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0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出版编辑思维转型:从编辑走向产品经理 被引量:34
1
作者 王建 付小艳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38,共4页
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模式已受到广泛关注。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也是编辑工作者的转型探索,它带来的不仅是对业务知识和技术手段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对思维方式的转变。为适应数字出版发展新形势,要从"编辑"走向"产品经... 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模式已受到广泛关注。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也是编辑工作者的转型探索,它带来的不仅是对业务知识和技术手段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对思维方式的转变。为适应数字出版发展新形势,要从"编辑"走向"产品经理",关键的环节是从传统出版思维向数字出版思维转型,其中包括系统思维、数字思维、产品思维、闭环思维、迭代思维和服务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 数字出版 思维转型 人才培养 转型升级
下载PDF
文学·文学史·中国文学史─—论本世纪初“中国文学史”学的发轫 被引量:20
2
作者 戴燕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15,共12页
以“文学史”名义对中国文学的历史进行研究和写作,在中国始于本世纪初。1904年,林传甲出任京师大学堂大学国文教席,编写了一部七万字左右的《中国文学史》讲义,这是现在已知的开山之作。从那时起到今天,中国文学史研究起了很大的... 以“文学史”名义对中国文学的历史进行研究和写作,在中国始于本世纪初。1904年,林传甲出任京师大学堂大学国文教席,编写了一部七万字左右的《中国文学史》讲义,这是现在已知的开山之作。从那时起到今天,中国文学史研究起了很大的变化,描述这一研究领域的进程也许还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可是,如果要辨别其中变化的环节与不变的因素,并找出它们的原因,恐怕情况就要复杂得多。将中国已往的文学以“文学史”形式记录下来,实际上是现代学术思想以及方法在传统学术领域波及和运用的后果,要想对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史”的著作作一番整理,为它们的不断产生、不断变异找出合乎情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研究 京师大学堂 1904年 学术领域 学术思想 林传甲
原文传递
论宋代相权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瑞来 《历史研究》 1985年第2期106-120,共15页
四十多年前,钱穆先生曾写过一篇《论宋代相权》.此后,关于宋代宰相权力问题,陆续有专文论列.但总的论点都与钱文无二致,即宋代君主专制,宰相权弱.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宋史研究专著也持这种观点.宋代相权减弱,在宋史学界几乎已成定论.然而,... 四十多年前,钱穆先生曾写过一篇《论宋代相权》.此后,关于宋代宰相权力问题,陆续有专文论列.但总的论点都与钱文无二致,即宋代君主专制,宰相权弱.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宋史研究专著也持这种观点.宋代相权减弱,在宋史学界几乎已成定论.然而,笔者在撰写《宋宰辅编年录校补》的过程中,接触了不少有关宋代宰相活动的史料,感到关于宋代相权问题,很有再加探讨之必要.因此,不揣谫陋,僭用钱穆先生的旧题,重新考察这个问题,求教于宋史学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宰相 宋代 参知政事 相权 枢密院 权力 枢密使 皇帝 三司使 编年
原文传递
从对冯道的评价看宋代气节观念的嬗变 被引量:19
4
