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5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行与五色 被引量:70
1
作者 王文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1-87,100,共8页
"五行说"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期刊发的王文娟的《五行与五色》一文以翔实的史料为据, 深入论述了五行说对中国传统色彩观念体系形成的重要影响。随着历史的演进,"五行说"这一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始源... "五行说"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期刊发的王文娟的《五行与五色》一文以翔实的史料为据, 深入论述了五行说对中国传统色彩观念体系形成的重要影响。随着历史的演进,"五行说"这一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始源性哲学内涵已逐渐从我们对色彩认知的视域中淡出。虽然这一历史进程无法逆转,但这种对中国色彩探本溯源的考察,不仅是廓清事物来龙去脉的学术努力,也是站在人文价值的高度赋予色彩以文化意义的精神需求。在色彩形式逸出整体文化轨道而获得"解放"的同时,色彩就仅仅成为满足人感官愉悦的一个刺激信息,而难以带给人们价值归属感。要在"斑斓炫目"中重建当代色彩的文化内涵,画家尤其中国画家是责无旁贷的,这也是我们着重讨论中国画色彩的目的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说 事物 视域 色彩观念 哲学内涵 中国传统 中国古代文化 期刊 历史 学术
原文传递
论儒家色彩观 被引量:37
2
作者 王文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9-91,共3页
据《韩非子》记载,战国以降,儒分为八,孔子的门徒散入列国,聚众讲学。虽然他们都称自己是在传扬孔子的思想,但这“八儒”在学理旨趣上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都在各自的向度上发展或改造着孔子的思想。其后出现的两汉儒学、宋明理... 据《韩非子》记载,战国以降,儒分为八,孔子的门徒散入列国,聚众讲学。虽然他们都称自己是在传扬孔子的思想,但这“八儒”在学理旨趣上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都在各自的向度上发展或改造着孔子的思想。其后出现的两汉儒学、宋明理学、清代经学等都对孔子学说作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发挥,在此情形下,孔子学说的真意变得日渐模糊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色彩观 “礼” 孔子 “仁” “度” “绘事后素” 绘画理念
原文传递
元宇宙的艺术生成:追溯NFT艺术的源头 被引量:38
3
作者 郭春宁 《中国美术》 2021年第4期13-19,共7页
NFT成为近来艺术界热议的话题,加密艺术也在区块链等新技术和新系统的加持下登上崭新的舞台。2019年至2020年,NFT艺术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诸多代表性案例更新了关于艺术来源、版权、介质的传统界定,也引发了更广泛的受众的参与和互... NFT成为近来艺术界热议的话题,加密艺术也在区块链等新技术和新系统的加持下登上崭新的舞台。2019年至2020年,NFT艺术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诸多代表性案例更新了关于艺术来源、版权、介质的传统界定,也引发了更广泛的受众的参与和互动。笔者认为,对于这种新的文化艺术现象,需要从更深入和具有比较视野的角度予以观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而言,NFT艺术与近十年来由科幻文本进入现实建构的"元宇宙"概念形成了富有深意的互文关系。通过对数字身份、公平交易和游戏性的讨论,本文将NFT艺术视为一种指向未来的元宇宙,并从艺术世界的革命性来探讨NFT这一数字机制的生成与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FT艺术 非同质化代币 元宇宙 艺术机制 智慧数据
下载PDF
传统文化觉醒:符码体系与视听场域的再生产--基于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文化观察 被引量:28
4
作者 顾亚奇 张旭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0-34,共5页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产生,以当下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公众层面的集体觉醒为语境,其要点在于以视听新修辞与观众建立共生关系,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中重新诠释传统故事。影像具有文化符码的属性,河南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产生,以当下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公众层面的集体觉醒为语境,其要点在于以视听新修辞与观众建立共生关系,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中重新诠释传统故事。影像具有文化符码的属性,河南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搭建了符码体系的基础,综艺晚会的载体以新技术应用、实景虚拟融通突破了旧有模式,完成了传统经典的现代转译,传统文化借此获得活化、重塑及价值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河南卫视 《唐宫夜宴》 综艺晚会
原文传递
论道家色彩观 被引量:23
5
作者 王文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7-100,共4页
与儒家孔子积极守护、建构文明成果的“礼”之邦不同,道家老庄怀疑、解构、批判文明的异化性,他们解文饰、解规则、解各家的价值观念,以期从文明桎梏中解放出来。解“文”饰是道家色彩观的逻辑起点,一反儒家正德正色的合“礼”之色彩、... 与儒家孔子积极守护、建构文明成果的“礼”之邦不同,道家老庄怀疑、解构、批判文明的异化性,他们解文饰、解规则、解各家的价值观念,以期从文明桎梏中解放出来。解“文”饰是道家色彩观的逻辑起点,一反儒家正德正色的合“礼”之色彩、文质兼备的合“度”之色彩,“虚”、“无”、“空”(素淡-黑白)色彩论是道家本体论色彩观之核心要旨。道家色彩观与玄禅儒之心学一起对中国的文人水墨画色彩样式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庄“道” 道家本体论色彩观 水墨文人画
原文传递
艺术振兴乡村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陈炯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3-172,共10页
