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微生态研究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波 铁宝霞 +3 位作者 蔡小玲 曾通旭 徐倩 哈小琴 《广西医学》 CAS 2018年第10期1219-1221,共3页
肠道微生态是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为很多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特别是在糖尿病、肥胖、慢性肾脏疾病以及其他肠道炎症疾病中。近年来对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功能及人工改造。针对各方面都有... 肠道微生态是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为很多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特别是在糖尿病、肥胖、慢性肾脏疾病以及其他肠道炎症疾病中。近年来对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功能及人工改造。针对各方面都有很多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发展迅速,并且有着不同的特点,如何应用以得到合适的结果,这就需要对这些方法有足够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态 多样性 人工改造 测序 基因组学 代谢组学 蛋白质组学 粪便移植 综述
下载PDF
2015-2017年某院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韩燕霞 白海 +1 位作者 哈小琴 陈斌泽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0期2556-2559,共4页
目的调查某院医院内感染中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该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送检患者的标本进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利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及其药敏结... 目的调查某院医院内感染中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该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送检患者的标本进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利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及其药敏结果。结果 2015-2017年共检出鲍曼不动杆菌1 804株,其中2015年659株(36.53%),2016年560株(31.04%),2017年585株(32.43%)。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痰标本(72.23%),且主要集中分布于ICU、急诊科、神经外科和呼吸内科;其主要对多黏菌素B、替加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多重耐药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近3年该院医院内感染中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较高,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需定时分析总结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内感染 鲍曼不动杆菌 临床分布 耐药性
下载PDF
益生菌、益生元对慢性肾脏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波 哈小琴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5期608-612,共5页
益生菌是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其对人体的有益作用越来越被关注,其在治疗众多疾病上有显著效果,本文将分析和总结益生菌对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方面的重要影响。益生菌通过黏液层、上皮层、肠相关淋巴组织这三个层... 益生菌是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其对人体的有益作用越来越被关注,其在治疗众多疾病上有显著效果,本文将分析和总结益生菌对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方面的重要影响。益生菌通过黏液层、上皮层、肠相关淋巴组织这三个层次对肠道进行作用,并且增加黏液和上皮细胞紧密连接以及上皮细胞的存活力来增强肠道屏障,而且又可以发挥营养作用。在其对CKD的影响中,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可以降低尿毒症毒素,也可以减少免疫炎症的反应,提高肾功能和生活质量。益生菌组合剂量、益生菌与益生元组合方式都会影响益生菌制剂的效果,并且个体肠道的差异以及抗生素的使用等也都对实验有影响。本综述包括了益生菌对CKD的潜在作用机制和研究方法的进展,对以后精准医疗模式下防治CKD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慢性肾脏疾病 肠道 益生菌制剂
原文传递
乳腺导管原位癌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买志福 郭文家 柴晓波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20期3142-3145,共4页
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是在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水平及临床生物学行为方面具有显著异质性的病变,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其为一种局限于乳腺导管-小叶内的肿瘤性病变,特征是上皮细胞增生,细胞学具有非典型性。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浸润性导管癌 肌上皮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血液循环游离DNA联合甲胎蛋白对肝细胞癌诊断价值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波 侯怀晶 +2 位作者 蔡小玲 熊婉媛 哈小琴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8期593-598,共6页
目的通过荟萃(meta)分析评价循环游离DNA结合甲胎蛋白对于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18年5月间使用循环游离... 目的通过荟萃(meta)分析评价循环游离DNA结合甲胎蛋白对于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18年5月间使用循环游离DNA结合甲胎蛋白作为诊断肝癌的文献,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文章纳入10篇文献,包括838例HCC患者、702例非HCC患者;循环游离DNA结合AFP检测肝细胞癌的合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80(95%CI:0.70~0.87)和0.95(95%CI:0.90~0.98),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15.9(95%CI:7.6~36.6)和0.21(95%CI:0.13~0.32),诊断比值比为76(95%CI:28~228);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95(95%CI:0.93~0.97)。结论循环游离DNA联合甲胎蛋白对诊断肝癌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早期肝癌筛查的指标,并且定量分析比定性分析诊断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游离DNA 甲胎蛋白 肝细胞癌 敏感性 特异性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意义 被引量:22
6
