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45
1
作者 刘精明 李路路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2-81,243,共31页
本文利用GSS2 0 0 3的数据,集中探讨了中国城镇社会中客观阶层位置在有关社会领域中的后果和影响,居住模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和阶层意识构成了这一分析的4个维度。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在居住、交往和认同维度上,特别是在客观分层结构... 本文利用GSS2 0 0 3的数据,集中探讨了中国城镇社会中客观阶层位置在有关社会领域中的后果和影响,居住模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和阶层意识构成了这一分析的4个维度。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在居住、交往和认同维度上,特别是在客观分层结构的两端,阶层化构成了主要的趋势;在生活方式维度上阶层化的趋势则比较模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社会交往 社会阶层化 居住空间 实证研究 阶层认同 城镇 社会领域 居住模式 意识构成 分层结构 对应关系 维度 上都
原文传递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被引量:206
2
作者 郑杭生 黄家亮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共8页
在对全国多个城市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新形势: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群众的权利意识迅速崛起导致政府公信力和权威降低;风险社会的特征日益凸显导致社会安... 在对全国多个城市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新形势: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群众的权利意识迅速崛起导致政府公信力和权威降低;风险社会的特征日益凸显导致社会安全感下降;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来临导致其双刃剑效应的显现。各地围绕破解在这些新形势下开展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创新的难题,进行了大量各具特色的实践,总体上呈现出五种新的趋势:第一,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体制的复合化,强调合作共治和复合治理;第二,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方式的多元化,强调分类治理;第三,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手段的艺术化,强调刚柔并济和情理法兼顾;第四,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机制的科学化,强调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化治理;第五,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的城乡一体化,强调城市治理与乡村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管理 社区治理 新形势 新趋势 多元利益统筹兼顾
下载PDF
新形势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边缘化问题 被引量:46
3
作者 刘少杰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4,共4页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由单位制和当代社会生活脱域等因素影响,城市主要社会成员(职业群体)的主要社会活动不在城市社区之中,城市社区建设存在普遍性的边缘化问题,社区服务并未将占大多数的职业群体纳入社区服务的范围。...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由单位制和当代社会生活脱域等因素影响,城市主要社会成员(职业群体)的主要社会活动不在城市社区之中,城市社区建设存在普遍性的边缘化问题,社区服务并未将占大多数的职业群体纳入社区服务的范围。城市社区的服务创新模式首先在于突破单位制观念的限制,把社会群体及其专业化活动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视野,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内容的社团建设,把已经脱域的社会群体或社会活动引入日常生活的社区场域之中。有效利用当代社会生活符号化和网络化的技术途径,拓展城市社区活动空间,提高社区居民的交往能力和沟通效果,实现社区建设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社区建设 边缘化
下载PDF
新型现代性及其在中国的前景 被引量:18
4
作者 郑杭生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24,共4页
社会互构论主张的新型现代性,既与旧式现代性不同,也与后现代性划清了界限,它较好地把握了当今越来越明显的从旧式现代性向新型现代性转变的世界潮流,因而是有生命力的。新型现代性在中国的前景无可限量。
关键词 社会互构论 新型现代性 前景
原文传递
“社会互构论”视阈下社会复合主体参与及互构机制 被引量:15
5
作者 郑杭生 尹雷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共4页
以"社会互构论"为视角,重新审视我国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形塑社区文化形态最重要的三股力量,国家、市场和社会这三者的关系结构在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中形成,又在相互选择的结果中不断调整。国家、市场和社会在社区文化... 以"社会互构论"为视角,重新审视我国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形塑社区文化形态最重要的三股力量,国家、市场和社会这三者的关系结构在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中形成,又在相互选择的结果中不断调整。国家、市场和社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已然形成了复合主体,这一主体功能的发挥需要各主体行为的良性互动和关系的合理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文化 复合主体 社会互构
下载PDF
“健康”作为生活方式的模式:机会结构和个体能动性的双重建构--基于潜类别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李路路 王煜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0-81,共12页
