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0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 被引量:279
1
作者 郑杭生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共5页
农民市民化这一概念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学内涵,目前,无论是从时代背景、政策诉求还是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来看,全面开展农民市民化的研究已极为必要。这种研究的基本进路多种多样,而其中又有一些基本问题和难点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关键词 市民化 新型现代性 研究主题 市民化模式
下载PDF
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76
2
作者 郭星华 储卉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1-98,共8页
本文试图引入社会距离 (socialdistance)的概念 ,运用问卷调查的结果 ,对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调查结果表明 ,新生代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正在逐渐增大 ,他们缺乏主动介入城市生活的积极性 ,并且感觉... 本文试图引入社会距离 (socialdistance)的概念 ,运用问卷调查的结果 ,对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调查结果表明 ,新生代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正在逐渐增大 ,他们缺乏主动介入城市生活的积极性 ,并且感觉与城市生活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日趋隔离 ,社会距离的增大使得民工群体自愿选择结成自己的社群网络 ,并以此与城市生活产生隔离。本文对社会距离增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认为新一代民工的身份认同变化、城市居民的刻板印象以及传统网络的存在是社会距离增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工 城市居民 社会距离 城市生活 身份认同 社会网络 自我隔离 矛盾心理
下载PDF
论我国社区治理的双重困境与创新之维——基于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分析 被引量:202
3
作者 郑杭生 黄家亮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29,共7页
当前,我国的社区治理模式普遍面临着"居委会困境"和"共同体困境",要突破这双重困境,必须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建立起既能够保障居委会自治功能发挥,又能够保障各项行政事务在社区"落地",同时也能够吸纳社区... 当前,我国的社区治理模式普遍面临着"居委会困境"和"共同体困境",要突破这双重困境,必须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建立起既能够保障居委会自治功能发挥,又能够保障各项行政事务在社区"落地",同时也能够吸纳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按照复合治理和参与式治理的社区治理理念,构建多元主体合作的社区治理结构和开放多元的社区自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委会困境 共同体困境 复合治理 参与式治理
原文传递
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 被引量:173
4
作者 夏建中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年第2期125-130,共6页
虽然治理理论已经遍布全球、国家和地方的不同层次,正在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治理理论体系和实践系统,但是,社区治理在整个治理理论中所得到的关注还很小,相应的论述也极少。当前治理理论主要有全球治理、民族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三种。实... 虽然治理理论已经遍布全球、国家和地方的不同层次,正在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治理理论体系和实践系统,但是,社区治理在整个治理理论中所得到的关注还很小,相应的论述也极少。当前治理理论主要有全球治理、民族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三种。实际上社区治理与它们一样,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概括三种治理理论共同特点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社区治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为初步建立社区治理理论进行了尝试和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理论 社区 社区治理
下载PDF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被引量:157
5
作者 郑杭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0,共10页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这两种含义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结构性前提是社会三大部门(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构成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理念性前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这两种含义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结构性前提是社会三大部门(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构成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理念性前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以及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所阐明的关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些深层理念,如以人为本的理念,共赢互利的理念,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理念,现代治理和善治的理念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涉及结构和功能两方面的调整。发展民间组织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建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长效机制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必须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结构性前提和理念性前提 民间组织 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长效机制
原文传递
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社会学发展 被引量:171
6
作者 郑杭生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4,4+220,共8页
