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机器成为艺术生产主体:人工智能引发文论生产工艺学转向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方喜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人工智能正在引发诸多社会文化新现象,在资本框架下,成为"智能主体"的"机器"也在成为艺术"生产主体",标志着文化智能生产之机器体系正在走向成熟,文论诸多旧范式已无法再对此作充分有效解释,亟待新转型... 人工智能正在引发诸多社会文化新现象,在资本框架下,成为"智能主体"的"机器"也在成为艺术"生产主体",标志着文化智能生产之机器体系正在走向成熟,文论诸多旧范式已无法再对此作充分有效解释,亟待新转型。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关注"怎样生产""生产工具"而非"生产什么""产品特性",强调生产工艺方式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生产之现代机器体系经历的动能、智能自动化两大阶段相伴随,文艺、文化生产之现代机器体系经历了"机械复制"和"机械原创"两大阶段:现代印刷机、电影、电视等使其进入动能自动化机械复制的半自动阶段,文化产品的物质部分被大规模复制,文化消费大众化被不断推进;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和机器体系不断革命性、累积性发展的最终成果,当今计算机人工智能则正在使文化生产机器体系进入智能自动化机械原创的全自动阶段,作为生产工具而被资本占有、垄断的智能机器,正在成为智能主体和艺术生产主体,对艺术智能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形成挑战;而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推动生产工具的大众化、民主化,人工智能将成为每个人精神生产力获得解放并自由发展的客体手段。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重构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具有重大现实和未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产工艺学范式 机器体系 机械原创 机械复制
下载PDF
工艺学批判重构:物联网生产方式革命与马克思归来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方喜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3-191,共9页
计算机、数字技术、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正在成为当今物质生产方式新的技术基础,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以现代科学技术引发的两次机器革命、劳动资料形式的二次变革、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二次发育为主线,以"... 计算机、数字技术、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正在成为当今物质生产方式新的技术基础,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以现代科学技术引发的两次机器革命、劳动资料形式的二次变革、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二次发育为主线,以"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为轴心,重构马克思工艺学批判思想。历史地看,第二次发育将使社会人的生产器官趋于全面成熟,生产力开始获得二次进而全面解放,资本主义自我扬弃进程进一步加速,人类物质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范式整体上正在向社会主义范式转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学批判 物联网生产方式 社会人的生产器官 劳动资料形式 工艺革命
下载PDF
文化奇点:人工智能革命的生产工艺学批判 被引量:9
3
作者 刘方喜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110,共12页
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揭示,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锻造出越来越先进的自动化机器体系,释放出越来越发达的生产力,将使物质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趋近于零,而剩余劳动时间及其创造的剩余价值将趋近于无限大;让剩余价值游离出物质生产而... 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揭示,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锻造出越来越先进的自动化机器体系,释放出越来越发达的生产力,将使物质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趋近于零,而剩余劳动时间及其创造的剩余价值将趋近于无限大;让剩余价值游离出物质生产而转移到文化生产中,精神生产力会获得大发展,必然王国和物质生产领域会越来越趋近于零,而自由王国和自由的精神生产疆域会趋于无限扩展,由此将引发文化奇点或自由奇点的来临;资本主义一方面为这种奇点来临创造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又是这种奇点真正来临有待克服的制度瓶颈。第一次机器动能自动化革命大大提高了物质生产力,但却对蓝领工人雇佣性体力劳动形成威胁;当今人工智能正在引发第二次机器智能自动化革命,精神生产力将得到大大提高,但却对白领工人雇佣性智力劳动形成威胁。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瓶颈、扬弃劳动的雇佣性,人工智能将成为精神生产力得以解放的手段,自由王国和自由的精神生产疆域将会无限扩展。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重构马克思文化生产工艺学批判,不仅有助于充分认识其文化思想的巨大丰富性,更全面认识其文化理论的完整体系,而且还具有多方面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奇点 生产工艺学批判 精神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
下载PDF
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文艺学、美学前沿问题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曾繁仁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2,共2页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西学东渐,文艺学、美学热点问题层出不穷,诸如美学热、文学是人学、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艺学方法论、审美意识形态、人文精神大讨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实践美学的崛起、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挑战、...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西学东渐,文艺学、美学热点问题层出不穷,诸如美学热、文学是人学、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艺学方法论、审美意识形态、人文精神大讨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实践美学的崛起、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挑战、生态美学的提出、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等。热点问题虽然很多,但是能够在学理层面形成有效积累的并不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文艺学 西学东渐 意识形态 人文精神 文学 方法论 审美
