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0篇文章
< 1 2 1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扶贫研究述评 被引量:166
1
作者 谢君君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6-71,共6页
上世纪60年代,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教育扶贫的功能。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扶贫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扶贫的模式,并对目前教育扶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为新时期的教育扶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教育扶贫 理论 模式 述评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 被引量:105
2
作者 段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多种元素、多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传承体系各要素、各环节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多重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有效运行是体系中各种元素、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各种元素、各个环节功能的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多种元素、多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传承体系各要素、各环节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多重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有效运行是体系中各种元素、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各种元素、各个环节功能的充分发挥是整个体系功能发挥即体系良性运行的前提。无论是上层文化,还是民间文化,无论是汉族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其得以传承的关键均在于文化传承体系的统筹建设,而具体文化内容的传承则依赖于传承体系中特定方式与特定保障手段的科学应用。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必须具有系统论、控制论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 发展
下载PDF
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脱贫攻坚的组织动员 被引量:79
3
作者 符平 卢飞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2,225,共23页
本文从组织动员视角,通过呈现与分析脱贫攻坚中涉及动员的各种制度、过程、策略与技术,揭示了在贫困治理领域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升的过程与机制。研究认为,层次鲜明、梯次接续的组织动员机制在治理结构上构建了党政科层组... 本文从组织动员视角,通过呈现与分析脱贫攻坚中涉及动员的各种制度、过程、策略与技术,揭示了在贫困治理领域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升的过程与机制。研究认为,层次鲜明、梯次接续的组织动员机制在治理结构上构建了党政科层组织的内部条块以及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功能性耦合关系,在治理机制上形成了单中心的治理权力与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行动的共存与实践。组织动员的多重机制重塑了贫困治理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基层政权内部关系、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关系,而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双重创新则激活了贫困治理的国家能力与社会潜力,共同为提升治理效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优势 治理效能 脱贫攻坚 组织动员
原文传递
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变迁的旅游效应再认识 被引量:55
4
作者 田敏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0-44,共5页
本文就旅游对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变迁所产生的有利与不利影响进行了归纳,并对这两方面的影响及其关系进行了辨证分析,提出民族社区社会文化的旅游效应的两面性是一种本质属性,必须给予正确的认识,客观、科学的对待和处理,以利推动民族社... 本文就旅游对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变迁所产生的有利与不利影响进行了归纳,并对这两方面的影响及其关系进行了辨证分析,提出民族社区社会文化的旅游效应的两面性是一种本质属性,必须给予正确的认识,客观、科学的对待和处理,以利推动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变迁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社区 社会文化变迁 旅游效应 旅游业 民族传统文化
下载PDF
贫困文化理论对文化扶贫的启示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73
5
作者 方清云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8-162,共5页
贫困文化理论是人们对贫困现象思考的一次转向,是从纯粹经济理论解释转向文化理论解释的一次转向,对文化扶贫的启示性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重视贫困文化的正功能,文化扶贫要有"破"有"立"、破立结合。第二,重视贫困... 贫困文化理论是人们对贫困现象思考的一次转向,是从纯粹经济理论解释转向文化理论解释的一次转向,对文化扶贫的启示性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重视贫困文化的正功能,文化扶贫要有"破"有"立"、破立结合。第二,重视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机制,加大力度促进子代贫困群体的文化脱贫。因此,文化扶贫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对策:第一,大力弘扬贫困文化中的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的文化特质;第二,加强对贫困文化传承载体——子代贫困群体的文化扶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文化 文化扶贫 对策
下载PDF
共生哲学的基本理念 被引量:61
6
作者 袁年兴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0-102,共3页
共生哲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时代诉求的必然性,它是时空坐标中人类理性的选择。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它使我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集团与集团、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审视有了新的视野和认识,使我们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人与社会、人与... 共生哲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时代诉求的必然性,它是时空坐标中人类理性的选择。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它使我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集团与集团、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审视有了新的视野和认识,使我们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参照和方法。"共生"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它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和理念。共生哲学中的进化理念、共同理念、合作理念、互惠理念以及相变理念在不同层面揭示了共生的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哲学 进化 共同 合作 互惠 相变
