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与民族精神刍议 被引量:1
1
作者 商志晓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3期74-79,共6页
一、“精神”的双重涵义 “精神”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字眼。从实际运用来看,对它的理解至少可以在两种意义上去把握。一是从广义看,精神与物质相对,指所有的非物质现象,即作为特殊物质的人脑的活动以及这一活动所产生的一切非物态化... 一、“精神”的双重涵义 “精神”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字眼。从实际运用来看,对它的理解至少可以在两种意义上去把握。一是从广义看,精神与物质相对,指所有的非物质现象,即作为特殊物质的人脑的活动以及这一活动所产生的一切非物态化的结果。在这里,精神被看作是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客观反映,它囊括了各种心理、思维、观念、学说等一切意识现象。另是从狭义看,精神是指各种意识现象中处于深层而又相对稳定的方面,指人的心理意识和一切文化现象中作为内核、灵魂的东西,即处于主导地位、起到支柱作用的那种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精神 民族意识 心理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 时代精神 精神支柱 主导地位 涵义 表现形式 现实生活
下载PDF
谈价值实现过程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秀芬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53-57,共5页
(一) 价值是在主客体价值关系的运动过程中实现的。主客体价值关系运动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全过程,包括价值关系的观念形成、价值关系的创造、价值关系的实现这三个有机联系的阶段或环节。 价值关系的观念形成阶段,是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的... (一) 价值是在主客体价值关系的运动过程中实现的。主客体价值关系运动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全过程,包括价值关系的观念形成、价值关系的创造、价值关系的实现这三个有机联系的阶段或环节。 价值关系的观念形成阶段,是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的首要阶段或环节。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关系 主客体价值 价值实现过程 创造活动 价值创造 消费方式 值对象 消费价值 消费工具 价值目标
下载PDF
反封建:本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3
作者 商志晓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2期37-39,共3页
当我们把思维的焦点拉回到七十年前,让历史的摄像机暂时定格,重新审视和回顾五四运动时,我们会发现,它作为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与当今正在进行的观念变革不仅具有内在的联系,而简直可说是前后相继的同一个过程.它们立足于同一基点上,向着... 当我们把思维的焦点拉回到七十年前,让历史的摄像机暂时定格,重新审视和回顾五四运动时,我们会发现,它作为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与当今正在进行的观念变革不仅具有内在的联系,而简直可说是前后相继的同一个过程.它们立足于同一基点上,向着同一目标,凝聚为共同的追求,并由此构成本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主旋律.这就是文化上的反封建.文化上的反封建(不同于经济的、政治的)不仅具有否定的意义,同时含有对新思想新观念的肯定.既有破,又有立;既有毁灭,又有新生;既有批判,又有继承.否定旧文化和建设新文化交织凝聚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封建 五四运动 中国文化建设 观念变革 封建文化 文化革命 思想启蒙 主旋律 新思想新观念 启蒙运动
下载PDF
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 被引量:23
4
作者 于炳贵 郝良华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0-16,共7页
As the central reflection of a nation’s value, one culture not only embodies the whole of a nation’s civilization and wisdom, but also implies the genres of a nation’s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Once a nation’s cu... As the central reflection of a nation’s value, one culture not only embodies the whole of a nation’s civilization and wisdom, but also implies the genres of a nation’s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Once a nation’s culture is threatened and aggressed, a deep cultural and national crisis is brought to the nation itself, which consists of the whole meaning of cultural security of a country.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timulate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mperialism" which has become a new form of capital plunder and put threats to the cultural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as well as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refore, it is our task to build our system of cultural security and to safeguard our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文化安全 全球化 文化帝国主义 民族文化
原文传递
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创新 被引量:18
5
作者 郝良华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6-109,共4页
在全球化时代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正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的压力 ,始终面临着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艰巨任务。文化创新是文化安全问题的核心 ,为从根本上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中国必须大力推进文化... 在全球化时代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正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的压力 ,始终面临着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艰巨任务。文化创新是文化安全问题的核心 ,为从根本上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中国必须大力推进文化的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体制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创新
下载PDF
文化帝国主义与国家文化安全 被引量:19
6
作者 于炳贵 郝良华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1-105,共5页
