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5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压力型体制”下的政治激励与地方环境治理 被引量:240
1
作者 冉冉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118,共8页
环境的恶化及其衍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被广泛视作中国崛起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现有的研究倾向于将中国的环境危机归结为地方环境治理的失败,认为地方政府及官员应对其负主要责任。这种研究思路对导致地方环境治理失败背后... 环境的恶化及其衍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被广泛视作中国崛起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现有的研究倾向于将中国的环境危机归结为地方环境治理的失败,认为地方政府及官员应对其负主要责任。这种研究思路对导致地方环境治理失败背后的制度性原因和中央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责任研究不足。文章旨在讨论中央政府的政治激励与地方环境治理的关系。根据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是目前中央政府鼓励地方官员进行环境治理的一种制度性政治激励模式,带有明显的"压力型体制"的特征。实践中,环境治理绩效与官员的仕途升迁没有实质性联系,未能起到有效的政治激励作用。这种以指标和考核为核心的"压力型"政治激励模式,在指标设置、测量、监督等方面存在着制度性缺陷,导致地方官员将操纵统计数据作为地方环境治理的一个捷径,从而造成了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公信力流失,这也是地方环境治理失败的根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激励 压力型体制 干部考核指标体系 地方环境治理
原文传递
制度变迁中的政党中心主义 被引量:147
2
作者 杨光斌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6,31,共7页
本文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提出了不同于英国-美国的商人阶层主导式现代化、法国-德国-日本的官僚体系主导式现代化,俄国-中国以及很多后发国家走了一条政党组织主导的现代化模式,并据此提出了政党中心主义。在理论上,政党中心主义将是... 本文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提出了不同于英国-美国的商人阶层主导式现代化、法国-德国-日本的官僚体系主导式现代化,俄国-中国以及很多后发国家走了一条政党组织主导的现代化模式,并据此提出了政党中心主义。在理论上,政党中心主义将是对长期主导国际社会科学的国家中心主义、尤其是社会中心主义的挑战。在国家治理层面,本文提出发展道路的不可复制性以及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不可或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变迁 国家与社会关系 政党中心论
下载PDF
关于国家治理能力的一般理论——探索世界政治(比较政治)研究的新范式 被引量:85
3
作者 杨光斌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22,共18页
社会科学的价值在于其对时代性问题的回应和解决,但是在观念化的世界政治中,"时代主题"可能是有违世界真相的一种虚幻,由此而产生的研究范式只能误导思想界乃至有关国家的政治发展,比较政治学中的研究现代化主题的结构功能主... 社会科学的价值在于其对时代性问题的回应和解决,但是在观念化的世界政治中,"时代主题"可能是有违世界真相的一种虚幻,由此而产生的研究范式只能误导思想界乃至有关国家的政治发展,比较政治学中的研究现代化主题的结构功能主义范式(1950s—1970s)和研究民主化主题的转型学范式(1980s—2010s)均有此嫌疑,因此比较政治学迫切需要替代性的新主题和新范式。鉴于转型范式的失败即第三波民主化之后"无效民主"的普遍性,西方也提出了种种治理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只不过基调不变的社会中心主义的民主化理论——发展理论的新说法而已,它们依然是西方国家自己的内在需要而非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要。本文强调,即使在政治主题为"治理"的时代,治理的核心是治理能力问题,而理解国家治理能力理论的前提离不开古老的但是已经变化后的国家权力理论,国家权力的基本面向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直接影响着大国兴衰,这是大历史的线索,也是"反事实法"的比较政治研究的发现。据此,国家治理能力其实是协调国家权力关系的能力,它由"体制吸纳力—制度整合力—政策执行力"构成,作为一种祛价值化的实践性理论,具有系统性、分层性和非对称性的特征。不同于比较政治学前60年流行的意识形态化的必然是"制造问题"的研究范式,国家治理能力理论的追求是为了"解决问题"。以国家治理能力理论研究世界政治,发现不同的国家在不同层面各有长短,均面临不同层面的治理危机,不存在包治百病的对所有国家都适用的总体性"解决方案"。国家治理能力理论是一种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发展而演绎出来的、并具有亚里士多德式政治学的学术而非观念至上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政治学 国家治理能力 国家权力 体制吸纳力 制度整合力 政策执行力
原文传递
当前中国“集体行动”研究述评 被引量:71
4
作者 王国勤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4-273,共10页