下载PDF
乡土知识及其利用与保护 被引量:53
7
作者 柏贵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25,共6页
乡土知识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智力活动总结和创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系,它因其独特的“话语实践”而成为人类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乡土知识在乡土社区和现代社会均具有多种显在或潜在的利用价值,本文对... 乡土知识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智力活动总结和创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系,它因其独特的“话语实践”而成为人类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乡土知识在乡土社区和现代社会均具有多种显在或潜在的利用价值,本文对如何利用乡土知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知识 利用价值 传承性保护 产权保护
下载PDF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中的排斥与内卷 被引量:47
8
作者 陈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45,共4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聚集。在社会排斥和社会内卷双重动力的推进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小群体的形式占领特定城市空间,与主流城市文化之间形成了各种空间障碍和心理障碍,阻碍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聚集。在社会排斥和社会内卷双重动力的推进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小群体的形式占领特定城市空间,与主流城市文化之间形成了各种空间障碍和心理障碍,阻碍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和谐城市的建设必须逐步消除阻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各种障碍,促进民族关系的融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社会排斥 社会内卷 空间隔离
下载PDF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1
9
作者 李伟梁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7,共7页
随着人口大规模地流动 ,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越来越普遍 ,相应地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运用社会化理论 ,通过结构和过程两个视角 ,对影响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家庭内部环境、学校教育、社区... 随着人口大规模地流动 ,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越来越普遍 ,相应地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运用社会化理论 ,通过结构和过程两个视角 ,对影响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家庭内部环境、学校教育、社区环境、同龄群体和大众传媒等外部环境及社会制度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家庭教育 问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国家认同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46
10
作者 虎有泽 云中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共6页
民族团结是国家认同的生命线,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主导叙事。我们所理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是一种国家认同的表现形式。从国家认同层面理解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 民族团结是国家认同的生命线,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主导叙事。我们所理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是一种国家认同的表现形式。从国家认同层面理解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公民、法制意识,从而正确认识公民与民族成员的关系、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增强公民的国家认同和国家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关系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生存与适应—以武汉市的调研为例 被引量:37
11
作者 李伟梁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9-113,共5页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既增加了城市民族关系的复杂性,也加大了城市民族工作的难度。为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必须重视和关注其城市生存和适应状况。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城市生存和适应...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既增加了城市民族关系的复杂性,也加大了城市民族工作的难度。为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必须重视和关注其城市生存和适应状况。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城市生存和适应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心理等三个层面,其生存和适应主要受户籍身分、民族因素和自身素质等三大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流动人口 城市适应
下载PDF
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 被引量:45
12
作者 段超 高元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共8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密不可分。经过不同历史阶段,“夷夏”观念从“夷夏之辨”演进到“华夷”一体。“夷夏”观演进的主要原因包括:“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建设“大一统”王朝经略四海的推动、边疆与内地交...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密不可分。经过不同历史阶段,“夷夏”观念从“夷夏之辨”演进到“华夷”一体。“夷夏”观演进的主要原因包括:“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建设“大一统”王朝经略四海的推动、边疆与内地交流日益加强的影响等。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对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夷夏之辨 华夷一体 夷夏观 大一统
下载PDF
论民族关键符号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南宁市三月三民歌节为例 被引量:43
13
作者 田敏 陈文元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30,共7页