作者 路育松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本文从介绍冯道其人入手 ,分析了五代至北宋时期对其评价的变化过程 ,指出这一过程也正是北宋气节观内涵发生变化的过程。“气节”作为一个道德和伦理范畴 ,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原始儒家的气节表现在忠于“道”。从秦汉到五代 ,... 本文从介绍冯道其人入手 ,分析了五代至北宋时期对其评价的变化过程 ,指出这一过程也正是北宋气节观内涵发生变化的过程。“气节”作为一个道德和伦理范畴 ,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原始儒家的气节表现在忠于“道”。从秦汉到五代 ,士大夫基本上仍持原始儒家“从道不从君”的气节观。这种观念在宋初的延续不仅反映在当时人对冯道的评价上 ,还表现在宋初两位最受称誉的宰相———赵普和王旦 ,都被后人认为是“类冯道”。而到了北宋以后 ,法家的“忠臣”概念被纳入了儒家的“气节”范畴 ,“死事一主”的忠节几乎完全等同于气节 ,成为臧否人物的绝对标准。由此 ,不仅对冯道的评价已成定论 ,而且如何评价冯道 ,也成为士大夫是否有气节的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道 宋代 气节观念 民族文化 儒家思想
原文传递
论宋代皇权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瑞来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44-160,共17页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论宋代相权》。作为相权的一个对立面,我初步探讨了宋代皇权问题。但限于论题的范围,对于皇权并没有展开论述。在这里,我想把宋代作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剖面,来考察一下皇权问题,并从中揭示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论宋代相权》。作为相权的一个对立面,我初步探讨了宋代皇权问题。但限于论题的范围,对于皇权并没有展开论述。在这里,我想把宋代作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剖面,来考察一下皇权问题,并从中揭示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选择宋代来考察皇权问题呢?出于以下诸种原因,使我产生了兴趣。第一,如果我们把宋代置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大系统、大过程中去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皇权 士大夫 中国封建社会 君主专制 皇帝 宰相 宋王朝 相权 中国古代
原文传递
睡虎地秦简魏户律的再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张继海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3-51,共9页
睡虎地秦简魏户律中的“叚门逆吕”一词,学界向来有争议。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分析魏户律的语句结构入手,进而对户律本身及与之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考辨,力图究明其立法背景和主旨内容。
关键词 睡虎地 秦简 魏户律 “叚门逆吕” 语句结构
原文传递
李白任翰林学士辨 被引量:14
7
作者 傅璇琮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11,共7页
李白于天宝初入长安 ,任翰林供奉。但当今的李白研究者却有说李白当时为翰林学士。本文论证所谓翰林学士之说实不可靠 ,并辨析翰林供奉与翰林学士在天宝时实为两种不同身份、不同职务。做这样的辨析 ,对探究李白于天宝初在长安的生活、... 李白于天宝初入长安 ,任翰林供奉。但当今的李白研究者却有说李白当时为翰林学士。本文论证所谓翰林学士之说实不可靠 ,并辨析翰林供奉与翰林学士在天宝时实为两种不同身份、不同职务。做这样的辨析 ,对探究李白于天宝初在长安的生活、思想、创作 ,以及他后期的某种心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研究 文论 创作 身份 长安 辨析 思想 翰林学士 后期 职务
原文传递
从白居易研究中的一个误点谈起 被引量:15
8
作者 傅璇琮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0-137,共8页
本文拟就近些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中的一个误点,谈谈我们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应如何加强基础知识的修养,并引用朱自清先生为林庚先生《中国文学史》所作的序言所说,作文学史的研究要注意参照史学作为依据。文中论述唐代翰林学士职能的特点,... 本文拟就近些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中的一个误点,谈谈我们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应如何加强基础知识的修养,并引用朱自清先生为林庚先生《中国文学史》所作的序言所说,作文学史的研究要注意参照史学作为依据。文中论述唐代翰林学士职能的特点,及其对文士生活、思想及创作所起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研究 文学研究 古典文学 文士生活 思想 文学创作 唐代
