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髂筋膜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闫诺 孙金超 +1 位作者 邢更颜 李杨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539-542,共4页
目的研究髂筋膜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对行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机体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髂筋膜阻滞组与椎管内麻醉组,各40例。髂筋膜阻滞组予髂筋膜间隙阻滞,椎管内麻醉组给予麻醉,... 目的研究髂筋膜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对行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机体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髂筋膜阻滞组与椎管内麻醉组,各40例。髂筋膜阻滞组予髂筋膜间隙阻滞,椎管内麻醉组给予麻醉,检测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水平,评估麻醉效果、疼痛评分,观察手术恢复指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髂筋膜阻滞组拔管后NE、E、Cor水平、疼痛评分低于椎管内麻醉组(P<0.05)。髂筋膜阻滞组拔管、麻醉苏醒需要时间,躁动评分低于椎管内麻醉组(P<0.05)。髂筋膜阻滞组可以下床活动时间、住院需要时间短于椎管内麻醉组(P<0.05)。髂筋膜阻滞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椎管内麻醉组(P<0.05)。结论髂筋膜阻滞与椎管内麻醉比较,能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应激水平,麻醉效果显著,可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筋膜阻滞 椎管内麻醉 股骨粗隆间骨 应激
下载PDF
Logsplitter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体会
2
作者 李杨 刘水涛 +3 位作者 张杰 郑红 顾挺帅 王志强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年第8期872-874,共3页
目的总结Logsplitter损伤的临床诊断要点以及术中骨折复位固定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21-07诊治的14例Logsplitter损伤,开放性损伤8例,闭合性损伤6例。对开放性损伤尤其是骨外露患者进行彻底清创,探查神经、血管,清除坏死游... 目的总结Logsplitter损伤的临床诊断要点以及术中骨折复位固定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21-07诊治的14例Logsplitter损伤,开放性损伤8例,闭合性损伤6例。对开放性损伤尤其是骨外露患者进行彻底清创,探查神经、血管,清除坏死游离骨块,用庆大霉素骨水泥填充空腔,复位脱位的关节。闭合性损伤及二期手术患者同时作2个切口,踝关节前外侧纵行切开约4 cm后复位下胫腓关节,同时复位固定Tillaux-Chaput骨折块,而腓骨外侧偏后切开约8 cm后复位固定腓骨与后侧Volkmann骨块。结果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12~48)个月。术后1、3、12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踝关节均达到解剖复位。随访期间未出现骨髓炎、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行走能力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开放性损伤患者术后12个月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为50~90分,平均75分,疼痛VAS评分为0~4分,平均2分。闭合性损伤患者术后12个月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为70~98分,平均87分,疼痛VAS评分为0~4分,平均1.2分。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Logsplitter损伤的认识,急诊时避免漏诊,对于确诊患者应早期积极行手术治疗,根据皮肤软组织损伤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复位固定顺序,有利于降低感染、骨折不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splitter损伤 踝关节骨折 下胫腓联合脱位 急诊手术 内固定 创伤性关节炎
原文传递
武警部队医院护理人员平战一体化实训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侯亚红 郝艳华 +1 位作者 刘丽 邸红军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3年第31期2426-2431,共6页
目的构建武警部队医院护理人员平战一体化实训指标体系,为深入推进武警部队护理人员培训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混合性研究设计方法,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在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初步拟定武警部队医院护理人员... 目的构建武警部队医院护理人员平战一体化实训指标体系,为深入推进武警部队护理人员培训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混合性研究设计方法,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在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初步拟定武警部队医院护理人员平战一体化实训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对15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后确定体系的最终内容。结果2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2、0.79;2轮函询中一级指标的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49、0.51,二级指标分别为0.27、0.31(均P<0.05)。最终确立了5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的武警部队医院护理人员平战一体化实训指标体系。5个一级指标包括组织管理、师资力量、实训内容、实训形式、实训考核,权重在0.135~0.221。结论构建的武警部队医院护理人员平战一体化实训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武警部队医院护理人员的科学训练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指标 武警部队医院 平战一体化实训
原文传递
尼莫地平术中灌洗对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素青 黄生炫 杨帆 《中国医药》 2023年第3期376-380,共5页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术中灌洗对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2019年10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患者由同一...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术中灌洗对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2019年10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患者由同一组医师实施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对照组术区以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至冲洗液清亮;观察组取注射用尼莫地平4 mg+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配置溶液对术区进行灌洗。比较2组出院时疗效,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手术前后大脑中动脉、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手术前后相关实验室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出院时预后良好率比较[96.7%(29/30)比90.0%(27/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5)。观察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1/30)比2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2组术后1周大脑中动脉、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1周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均低于术前,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1周sVCAM-1、NSE水平低于对照组,S100β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尼莫地平术中灌洗可减少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减少大脑动脉血流速度,减轻脑组织损伤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开颅夹闭术 脑血管痉挛 尼莫地平
下载PDF
针刺疗法促进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意识恢复作用的Meta分析
5
作者 魏正军 郑亭亭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161-0166,共6页