作者 胡秦妮 张玉琴 +5 位作者 邓芝云 林静 肖娜娜 杨志华 赵晋 哈小琴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3期3119-3121,共3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意义。方法采集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将其分为轻症型急性胰腺炎(MAP)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中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NLR水平...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意义。方法采集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将其分为轻症型急性胰腺炎(MAP)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中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NLR水平。评估其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SAP组与MAP组患者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NLR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WBC及NLR预测SA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均不低于0.7。NLR较WBC预测SAP的诊断临界(CO)值、敏感性、特异性、AUC具有更大的价值,而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在SAP的早期诊断中意义不大。结论 NLR在预测急性胰腺炎的不良预后中优于WB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 预后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与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7
作者 陈斌泽 李泽慧 +1 位作者 冯强生 彭俊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9期2824-2827,共4页
自1961年Jevons首次分离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以来,MRSA在世界各地的感染率和分离率不断增加,目前已成为医院、社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由于MRSA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均耐药... 自1961年Jevons首次分离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以来,MRSA在世界各地的感染率和分离率不断增加,目前已成为医院、社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由于MRSA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均耐药,因此,MRSA也被称为"超级细菌"。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MRSA耐药谱越来越广,尤其是多重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机制 mec基因 fem基因 SCCMEC基因分型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合理用药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冯强生 哈小琴 +3 位作者 宋月娟 高宏伟 高志武 薛荣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1期2844-2845,共2页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监测对深部真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临床意义。方法用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盒检测15例深部真菌感染重症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并结合临床资料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3例痰液培养证实真...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监测对深部真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临床意义。方法用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盒检测15例深部真菌感染重症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并结合临床资料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3例痰液培养证实真菌感染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高于100pg/mL,经氟康唑治疗后,(1,3)-β-D葡聚糖浓度显著降低。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可用于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感染 葡聚糖 诊断
下载PDF
重症胰腺炎感染患者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宋月娟 冯强生 哈小琴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283-285,291,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重症胰腺炎住院患者病原微生物分布及其耐药感染。方法对2013年6月-2016年6月重症胰腺炎感染患者208份标本的251株病原微生物进行统计。结果 208份标本主要来自血培养、痰液、腹腔引流液、咽喉分...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重症胰腺炎住院患者病原微生物分布及其耐药感染。方法对2013年6月-2016年6月重症胰腺炎感染患者208份标本的251株病原微生物进行统计。结果 208份标本主要来自血培养、痰液、腹腔引流液、咽喉分泌液、脓汁、留置管和中段尿,251株分离菌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混合菌感染20例。除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多黏菌素B、替加环素、米诺环素、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80%,对其他抗菌药物均具有较高耐药率。革兰阳性球菌对利奈唑胺、米诺环素、利福平、奎奴普汀/达福普汀、万古霉素和替加环素不耐药。结论 SAP感染患者病原菌复杂、耐药率高,所以临床患者的微生物标本应及时送检,根据鉴定和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胰腺炎 病原微生物 耐药分析
原文传递
脑脊液T-SPOT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宋月娟 冯强生 哈小琴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115-116,120,共3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结核斑点试验(T-SPOT)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为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快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221例脑脊液标本进行筛查,实验组选取脑脊液淋巴细胞计数大于100×10~6/L或者高度怀疑... 