系统,不开胸连续完成房间隔缺损修补3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加卫cAB)1例。结果病人手术均成功,术后出血明显减小,恢复快,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全机器人不开胸心脏手术安全可靠,效果确实、是微创心脏外科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芬奇S机器人系统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全机器人不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被引量:51
4
作者 高长青 杨明 +6 位作者 王刚 王加利 肖苍松 李丽霞 赵悦 李佳春 周琪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98-300,共3页
以内腔镜与遥控技术为特征的机器人施行心脏手术始于上个世纪末期,旨在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治疗效果,是生物医学工程的重大成果。现在此项技术已由我国少数医院引进用于临床,这是一件可喜的事物,有利于对机器人心脏手术进一步探索发展。... 以内腔镜与遥控技术为特征的机器人施行心脏手术始于上个世纪末期,旨在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治疗效果,是生物医学工程的重大成果。现在此项技术已由我国少数医院引进用于临床,这是一件可喜的事物,有利于对机器人心脏手术进一步探索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机器人心脏手术技术不仅仅是花费昂贵,更重要的是此技术尚不十分完善,它的适应范围尚有一定局限性,其微创水平尚待不断提高,以房间隔缺损治疗为例已有多种微创方法可以选择。随着高科技发展,机器人技术必然会取得巨大进步。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医疗保健的投入尚不宽裕的情况下,少数有条件的单位开展机器人心脏手术的实践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但在国内推广普及此技术还需慎重稳妥。心脏外科的微创技术是今后发展的大方向,但机器人能否代表这个大方向,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还需要今后不断的实践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外科手术 机器人 达芬奇S系统
原文传递
心肌带解剖结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高长青 张涛 李力兵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10-412,共3页
目的解剖不同种属煮熟的心脏,研究心肌带结构的普遍性和一致性。方法65个不同种属的心脏,分为猪心组(15个)、牛心组(10个)、羊心组(10个)、兔心组(20个)和鼠心组(10个)共5组。不同种属的心脏按不同时间煮熟后,以Torrent-Guasp等人所描... 目的解剖不同种属煮熟的心脏,研究心肌带结构的普遍性和一致性。方法65个不同种属的心脏,分为猪心组(15个)、牛心组(10个)、羊心组(10个)、兔心组(20个)和鼠心组(10个)共5组。不同种属的心脏按不同时间煮熟后,以Torrent-Guasp等人所描述的解剖方法进行解剖。使心肌带整体处于自然伸展状态下拍照测量心肌带各段的长度,并将心肌带切断,为各段分别测量重量。结果按照相对固定的解剖方法,各组的心脏均可解剖为一个完整的心肌带,包括2个环和4个段;各组心肌带各段占整体的长度、重量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各组中均是升段的长度百分比最大(P<0·05),降段的重量百分比最大(P<0·05)。结论心肌带结构在不同种属的心脏中具有一致性,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基本心肌结构,对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心脏 解剖学 局部 心肌带
原文传递
心脏不停跳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进展 被引量:20
6
作者 高长青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24-127,共4页
近年来 ,随着手术器械的发展 ,心脏不停跳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比较 ,OPCAB的主要优势为血液中多种炎性介质浓度明显降低 ,避免了体外循环 (CPB)带来的全身... 近年来 ,随着手术器械的发展 ,心脏不停跳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比较 ,OPCAB的主要优势为血液中多种炎性介质浓度明显降低 ,避免了体外循环 (CPB)带来的全身系统性炎性损害 ,减少了并发症 ,降低了手术死亡率。特别对那些不能采用 CPB或采用CPB有风险的高危患者优势更明显。 CCABG的手术适应证同样适用于 OPCAB,但 OPCAB具有相对的禁忌证。 OP-CAB多采用胸骨正中切口 ,左前外侧切口适用于左前降支单支病变。OPCAB术后早期结果类似 CCABG,但中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大多数旁路移植血管数低于 CCABG,有不能完全再血管化的可能 ,对 OPCAB是否会影响吻合的精确性和旁路血管的长期通畅率有不同意见。 OPCAB的优势明确 ,但仍不能完全替代 CCABG,手术的同时应作好 CPB准备 ,必要时改行 CCAB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不停跳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体外循环 心脏停跳
下载PDF
中国头颈黏膜黑色素瘤临床诊治专家共识 被引量:20
7
作者 吴云腾 任国欣 +9 位作者 孙沫逸 孔蕴毅 王德辉 步荣发 冉炜 唐瞻贵 陈宏 林明 王丽珍 郭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62-269,共8页