有关集体行动的研究在国内学界正成为一个跨学科的显题,本文旨在对这一研究领域作一个简要的考察并提出一些判断。作者发现,目前对于集体行动的研究,在研究取向和方法上,运用结构性分析居多而过程分析较少;运用理性主义分析居多而建构... 有关集体行动的研究在国内学界正成为一个跨学科的显题,本文旨在对这一研究领域作一个简要的考察并提出一些判断。作者发现,目前对于集体行动的研究,在研究取向和方法上,运用结构性分析居多而过程分析较少;运用理性主义分析居多而建构主义分析较少;另一方面,在过程分析和建构主义分析的运用逐渐增多的同时,多种研究取向和方法也开始有相互融合的趋势。在研究议题上,既有研究主要涉及集体行动发生的原因、政治机会机构、动员结构、策略和手段、话语等方面,有点遗憾是,大部分研究在这些议题上缺乏足够的理论关怀以及必要的实证方法的支撑。值得注意的是,新的集体行动或者集体行动的新的特征的大量出现,挑战了很多既有的理论,它需要研究者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行动 结构分析 过程分析
下载PDF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司法调节 被引量:59
5
作者 刘海波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6-44,共9页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结构关系主要有两种模式 :相互控制和重叠统治。相互控制模式的设计使得各级政府在组成、立法和执行上相互依赖 ,通过立法、行政过程中的体制保障机制来协调政府间的关系。这种方式有诸多弊端。用司法方式调节中央和地...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结构关系主要有两种模式 :相互控制和重叠统治。相互控制模式的设计使得各级政府在组成、立法和执行上相互依赖 ,通过立法、行政过程中的体制保障机制来协调政府间的关系。这种方式有诸多弊端。用司法方式调节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 ,通过裁决个别纠纷 ,可以间接协调政府间关系 ,其方式有不为人注意的重大好处。中央与地方关系难题的治本之策是吸收重叠统治模式的优点并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司法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相互控制模式 重叠统治模式 司法调节 中国
原文传递
政治传播中的框架效应——国外研究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57
6
作者 马得勇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70,126-127,共13页
本文对国外政治传播领域中广受关注的框架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文章首先对国外有关框架和框架效应的界定、框架类型的相关文献做了梳理,对西方学者关于框架与议程设置、启动、说服等相关概念的异同进行了述评,然后对框架效... 本文对国外政治传播领域中广受关注的框架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文章首先对国外有关框架和框架效应的界定、框架类型的相关文献做了梳理,对西方学者关于框架与议程设置、启动、说服等相关概念的异同进行了述评,然后对框架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影响框架效应的因素、框架效应对民主的影响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评析。文章指出,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和重叠,但议程设置理论较少关注公众自身的特性以及在何种情境下媒体信息(或精英话语、政党倾向)会对舆论倾向产生作用,而这些方面恰好是框架研究的重点。文章还指出,框架的心理机制奠基于心理学的前景理论和社会学的信息简化理论。影响框架效应的因素可分为框架自身的特性、受众的特性和框架发生的具体情境三类。文章还介绍了西方学者关于框架效应对民主体制的挑战以及学者们对该问题的回应。在此基础上,文章就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估,认为中国学界需要借鉴和学习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展开更多的以实证为基础的政治传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 框架效应 政治传播 公共舆论 议程设置
原文传递
基础的基础:认证与国家基本制度建设 被引量:53
7
作者 欧树军 《开放时代》 CSSCI 2011年第11期80-101,共22页
无"知"无以"行",国家行动需要认证基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税收服从、基本社保体系和社会经济干预能力上的强弱差异,常为人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国家认证能力的差异。本文试图建构国家认证能力的理论... 无"知"无以"行",国家行动需要认证基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税收服从、基本社保体系和社会经济干预能力上的强弱差异,常为人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国家认证能力的差异。本文试图建构国家认证能力的理论体系。可以说,认证是国家行动最为基础的环节,认证能力是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有效的认证体系是国家基本制度建设的基础。社会知识越是繁多,社会问题越是复杂,国家越需要全面的事实和统一的规范,越需要建构有效的认证体系。如果不能让绝大多数人进入认证体系,也就无法准确把握绝大多数人的需求与期望,无法切实为绝大多数人服务,这不仅会削弱各类政策的针对性,加大执行成本,拖延国家基本制度建设的进程,长远看来,也会损害人们对现行体制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证 基础权力 国家基本制度建设 认证国家
原文传递
公共与公共性:一个概念辨析 被引量:49
8
作者 任剑涛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65,共8页