"健康"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社会机会结构和个体能动性双重建构的结果。本文针对健康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的忽略多种健康相关行为之间的聚合模式和个体能动性的缺陷,基于经典的吸烟、饮酒、饮食和体育锻炼等四种健康相关行为,运... "健康"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社会机会结构和个体能动性双重建构的结果。本文针对健康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的忽略多种健康相关行为之间的聚合模式和个体能动性的缺陷,基于经典的吸烟、饮酒、饮食和体育锻炼等四种健康相关行为,运用潜类别分析的方法,识别出三种健康生活方式模式,揭示了影响这些模式形成的不同因素,凸显出个体能动性在健康生活方式的模式化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推进了健康生活方式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行为 健康生活方式 潜类别分析 个体能动性
下载PDF
认同建构与关系重塑:网络化时代农村残疾人的社会融合路径 被引量:5
7
作者 贺灵敏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8-126,共9页
网络时代中的社交媒介为残疾人社会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访谈D县农村残疾人发现,在网络社交媒介建构的“缺场空间”中,他们以展演真实情感和真实形象促进自我接纳,以反思书写个体历史重塑自我认知,达成自我认同。在此基础上,农村残... 网络时代中的社交媒介为残疾人社会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访谈D县农村残疾人发现,在网络社交媒介建构的“缺场空间”中,他们以展演真实情感和真实形象促进自我接纳,以反思书写个体历史重塑自我认知,达成自我认同。在此基础上,农村残疾人与他者积极的网络互动生产了缺场空间中的社会关系,构建了多元社会支持网络,形成了群体内“身残志坚”的集体认同和群体外“无差异”的多缘身份认同。此外,农村残疾人利用“在场—缺场”双重空间的联动实现关系重塑,强化乡村情感认同,重构其社会意义,推动了个体与乡土社会的双向融合。认同建构与关系重塑成为农村残疾人网络化时代社会融合路径的一体两面,但其中的“异化”现象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残疾人 社会融合 认同 关系重塑 缺场空间
下载PDF
乡村振兴的现实考量与理性思考
8
作者 陆益龙 董倞乔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5-51,共7页
乡村振兴作为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新战略,备受各界关注。从历史视野看,乡村振兴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出现并不断凸显出来的;就现实而言,随着乡村全部脱贫,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既能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亦可进一步促... 乡村振兴作为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新战略,备受各界关注。从历史视野看,乡村振兴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出现并不断凸显出来的;就现实而言,随着乡村全部脱贫,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既能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亦可进一步促进乡村现代化建设,改善和扭转乡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局面;从更深层面、更广视域来思考,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在于保护性发展,尤其是对文化传统和社会系统多样性的保护与维续;前瞻未来,乡村振兴要把握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的大方向,朝着城乡融合、产业融合、“补短板”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的方向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历史视野 现实考量 保护性发展 振兴方向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学科建构(1984—2014)——郑杭生社会学学科建设思想及实践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家亮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27,共9页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学,如何建设社会学,是社会学学科建设中的两个根本问题。郑杭生明确将中国特色社会学作为我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目标,并充分论证了在现有体制环境下社会学发展的"合法性"。他还从学科制度和学科共同体建设两...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学,如何建设社会学,是社会学学科建设中的两个根本问题。郑杭生明确将中国特色社会学作为我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目标,并充分论证了在现有体制环境下社会学发展的"合法性"。他还从学科制度和学科共同体建设两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进行了系统建构,并在实践上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郑杭生社会学学科建设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学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学科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杭生 中国特色社会学 学科建设 学科制度 学科共同体
下载PDF
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展开形式与评价原则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少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5-20,共6页
意识形态是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实现和评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现代化也应当从思想内容和展开形式的统一加以把握。在视觉文化大规模取代文字文化统治地位的新形势下,应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的形象化、象征化或感性化... 意识形态是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实现和评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现代化也应当从思想内容和展开形式的统一加以把握。在视觉文化大规模取代文字文化统治地位的新形势下,应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的形象化、象征化或感性化,以生动的感性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实现有效传播。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其他意识形态的横向关系、国际交流、传统承继和实践作用等几个方面,也应当坚持从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和展开形式的统一去推进和评价意识形态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现代化 意识形态展开形式 意识形态评价原则
