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援越抗美述略 被引量:7
1
作者 邓礼峰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4-92,共9页
援越抗美的军事行动 ,从 1 96 5年 6月开始到 1 973年 8月结束 ,共经历了两个阶段。中国先后派出了高炮、工程、铁道、扫雷、后勤等部队 ,总计 32万余人 ,最高年份达到 1 7万余人 ,执行了反空袭作战、筑路、构筑国防工程、扫雷及后勤保... 援越抗美的军事行动 ,从 1 96 5年 6月开始到 1 973年 8月结束 ,共经历了两个阶段。中国先后派出了高炮、工程、铁道、扫雷、后勤等部队 ,总计 32万余人 ,最高年份达到 1 7万余人 ,执行了反空袭作战、筑路、构筑国防工程、扫雷及后勤保障等任务。援越抗美部队的将士们与越南军民一起 ,以劣势装备战胜了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武器装备的美国侵略者 ,使越南人民赢得了抗美救国战争的光辉胜利 ,谱写了中越两国人民友谊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美援越 国防工程 防空作战 武器装备
原文传递
“三支两军”述论 被引量:4
2
作者 邓礼峰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9-52,共14页
“三支两军”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项重大事件 ,1 967年初开始 ,全国处于“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极度混乱之中 ,武斗成风 ,局势难以控制。为制止全国混乱局面 ,毛泽东决定派人民解放军执行“三支两军... “三支两军”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项重大事件 ,1 967年初开始 ,全国处于“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极度混乱之中 ,武斗成风 ,局势难以控制。为制止全国混乱局面 ,毛泽东决定派人民解放军执行“三支两军”任务。从 1 967— 1 972年 ,人民解放军先后派出了 2 80余万名指战员担负这项任务。“三支两军”人员在艰巨复杂的情况下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冒着生命危险 ,努力维护局势稳定 ,制止武斗 ,保护了一些老干部和知名人士的安全 ,保护了一些重要单位和设施免遭破坏 ,维护了全国的交通、邮政、金融、财政、武器研制的相对正常的活动 ,等等。“三支两军”既有积极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解放军 “三支两军” “文化大革命”
原文传递
《真相》是真相吗? 被引量:5
3
作者 齐德学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2000年第4期104-113,共10页
针对《真相》一文 ,本文从关于美军地面部队越过三八线北进的问题、关于志愿军第 1 80师遭受损失的责任问题、关于战争中各方伤亡和损失问题、关于美国是否认为朝鲜战争对美国来说是“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 针对《真相》一文 ,本文从关于美军地面部队越过三八线北进的问题、关于志愿军第 1 80师遭受损失的责任问题、关于战争中各方伤亡和损失问题、关于美国是否认为朝鲜战争对美国来说是“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关于中国出兵参战的两个重要背景情况等几个基本史实作了辨析 ,认为无论从当时还是现在回过头来看 ,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都是正确的 ,都是符合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的。《真相》一文至少反映了其作者对历史的态度是不严肃的 ,其再认识问题的方法论上是主观性、片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美援朝 真相 基本史实
原文传递
藏族人民支援解放军进藏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贵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76-182,共7页
40年前,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完成了最后统一祖国大陆的历史任务。这次进军,由于它的正义性,符合藏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从始至终都得到了藏族人民的拥护、支援和参加。(一)藏族人民要求、拥护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始于熟悉中国革命和了解。
关键词 人民解放军 进军西藏 藏族人 解放西藏 藏族地区 达赖喇嘛 金沙江 昌都地区 大力支援 部队
下载PDF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军队和国防建设发展历程及经验 被引量:3
5
作者 萧裕声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4-115,共12页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确立了我国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1995年以来,中央军委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把...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确立了我国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1995年以来,中央军委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实施科技强军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依法从严治军,加强部队管理;把军队和国防建设纳入国家总体战略,使之协调发展;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做好新时期战争动员准备。这些方针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军队和国防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十三届四中全会 国防建设 思想政治建设 科技 管理体制
原文传递
“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解放军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被引量:2
6
作者 邓礼峰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0-86,共7页
“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解放军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但是,由于广大指战员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起,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使人民解放军仍然听从党的指挥,英勇地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完成了... “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解放军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但是,由于广大指战员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起,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使人民解放军仍然听从党的指挥,英勇地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许多重大任务。实事求是地回顾这一复杂历史时期军队建设的主要成就,深刻地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正确认识与评价这段历史,探讨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时期 人民解放军 军队建设 评价
原文传递
发掘文化优势 提振贵州精气神
7
作者 肖裕声 《当代贵州》 2010年第23期36-37,共2页
贵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由此形成的贵州多元的、悠久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是贵州人民独有的精神财富,是提炼贵州精神、激发贵州奋斗精神和推动贵州大发展的源动力。
关键词 贵州 文化优势 精气神 发掘 精神财富 地理位置 文化积淀 奋斗精神
下载PDF
陈毅元帅生前的最后回忆——谈井冈山时期的林彪
8
