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2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 被引量:467
1
作者 冯仕政 《开放时代》 CSSCI 2011年第1期73-97,共25页
本文旨在把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形式的政治运动和"运动式治理"作为一个整体,即"国家运动"来研究,并力图以政体为中心为国家运动的形成和变异提供一个整体性解释。本文认为,继承革命遗产,并适应推进赶超型现代化的需... 本文旨在把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形式的政治运动和"运动式治理"作为一个整体,即"国家运动"来研究,并力图以政体为中心为国家运动的形成和变异提供一个整体性解释。本文认为,继承革命遗产,并适应推进赶超型现代化的需要,新中国诞生的是革命教化政体。基于该政体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所面临的强大绩效合法性压力,以及该政体所提供的组织和合法性基础,国家能够不时打破制度、常规和专业分际,强力动员国家所需要的社会资源,于是形成国家运动。尽管国家能够根据社会改造需要而不时变换国家运动的基本取向、变革目标或动员范围,但由于目标置换、政治凌驾专业和异化等因素的制约,任何一个国家运动都不可能永续发展,而只能与常规社会治理方式交替发生。随着国家卡理斯玛权威的常规化,国家运动在总体趋势上会越来越温和,发生频率越来越低,直至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运动 政治运动 运动式治理 革命教化政体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 被引量:228
2
作者 李强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95-103,共9页
中国大陆的农民工是一个职业流动相当频繁的群体。本文将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区分为:初次职业流动和再次职业流动。通过对实证调查数据和材料的分析,本文证明,农民工的初次职业流动实现了职业地位的较大上升,而农民工的再次职业流动却... 中国大陆的农民工是一个职业流动相当频繁的群体。本文将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区分为:初次职业流动和再次职业流动。通过对实证调查数据和材料的分析,本文证明,农民工的初次职业流动实现了职业地位的较大上升,而农民工的再次职业流动却基本上是水平流动,没有地位上升。农民工再次职业流动地位未能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少地位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农民工 职业流动 职业地位 中国大陆 地位变化 城市居民 地位上升 相关系数 被访者 农业劳动者
原文传递
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45
3
作者 刘精明 李路路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2-81,243,共31页
本文利用GSS2 0 0 3的数据,集中探讨了中国城镇社会中客观阶层位置在有关社会领域中的后果和影响,居住模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和阶层意识构成了这一分析的4个维度。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在居住、交往和认同维度上,特别是在客观分层结构... 本文利用GSS2 0 0 3的数据,集中探讨了中国城镇社会中客观阶层位置在有关社会领域中的后果和影响,居住模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和阶层意识构成了这一分析的4个维度。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在居住、交往和认同维度上,特别是在客观分层结构的两端,阶层化构成了主要的趋势;在生活方式维度上阶层化的趋势则比较模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社会交往 社会阶层化 居住空间 实证研究 阶层认同 城镇 社会领域 居住模式 意识构成 分层结构 对应关系 维度 上都
原文传递
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 被引量:179
4
作者 李汉林 李路路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6-65,共20页
文章主要从资源和交换的角度分析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文章认为,中国的单位组织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社会组织,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组织化”的统治形式和工具,是国家实现统治的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文章试图论证,单位成员在... 文章主要从资源和交换的角度分析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文章认为,中国的单位组织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社会组织,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组织化”的统治形式和工具,是国家实现统治的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文章试图论证,单位成员在单位中所获得的资源以及他们对单位的满意度,仍然是影响其依赖性行为的基本决定因素;个人在单位中获得资源的多少将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对单位的依赖性行为和对单位的满意度;同时,人们对获取资源的满意度,也会影响和制约人们的依赖性行为。以此为基础,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中国单位组织中资源与依赖交换过程的全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剥夺感 单位组织 满意度 依赖性行为 满意程度 政治资源 量表 交换关系 依赖关系 集中趋势
原文传递
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 被引量:204
5
作者 刘精明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8-179,共22页
自1978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社会阶层背景、本人职业位置、高中教育分流、城市等级、性别等因素对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存在着较大差异;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社会阶层背景的影响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变化态势:优势... 自1978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社会阶层背景、本人职业位置、高中教育分流、城市等级、性别等因素对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存在着较大差异;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社会阶层背景的影响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变化态势:优势阶层的教育投资趋向转向正规的大学本科,因而他们在大学本科教育方面的机会优势则出现成倍扩大。同时,受过良好教育的体力劳动者的子代在获得各类高等教育机会时均保持并继续扩大着较高的机会优势。本研究采用GSS2003数据,分析技术为事件史的Cox比例风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扩展 机会差异 社会阶层