关于公共的讨论,构成政治哲学界的一大热点。但人们通常是以"公共性"概念来替换"公共"概念,并由此给公共下定义。本文特别强调,公共与公共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共是一个实质性的概念,而公共性是一个形式性的概念... 关于公共的讨论,构成政治哲学界的一大热点。但人们通常是以"公共性"概念来替换"公共"概念,并由此给公共下定义。本文特别强调,公共与公共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共是一个实质性的概念,而公共性是一个形式性的概念。在这种区分的前提条件下,本文进一步对公共概念与相近概念,诸如群体、集体、群众、社会和整体之间的区分加以界定,进而对中西方政治理论中的公共所指进行了梳理,从而勾画出公共概念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 公共性 概念分析
原文传递
关于政党组织嬗变问题的研究:综述与评价 被引量:34
9
作者 张小劲 《欧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2-77,共16页
本文以有关欧洲政党的研究文献为资源 ,以政党嬗变问题为线索 ,对政党组织类型学知识、政党嬗变问题的概念和分析维度进行了梳理 ,进而考察了有关政党嬗变的动力机制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 。
关键词 政党组织 类型学 政党嬗变 性质 分类体系 动力机制 社会学 制度主义
原文传递
在正式制度激励与非正式制度激励之间——国家治理的激励机制分析 被引量:43
10
作者 任剑涛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0-147,共8页
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治理者是需要激励的群体。治理者作为掌握国家权力的群体,其行为被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激励机制所驱动。比较而言,中国的国家治理者群体处在一种正式制度激励衰变而非正式制度激励效用增长的状态。这是中国治... 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治理者是需要激励的群体。治理者作为掌握国家权力的群体,其行为被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激励机制所驱动。比较而言,中国的国家治理者群体处在一种正式制度激励衰变而非正式制度激励效用增长的状态。这是中国治理者群体处于低绩效的治理窘境的主要原因。为此,将激励机制重新塑造为正式制度激励为主、非正式制度激励为辅的正常治理状况,就成为建构当代中国有效激励治理者积极作为机制的关键问题。而建构这一机制的前提,不是重建执政者所熟悉的道德化体制,而是要建构真正有利于激发治理者积极作为的法治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式制度激励 非正式制度激励 国家治理 腐败 法治
下载PDF
村民自治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之路 被引量:28
11
作者 景跃进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1期42-46,共5页
20世纪后期在中国农村广为推行的村民自治活动 ,虽然其发展呈现出很高程度的不平衡性 ,效果也没有预期的那样理想 ,但这并不影响这一实践所具有的深刻的理论反思价值。本文尝试从四个不同的维度———政治过程的逻辑置换、主流民主理论... 20世纪后期在中国农村广为推行的村民自治活动 ,虽然其发展呈现出很高程度的不平衡性 ,效果也没有预期的那样理想 ,但这并不影响这一实践所具有的深刻的理论反思价值。本文尝试从四个不同的维度———政治过程的逻辑置换、主流民主理论的突破、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型 ,以及探索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之路 ,分析村民自治对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可能具有的实践功能和潜在的理论意义。在此基础上 ,作者讨论了村民自治实践与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关系问题 ,主张面向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中国特色 民主政治 制度创新
原文传递
身份政治与国家认同——经济全球化时代美国的困境及其应对 被引量:39
12
作者 林红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41,M0002,M0003,共14页
身份成为政治的议题,古已有之,在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激烈碰撞的21世纪,身份所引发的政治问题更是空前棘手。2016年以来美欧政治剧烈右转,其间身份问题的影响清晰可见。由于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对西方民主和世界政治的重大影响,深入研... 身份成为政治的议题,古已有之,在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激烈碰撞的21世纪,身份所引发的政治问题更是空前棘手。2016年以来美欧政治剧烈右转,其间身份问题的影响清晰可见。由于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对西方民主和世界政治的重大影响,深入研析美国政治背后的身份困境显得格外重要。在美国,自由主义左翼倡导多元身份政治,主张差异性文化权力,标榜“个性即政治”并推动一系列平权政策的出台。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负面效应的不断显露,多元身份政治逆向诱发了一种白人身份政治,进而演化为一股右翼民粹主义浪潮。美国知识精英为解救自由民主的危机,提出了一系列方案与设想,但是,无论是亨廷顿的“美国信念”,还是福山的“信念式国家认同”,在身份政治与国家认同的对抗之中,都未能真正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政治 国家认同 美国信念 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