西方强势国家美国假手全球化,为弱势民族国家设置了“文化帝国主义”的“陷阱”。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弱势国家的文化安全敲响了警钟。在全球化浪潮中,抵制文化帝国主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当前需要十分警... 西方强势国家美国假手全球化,为弱势民族国家设置了“文化帝国主义”的“陷阱”。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弱势国家的文化安全敲响了警钟。在全球化浪潮中,抵制文化帝国主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当前需要十分警惕和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帝国主义 民族文化 文化安全 中国
原文传递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和话语伦理思想 被引量:11
7
作者 贾英健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30-34,共5页
理性是哈贝马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哈贝马斯一方面对传统理性展开了深刻批判,另一方面又力图以交往行动为基础进行理性重建,涉及到交往行动的涵义、背景因素、在社会行动系统中的地位、语言的地位及其职能,以及“交往行动”的合理... 理性是哈贝马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哈贝马斯一方面对传统理性展开了深刻批判,另一方面又力图以交往行动为基础进行理性重建,涉及到交往行动的涵义、背景因素、在社会行动系统中的地位、语言的地位及其职能,以及“交往行动”的合理性与合理化等问题。哈贝马斯还进一步把对理性的考察放到社会实践中去,阐述了交往实践活动中的话语伦理问题。哈贝马斯的上述思想,既具有进步意义,也有其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交往行动 话语伦理
下载PDF
构建网络伦理的基本原则 被引量:11
8
作者 牟宗艳 吕本修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1-84,共4页
网络化社会是人们的另类生存空间 ,网络主体的生存方式因数字化而表现出虚拟性、自主性、“非人性”等特征 ,这决定了其道德运行方式、道德评价方式、道德的功能机制等都有着与现实社会中不同的特点 ,因此有必要以网络主体道德活动方式... 网络化社会是人们的另类生存空间 ,网络主体的生存方式因数字化而表现出虚拟性、自主性、“非人性”等特征 ,这决定了其道德运行方式、道德评价方式、道德的功能机制等都有着与现实社会中不同的特点 ,因此有必要以网络主体道德活动方式的特点为依据 ,来寻求新的伦理原则 ,作为构建网络伦理的理性基础。根据网络主体道德活动方式的特点可知 ,网络伦理的基本原则应当主要包括无害原则 ,自主原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伦理 无害原则 自主原则 知情同意原则 公正原则
下载PDF
现代性批判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被引量:4
9
作者 贾英健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现代性是一个备受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围绕着该问题的争论在不同学科广泛展开。但是,冷静地分析不难看出,在关于现代性概念的哲学界定、现代性批判与反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性思考的中国关怀等问题上仍存在很大分歧,因而仍有需要... 现代性是一个备受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围绕着该问题的争论在不同学科广泛展开。但是,冷静地分析不难看出,在关于现代性概念的哲学界定、现代性批判与反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性思考的中国关怀等问题上仍存在很大分歧,因而仍有需要从理论上加以阐释的必要,而且这种阐释对现代性问题的讨论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批判 中国现代性
下载PDF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培芝 《理论视野》 2007年第9期37-39,共3页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思潮呈现多样化、结构失衡、总体发展中的混乱和无序等新特点。思想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为构建社会...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思潮呈现多样化、结构失衡、总体发展中的混乱和无序等新特点。思想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建设 核心价值 社会共识
下载PDF
个体自我意识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9
11
作者 焦丽萍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4-76,共3页
个体自我意识的确立、形成和发展与文化认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个体自我意识的确立是文化认同的前提,而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依赖于文化实践活动的丰富。个体作为文化认同的主体,其自由个性的价值追求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个体自我意识 文化认同 文化实践活动
下载PDF
“信息茧房”效应对高校思政工作的负面影响及其突破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泽峰 刘铭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35-42,共8页
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介为实现自身获益,以用户主观兴趣为导向,基于大数据、协同过滤算法等技术,将同质化、单一性的信息内容集中不断地向客户推送,造成信息空间封闭、信息窄化和观点趋同,进而形成“信息茧房”效应。若高校青年学生长期受... 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介为实现自身获益,以用户主观兴趣为导向,基于大数据、协同过滤算法等技术,将同质化、单一性的信息内容集中不断地向客户推送,造成信息空间封闭、信息窄化和观点趋同,进而形成“信息茧房”效应。若高校青年学生长期受到“信息茧房”束缚,将对其价值判断、理性思维、创新能力、自我约束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与完善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弱化高校既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功用,导致话语失力、模式失效、工作失基,最终影响“立德树人”价值目标实现。高校要从学生信息素养提升、主流价值引领方式创新、教师媒介应用能力加强、新兴媒介正向价值凸显等方面共同着手,以其合力之形成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破茧”提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茧房”效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负面影响 突破路径
下载PDF
马克思生活世界观的精神实质及价值意蕴 被引量:4
13
作者 贾英健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10,共7页
回归生活世界是马克思解决传统哲学存在的问题,走向新唯物主义的开始。然而,仅仅把研究视域从理论转向生活,这样的生活只不过是一种实存,它与人的生活并不是等同的。马克思是从现实性的意义上来谈论人的生活的。这样,马克思所说的生活... 回归生活世界是马克思解决传统哲学存在的问题,走向新唯物主义的开始。然而,仅仅把研究视域从理论转向生活,这样的生活只不过是一种实存,它与人的生活并不是等同的。马克思是从现实性的意义上来谈论人的生活的。这样,马克思所说的生活世界即是现实的生活世界。马克思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现实生活世界的基本特性,并通过对异化劳动这一现实存在的批判,致力于超越现实不合理生活的应然的、理想的、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公共生活世界的意义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实践 马克思 合理性