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较欧美发达地区低,2009年上海市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约为0.42/10万。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临床上恶性黑色素瘤人数众多。2009年、2011年已经发布了2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主要针对皮肤恶性黑色... 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较欧美发达地区低,2009年上海市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约为0.42/10万。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临床上恶性黑色素瘤人数众多。2009年、2011年已经发布了2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主要针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在我国,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但对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较少,而黏膜黑色素瘤的治疗手段和预后与皮肤黑色素瘤有许多不同。因此,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实践共识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黏膜黑色素瘤 专家共识
下载PDF
38例心脏手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奇 朱朗标 +2 位作者 余翼飞 王冬青 高长青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94-295,共2页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室性心律失常 治疗 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400例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入路 被引量:19
9
作者 杨明 高长青 +7 位作者 王刚 王加利 肖苍松 吴扬 王嵘 李丽霞 赵悦 李佳春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87-389,共3页
目的分析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手术入路及技术特点,总结选择手术入路的依据和不同手术入路的适用术式。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使用“达芬奇S”全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微创心脏手术400例。术中根据病种、手术... 目的分析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手术入路及技术特点,总结选择手术入路的依据和不同手术入路的适用术式。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使用“达芬奇S”全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微创心脏手术400例。术中根据病种、手术计划及患者体形,于单侧胸壁开直径1cm的小孔3~4个,并同机器人手臂系统连接。术者于控制台前遥控器械完成手术。机械臂的位置、角度依据手术类型和术中要求作相应调整。超声引导下于右侧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结果右侧胸壁入路221例,用于房、室间隔缺损修补、二尖瓣手术、心房黏液瘤切除等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左侧胸壁打孔178例,用于单侧或双侧内乳动脉游离、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包疾病和纵隔肿瘤切除手术。1例患者因胸膜重度粘连改为正中开胸,其余患者均成功接受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术中无严重的机械臂碰撞、机械功能障碍而影响手术进程或导致术式转化。术后疼痛程度减轻,切口美观。结论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可安全的应用于常见心脏疾病的外科治疗,采用右侧或左侧胸壁打孔,手术入路应根据手术要求和患者的体形选择并作精确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机器人 微创外科
原文传递
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 被引量:17
10
作者 刘志勇 高长青 +3 位作者 李伯君 姜胜利 肖苍松 任崇雷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6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9~58岁,平均年龄34.3岁。术前血培养60例,阳性25例(41.7%),其中链...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6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9~58岁,平均年龄34.3岁。术前血培养60例,阳性25例(41.7%),其中链球菌12例,葡萄球菌6例,其他细菌7例。超声心动图提示有心内膜赘生物或瓣膜穿孔42例,其中累及二尖瓣9例,主动脉瓣26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同时受累6例,三尖瓣1例。合并原发心脏疾病28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6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二尖瓣脱垂3例。对60例患者全程采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治疗。择期手术55例,急诊手术5例。手术中清除所有感染灶,同期矫治心内畸形16例,行心瓣膜置换术41例,三尖瓣修复成形术1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随访51例(89.5%),随访时间5~71个月,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至级38例,级13例。