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有的全球发展观念,对各种西方理论和学说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回应时代的挑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 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有的全球发展观念,对各种西方理论和学说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回应时代的挑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先后与西北大学、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009年9月,西安)、"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010年8月,伊春),围绕"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根据两届论坛的研讨情况,我们组织了这组专题文章。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郑杭生教授认为,中国社会学在大力推进社会学本土化,在创造学术话语、把握学术话语权方面,走过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长期探索之路。更好地掌握学术话语权,并在理论自觉基础上达致学术话语权的制高点,这是中国社会学从世界学术格局边陲走向中心的一条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学 学术话语 社会学发展 社会学理论 话语权 中国气派 学术格局 意义
原文传递
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结构变迁 被引量:169
7
作者 刘少杰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23,共10页
社会生活网络化,已经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网民队伍快速扩大,网络交往活动日益活跃,以及近些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网络事件,都说明了缺场交往已经迅速扩展,传递经验的地位大幅提升,社会认同的力量得到了明确彰显。这些是网络化引... 社会生活网络化,已经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网民队伍快速扩大,网络交往活动日益活跃,以及近些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网络事件,都说明了缺场交往已经迅速扩展,传递经验的地位大幅提升,社会认同的力量得到了明确彰显。这些是网络化引起的最明显的社会变迁。交往是社会的展开形式,经验是社会的展开过程,权力是社会的支配力量,而当超越空间限制的缺场交往成为沟通交流最活跃、影响层面最广阔的交往方式,传递经验成为可以横向连结且能引导在场经验的主导经验,来自广大社会成员的认同权力改变了社会权力结构之后,社会结构将会因这些基本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人类社会将形成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近两年国际和国内社会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社会事件表明,网络化推进社会变迁已成为不可否认的广泛事实。这些变迁要求,在网络化背景下重新认识在场交往与缺场交往、实地经验与传递经验、实体权力和认同权力的相互关系。中外学术界对社会生活网络化引起的各种变迁做了丰富研究,但往往各持己见、莫衷一是,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还难以形成统一认识,这从思想理论层面反映了网络化引起社会变迁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化 缺场交往 传递经验 社会认同
原文传递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与对策 被引量:139
8
作者 郑杭生 洪大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9,共8页
 中国转型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安全隐患,具体表现为多重风险共生、社会自身在保障安全方面具有脆弱性、社会应对风险的思维具有极化倾向。为了走向更加安全的社会,不仅要充分认识社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而且要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实施多元...  中国转型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安全隐患,具体表现为多重风险共生、社会自身在保障安全方面具有脆弱性、社会应对风险的思维具有极化倾向。为了走向更加安全的社会,不仅要充分认识社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而且要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实施多元化风险管理策略,正确认识国家的作用,高度重视风险教育,积极实践新型发展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转型期 社会安全 风险管理体系 社会风险教育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的代际流动模式及其变迁 被引量:148
9
作者 李路路 朱斌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58,204,共19页
利用三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60余年中国社会阶层代际流动的基本状况及其变迁。研究发现,我国总体社会流动率逐步提升,社会开放性呈波浪式变化,而代际继承在各个时期都是代际流动的主导模式。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排斥的... 利用三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60余年中国社会阶层代际流动的基本状况及其变迁。研究发现,我国总体社会流动率逐步提升,社会开放性呈波浪式变化,而代际继承在各个时期都是代际流动的主导模式。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排斥的主要机制从"体制排斥"转向"市场排斥",导致社会机会结构的变迁,代际流动形态也发生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特定阶层的代际继承优势逐渐下降,跨阶层的循环流动越来越困难。社会排斥机制的转变能够提高社会开放性,从而激发社会活力,增强社会合法性;但如果社会优势阶层利用市场排斥机制实现阶层再生产,则未来中国社会仍然存在阶层固化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流动 市场转型 市场排斥
原文传递
社会治理与公共生活:从连结到团结 被引量:128
10
作者 冯仕政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226,共23页
社会治理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迫切需要一个简约而有统摄性的理论阐述。本文试图以解析"社会"概念为基础,逻辑地、整体地把握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和中心任务。研究发现,"社会"是伴随现代... 社会治理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迫切需要一个简约而有统摄性的理论阐述。本文试图以解析"社会"概念为基础,逻辑地、整体地把握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和中心任务。研究发现,"社会"是伴随现代化进程而发生的一种人类生活形态,社会治理则是"社会"之二重性及其内在张力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其核心内容是调整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关系,中心任务则是争取连结与团结的互动共生,最终形成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公共生活。这样一个主题贯穿于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治理进程。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仍应以小治理为中心,从远期来说,则需要更加重视小治理与大治理的衔接和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社会性 公共性 连结 团结