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针刺疗法促进重型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意识恢复的临床疗效,分析针刺治疗在昏迷促醒方向的作用优势及特点。方法 检索CNKI、CBM、维普、万方、PubMed、Cochrane Library 和 Embase,检索时间自建库起至2020年12月31日... 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针刺疗法促进重型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意识恢复的临床疗效,分析针刺治疗在昏迷促醒方向的作用优势及特点。方法 检索CNKI、CBM、维普、万方、PubMed、Cochrane Library 和 Embase,检索时间自建库起至2020年12月31日,纳入相关针刺治疗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针刺在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意识恢复方面的作用。结果 按照检索策略共检索到293篇文献,最终纳入30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1937例,其中观察组974 例,对照组963例。研究样本量范围为18-102例,30个研究均未描述样本量的计估方法。试验持续时间为7-90 d,其中最短疗程时间为7 d,最长时间为90 d。所有研究均描述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针刺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OR值为2.65,95%置信区间为1.90-3.71,P<0.0001];苏醒率分析针刺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非针刺治疗组[OR值为3.05,95%置信区间为2.41-3.86,P<0.00001];GCS评分显示针刺疗法可明显提高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GCS评分,优于对照组[MD值为2.15,95%置信区间为1.74-2.56,P <0.00001];GOS评分分析显示针刺疗法提高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GOS评分优于对照组[MD值为0.73,95%置信区间为0.53-0.93,P<0.00001]。结论 针刺疗法促进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意识恢复作用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苏醒率、GCS 评分和GOS 评分方面,针刺治疗的疗效均优于常规治疗。针刺治疗较常规治疗更能改善颅脑创伤患者的意识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颅脑创伤 META分析
下载PDF
针刺对中型创伤性颅脑损伤后BDNF/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景景 符锋 +5 位作者 李建伟 任党利 陈翀 刘慧 孙洪涛 涂悦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年第4期199-205,共7页
目的探讨针刺对中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和激活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活性的影响。方法42只成年SD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BI组(21只)和TBI+针刺组(21只)。2组大鼠均采用液压冲击法制备中型TBI模型... 目的探讨针刺对中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和激活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活性的影响。方法42只成年SD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BI组(21只)和TBI+针刺组(21只)。2组大鼠均采用液压冲击法制备中型TBI模型,TBI组仅造模,TBI+针刺组在建立TBI模型后给予针刺治疗。造模后21 d获取2组大鼠脑组织匀浆液和切片;采用ELISA法检测BDNF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在中型TBI后6、12 h检测TrkB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在中型TBI后48、96和168 h检测TrkB蛋白表达水平,在12、48 h检测蛋白激酶B(Akt)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的表达情况。结果2组大鼠的BDNF蛋白表达水平在中型TBI后12 h时达到高峰,48 h逐渐下降。TBI+针刺组的BDNF蛋白水平在TBI后6、48、96、168 h均高于TB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 h的BDNF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I+针刺组的p-TrkB蛋白水平在6、12、48、96、168 h均高于TBI组,p-Akt、p-Erk1/2蛋白在12、48 h均高于TBI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可上调中型TBI后BDNF蛋白的表达水平,还可通过TrkB蛋白磷酸化进而活化TrkB蛋白,最终激活其下游的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针刺疗法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激活酪氨酸激酶受体B
原文传递
可吸收锁钉鞘预防带锁髓内钉应力遮挡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贾鹏 卢锋成 +1 位作者 赵志辉 王永清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探讨可吸收锁钉鞘在骨折愈合后期对带锁髓内钉应力遮挡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2只健康1 a龄雌性波尔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1只。2组山羊均制作右股骨干骨折模型,应用钛质髓内钉固定。对照组锁孔采用钛质螺钉锁定,观察组锁... 目的探讨可吸收锁钉鞘在骨折愈合后期对带锁髓内钉应力遮挡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2只健康1 a龄雌性波尔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1只。2组山羊均制作右股骨干骨折模型,应用钛质髓内钉固定。对照组锁孔采用钛质螺钉锁定,观察组锁孔采用带可吸收鞘的螺钉锁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测骨折愈合情况;于术后1、3、6、9个月处死山羊,观察骨折固定处的大体情况,测量髓钉近端锁钉与股骨近端标记钉的移动距离。术后1、3个月,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2组山羊骨痂组织中骨小梁的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骨痂组织中骨形成蛋白(BMP)、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2组山羊术后3个月时骨折均愈合。术后3个月,观察组山羊开始有锁钉微动表现,可吸收锁钉鞘开始有降解表现,术后9个月时大部分吸收;对照组山羊骨折固定处无明显变化。术后3、6、9个月,观察组山羊可吸收锁钉鞘周围组织有炎症刺激表现。术后1、3、6、9个月观察组山羊标记钉与近端锁定钉的微动距离为(1. 55±0. 21)、(1. 85±0. 25)、(1. 86±0. 36)、(2. 05±0. 02) mm,对照组山羊标记钉与近端锁钉的微动距离为(0. 43±0. 12)、(0. 40±0. 10)、(0. 25±0. 05)、(0. 35±0. 05) mm。术后1、3个月,2组山羊骨痂组织中可见增生的骨性及软骨性骨痂,期间散在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和少量破骨细胞,并可见BMP、TGF-β及VEGF的表达。结论可吸收鞘锁钉鞘可有效减少带锁髓内钉在骨折愈合后期的应力遮挡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内钉 动力化 应力遮挡 骨折固定 骨折愈合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髂筋膜室阻滞镇痛效果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玲 贾鹏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1年第2期134-136,共3页
目的通过对临床患者的随机分组观察比较,探讨髂筋膜室阻滞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护理的安全有效性。方法5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且采用PFNA内固定的患者分为2组,围手术期采用髂筋膜室阻滞镇痛26例(观察组),采用综合镇痛24例(... 目的通过对临床患者的随机分组观察比较,探讨髂筋膜室阻滞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护理的安全有效性。方法5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且采用PFNA内固定的患者分为2组,围手术期采用髂筋膜室阻滞镇痛26例(观察组),采用综合镇痛24例(对照组)。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情况、股四头肌的肌力,并且比较两组患者的末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肌力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术后可坐起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9个月随访时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50,P=0.217;t=0.479,P=0.633)。结论髂筋膜阻滞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镇痛安全、有效,术后患者卧床时间短,康复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老年 髂筋膜阻滞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