原文传递
敦煌俗赋的渊源及其与变文的关系 被引量:16
9
作者 程毅中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9-34,共6页
多年前,我在《关于变文的几点探索》一文中曾对敦煌俗赋的渊源作过一些粗浅们探索(载《文学遗产增刊》第十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近几年来,关于变文起源的问题已有不少新的论著问世,
关键词 敦煌俗赋 变文 渊源 文学遗产 中华书局
原文传递
关于宋代祠禄制度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4
10
作者 汪圣铎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07-115,共9页
关于宋代祠禄制度,已有一些学者作过研究①。其中尤应提到的是梁天锡先生的专著《宋代祠禄制度考实》②,它从祠禄制度的沿革、设祠官宫观的分布、祠禄官的选任和俸禄三方面,对祠禄制度进行了系统地考察。梁先生用力甚殷,征引的史籍... 关于宋代祠禄制度,已有一些学者作过研究①。其中尤应提到的是梁天锡先生的专著《宋代祠禄制度考实》②,它从祠禄制度的沿革、设祠官宫观的分布、祠禄官的选任和俸禄三方面,对祠禄制度进行了系统地考察。梁先生用力甚殷,征引的史籍逾百种,采集的实例数以百计。可以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隆万寿宫 制度 任职资格 太清宫 岳庙 中散大夫 中书省 崇福宫 唐玄宗 太极观
原文传递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15
11
作者 顾青 吴魏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Z期4-5,共2页
2010年,中华书局申报《中华活页文选》杂志社主持的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课题以"打造平台,聚合资源,高端引领,共生共荣"为基本原则,汇聚了传统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大批专家学者。目前全国已... 2010年,中华书局申报《中华活页文选》杂志社主持的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课题以"打造平台,聚合资源,高端引领,共生共荣"为基本原则,汇聚了传统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大批专家学者。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500所学校参与课题研究。在课题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教材近些年,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材层出不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教材 实验学校 课程化 教学任务 研究成果 传统儒家 国学教育 抽样问卷调查 总课题组
下载PDF
从张之洞、吴汝纶经学课程观看清末儒学传统的中断 被引量:10
12
作者 祝安顺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3-85,共13页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使传统上处于核心地位的经学课程失去其重要地位 ,致使儒学面临中断的威胁 ,这是与权力中心接近、受经学熏陶的官绅亲手从正反两面促成的 ,他们在情理上必然处于紧张对立状态 ,在理性上吸收西方知识 ,在情感上对经学依...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使传统上处于核心地位的经学课程失去其重要地位 ,致使儒学面临中断的威胁 ,这是与权力中心接近、受经学熏陶的官绅亲手从正反两面促成的 ,他们在情理上必然处于紧张对立状态 ,在理性上吸收西方知识 ,在情感上对经学依恋不舍。通过对历史发展的理论预设和对张之洞、吴汝纶经学课程设置观的典型分析 ,既可以揭示他们心理趋向的异同 ,也可以反观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内在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吴汝纶 经学课程观 儒学传统 清朝末年 经学课程设置 西学 心理
原文传递
金文的“于”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诚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6-111,共6页