合理开发利用民族关键符号能够强化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关键符号中的节庆符号,广西南宁市以三月三民歌节为重要"推手",从交流互动、文化自信、民族认同、道德素质、日常生活等领域积极推... 合理开发利用民族关键符号能够强化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关键符号中的节庆符号,广西南宁市以三月三民歌节为重要"推手",从交流互动、文化自信、民族认同、道德素质、日常生活等领域积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实现了民歌节多维度的空间拓展、多元化的面向展示、多层次的有机结合,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关键符号 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月三民歌节
下载PDF
新加坡家庭养老模式及其启示 被引量:31
14
作者 胡灿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3期35-38,共4页
文章指出新加坡政府通过政府引导 ,立法及经济援助等手段 ,大力推进家庭养老保障 ,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而家庭养老保障也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支柱之一 ,借鉴新加坡的经验 ,完善我国家庭养老制 。
关键词 新加坡 家庭养老 养老模式 养老保障 立法规制 老龄化 经验借鉴 社会保障
下载PDF
相互嵌入:民族社区环境建设的新方向 被引量:37
15
作者 裴圣愚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115,共5页
相互嵌入是不同社会主体(包括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中的相互接纳、吸收和依赖并形成共同体的过程,是对中国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的动态把握,成为民族社区建设发展新的方向。通过主导型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和混合型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的类... 相互嵌入是不同社会主体(包括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中的相互接纳、吸收和依赖并形成共同体的过程,是对中国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的动态把握,成为民族社区建设发展新的方向。通过主导型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和混合型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的类型划分,利用结构互嵌、经济互嵌、关系互嵌、文化互嵌的维度分析,可以对建设相互嵌入的民族社区环境进行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嵌入 民族社区 环境建设
原文传递
武陵山片区民族社区互嵌式建设研究——以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37
16
作者 裴圣愚 唐胡浩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21,共5页
相互嵌入是民族交融的微观注解,是我国各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直观体现。靖州各民族社区通过建设实现了在结构、文化、制度、经济上的相互嵌入,为其成员提供了一个财富充足的物质家园... 相互嵌入是民族交融的微观注解,是我国各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直观体现。靖州各民族社区通过建设实现了在结构、文化、制度、经济上的相互嵌入,为其成员提供了一个财富充足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为研究主导型民族社区的互嵌式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嵌入 民族社区 关键符号 武陵山片区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现状与深化拓展 被引量:35
17
作者 雷振扬 兰良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4-31,共8页
以“中国知网”收录的332篇核心期刊论文为对象,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状况,发现2014年以来,成果数量快速增长,高校教师为研究主力,民族学是引领学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一体、... 以“中国知网”收录的332篇核心期刊论文为对象,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状况,发现2014年以来,成果数量快速增长,高校教师为研究主力,民族学是引领学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一体、民族团结、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民族政策等是高频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实践、进程、路径、域外启示等是研究的重点;已有成果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需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拓展研究视域、注重多学科协同和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研究现状 深化拓展 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
下载PDF
试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23
18
作者 凌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6-48,共3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大规模地流动和迁移,这无疑像一把无比锋利的双刃剑,从正反两个方面影响着城市的民族关系。本文将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入手,全面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大规模地流动和迁移,这无疑像一把无比锋利的双刃剑,从正反两个方面影响着城市的民族关系。本文将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入手,全面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城市 民族关系 影响
下载PDF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以武汉市的调研为例 被引量:29
19
作者 李伟梁 陈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19,共5页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由社会交往、生活服务、就业与创业及民族工作等四个部分组成。我们要从发展城市民族经济,发展城市文化,培育和发展族群关系网络,建立新型城市民族关系和理顺城市民族工作体系等五个方面来建构...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由社会交往、生活服务、就业与创业及民族工作等四个部分组成。我们要从发展城市民族经济,发展城市文化,培育和发展族群关系网络,建立新型城市民族关系和理顺城市民族工作体系等五个方面来建构其社会支持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流动人口 社会支持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入境旅游时空特征 被引量:35
20
作者 王佳果 吴忠军 曹宏丽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08-215,共8页
"一带一路"沿线是中国主要入境旅游客源国和新兴客源国的重要分布区域,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中占据关键地位。文章运用亲景度和重心模型对全国和民族地区2001—2014... "一带一路"沿线是中国主要入境旅游客源国和新兴客源国的重要分布区域,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中占据关键地位。文章运用亲景度和重心模型对全国和民族地区2001—2014年入境旅游统计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分析民族地区入境旅游的重要地位和时空特征,指出"一带一路"是民族地区入境旅游发展的重大机遇并提出若干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民族地区 入境旅游 客源国 亲景度 时空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