结论早期诊断,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联合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脏外科 抗生素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隐静脉序贯桥与单支桥中期通畅率的比较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明岩 高长青 +5 位作者 王刚 肖苍松 吴扬 叶卫华 赵涛 刘国鹏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399-403,共5页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大隐静脉序贯桥与单支桥的中期通畅率,评价序贯吻合技术在OPCAB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98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大隐静脉序贯桥和单支桥行O...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大隐静脉序贯桥与单支桥的中期通畅率,评价序贯吻合技术在OPCAB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98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大隐静脉序贯桥和单支桥行OPCAB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1例,女97例;年龄53~82岁(63.6±10.3岁)。患者于术后3个月~5年(19.8±23.6个月)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MSCTA)检查,共有448支大隐静脉桥上的714个远端吻合口接受评估,分别比较血管桥血流、血管桥及吻合口的通畅率,并分析不同位置对吻合口通畅率的影响。结果大隐静脉双支序贯桥(37.11±16.70ml/min vs.25.15±14.24ml/min,P=0.042)和3支序贯桥(37.56±19.58ml/min vs.25.15±14.24ml/min,P=0.048)的近段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单支桥。序贯桥总吻合口通畅率高于单支桥(95.1%vs.90.1%,P=0.013)。序贯桥中间吻合口通畅率分别高于序贯桥远端吻合口(97.0%vs.93.1%,P=0.002)和单支桥远端吻合口(97.0%vs.90.1%,P=0.041)。序贯桥远端吻合口通畅率与单支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不同吻合方式下各冠状动脉系统(左前降支系统、右冠状动脉系统和回旋支系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序贯桥吻合口在右冠状动脉系统的通畅率高于单支桥吻合口(P=0.008)。结论 OPCAB术后大隐静脉序贯桥的中期通畅率较单支桥更满意,序贯吻合时应尽量选择条件较好的靶血管作为序贯桥的最远端血管,条件较差的血管放在序贯桥的中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大隐静脉 序贯桥 单支桥 通畅率
原文传递
机器人微创心脏外科的发展及现状 被引量:15
12
作者 高长青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85-386,共2页
机器人技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是微创外科的形成与发展时期,腔镜技术是典型代表,但其主要缺陷为协调性和灵活性差、精细解剖困难、器械操作难度大,不能满足心脏手术所需的精细操作。追求更完美的微创手术效果成为机器人手术... 机器人技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是微创外科的形成与发展时期,腔镜技术是典型代表,但其主要缺陷为协调性和灵活性差、精细解剖困难、器械操作难度大,不能满足心脏手术所需的精细操作。追求更完美的微创手术效果成为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发展动力。1995年美国Intuitive Surgicl公司制造了达芬奇(da Vinci)机器人手术系统,2000年通过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证后,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成为世界上首套可以正式在医院手术室中使用的机器人手术系统,早期主要用于腹腔手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外科 机器人技术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机器人手术系统 操作难度 医院手术室 微创外科 腔镜技术
原文传递
机器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置入“杂交”手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被引量:17
13
作者 高长青 杨明 +6 位作者 吴扬 王刚 肖苍松 王加利 李丽霞 赵悦 周琪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98-400,共3页