下载PDF
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双重再生产” 被引量:180
6
作者 李路路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5-118,共14页
本文集中讨论了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变化的关系问题 ,认为在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资源分配的过程 ,但是 ,由国家主导的改良式变迁以及一系列制度性因素 ,决定了阶层间相对关系的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 本文集中讨论了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变化的关系问题 ,认为在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资源分配的过程 ,但是 ,由国家主导的改良式变迁以及一系列制度性因素 ,决定了阶层间相对关系的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重组 ,原有以阶层再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相对关系模式在制度转型过程中仍然被持续地再生产出来。作者认为 ,社会分层模式的构成及变化 ,并非仅仅取决于经济机制或经济—技术理性的功能需求 ,而是同时在社会和政治的过程中被形塑 ,因而是特定制度环境和转型过程的结果。“市场”不仅由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所构成 ,还包含了社会、政治、文化的逻辑和权力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层相对关系模式 制度转型 社会分层结构 再生产
原文传递
关于城市农民工的情绪倾向及社会冲突问题 被引量:164
7
作者 李强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3-67,共5页
作者通过对城市农民工的个案研究发现,农民工对市民群体有很大的不满情绪,心理上有受歧视感,并认为他们与市民的冲突起因常在于市民对他们的歧视,责任在市民一方。这种看法与我们熟知的市民的看法形成鲜明对照。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如... 作者通过对城市农民工的个案研究发现,农民工对市民群体有很大的不满情绪,心理上有受歧视感,并认为他们与市民的冲突起因常在于市民对他们的歧视,责任在市民一方。这种看法与我们熟知的市民的看法形成鲜明对照。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如果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就会造成社会鸿沟,社会冲突不断的局面。文章分析了我国市民与农民工两者关系不协调的原因,并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农民工 社会冲突 情绪倾向 个案 外地人 受歧视 城市居民 市民 售票员 进城农民工
原文传递
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76
8
作者 郭星华 储卉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1-98,共8页
本文试图引入社会距离 (socialdistance)的概念 ,运用问卷调查的结果 ,对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调查结果表明 ,新生代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正在逐渐增大 ,他们缺乏主动介入城市生活的积极性 ,并且感觉... 本文试图引入社会距离 (socialdistance)的概念 ,运用问卷调查的结果 ,对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调查结果表明 ,新生代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正在逐渐增大 ,他们缺乏主动介入城市生活的积极性 ,并且感觉与城市生活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日趋隔离 ,社会距离的增大使得民工群体自愿选择结成自己的社群网络 ,并以此与城市生活产生隔离。本文对社会距离增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认为新一代民工的身份认同变化、城市居民的刻板印象以及传统网络的存在是社会距离增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工 城市居民 社会距离 城市生活 身份认同 社会网络 自我隔离 矛盾心理
下载PDF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 被引量:132
9
作者 郑杭生 李迎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8,共7页
 当前我国的"困难群众"即弱势群体问题比较突出。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和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国家和社会应对弱势人群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支持。过去的社会政策着眼于对弱势群体成员基本物质生活的补偿,...  当前我国的"困难群众"即弱势群体问题比较突出。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和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国家和社会应对弱势人群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支持。过去的社会政策着眼于对弱势群体成员基本物质生活的补偿,而对如何消除社会排斥、促进社会整合以帮助他们最终摆脱困境则关注不足。在建构新的社会政策模式与体系时,应当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康社会 弱势群体 社会救助 政策选择
原文传递
代际互动与家庭凝聚力——东亚国家和地区比较研究 被引量:190
10
作者 杨菊华 李路路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53,共28页
文章使用2006年东亚社会调查的家庭主题调查,构建了宏观层面的社会变迁与代际互动的理论分析框架,比较、分析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家庭凝聚力的现状、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异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首先,现代化的进程并没有导致家... 文章使用2006年东亚社会调查的家庭主题调查,构建了宏观层面的社会变迁与代际互动的理论分析框架,比较、分析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家庭凝聚力的现状、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异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首先,现代化的进程并没有导致家庭功能的衰落,代际之间在日常照料、经济支持、情感慰藉等方面依然存在密切的互动。这些互惠行为反复且经常发生,当亲子的空间距离邻近时更是如此;其次,东亚四地在家庭凝聚力方面表现出巨大差异,在不同维度的凝聚力方面也展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家庭凝聚力在韩国保存最强,台湾地区次之,中国大陆再次,日本最弱。这些有悖于家庭现代化理论的发现也许是尚在进行的、与现代化相抗衡的维系家庭传统的斗争,而这种斗争也许正是延续代际同住、情感联络、实际支持的强大社会压力的折射,致使在社会变革和家庭变迁面前,亲子之间的资源依赖与互补成功地延续着传统的家庭团结力量。可见,家庭凝聚力具有强大的抗逆力性和适应性,深厚的文化积淀超越了现代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家庭凝聚力 亲子同住 情感联络 代际支持