下载PDF
文化书法与文人书法——关于当代书法症候的生态文化对话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岳川 龚鹏程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X期19-23,共5页
一呼吁书法的文化化与文人化审美风尚王岳川:1918年,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成立了书法研究会,这是现代大学成立的最早的书法研究机构,可惜到30年代中止了。到了50年代,北大转成了文理综合大学,到了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艺术学科就被逐出... 一呼吁书法的文化化与文人化审美风尚王岳川:1918年,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成立了书法研究会,这是现代大学成立的最早的书法研究机构,可惜到30年代中止了。到了50年代,北大转成了文理综合大学,到了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艺术学科就被逐出了理工和文科教学体系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岳川 艺术学科 文人化 文科教学 孔颜气象 即心是佛 书协 于右任 现代艺术 龚鹏程
原文传递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享理念的文化战略学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刘方喜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文章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社会形态学和价值论角度,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享理论的重大意义尤其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学建构的重大意义加以阐发。习近平创新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qu... 文章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社会形态学和价值论角度,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享理论的重大意义尤其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学建构的重大意义加以阐发。习近平创新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为理念的"家—国—天下"的三层结构论:在"家"层面提出重视家庭和睦、家风建设等问题,在"国"层面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天下"层面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基本理论内涵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理念由国家而世界的拓展;从社会价值论看,又体现了"五大发展新理念"尤其"共享"理念等由内而外的拓展,为我们超越西方建立在社会达尔文主义过度竞争、过度逐利基础上的文明冲突论,在顺应全球发展进步大势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学建构,提供了理论遵循和价值制高点。而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置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才能充分揭示这些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享 文明共情理论 文明冲突论 文化战略学
下载PDF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 被引量:6
7
作者 丁国旗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26-128,共3页
习近平的文艺思想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土壤之中,体现出鲜明的古典诗学特征与诗学智慧,有着坚实的民族文化根基,与我国传统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习近平的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理论联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 习近平的文艺思想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土壤之中,体现出鲜明的古典诗学特征与诗学智慧,有着坚实的民族文化根基,与我国传统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习近平的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理论联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光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思想 理论资源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公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健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8-115,共8页
公共阐释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的开拓是完善阐释学研究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学人试图建构中国阐释学的努力。阐释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目的是实现意义的... 公共阐释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的开拓是完善阐释学研究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学人试图建构中国阐释学的努力。阐释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目的是实现意义的澄明。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还应依靠人类理性和感性的公共性。离开公共理性和公共感性,理解不可能,阐释更不可能。公共阐释存在于各种门类阐释学之中,但是,它所面对的却不是门类阐释学的对象,而是一般阐释学的对象。一般阐释学有公共阐释问题,门类阐释学也有公共阐释问题。公共阐释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它是一般阐释学的组成部分。公共阐释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着充分的合法性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阐释 公共性 公共感性 公共理性 阐释学