下载PDF
意识形态层次类型的生成及其变迁 被引量:37
11
作者 刘少杰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12,共8页
传统理论通常仅从阶级对立关系把意识形态归结为理论体系,忽视了意识形态的多种层次类型。依据意识形态信守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总体意识形态、群体意识形态和个体意识形态。三种层次的意识形态在生成方式、表现形式和演化进程等... 传统理论通常仅从阶级对立关系把意识形态归结为理论体系,忽视了意识形态的多种层次类型。依据意识形态信守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总体意识形态、群体意识形态和个体意识形态。三种层次的意识形态在生成方式、表现形式和演化进程等方面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在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应当突破把意识形态仅仅归结为理论体系的抽象认识,直面各种层次生动而复杂的意识形态现象,真实而具体地把握不同社会层面意识形态的新变化与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层次类型 分化变迁
原文传递
地位差异、适应性与绩效期待——空气污染诱致的居民迁出意向分异研究 被引量:35
12
作者 洪大用 范叶超 李佩繁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4,242,共24页
经验观察和相关研究表明,环境污染是导致移民的因素之一。基于北京市电话调查数据,本研究发现:以雾霾为标志的空气污染问题频发,确实引发了居民担忧,部分居民也因此萌生了迁出意向,但居民雾霾迁出意向的分异却不能完全为环境因素所解释... 经验观察和相关研究表明,环境污染是导致移民的因素之一。基于北京市电话调查数据,本研究发现:以雾霾为标志的空气污染问题频发,确实引发了居民担忧,部分居民也因此萌生了迁出意向,但居民雾霾迁出意向的分异却不能完全为环境因素所解释;雾霾迁出意向较少受到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影响;适应雾霾的不同行为模式对雾霾迁出意向具有不同影响;对政府治霾的信心可以显著抑制雾霾迁出意向。基于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以及环境风险变化的动态性关注,本研究进一步尝试发展关于环境移民研究的新视角——绩效期待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环境移民 环境公正 行为适应 绩效期待
原文传递
关于我国城市社会阶层划分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2
13
作者 郑杭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6,共4页
本文重点围绕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城市社会结构的现状、变迁及发展趋势这个议题,在对国内外关于分层问题的重要学派进行检索、回顾、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广州、中山、长沙、湘潭、郑州、开封、天津、长春、吉林、西安等10城市进行的调查分... 本文重点围绕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城市社会结构的现状、变迁及发展趋势这个议题,在对国内外关于分层问题的重要学派进行检索、回顾、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广州、中山、长沙、湘潭、郑州、开封、天津、长春、吉林、西安等10城市进行的调查分析,谈谈我国城市社会阶层划分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城市社会阶层 阶层划分
下载PDF
法治意识、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选择--基于2005 CGSS的法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杨敏 陆益龙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5,共7页
法治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性的认识及观念,中国社会在推进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居民的法律权威意识和法律合理性意识都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同时也表现为规范主义法律意识与工具主义法律意识并存的多元化特征。经验研究表明,法治意识对基层社会... 法治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性的认识及观念,中国社会在推进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居民的法律权威意识和法律合理性意识都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同时也表现为规范主义法律意识与工具主义法律意识并存的多元化特征。经验研究表明,法治意识对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并不产生明显的作用,但对人们选择纠纷解决机制有一定影响。法律权威意识越强,选择法律解决机制的概率越低;人们越是把法律当作工具,选择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可能性就越大。基层社会的矛盾纠纷的结构扁平化特征及两极化趋势与法律至上、法律万能的宣传有一定关系。因此,研究它对化解基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意识 纠纷 纠纷解决机制 CGSS 法社会学
下载PDF
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与当代中国社会学再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郑杭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共4页
当前,"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成了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学术界、理论界的热点之一,这中间究竟能不能提"中国模式"就有截然相反的意见。我们的观点是其一"中国模式"可以提而且必须提,其二"中... 当前,"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成了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学术界、理论界的热点之一,这中间究竟能不能提"中国模式"就有截然相反的意见。我们的观点是其一"中国模式"可以提而且必须提,其二"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是中国社会学立足现实的有效切入点,其三实地调查地方层次和社区层次是将前沿意识与草根精神结合的关键。那末,研究"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究竟对中国社会学有什么作用呢?这是我在文中着重加以说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模式 中国经验 中国社会学
下载PDF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及其社会学意义 被引量:16