目的探讨脑脊液结核斑点试验(T-SPOT)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为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快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221例脑脊液标本进行筛查,实验组选取脑脊液淋巴细胞计数大于100×10~6/L或者高度怀疑脑膜炎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大于50×10~6/L的82例脑脊液标本进行T-SPOT实验检测,统计分析患者临床诊断、脑脊液检测指标、血清PCT结果,对照组选取100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脑脊液结核斑点试验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的阳性率为64.63%(53/82),敏感度为98.11%,特异度为100%;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淋巴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脑脊液葡萄糖、脑脊液氯离子值和血清PC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96,0.965,0.109,0.061和0.392,且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淋巴细胞计数和脑脊液蛋白的均值分别为323.88±198.76个/L,1 478.2±778.64mg/L。结论脑脊液结核斑点试验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可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快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 结核斑点试验 结核性脑膜炎 诊断
下载PDF
自噬在缺氧应激中的保护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倩 哈小琴 《医学研究杂志》 2017年第2期7-9,共3页
自噬作为机体重要的分解代谢过程,参与机体的多种应激反应如缺氧应激。在缺氧状态下,机体可通过多条通路调控自噬的发生,避免细胞的氧化损伤。在对自噬做简单的介绍后,本文将针对机体缺氧应激时多条信号通路对自噬的分子调控机制做一综... 自噬作为机体重要的分解代谢过程,参与机体的多种应激反应如缺氧应激。在缺氧状态下,机体可通过多条通路调控自噬的发生,避免细胞的氧化损伤。在对自噬做简单的介绍后,本文将针对机体缺氧应激时多条信号通路对自噬的分子调控机制做一综述,最后,以肠缺氧为例,说明自噬在机体缺氧应激损伤中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缺氧应激 调控机制 肠缺氧
下载PDF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技术在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宏伟 郭文家 +1 位作者 哈小琴 柴晓波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24期3567-3570,共4页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是指利用肿瘤免疫学为基础,在体外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构建针对肿瘤抗原的特异抗体,使患者的T淋巴细胞表面以跨膜形式表达这种抗体,将经过改造的CAR-T输注回患者体内,针对患者的肿瘤细胞发挥特异的细胞免疫...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是指利用肿瘤免疫学为基础,在体外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构建针对肿瘤抗原的特异抗体,使患者的T淋巴细胞表面以跨膜形式表达这种抗体,将经过改造的CAR-T输注回患者体内,针对患者的肿瘤细胞发挥特异的细胞免疫作用,将这种经过改造的T细胞称为CAR-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肿瘤 免疫治疗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危险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孔祥才 张方信 +7 位作者 高娟 周毅 邓芝云 陈嘉屿 张久聪 王彪猛 王秀锋 张潇艺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6期5707-571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高海拔地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早期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其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地处西安、兰州和西宁的3组SAP患者,分别将其分为A组(西安组62例)B组(兰州组82例)和C组(西宁组55... 目的:探讨不同高海拔地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早期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其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地处西安、兰州和西宁的3组SAP患者,分别将其分为A组(西安组62例)B组(兰州组82例)和C组(西宁组55例).通过对3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血常规、血糖、血钙、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细胞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检测,给予早期积极处理,对3组SAP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C组SAP患者早期在血液浓缩(hematocrit,HCT>50%)、低氧血症、休克,以及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方面明显高于A组(P<0.01)和B组(P<0.05)的患者.3组患者均采用了早期液体足量复苏,早期机械通气,血液滤过等治疗.结论:高海拔地区SAP患者早期并发MODS及死亡的危险因素比低海拔及平原SAP高,且与血液浓缩、低氧血症、休克有关.积极纠正低氧血症,液体足量复苏纠正休克和改善血液浓缩,控制炎症反应是阻止高海拔SAP早期发生MODS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地区 重症急性胰腺炎 早期危险因素
下载PDF
G-脂多糖检测在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强生 哈小琴 +3 位作者 彭俊华 宋月娟 秦启杰 朱晓红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1471-1472,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G-脂多糖检测在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对本院诊治的TBI患者和非TBI患者进行血浆G-脂多糖检测,并比较检测结果。分析G-脂多糖阳性TBI患者病... 目的探讨血浆G-脂多糖检测在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对本院诊治的TBI患者和非TBI患者进行血浆G-脂多糖检测,并比较检测结果。分析G-脂多糖阳性TBI患者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及治疗前后血浆G-脂多糖水平的变化。结果 TBI患者G-脂多糖检测阳性率(33.33%)高于非TBI患者检测阳性率(13.34%,P<0.05)。与治疗前检测结果相比,G-脂多糖阳性TBI患者抗感染治疗后血浆G-脂多糖水平明显下降(P<0.05)。G-脂多糖阳性TBI患者继发感染病原菌包括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常见感染类型包括呼吸系统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结论 G-脂多糖检测可用于TBI患者继发感染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G-脂多糖 感染
下载PDF
内毒素(G^-菌脂多糖)的连续监测与临床用药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冯强生 哈小琴 +3 位作者 宋月娟 林静 朱晓红 李泽慧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95-1296,1299,共3页