原文传递
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 被引量:152
11
作者 陆益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3-130,共8页
起初以重建社会秩序为目标的户籍制度 ,在文化传统及发展战略选择的路径依赖中 ,逐渐演化成社会控制、资源配置、利益再分配的重要手段。这一制度安排及其演变 。
关键词 户籍制度 结构 变迁
原文传递
中国公民社会的先声——以业主委员会为例 被引量:168
12
作者 夏建中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5-121,共7页
一般说来 ,国家、公民社会与市场是任何一个完整社会中三足鼎立的三个独立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有其行动的独特逻辑 :国家是等级权力的逻辑 ,市场是盈亏逻辑 ,公民社会是自愿主义的逻辑。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社会经... 一般说来 ,国家、公民社会与市场是任何一个完整社会中三足鼎立的三个独立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有其行动的独特逻辑 :国家是等级权力的逻辑 ,市场是盈亏逻辑 ,公民社会是自愿主义的逻辑。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转型 ,在城市住宅小区中出现了业主委员会 ,它是一个居民自治组织 ,业主对自己的利益和社区的公共事务更加关心和主动参与 ,业主和业主委员会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面对物业管理公司的抗议活动 ,维护业主的权益 ,业主委员会积极参与公共领域的讨论。这一切初步体现了公民社会的主要属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社会 业主 业主委员会 公共领域
下载PDF
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64
13
作者 邢淑芬 俞国良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8-84,共7页
社会比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在西方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从社会比较的概念、类型、动机和策略等几个方面,回顾了国外近50年来研究者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脉络;最后,在回顾近几年研究的基础... 社会比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在西方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从社会比较的概念、类型、动机和策略等几个方面,回顾了国外近50年来研究者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脉络;最后,在回顾近几年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比较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比较 上行比较 下行比较
下载PDF
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 被引量:173
14
作者 夏建中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年第2期125-130,共6页
虽然治理理论已经遍布全球、国家和地方的不同层次,正在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治理理论体系和实践系统,但是,社区治理在整个治理理论中所得到的关注还很小,相应的论述也极少。当前治理理论主要有全球治理、民族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三种。实... 虽然治理理论已经遍布全球、国家和地方的不同层次,正在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治理理论体系和实践系统,但是,社区治理在整个治理理论中所得到的关注还很小,相应的论述也极少。当前治理理论主要有全球治理、民族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三种。实际上社区治理与它们一样,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概括三种治理理论共同特点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社区治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为初步建立社区治理理论进行了尝试和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理论 社区 社区治理
下载PDF
论社会分层研究 被引量:112
15
作者 李路路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3-111,共9页
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现象,因而成为社会学理论的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在社会分层理论中,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提供了不同的、但是最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分别对社会分层的本质、决定要素、形式等做出了... 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现象,因而成为社会学理论的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在社会分层理论中,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提供了不同的、但是最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分别对社会分层的本质、决定要素、形式等做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代表了两种在本质上不同的理论取向,今天的理论及相关研究基本上还是在这两个理论框架内发展。近年来,中国的社会分层研究,主题丰富,但深化、拓展不够。在理论层面上,缺乏“问题意识”,理论逻辑较混乱;尚待探索、构建独立的中国社会分层的理论模型。在研究和分析方法上,亟需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研究 社会分层结构 国家社会主义 阶级理论 社会地位 社会结构 社会不平等 社会分层理论 理论模型
原文传递
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 被引量:124
16
作者 李强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4-43,共10页