目的总结达芬奇S机器人系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置入“杂交”手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方法2007年至2011年,使用da Vinic S全机器人系统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63例,其中12例患者因两支... 目的总结达芬奇S机器人系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置入“杂交”手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方法2007年至2011年,使用da Vinic S全机器人系统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63例,其中12例患者因两支或三支冠状动脉病变,在机器人手术后行分站式支架置入术。男9例,女3例;年龄(56.0±9.7)岁;均有心绞痛症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严重的前降支或对角支病变,合并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的病变;4例有心肌梗死病史。先对所有患者前降支病变行机器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待患者恢复平稳再行其他病变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在再血管化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机器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恢复顺利,随后成功接受支架置入术。全组无并发症。结论机器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支架置入“杂交”手术可最大限度的减小手术创伤并实现冠状动脉完全再血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术 机器人 杂交 支架
原文传递
机器人微创二尖瓣手术6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杨明 高长青 +3 位作者 王刚 王加利 肖苍松 吴扬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21-1723,共3页
目的总结利用"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完成二尖瓣手术的临床经验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于2007年3月~2010年12月完成的机器人微创二尖瓣手术60例的临床资料,包括二尖瓣成形44例,二尖瓣置换16例。术中食道超声引导下,股动静... 目的总结利用"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完成二尖瓣手术的临床经验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于2007年3月~2010年12月完成的机器人微创二尖瓣手术60例的临床资料,包括二尖瓣成形44例,二尖瓣置换16例。术中食道超声引导下,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于右侧胸壁打直径为0.8 cm的器械臂孔3个,直径为1.5 cm工作孔1个,术者于操作台前、三微成像系统下遥控微创器械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后即刻食道超声评估手术效果。术后常规进行随访。结果无手术死亡及中术式转化。二尖瓣成形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32.2±29.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8.1±22.3)min;二尖瓣置换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37.1±21.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9.3±17.4)min。平均随访时间为(14.2±9.3)月,2例二尖瓣成形患者术后轻度反流。结论机器人系统对二尖瓣结构暴露效果好,可安全、有效的完成二尖瓣成形及置换,是可供选择的微创术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二尖瓣手术 微创手术
下载PDF
心肌带空间走行的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涛 高长青 李力兵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13-414,共2页
目的解剖并还原煮熟的兔心,研究心肌带结构的空间走行情况。方法正中开胸法制取10个兔心,煮熟后按心肌带标准方法解剖,在心肌带各段中由起点向终点放入标记(直径0·1mm的铜丝),之后按解剖时的逆顺序将心肌带还原为未解剖前状态,将... 目的解剖并还原煮熟的兔心,研究心肌带结构的空间走行情况。方法正中开胸法制取10个兔心,煮熟后按心肌带标准方法解剖,在心肌带各段中由起点向终点放入标记(直径0·1mm的铜丝),之后按解剖时的逆顺序将心肌带还原为未解剖前状态,将已标记的还原心肌带固定于立方形塑料盒中,从3个方向X线照像。结果心肌带整体螺旋、缠绕为两个环,即基底环和尖端环:尖端环的两个段(降段和升段)在室间隔位置处反方向相交,其夹角约为90°;室间隔部位包括3层,即基底环的右室段、尖端环的降段和升段。结论正常心脏中心肌带降段和升段的夹角约为90°,室间隔部分由3层心肌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心脏 解剖学 局部 心肌带
原文传递
机器人微创二尖瓣置换术 被引量:14
16
作者 高长青 杨明 +4 位作者 王刚 肖苍松 王加利 吴扬 王瑶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90-392,共3页
目的总结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应用,以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4月,20例患者接受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术,男7例,女13例;年龄32~65岁,平均(44.7±9.8)岁。术前心功能Ⅰ~Ⅱ级16例,Ⅲ级4例。15例合... 目的总结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应用,以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4月,20例患者接受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术,男7例,女13例;年龄32~65岁,平均(44.7±9.8)岁。术前心功能Ⅰ~Ⅱ级16例,Ⅲ级4例。15例合并房颤。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壁打直径为0.8cm的器械臂孔3个,直径为1.5—2.5cm工作孔1个,术者于三维成像系统下遥控微创器械完成二尖瓣置换。术中食管超声引导建立体外循环并评估手术效果。术后常规进行随访。结果无手术死亡及术中术式转化。机器人二尖瓣置换平均体外循环(137.1±21.9)min,主动脉阻断(99.3±17.4)min。随访(12.1±6.6)个月,未见瓣周漏等并发症。结论机器人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完成二尖瓣置换,术后近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人工瓣膜体植入 二尖瓣 微创 机器人
