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度变迁中的政党中心主义 被引量:147
1
作者 杨光斌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6,31,共7页
本文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提出了不同于英国-美国的商人阶层主导式现代化、法国-德国-日本的官僚体系主导式现代化,俄国-中国以及很多后发国家走了一条政党组织主导的现代化模式,并据此提出了政党中心主义。在理论上,政党中心主义将是... 本文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提出了不同于英国-美国的商人阶层主导式现代化、法国-德国-日本的官僚体系主导式现代化,俄国-中国以及很多后发国家走了一条政党组织主导的现代化模式,并据此提出了政党中心主义。在理论上,政党中心主义将是对长期主导国际社会科学的国家中心主义、尤其是社会中心主义的挑战。在国家治理层面,本文提出发展道路的不可复制性以及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不可或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变迁 国家与社会关系 政党中心论
下载PDF
论作为“中国模式”的民主集中制政体 被引量:91
2
作者 杨光斌 乔哲青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19,共17页
作为政体的民主集中制在国际社会科学理论上的位置远远不能匹配其实践中的重要性,需要"找回民主集中制"。作为中国模式本身或者最核心制度的民主集中制,不但是一种组织良好的秩序,而且其在元理论上有诸多值得重新发掘之处,比... 作为政体的民主集中制在国际社会科学理论上的位置远远不能匹配其实践中的重要性,需要"找回民主集中制"。作为中国模式本身或者最核心制度的民主集中制,不但是一种组织良好的秩序,而且其在元理论上有诸多值得重新发掘之处,比如民主集中制所表述的真实的政治关系、民主与集中之间的动态的结构性均衡特征、政治属性上的民主主义、文化机理上的集体之善、政治思想上的民本主义以及运行机制上的民主形式。在实践中,作为政体的民主集中制,不但是宪法上所规定的国家机构和央地关系的组织原则,还是改革开放之后政治经济关系、国家社会关系的事实性组织原则。更重要的是,作为权力结构的民主集中制同时还是决策过程的一般原则,做到了形式与过程的统一,这是其他现代政体所不具有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模式 民主集中制 政体
原文传递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司法调节 被引量:59
3
作者 刘海波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6-44,共9页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结构关系主要有两种模式 :相互控制和重叠统治。相互控制模式的设计使得各级政府在组成、立法和执行上相互依赖 ,通过立法、行政过程中的体制保障机制来协调政府间的关系。这种方式有诸多弊端。用司法方式调节中央和地...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结构关系主要有两种模式 :相互控制和重叠统治。相互控制模式的设计使得各级政府在组成、立法和执行上相互依赖 ,通过立法、行政过程中的体制保障机制来协调政府间的关系。这种方式有诸多弊端。用司法方式调节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 ,通过裁决个别纠纷 ,可以间接协调政府间关系 ,其方式有不为人注意的重大好处。中央与地方关系难题的治本之策是吸收重叠统治模式的优点并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司法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相互控制模式 重叠统治模式 司法调节 中国
原文传递
合法性概念的滥用与重述 被引量:67
4
作者 杨光斌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9,125,共18页
“无选举授权就没有合法性”已经是很多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政治表达。然而,它在合法性概念体系中的地位如何?合法性理论的“立法者”韦伯意指政权的合法律性和有效性;半个世纪之后的冷战时期,为了配合熊彼特对民主概念的颠覆... “无选举授权就没有合法性”已经是很多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政治表达。然而,它在合法性概念体系中的地位如何?合法性理论的“立法者”韦伯意指政权的合法律性和有效性;半个世纪之后的冷战时期,为了配合熊彼特对民主概念的颠覆性改造,美国政治学家李普塞特复活并重构了合法性概念,将选举式民主纳入合法性理论,即所谓的合法性来自选举授权。但是,选举授权不仅未能避免20世纪60~70年代西方政治危机,第三世界国家更因此出现政治衰败。为此,亨廷顿响亮地提出不能进行有效治理(统治)的政府不但不具有合法性,还是不道德的。自由主义者罗尔斯和新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在20世纪7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影响世界的研究西方政治合法性的著作。提倡“反思平衡”的罗尔斯不但论证了西方政治自由主义的合法性问题,还为非西方社会的合法性政治提出一个本文所概括的“良序合宜政体”。这是思想市场上的一个巨大反讽,当罗尔斯反复强调不能依据西方社会条件而判断非西方国家政权的合理性合法性时,中国学者依然在依据那些为西方定制的理论而评判中国政治的合法性。即使在西方知识脉络上,合法性也是一个包含了合法律性、有效性、人民性和正义性的概念体系,而且有效性是所有合法性理论流派的最大公约数。合法性概念的滥用只是中国社会科学令人难以置信的落后性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法性 有效性 统治能力 人民性 正义性
