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扶贫时代”返贫治理问题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程明 钱力 吴波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0年第3期81-87,共7页
"后扶贫时代"面临着扶贫主体监督考核机制不尽完善、贫困群体思想懈怠与行为滞后、脱贫与返贫并存等困境。根据返贫治理链条中的角色定位,从扶贫主体、扶贫客体和扶贫载体3个视角对返贫诱因进行剖析。返贫生成机理是贫困个体... "后扶贫时代"面临着扶贫主体监督考核机制不尽完善、贫困群体思想懈怠与行为滞后、脱贫与返贫并存等困境。根据返贫治理链条中的角色定位,从扶贫主体、扶贫客体和扶贫载体3个视角对返贫诱因进行剖析。返贫生成机理是贫困个体依靠扶贫叠加政策效应的强大推动力,在收入、生活保障等方面达到国家标准后,由于自身脱贫质量的脆弱性,在某些不特定因素触发下重返贫困状态的现象。从构建防止返贫长期性政策与监督预警机制、构建可持续性脱贫长效机制、构建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耦合机制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扶贫时代” 返贫 预警机制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机理研究——基于城乡要素流动的视角 被引量:20
2
作者 程明 方青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共8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之间具有价值相通性、目标趋同性、主体一致性、政策共融性的特点,要素流动视角下,构建城乡互促共生的有机生命体必须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之间具有价值相通性、目标趋同性、主体一致性、政策共融性的特点,要素流动视角下,构建城乡互促共生的有机生命体必须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文章通过构建内在动因—价值范式—载体依托的分析框架,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机理进行阐释。研究发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内在动因源自城乡要素渗流通道梗阻,价值范式为市场经济理性规则、政府有效政策供给与政策引导“双轮驱动”,载体依托为县域城镇化。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路径重构应秉承系统治理理念,在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中,实现城乡“人、地、钱、技”等要素双向等价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 要素流动 耦合机理
下载PDF
乡村有效治理驱动共同富裕:价值意蕴、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9
3
作者 程明 方青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年第12期105-113,共9页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永恒课题和根本追求。乡村有效治理驱动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体现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弥合城乡失衡态势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中。乡村有效治理是共同富裕的逻辑前提;推动共同富裕是乡...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永恒课题和根本追求。乡村有效治理驱动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体现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弥合城乡失衡态势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中。乡村有效治理是共同富裕的逻辑前提;推动共同富裕是乡村有效治理的价值旨趣;乡村有效治理与共同富裕具有高度契合性。强化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筑牢党建引领核心作用是乡村有效治理驱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共同富裕 内在逻辑 实践进路
下载PDF
城乡融合赋能共同富裕:逻辑关联、理论阐释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4
4
作者 程明 方青 吴波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4-114,共11页
共同富裕内蕴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双重目标,是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整体性富裕”社会形态。城乡发展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首要制约因素。城乡融合发展旨在解决共同富裕中“城兴乡衰”、城乡失衡等结构性困境,从... 共同富裕内蕴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双重目标,是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整体性富裕”社会形态。城乡发展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首要制约因素。城乡融合发展旨在解决共同富裕中“城兴乡衰”、城乡失衡等结构性困境,从而突破西方“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资本主义制度定律。文章廓清了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目标的逻辑关联,基于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共治视角阐释了城乡融合发展赋能共同富裕的机理脉络,将共同富裕解构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爱社会协同共治的渐进式过程。城乡融合发展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在于:加快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加快城乡要素畅通流动,激发共同富裕内在动能;加快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确保共同富裕起点公平;加快城乡生态共保共享,拓展共同富裕时代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城乡融合 城镇化 城乡二元结构 收入分配 产业融合 乡村振兴
下载PDF
自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治理:框架重构、生成机制与规制消解 被引量:7
5
作者 程明 吴波 +1 位作者 董家魁 李星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06-113,共8页
面对自媒体语境下突发公共实践网络谣言呈现出的典型特征,需要对科学评价网络谣言传播强度的理论框架进行重构。通过揭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传播生成机制,并从注重培养网民理性意识和信息素养、突出政府制度设计角色和强化自媒体平台... 面对自媒体语境下突发公共实践网络谣言呈现出的典型特征,需要对科学评价网络谣言传播强度的理论框架进行重构。通过揭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传播生成机制,并从注重培养网民理性意识和信息素养、突出政府制度设计角色和强化自媒体平台自律监管职责三个维度构建逻辑严密的社会协同治理体系。这对于规制消解自媒体时代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媒体时代 突发公共事件 网络谣言 生成机制 规制消解
原文传递
脱贫攻坚精神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学理必然、内在机制与现实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程明 倪良新 徐昕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97-102,共6页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精神、务实创新精神和竭诚为民精神的有机整体。脱贫攻坚精神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理论必然性、历史必...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精神、务实创新精神和竭诚为民精神的有机整体。脱贫攻坚精神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理论必然性、历史必然性和实践必然性,同时需要构建宣传推广、心理认同和价值外化三重内在机制,并融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精神 乡村振兴战略 内在机制 现实路径
下载PDF
“三权分置”制度下失地农民职业嵌入与乡村治理 被引量:2
7
作者 许君 范和生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87-93,共7页
随着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30年的战略决策的施行,乡村围绕现行“三权分置”土地制度改革所形成的一系列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其加速了以乡规民约、宗法信仰为内质的传统机械团结式的乡村社会的解构,并表现为失地农民群体急剧增长而... 随着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30年的战略决策的施行,乡村围绕现行“三权分置”土地制度改革所形成的一系列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其加速了以乡规民约、宗法信仰为内质的传统机械团结式的乡村社会的解构,并表现为失地农民群体急剧增长而造成身份分化抑或弱势内显。化解乡村社会治理危机、重塑乡村魅力、激发乡村活力、实现乡村振兴,关键是建构农村社会有机团结式的治理场域,进而在城乡融合过程中不至于被消解、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权分置” 失地农民 职业嵌入 乡村治理
下载PDF
网络社会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路径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许君 范和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26-31,共6页