作者 张明金 《党史博览》 2003年第10期32-40,共9页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不久,陈毅在病中接受了有关人员的采访,并披露了林彪历史上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他说:我完全赞成周总理提出的建议,要录音。我上一次已经讲过一次,记录的同志把记录稿拿给我看了,记录大体上不错,但还是再讲...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不久,陈毅在病中接受了有关人员的采访,并披露了林彪历史上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他说:我完全赞成周总理提出的建议,要录音。我上一次已经讲过一次,记录的同志把记录稿拿给我看了,记录大体上不错,但还是再讲一次更准确。有些时间、地点,记得不那么清楚,人名也记得不清楚了。因为我这个四川腔,他们听也还是有点麻烦。我希望把记录保存着,作为一种档案,将来写军史、党史可以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彪 毛主席 军部 陈毅 井冈山 朱德同志
原文传递
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的普遍意义
9
作者 徐占权 徐婧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66-73,共8页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创建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创造性地提出和总结的丰富斗争经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得到中共中央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推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星火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形成了...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创建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创造性地提出和总结的丰富斗争经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得到中共中央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推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星火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不断巩固扩大,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道路胜利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 井冈山道路
下载PDF
陈云留给我们治党治国的宝贵财富
10
作者 齐德学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21,共8页
陈云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和国务院副总理,长期主管国家的财政经济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担任中共... 陈云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和国务院副总理,长期主管国家的财政经济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担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为党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多方面的巨大贡献,为我们治党治国留下了大量宝贵财富,在这里,仅谈以下几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党治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财富 陈云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国务院副总理
原文传递
论“九一三”事件后“解放军学全国人民”活动
11
作者 刘志青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7-95,共9页
“九一三”事件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批林整风”运动中,为排除林彪反革命集团对军队建设的干扰和破坏,在全军开展了“解放军学全国人民”活动。通过开展这项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军民团结和军政团结,在整顿军队的纪律和作风方面取得了较... “九一三”事件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批林整风”运动中,为排除林彪反革命集团对军队建设的干扰和破坏,在全军开展了“解放军学全国人民”活动。通过开展这项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军民团结和军政团结,在整顿军队的纪律和作风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三”事件 中国人民解放军 “批林整风”运动 军队纪律 军队作风 军队建设
原文传递
中央苏区时期与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2
作者 刘庭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37-43,共7页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领导中央红军开辟赣南、闽西中央苏区时期,成功地解决了指导中国革命的四个重大问题即:走什么路,建什么党,建什么军,遵循什么样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构建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涵和框架。其主要内涵为:一...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领导中央红军开辟赣南、闽西中央苏区时期,成功地解决了指导中国革命的四个重大问题即:走什么路,建什么党,建什么军,遵循什么样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构建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涵和框架。其主要内涵为:一是开辟了中国革命新路——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二是制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基本纲领及其各项原则;三是确立了红军反"围剿"作战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四是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苏区时期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思想建党与政治建军 实事求是
下载PDF
“此是东井冈 会师天下壮”——略谈东固斗争的历史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伙成 陈力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37-41,共5页
东固斗争,在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初期颇具特色,它是赣西南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的发祥地。它承接了赣西南武装斗争中心地区的使命,在农村建立秘密根据地发展红军,点燃了赣西南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的星星之火;它在探索中... 东固斗争,在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初期颇具特色,它是赣西南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的发祥地。它承接了赣西南武装斗争中心地区的使命,在农村建立秘密根据地发展红军,点燃了赣西南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的星星之火;它在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斗争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游击秘密割据",成为"工农武装割据"初级阶段最佳的开展形式;它以"李文林式"的斗争与"朱毛式"的斗争相呼应,坚持与发展了赣西南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促进了红三军和赣西南苏区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固斗争 “工农武装割据”初级阶段 “游击秘密割据” “李文林式”
下载PDF
弘扬长征精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4
作者 徐占权 《解放军理论学习》 2006年第10期57-64,共8页