下载PDF
人的生存方式的当代转向及其对生存二重性的合理性超越 被引量:3
14
作者 贾英健 王言文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4期54-58,共5页
网络技术在当代的发展,使人类生存方式发生了无可比拟的革命变革,并引发了人的生存方式的二重性矛盾,进而把人类置于一种空前的生存悖论之中。它促使人们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刻反思,并积极寻求对生存二重性的合理性超越。
关键词 生存方式 合理性 超越
下载PDF
走向共同体经济学 被引量:6
15
作者 小约翰.柯布 王俊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86-789,共4页
批判了现代经济学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弊端,认为现代经济理论只是追求经济的增长,这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主张经济发展应以人类共同体的福祉为目标。
关键词 现代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共同体经济
下载PDF
关于理解力和执行力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友谊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74,共5页
理解力和执行力是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两大表现。理解与执行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关系。理解是人的理性对客体的认识和把握,它既是人的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人的认识的一种能力。执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理论、政策、决... 理解力和执行力是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两大表现。理解与执行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关系。理解是人的理性对客体的认识和把握,它既是人的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人的认识的一种能力。执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理论、政策、决策、部署、指示等贯彻落实下去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把主观与客观、思想与实际连接起来,它不仅检验着理论、政策、决策、部署、指示,而且也检验着主体对理论、政策、决策、部署、指示的理解。在辩证唯物论知行观看来,理解与执行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解与执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过程,两者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理解中有执行,执行中也有理解。在理解与执行的往复运动中,主体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执行 理解力 执行力 哲学思考
下载PDF
殷周之际天命转换对“德”的促成
17
作者 冯晨 《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1,共8页
殷周天命转换给予“德”以现实确立的机会和条件。尽管“德”与“至上神”的信仰有关,但“德”能够形成的条件则是周人的“天”而非般人的“帝”。周人的天命既有自然神的法则,也有人文的规则,二者通过周人的主体意识表达出来,形成周人... 殷周天命转换给予“德”以现实确立的机会和条件。尽管“德”与“至上神”的信仰有关,但“德”能够形成的条件则是周人的“天”而非般人的“帝”。周人的天命既有自然神的法则,也有人文的规则,二者通过周人的主体意识表达出来,形成周人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原则,对此价值目标的追求和行为原则的遵循称为“德”。在周人与天的互动过程中,“德”逐步深化为周人对自我的规定性和应然性的要求。最终,“德”成为周人以天命信仰为形式的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周之际 天命
原文传递
西方市民社会理论模式论析——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为主线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巧蓉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7-92,共6页
概览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可划分为古典主义的、近代自由主义的、现代国家主义的以及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等六... 概览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可划分为古典主义的、近代自由主义的、现代国家主义的以及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等六大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市民社会的基本原理对之加以审视,可以为理解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新型关系提供一种维度,从而对科学把握中国特色市民社会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市民社会理论 政治国家 市民社会 理论模式
下载PDF
“大德者必受命”:儒家德福关系的内在逻辑
19
作者 冯晨 《哲学分析》 2023年第5期39-56,197,共19页
儒家思想中,“大德者”与“受命”之间具有必然性,而且“大德”和“位”“禄”“名”“寿”等福也存在内在、必然的关系。万物各有其命并通过德把命表现于现实。与“自然物”不同,人作为道德主体具有道德的自觉能力,可以以此来体认命、... 儒家思想中,“大德者”与“受命”之间具有必然性,而且“大德”和“位”“禄”“名”“寿”等福也存在内在、必然的关系。万物各有其命并通过德把命表现于现实。与“自然物”不同,人作为道德主体具有道德的自觉能力,可以以此来体认命、实现命。在此过程中,人与物相互成就,福就在人实现自己天命的现实过程中生成。因此,“位”“禄”“名”“寿”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福内含在命中,并实现于德中。尽管现实社会中会出现德与福不一致的情况,但这是因为人具有自由的意志,既能自觉成德,也会私心自用。当人溺于私心时,则不能体会命、实现德,社会发展也可能因此而不能全合于道。但这并不影响儒家思想中德与命的统一性,以及德福一致这一内在逻辑的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德者 儒家 德福一致
下载PDF
创新联系群众制度和方式的实践主体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文彦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5-87,共3页
密切联系群众、创新联系群众的制度和方式,既要研究相关的体制、机制、环境等因素,也要研究其实践主体———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能力等问题。从联系群众的实践主体角度讲,要实现联系群众制度、方式的创新,就必须... 密切联系群众、创新联系群众的制度和方式,既要研究相关的体制、机制、环境等因素,也要研究其实践主体———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能力等问题。从联系群众的实践主体角度讲,要实现联系群众制度、方式的创新,就必须解决三方面的问题: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真正解决想不想、愿不愿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提升领导干部的能力,切实解决能不能、会不会创新联系群众制度、方式问题;坚持人民利益的评价标准,准确判断创新的联系群众的制度、方式行不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系群众制度和方式 创新 实践主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