下载PDF
试论巴赫金的“文本理论” 被引量:5
9
作者 周启超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21-126,共6页
通过确认"文本"是语言学、语文学、文学学诸人文学科的第一性实体,是人文思维的直接现实,巴赫金有力地捍卫了人文科学的"科学性",他通过确认"话语文本"是一种有声的超语言的表述,是主体间的交锋互动的事... 通过确认"文本"是语言学、语文学、文学学诸人文学科的第一性实体,是人文思维的直接现实,巴赫金有力地捍卫了人文科学的"科学性",他通过确认"话语文本"是一种有声的超语言的表述,是主体间的交锋互动的事件,有效地坚守着人文科学的"人文性"。通过确认"文学文本"具有"双声语"品质,巴赫金精辟地阐明了文学创作的"对话性"与文学接受的"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文本理论 话语文本 文学文本
下载PDF
越轨性乌托邦主义与萨吉森的女托邦思想
10
作者 王大桥 韩京晏 《科学.经济.社会》 2024年第5期1-14,F0002,共15页
露西·萨吉森在《当代女性主义乌托邦主义》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以“越轨性乌托邦主义”为核心的女托邦思想。萨吉森的女托邦思想吸收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乌托邦主义的理论资源,形成一种越轨性乌托邦主义的新范式。越轨性乌托邦... 露西·萨吉森在《当代女性主义乌托邦主义》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以“越轨性乌托邦主义”为核心的女托邦思想。萨吉森的女托邦思想吸收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乌托邦主义的理论资源,形成一种越轨性乌托邦主义的新范式。越轨性乌托邦主义溢出经典乌托邦范式的规定,在对二元论认识结构及传统叙事模式的越轨中,生成越轨身体、越轨主体、越轨叙事三个重要的越轨向度。越轨性乌托邦主义解放了性别经验的乌托邦潜能,最终唤醒了丰盈的意义空间和多元的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轨性乌托邦主义 露西·萨吉森 女托邦 女性主义 乌托邦
下载PDF
关于文化书法与当前书法若干问题的讨论——张公者对话王岳川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岳川 《中国书画》 2010年第11期76-83,共8页
张公者:近几年,您在不同场合提出"文化书法"的理念,而十几年前您在《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中便提出"书法文化"概念。作为文化的书法,同样包含有"技"与"道"两个部分。而书法不同于其他诸如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它似乎更强调"道... 张公者:近几年,您在不同场合提出"文化书法"的理念,而十几年前您在《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中便提出"书法文化"概念。作为文化的书法,同样包含有"技"与"道"两个部分。而书法不同于其他诸如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它似乎更强调"道","道"于书法便是"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文化 王岳川 对话 艺术门类 绘画 音乐
下载PDF
论继承传统建构中国美学体系——2011年12月13日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志荣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2年第2期12-17,共6页
经过几代人特别是近30年的努力,中国学者在美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建立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的工作,现在已经摆在了美学界的面前。借鉴西方、重视中国经典、重视历代的审美意识实践,重视运用多学科的... 经过几代人特别是近30年的努力,中国学者在美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建立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的工作,现在已经摆在了美学界的面前。借鉴西方、重视中国经典、重视历代的审美意识实践,重视运用多学科的视角与融会贯通,以及关注当代审美实际和审美需求,是中国美学体系研究的方法论特点。中国美学的研究应该以审美意象为中心,是一种意象创构的本体论美学,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体系 中国传统 华东师范大学 讲演 继承 审美意识 本体论美学 美学研究
下载PDF
世界文学与翻译——王宁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甜 王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5-15,157,共12页
王宁教授对现代性理论、后现代主义、全球化与文化问题、世界文学、翻译学等领域有着精深的研究。2021年8月,王宁教授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之邀接受以“世界文学与翻译”为主题的访谈,就重访“世界文学”的重要意义、“世界文学... 王宁教授对现代性理论、后现代主义、全球化与文化问题、世界文学、翻译学等领域有着精深的研究。2021年8月,王宁教授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之邀接受以“世界文学与翻译”为主题的访谈,就重访“世界文学”的重要意义、“世界文学”概念的阐发与重构、翻译与“世界文学”的存在方式、翻译与中国文学“世界化”、人工智能翻译与世界文学等问题展开了宏阔且极富洞见的阐释。他对这些问题的阐释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内的中国理论话语建设,并促进中国文学有效地走向世界,更加深入地参与世界文学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世界文学 中国文学 翻译
下载PDF
张克锋及其书法作品
14
作者 张克锋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下载PDF
在精神领域进行的意义生产——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姚文放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7-189,2,共13页
伊格尔顿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起步是从研读和述评马舍雷的《文学生产理论》开始的,这为其日后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起点。伊格尔顿将"艺术生产"界定为在精神领域内文学批评所进行的知识生产、意义生产和价值生产。... 伊格尔顿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起步是从研读和述评马舍雷的《文学生产理论》开始的,这为其日后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起点。伊格尔顿将"艺术生产"界定为在精神领域内文学批评所进行的知识生产、意义生产和价值生产。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在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得到表述,其中尤以《文学原理引论》为要。该书的大关节目是相互关联的两大基本问题——"什么是文学"和"文学批评应如何",诸多因素的叠加和互动为这两大基本问题提供了多种阐释的空间,使得知识增长、价值增殖和意义生产成为可能。该书从阐释学到精神分析学角度,具体演绎了生产性文学批评的种种理念和方法,将"文学批评应如何"的问题具体化。从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缘起和传承来看,它既与精神分析批评结有不解之缘,又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保持着天然联系,这就使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这种强烈的倾向性又往往表现为一种"政治无意识"。这一点使得他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有着种种与众不同之处及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领域 意义生产 伊格尔顿 生产性文学批评 理论