中国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的区分。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是政治分层为主的社会,那时社会上人们经济不平等程度较低,而政治不平等程度较高,甚至存在较严重的政治歧视。改革开放以后,政治不平等程度大大下降,而经... 中国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的区分。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是政治分层为主的社会,那时社会上人们经济不平等程度较低,而政治不平等程度较高,甚至存在较严重的政治歧视。改革开放以后,政治不平等程度大大下降,而经济不平等程度却大大上升。因此,中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并不简单地就是差距拉大的过程,而是经济上的不平等取代了政治上的不平等。也可以说,政治分层差距的弥合,对于经济分层差距的拉大起到了一种补偿或平衡的作用。由此,作者对于国际社会学界关于市场转型的理论提出质疑。作者认为,在中国,如果说有所谓市场转型的平等化效应的话,那也不是在经济分层方面,而是在政治分层方面。本文也是对于经济学倒“U”型理论提出的一种挑战,认为该理论把眼光仅仅集中在经济分层上,完全忽视了政治分层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分层 经济分层 社会分层 分层差距 不平等程度 收入差距 市场转型 社会不平等 政治地位 文化大革命
原文传递
沉默的大多数:差序格局与环境抗争 被引量:152
17
作者 冯仕政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在遭受环境危害后,只有38.29%的人进行过抗争,高达61.71%的人选择了沉默。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社会关系网络规模越大或势力越强、关系网络的疏通能力越强,对环境危害作... 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在遭受环境危害后,只有38.29%的人进行过抗争,高达61.71%的人选择了沉默。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社会关系网络规模越大或势力越强、关系网络的疏通能力越强,对环境危害作出抗争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则选择沉默的可能性越高。据此可以认为,中国城镇居民面对环境危害时的行为反应深受差序格局的影响;在遭受环境危害后之所以有抗争或沉默的行为差异,是由于在差序格局下,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所能支配和调用的资源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环境抗争 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资本 社会治理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的代际流动模式及其变迁 被引量:148
18
作者 李路路 朱斌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58,204,共19页
利用三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60余年中国社会阶层代际流动的基本状况及其变迁。研究发现,我国总体社会流动率逐步提升,社会开放性呈波浪式变化,而代际继承在各个时期都是代际流动的主导模式。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排斥的... 利用三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60余年中国社会阶层代际流动的基本状况及其变迁。研究发现,我国总体社会流动率逐步提升,社会开放性呈波浪式变化,而代际继承在各个时期都是代际流动的主导模式。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排斥的主要机制从"体制排斥"转向"市场排斥",导致社会机会结构的变迁,代际流动形态也发生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特定阶层的代际继承优势逐渐下降,跨阶层的循环流动越来越困难。社会排斥机制的转变能够提高社会开放性,从而激发社会活力,增强社会合法性;但如果社会优势阶层利用市场排斥机制实现阶层再生产,则未来中国社会仍然存在阶层固化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流动 市场转型 市场排斥
原文传递
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 被引量:137
19
作者 边燕杰 李路路 +1 位作者 李煜 郝大海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再分配体制下形成的单位和地区壁垒,不但限制了职业流动,也导致了同一社会经济地位其资源含量在壁垒之间的差异,使工作单位和出生地成为地位的象征和指示器。对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资料分析表明,单位和地区壁垒效应持续至今,但市... 再分配体制下形成的单位和地区壁垒,不但限制了职业流动,也导致了同一社会经济地位其资源含量在壁垒之间的差异,使工作单位和出生地成为地位的象征和指示器。对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资料分析表明,单位和地区壁垒效应持续至今,但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弱化这些效应。体制外,职业的收入回报在单位之间、地区之间开始趋向平衡,而不同职业的收入差别大大高于体制内,说明体制转型加强了职业的地位含义,也由此扩大了个人和家庭层面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对不平等的大众接受程度如何?地位流动是否机会平等?将是重要的社会学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壁垒 地位资源 地位获得 社会流动
原文传递
中国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回报与社会融合 被引量:148
20
作者 谢桂华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3-124,207,共22页
从移民的自我选择理论和技能转换理论角度,考察并比较了不同户籍性质与流动状态的劳动力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力资本回报率,探讨外来劳动力是否可能实现与本地劳动力在经济地位方面的融合。研究发现,外来劳动力多属于正向自我选择式移... 从移民的自我选择理论和技能转换理论角度,考察并比较了不同户籍性质与流动状态的劳动力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力资本回报率,探讨外来劳动力是否可能实现与本地劳动力在经济地位方面的融合。研究发现,外来劳动力多属于正向自我选择式移民;外来非农户籍的劳动力在流入地劳动力市场不存在融合的障碍,其无论在收入还是人力资本回报率方面都高于当地城镇劳动力;外来农民工虽然在流动的初期处于收入劣势,但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其中的高技能者的收入将追上本地劳动力,并实现经济地位方面的融合,但低技能者的收入劣势无法改变。因此外来劳动力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融合是一种有差别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劳动力 自我选择 技能转换率 收入差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