艺术振兴乡村近年来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艺术乡建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内艺术乡建大量存在只注重物理空间建设或艺术家留下"好看"的作品,对农村综合发展收效甚微。艺术有助于实现有效治理还没有被广泛认识。艺... 艺术振兴乡村近年来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艺术乡建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内艺术乡建大量存在只注重物理空间建设或艺术家留下"好看"的作品,对农村综合发展收效甚微。艺术有助于实现有效治理还没有被广泛认识。艺术之于乡村建设缺乏系统化考量。有的地方尽管艺术介入了乡村建设,但与村民没有产生实际联系,不按乡村实际情况进行艺术和文化的输入,没有激发起农民的自觉,结果注定是"人走茶凉"。艺术需要介入乡村建设,需深度探讨艺术的社会价值与乡建策略,以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提升乡风文明,总体上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艺术 内生动力 有效治理
原文传递
形态、维度、语境:论沉浸式新媒体装置艺术的“空间”再造 被引量:23
7
作者 顾亚奇 刘盛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2-74,共3页
沉浸式新媒体装置艺术以多介质构建虚拟幻象,或将体验者的自我投射融入作品场景形成交互,实现物理空间、光影空间、心理空间合为一体的时空再造。多维空间的建构重新定义了艺术作品中的"物"与符号系统,触发了艺术实时动态发... 沉浸式新媒体装置艺术以多介质构建虚拟幻象,或将体验者的自我投射融入作品场景形成交互,实现物理空间、光影空间、心理空间合为一体的时空再造。多维空间的建构重新定义了艺术作品中的"物"与符号系统,触发了艺术实时动态发生的过程,建构起现实、科学、艺术的审美统一体,颠覆了传统艺术实践方式,实现了主体客体的一体化,进而以"隐喻"式的意义生成并重置了具有开放性与批判性的艺术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 新媒体艺术 装置艺术 空间营造 先锋实验
原文传递
大学新生专业认同感、职业决策困难及生活满意度状况调查——以某大学某专业新生为例 被引量:22
8
作者 程化琴 庄明科 +1 位作者 刘琉 郝晓玲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5-89,共5页
对大学新生专业认同感和职业决策困难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专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最优化决策显著相关;职业决策困难水平较高,尤其是焦虑程度,与最优化决策、自我概念清晰性、核心自我评价、职业心理控制源显... 对大学新生专业认同感和职业决策困难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专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最优化决策显著相关;职业决策困难水平较高,尤其是焦虑程度,与最优化决策、自我概念清晰性、核心自我评价、职业心理控制源显著相关;专业认同和职业决策困难均显著影响个体的生活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新生 专业认同感 职业决策困难 生活满意度
下载PDF
博物馆叙事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引量:19
9
作者 武洪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3-192,共10页
作为物质遗存收藏之地的博物馆与流传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原本存在着一条鸿沟。20世纪晚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对概念被提出,强调对活态的技艺、流程等因素的关注与研究,保护与传... 作为物质遗存收藏之地的博物馆与流传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原本存在着一条鸿沟。20世纪晚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对概念被提出,强调对活态的技艺、流程等因素的关注与研究,保护与传承特定人群的文化记忆与历史认同成为博物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随着西方语言学中的"叙事理论"介入博物馆领域,也引发了博物馆叙事的研究与实践。逐渐更新的博物馆叙事方式不仅灵活地实践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与方法,也积极拓宽了博物馆的应用领域,使其变成一个更具包容性和贴近大众的社会公共文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叙事 公共文化
原文传递
可供性视角下虚拟现实艺术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6
10
作者 顾亚奇 王立锐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9-113,共5页
虚拟现实艺术是自成独立体系、完全有别于传统门类艺术的新艺术形态,从可供性视角探究人与技术之间的互构,将揭开虚拟现实艺术的生成逻辑。人机一体构造具身性沉浸场景,虚拟空间搭建交互式叙事平台,虚拟现实艺术的生动案例呈现了创作新... 虚拟现实艺术是自成独立体系、完全有别于传统门类艺术的新艺术形态,从可供性视角探究人与技术之间的互构,将揭开虚拟现实艺术的生成逻辑。人机一体构造具身性沉浸场景,虚拟空间搭建交互式叙事平台,虚拟现实艺术的生动案例呈现了创作新范式,带来用全新的参与方式与接受体验。从虚拟现实艺术的未来演化看,艺术主体的重塑需要技术的“可供”更要求技术的“可控”,现实与虚拟一体化将实现两种时空文明的融合,也将开辟未来艺术整体性变革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供性 虚拟现实艺术 具身性 虚拟影像
原文传递
“Z世代”悦己型消费与视听艺术的“破圈”实践 被引量:15
11
作者 顾亚奇 袁文洁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0-25,共6页
“Z世代”信息获取、社交传播和艺术消费更注重娱乐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对视听产品的审美与情感价值提出新要求。视听内容生产者应充分考虑“Z世代”群体悦己型消费的特点与需求,以新技术应用重造视听符号体系,适度把握“新奇狂欢”的... “Z世代”信息获取、社交传播和艺术消费更注重娱乐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对视听产品的审美与情感价值提出新要求。视听内容生产者应充分考虑“Z世代”群体悦己型消费的特点与需求,以新技术应用重造视听符号体系,适度把握“新奇狂欢”的娱乐特性,探索自然、真实的新语态,充分挖掘平台聚合、开放、流动的社交属性,实现“小众”内容生产的“破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世代 消费 内容生产 社交属性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让艺术变得廉价?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炯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12,共3页