原文传递
区域差异改革中的国家垄断与收入不平等——基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资料 被引量:121
11
作者 郝大海 李路路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0-124,共15页
本文以有关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型的学术争论为出发点,进一步从理论上审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特别强调“区域差异改革”和“国家垄断部门”两种策略的影响。同时,作者基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GSS2003)的资料(城镇部分),通过构建收入... 本文以有关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型的学术争论为出发点,进一步从理论上审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特别强调“区域差异改革”和“国家垄断部门”两种策略的影响。同时,作者基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GSS2003)的资料(城镇部分),通过构建收入的区域差异模型,估计包括国家垄断部门在内的变量对个人收入的不同效用,全面刻画出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社会转型之后,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模式及其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国家垄断 国家政治权威 收入分配
原文传递
网络化时代的权力结构变迁 被引量:122
12
作者 刘少杰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19,共5页
中国社会生活网络化正在快速推进,微博等网络活动迅速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网络社会的崛起,引起社会生活十分复杂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来自基层社会以社会认同构成的信息权... 中国社会生活网络化正在快速推进,微博等网络活动迅速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网络社会的崛起,引起社会生活十分复杂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来自基层社会以社会认同构成的信息权力,成为最有活力、影响最广泛的新型权力。信息权力的地位凸显、作用放大、横向传递及其特有的运行机制,对于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权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积极参与和正确对待网络活动,可以化解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精神懈怠和能力不足等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权力结构 社会认同 信息权力
下载PDF
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被引量:121
13
作者 陆益龙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6-123,共8页
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基本问题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从乡村社会转型的历史和经验事实来看,经历了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的中国乡村社会,其基本性质是后乡土性的。后乡土中国主要体现为: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 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基本问题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从乡村社会转型的历史和经验事实来看,经历了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的中国乡村社会,其基本性质是后乡土性的。后乡土中国主要体现为: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及维续意味着部分"乡土性"特征的留存;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乡村结构的分化和多样化;乡村社会空间的公共性越来越强。后乡土中国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农民何以获得公平的市场机会问题。后乡土中国的未来出路在于从制度、文化和市场的协调关系上激活有利于乡村劳动力转化为有效率发展的运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中国 后乡土中国 基本问题 未来出路
下载PDF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与中国社会学使命 被引量:119
14
作者 郑杭生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21,242,共10页
根据中国社会学百多年发展的轨迹和中国社会学前辈艰辛探索学科本土化的启示,在我看来,探索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且正确的研究路径是: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外,跳出国外;正确总结"中国理念",科学概... 根据中国社会学百多年发展的轨迹和中国社会学前辈艰辛探索学科本土化的启示,在我看来,探索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且正确的研究路径是: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外,跳出国外;正确总结"中国理念",科学概括"中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 中国理念 理论自觉
原文传递
社会互构论的提出——对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审视和快速转型期经验现实的反思 被引量:99
15
作者 郑杭生 杨敏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32,共12页
 本文对旧式现代性的危机和新型现代性的崛起,及其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社会学的分裂传统和当代建构主义社会学的重建努力做了清理和评述。在对当代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的社会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在经历的重大变化...  本文对旧式现代性的危机和新型现代性的崛起,及其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社会学的分裂传统和当代建构主义社会学的重建努力做了清理和评述。在对当代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的社会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在经历的重大变化的研究基础上,本文正式提出了社会互构论———一种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学基本理论,并对这一理论做了概括性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互构论 社会学 学术传统 个人 自然 社会 中国 社会转型 现代性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 被引量:99