原文传递
民主建设发展的重要尝试:温岭“民主恳谈会”所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26
13
作者 张小劲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1期21-25,共5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浙江温岭所创造的以“民主恳谈”、“民主听证”、“民主议事”为主要形式的一系列举措,是基层民主建设的新探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广泛的关注。今天来看,这些举措是完全符合十六大精神,符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目标要求的。2002年8月下旬,温岭市委召开了基层民主建设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对温岭有关基层民主建设的举措和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会后,我刊请有关专家将发言整理成文,以供发表。这一组笔谈,对关注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领导者、实际工作者以及理论工作者,或许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建设 '民主恳谈会' 浙江 温岭市 民主管理 民主决策
下载PDF
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宗教信仰、道德信念与秩序问题 被引量:29
14
作者 任剑涛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6-46,203-204,共21页
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的特质是一种与基督教"外在超越"旨趣不同的"内在超越"。分析起来,这种断定主要是基于基督教对儒家构成的宗教压力与政治压力导致的。传统儒家既不追求宗教意义的超越,也不追求本体论—知识论... 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的特质是一种与基督教"外在超越"旨趣不同的"内在超越"。分析起来,这种断定主要是基于基督教对儒家构成的宗教压力与政治压力导致的。传统儒家既不追求宗教意义的超越,也不追求本体论—知识论意义上的超越。与宗教超越重视上帝与人的关系、本体论—知识论重视超验—经验架构相比,儒家思想乃是高度看重人的德性修养与境界提升的伦理体系。在现代处境中,没有必要将儒学的宗教性引为儒家价值辩护的方式。从一个社会—政治共同体必需的人心—社会秩序来看,儒家强调的基于道德信念的相关秩序安排,具有同基督宗教一样的收摄人心、整合社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超越 外在超越 宗教信仰 道德信念 秩序建构
原文传递
公共舆论的同质化及其心理根源——基于网民调查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6
15
作者 马得勇 张志原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4-190,共17页
我国的舆论引导政策假定公众的舆论倾向由其所接收的信息所决定。在信息传播相对自由的新媒体时代,公众舆论倾向的形成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其更多地由公众自身既有的意识形态立场和诸如威权人格这样的心理特质决定,而作为外在因素的信... 我国的舆论引导政策假定公众的舆论倾向由其所接收的信息所决定。在信息传播相对自由的新媒体时代,公众舆论倾向的形成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其更多地由公众自身既有的意识形态立场和诸如威权人格这样的心理特质决定,而作为外在因素的信息的影响力则比较有限。基于中国网民调查数据,对公共舆论的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研究发现,当前网络公共舆论在结构上呈现出同质化倾向,即网民群体在一系列政治、社会议题上都出现了基于意识形态立场的态度分化。对舆论倾向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信息接收虽然在多数政治社会类议题上对公众的态度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但相对于意识形态、威权人格而言,其影响力更弱,且信息源不同,影响力也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舆论 意识形态 媒体信息 威权人格 威胁感 网民
原文传递
道德激励、纪律惩戒与地方环境政策的执行困境 被引量:25
16
作者 冉冉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3-164,共12页
以干部考核指标为核心的政治激励在中国地方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讨论。与此不同,文章讨论了对地方政策执行者的道德激励和纪律惩戒不足给环境政策执行困境形成的影响。主要观点是:第一,以党校、行政学院为核心的干部环境... 以干部考核指标为核心的政治激励在中国地方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讨论。与此不同,文章讨论了对地方政策执行者的道德激励和纪律惩戒不足给环境政策执行困境形成的影响。主要观点是:第一,以党校、行政学院为核心的干部环境教育没能培养出政策执行者对环境保护在价值观和心理层面的认同感。能够从道德层面激励地方政策执行者积极保护环境所需要的思想观念、价值信仰、模范榜样都十分匮乏。第二,党纪对于地方环境政策执行者的道德激励和惩戒作用都很微弱。环保在党员的纪律体系要求中较为模糊。惩处那些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的违纪行为不是纪委巡视和反腐的重点工作。第三,仅以"硬指标"、"军令状"等压力型的政治激励方式鼓励地方官员进行环境治理难以长期、持续性地发挥作用,应该尽量设计和利用那些更符合现代国家环境治理特征的多元激励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政治 道德激励 纪律检查 政策执行