社会上对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已经有所关注,但在当下,人们的关注点还只限于艺术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其实,这个答案是否定的,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刚好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 社会上对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已经有所关注,但在当下,人们的关注点还只限于艺术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其实,这个答案是否定的,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刚好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艺术 廉价
原文传递
“元宇宙热的冷思考”笔谈(上) 被引量:11
13
作者 贾韬 王国成 郭春宁 《科学.经济.社会》 2022年第1期1-14,共14页
贾韬指出,每个新概念的提出表达出许多美好愿景,但是目前的技术细节和业务逻辑还根本不能支撑我们去达到这样的愿景;关键是没有真正的技术突破;突破就得解决瓶颈问题,区块链未必必然与元宇宙为共生关系,要接受技术渐进才是技术进步的常... 贾韬指出,每个新概念的提出表达出许多美好愿景,但是目前的技术细节和业务逻辑还根本不能支撑我们去达到这样的愿景;关键是没有真正的技术突破;突破就得解决瓶颈问题,区块链未必必然与元宇宙为共生关系,要接受技术渐进才是技术进步的常态。王国成主张在不断体验和发展中加深理解元宇宙,真正决定元宇宙的未来发展不能仅靠技术进步,而是人类怎么样认可它、接受它并普遍应用;通过元宇宙的技术,把人类大脑真实的东西,同科技进步有机结合起来,要从底层逻辑上解决真实与数字化规则转换问题。郭春宁认为反叛是元宇宙的基底,数字身份系统和NFT为中国艺术家的元宇宙书写搭建了新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技术瓶颈 区块链 虚实交融的生产方式 反叛 NFT
下载PDF
间--日本艺术中独特的时空观--访日本当代建筑大师矶崎新 被引量:14
14
作者 潘力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128,共8页
在日本文化艺术中,"间"是日本民族特有的一个较为抽象又涵义丰富的时空观念,它与中国文化中的"时间"和"空间"观念,以及中国艺术中对特定时空里的空白、虚空的理解和运用,还有"于无声处却有声"... 在日本文化艺术中,"间"是日本民族特有的一个较为抽象又涵义丰富的时空观念,它与中国文化中的"时间"和"空间"观念,以及中国艺术中对特定时空里的空白、虚空的理解和运用,还有"于无声处却有声"等观念有渊源关系,却又不尽相同。"间"的观念对日本艺术形态特征的形成和构造影响深远,是人们深入理解日本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以往对日本艺术的研究中,"间"的观念没有引起中国学者的足够重视。本期〖国际视野〗刊载了潘力的文章,是他在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日本"间"观念的形成历史以至在现代的运用都做了一番梳理,值得关注。另外,"艺术仓库"是兴起于西方的一种集创作、展示、生活于一体的现代艺术的存在形态,马萱的文章描述了在过去几十年里流行于美英等国的"艺术仓库"的兴衰变迁,可以对照中国的"艺术仓库"的当下状况作一个背景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民族 文化艺术 时空观念 建筑大师 矶崎新 艺术仓库 中国文化 “间”
原文传递
枯淡与华丽的交响——日本传统设计理念探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潘力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8-33,共6页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日本设计理念的根源与流变,指出原始宗教和原生文明导致枯淡与华丽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的存在,神道教、禅宗、绳纹陶器、武家趣味和江户平民文化共同构成日本民族心理意识深处多元价值共存的精神底蕴,由此展现日...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日本设计理念的根源与流变,指出原始宗教和原生文明导致枯淡与华丽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的存在,神道教、禅宗、绳纹陶器、武家趣味和江户平民文化共同构成日本民族心理意识深处多元价值共存的精神底蕴,由此展现日本文化所具有的多元复合的独特面貌,为把握日本现代设计的历史渊源提供了清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设计 简素 装饰
原文传递
社交媒体时代短视频的多重文化图景 被引量:11
16
作者 顾亚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2-150,共9页
社交网络平台上的短视频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媒介现象,它悄然重塑着大众文化的结构与景观。作为包裹着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短视频改变了人们日常表达的方式,存在使个体形成"易得性偏见"的风险。作为权力再分配的虚拟场域,短视频... 社交网络平台上的短视频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媒介现象,它悄然重塑着大众文化的结构与景观。作为包裹着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短视频改变了人们日常表达的方式,存在使个体形成"易得性偏见"的风险。作为权力再分配的虚拟场域,短视频与政策、资本、公众等多方面形成互动和制约,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用户的盈余时间被商品化,情感传递代替了真实关系,导致互联网时代"群体性孤独"现象出现。从传播维度看,短视频对算法推荐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迎合了用户"自我表演"的精神需求,也可能异化为隐性的文化霸权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短视频 虚拟空间 大众文化