原文传递
国人桥血流搏动指数的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高长青 肖苍松 +3 位作者 李伯君 张涛 王刚 王奇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国人桥血流的搏动指数 (PI值 )合适的范围。方法 将 35 7例CABG病人分为二组 ,不停跳 (OPCAB)组 2 6 3例 ,停跳 (CCABG)组 94例。常规用原位带蒂左乳内动脉 (LIMA)与左前降支 (LAD)吻合 (LIMA组 ) ...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国人桥血流的搏动指数 (PI值 )合适的范围。方法 将 35 7例CABG病人分为二组 ,不停跳 (OPCAB)组 2 6 3例 ,停跳 (CCABG)组 94例。常规用原位带蒂左乳内动脉 (LIMA)与左前降支 (LAD)吻合 (LIMA组 ) ,其余桥使用大隐静脉 (SV组 )。SV吻合口多于 2个时采用序贯式吻合 ,近端吻合于升主动脉。移植完毕动脉血压稳定后 ,用直径为 2~ 3mm超声微探头直接测量LIMA和SV桥的平均血流量、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量以及PI值 ,并记录血流波形。确定PI值“合适”的标准 :舒张期血流波形良好 ;平均血流量大于 10ml min ;术中及术后CK MB、cTnI在正常范围和无ECG改变及手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等。结果 各组测量桥血流时血压差异无显著性。共测量LIMA 35 7根 ,SV 32 4根。LIMA之PI值 :OPCAB为 2 4 9± 0 91,CCABG为 2 39± 1 16 ;SV之PI值 :OPCAB为 2 6 8±1 35 ,CCABG为 2 5 9± 1 4 2 ;各组间PI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用全部PI值计算出总体平均值为2 5 6± 2 35 (95 %置信度 )。结论 国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流的PI的参考值范围为小于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桥血流 搏动指数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机器人心脏手术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杨明 高长青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7期586-589,593,共5页
医疗机器人手术系统是现代电子科技与微创外科发展及融合的产物。1995年美国IntuitiveSurgical公司制造了"达芬奇"(da Vinci)机器人手术系统,该系统于2000年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市场认证后,成为世界上首套可以正式在... 医疗机器人手术系统是现代电子科技与微创外科发展及融合的产物。1995年美国IntuitiveSurgical公司制造了"达芬奇"(da Vinci)机器人手术系统,该系统于2000年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市场认证后,成为世界上首套可以正式在手术室中使用的机器人手术系统。与传统正中开胸、体外循环下实施心脏手术不同,机器人心脏手术可最大程度地减小手术切口、降低手术创伤,是目前微创心脏外科学最前沿的技术,同时也有望应用于远程急救医学,实现战争、地震等极端环境下的遥控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手术系统 心脏手术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应用 微创外科 心脏外科学 体外循环 手术切口
下载PDF
达芬奇机器人在肝胆胰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与前景 被引量:14
19
作者 赵之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659-2662,共4页
达芬奇机器人技术自2000年起正式应用于临床以来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两年来,在国内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得到极大的技术推广与应用。但达芬奇机器人技术在肝胆胰外科手术领域的应用仍主要集中在国内有限的几个大型医疗中心,其发展明显低于... 达芬奇机器人技术自2000年起正式应用于临床以来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两年来,在国内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得到极大的技术推广与应用。但达芬奇机器人技术在肝胆胰外科手术领域的应用仍主要集中在国内有限的几个大型医疗中心,其发展明显低于胃肠外科、泌尿外科以及妇科等其他领域,这与肝胆胰外科手术的复杂性及术后较高的并发症风险有一定相关性。因此,如何在肝胆胰外科领域将达芬奇机器人技术进一步发展应用以及拓展手术的适应证,成为当前肝胆胰外科领域学者探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胰腺肿瘤 胆道肿瘤 机器人手术
下载PDF
左心室室壁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3
20
作者 高长青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5-127,共3页
关键词 左心室室壁病 外科手术 LVA 手术指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