金文的“于”赵诚中华书局金文的于是一个常用字,它作为介词所表示的某些用义一般的学者都比较熟悉,普通的读者也容易懂,因而大多数的金文研究者都不太注意金文的于在实际运用中所表示的某些具有特色的意义以及各种用义之间实际存在... 金文的“于”赵诚中华书局金文的于是一个常用字,它作为介词所表示的某些用义一般的学者都比较熟悉,普通的读者也容易懂,因而大多数的金文研究者都不太注意金文的于在实际运用中所表示的某些具有特色的意义以及各种用义之间实际存在的某些细微而又极具学术价值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词 传世文献 “于” 用法 青铜器铭文 助词 西周金文 《殷周金文集成》 中华书局 西周早期
下载PDF
日藏稀见汉籍《中兴禅林风月集》及其文献价值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如安 傅璇琮 《文献》 CSSCI 2004年第4期30-52,共23页
  1999年下半年,傅璇琮赴台湾清华大学讲学,时韩国在台湾大学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全文京,赠送了一份日藏宋代古籍《中兴禅林风月集》的复印材料,并有致傅的函件云:'此书藏于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严先生《日本所藏宋人文集目录》未收...   1999年下半年,傅璇琮赴台湾清华大学讲学,时韩国在台湾大学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全文京,赠送了一份日藏宋代古籍《中兴禅林风月集》的复印材料,并有致傅的函件云:'此书藏于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严先生《日本所藏宋人文集目录》未收.注解乃日人所撰,不足取.诗则南宋末年禅僧之作,似乎中国已失传,然也不敢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藏 文献价值 汉籍 台湾大学 祖元 选诗 白云集 南宋末 台湾清华大学 首原
原文传递
谈王昌龄的《诗格》——一部有争议的书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珍华 傅璇琮 《文学遗产》 1988年第6期85-97,共13页
王昌龄有没有作过《涛格》?现在传存的署名为他所作的《诗格》一卷、《诗中密旨》一卷,真伪如何?这些,似乎一直是个疑案。写文学史的人,好象为了慎重,都不愿意正面接触这个问题。王昌龄是盛唐时代的一位大诗人,他的七绝历来是与... 王昌龄有没有作过《涛格》?现在传存的署名为他所作的《诗格》一卷、《诗中密旨》一卷,真伪如何?这些,似乎一直是个疑案。写文学史的人,好象为了慎重,都不愿意正面接触这个问题。王昌龄是盛唐时代的一位大诗人,他的七绝历来是与李白并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格》 王昌龄 盛唐时代 文学史 真伪 诗人 李白 七绝
原文传递
一种文化史的批评——兼谈陈寅恪的古典文学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傅璇琮 《中国文化》 1989年第1期75-83,共9页
本文指明,陈寅恪是历史上少有的既能潜心于学术研究而取得大成就,又具有博丽深遂的才情在文学创作上自树高格的一代大师。他在长期史学研究中总是未能忘情于文学的研究,特别是诗的研究。而作为一代学术大师,他有他的学术体系,这个体系,... 本文指明,陈寅恪是历史上少有的既能潜心于学术研究而取得大成就,又具有博丽深遂的才情在文学创作上自树高格的一代大师。他在长期史学研究中总是未能忘情于文学的研究,特别是诗的研究。而作为一代学术大师,他有他的学术体系,这个体系,不妨称之为对历史演进所作的文化史的批评。文章分析了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政治、思想、文学以及宗教、建筑等方面的论述,特别是引述了他对于元稹与《莺莺传》、沈约与道教信仰的研究,指出,对于陈寅恪来说,文化史批评不是一种偶然性与局部性,而是一种根本观点,那就是对历史、对社会采取文化的审视。他的研究使某一具体历史事件得到整体的呈现,使人们更易于接近它的本质。文中结论性的意见是:他是既把以往人类的创造作为自然的历史进程,加以科学的认知,而又要求对这种进程应该具备超越于狭隘功利是非的博大的胸怀,而加以瞭解,以最终达到人类对其自身创造的文明能有一种充满理性光辉的同情,——这就是贯串在他大部分著作中的可以称之为文化史批评的学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学研究 陈寅恪 《莺莺传》 文学创作 道教信仰 元白 一代大师 历史进程 中晚唐 张生
下载PDF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被引量:9
17
作者 厚艳芬 《北方论丛》 CSSCI 1996年第4期84-92,共9页