下载PDF
书法申遗与大国文化形象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岳川 《书画艺术》 2008年第6期27-31,共5页
近年来,有两则消息让人亦喜亦忧:一是中国人民大学海外文化调查表明,中国书法第一次超过中国京剧成为海外人士辨识中国的文化符码;二是亚洲书坛不断传出韩国书法要申请世界遗产的消息。为此,中国书法串遗已经由众人议论转而进入实质性... 近年来,有两则消息让人亦喜亦忧:一是中国人民大学海外文化调查表明,中国书法第一次超过中国京剧成为海外人士辨识中国的文化符码;二是亚洲书坛不断传出韩国书法要申请世界遗产的消息。为此,中国书法串遗已经由众人议论转而进入实质性的关键阶段——正式启动申请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书法 申遗 大国
下载PDF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2
17
作者 范玉刚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0-190,F0002,共12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研究的深化,强化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实践品格。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为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问题意识、理论自觉和国家需求是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即以问题意识... 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研究的深化,强化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实践品格。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为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问题意识、理论自觉和国家需求是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即以问题意识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以理论自觉推动从理论研究的特殊形态走向世界舞台上的一般形态,以国家需求为价值指向,在文明互鉴中既要实现理论创新又能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以理论自觉助力中国的文明型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论 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 问题意识 理论自觉 国家需求
下载PDF
走向当代的文本阐释诗学——公共阐释论与中国当代文本阐释诗学的理论建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段吉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6-113,145,共8页
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切入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是中西阐释学理论所给予的理论启示。深化中国当代文本阐释诗学的理论与实践是建设中国阐释学的路径之一。中国当代的文本阐释诗学并非是要建立一种新的阐释学理论,而是要强调重点从文本阐释... 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切入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是中西阐释学理论所给予的理论启示。深化中国当代文本阐释诗学的理论与实践是建设中国阐释学的路径之一。中国当代的文本阐释诗学并非是要建立一种新的阐释学理论,而是要强调重点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出发,将中国阐释学的研究与发展根植在不同文化语境的文本阐释的基础之上,倡导中国阐释学的理论与实践自文本始,经过充分的文本阐释工作,最终走出文本,锤炼文本阐释的诗学、美学与哲学特质。公共阐释论及相关论述揭示了西方阐释学与中国阐释学在文本阐释诗学构建中的理论资源,提出了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对推动和加强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阐释论 文本阐释 对话 中国阐释学
原文传递
社会历史研究与语言形式研究融合的可能性——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汪正龙教授访谈
19
作者 汪正龙 王文博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161,共7页
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追求文学永恒不变本质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了,研究文学存在方式要有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与研究方式。从大的方面看,文学涵盖了形式的社会意义与历史的形式构型两个方面,把社会历史研究与语言形式研究相结合十分必要。但是... 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追求文学永恒不变本质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了,研究文学存在方式要有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与研究方式。从大的方面看,文学涵盖了形式的社会意义与历史的形式构型两个方面,把社会历史研究与语言形式研究相结合十分必要。但是这个“历史”是双重的,不仅针对文学存在方式的研究,也适用于我们对知识生产本身的历史有效性、有限性的认知与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社会历史 语言形式 文学存在方式
下载PDF
中国书法:经典传承与当下危机--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访谈
20
作者 孙婧 王岳川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15,共12页
孙婧:王老师您好!您是文论家、美学家,同时也是书法家。今天想和您讨论的话题是关于中国经典书法文化和当代书法问题。在中国文化史、艺术史上,书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关键词 中国书法 艺术研究所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 王岳川 所长 危机 传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