原文传递
基础的基础:认证与国家基本制度建设 被引量:53
5
作者 欧树军 《开放时代》 CSSCI 2011年第11期80-101,共22页
无"知"无以"行",国家行动需要认证基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税收服从、基本社保体系和社会经济干预能力上的强弱差异,常为人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国家认证能力的差异。本文试图建构国家认证能力的理论... 无"知"无以"行",国家行动需要认证基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税收服从、基本社保体系和社会经济干预能力上的强弱差异,常为人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国家认证能力的差异。本文试图建构国家认证能力的理论体系。可以说,认证是国家行动最为基础的环节,认证能力是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有效的认证体系是国家基本制度建设的基础。社会知识越是繁多,社会问题越是复杂,国家越需要全面的事实和统一的规范,越需要建构有效的认证体系。如果不能让绝大多数人进入认证体系,也就无法准确把握绝大多数人的需求与期望,无法切实为绝大多数人服务,这不仅会削弱各类政策的针对性,加大执行成本,拖延国家基本制度建设的进程,长远看来,也会损害人们对现行体制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证 基础权力 国家基本制度建设 认证国家
原文传递
在正式制度激励与非正式制度激励之间——国家治理的激励机制分析 被引量:43
6
作者 任剑涛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0-147,共8页
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治理者是需要激励的群体。治理者作为掌握国家权力的群体,其行为被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激励机制所驱动。比较而言,中国的国家治理者群体处在一种正式制度激励衰变而非正式制度激励效用增长的状态。这是中国治... 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治理者是需要激励的群体。治理者作为掌握国家权力的群体,其行为被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激励机制所驱动。比较而言,中国的国家治理者群体处在一种正式制度激励衰变而非正式制度激励效用增长的状态。这是中国治理者群体处于低绩效的治理窘境的主要原因。为此,将激励机制重新塑造为正式制度激励为主、非正式制度激励为辅的正常治理状况,就成为建构当代中国有效激励治理者积极作为机制的关键问题。而建构这一机制的前提,不是重建执政者所熟悉的道德化体制,而是要建构真正有利于激发治理者积极作为的法治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式制度激励 非正式制度激励 国家治理 腐败 法治
下载PDF
村民自治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之路 被引量:28
7
作者 景跃进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1期42-46,共5页
20世纪后期在中国农村广为推行的村民自治活动 ,虽然其发展呈现出很高程度的不平衡性 ,效果也没有预期的那样理想 ,但这并不影响这一实践所具有的深刻的理论反思价值。本文尝试从四个不同的维度———政治过程的逻辑置换、主流民主理论... 20世纪后期在中国农村广为推行的村民自治活动 ,虽然其发展呈现出很高程度的不平衡性 ,效果也没有预期的那样理想 ,但这并不影响这一实践所具有的深刻的理论反思价值。本文尝试从四个不同的维度———政治过程的逻辑置换、主流民主理论的突破、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型 ,以及探索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之路 ,分析村民自治对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可能具有的实践功能和潜在的理论意义。在此基础上 ,作者讨论了村民自治实践与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关系问题 ,主张面向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中国特色 民主政治 制度创新
原文传递
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宗教信仰、道德信念与秩序问题 被引量:29
8
作者 任剑涛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6-46,203-204,共21页
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的特质是一种与基督教"外在超越"旨趣不同的"内在超越"。分析起来,这种断定主要是基于基督教对儒家构成的宗教压力与政治压力导致的。传统儒家既不追求宗教意义的超越,也不追求本体论—知识论... 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的特质是一种与基督教"外在超越"旨趣不同的"内在超越"。分析起来,这种断定主要是基于基督教对儒家构成的宗教压力与政治压力导致的。传统儒家既不追求宗教意义的超越,也不追求本体论—知识论意义上的超越。与宗教超越重视上帝与人的关系、本体论—知识论重视超验—经验架构相比,儒家思想乃是高度看重人的德性修养与境界提升的伦理体系。在现代处境中,没有必要将儒学的宗教性引为儒家价值辩护的方式。从一个社会—政治共同体必需的人心—社会秩序来看,儒家强调的基于道德信念的相关秩序安排,具有同基督宗教一样的收摄人心、整合社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超越 外在超越 宗教信仰 道德信念 秩序建构