本文全面考察了《三国志演义》的版本演变过程,清晰地阐述了各阶段的不同特色及其递嬗关系。《三国志演义》的版本可分为四个系统:通俗演义系统、志传系统、批评本系统、毛本系统。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出现之前,应存在一... 本文全面考察了《三国志演义》的版本演变过程,清晰地阐述了各阶段的不同特色及其递嬗关系。《三国志演义》的版本可分为四个系统:通俗演义系统、志传系统、批评本系统、毛本系统。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出现之前,应存在一种或数种“旧本”,这种版本的文字与嘉靖本不完全相同。在嘉靖本之后出现的余象斗本中有比较详的关索故事为嘉靖本所无,此外,在细节描写上,在文字上,在引用诗赋论赞上,在人名、地名、时间、名物上都存在诸多差异,这实际是保留着嘉靖本以前更早版本形态的表征,是嘉靖本之前存在“旧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靖本 《三国志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 关索 《三国志》 李卓吾 四大奇书 才子书 毛本
下载PDF
裕瑞《枣窗闲笔》新考 被引量:11
18
作者 高树伟 《曹雪芹研究》 2015年第3期1-28,共28页
本文在梳理近几十年《枣窗闲笔》研究史的同时,结合几件新发现的重要史料,对《枣窗闲笔》的递藏、笔迹、时代、内容四个方面重新考察:据稿本《枣窗闲笔》中的两方印章及相关文献,厘清了递藏源流;结合裕瑞几种写刻本诗文集、书画题跋及... 本文在梳理近几十年《枣窗闲笔》研究史的同时,结合几件新发现的重要史料,对《枣窗闲笔》的递藏、笔迹、时代、内容四个方面重新考察:据稿本《枣窗闲笔》中的两方印章及相关文献,厘清了递藏源流;结合裕瑞几种写刻本诗文集、书画题跋及稿本《参经臆说》,确定《枣窗闲笔》为裕瑞的手稿本;又考察了书中的讳字、所涉"时制"、印章、误字等几个方面,确认此书不伪。此外,着重考证了与《枣窗闲笔》递藏相关的裕颂廷之生平、《长白艺文志》的版本源流,以及与《枣窗闲笔》笔迹鉴定有关的《萋香轩文稿》之递藏、版本类型。《枣窗闲笔》一书流传有序,确是裕瑞亲笔所写的稿本,成书在道光年间,是红学研究中的重要文献,仍应着重对其文本内容的深入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窗闲笔 裕瑞 裕颂廷 长白艺文志 萋香轩文稿
下载PDF
略谈笔记小说的含义及范围 被引量:9
19
作者 程毅中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1年第2期21-22,共2页
读了章群先生《通鉴唐纪引用笔记小说之含义及范围》一文,颇受教益。但觉对笔记小说的含义及范围问题,尚有另行研讨之必要。笔记与小说连称,大概始于清末。中国古代小说的含义本来很广,历代史志目录的分类又粗细各有不同。以笔记小说连... 读了章群先生《通鉴唐纪引用笔记小说之含义及范围》一文,颇受教益。但觉对笔记小说的含义及范围问题,尚有另行研讨之必要。笔记与小说连称,大概始于清末。中国古代小说的含义本来很广,历代史志目录的分类又粗细各有不同。以笔记小说连称之后,含义更为模糊,范围扩展得更大了。如民国初年王均卿主编的《笔记小说大观》,就收录了志怪小说和各种杂史乃至《九国志》那样的“载记”史书、《澹生堂藏书约》那样的目录通论等。最近台湾有一家公司新编的一部《笔记小说大观》,竟把《韩诗外传》《独断》《曲海总目提要》等书也收录在内,笔记小说的范围更是泛滥无边了。可见对于笔记小说的含义还没有一致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记小说 杂史 志怪小说 杂事 杂传 中国古代小说 资治通鉴 历代史志 总目提要 近台
下载PDF
论明代言官的权责 被引量:6
20
作者 侯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9-43,32,共6页
中国封建社会设置言官的历史甚为悠久。与历代言官相比,明代言官的权限和政治地位确是很高。他们职在监察机构之中,位卑俸微,却权倾极品。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非常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与言官的使用,先后设置了都察院和六科这两个以台谏... 中国封建社会设置言官的历史甚为悠久。与历代言官相比,明代言官的权限和政治地位确是很高。他们职在监察机构之中,位卑俸微,却权倾极品。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非常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与言官的使用,先后设置了都察院和六科这两个以台谏称著的互相渗透,又互不统属的监察机关,发展了宋以来的台谏合一的趋势。给事中、御史既身为风宪官,职为“绳愆纠缪”,因此,身为言官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清修卓绝,廉清方正,否则就会使制度上的言官的职能成为具文。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封建社会 政治地位 封建统治者 言官 明代政治 给事中 监察机构 舆论 政局 监察御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