目的研究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血液中内毒素(G-菌脂多糖)的浓度与临床用药的关系。方法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革兰阴性菌脂多糖检测试剂盒,检测17例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血浆中的G-菌脂多糖含量>100 pg/ml的患者,并对其入院诊断、用... 目的研究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血液中内毒素(G-菌脂多糖)的浓度与临床用药的关系。方法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革兰阴性菌脂多糖检测试剂盒,检测17例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血浆中的G-菌脂多糖含量>100 pg/ml的患者,并对其入院诊断、用药前后G-菌脂多糖值、微生物培养结果和临床抗生素使用进行分析。结果17例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血液中G-菌脂多糖微生物培养结果为肠杆科菌,不动杆菌占多数;入院科室为ICU或急诊科重症脓毒血症患者;G-菌脂多糖浓度>100 pg/ml患者进行抗生素药物治疗,用药后G-菌脂多糖含浓度降低为较低水平或正常值,病人体症恢复正常,说明G-菌脂多糖浓度测量指导抗生素治疗具有明显的疗效。结论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血液中G-菌脂多糖的连续检测用于重症脓毒血症患者感染的早期诊断,指导临床经验用药和抗生素的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血症 内毒素 G^-菌脂多糖 检测 临床用药
原文传递
流感病毒亚型鉴定的两种方法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月娟 哈小琴 +1 位作者 冯强生 赵勇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1期2842-2843,共2页
目的比较直接免疫荧光法(DFA)与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流感病毒亚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评价2种方法在流感病毒亚型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DFA法和IFA法对90份流行性感冒患者及120份健康者的鼻炎分泌物、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DFA法... 目的比较直接免疫荧光法(DFA)与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流感病毒亚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评价2种方法在流感病毒亚型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DFA法和IFA法对90份流行性感冒患者及120份健康者的鼻炎分泌物、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DFA法检测腺病毒的阳性率为17%(36/210),IFA法检测的阳性率为26%(56/21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FA法检测的敏感性为54.6%,特异性为97.2%;IFA法检测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48.2%。二者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FA与IFA法检测流感病毒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属 直接免疫荧光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
下载PDF
七叶皂苷钠凝胶预防PICC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17
作者 宁玉萍 李晓燕 +4 位作者 冯霞 宋懿 林兴瑞 胡宜燕 王娴娴 《护理学报》 2015年第16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凝胶预防PICC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1—12月选取入住我科置入PICC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76例,按入院先后顺序进行编号,按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置入PICC常规维护...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凝胶预防PICC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1—12月选取入住我科置入PICC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76例,按入院先后顺序进行编号,按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置入PICC常规维护方法 ,观察组置入PICC当日,在静脉穿刺处贴膜上方沿血管走向外敷七叶皂苷钠凝胶。观察比较2组患者置入PICC后并发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入PICC 1周末、2周末机械性静脉炎严重程度及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置入PICC患者早期予以七叶皂苷钠凝胶涂抹,能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机械性静脉炎发生严重程度,且操作简单、方便、患者较易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叶皂苷钠凝胶 PICC 机械性静脉炎 预防
下载PDF
2012至2014年兰州地区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全华 李桂霞 +1 位作者 赵红斌 白洁 《河北医药》 CAS 2016年第8期1264-1266,共3页
目的了解2012至2014年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检出率及耐药性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至2014年对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出的357株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检出率及药敏试验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年分离出357株鲍... 目的了解2012至2014年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检出率及耐药性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至2014年对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出的357株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检出率及药敏试验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年分离出357株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ICU(35.8%)和呼吸内分泌科(23.45%),主要来自痰标本(72.5%),对米诺环素耐药率最低,其次是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阿莫西林和头孢西丁耐药率最高。结论 2012至2014年鲍氏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及耐药性总体呈升高趋势,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十分严重,临床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敏感外,其余均耐药。因此,临床应重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扭转细菌耐药性上升的不良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氏不动杆菌 检出率 临床分布 医院感染 耐药率
下载PDF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
19
作者 布凤杰 范建利 《中华医学全科杂志》 2003年第8期66-66,共1页
关键词 肝病 血清总胆汁酸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剂性肝炎 肝硬化 肝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