原文传递
从帝制中国、政党国家到宪制中国: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三次转型 被引量:26
9
作者 任剑涛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6-94,共19页
中国的现代建国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帝制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静态地展现了帝制中国、民族国家、政党国家与宪政国家四个国家面相。而动态地呈现出从帝制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变的、三次结构性变迁的复杂过程。其中,民族... 中国的现代建国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帝制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静态地展现了帝制中国、民族国家、政党国家与宪政国家四个国家面相。而动态地呈现出从帝制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变的、三次结构性变迁的复杂过程。其中,民族国家的国家形态昙花一现,政党国家成为国家建构的主流形式。20世纪中国出现了由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创制的两个政党国家实体。但两个政党国家实体在不同处境中遭遇到难以克服的运作困难。迈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规范运作形式———宪政国家,是中国国民党建构的政党国家实体既成的政治结局,而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国家实体也以建构法治国家的形式,走向民族国家的立宪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制中国 民族国家 政党国家 宪制中国 国家建构
下载PDF
信访制度是否适应时代潮流 被引量:25
10
作者 任剑涛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32,共6页
现代大型复杂国家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国家治理信息的科层传递、央地传递,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资源。中国的信访制度在国家基本制度安排扭曲的情况下,本身也必定被扭曲。解决信访制度缺陷的根本出路,在于建构健全的宪政民主制度,... 现代大型复杂国家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国家治理信息的科层传递、央地传递,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资源。中国的信访制度在国家基本制度安排扭曲的情况下,本身也必定被扭曲。解决信访制度缺陷的根本出路,在于建构健全的宪政民主制度,由此保证国家治理信息的通畅传递,为国家的善政—良治提供真实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访制度 民主体制 集权体制 国家治理 信息传递
原文传递
祛魅、复魅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被引量:24
11
作者 任剑涛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4-144,共11页
按照马克斯.韦伯对现代精神特质的概括,现代就是"理性祛除巫魅"。祛魅作为现代处置神性信仰与公共秩序二元化方略的准确反映,长期以来被人们解读为一种反对宗教介入公共生活的现代姿态。其实,这种偏狭的"现代"忽略... 按照马克斯.韦伯对现代精神特质的概括,现代就是"理性祛除巫魅"。祛魅作为现代处置神性信仰与公共秩序二元化方略的准确反映,长期以来被人们解读为一种反对宗教介入公共生活的现代姿态。其实,这种偏狭的"现代"忽略了信仰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并因此无法完整理解现代生活公私两个世界的互动关系。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宗教的复兴运动促使人们在祛魅之外看到由复魅象征着的人类另一种生活模式。由此人们可以认识到宗教之于人心秩序、理性之于社会秩序的高度相关性。宗教的价值就此再获肯定。而掌握世俗权力的人们,也就不再具有以无神论的方式处置有神论问题的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魅 复魅 社会秩序 无神论 有神论
下载PDF
走出韦伯神话--《儒教与道教》发表百年后之反思 被引量:20
12
作者 苏国勋 黄万盛 +11 位作者 吴飞 何蓉 梁治平 马小红 泮伟江 赖骏楠 高超群 吴增定 陈明 方朝晖 任锋 姚中秋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62,共52页
