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鼓膜软骨塑形器在耳内镜下Ⅰ型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1
作者 金毅 贺楚峰 +7 位作者 蔡鑫章 吴学文 蒋璐 吴丽莎 吴宏 刘畅 宋剑 梅凌云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目的:研究运用鼓膜软骨塑形器塑形软骨在耳内镜下Ⅰ型鼓室成形术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通过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学测量鼓膜尺寸设计制造一种鼓膜软骨塑形器,用于裁剪和塑形软骨以修补鼓膜。选取2019年8月-2021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 目的:研究运用鼓膜软骨塑形器塑形软骨在耳内镜下Ⅰ型鼓室成形术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通过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学测量鼓膜尺寸设计制造一种鼓膜软骨塑形器,用于裁剪和塑形软骨以修补鼓膜。选取2019年8月-2021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66例(72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应用此软骨塑形器在耳内镜下完成Ⅰ型鼓室成形术,术后对鼓膜愈合情况、听力恢复效果等进行观察。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9个月。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影像测量鼓膜紧张部宽为(8.60±0.20)mm、高为(8.64±0.19)mm,设计内径8.60 mm的圆筒状软骨塑形器。用鼓膜软骨塑形器塑形的软骨软骨膜复合物行鼓室成形术后,鼓膜愈合率为100%;术前平均气骨导差为(23.10±7.33)dB,术后1个月平均气骨导差缩小为(16.80±6.10)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31,P<0.05);术后3个月平均气骨导差为(14.30±6.40)dB较术后1个月进一步缩小,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6.630,P<0.05)。结论:鼓膜软骨塑形器塑形软骨在耳内镜下鼓室成形术中应用简便、稳定、可靠,可以减少移植物软骨处理时间,提高手术效率,术后鼓膜形态和功能恢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膜软骨塑形器 鼓室成形术 耳内镜手术 软骨
原文传递
老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Ⅰ型鼓室成形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吴宏 张帅 +7 位作者 伍瑜 梅凌云 贺楚峰 蔡鑫章 蒋璐 吴丽莎 金毅 吴学文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2-96,共5页
目的:总结行Ⅰ型鼓室成形术的老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特点,首次从医学数据、患者评价多角度分析老年患者Ⅰ型鼓室成形术的疗效,为医生和患者合理决策治疗手段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2年2月期间行Ⅰ型鼓室成形术... 目的:总结行Ⅰ型鼓室成形术的老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特点,首次从医学数据、患者评价多角度分析老年患者Ⅰ型鼓室成形术的疗效,为医生和患者合理决策治疗手段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2年2月期间行Ⅰ型鼓室成形术的44例(45耳)老年患者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3年;对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术后移植物成功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听力水平;通过慢性耳病调查表(CE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的生活质量,将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4例(45耳)患者中,10耳(22.22%)具有发病诱因,听力下降、耳流脓、耳鸣患者的术耳分别为41耳(91.11%)、40耳(88.89%)、19耳(42.22%);混合性聋患者有25耳(55.56%);经手术确诊为鼓室硬化的患者有30耳(66.67%);移植物成功率为97.78%,术前、术后的骨导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导听阈及气骨导差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CES的“活动限制”“症状”“医疗资源占用”评分及其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高血压或糖尿病对老年患者Ⅰ型鼓室成形术的疗效无显著影响。结论:Ⅰ型鼓室成形术对于老年患者安全且有效,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需增加老年患者就诊意识,合理使用手术方式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中耳炎 鼓室成形术 老年人 治疗效果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COL1A1突变致Van der Hoeve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和表型分析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聂泽群 贺楚峰 +6 位作者 吴宏 凌捷 付秦辉 庞博 张帅 陈永嘉 梅凌云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9-393,共5页
目的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Van der Hoeve综合征家系进行详尽的临床表型分析及基因突变检测,明确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及该突变对基因编码的影响。方法对收集到的Van der Hoeve综合征家系进行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在内... 目的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Van der Hoeve综合征家系进行详尽的临床表型分析及基因突变检测,明确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及该突变对基因编码的影响。方法对收集到的Van der Hoeve综合征家系进行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在内的临床资料的收集及外周血液样本的采集,并对22位家系成员进行外显子组测序以及Sanger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数据。结果该家系共五代,各代连续发病,且每一代男女均可患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该家系中12例患者均自出生时巩膜即呈蓝色且身材矮小,8例患者有骨折病史,可正常愈合,3例患者考虑有Van der Hoeve综合征所致的听力下降,12例患者的COL1A1基因第17号外显子有一个碱基的缺失(c.1128delT),使第376位后的氨基酸编码改变,在第539位提前结束氨基酸编码,该家系中10例无症状者无此突变。结论该家系患者确定为由COL1A1基因c.1128delT突变导致的Van der Hoeve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n der Hoeve综合征 成骨不全 COL1A1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颞肌瓣在鼻咽癌放疗后肿瘤或坏死灶切除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高可雷 章华 +6 位作者 谢志海 张俊毅 范若皓 王风君 谢淑敏 赵素萍 蒋卫红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88-1293,共6页
目的总结推广颞肌瓣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放疗后肿瘤或坏死灶切除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自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接受了NPC放疗后肿瘤或坏死灶手术切除并应用... 目的总结推广颞肌瓣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放疗后肿瘤或坏死灶切除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自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接受了NPC放疗后肿瘤或坏死灶手术切除并应用颞肌瓣修复的患者资料, 分析应用颞肌瓣修复的效果和患者术后的病情。结果共29例患者纳入研究,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10例, 年龄33~65岁, 术后随访时间6~35个月。除2例因出血或特殊细菌感染未行进一步随访外, 其他病例颞肌瓣均愈合良好, 无脑脊液鼻漏或术腔大出血。所有患者术后均无鼻咽反流, 无新发的开放性鼻音, 部分患者开放性鼻音术后好转。除1例颞部感染后出现颞区凹陷外, 其他患者头部外形基本对称, 仅1例出现额纹减退。部分患者术后有短暂的张口受限, 均经康复训练恢复。结论颞肌瓣在NPC放疗后病灶切除手术中可以保护颅底和颈内动脉,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颞肌瓣 放射性坏死 颅底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