16
作者 陆益龙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56,共9页
实施乡村振兴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推进路径进行理论辨析,旨在更加科学合理地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本质... 实施乡村振兴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推进路径进行理论辨析,旨在更加科学合理地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要通过农业变革,实现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农村现代化的真实内涵则是乡村主体性的维续和乡村新的发展。在乡村振兴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即以粮食安全为核心、以农户为主体、由农民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的多样性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化 农村现代化 农村建设
下载PDF
经济增长与幸福感——解析伊斯特林悖论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97
17
作者 李路路 石磊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5-120,共26页
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以中国为例分析了伊斯特林悖论的形成机制。本文通过构建一种多元分层动态的幸福感分析范式,分析了主观幸福感形成过程中多变量以及微观幸福变量基于宏观经济发展的条件效应,进而揭示了伊斯特林... 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以中国为例分析了伊斯特林悖论的形成机制。本文通过构建一种多元分层动态的幸福感分析范式,分析了主观幸福感形成过程中多变量以及微观幸福变量基于宏观经济发展的条件效应,进而揭示了伊斯特林悖论的形成机制。本文发现,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居民的需求类型逐渐由物质型向发展享受型升级,由个人的物质财富所带来的幸福回报不断削弱;另一方面,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引发了强烈的相对剥夺效应,消除了由经济发展本身所带来的幸福回报,由此造成主观幸福感水平并没有随经济高速增长显著提升,而是呈现出相对停滞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特林悖论 主观幸福感 宏观经济发展 需求转型 社会不平等
原文传递
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人力资本收益 被引量:89
18
作者 刘精明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9-119,共31页
转型期我国教育收益率普遍提高,但其中的具体机制和过程如何,学界鲜有深入而详细的讨论。本研究结合具体的社会改革进程,从新结构主义视角探讨了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分割及其结构特征的变化,并以此解释了不同部门中人力资本收益模式发生变... 转型期我国教育收益率普遍提高,但其中的具体机制和过程如何,学界鲜有深入而详细的讨论。本研究结合具体的社会改革进程,从新结构主义视角探讨了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分割及其结构特征的变化,并以此解释了不同部门中人力资本收益模式发生变化的原因。国家规制性力量的作用、市场制度中的绩效原则以及与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关系,共同决定了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力资本回报差异的基本格局。实证数据来自1996、2003年两次全国性社会调查,实证结果表明,各部门人力资本收益率的变化并不与市场化方向相一致,而是呈现出诸多社会转型期的非常态特征。人力资本收益率并非纯粹的市场化程度指标,它的变化还深刻地反映了转型期群体间利益关系的变化和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部门分割 人力资本收益率
原文传递
数字乡村建设中“乡村不动”问题的成因与化解 被引量:78
19
作者 刘少杰 周骥腾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5-45,共11页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数字乡村建设,探索网络化时代乡村社会的内生发展道路,是当下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的重要课题。如果将数字乡村建设嵌入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就会发现梁...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数字乡村建设,探索网络化时代乡村社会的内生发展道路,是当下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的重要课题。如果将数字乡村建设嵌入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就会发现梁漱溟提出的“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问题正是理解数字乡村建设推进路径的重要切入点。民国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理论反思对当下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在理性建构与传统承继的辩证统一中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要以典型示范和感性导引为推进路径,发挥“家”作为经营主体的优势与潜力,动员“中坚农民”的主体力量,对弱势群体“数字赋能”,如此才能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实现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数字乡村 内生动力 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
下载PDF
“理想类型”与本土特质——对社会治理的一种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79
20
作者 郑杭生 《社会学评论》 2014年第3期3-11,共9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治理的中国化创新探索,充分体现了治理的理想类型与改革的本土特质这两种视野的统一。较之于统治和管理,作为理想类型的治理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更能发挥三大主体的各自优势、形成彼此的良性互动。中国社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治理的中国化创新探索,充分体现了治理的理想类型与改革的本土特质这两种视野的统一。较之于统治和管理,作为理想类型的治理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更能发挥三大主体的各自优势、形成彼此的良性互动。中国社会治理的本土创新探索集中体现在社会治理方式的改进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四个治理"原则,正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治理具体制度的框架。中国的社会治理体制改革贯穿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形成了与西方观点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理念与观点,走出了一条理想类型与本土特质恰切结合的改革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类型 本土特质 社会治理 “四个治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