韦伯之《儒教与道教》一书,连同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许多人接受了韦伯或者漫画化了的韦伯观念,即只有新教支持资本主义,儒家不利于经济发展。清算韦伯是儒家在思想学术上得到重估的前提... 韦伯之《儒教与道教》一书,连同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许多人接受了韦伯或者漫画化了的韦伯观念,即只有新教支持资本主义,儒家不利于经济发展。清算韦伯是儒家在思想学术上得到重估的前提之一。为此,弘道书院联合开放时代杂志社,借韦伯《儒教与道教》一书出版百周年之际,邀请多个学科领域中对韦伯已有所反思的学者,于2016年1月22日在北京举办题为"走出韦伯神话"的第二次开放时代工作坊。以下文字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并经发言者审定。因篇幅限制,编辑时略有删节。发言者发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 道教 儒教 反思 神话 中国知识界 经济发展
原文传递
走出集权—分权的二元对立误区——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集权与分权问题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杨光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5,共5页
流行的集权—分权二元对立思维使很多人对权威下的分权改革抱有疑问。本文首先指出《决定》中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实就是建立"有能力的有限政府",并通过梳理一些基础性概念,诸如行政性分权与市... 流行的集权—分权二元对立思维使很多人对权威下的分权改革抱有疑问。本文首先指出《决定》中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实就是建立"有能力的有限政府",并通过梳理一些基础性概念,诸如行政性分权与市场化分权及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法权与治权之间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时间性"以及制度变迁中的关键时刻与常规时期,说明为什么不能将集权与分权简单对立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权 分权 国家治理体系 有能力的有限政府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中的中国共产党调适性——海外中国研究的视角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春峰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2-222,共11页
在最近的十余年中,西方学界出现了对中国共产党调适性的研究,它以共产党国家体制持久性为研究问题,以中国共产党的能动行为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共产党在变化环境中的调适现象。文章认为,这一研究有着西方式的问题意识,对中国共产党在变... 在最近的十余年中,西方学界出现了对中国共产党调适性的研究,它以共产党国家体制持久性为研究问题,以中国共产党的能动行为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共产党在变化环境中的调适现象。文章认为,这一研究有着西方式的问题意识,对中国共产党在变化环境中的能动做出了多层面的分析,带动了以党为中心的研究范式的复兴。但是,这一研究仍受限于西方政治理论与政治文化场景的影响,有其内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调适性 变化 政治理论
原文传递
认证:国家能力的基础 被引量:16
15
作者 欧树军 《文化纵横》 2014年第1期42-46,共5页
今日中国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大变局当中,大变局催生了大流动。大流动让这个时代变得难以治理,甚至难以识别。这种社会知识的匮乏导致的不透明,增加了少数人逃避国家权力扩张的空间,同时也降低了公共服务的便利程度、供给效率和均等化... 今日中国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大变局当中,大变局催生了大流动。大流动让这个时代变得难以治理,甚至难以识别。这种社会知识的匮乏导致的不透明,增加了少数人逃避国家权力扩张的空间,同时也降低了公共服务的便利程度、供给效率和均等化,进而影响了多数人的生活质量,损耗着人们对体制的信心和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能力 认证 社会知识 权力扩张 公共服务 供给效率 生活质量 少数人
原文传递
港台青年中国认同缺失问题之比较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龙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2-87,共6页
2014年发生在港台地区的几个事件暴露出港台青年一代存在严重的中国认同缺失问题,这将(已)导致港台民主走向异化,可能进一步加剧陆港关系紧张,并且给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究其原因,主要有港台青年的中国认同教育缺失... 2014年发生在港台地区的几个事件暴露出港台青年一代存在严重的中国认同缺失问题,这将(已)导致港台民主走向异化,可能进一步加剧陆港关系紧张,并且给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究其原因,主要有港台青年的中国认同教育缺失,长期丑化内地(大陆)政治制度的教育和宣传,以及泛民派(绿营)对港台青年中国认同的破坏。未来有必要在强化港台青年中国认同的思路上坚持包容性身份认同和从属性身份认同的统一,在具体对策上相互借鉴,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青年 香港青年 中国认同 国家认同
下载PDF
“看得见的宪政”:理解中国宪法的财政权力配置视角 被引量:13
17
作者 欧树军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90-1013,共24页