在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70年前中国红军长征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场景之一。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作为国外军界中最早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专家,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书中高度评价了中国红... 在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70年前中国红军长征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场景之一。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作为国外军界中最早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专家,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书中高度评价了中国红军的伟大长征。他强调指出,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远征波斯后.率马其顿军队1万人进行大撤退,用了4个月的时间,行程3200公里,其间进行了数次作战,并跨越了雪山、沼泽地等艰难险阻。中国红军长征较之公元前400年希腊人从波斯到黑海的撤退.是“一次更加雄伟的壮举”.红军长征在规模、艰巨性和成就的英雄业绩等方面都是举世无双的。历史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长征精神 毛泽东军事思想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革命 红军长征 历史画卷 美国军事
下载PDF
红军时期的士兵委员会制度探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建强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2-45,共14页
红军时期的士兵委员会制度,源起于国民革命军的个别部队,建立于红军初创时期的探索和实践中,随着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调整,至1930年9月臻于完善。其历史作用主要包括:密切新型官兵关系;瓦解敌军;有效开展基层政治工作;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 红军时期的士兵委员会制度,源起于国民革命军的个别部队,建立于红军初创时期的探索和实践中,随着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调整,至1930年9月臻于完善。其历史作用主要包括:密切新型官兵关系;瓦解敌军;有效开展基层政治工作;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帮助维持军纪。因而,这一制度成为红军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意义深远,毛泽东曾将其与"支部建在连上"相提并论。然而,这一制度最终于1932年被取消,其原因并非以往所认为的其职权过大、设置不合理,受到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等,而主要是因为遭到了共产国际的质疑和反对,是在外力作用下被迫取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军 士兵委员会 民主制度
下载PDF
国民革命军兵站体制的沿革 被引量:4
16
作者 郜耿豪 《军事历史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63-77,共15页
国民革命军兵站体制的沿革总体上经历了创建、发展和变革三个阶段。北伐战争至七七事变前为创建时期。主要是借鉴了日本兵站体制,同时也区分不同的作战环境和作战对象进行相应的变通。全面抗战爆发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随着军队规模迅... 国民革命军兵站体制的沿革总体上经历了创建、发展和变革三个阶段。北伐战争至七七事变前为创建时期。主要是借鉴了日本兵站体制,同时也区分不同的作战环境和作战对象进行相应的变通。全面抗战爆发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随着军队规模迅速扩大、战区增多,兵站规模也相应扩大,兵站领导层次增加,在战区兵站总监部之上建立了后方勤务部和兵站统监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变革时期,主要是仿照美军后勤体制对现行兵站体制进行改造,在后方勤务部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后方勤务总司令部和联勤总部,将平时、战时及各军种后勤领导体制进一步整合、集中;在战区兵站体制上,建立补给区,由部队兵站制逐步向地区兵站制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革命军 兵站体制 兵站总监部 后方勤务部 仓库制
原文传递
唐代泾原节度使设置原因考辨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新贵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2-136,共5页
泾原是安史之乱平定后设置在京城西北的重镇之一,是唐朝中晚期西北边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置,是唐代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结果,代宗及宰相元载在除去干政宦官的过程中将京城周围的中立藩镇迁往西北边疆;而泾州在防御吐蕃方面的... 泾原是安史之乱平定后设置在京城西北的重镇之一,是唐朝中晚期西北边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置,是唐代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结果,代宗及宰相元载在除去干政宦官的过程中将京城周围的中立藩镇迁往西北边疆;而泾州在防御吐蕃方面的特殊军事地位,则成为他们设置泾原节度使进而迁徙这些藩镇的借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原节度使 泾州 大历三年
下载PDF
中国百万大裁军及其历史地位 被引量:2
18
作者 潘宏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64,126-127,共9页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三次重大转交,在"向战"与"向和"的战略判断中,军队进行了10次体制编制调整,不断优化军队结构,其中以1985年百万大裁军最为世人所关注。这是一次在准确战略判断基础上做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三次重大转交,在"向战"与"向和"的战略判断中,军队进行了10次体制编制调整,不断优化军队结构,其中以1985年百万大裁军最为世人所关注。这是一次在准确战略判断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对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切实呼应,是对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成功探索,是人民军队走向强军之路的必要准备,是一次致力于触及军事领导体制、聚焦战斗力的军事改革,为军队建设向"能打仗、打胜仗"标准聚焦积累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百万大裁军 军队改革 精简整编 历史地位
原文传递
隋唐东征相关地理问题考辨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向东 《军事历史研究》 2015年第6期57-64,共8页
现有史学论著涉及隋唐东征地点、地名的记述,尚有模糊或讹误之处。笔者认为,临渝关关址应在今秦皇岛市山海关边墙子村;怀远镇在今辽宁北镇市东南柳家乡一带;辽东古城在今朝阳市东北境顾洞河、大凌河交汇处附近;古大人城在今山东龙口市... 现有史学论著涉及隋唐东征地点、地名的记述,尚有模糊或讹误之处。笔者认为,临渝关关址应在今秦皇岛市山海关边墙子村;怀远镇在今辽宁北镇市东南柳家乡一带;辽东古城在今朝阳市东北境顾洞河、大凌河交汇处附近;古大人城在今山东龙口市东北方向海滨处;三山浦则是今莱州的三山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东征 高句丽 军事地理
原文传递
《孙子》管见 被引量:1
20
作者 钟少异 《管子学刊》 CSSCI 2015年第3期27-29,2,共3页
中国传统兵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富于战略性,表现为战略思维的发达和战略思想的丰富,注重对天下大势和战争全局的理性思考和能动把握。如何认识《孙子兵法》的主题?把握住《计篇》中的两个判断句很关键。第一句是"兵者国之大事也&quo... 中国传统兵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富于战略性,表现为战略思维的发达和战略思想的丰富,注重对天下大势和战争全局的理性思考和能动把握。如何认识《孙子兵法》的主题?把握住《计篇》中的两个判断句很关键。第一句是"兵者国之大事也",第二句是"兵者诡道也"。对于孙子的智慧,不能简单片面地理解,而必须从其战略思维的特质去把握。总体看来,《孙子兵法》在战略思维上具有重根本、贵有备、求全胜和忌轻发四个基本的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子》 主题 战略取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