原文传递
“以人为本”和“文化育人”——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1
17
作者 郭春宁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87-94,共8页
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教学和科研活动之外,更为丰富和多维度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的主体——学生、教师、员工——在其所处的校园环境中的价值需求和行为模式构成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近十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q... 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教学和科研活动之外,更为丰富和多维度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的主体——学生、教师、员工——在其所处的校园环境中的价值需求和行为模式构成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近十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大师、大楼、大气"六字办学方针指导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实施颇具特色。一方面,校园基础建设和环境改造为校园文化提供发生和运转的合适空间、环境和服务;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使中国人民大学形成了主题鲜明、层次多样、基础牢固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人为本"既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重要的建设思路,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文化育人"模式与"以人为本"理念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典型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文化 三螺旋 以人为本 文化育人
下载PDF
中国元素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郝卉 《美术教育研究》 2016年第3期88-89,共2页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国元素有着丰富的内涵。文章讨论书法、绘画和篆刻等中国元素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进而分析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运用中国元素的优势与不足,最后针对中国元素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中国元素 平面广告设计
下载PDF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应用方向研究——基于传承与传播的关系辨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琉 王露露 孔德民 《档案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0-97,共8页
建档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许多非遗建档实践在传承与传播概念上存在混淆。为了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引导建档有效地用于非遗传承与保护,本文对档案在音乐类非遗中的应用布局进行了梳理分类。面向音... 建档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许多非遗建档实践在传承与传播概念上存在混淆。为了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引导建档有效地用于非遗传承与保护,本文对档案在音乐类非遗中的应用布局进行了梳理分类。面向音乐类非遗建档应用的现状,提出目前存在的四个误区:1)将提高社会认知度视为非遗传承的途径;2)将档案利用环节理解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3)将主流化视为音乐类非遗建档的设计思路;4)将数字化视为集成音乐类非遗档案的风口。并针对上述误区,从音乐类非遗建档的价值定位、工作重点、设计思路和数字环境下的发展反思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档 文化传承 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媒介变革时代的艺术传播学:知识范畴、理论实践与发展路径 被引量:5
20
作者 顾亚奇 李笑颖 《艺术传播研究》 2023年第4期31-42,共12页
艺术传播学是包含了“艺术学”与“传播学”两类知识范畴的交叉学科。立足艺术传播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可剖析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范式:传播理论主要系统性研究人类艺术传播行为,文化研究搭建了可供持续讨论的概念和研究框架,文艺理论则提... 艺术传播学是包含了“艺术学”与“传播学”两类知识范畴的交叉学科。立足艺术传播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可剖析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范式:传播理论主要系统性研究人类艺术传播行为,文化研究搭建了可供持续讨论的概念和研究框架,文艺理论则提供了交叉融合、积淀丰厚的理论资源。当前,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媒介变革重塑了艺术实践方式,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新事物中的艺术蓬勃发展,艺术传播媒介也朝着“去物质性”的路径演进;“总体屏幕”时代正在生成虚实一体化的媒介新生态。基于此,建设本土化、原创性的艺术传播学,要以中华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传播研究为根基,在数字跟踪技术与媒介环境变革的基础上开拓研究新视域,加强艺术产业、消费群体、传播效果等维度的研究,并主动回应时代要求与国家战略需求,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传播涉及的新问题进行理论构建,推动中国艺术传播学本身成为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传播 学科建设 数智技术 知识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