如果说政治权力的配置是宪政体制的核心,那么作为任何政治共同体存活须臾离不开的血液,财政权力就是最不可或缺的政治权力,财政权力配置堪称所有政治体制大厦的根基。财政权力配置有自身对权力的政治分工和权力制约规则,财、人、事的合... 如果说政治权力的配置是宪政体制的核心,那么作为任何政治共同体存活须臾离不开的血液,财政权力就是最不可或缺的政治权力,财政权力配置堪称所有政治体制大厦的根基。财政权力配置有自身对权力的政治分工和权力制约规则,财、人、事的合力决定着其他政治权力的运行机制及其实效。收入、支出、转移支付、预算、决算和审计六项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组成的财政权力配置,以宪法、税法、预算法、转移支付法等宪法性法律为主要表现形式,是最可能"看得见的宪政",也是最关键的宪法实践。由是观之,1994年的中国分税制改革,前所未有地重新配置了共和国的财政权力,可以说是中国宪法实践的一次影响深远的重大转型。而围绕分税制改革及其实效、历时三十余年、今天仍在持续的社会大辩论,也表明有必要从静态宪法观转向动态宪法观,把宪政视为不断自我修补、永远臻于完善的动态过程,这将有助于发现鲜活的中国宪法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分工 内部制约 财政权力配置 动态宪法 宪法规则
原文传递
翻译的政治:马儒翰与第一次鸦片战争 被引量:12
18
作者 胡其柱 贾永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90,101,共6页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都存在语言沟通的难题。但是,英方由于聘用马儒翰等人担任翻译,有效解决了政治沟通和情报收集等问题。他们充分借助马儒翰等人的中文知识,作出了合理的战略决策和军事安排。而反观中方,林则徐之后的几个主帅,出于...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都存在语言沟通的难题。但是,英方由于聘用马儒翰等人担任翻译,有效解决了政治沟通和情报收集等问题。他们充分借助马儒翰等人的中文知识,作出了合理的战略决策和军事安排。而反观中方,林则徐之后的几个主帅,出于怀疑汉人、明哲保身等心理,竟将为数不多的几个译员拒之门外,倚赖英方的马儒翰"居中翻译"。在缺乏翻译的情况下,清军前线主帅根本无法摸清敌人的真实动向,更无法核对所签条约文本的准确性。结果,清政府不但丧失了战争主动权,也丧失了谈判主动权,造成了很多原本可避免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儒翰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翻译政治
下载PDF
党权、异地任职与中央控制——从三个案例看地方治理的权力畸变与制度矫正 被引量:13
19
作者 任剑涛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8-116,共9页
本文以三个案例分析中国地方治理三个向度的权力畸变:一是地方党权的上级任命制度导致买官卖官的权力变异,二是本地任职的政府官员经营家族生意产生的权钱勾连,三是中央下派领导到地方任职引发的权力寻租。分析三个案例旨在说明,在现行... 本文以三个案例分析中国地方治理三个向度的权力畸变:一是地方党权的上级任命制度导致买官卖官的权力变异,二是本地任职的政府官员经营家族生意产生的权钱勾连,三是中央下派领导到地方任职引发的权力寻租。分析三个案例旨在说明,在现行干部任用由上级、甚至中央权力统一控制的体制下,不管是干部党内任职、异地任职或是中央下派,都使地方权力脱离开了地方治理,各种权力均成为异地化、虚悬性的存在,与地方治理的客观需求完全无关。这是造成今天中国地方治理乱象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解决中国地方治理乱象的唯一出路,就是建构就地化的权力自治与制衡制度,从而保证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各有针对、各负其责、相互支持,进而保障地方治理的绩效和国家治理的基本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权 异地任职 中央控制 权力畸变 制度矫正
下载PDF
胡适与国家认同 被引量:11
20
作者 任剑涛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2-145,共24页
在中国从古典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必须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认同。胡适也处在这样的状况中。对于胡适而言,古典帝国时代的中国文化,始终是他要表达忠诚和倾慕的对象。但在文化意义上的"祖国"与政治上正在建构... 在中国从古典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必须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认同。胡适也处在这样的状况中。对于胡适而言,古典帝国时代的中国文化,始终是他要表达忠诚和倾慕的对象。但在文化意义上的"祖国"与政治上正在建构之中的现代"中国"之间,胡适的国家认同出现了相当程度的紊乱。对于祖国的传统文化,胡适一直是尊重和自豪的。但对于建构中的现代"中国"这一政治实体,由于没有坐实在他所理想的宪政民主平台上,因此他的认同态度是复杂的:对于20世纪中国建构的两个政党国家而言,胡适均不太认同,但对两者的具体认同态度又有明显差异。而在中国与美国的国家建构与认同差别的体认上,胡适确定了自己国家认同的典范形式——宪政民主国家,并期待中国的国家建构能够落定在这样的国家平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国家转型 国家认同 政党国家 宪政国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