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网络社会党对意识形态话语的掌控既要面临挑战,又需警惕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网络社会价值引导危机、话语权排他性介入危机、网络生态格局建设危机等。化解党在网络中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危机,需坚持马克... 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网络社会党对意识形态话语的掌控既要面临挑战,又需警惕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网络社会价值引导危机、话语权排他性介入危机、网络生态格局建设危机等。化解党在网络中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危机,需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党领导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威、扩大网络参与主体思想基础、开展新的历史特点的意识形态网络斗争,为团结和引领广大人民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服务大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意识形态 话语权 互构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思考
9
作者 夏伦平 许君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第2期8-11,共4页
党的十九大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该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引,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升华了对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大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该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引,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升华了对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引领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构筑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核心要义与丰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逻辑起点 体系架构 理论价值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群体的困境、风险与治理
10
作者 许君 范和生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5-10,共6页
近几年,中国农村留守群体总量在下降,但庞大的留守群体基数及其背后所彰显的乡村治理价值仍具有研究意义。作为乡村传统主体的留守人口在城乡关系的治理博弈中存在资本动力、人际情感、伦理精神、主体理性和价值认同的风险,并在集体行... 近几年,中国农村留守群体总量在下降,但庞大的留守群体基数及其背后所彰显的乡村治理价值仍具有研究意义。作为乡村传统主体的留守人口在城乡关系的治理博弈中存在资本动力、人际情感、伦理精神、主体理性和价值认同的风险,并在集体行动中得以呈现。而化解留守群体集体行动的风险在于打造全县域治理共同体、完善社会支持帮扶机制、建立村级生态治理体系、锻造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重构乡村现代文化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群体 乡村振兴 行动困境 社会风险 治理
下载PDF
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行动困境与社会支持
11
作者 黄国耀 许君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59-63,共5页
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认知心理与行为理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制度支持、资源支持和情感支持角度梳理社会支持理论,并根据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与行为困境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现象提出社会支持理论化解其行动困境的机制在于发挥社会结... 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认知心理与行为理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制度支持、资源支持和情感支持角度梳理社会支持理论,并根据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与行为困境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现象提出社会支持理论化解其行动困境的机制在于发挥社会结构中惩罚与规训作用,减少搭便车现象;凝聚社会共识,进一步激发集体行动的有效性;尊重个人感受,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由对立向统一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行动困境 社会支持 理性
下载PDF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12
作者 潘婷婷 《蚌埠党校》 2017年第4期33-36,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五个如何”的战略之问,为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把准了脉、开好了方。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五个如何”的战略之问,为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把准了脉、开好了方。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书写“四个伟大”时代新篇章凝聚广泛力量。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 党校教师
原文传递
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研究
13
作者 尹明 《传承》 2016年第12期143-145,共3页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出现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他们在身体、学习、心理、道德等方面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可通过强化家庭监护的主体责任,落实基层政府、村(居)委会的各项职责,倡导形成积极正面的社会舆...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出现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他们在身体、学习、心理、道德等方面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可通过强化家庭监护的主体责任,落实基层政府、村(居)委会的各项职责,倡导形成积极正面的社会舆论导向,引导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等途径解决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关爱服务 欠发达地区
下载PDF
构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意义及其完善路径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国红 《大连干部学刊》 2020年第5期54-57,共4页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来,如何建设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三治融合"对乡村基层治理的作用不仅引起学界探讨,而且是基层工作者提...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来,如何建设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三治融合"对乡村基层治理的作用不仅引起学界探讨,而且是基层工作者提升工作水平的重要着眼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强乡村治理能力的背景下,分析走"三治融合"之路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实践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治 法治 德治 “三治融合” 乡村治理体系
下载PDF
洋务运动失败内因初探
15
作者 黄国耀 《传承》 2014年第11期140-141,共2页
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内因,证明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改变不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总结和吸取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以史为鉴、更好前进。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失败的内因在于其"中体西用"指导思想... 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内因,证明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改变不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总结和吸取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以史为鉴、更好前进。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失败的内因在于其"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局限性,在于洋务派办洋务事业严重的封建性,在于洋务运动催孕了一个新的阶级和一个新的知识阶层的兴起,瓦解了"中体西用"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 洋务企业 内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