原文传递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及中国的实践 被引量:14
17
作者 刘娴静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106-108,共3页
如何构建适应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要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已经成为一项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客观评价和分析西方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基础上 ,追问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 。
关键词 城市社区 社区治理 治理模式
下载PDF
从帝制中国、政党国家到宪制中国: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三次转型 被引量:26
18
作者 任剑涛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6-94,共19页
中国的现代建国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帝制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静态地展现了帝制中国、民族国家、政党国家与宪政国家四个国家面相。而动态地呈现出从帝制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变的、三次结构性变迁的复杂过程。其中,民族... 中国的现代建国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帝制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静态地展现了帝制中国、民族国家、政党国家与宪政国家四个国家面相。而动态地呈现出从帝制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变的、三次结构性变迁的复杂过程。其中,民族国家的国家形态昙花一现,政党国家成为国家建构的主流形式。20世纪中国出现了由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创制的两个政党国家实体。但两个政党国家实体在不同处境中遭遇到难以克服的运作困难。迈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规范运作形式———宪政国家,是中国国民党建构的政党国家实体既成的政治结局,而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国家实体也以建构法治国家的形式,走向民族国家的立宪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制中国 民族国家 政党国家 宪制中国 国家建构
下载PDF
如何理解环境治理的“地方分权”悖论:一个推诿政治的理论视角 被引量:24
19
作者 冉冉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8-76,共9页
分权式环境治理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地方分权可以产生更好的环境绩效。然而,中国的环境治理中存在着明显的“地方分权”悖论。一方面,建立了高度地方分权的环境治理体系;另一方面,又将环境治理失效的责任归咎于地方政府。基于田野调查的... 分权式环境治理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地方分权可以产生更好的环境绩效。然而,中国的环境治理中存在着明显的“地方分权”悖论。一方面,建立了高度地方分权的环境治理体系;另一方面,又将环境治理失效的责任归咎于地方政府。基于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章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考察了地方分权作为一种制度性推诿工具,如何塑造环境政治过程中的推诿链及其行动者。研究发现,嵌入在中国环境治理分权系统中的权力等级结构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行动者之间的角色转换路径和责任推诿的生态链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治理 地方分权 推诿政治 中央-地方关系
原文传递
汉娜·阿伦特的“政治”概念剖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伟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40-50,共11页
把握“政治”的概念是理解汉娜.阿伦特的政治思想的关键。阿伦特对政治与支配、政治与社会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在此基础上表达了她对政治的真正经验的理解。阿伦特所说的政治,是指自由平等的公民以言行就重大议题进行协商讨论的活动,其目... 把握“政治”的概念是理解汉娜.阿伦特的政治思想的关键。阿伦特对政治与支配、政治与社会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在此基础上表达了她对政治的真正经验的理解。阿伦特所说的政治,是指自由平等的公民以言行就重大议题进行协商讨论的活动,其目的一方面在于表达一己真性,另一方面在于和他人进行交往沟通。阿伦特的政治概念中包含了她对政治主体、政治行动、政治议题的明确而独特的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支配 社会 阿伦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