16
作者 洪大用 《社会学评论》 CSSCI 2017年第2期3-11,共9页
人为原因导致的气候变化已经被大多数科学家确认为一种客观事实。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不同人群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并不均衡。中国政府确认气候变化的客观性,并为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一些方面取得了进... 人为原因导致的气候变化已经被大多数科学家确认为一种客观事实。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不同人群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并不均衡。中国政府确认气候变化的客观性,并为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一些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重要挑战。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提示社会学家关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环境约束,特别是关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设计和实践的社会复杂性,并基于社会学的视角,为改进气候政策的设计和绩效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文明 环境问题:环境社会学:中国
原文传递
信缘:数字时代的新型社会关系 被引量:15
17
作者 郭星华 朱涛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0-39,177,共11页
数字社会产生了信缘群体这样一种新型的社会群体,也即基于数字技术,人们经由互联网或其他信息互联通道而结成的群体。信缘群体包括主动性自愿型信缘群体和被动性非自愿型信缘群体。目前,学界对前者进行了不少研究,如各种虚拟社区、微信... 数字社会产生了信缘群体这样一种新型的社会群体,也即基于数字技术,人们经由互联网或其他信息互联通道而结成的群体。信缘群体包括主动性自愿型信缘群体和被动性非自愿型信缘群体。目前,学界对前者进行了不少研究,如各种虚拟社区、微信群研究等,但对后者缺乏足够的关注。被动性非自愿型信缘群体于网格化治理的实践中产生,具有被动性、即时性和脱嵌性三大特点。在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中,应根据信缘群体的不同类型采取合适的治理手段。对于主动性自愿型信缘群体来说,舆情治理是关键;对于被动性非自愿型信缘群体来说,识别社会治理的情境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时代 信缘群体 社会治理 数字社会 新型的社会关系
原文传递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变迁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少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8-74,159,共7页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方式已经从单位传播转变为社会传播。互联网、影视媒体和手机通信的快速发展,不仅实现了当代文化视觉化,而且也提升了意识形态感...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方式已经从单位传播转变为社会传播。互联网、影视媒体和手机通信的快速发展,不仅实现了当代文化视觉化,而且也提升了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效力与地位。在意识形态的感性传播中,大众的或民间的信息权力迅速增强,并且获得了更加广阔和更加有效的展开形式与运行空间,导致社会权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传播方式 单位传播 社会传播 感性传播
原文传递
作为行动者的摄影机:影视人类学的后现代转向 被引量:11
19
作者 富晓星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6-67,共12页
自人类学诞生以来,摄影机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应用在田野工作之中。在后现代视域中,摄影机的科学性被质疑和解构,其能动性渐渐呈现。本文提出"作为行动者的摄影机"这一概念,由此重新审视影视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脉络,揭示影视人... 自人类学诞生以来,摄影机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应用在田野工作之中。在后现代视域中,摄影机的科学性被质疑和解构,其能动性渐渐呈现。本文提出"作为行动者的摄影机"这一概念,由此重新审视影视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脉络,揭示影视人类学的后现代转向。赋予摄影机及影像以充分的独立性,有助于从知识论角度解答作为交叉学科的影视人类学的根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机 影视人类学 行动者 后现代
原文传递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与基层治理转型新趋势——基于若干地方经验的一个论纲 被引量:11
20
作者 黄家亮 《社会建设》 2015年第6期11-23,共13页
在对全国多个地区农村基层治理实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指出,当前中国乡村治理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新形势:乡土社会的现代性变迁;乡村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个人权利意识的崛起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利益纠纷的集中爆发与社会矛盾的复杂... 在对全国多个地区农村基层治理实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指出,当前中国乡村治理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新形势:乡土社会的现代性变迁;乡村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个人权利意识的崛起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利益纠纷的集中爆发与社会矛盾的复杂化。为应对这些方面的深刻变迁、推进乡村治理转型,各地进行大量各具特色的实践,总体上呈现以下几种趋势:通过"法律下乡"推进乡村秩序重建;通过"服务下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构建;通过"信息下乡"推进产业转型;通过开发利用传统资源激发社会自身活力。本文分析指出,未来中国乡村治理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合作共治的复合治理体系;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基层政权重塑;积极培育经济、社会组织,拓宽农民社区参与渠道;将网络等新型技术手段应用于乡村治理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乡村治理 复合治理 技术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